挖煤会不会将煤挖空?会不会导致地壳的运动?
中国矿石开采量不断增加,每年从地下开采出约50亿吨矿石,由于一些地方对采空区疏于及时有效的回填和注浆治理,使中国地下采空区面积越来越大。
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空区体积约12.8亿m3,与三峡水库之容量相当,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矿业城市有30多个。我国在役老矿山崩落采矿比重较大,其中黑色金属地下矿山用崩落采矿法采出的矿石量70%以上。
中国矿业开采秩序较为混乱,非法无序的乱采滥挖在一些矿山及其周边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区,如河南栾川钼矿、广西大厂矿区、甘肃厂坝铅锌矿、铜陵狮子山铜矿、云南兰坪铅锌矿、广东大宝山矿、湖南柿竹园矿等许多矿山都存在大量的采空区,致使矿山开采条件恶化,引起矿柱变形。
山西素有煤海之称,是全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份,采空塌陷灾害也最严重。山西因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全省3500多万人中,300万人受灾。
十多年前大同曾因大面积采空区塌陷造成3.8级地震,8人死亡;1997年,大同发生采空区塌陷37起,9人丧生。在孝义市兑镇有一个因采空区塌陷整体搬迁的小山村。孝义盛产核桃,该村原有1900余株核桃树,丰年可产2万公斤桃仁,后因树木大批死亡而基本绝收。20多年内,该村虽然获得矿区赔付款500余万元,但仅限于搬迁安置,距采空区彻底治理所需相差甚远。
而国家也对于矿山环境的治理越来越重视,国家正式提出建立我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2009年44号令)提出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和方案;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但是保证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
保证金收取标准过低。如浙江省6元/m2,而目前的平均治理费达40元/m2。
保证金缴纳的形式单一。目前仅以现金为主。
分期返还难以实施。不定期的评估、验收,程度繁杂,分阶段返回鲜见。
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征收标准不统一、缺乏监督管理、验收标准不统一。
那么采矿区该如何处理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地下空间工程
可以利用采空区建设实验室、防空洞、材料仓库、储水池、地下选矿厂等用途。例如,库尔斯克古布金矿利用采空区建设了水力贮气室、加工铁石英岩的选矿厂、储水电站、储气电室等。
2、观赏性处理
将矿坑或塌陷区进行观赏性处理,使其实现自然科普性格主导的矿山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发展模式。
例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矿坑花园面积约39000平方米,这里原来是辰山采石场的西矿坑。根据原有生态地貌改造成了镜湖区、台地区、望花区和深潭区四个区域,矿坑花园现已成为一个观赏景点。
矿产挖空,受益最大的是矿老板,而受害最深的却是平常百姓,失去家园,背井离乡,还会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国家对此事的日渐重视,才使得受害的百姓有了主心骨,也希望矿老板不要为了金山银山,就舍弃青山绿水。
概述:山西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大省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00亿吨左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然而,煤矿的过度开采却为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山西留下了更多煤矿采空塌陷区,导致数千村庄房屋受损,耕地损坏及饮用水困难。 据山西省国土部门的资料显示,至2015年,山西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至少将达到770亿元;至2020年,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至少达850亿元。 中国煤炭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报告以国家统计系统数据为基础,并查阅大量与煤炭产品相关的资料、文献,结合对煤炭厂商、经销商和用户的实地调研数据,最后采纳专家意见并进行桌面讨论,从而确定煤炭产品及煤炭细分产品的供给、需求、工艺、竞争、客户需求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近百亿吨,形成63亿立方米的采空区,采空区面积5115平方公里,导致地表沉陷严重,沉陷面积达2978平方公里,造成矿山地面出现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等现象约2146处,3309个村庄、66万人受到影响,1082平方公里的耕地、42.6平方公里的林地遭到破坏。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2010年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成为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根据中央要求,“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破解长期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按照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处理好转型、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悉,这是首次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在发布会上强调,其他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
在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中,特别提出山西要秉持先行先试的精神,抓住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率先突破。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竞争能力,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形成并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深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要素市场体系,推动产权多元化、竞争公平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着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要求山西省要进一步明确改革试验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研究制定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审批后实施。据悉,山西省将抓紧成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加快构建协调有力、充满活力、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
为什么选择山西设综改区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以来,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向中央提出了“将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和相关方案。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发改委主任李宝卿认为,山西获批“综改区”是山西自建国以来获得的最大的综合优惠措施。
在山西设综改区有何重大意义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山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山西经济“一煤独大”,发展方式粗放,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试验,有利于创新资源合理开发、资源产品价格形成和收益分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等体制机制,解决长期积累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有效防范周期性波动,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试验,完善资源集约高效开采、生态环境评估考核和补偿机制,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进一步提升山西的能源基地战略地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全国能源供给格局中,山西具有不可替代的能源基地重要地位。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试验,强化煤炭资源管理、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等制度建设,有利于煤炭工业的集约高效发展,更好地发挥能源资源优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步伐,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试验,将有力地推动山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推动山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力推进“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通过试验区先行先试,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全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山西119个县(市、区)中有94个产煤县,资源型经济在全国最具典型性。在山西实施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试验,代表性强,示范价值大,试点作用突出,将更好地示范和带动全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
