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江西景德镇盛产什么

活泼的鸡
犹豫的芹菜
2023-02-02 05:14:12

江西景德镇盛产什么?为何它能在全中国那么有名气?

最佳答案
高兴的电灯胆
高大的宝马
2025-07-08 04:27:58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座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介于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1]

地形地貌

景德镇属丘陵地带,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市区内平均海拔32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于与安徽休宁接壤的省界地带,海拔1618米。[1]

气候特征

景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根据1981—2010年最新气象数据,景德镇城区历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805毫米。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41.8℃(1967年8月29日),极端最低气温—10.9℃(1963年1月13日)。景德镇春季气候多变,时冷时暖,春夏之交常有冷暖气流交汇于境内,阴雨连绵;前夏梅雨期间,降雨集中,大、暴雨频繁,5、6、7月份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350毫米,极易导致洪涝灾害发生,出梅后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且湿度较高,会使人感到闷热难耐;秋季气温较为温和且雨水少;冬季常受西伯利亚(或蒙古)冷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天气寒冷。[1]

水文概况

昌江河

昌江、西河、南河,昌江为流经景德镇市的最大河流,西河、南河是其重要支流,于景德镇市区注入昌江。

昌江发源于江西省与安徽省交界处的山区,大致呈北南走向,由北向南注入鄱阳湖。历史上,昌江曾是景德镇对外交通最重要的通道。

植物资源

景德镇市山区特征明显,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为主,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苦槠、甜槠、栲树、栎类、枫香、樟树、木荷、毛竹等。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如:南方红豆杉、银杏、闽楠、红楠、三尖杉、七叶一枝花等,现已登记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3.9余万株,其中古树名木群80余个,3万多株。

动物资源

景德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有2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为云豹、金钱豹、黑麂、白颈长尾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白鹇、鸳鸯、红腹锦鸡等。

矿产资源

景德镇的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矿、钨矿、砂金、铜矿、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江西省的三大产煤区之一。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景德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乐平市。

景德镇是中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截止到2012年,景德镇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6个,分别是古窑·民俗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洪岩仙境风景区、德雨生态园、中国瓷园;国家3A级景区3个,分别是金竹山寨、雕塑瓷厂明清园、江西怪石林。[17]

湖田古窑遗址,湖田窑是中国五代、宋、元三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属于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景德镇御窑厂,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位于原御窑厂遗址内,御窑厂是元、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属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

龙珠阁,位于景德镇珠山旧址之上。唐代叫聚珠亭,宋代称中立亭,明代称朝天阁和环翠亭,清代又改称文昌阁,20世纪初重建后称“龙珠阁”。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20]

祥集弄民宅,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心,是一条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巷道,内有明代住宅多处,500多年历史,品陶斋现为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在地。属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5A级旅游景点: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21]

国家4A级旅游景点: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和红塔、景德镇市得雨生态园、洪岩仙境风景区、锦绣昌南中国瓷园[17]

国家3A级旅游景点:冷水尖、明清园、金竹山寨、怪石林、莲花塘、诸仙洞、玉田水库、三宝国际陶艺村、三闾庙古街等。

最新回答
冷艳的银耳汤
内向的小蘑菇
2025-07-08 04:27:58

乐平为江西省计划单列市,省十强县(市)之一,一座藏富于民的城市。

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城市,医药化工机械产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江西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重点产棉区。

于1992年9月21日撤县设乐平市,由瓷都景德镇市代管。

地处于江西省东北部,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

有“鱼米之乡” “江南菜乡”的美誉,市内的赣东北大市场是华东地区菜价的标杆。

辖14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

乐平素称“文章节义之邦”,历史上曾也过“一王二侯三附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状元、榜眼与探花,三百多位进士郎”,名彪史册的“洪公气节,马公文章”就是杰出的代表。

该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西周为楚之番邑地,春秋战国先后为吴、越、楚据有,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设县治,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于县级市,归瓷都景德镇市管理。

全市共有国土面积1980平方公里。

全县通行赣语。

这里是全国四大产锰基地和江西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膨润土储藏地、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产地,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在乐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古戏文化、洪马文化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乐平市建治已有1800佘年,历史悠久,人文景观颇多由于市境地处地形、地貌的过渡区域其自然景观资源也十分独特。

人文景观主要有涌山岩洞旧石器文化遗址、马端临墓、乐平古戏台以及多处革命旧址。

古戏台:古戏台遍布乐平市各个乡村,多达412余座,成为乐平市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有“古戏台之

洪马文化。

洪氏:南宋名臣洪皓,史称“苏武第二”,洪皓之子,南宋大学者洪迈,花40年写成《容斋随笔》,是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精华的奇书宝典。

马氏:南宋丞相马廷鸾及其子马端临(元代《文献通考》作者)。

南宋建炎三年,浩皓奉宋高宗之命领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随员11人,经过南京,太原、燕山前往金国都城会宁府,途中被金军大将粘罕扣留,逼其到宋朝叛臣、金军扶植的傀儡“齐帝”刘豫部下当官,洪皓坚决拒绝,在历经种种折磨后,被押送到冷山(今属黑龙江)流放。

期间面临过金军多次威胁利诱,吃尽了千辛万苦,始终坚贞不屈。

在荒野大地辗转迁徙15载后,终于全节而归,史称其为“苏武第二”,这就是乐平人引以为荣的“洪公气节”。

在冷山流放期间,洪皓与金国人民友好相处,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教育金族儿童,传播汉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很大贡献。

马端临(1254-1340),马廷鸾次子,字贵与,号竹村,受父亲影响,从小饱读经书,具有经邦济世之才,尤其是对经史文献考究深透。

19岁时(1272年),以郊恩补承事郎,第二年在江南乡试中获第一,后因其父与权奸丁大全、贾似道等人不合辞官归隐,他借陪父回乡为由,未曾出仕,在故乡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积数十年辛劳,编著历史巨著《文献通考》。

