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众新能源规划:除了ID.系列,又有什么重磅新车?
在中国电动化浪潮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抢得了先机,尤其是纯电动车领域,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百家争鸣,自主电动车的产品矩阵越来越丰富,续航能力也达到了领先水平。但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各大合资品牌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受疫情影响,原定于3月3日举行的日内瓦车展宣布取消,很多厂商将原计划在车展亮相的新车挪到线上发布。大众品牌则通过“云直播”的形式,亮相了高尔夫GTI等众多重磅车型,其中还发布了包含ID.4等3款全新的新能源车型以及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规划。
那么,大众品牌今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有哪些规划?又有哪些新能源车型将在年内投放?不妨了解一下。
01
ID.系列领衔新能源产品阵营
2019年5月,大众公开了ID.3的官图。依靠未来感十足的设计以及丰富的续航选择,ID.3获得了较多消费者的青睐。而在本次线上发布会上,大众公开了全新ID.4车型的官图。大众ID.4是大众品牌旗下首款纯电SUV车型,是继ID.3之后第二款基于模块化电驱动(MEB)平台的量产车型,将在欧洲、中国和美国生产和销售,并于年内正式上市。
ID.3
外观方面,大众ID.4采用了与ID.3相同的设计语言,线条设计非常流畅,拥有强烈的科技感。高压电池被置于车辆底部靠近中央的位置,确保车辆低重心的同时,能够获得优秀的动态行驶表现,同时可实现平衡的轴荷分配。根据驱动组件的不同,ID.4的续航里程可达500km。值得注意的是,大众ID.4将率先推出后驱版本,纯电动四驱版本将随后推出。
ID.4
目前,ID.家族已经组成了完善的产品阵营,覆盖了轿车、SUV和MPV三大细分市场。随着ID.家族的逐渐完善,大众电动化战略无疑再上新台阶。据了解,ID.3将会在欧洲市场亮相,另一款ID.初见也有望在今年国产。
ID.初见
此次线上发布会,大众汽车不仅公开了ID.家族的新车型,还亮相了多款全新混合动力车型,其中就包括了大众家族首款搭载插电混动动力总成的R系列车型——途锐R。其动力系统由3.0T V6发动机、电机和锂电池组成,匹配8速Tiptronic自动变速箱。大众汽车表示,途锐R将在中国、欧洲和美国生产,目前在中国销售的途锐混合动力版本以进口形式销售。
途锐R
目前,大众集团在华销售的新能源车型中,除了早期布局的奥迪A3 e-tron、A6L e-tron以及Q7 e-tron三款车型之外,新增了进口版e-Golf、途观L PHEV、帕萨特PHEV、迈腾PHEV等插电混动产品以及朗逸纯电、宝来·纯电以及高尔夫·纯电等纯电动产品。
朗逸纯电
据消息称,大众汽车正陆续投入10亿欧元,在展开车型电动化进程的同时扩充其混合动力车型阵容。根据大众的计划,今年大众汽车将基于现有车型推出10款新能源版本,包括探岳GTE、高尔夫GTE等等;至2023年,大众汽车还将有10款ID.车型面市。最迟在2050年前,完全实现碳中和。
02
增加产能,加快中国市场布局
此前,大众集团曾表示,到2022年年底,其将在全球16个工厂生产电动车。面对中国市场,大众更是加大了布局力度。
2019年,位于上海安亭的新能源工厂正式落成,该工厂是大众集团全球首个MEB专属电动车生产工厂,也是大众集团在中国两个ID.电动车生产工厂之一。新工厂规划年产能30万辆,计划于2020年10月正式投产。除此之外,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亦正在加速转型建设,为电气化投入准备。据悉,两座工厂完工后,累计总年产能可达60万辆。
另外,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并实现电池技术的自研、自产、自供应,2019年6月,大众集团与Northvolt瑞典电池初创企业成立对等持股的合资企业,预计2024年投产。目前,大众品牌将与宁德时代就首批车型展开合作。如果大众能顺利按照计划走,那么在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就有可能获得与燃油车市场一样的优势。