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和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牛仁亮表示,资源型经济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山西的具体体现。山西未来将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
A 要特别处理好四项关系
国家对山西省开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山西要特别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资源型经济转型和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60年来,山西省产煤100亿吨以上,其中的3/4都贡献给了全国各地。在山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改革首先要重点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能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山西的经济偏重,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的问题。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真正能够促进山西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山西属于中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山西这个试验区能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
国家发改委还希望山西省通过改革试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推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做出探索和贡献。
B 山西经济存在四大积弊
山西经济面临哪些压力和问题方面,山西目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安全压力大和经济效益低的四方面经济发展积弊。
目前山西以煤炭资源为主的产业过于单一。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行业占山西工业比重85%以上。这种产业结构高度依赖省外市场,在全国或者全球经济顺利发展的时候,山西经济也能顺利发展。可一旦国际或国内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山西经济也将面临较大问题。比如,在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方式是粗放型的、初级化的。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二氧化硫为例的污染物排放指标,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山西每采一吨煤,要破坏2.48吨水。煤炭采空区面积已经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
第三,山西的安全压力大。山西采煤每年6亿吨至7亿吨,安全事故频发是山西资源型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四,经济效益低。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的20位以后。
总而言之,这种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而目前,山西已经开始寻找突破,力争把资源型经济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C 转型跨越是又好又快发展
山西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方面,根据国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的要求,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山西未来将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就是又好又快地发展,资源型经济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山西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来国家为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推出了三个大的政策:一是国务院在2006年确定山西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二是国家把山西确定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三是国家把山西作为生态建设试点省。
山西在过去几年也为经济转型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山西将2600个煤矿整合为1000个;将矿井产能从30万吨提升为90万吨;把2.2亿吨焦炭产能压缩为1.2亿吨;山西还压缩了5千万吨钢铁产能,占到全国压缩总产能的近30%。在电力行业,山西压缩10万千瓦以下的装机能力共400万千瓦。
在治理污染领域,山西此前位列全国污染最严重十大城市中的三个城市,实现了全部退出。
在生态修复方面,全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每年达400万亩,同时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龙头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目前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已经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也有了很大的好转。去年,全省因为安全生产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少了1018人。今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今年的1-11月,这一数据下降为0.19。
D 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
此次给予山西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因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不是说哪一个地区随随便便都可以推动的,我们在这个大的框架下,赋予山西先行先试的试验权,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政策。
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移植和推广。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通过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改革将达到什么目的?
通过试验,将帮助山西解决一些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环境问题突出,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
山西资源改革试验区的特点是什么?
山西是国家设立的最大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是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而设立的;中部老工业基地是为了探索建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建立的;西部地区的试验区主要是为了探索城乡统筹发展道路而建立的,比如成都和重庆的试验区。而以上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和优惠措施,山西都可以借鉴,都可以先在山西试验区优先推广应用。
山西的试验发展任务繁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山西要着重探索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探索科学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环境友好,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其他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经验。
此次试验区山西获得“最给力”的优惠措施是什么?
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具体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结合山西实际而设立的。设立试验区就要通过改革的方式,在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我国的改革首先从沿海开始,沿海当初就是先行先试,现在山西也可以先行先试。其次,山西要系统地研究产业结构升级、财税等方面的政策,其他试验区的好经验、好政策,山西也可以借鉴和沿用。
山西进行资源型经济改革需要注意什么?
