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奇瑞纷纷混改,安徽汽车工业的一盘大棋,背后有高人操盘?
导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入股江汽控股,开启了国有车企集团首次引入外资参与混改的先河,与此同时,奇瑞汽车、华菱星马也相继进入混改模式,安徽汽车工业三强同时开启混改模式,背后或许是安徽省正在酝酿一盘深远的大棋?
5月29日,大众入股江淮的传闻终于变成了事实。
毫无疑问,这将开创外资车企参与国有车企混改的先河,也标志着安徽国资为安徽汽车工业的改革再次按下了加速键,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将安徽打造成中国新的电动汽车中心。
自2019年以来,安徽省内5家规模以上整车企业,已有4家进行了改革(奇瑞、安凯、华菱星马、江淮),并成功引入蔚来汽车将总部落户合肥、大众入股江淮,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不到1年时间,安徽汽车工业发生巨变,这难免不让很多人心中充满疑惑:安徽汽车工业将走向何方?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安徽汽车工业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自主品牌优势,成为安徽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做大做强汽车工业,带动安徽工业整体发展,进而推动安徽经济产生质的飞跃,一直是安徽国资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在实际发展中,安徽汽车工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近年来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尽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但安徽汽车产销规模依然偏小。
2019年,尽管安徽全年生产汽车92.1万辆(包含长安合肥工厂),同比增长8.7%,但规模偏小,仅占全国的3.6%,落后于上海、浙江、湖北的270万辆、100万辆、220万辆,而且以江淮、奇瑞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优势不足,盈利水平普遍不高。
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地表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对于寄望于发力制造业的安徽省来说,壮大工业脊梁的意义十分重大,但对汽车工业来说,没有规模就不成体系,没有聚集效应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安徽省汽车工业以改革求发展的意愿十分迫切。
其次,安徽拥有江淮、奇瑞、安凯等众多自主品牌,曾在中国车市普及过程中创造出令业界瞩目的“江汽现象”“奇瑞现象”,但规模与实力仍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消费升级、行业下行的新形势下,弊端日益凸显,发展乏力。
安徽国资对汽车工业的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但多年来受制于各方因素,改革未能一帆风顺。如2009年前后,“奇瑞教父”詹夏来在出任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之后,曾力推江淮与奇瑞“合并”,共同组建“安汽集团”,但被“江淮教父”左延安以“大家都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如同八路军和新四军”婉拒。从企业文化层面来看,江淮与奇瑞南辕北辙,现实操作中的确存在诸多困难,简单的物理合并并不能产生化学效应。
目前,疫情对汽车产业确实带来较大的冲击,但终将过去。从长远来看,我国汽车产业已经走过了快速发展的普及阶段,“躺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充满未知的汽车“新四化”,对安徽汽车工业而言既是难得的超车机遇又是挑战。
对安徽汽车工业来说,以现有实力,短时间内把传统燃油车的产销规模做上去并不现实,只能先“活下去”,再谈规模,因此兼并、重组、混改等资本运作再正常不过。
但归根结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高度市场化,竞争烈度持续增大,任何汽车品牌的产销规模、品牌发展基本上由市场竞争决定,赢得市场和客户才能创造奇迹。
面对如此形势,安徽汽车工业的深度改革势在必然。而当改革步入深水区,能不能结合安徽汽车工业的实际,突破体制机制的藩篱,逐步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和企业治理结构,是安徽汽车工业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对于国有车企混改,主要是通过引入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外资等各类资本,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释放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目标是国有车企的不断壮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江淮汽车一度扮演了汽车行业和安徽国有车企混改“急先锋”的角色。
2013年底,江淮汽车通过吸收兼并的方式整体上市,并引入央企建投投资作为战略投资人入股,实现了上市公司股权多元化和管理层持股,完成第一次“混改”。
但如今来看,引入的战略投资人——建投投资,属于央企背景,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管国有资本的作用,以及管理层持股比例整体过小,激励作用不明显,没有起到以股权连接外部资源的作用,所以混改算不上成功。
原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曾说,企业到最后比拼的都是资源的配置效率,资源的配置效率,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而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又取决于它的机制和治理结构。像汽车这样的竞争性行业混合所有制要深混,不能简单地浅混。