新能源汽车争夺战的钟声已经敲响,各个品牌间的角逐也将愈演愈烈。对于体量庞大的大众品牌,唯有勇于转型才能更快速地抢占新能源市场。从公开的规划来看,大众集团在通过扩大产品阵营和提升产能抢占第一步。可以看到,大众这次转型是非常果断的,轱辘哥非常期待大众集团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表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15年,一款名叫e-tron Quattro的概念车全球首发,开启了奥迪品牌电动化的宏大序幕。三年之后的2018年,首款量产纯电动车奥迪e-tron与世人见面,加入到了方兴未艾的豪华电动车市场战局中。又过了三年,奥迪e-tron以国产的身份登陆中国市场,此刻的奥迪已经完成了MLB Evo、MQB、PPE、J1四大平台的纯电动产品布局,强悍庞大的阵容整装待发。
也许有很多人开始畅想电动车越来越多地驰骋在道路上的场景,但总有人会去回顾历史,把历史书翻到41年前的那一页,上面撰写着一台决定奥迪发展命运的转折点车型——奥迪Quattro。也许把它和奥迪e-tron放到一起,乍一看很难找到什么相似之处。不过对于奥迪这个品牌而言,它们都是奥迪百年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车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入局精准,只为高品质的清洁出行
在1980年,奥迪开创性地将一套全时四驱系统放进了双门轿车的车身里,让这套看上去和桑塔纳有几分相像的车壳能够驰骋在各种复杂的地形上,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横扫了堪称死亡之组的WRC Group B组别赛事,实力之强悍令人瞠目结舌。时至今日,Quattro依旧是德系车迷最为津津乐道的名词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一段传奇,更将一套技术赋能于奥迪的品牌基因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时间来到21世纪,电动化的浪潮逐渐无法阻挡,曾经立于世界燃油车之林的德系阵营也开始主动寻求转型的契机。多年来的技术试验,让奥迪逐渐积累下电动化的技术优势。同时体积小巧、功率密度更高的电动机,成为了quattro四驱在新时代下的天然继承者。
多年“修炼”换来功成,奥迪也希望在电动化时代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此时他们把眼光投向了往昔,那台方头方脑,却不可阻挡的双门轿车,以及身上镌刻的quattro标识。既然它曾开创过一个属于四驱的时代,那么就让它再度出山,去开创属于电动四驱的时代也无不可。
老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而对于奥迪来说,推出“e-tron”的时机绝对是恰如其分。新势力的代表——特斯拉率先打开市场,但是消费者一时难以适应过于激进的造车哲学,需要一款更加稳妥、更具魅力的产品,如同当年纵横在冰雪天地和砂石路面的quattro一样。在清洁出行的需求面前,奥迪e-tron的到来也许没有爆炸性的效果,但也绝对会让用户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电动范儿酷炫依旧,奥迪味儿丝毫未减
对于一些电动车用户来说,他们对这款获得了“中国身份证”的奥迪e-tron有一些疑问。笼统来讲就是国产版本与进口版有何不同,毕竟这直接决定了一些用户的最终选择。首先从外观来看,标配了S-Line运动套件的国产奥迪e-tron在视觉效果上确实要比进口版有着更高的辨识度。
首先前脸依旧采用了八边形的半封闭格栅,颇为密集的横向饰条凸显了自身的新能源身份。而前杠造型相比标准版本,加入了一套左右贯穿的银色饰条,并在外侧雾灯框位置加入了环状装饰,丰富了车头的层次感。两侧的矩阵式全LED大灯依旧有着业界顶级的智能度,下方箭羽造型的LED日行灯也带来了不错的辨识度。
侧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不算陌生了,整体造型修长敦实,搭配上内置黄色刹车卡钳的21英寸五辐轮圈,营造出一副渴望奔跑的姿态。而饱满的尾部除了采用贯穿式尾灯组之外,外侧的箭羽式灯带造型也与车头相呼应。尾门右侧的“一汽奥迪”不仅表达出它国产车型的身份,更是产品可信度的进一步展现。
内饰延续了如今奥迪高端车型家族的设计风格,简单来说就是用全触控的理念,实现所有信息的显示和控制。12.3英寸液晶仪表盘负责能量输出以及速度显示,中间区域可显示丰富的信息,并在开启全景地图时化身虚拟座舱,从而让驾驶者无需横向转移视线即可洞察前方路况。
10.1英寸的中控触屏界面十分简洁,同时每一区域的触控都会提供类似物理按键的反馈感。底部的8.6英寸触控面板除了负责空调控制,必要时还可充当手写面板,搭配位置非常趁手的真皮手托,整体的操作体验丝毫不会让用户额外付出非常高的学习成本。
至于空间,对于电动车来说向来不是问题,在国产奥迪e-tron上也是如此。以180cm乘坐者为标准,在后排的腿部空间和头部空间已经处于中大型SUV的主流水平,换言之就是根本无需担心空间是否够用的问题。并且纯电架构带来的还有更低的地板凸起,满员乘坐时体验也毫不逊色。