至元代初,马廷鸾去世后,马端临曾起用为学官,先后出任慈湖书院和衢州柯山书院院长、台州路学教授等职。

和谐的彩虹
迅速的仙人掌
2025-07-08 04:27:58

江西萍乐凹陷晚二叠世乐平组含煤建造普遍发育,在 A,B,C 三个煤组中,含煤可达二十余层,主要可采煤层集中在 B 煤组,以乐平的桥头A、丰城的仙姑岭为聚煤中心。萍乐凹陷东部乐平一带有闻名于世的乐平煤,凹陷内煤质变化的带状分布规律明显。乐平煤的成因及萍乐凹陷煤的变质问题,都引起人们很大的重视。我们根据这地区若干点煤岩煤质特征的研究,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一、萍乐凹陷乐平组煤层煤岩特点

乐平煤是一种含树皮组织很多的特殊煤种,典型的乐平煤———树皮残植煤( 含树皮组织在 50%以上) 主要出现在乐平附近的鸣山、回沅岭、桥头A一带的 B 煤组中,在乐平钟家山、竹山里等地的 B 煤组中绝大部分为树皮暗煤、树皮亮暗煤。而在萍乐凹陷中部西部丰城、宜春一带的 B 煤组中都没有发现树皮残植煤。

凹陷东部及中部、西部含煤性、煤层煤岩特征都有很大的区别。

东部的 B 煤组中有三层可采煤层 B1,B2,B3,中部西部 B1煤层层位常缺失,B3煤层往往被浅海相、潟湖相所替代。全区发育的 B2煤层特征也不同。东部煤层不甚稳定,厚度可由零到三四米,有时在三五十米内即可由两米多变为尖灭,煤层结构较复杂,横向变化较大,夹矸层数变化也大,煤层成似层状,凸镜状,主要由半暗型煤组成,下部较暗,上部较亮,由于各种煤岩成分频繁的交替,形成不均一的复杂线理状结构。煤层中黄铁矿包体多呈凸镜状出现,最大达 10 厘米 ×55 厘米。煤层底板大多为黏土岩、粉砂岩,具有鲕状结构( 菱铁质鲕粒) 及大量植物根部化石———痕木。其顶板常夹有薄层钙质砂岩或泥灰岩,并含海相动物化石。凹陷中部、西部,以丰城为例,B2煤层虽然也有二三层夹矸,结构也较复杂,但横向较稳定,一般在数千米范围内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的层状煤层,煤岩成分较均一,以半亮型煤为主,与半暗煤互层,呈宽条带状结构。其底板也是黏土岩、粉砂岩,但没有鲕状结构,直接顶板主要是湖泊相的粉砂岩、黏土岩。

东西两个地区 B 煤组煤的显微特征也不同。东部乐平鸣山一带 B2煤层中典型的树皮残植煤发育。显微煤岩组分中树皮组织含量达 50% ~60% 以上,树皮组织呈橙黄色。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膨化,原始结构不甚明显,表面似胶状,仅局部可见叠瓦状鳞片状结构,树皮组织大小不等,较大的块体( 达 5 毫米) 沿层分布,较小树皮碎块( 多为 0. 1 ~0. 01 毫米) 不很规则地分布在深棕色的弱丝炭化基质中。凝胶化基质相当均一,与以树皮组织为主的部分互层,显示出水平微波状层理,基质中还可以看到流纹状结构,煤中木质部组织较少,主要有团块状木质镜煤,镜煤质半丝炭等,典型的丝炭化组分很少。矿物杂质中黄铁矿较多,呈细晶状散布在树皮组织周围,其他有黏土矿物及散布在弱丝炭化基质中的石英碎屑。东部其他地区各煤层中树皮组织富集的分层,显微特征与此相仿。中部丰城一带及西部广大地区 B2煤层的显微特征是凝胶化组分很多,在 70% 以上,除梅仙岭、坞社里的煤层下部发现有个别的树皮组织外,一般都没有。煤中基质多,而植物组织很少。矿物杂质中以黏土矿物为主,呈蠕虫形或小凸镜体散布在凝胶化基质中,其含量在煤层各分层中变化较大。

二、成煤环境及成煤先决条件

根据煤层底板、煤层结构、煤岩成分和煤的显微结构等成因特征,我们认为树皮残植煤并非异地生成,成煤原始物质并不是由河流、洪水从别处搬运而来,而是形成于水流活动性较强的覆水沼泽中,树皮组织的富集与沼泽内的局部搬运———微异地搬运有关。

Ю. A. 任珠士尼可夫( Ю. A. Жемчужников) 和 A. И. 金兹蒲格( A. И. Гинзбург) 在谈到形成残植煤的残积作用时指出: 在一些水流微弱活动的森林沼泽地带,虽然植物堆积很多,但是保留下来的固体物质却较少。这是由于在这一种微弱氧化的环境下,细菌的分解作用可以持续很久,木质纤维素组织经过长期的分解而破坏,分解后形成的腐殖酸也很容易被水流带走,结果使难受微弱氧化作用的稳定组分富集起来。我们认为乐平一带的树皮残植煤的形成环境与此有共同之处。

萍乐凹陷东部乐平一带树皮组织含量较高的煤中,凝胶化组分含量总比丝炭化组分高得多,树皮组织本身也受到凝胶化作用的影响而膨化,黄铁矿晶粒的存在等都说明当时的聚积环境不是强烈氧化环境,不是一种“干涸”沼泽,而是覆水较深的沼泽。但沼泽的环境不很平静,水流比较活动,煤具有明显的微波状层理,凝胶化基质中的流纹状结构,部分树皮组织破离成细条、碎片,与丝炭碎片、弱炭化团块、黏土矿物、石英等共生成凸镜体出现,说明当时水流是比较活动的,赋存有树皮残植煤的煤层底板都有痕木,有时还垂直于层面。一般煤层结构明显,但厚度不甚稳定,在同一矿区同一煤层中树皮含量变化相当大。在煤层剖面上,树皮组织往往富集在煤层底部及夹矸层附近,这些都反映成煤原始物质是原地生长、堆积的,成煤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在水流活动条件下有利于树皮组织的富集。

晚二叠世气候湿润,成煤植物石松、真蕨类等皮层很厚,我国不少煤田晚二叠世含煤建造中树皮组织较多,无疑古植物条件是形成树皮残植煤的必要条件。

根据现有资料,萍乐凹陷各地植物化石群的成分并没有很大差别,为什么树皮残植煤仅在东部发育呢? 我们认为这和成煤时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条件有关。