从江淮引入大众汽车参与混改来看,第二次混改的确有左延安的相当思想得到了运用。
因此,作为安徽另一家国有龙头车企,奇瑞的混改显然有意避免重蹈江淮汽车第一次“混改”的覆辙。从2018年9月开始,先后经历了4次流拍,奇瑞的混改最终落下帷幕,被拥有国资背景的青岛五道口基金接盘。
奇瑞混改落地后,安凯汽车和华菱星马也分别变更了实际控股人和引进新的战略投资方。其中,安凯汽车的实际控股人由安徽省国资委变为国务院国资委,华菱星马则引入吉利商用车作为新的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国资”背景的安徽战略投资者向蔚来投资70亿元,让蔚来成为一家拥有地方国资背景的企业,也使得蔚来总部落户合肥,将进一步提升蔚来的整车研发、供应链、销售与服务等,让安徽成为“中国电动汽车中心”更进了一步。
再加上此次大众入股江淮和国轩高科,安徽国资对规模以上的重点整车企业基本完成了改革。
这一系列国有车企的改革在中国汽车产业体制改革中十分罕见,安徽省国资委从顶层设计上率先进行了破解,从“管经营”调整为“管资产”,使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让安徽的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市场化更加突出,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底气,因此被业界统称为“安徽模式”。
当前,汽车合资股比已经放开,新四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安徽汽车工业的改革依然在路上,并不能一劳永逸。幸运的是,安徽人历来具有“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善于创造的“安徽经验”,才让“老谋深算”的大众、“创新求变”的蔚来选择扎根安徽。
34年前,安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变革,被载入史册。今天,安徽正从传统农业大省转变为新兴工业大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着力推进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孕育出大家电、中国屏、中国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随着汽车工业从传统产业到新能源的转型,新能源汽车成为安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自2009 年,合肥进入国家“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后,就正式开启了安徽大规模市场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时代。
2019年,安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销达12万辆,占全国比重为10%,位居中部省份第一,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较为完善。
未来,在科大讯飞、京东方以及大众、江淮、奇瑞、蔚来、长安、华菱、国轩高科等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将推动安徽向新能源汽车工业重镇迈进,同时拥抱5G时代,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抢占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写在最后:
虽然安徽汽车工业的改革之路“一波三折”,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希望安徽汽车工业能在改革中迎来新一轮春天,能走得更好,走到更远,让中国汽车工业自主之花尽情绽放,不断做大做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近日,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自主品牌奇瑞汽车重磅宣布,在未来的五年,将投资1000亿用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的研发,该项计划被称之为瑶光2025”战略,该战略主要涵盖的内容为火星架构、鲲鹏动力和雄狮科技以及银河生态四个核心关键技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奇瑞汽车再次扬帆起航,关键技术领域细分还包括了软件和硬件的平台架构、动力技术路线、智能舒适座舱、高科技智能驾驶等诸多方面的核心技术。科技的研发不仅局限于在技术和路线,最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在未来五年,奇瑞汽车将培养科研开发人员超过20000人,而智能制造的关键软件人才比例会超过一半。奇瑞同时也将陆续建成19个瑶光实验室,加强科研场所的投入,计划到2025年相关的实验场所会达到300个。
科技创新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现在世界汽车制造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在不断地推动者产业的改革和升级。如今很多车企都处在了旧赛道和新赛道的观点,面对新挑战和新形势,奇瑞汽车投入重金在科研创新方面正是顺应了世界发展之潮流。
中国的车企目前已经完成了从扶持到充分适应市场竞争的转变,已经有足够的资金和优势与传统的汽车公司开展竞争,目前自主品牌的优势在汽车的智能化方面,该方面也是最考验企业资金和研发能力的。为了加强和巩固自身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方面的优势,尽快抢占市场的先机,奇瑞不仅针对布局一时,而是谋划长远,不仅看到了国内,更是放眼到世界。科研人才和实验室还会在北美、南美、欧洲等地同时开展。