除此之外,奥迪e-tron还提供了前备厢和后备厢,标准容积分别为80L和660L,平常车头放一些零碎物品,十分规整的后备厢也能满足日常使用。而在放倒后排座椅之后,最大容积更是达到了1560L,体现出了奥迪e-tron“顾家暖男”的本色。
无声的强劲迸发,便利的补能体验
动力方面,国产奥迪e-tron 50 Quattro依旧在前后轴各搭载一台交流异步电机,总功率为230kW,总扭矩540N·m。官方公布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为7.5s,极速被限制在185km/h。相较于其他主流豪华品牌的电动车产品,奥迪e-tron仍具有一定的参数优势,但并不执迷于去参与所谓的“军备竞赛”。毕竟过于狂暴的性能,反倒会让用户对车辆的掌控犯了难。
所搭载的96.7kWh三元锂电池来自宁德时代,能够提供500km的NEDC续航里程,综合电耗为19.4kWh/100km。值得一提的是,奥迪e-tron还匹配了一套双速传动装置,其目的并非是为了提升动力表现,而是在高速巡航这一电车能耗不占优势的工况下,进一步降低其电耗水平,从而让续航更为持久。
充电方面,国产奥迪e-tron支持7kW的220V家用慢充,通过家用的三孔插头将用时9.5小时从5%充至80%;而11kW的380V交流慢充通过官方赠送的车载充电器,将用时6.1小时从5%充至80%。如果接入150kW的直流快充,则仅需40分钟就能将电量从5%充至80%。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购车用户的充电体验,奥迪与开迈斯展开合作,计划到今年年底在中国多个重点新能源汽车城市建立6000个充电终端,覆盖全国90%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用户通过手机APP可提前预定充电桩,并可享受官方提供的免费充电墙盒包安装服务。
实际开起来之后,你丝毫不需要担心国产版奥迪e-tron的动力表现。得益于电驱的即时输出特性,起步的那一刻能感受到整台车的动态十分轻快,寂静之中时速就轻松突破了法定限速,丝毫不会让人觉察到这是一台重达2.6吨的中大型纯电动SUV。但是奥迪并不希望把一台电动车调教的过于暴躁,所以只要你不在“电门”踏板上疯狂试探,它并不会让人感觉到万钧之力的可怕。
而在电动车用户十分关心的能量回收方面,奥迪e-tron提供了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可选,其中前者可通过方向盘拨片进行控制,三挡可调分别对应0.1g、0.2g、0.3g的回收强度,并且减挡增加能量回收强度,反之亦然。奥迪并不急于让e-tron装备上单踏板模式,所以它的减速感与其说像轻点刹车,不如说像ACC自适应巡航控制车距的体验。在自动
近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全文出台,战略方针已定。在全文中,“绿色”被提及19次,“能源”“新能源”被提及11次,能源结构体系优化是中国能源战略改革的方向,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能源革命”与“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因如此,电动 汽车 产业作为绿色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未来五年最大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电动 汽车 、新能源 汽车 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从2001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新能源 汽车 方面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指导开始,我国新能源 汽车 行业已经经历了二十年坚定不移的创新转型工程。
而作为国内最早的现代化乘用车合资企业之一,一汽-大众在近30年的发展中建立了行业领先的生产、研发、质保、采购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强大体系能力,并成为国内乘用车合资企业的典范。如今,面对新能源浩大变革中的机遇和挑战,一汽-大众在今年迈出了电动化发展中坚实的一步:“基于MEB平台打造的ID.4CROZZ亮相”“基于MLB evo平台打造的奥迪e-tron投产”让大众和奥迪双品牌电动化战略得以全面落地。