山西要处理好经济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关系;要处理好体制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要促进山西的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优化;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的关系。
相信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山西一定能实现产业优化、经济腾飞、结构调整、民生丰腴。
在设立山西综合改革试验区后,山西今后将如何发展?
山西一定全力以赴,动员全省人民,把这件大事做大,好事做好。一定不辜负国务院的深厚希望,一定不辜负人民的殷切希望。请党和国家,请山西3400万人民群众放心。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里的具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山西的转型发展,山西将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力推进“绿色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山西计划用几年时间完成转型发展?
5年、10年,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山西推进“综改区”的五个着力点
国家发改委在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闻发布会背景材料》中提出,山西将按照“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思路和要求,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其中包括,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积极实施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这一思路,山西将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山西将按照工业新型化“七条路径”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行业,培育壮大新型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另外,我省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打造综合物流网和大型物流中心,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
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我省将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
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省将以“绿色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为目标。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预计到2015年,我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将达到60%,城镇化率达到55%。到2020年将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地面变形问题包括开采沉陷、地面岩溶塌陷、地面沉降、边坡问题、地裂缝问题、崩塌问题和泥石流问题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地面(沉)塌陷、边坡失稳等地面变形问题严重。
我国大部分矿产采用井下开采,据统计采用井下开采的矿山约占总开采矿山的70%以上。采空区地面塌陷是主要矿山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煤炭开采量在各类固体矿产开采中居首要地位,因此采空区地面塌陷以煤炭矿山最为严重。
据山西省社科院李连济研究员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我国煤炭城市采空塌陷灾害及防治对策研究》:“截至2004年12月3日,全国煤矿累计采空塌陷面积超过70万公顷,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500亿元。”我国重点煤矿,平均采空塌陷面积约占矿区含煤面积的1/10,煤矿开采产生的地面塌陷危害触目惊心。如山西作为产煤大省是采空塌陷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山西省共15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采空区就达2万多平方千米,相当于总面积的1/7强。目前,采空区中6000平方千米的地域已经受到了地面塌陷灾害的影响。大面积的地面塌陷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近10年来,山西省因地面塌陷已造成500多人伤亡。黑龙江省也是受地面塌陷影响较为严重的省区,七台河矿区从1958年开始开发,在50年不到的时间里,全市下沉2.5~6.5米;鸡西矿区经过80多年开采,已形成地表采煤沉陷区193平方千米;鹤岗矿区有63.73平方千米的沉陷区,其中最深的地方下沉了30米,在地面上造成6米多的裂缝,而且现在仍在以每年1.3米的速度下沉。
据测算,一般每采1万吨煤塌陷土地0.2公顷,因此每年增加采空塌陷面积约0.4万亩。全国发生采空区沉陷灾害的矿业城市近40个,其中严重者有25个;全国每年因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亿元以上。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不仅破坏自然景观,毁坏农田,还毁坏地表各类建筑物、道路、河床等,对矿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城乡居民构成安全威胁,对农业、工业生产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根据全国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的综合研究结果,截至2005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105.57万公顷,发生塌陷的面积为52.50万公顷;采矿活动压占和破坏的土地面积约114.55万公顷。
虽然自2003年以来国家一直投资进行着矿山环境的治理工作,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山西省煤炭资源简况经过五十年勘查:
查明:山西省总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含煤地层约6.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主要的成煤时代为石炭二迭纪和侏罗纪。根据含煤地层的发育特征及其构造组合,将山西的含煤区域划分为六个大的煤田和八个面积不大的煤产地。六大煤田分别是:大同煤田、宁武煤田、太原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和河东煤田。八个煤产地分别是:浑源煤产地、五台煤产地、繁峙煤产地、灵丘煤产地、广灵煤产地、阳高煤产地、垣曲煤产地和平陆煤产地。六大煤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含煤面积的92%。
探明:埋深在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6600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位居全国第三。截至到2004年底,全省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800多亿吨,保有储量2600多亿吨,占全国保有探明储量的26%,居全国之首。全省119个行政县(市、区)中,赋存煤炭资源的有94个,其中,有68个县(市、区)煤炭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
探明:山西省煤炭资源品质优良,煤类齐全,从低变质的褐煤、长焰煤到高变质的贫煤、无烟煤,省内均有分布。煤炭种类的分布特征是:由北向南,煤的变质程度逐渐增高,依此分布着低变质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不粘煤)、中变质煤(气煤、气肥煤、肥煤、1/3焦煤、焦煤)、高变质煤(瘦煤、贫瘦煤、贫煤、无烟煤)。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其中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在市场上具有极佳的品牌效应。大同煤田弱粘结煤以低硫、低灰、发热量高而享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的“精粉”;沁水煤田晋城矿区的“兰花炭”更是名闻遐迩,是化工用煤的佳品。
探明: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较好,除北部宁武煤田平鲁一带赋存8米以上巨厚煤层,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外,其它地区大多为中厚煤层,总体地质构造简单偏中等,主采煤层厚度稳定,大部分煤层瓦斯含量不高,宜于井工开采。
查明:煤层气是一种自生自储的天燃气, 是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其成分以甲烷为主,大都以吸附、游离、溶解三种状态充填在煤的各种孔隙中。山西六大煤田有13个区块储存煤层气,在全国12个大型富气区中,我省就占了阳泉—寿阳、潞安、晋城、三交北、离柳—三交五个。山西煤层气资源量约1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14.34万亿m3的三分之二,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河东煤田中段、沁水煤田北部和南部资源丰富,占全省煤层气资源量的90%以上。煤层气的发热量是民用煤气的2—2.5倍,每立方米煤层气可生产民用煤气3立方,且综合价格仅为煤气的11%,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我省可鉴借国外和我国南方一些省区的成功经验,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从地面、采动区、采空区、利用网格钻孔,顶板钻孔等技术抽采煤层气,可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创造效益,还可节约瓦斯治理费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改善大气环境。
探明:山西含煤地层中,共、伴生有高铝粘土、硬质粘土、高岭岩、铝土、硫铁矿等矿产,部分地区富集,具有开采利用价值。
山西省六大煤田简介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在西石山与口泉断裂之间,跨大同、朔州两市。大同煤田含有两个时代的含煤地层,上部是侏罗纪,下部是石炭二迭纪。大同煤田目前以生产侏罗纪煤为主。侏罗纪含煤地层的范围:北、西、南三个方向均为煤层露头线,大致沿上深涧——旧高山——向阳寨——羊圈沟一带分布东界为青磁窑断裂及煤层露头线,面积约684平方公里。石炭二迭纪含煤地层面积约1739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云岗矿区、口泉矿区。
宁武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北部,芦芽山(西面)和云中山(东面)之间,跨朔州、忻州、太原、吕梁四个市。宁武煤田也有石炭二迭纪和侏罗纪两个时代的含煤地层。石炭二迭纪含煤地层的范围:南起关帝山北麓的煤层露头线,大致在后黑山——梁家庄一线北到洪涛山南坡的煤层露头线,大致在向阳堡——朝阳湾一带西界是春景洼——西马坊断裂带或煤层露头线东界是芦芽山——娄烦断裂带或煤层露头线,面积约7678平方公里。侏罗纪含煤地层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平朔矿区、轩岗矿区、化北屯矿区。
太原西山煤田:位于山西省中部,关帝山脉和晋中裂陷盆地之间,跨太原、吕梁两个市。西界为白家滩——东社断裂带及煤层露头线,东界为晋祠断裂,北界为煤层露头线,南界极窄,以一东西向断层为界,面积约1855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西山矿区、古交矿区、清交矿区、邢家社矿区。
沁水煤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脉和太岳山脉之间,北临系舟山,南临王屋山,跨临汾、晋城,长治、晋中、阳泉、太原共六个市。北、东、南三面均以煤层露头线为界,西南面以浮山断裂及霍东找煤勘探区西南部边界为界,与霍西煤田相邻,西界为煤层露头线,西北界以绵山断裂带及东山断裂为界与晋中裂陷盆地相邻,以汾(阳)介(休)断裂为界与霍西煤田相邻,面积约31738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东山矿区、阳泉矿区、寿阳矿区、和顺矿区、襄垣矿区、潞安矿区、长治矿区、高平矿区、晋城矿区、霍东矿区。