东吴运动使萍乐凹陷整体上升,由于块断波状振荡运动在凹陷中形成了许多次一级的凹陷。当时地势高差较大,河流冲刷作用强烈,多条河流夹着大量较粗的碎屑物质,流向沉积盆地。凹陷东部受江南古陆和怀玉武功隆起的影响,上升作用比中部、西部显著。乐平鸣山、钟家山一带,含煤建造底部三角洲相沉积广泛发育,厚达百余米,粒度变化较大,出现几个旋回,反映当时地壳活动较频繁。这地区地壳活动差异性较大,成煤前的湖泊相、闭流盆地相沉积发育不甚稳定( 图 1) ,其中夹有不少菱铁矿结核、黄铁矿细晶、水云母及拜来石等矿物,具有鲕状结构,反映一种水流活动的弱还原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泥炭沼泽范围较小,基底不平,对植物分解后残留下来的树皮组织随着水流在沼泽内部由一处搬运到另一处,而富集在覆水较深较平静的地方有利。在泥炭堆积后很快就被潟湖相、浅海相沉积物所覆盖。

而萍乐凹陷中部丰城一带,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时期较长,在接受三角洲相沉积之后,湖泊相、闭流盆地相普遍发育,厚度较大( 图 1) 。经过长期侵蚀、沉积,地区逐渐夷平,植物蔓生,发育了广大的滨海泥炭沼泽,这时沼泽覆水较深,水流活动性小,植物中的木质纤维素组织亦受到充分的分解、比较彻底的凝胶化作用而保留下来。

图 1 乐平丰城一带 B 煤组岩相柱状图

三、煤的变质问题

为了阐明煤的变质问题,首先必须精确地确定煤的变质阶段及变质规律。根据现有资料,镜质组组分中无结构凝胶体的反光性是反映变质阶段的良好标志。我们用对比反光性的方法确定了萍乐凹陷各地区煤的变质阶段,按变质程度高低分别称为Ⅰ,Ⅱ,Ⅲ,Ⅴ,Ⅴ,Ⅵ,Ⅶ变质阶段,这些变质阶段大致相当于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及无烟煤。在每个阶段中还可以分出3个小阶段,如Ⅱ1,Ⅱ2,Ⅱ3。凹陷中部、西部主要可采煤层B2中镜质组组分含量都在80%以上,煤的化学分析数据受煤岩成分影响小,主要受变质阶段的影响,所以在探讨变质规律时亦参考了煤的牌号和ⅤΓ值。

(1)萍乐凹陷内煤的变质带状分布规律明显。在水平方向,以B2煤层为例,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变质越来越高,如乐平一带为Ⅱ变质阶段,丰城为Ⅳ变质阶段,英岗岭为Ⅵ—Ⅶ质阶段,乌金井为Ⅶ变质阶段。同时亦可以看到由北向南,由江南古陆向凹陷中心,变质逐渐增高的现象。一般低高变质带较宽,而中变质带较窄。

在地层剖面上,位于上部的煤层变质低,如乐平鸣山B2煤层为Ⅱ1阶段,其上约140米的C6煤层为Ⅰ3,相差仅一个小阶段丰城仙姑岭B2为Ⅳ2,而相距280米的C18C28煤层均为Ⅱ3阶段,相差较大,达五个小阶段。

这种带状分布的规律主要是受区域变质作用而产生的。萍乐凹陷是南方许多带状活动凹陷之一,地壳运动的继承性和差异性在本区相当明显。凹陷内各部分原始沉降幅度不同,北部受江南古陆的控制沉降较浅,而南部则较深东部地区受怀玉武功隆起的影响,沉降较浅,从B2煤层形成后到印支期褶皱前的盖层总厚度仅五六百米,而西部宜春、萍乡一带沉降深,盖层可达2000米以上。由此可见,在同一构造单元范围内,在地热相仿的条件下,在煤层形成后持续沉降的过程中,由于沉降深度不同,受温压影响不同,对造成变质程度不同的煤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地壳运动的差异性及继承性,有可能在向斜盆地内部出现变质较高,而边缘略低的现象。

(2)萍乐凹陷内中生代各期岩浆活动颇为频繁,对煤的变质程度有显著影响。

在印支期花岗岩体所形成的蒙山周围,挥发分等值线及变质带作同心环状分布(图2),即使在高变质的Ⅶ变质带中也可以分出若干亚带(Ⅶ1,Ⅶ2,Ⅶ3),距杂岩浆岩体越近变质越高,受热力变质作用显著。此外在枧洒、桥头A、竹山里等地亦可看到燕山期辉绿岩体等侵入,局部发生接触变质的现象。

图 2 乐平丰城一带 B 煤组岩相柱状图

( 3) 萍乐凹陷西部构造复杂,以紧闭的线型复式褶曲为主,倾角陡,断裂以逆断层及逆掩断层为主,倒转现象频繁,煤的变质程度高。而中部地区褶曲较平缓,断层以正断层和平推断层为主,变质程度中等。因此构造力(动力)对煤变质作用的影响亦是值得注意的。

总之,不同类型变质作用是热力、压力等因素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具体表现,它们彼此密切有关,对煤的变质作用有着综合影响。

[注]煤层命名问题:萍乐凹陷各地乐平组含煤建造含煤层数变化较大,各地发育程度不同,目前生产上均以建造最底部的煤层作为第一煤层,依次往上排列,在顺序号前冠以煤组代号(如A1B3C6等),所以层位相同的煤层在各地区名称不同。我们根据含煤建造沉积旋回特点及煤层煤岩标志等对比结果,试将B煤组各地煤层按沉积旋回统一命名(表1)。

表1 萍乐凹陷各地旋回命名

(本文由任德贻、高庆才、刘翔生、王明远合著,原载《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63年)

忧心的秋天
甜美的冬日
2025-07-08 04:27:58
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个时期,其煤层特点及分布为:

一、中国晚古生代含煤地层

1、中国石炭纪含煤地层

早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含煤系位于大光阶中下部,在不同地区其层位上下略有差异。湘粤一带称为测水组,位于大广阶中部,贵州南部的旧可组比 测水组稍低,云南东部万寿山组的层位更低。测水煤系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含煤段,一般厚度60~80m,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夹菱铁矿结核,常含两层可采煤层,分别称3号煤及5号煤,煤厚一般2m左右。上段不含煤或仅含煤线,一般厚度70~90m,由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泥灰岩组成,底部以一套厚层状石英砂岩或含砾石英砂岩与下段为界。粤北的芙蓉山组及桂北的寺门组与测水组完全相当,均含可采煤层,但经济价值略逊于湘中。在华北沉积区,早石炭世的中朝地台仍处于隆升状态,其南缘濒临秦岭海槽,在陆缘区有下石炭统发育,但经过多次的俯冲、对接和碰撞之后,现仅于豫南固始、商城及陕南山阳、凤县有局部残留。固始的杨山组在多层砾岩中夹有多层极不稳定的薄煤层,是活动区含煤沉积的特点。

2、中国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并且和以上的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一套连续的、密不可分的含煤沉积,因此常统称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以山西太原为代表,自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本溪组(或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是主要含煤层位。太原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层数不等的灰岩及煤层组成,厚90~100m。愈向北灰岩层数愈少以至缺失,向南则层数逐渐增多。山西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50~60m,不含石灰岩。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以河南平顶山为代表,自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大风口组和石千峰组。此间之大风口组可以与太原的上石盒子组相当,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层而且岩层颜色明显不同而另有组名。和华北北部不同,这里的太原组一般只含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主要含煤层位为山西组和大风口组。山西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厚约70m。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紫斑泥岩和煤层组成,厚500m左右。

3、中国南方在二叠纪形成主要含煤地层

与中国北方比较,华南地区相对活动,又可区分为西部相对稳定(扬子地台)和东部相对活动(东南加里东褶皱带)的两部分,因此其内部存在基底分异、古地形分异及沉积相分异,使二叠纪含煤地层呈现多时期、多特征的面貌。

整个二叠纪华南均有含煤沉积发育。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称梁山组,又称栖霞底部煤系,它是栖霞阶(相当空谷阶)早期在局部范围发育的一个岩段,分布于扬子区的大部以及东南区毗邻扬子区相对隆起的部位。梁山组由细砂岩、粉砂岩、铝土质泥岩等组成,夹1~3层碳质泥岩或薄煤层,煤厚很不稳定。地层厚度一般为10~30m,薄者仅数米,厚者可超过200m。本组地层常超覆于各老地层之上,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所含植物化石为三角织羊齿-多脉带羊齿组合,大致可以和华北之山西组相当,属中期华夏植物群A期,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或萨克马尔阶。

华南中、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是中国南方最重要含煤层位,但它的变化很大,不能像华北一样可以用1~2个剖面便可以代表。总括地看,它们在空间上是递进的、渐变的,同时穿插复杂的岩相变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但又有所迁移。在岩石地层意义上,它们是夹在下部茅口期海相层位(灰岩、硅质岩)和上部长兴期海相层位(灰岩、硅质岩)之间的一套碎屑岩含煤沉积,一部分是海陆交互相的,一部分是陆相的;在年代地层意义上,它们则贯穿了茅口阶(卡赞阶)、龙潭阶及长兴阶。我们可以大体地按东、中、西的地域并兼及不同时序,分别由3个剖面为代表来描述其地层特征。

东部以闽西南的龙岩、永定为代表,含煤地层称童子岩组,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为细砂岩、粉砂岩及煤层,厚240m,含可采煤层6层;中段为海相段,由粉砂岩及黑色泥岩组成,厚130m,不含煤;上段由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厚400m,含可采煤层6层。和闽西南同期的含煤沉积除福建各地外还可以包括粤东、粤中、浙西和赣东,在东南沿海形成一个沉积区,只是向东陆相成分增多。在含煤性方面也以闽西南为优,其他则均较差。

中部以赣中的乐平、丰城为代表,称龙潭组。在自浙北至赣西的多数范围内,按岩石地层特征可分为4段:下部官山段,由砂岩、粉砂岩、泥岩以及碳质泥岩和薄煤层组成,亦称A煤组,其上部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老山段是主要含煤段,下部以页状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含主要煤层,层数少但有一层稳定可采,称B煤组;其中部和上部为海相碎屑岩,中部以富含菊石化石为特征,上部以富含小个体腕足类化石为特征。龙潭组的中上段为狮子山段,是一个以细砂岩为主的岩段;龙潭组上段称王潘里段,是又一个含煤段,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含煤层数多但煤层薄,称C煤组。龙潭组的正常厚度约为400m左右。赣中的地层剖面虽可代表华南中部的一般面貌,但各地的差别仍十分明显,无论是地层厚度、岩性还是岩相、含煤性等等,甚至包括下伏及上覆地层岩性特征均有显著不同。研究和解释这些差别是华南含煤地层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多数情况下,老山段B组煤的沉积代表了本区一个基盘相对稳定阶段,其上的海相层也具有开阔的陆表海沉积面貌,有条件成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尺。差别的实质主要反映在老山段以下和以上两个方面,以下(官山段及相应沉积)由于底盘凹凸不平的地形反差,而导致地层厚度的巨大差异;以上(狮子山段、王潘里段及相应沉积)则因稳定期后的相对活动,而导致地层缺失或岩相变化。部以黔西的六盘水地区为代表,这是华南最重要的含煤区。这里的龙潭组可以分为三段,下段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其中细砂岩由玄武岩岩屑和凝灰岩岩屑组成,并有生物灰岩夹层,含煤多层,但厚度不大。中段以砂岩、粉砂岩为主,是主要含煤段,含煤几十层,包括1~2层厚煤层,在泥岩及泥灰岩夹层中含小个体海相动物化石。上段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夹薄层灰岩及黑色泥岩,含煤几十层,薄及中厚煤层均有,一般较稳定。黔西龙由六盘水向西,沿盐津、宣威、个旧一线西侧,二叠纪含煤地层称宣威组,为陆相含煤地层,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夹菱铁矿,局部发育有砾岩及砂砾岩,厚度变化大,由10m至300m,一般100m,东厚西薄,含煤1~数十层不等。由黔中向东,在黔东、川东南、鄂西北一带,晚二叠世地层称吴家坪组,以灰岩为主,仅在底部有10m左右的砂泥岩段,含不稳定薄煤层。桂中、桂西晚二叠世地层称合山组,也是以灰岩及硅质岩为主,底部含煤,与前者不同的是上部还增加一个含煤组,均为薄煤层。

中生代包括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时期,其煤层特点及分布为:

二、中国中生代含煤地层

1、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

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西南区、东南区和西北区。西北区在鄂尔多斯盆地、库车盆地等处均有分布并含可采煤层,但由于这一地区侏罗纪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三叠纪部分相对便不甚重要。与此相反,另两区由于煤炭资源相对贫乏,三叠纪煤炭资源虽不及二叠纪丰富,但在一些地点仍不失为重要的开发对象。因此以下将着重介绍西南区及东南区的含煤地层。

西南区的三叠纪含煤地层需要由两个剖面作为代表。四川盆地中这一含煤地层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含煤层位称须家河组,可分为6个岩性段,1、3、5段为砂岩段,2、4、6段为含煤段,共厚500~600m。含煤段为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含煤10余层,可采煤2~3层。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之下还有一个含煤组,称小塘子组,厚150m,由黄灰色砂岩、粉砂岩组成,下部含煤,含煤数十层,可采总厚可达30~50m。多数情况下小塘子组缺失,须家河组超覆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须家河组及小塘子组所含植物化石为叉羽叶-大网羽叶组合,并产诺利期双壳类,时代为晚三叠世中期。此外在川西的渡口、盐边,以及滇北的永仁一带,含煤地层厚度大,含煤层数多,是最重要的三叠纪含煤区。此间主要含煤层位称大荞地组,由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具明显的韵律交替,煤层于中部富集。地层总厚在渡口一带可达2 260m,含煤近百层,可采37层,总厚30余m。

东南区三叠纪含煤地层以江西萍乡为代表,称安源组,总厚约700米。可以分为三个岩性段,下段称紫家冲段,为主要含煤段,底部砾岩或砂砾岩,向上以砂岩、粉砂岩为主,一般含煤7~8层;中段称三家冲段,以黑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富含海相瓣腮类化石;上段称三丘田段,以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夹数层砂砾岩,含局部可采煤1~4层。安源组下伏地层各地均不一致,代表印支运动的不整合面,上覆地层一般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江西称门口山组,属早侏罗世里阿斯期。广东的晚三叠世含煤地层和萍乡相似,称艮口组,自下而上可分为红卫坑段、小水段和头木冲段;湘南的相当地层自下而上为出炭垅段和杨梅垅段;闽西南则分别为大坑段和文宾山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可能有两次区域性地层超覆,第一次在三丘田段或焦坑段前,造成赣东及闽北等地缺少紫家冲段或大坑段;第二次在三叠纪—侏罗纪间,湘东等地可见门口山组超覆在古生代地层之上。

2、中国侏罗纪含煤地层

侏罗纪是中国最主要的成煤时代,其资源量占全国50%以上,且以早、中侏罗世为主,在地域上则主要集中于西北,包括陕甘宁盆地和新疆的四个大型煤盆地,由陆相粉沙岩、砂砾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新疆的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可以准噶尔盆地作为代表,称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组;下部八道湾组,底部为砾岩及砂砾岩,向上为砂、泥岩及煤层,以盆地南缘发育最好,地层厚800m以上,含煤8~55层,煤层总厚在50m以上。向东至吐哈盆地,以北缘含煤最好;可采煤层14层,总厚3~43m。向南至伊宁盆地,也以北缘为优,含煤2~9层,煤层4~63m。中部三工河组,为一套细碎屑沉积,一般不含煤,盆地南缘的地层厚度为500~700m。上部西山窑组,是另一个含煤组,由中粗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总得看岩性比八道湾组细且较稳定,地层厚可达800m,准噶尔盆地含煤4~58层,总厚20~130m;吐哈盆地含煤3~13层,总厚17~100余m;伊宁盆地含煤3~9层,总厚10~47m。鄂尔多斯盆地的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富县组,分布范围局限于盆地东部及东北部,仅含薄煤层。上部为延安组,是主要含煤层位,底部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向上为具韵律结构的碎屑含煤沉积,煤层在剖面中均匀分布。盆地内各地含煤性差别很大,岩组定名地点延安、富县一带的延安组并不含煤;盆地北部榆林、神木、东胜一带含可采煤6~7层,总厚20m以上;盆地西部和西南部是另一个富煤区段,分属陕、甘、宁省,煤层总厚亦可近20m。一般认为富县组属早侏罗世。延安组所含植物化石为锥叶蕨-拟刺葵组合,银杏类数量很多,锥叶蕨中以Ca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为代表。瓣腮类为珠蚌-费尔干蚌组合,上部且含假铰蚌。时代以中侏罗世为主,也不排斥下部包括早侏罗世晚期的可能。延安组常超覆于晚三叠世延长统之上,以上则为中侏罗世的直罗组所覆。

除西北区外,北京的侏罗纪含煤地层也很著名,称为门头沟煤系或门头沟群,厚700~1 000m,自下而上包括杏石口组、南大岭组、窑坡组和龙门组,其中南大岭组为火山岩系,窑坡组为主要含煤层组。窑坡组一般厚400m左右,含可采煤4~9层,总厚可达10m。

3、中国白垩纪含煤地层

白垩纪含煤地层主要指下白垩统,分布范围集中于中国东北部,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由于含煤地层发育于各个小型盆地群当中,因此各地差别较多,可以由三个比较重要的剖面代表一般情况。

大兴安岭、海拉尔盆地群的含煤地层称扎赉诺尔群,包括下部大磨拐组及上部伊敏组。大磨拐组可分为下段粗碎屑岩,中段砂泥岩和煤层,上段厚层泥岩、砂岩夹砂砾岩,在伊敏煤田含13~17个含煤组,煤层总厚达123m。伊敏组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主要在下段含煤,可采者4~6层组,总厚105m。扎赉诺尔群与二连一带的巴彦花群以及哲里木盟一带的霍林河群可以相当。

辽西的下白垩统包括下部沙海组及上部阜新组。沙海组可分为三段,下段为砂砾岩及砾岩;中段为含煤段,由泥岩、砂岩及煤层组成;上段为泥岩。含煤段共含七个煤层组,一般3~4层可采。阜新组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六个煤层组,总厚可为10~80m。除阜新盆地外,铁法、元宝山、平庄等盆地阜新组含煤性也很好。