在一汽-大众持续落地精品产品间,行业也在频频发问,为何一汽-大众能够在短时间缔造如此成果?为何一汽-大众能够成为新能源变革中的佼佼者?对于以上“灵魂拷问”,一汽-大众在此前于佛山举办的“电动化、数字化”高峰论坛给出了完美解答。论坛上,一汽-大众从技术到产品,从制造到绿色生产,从未来布局到体系构建,针对电动化布局进行了全维度解析,为中国新能源 汽车 发展,提供了一整套值得借鉴的行业范本。
自ID.4CROZZ正式与市场见面,消费者在最容易接触品牌的产品端首次体会到一汽-大众在电动化上的硕果。作为MEB平台下的电动化产物,ID.4CROZZ充分展示了MEB平台具备的真实续航、长轴距短前悬带来的大空间等绝对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规划,未来三年一汽-大众将推出四款MEB车型,这似乎传递出一个信号:一旦一汽-大众开始在电动赛道上全速冲刺,大量新能源精品将在短时间内占领各大细分市场。而在一汽-大众奥迪这一边,MLB evo平台下的当头炮——奥迪e-tron已成为豪华品牌中实力最为突出的纯电车型。
两款里程碑式产品的亮相与投产,标志了一汽-大众双品牌在电动化发展中势如破竹的姿态,而除了产品端,一汽-大众自2017年开始着力布局新能源领域后,其打造的摩斯智联和摩捷出行双“摩”并进,车联网自主研发进展顺利;与华为、阿里、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开发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构建NEV生态系统。这些领先行业多个身位的动作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汽-大众,一个将电动化真正融入品牌发展脉络的一汽-大众。
据了解,预计到2021年底,超充桩规模将超过3000个,超过6000个车位。覆盖25个城市,并饱和覆盖7个电动车核心城市,实现5公里内必有一个超充站。在应急充电方面,用户可通过一汽-大众超级APP进行一键加电操作,实现上门充电或者上门取送车充电,满足用户应急充电需求。
从这些成果和规划中不难看出,如果说以特斯拉为首的新造车企业是当下金融市场对标电动化时代的风向标,那一汽-大众无疑是 汽车 工业在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中的压舱石,一场真正发源于传统 汽车 强企内部的革新与布局,才可能从根本上重塑中国 汽车 工业电动化蓝图的主线,作为全面贯彻电动化战略的合资巨擘,一汽-大众无疑是自我变革最为彻底的劲旅。
在电动化制造方面,随着华南基地佛山MEB智慧工厂以及长春基地MLB evo平台的投产,一汽-大众建成了具备国际竞争力和行业领导力的电动化制造体系。
其中,MEB平台是德国大众面向未来开发的,专门用于生产智能化、网联化、纯电动 汽车 的模块化平台,整合了大众 汽车 的所有先进生产技术,旨在为用户创造全新的用车体验。作为一汽-大众全国五大基地“智慧工厂”担当,华南基地率先引进了MEB平台,从精益工艺、智能制造、严苛检测三个角度打造全新的MEB工厂。
在高度智慧化的基础上,佛山MEB工厂对生产技术与工艺进行了革新升级,其中,新能源车间是佛山MEB智慧工厂领先全行业的亮点。
据悉,该车间包含壳体焊装线与电池装配线,采用IVTAC 高速冲铆、免对比在线测量、视觉引导系统等先进技术,确保电池包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其焊装线是基于VASS 06最新标准设计的高智能化自动生产线,整线自动化率达到85%。大量采用高精尖新技术,真正实现了高水准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而装配线是按照康采恩集团最新标准规划的高自动化、高智能化、高柔性化生产线,自动化率达到80%;电池车间采用机器视觉系统,获取图像并进行数字化分析,其高精度测量确保了产品高质量的稳定性。
作为一汽-大众电动 汽车 战略样板工厂,佛山MEB智慧工厂目前年产能超过60万辆。到2024年,佛山MEB智慧工厂的生产能力将达到77万辆。结合一汽大众未来三年四款MEB车型的发展规划,强大的制造能力将成为高速推新的有力保障,而也正是因为有佛山MEB智慧工厂作为背书,一汽-大众的电动化产品攻势才能真正与其他企业拉开差距,成为拉动中国 汽车 电动化变革的引擎。
从现有的 汽车 行业生态圈到未来新能源 汽车 生态圈,对行业中每一个利益相关方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传统 汽车 主机厂必须决定其是否要从一个以固定资产、产品一次性销售的商业模式中跳脱,转型成为向消费者提供“零死角”新能源服务的服务商。
而当一汽-大众迈入电动化时代后,其考虑的不仅仅是“进入”电动化领域中来,更是“拓宽”电动化领域的更多可能,这也是一汽-大众再次与其他传统车企拉开差距的关键点。