霍西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吕。梁山脉和太岳山脉之间的汾河河谷及其两侧,跨运城、临汾、晋中、吕梁四个市。北界为汾阳一带的煤层露头线和断层,东北以汾(阳)介(休)断裂为界与晋中裂陷盆地和沁水煤田相邻,南界是曲沃一带的煤层露头线,西界为吕梁山东坡的煤层露头线和黑龙关断层,东界为霍山西坡的煤层露头线和霍山断裂,东南以浮山断裂及霍东找煤勘探区西南部边界线为界与沁水煤田相邻,面积约11900平方公里。建成的主要矿区有:汾西矿区、霍州矿区、灵石矿区
河东煤田: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以西,跨运城、临汾、吕梁、忻州四个市。河东煤田北起偏关,南至河津,西以黄河为界,南、北界为煤层露头线,东以离石断裂带和煤层露头线为界。南北长约450公里,东西宽约10——40公里,面积约17000平方公里
“挖空”在采煤工程里叫“采空区”,按国家规范,是要预留“煤柱”的。如果地面上是村庄的话,那也要算在预留煤柱。我见过很多采煤设计,都这么设计的。但是真实采起煤来,若是大煤矿的话,还会按照设计来采,小煤矿就不见得了。
对“采空区”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回填,就是填一些煤矸石之类的东西。另外一种是自然冒顶法,那就什么也不填,将煤田采空区的支护设备去除后就慢慢地冒顶,也就是一层一层地脱落。其实回填这个事比较危险。我曾经在邯郸一个煤矿实习里,听那里的煤矿工人讲,一般现在都是采用自然冒顶法。因为头上要落石块,还有瓦斯什么的,要是有个突发事故那就危险了,所以回填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估计没几个煤矿愿干。
要是山西地震了,大一点的城市应该没问题。比如太原,地下全是煤,可是国家不允许采,所以,假如有大地震,也和别的地方一样。但是太原要发展,以后肯定要覆盖这些采空区域,那就比较危险了。
最后说一句,山西要是不挖煤,那发展什么?国家也不让,谁让咱是能源基地。我倒是希望山西没有煤,那肯定要发展旅游业,“地上看山西”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山西发展旅游业应该不成问题。
拓展资料:
(1)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2)碳、氢、氧是煤炭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为重要。煤炭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3)山西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煤铁之乡"之称。山西煤炭资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国的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优势矿产资源。山西煤炭资源分布从北至南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及浑源、五台等煤产地,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6%,截止1999年底,煤炭总资源储量2681.62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702.87万吨,占26.21%;基础储量为1167.63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43.54%;
(4)其余1513.99亿吨均属可研程度低的资源量(包括原表外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56.46%;山西另一优势矿种铝土矿,总资源储量为9.89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0.99亿吨;基础储量为1.07亿吨,资源量8.82亿吨,三者占铝土矿总资源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0.03%、10.84%、89.16%;铁矿总资源储量为38.97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4.81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12.35%;基础储量5.49亿吨,占14.08%;资源量为33.48亿吨,占铁矿总资源储量的85.92%。
解析:
矿产资源
----山西省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上,地处黄河流域中段。南起北纬34°34',北至北纬40°44'东起东经114°32',西至东经110°15'。分别与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别称山右)又因位于黄河以东,亦称河东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分晋,所以又称三晋。
矿产资源优势:
山西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煤铁之乡"之称。山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发现矿产105种,已利用的矿产67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铝、耐火粘土、镓矿、铁钒土、沸石及建筑石料用灰岩。
山西煤炭资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国的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优势矿产资源。山西煤炭资源分布从北至南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及浑源、五台等煤产地,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6%,截止1999年底,煤炭总资源储量2681.62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702.87万吨,占26.21%;基础储量为1167.63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43.54%;其余1513.99亿吨均属可研程度低的资源量(包括原表外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56.46%;山西另一优势矿种铝土矿,总资源储量为9.89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0.99亿吨;基础储量为1.07亿吨,资源量8.82亿吨,三者占铝土矿总资源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0.03%、10.84%、89.16%;铁矿总资源储量为38.97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4.81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12.35%;基础储量5.49亿吨,占14.08%;资源量为33.48亿吨,占铁矿总资源储量的85.92%。