位于黑龙江东部的含煤地层称鸡西群,自下而上包括滴道组、城子河组和穆棱组。其中滴道组包括火山岩系,属晚侏罗世;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为含煤岩系,属早白垩世。城子河组厚600~1 400m,底部为砾岩,中部为碎屑岩和煤层,上部以细碎屑岩为主,夹凝灰岩。一般含可采煤层20余层,单层厚一般1~2m。穆棱组厚300~1 000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多层凝灰岩,含可采煤层1~9层,总厚3~8m。城子河组穆棱组所含植物化石与前述各区完全一致,属早白垩世早期。在三江、穆棱地区一系列煤盆地以东,于虎林、密山、宝清一带发育了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称龙爪沟群,下部因含北极菊石及海相瓣腮类而属侏罗纪,上部称珠山组,所含化石包括海相及淡水瓣腮类以及植物、孢粉等,时代为早白垩世,当前认为珠山组可与城子河组及穆棱组相当。

愤怒的荷花
热情的灰狼
2025-07-08 04:27:58
我知道潞安属于沁水煤田,准 东 煤 田

新疆准东煤田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的煤田,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巨型煤田,预计煤田中资源量(煤矿储量)为3900亿吨,目前探知2236亿吨,含煤面积3.21万平方千米,占我国总储量的近1/4。新疆淮东煤田1989年开始建设,2010年前后基本完成后,将成为年产原煤6000万吨的大型煤矿。

准东煤田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是指准噶尔盆地东部从阜康市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一条狭长地带,东西长约220公里。准东煤田资源预测储量达3900亿吨,目前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为2136亿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整装煤田。

准东煤田在2005年被勘探确认为地下储藏着上千亿吨的煤炭资源.准东煤田东西长达220公里的茫茫戈壁下蕴藏着3900亿吨煤炭资源,以现在我国煤炭年产量计算,一个准东煤田就够全国使用一百年。

胜 利 煤 田

胜利煤田位于锡林浩特北郊,整个煤田总体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展布,走向长45公里,倾向宽平均7.6公里,含煤面积342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224亿吨。煤田伴生有益矿物(锗、石油)。煤田内15个煤层中,6号煤层以上绝大部分区段适合大型露天开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沙尔湖煤田

庆阳煤田

专家称,庆阳市的煤炭资源埋藏较深,大多在 1000米以下,但储量集中,构造简单,属于未受破坏的整装煤田,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根据成煤规律和地质理论,整个陇东地区(主要指庆阳市,平凉市)的煤炭预测储量大约为 1342亿吨,占全省储量的 94%。正宁南煤田是甘肃省截至目前发现的储量最

大的煤田。

巨野煤田

本煤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包括巨野、金乡、梁宝寺等区。现已探明总地质储量55.7亿吨,主要煤藏以国家紧缺的焦煤、肥煤为主,具有高热值、低灰分、低含硫等特点,平均厚度6.6米,适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矿井,是山东乃至华东地区尚未开发的最好、最大的一块煤田,属菏泽、济宁两市管辖。巨野煤田规划有7对矿井,建成后每年可产煤1800万吨,平均服务年限达60多年,将有效地解决山东省乃至华东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2007年3月28日正式在其所在地产出“乌金”。

百度文库客户端,免财富值下载文档

1/10

沁水煤田

沁水煤田为中国目前产煤最多的大型石炭二叠纪煤田。它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介于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中条山之间,跨太原、寿阳、阳泉、昔阳、和顺、左权、武乡、沁县、长治、高平、晋城、阳城、沁水、安泽、沁源等20余市,县,面积近30000平方公里。该煤田范围内已建成阳泉、潞安、晋城等大型矿务局,地方煤矿在数百处以上,煤炭开发极盛大,是中国无烟煤,化工用煤和炼焦煤最大的供应基地。

淮南煤田

中国华北聚煤区南侧的石炭二叠纪煤田。位于安徽省中北部,跨淮河两岸。煤田以中厚倾煤层为主,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一般开采条件尚可。

淮南煤田位于中国华北聚煤区南侧安徽省中北部,以淮南市为主体,东部伸入滁县地区,西部延展到阜阳附近,平面呈北西西向长椭圆状,长约100km,宽度20~30km,面积2500km。为石炭二叠纪煤田。煤田因发现及开发从淮河南岸开始,故名淮南煤田,后经勘探在淮河北岸更大范围内见煤,但乃沿用原名。

河东煤田

河东煤田位于山西省西部,西临黄河,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C3T)和二叠系山西组(P1S),含煤面积15285.5km2,划分偏关河曲、保德、兴县、柳林、离石、隰县、蒲县、乡宁等7个矿区,总资源量2335.2亿吨,区内产量为3858万吨。区内有山西焦煤汾西矿业的贺西、双柳矿生产400万吨,霍州煤田庞庞塔、店坪、等生产300万吨,华晋焦煤河曲生产200万吨。该煤田北部(兴县及其以北矿区)为动力煤,其中部和南部为炼焦煤。其余为地方煤矿生产,产品以主焦煤为主。该煤田基本没有进行规模化的开发,具备建设大型矿井的资源条件,是山西炼焦煤保有储量最为充足的煤田。

河东煤田离柳矿区的4#煤即“柳林煤”,属于世界范围稀有的优质炼焦煤。目前产量约500万吨,是山西小焦炉生产优质铸造焦的主要原料。

以柳林煤为代表的河东煤田中部4#主焦煤,以及与之相似的乡宁煤,后备资源充分,其综合质量指标将超过所有澳大利亚煤,与美国、加拿大的优质主焦煤媲美,而最终将以质量与成本的双重优势大举进入国际市场。

2/10

山西煤炭资源数据库

1 大同煤田(侏罗纪矿区 ;石炭二叠纪矿区)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最北端,大同市西南约10km,跨大同市南郊区及左云县和朔州市怀仁、右玉、山阴等县,北东以青磁窑断层南端为界;南和东南界为口泉山西麓煤层露头;西界为洪涛山东麓煤层露头;北部十里河一带已为煤系沉积边缘;西北为推测的煤层剥蚀边界。地理坐标东径112°30′00″~113°11′07″,北纬39°37′33″~40°07′01″,大致以鹅毛口河分别为北、南两个矿区。该为双纪煤田,石炭二叠系,含煤面积为1260km2 ,侏罗系含煤面积为772km,是山西重要动力煤产地之一。