2、舒心用,悦享驾驶乐趣。消费者在购买燃油车时,往往会考虑百公里油耗,以判断日后用车成本的高低。同样,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则会考虑充一次电能跑多少公里,能不能满足更多场景的驾驶需求。奇瑞新能源推出的两款重磅战略车型瑞虎e、艾瑞泽e,对城市用户来说,可谓带来足够多的惊喜,也解决了用户续航里程的痛点,两款车型NEDC综合续航均为401km,60km/h等速最大续航里程均达到500km,且快充30分钟即可充电至80%,轻松胜任用户周一到周五日常城市通勤、周末市区郊游甚至城际旅行的出行需求,为城市用户打造“5+2”生活方式的全新选择,让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有了更多选择,能够享受更多的驾驶乐趣。更重要的是,奇瑞新能源推出的三电终身质保政策,就是要解决用户最头疼的售后服务问题。当下行业内普遍的三电质保政策是8年或15万公里的保修期,但对于那些用车次数较多的用户来说,恐怕还是不足以打消他们对售后服务的顾虑,而奇瑞新能源的做法,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全力保障用户用车权益,让消费者尽情享受驾驶的乐趣,不再担心售后的问题。
3、省心养,节省用车成本。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日常保养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对于燃油车来说,用户每年花在保养上的费用就非常高昂,而新能源汽车结构简单,不用更换机油机滤,保养以检查更新为主,所以每次保养非常省时,而且花费不高。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保养花费最大的可能就是“三电”出现老化后的问题,更换或维修“三电”代价成本高,意味着花费也非常大,但对于这部分最大的开销,奇瑞新能源的三电终身质保政策,给用户完美解决,可以说除了驾驶成本,奇瑞新能源汽车在保养方面的成本基本为零。
4、有人说,“新能源车就是家庭备用车,纯代步工具而已,莫谈品质和服务”。对于这个观点,奇瑞新能源坚决不同意。与其说奇瑞新能源推出的瑞虎e、艾瑞泽e及2019款小蚂蚁,是一辆新能源汽车,不如说它为城市用户提供了一整套低碳、环保的出行方案,一种全新的城市多场景用车选择。而推出的以“永远”为期限的三电质保政策,则源于奇瑞新能源强大的品质自信,更有其在品牌、研发、制造、质量、供应链端强大的品质做保障,为万千用户的出行生活保驾护航,我们有理由相信奇瑞新能源这样诚意满满的汽车生产服务商一定会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亲睐。
不过,就目前来看,已经有很多品牌针对2020年的政策,推出了“保价”措施,除了那些价格在30万以上的豪华车型以外,部分中国品牌也给出了应对举措。
补贴退坡放缓
在前些年,新能源补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助推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直到2019年,国家开始推动新能源市场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对补贴进行了大幅削减,销量也由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去年下半年新能市场销量一直在走下坡路。
不过从今年的新政策发布,可以看出调整了方向,首先对2020年的补贴仅做出10%的退坡,对于核心的运营车辆的补贴不退坡,同时将补贴延长两年至2022年,目前的变化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小点来看。
1、纯电动汽车的补贴门槛上升至300公里;
2、2020年纯电动汽车补贴金额相比2019年下降10%,插电混动车型补贴金额下降15%;
3、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换电模式”除外)。
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第三点,30万元价格补贴上限是首次设置,这对于那些走豪华路线的品牌很不友好,特别是最近在中国市场火热的特斯拉。第一点的总体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大众来说,相比去年这50公里的提升“有些致命”,因为朗逸纯电、高尔夫纯电和宝来纯电的续航都没到300公里。
第二点看似变化没有很大,但对于普通家庭置办纯电车型,还是有着一定影响的。从上图直接可以看出,即便你满足了300km的续航,续航在400km以内的车型,相比去年仍有1800元左右的退坡,大于400km续航的车型则有着2500元左右的退坡。
除了豪华,奇瑞新能源也给出了保价
政策一出,车企们的对策也随之而来,尤其是那些售价在30万以上的豪华品牌。特斯拉来了一招反其道而行之—涨价,不过也有人猜测这是它的新套路。像奔驰、蔚来、广汽蔚来等都推出了保价政策,或者下调了指导价来应对补贴新政。但目前来看,原本售价低于30万的车型,动作并不多,奇瑞新能源算是其中之一。
如上文所说,2000元左右的差价,在这次退坡当中力度不是最大的,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却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为了免去这2000元左右的退坡,奇瑞新能源推出了保价政策:在5月31日前购车仍可以享受2019年的补贴政策。
也就是说下个月底之前,可以继续原价购车。2000左右的价格用来充电,或者说给爱车保养,足够用很久了。
买纯电车型,除了价格以外,由来已久的续航问题,仍是消费者的主要关注点。还记得去年艾瑞泽e的“400km 出圈儿”活动,从青岛至威海352公里的距离,其圆满完成。即便在120km/h的高速行驶当中,也没有出现过掉电快的现象。
综合工况续航为401km,在60km/h的等速最大续航可达500km,这对于那些喜爱周边游的家庭来说,足以满足出行需求。
其次,可能就是三电质保问题了。之前,行业普遍的是6年/12万公里,后来比亚迪、北汽又推出了8年/15万公里的三电质保,这已经基本满足了一辆电动车的生命周期了。
但消费者仍有一丝隐忧,总感觉像标注了保质期一样,直到去年这个问题才得到满意的答案。奇瑞新能源发布了三电终身质保政策,艾瑞泽e、瑞虎e以及2019款小蚂蚁都可以享受该政策。
除此之外,奇瑞新能源还针对不同车型推出了多种优惠大礼。例如,艾瑞泽e、瑞虎e可以享受5000元充电礼包、最高10000元的贴息、三年免费车载流量等。在有补贴的情况下,还能享受到如此政策,这样的冲击力,已经足够诚意。
补贴退坡是新能源市场正向发展的必经之路,30万以上的部分车型都给出了保价政策,或者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价格稍低的车型动作还不是很多,奇瑞新能源算是起了一个带头作用。
如果您正好有购车意向,在车企还有保价政策时入手,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