矿产资源特征: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从品种到储量在全国都占重要地位。现在全省发现的矿产已达百种,矿点及矿化点达300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有煤、铁、铝、铜、钼、钛、镓、铅、锌、金、银、钻、石灰石、粘土、石膏、芒硝、镁盐等49种,矿区达620处。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铁矾土、珍珠岩、镓、铂的储量居全国之首;金红石、镁盐、芒硝的储量居全国的第二位,钾长石储量位列第三;钛铁、熔剂石灰石的储量居于第四;长石、石膏、钴、铜、锗、金的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分布广泛。煤、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等沉积矿产分布十分广泛,其中2000米以浅的含煤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4.6%;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白云岩等蕴藏量丰富,厚度大,出露面积达2.34万平方公里。
相对集中。占全省90%以上的铁矿资源储量分布在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石膏均分布在北纬38°以南的太原--襄汾和潞城一带;占全省95%以上的铜矿储量集中分布在中条山区;芒硝、镁盐和盐矿全部分布在运城盐湖;锰、石墨、银、膨润土、沸石、珍珠岩等矿产分布在晋北阳高、灵丘、大同、浑源一带。
矿石工业类型较全,贫矿多富矿少。煤的种类从褐煤到无烟煤都有;耐火粘土有高铝粘土、硬质粘土、半软质粘土和软质粘土四种类型;石灰岩有电石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玻璃用灰岩、建筑石料灰岩等类型。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富矿少贫矿多,如铁矿中富矿储量仅占6.44%,富铜矿占13.86%,高铝硅比的铝土矿占12.89%,石膏、硫铁矿无Ⅰ级品矿石等。
共伴生矿多。以铝土矿为主的本溪组含矿岩系中,伴生有铌、钪、镓等稀有、稀土金属,并与耐火粘土、铁钒土、山西式铁矿共生;在含煤地层 *** 生有煤层气、硫铁矿、高岭岩、软质粘土;许多的内生矿产中常伴有多种组份可综合回收利用,如中条山铜矿中伴生有钴、钼、金、银、硫、灵丘县刁泉矿区为铁、铜、金、银综合矿床,小青沟一带是银、锰、铅、锌综合矿床等。
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条件好。许多重要矿床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矿体多为层状、似层状,规模较大。许多非金属矿床均适宜露天开采。
山西主要的优势矿产资源有煤炭、铝土矿、铁矿及非金属矿;煤炭资源的特点是储量巨大,分布集中,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于开采,煤炭品种齐全,品质优良从气煤--无烟煤均有,著名的晋城"兰花炭"早已闻名海内外。炼焦用煤占全国的56.5%,无烟煤占全国的43.06%。离柳-乡宁优质炼焦煤、晋城-阳城优质无烟煤、大同侏罗系的优质动力煤早已被原国家计委列为我国稀缺矿种;铝土矿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优势资源,分布广且集中,仅埋深在400米以上的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截止1999年底,保有储量9.89亿吨,占全国的41.57%,储量位居全国之冠;其它如铜矿、铁矿、金矿及许多重要的非金属资源也都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全省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具有资源优势并在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矿产为煤、铝土矿、铁矿、铜矿、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硅石、含钾岩石、炼镁 用白云岩、花岗岩、沸石等矿产也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媒体报到较多的山西的煤层气、金红石(钛矿)也越来越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
山西矿产资源
qx100 2006-2-23 中国矿产业网 出处: 黄河新闻网
山西被称为" 煤铁之乡"、" 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是山西最大的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内。山西现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县、河东等六个煤田和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繁峙等五个产煤地。围绕这些煤田和产地,山西已经建起大同、阳泉、西山、汾西、潞安、晋城、轩岗等七个大型矿务局和霍州中型矿务局以及东山、荫营、小峪、王坪、寨沟、固庄、南庄等八个小统配矿务局,此外还有一个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露天煤矿。山西全省各县,几乎县县有煤,所以山西的地方、乡镇煤矿多达6000多个。与山西的地下"煤海"相适应,山西煤炭工业设施已经连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山西不仅煤多,而且煤种齐全,其中炼焦煤四种,占全省煤总储量的61%,非炼焦煤四种,伴有其他化学元素的煤60余种。山西的煤质量较高,低灰、低磷、高热量是山西煤的主要特点,因此山西煤适合多种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煤层厚、埋藏浅、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所以山西煤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很大。山西煤已供应到全国的26个省和12个计划单列市,这就是说,山西的煤几乎辐射全国各地。同时向外出口逐步增大范围,已达亚、美、欧三大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
其它矿藏有铁、铝。铜、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铁矿储量为30.5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