2 宁武煤田

宁武煤田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为双纪(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含煤地层,含煤田面积3087 km2,资源量974.34亿吨。区内产量3700余万吨,其中平朔煤炭公司2527万吨。 平朔矿区 朔州矿区 轩岗矿区 岚县矿区

宁武侏罗纪矿区

平朔矿区是宁武煤田最北端的一个矿区。跨朔州市区及其平鲁县境,矿区东、北、西三边均为煤层露头,南以担水沟断层与朔州矿区分开。东西宽20km,南北长19 km,面积约380 km2。

3 西山煤田

太原西山煤田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侧,属太原市、晋中市管辖,是山西省重要的炼焦用煤产地之一。该煤田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跨太原市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古交市、清徐县,晋中市交城县、文水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1?49?~112?30?00?,北纬37?23?51?~38?02?12?。南北长约75 km,东西宽约20~50km,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为1853 km2。该煤田包括古交(697 km2)、西山(223 km2)、清交(400 km2)和东社(533 km2)等4个矿区。

古交矿区 西山矿区

3/10

东社矿区

4 霍西煤田

霍西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管辖,是山西省重要的炼焦用煤产地之一。该煤田呈南北向展布,跨吕梁市汾阳县、交口县和孝义市,晋中市灵石县、介休市和临汾市尧都区、汾西县、蒲县、洪洞县、襄汾县、翼城县和霍州市境内。南北长约170 km,东西宽约70km,呈长方形。面积约为11900km2,含煤面积6907km2,其中勘探面积(主要指勘探、详查、普查)3170 km2,占总面积的26.64%。

该煤田包括汾孝(1100km2)、灵石(510km2)、霍州(560km2)、克城南湾里(700km2)和襄汾(300km2)等5个矿区。汾西和霍州煤田公司是重点国有企业,生产能力每年3000万吨。区内煤种以焦煤、肥煤、1/3焦煤为主,是原料法优质炼焦煤。

汾孝矿区 灵石矿区 霍州矿区 克城南湾里矿区 襄汾矿区

5 河东煤田

河东煤田位于山西省西部,西临黄河,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C3T)和二叠系山西组(P1S),含煤面积15285.5km2,划分偏关河曲、保德、兴县、柳林、离石、隰县、蒲县、乡宁等7个矿区,总资源量2335.2亿吨,区内产量为3858万吨。区内有山西焦煤汾西矿业的贺西、双柳矿生产400万吨,霍州煤田庞庞塔、店坪、等生产300万吨,华晋焦煤河曲生产200万吨。该煤田北部(兴县及其以北矿区)为动力煤,其中部和南部为炼焦煤。其余为地方煤矿生产,产品以主焦煤为主。该煤田基本没有进行规模化的开发,具备建设大型矿井的资源条件,是山西炼焦煤保有储量最为充足的煤田。

河东煤田离柳矿区的4#煤即“柳林煤”,属于世界范围稀有的优质炼焦煤。目前产量约500万吨,是山西小焦炉生产优质铸造焦的主要原料。

以柳林煤为代表的河东煤田中部4#主焦煤,以及与之相似的乡宁煤,后备资源充分,其综合质量指标将超过所有澳大利亚煤,与美国、加拿大的优质主焦煤媲美,而最终将以质量与成本的双重优势大举进入国际市场。

保德矿区 偏关、河曲矿区 兴县矿区 柳林矿区

4/10

隰县蒲县矿区 乡宁矿区

6 沁水煤田

沁水煤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C3T)和二叠系山西组(P1S)。含煤面积30500.1km2,占全省煤田面积1/2,划分为东山、寿阳、阳泉、平昔、和顺、武乡、襄垣、潞安、长治、高平、晋城、阳城、沁水、翼城、古县、沁源等16个矿区,总资源量3316.5亿吨,区内2005年产量17000万吨。

其中有阳泉、潞安、晋城三大集团和东山、荫营、固庄煤矿等国有重点煤矿产量约8000万吨;地方煤矿产量约9000万吨。以无烟煤和贫煤为主,瘦煤和焦煤次之。知名品牌有晋城无烟煤和阳泉无烟煤,是山西省仅次于大同煤、平朔煤的第三大出口产品。

该煤田是中国无烟煤、化工用煤最大的供应基地。阳泉煤业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高炉喷吹煤基地;晋城无烟煤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化工用煤基地;潞安矿业集团是我国主要的优质贫瘦煤生产基地。

东山矿区 寿阳矿区 阳泉矿区 平定昔阳矿区 和顺矿区 左权武乡矿区 襄垣矿区 潞安矿区 长治矿区 高平矿区 晋城矿区 阳城矿区 沁水矿区 翼城矿区 古县矿区 沁源矿区

山西三大煤炭生产基地:晋北煤炭基地,晋中煤炭基地,晋东煤炭基地

晋北煤炭基地:地处太原市以北,行政区划跨大同、朔州、忻州、太原4个市的18

个县(市)。包括大同煤田、宁武煤田及河东煤田北部以动力用煤为主的各煤炭资源矿产地。

舒适的太阳
追寻的雨
2025-07-08 04:27:58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为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贵州等省(区),多为工业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工业和经济发达,煤炭需求量较大的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区,煤炭资源则十分贫乏,因此煤炭运输距离大,且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外运条件比较困难。

我国现有矿井的地质和开采条件多种多样,各种类型的煤田都有。国有地方煤矿除极少数地质开采条件较好外,多数条件中等到偏差。在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条件好的有大同、兖州、神府等矿区的部分矿井,其煤层赋存条件优越、构造简单,煤层稳定、倾角小,煤层较厚或厚煤在上部;条件较好的有开滦、徐州、鹤岗等矿区的部分煤矿.