为了构建全维度的新能源 汽车 生态圈,一汽-大众从研发体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体系等多个维度发力,持续完善NEV生态系统,促进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这一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研发体系上,除了佛山MEB工厂外,一汽-大众还规划了占地总面积9500平方米的新能源中心,并且已经逐渐形成覆盖整车特性各个领域的研发能力体系,具备了整车本地化开发的能力,这也帮助一汽-大众能够打造超越中国用户期待的高品质新能源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大众建立了“全员全过程”的质保体系,组建了超过2000人的质量保证团队,以强大的体系力和深入血液的质量意识,确保新能源产品的高品质。这就是说,消费者所购买到的一汽-大众新能源产品不光强于产品力上,更稳于产品质量的保障上。
更重要的是,针对新能源产品,一汽-大众对营销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近年来,一汽-大众通过渠道下沉、销售网络深耕细作等方式,建立起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与合作伙伴实现发展、合作、共赢。并且,通过开发精细灵活的网络模式、打造整合的线上数字化营销平台等方式,一汽-大众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不断进化。在推出年轻化、个性化的产品,丰富品牌内涵的同时,一汽-大众还借助文化、 体育 等多领域跨界营销展现出品牌亲和力。这为一汽-大众新能源产品获得销售、服务高满意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一汽-大众所构建的NEV生态是融合新能源 汽车 各支链的集大成者,此举在目前合资品牌市场中,是绝对鲜有的。从生产端到营销端再到服务端,一汽-大众的革新在中国 汽车 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路上
全体系的迸发成就了一汽-大众在新能源变革中的领先性,而作为一家深耕中国车市多年的车市领航者,一汽-大众在创领变革的同时,依旧将“绿色制造”定为发展第一准则。
可以看到,为了进一步减少碳排放,一汽-大众发布全新的新能源战略“goTOzero”,聚焦气候变化、资源、空气质量和环境合规四大行动领域。基于此项战略,一汽-大众开展 汽车 行业规模最大的减碳计划, 汽车 、工厂、经销商、办公室和供应商网络,都将达到100%的绿色环保。
一汽-大众(技术)副总经理迪亚德在“电动化、数字化”高峰论坛上对外宣布,一汽-大众将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所有工厂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的目标。这一点在一汽-大众佛山MEB工厂中就有明显体现,其是国内 汽车 行业首个获得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授予的“绿色工业建筑”三星认证工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一汽-大众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目前,佛山MEB工厂已实现了绿色能源转换,所使用的电能都来自清洁能源。
结语: “创新”二字,各主机厂在当下中国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皆在不断提及,的确,唯有创新才能应对飞速变革的市场,才能踩准国家发展的节奏。但“创领”对于很多主机厂而言,是望尘莫及的,想做到对市场的引领,并推动市场进入新能源时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款高续航的车型,或单单一个技术平台,更应该是一套全维度的发展架构,而能够构建如此架构的,有且仅有一汽-大众。
一方面,一汽-大众是当下车市的领头羊;而另一方面,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一汽-大众不光在发展,更成为了车市的观察者,其更懂得如何能帮助行业转型,这也正是一汽-大众不遗余力打造智慧工厂、建设NEV生态的原因所在。
今年是一汽-大众的“创变”之年,更是而立之时前的关键蓄力,其在电动化上所埋下的伏笔以及打下的坚实基础也在即将迎来的“十四五”中得到全面释放。市场有理由相信,这家在燃油车领域的引领者将以新的面貌去撬动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新一轮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