独特的豆芽
无情的鞋子
2025-07-08 04:27:58
中国煤矿主要的分布情况我国的煤矿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区),其次是贵州、宁夏、安徽、云南、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区)。 重点煤矿:山西省有大同、王坪、小峪、平朔、轩岗、西山、太原、寨沟、东山、阳泉、荫营、汾西、霍州、潞安、韩城、晋城等; 内蒙古自治区有扎赉诺尔、伊敏、大雁、霍林河、平庄、乌达、海渤湾等;陕西省有铜川、浦白、澄合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有乌鲁木齐、哈密等;贵州省有水城、六枝、林东、盘江等;宁夏有石咀山、石炭井、灵武等;安徽省有淮北、淮南等;河南 省有鹤壁、义马、焦作、郑州、平顶山等;山东省有龙口、淄博、新汉、肥城、兖州、枣庄等;黑龙江省有鹤岗、双鸭山、七台 河、鸡西等。此外,河北省有开滦、邢台、邯郸、峰峰、井陉等;江苏省有徐州;辽宁省有北票、阜新、铁法、南票、沈阳、抚顺 等;江西省有萍乡、丰城、乐平等;四川省有攀枝花、广旺、达竹、华蓥山等。此外还有北京。《煤炭产业政策》明确提出,我国将建设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黄陇(华亭)、鲁西、两淮、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以提高煤炭的持续、稳定供给能力。对于神东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原则上一个矿区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按照资源禀赋、运输、水资源等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在大型整装煤田和资源富集地区优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煤矿。

靓丽的小海豚
野性的世界
2025-07-08 04:27:58
煤炭之都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全省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近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全省2000米煤炭资源总量为6400亿t,占全国的16%,截止1996年末累计探明储量2662亿t,占全国27%(其中:煤焦煤占57%),保有储量2613亿t,占全国的27%,境内各类煤矿批准占用储量约1500亿t。

2、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发自然条件优良。

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由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开创了极佳的品牌效应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部分为第三系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500m,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开采条件好。煤质优良,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

因此,山西省素有煤炭之都的称号

野性的丝袜
着急的微笑
2025-07-08 04:27:58

(一)煤级总体展布规律

中国煤级分布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总体规律,在区域上自北而南、自西向东煤级增高(图3-11)。杨起等(1996)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煤变质区和六个煤变质亚区。北部煤变质区由西北准格尔和东北松辽两个煤变质亚区组成,以下一中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低煤级煤为主,其次为古近纪—新近纪褐煤。中部煤变质区包括西北塔里木煤变质亚区和华北煤变质亚区,前者以侏罗系的低煤级煤为主,后者以石炭—二叠系的中一高煤级煤为主。南部煤变质区由青藏高原煤变质亚区和华南煤变质亚区构成,前者以上白垩统和古近系—新近系煤为主,煤级变化较大,后者以上二叠统煤为主,基本上全为中—高煤级煤。

表3-3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早白垩世各盆地可采煤层总厚度表

随着含煤地层时代变老,中国煤级亦具有增高的趋势,古生界以中煤级煤和高煤级煤为主,中生界以低级烟煤和褐煤为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主要为褐煤(图3-12)。中国已知地质时代最老的褐煤产出于中侏罗统,如甘肃大有、大滩以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彩南等地;地质时代最新的高煤级煤产出于古近系—新近系,如藏中和藏南古近系的贫煤、云南剑川双河新近系的无烟煤等(韩德馨等,1997),但这种情况都是由岩浆接触变质作用引起的,而没有普遍的意义。

图3-11 中国煤级区域分布示意图

图3-12 中国各聚煤期主要煤级分布图

(二)各聚煤区的煤级展布

东北聚煤区以大兴安岭为界,东、西部下白垩统煤级特征有所不同,在区域上有自西向东煤级增高的趋势(图3-13)。东端的三江—穆棱河地区煤级最高,普遍达中煤级的气煤(QM)、肥煤(FM)和焦煤(JM);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级最低,普遍为褐煤(HM);在二者之间的松辽一带,下白垩统煤以低煤级的长焰煤(CY)为主。在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影响下,局部地段下白垩统煤的煤级有增高。例如,大兴安岭西侧伊敏盆地五牧场等地 赋存有气煤—瘦煤(SM);大兴安岭一带有无烟煤(WY)分布;在三江—穆棱河含煤区双鸭山矿区的岭西井田和岭东井田,无烟煤、贫煤(PM)、焦煤、肥煤和气煤围绕燕山期岩体呈环带状产出;在鸡西、勃利、鹤岗等矿区还存在煤级沿断裂带增高的现象。古近系—新近系煤多为褐煤,如沈北、珲春、舒兰、梅河等盆地;抚顺、依兰等盆地由于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古近系—新近系煤的煤级可达长焰煤到气煤,局部有天然焦产出。

图3-13 东北聚煤区下白垩统煤级分布示意图

1.赋煤区边界;2.含煤区边界;3.煤级界线

华北聚煤区石炭—二叠系煤的煤级系列齐全,从烟煤至无烟煤连续分布,煤级展布格局复杂而有规律性。全区以中煤级的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为主,低煤级的长焰煤仅见于北缘西段的东胜—准格尔—大同一带,高煤级的贫煤和无烟煤呈条带状、片状大面积或局部地展布于不同地区。石炭—二叠系煤的煤级在总体上具有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增高的趋势(图3-14)。石炭—二叠系贫煤和无烟煤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带:一是济源—荥巩—永城—淮北一线,呈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展布,在济源—荥巩一带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达6%左右,是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的高变质中心;二是沁水煤田,呈近南北向的条片状展布,南端的晋城矿区和北端的阳泉矿区为无烟煤,中部地区为焦煤至贫煤。此外,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乡宁—韩城、太行山前的邢台—邯郸—峰峰—安阳—鹤壁和燕山山前的京西等地,也有较大面积的高煤级煤赋存,其中京西矿区无烟煤与石墨连续产出,是华北聚煤区煤级最高的地区。华北聚煤区侏罗系煤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以及大同、宁武、蔚县、京西、义马等矿区,以低煤级的长焰煤为主,在京西、山东坊子等地由于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而几乎全部变质为无烟煤。

图3-14 华北聚煤区石炭二叠系煤级分布示意图

西北聚煤区侏罗系煤的煤级在总体上较低,以低煤级的长焰煤为主,等煤级带展布方向大体上与盆地或盆地群的构造展布特征一致,局部出现中煤级煤和高煤级煤(图3-15)。在新疆境内,除了长焰煤之外,也有较大面积气煤—瘦煤分布,局部有贫煤和无烟煤产出。例如,准南煤田乌鲁木齐矿区以及准东煤田巴里坤、三塘湖等地产出气煤—焦煤,吐哈盆地东端的野马泉和西端的艾维尔沟、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拜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乌恰等地,发育有气煤—瘦煤。在甘肃和青海境内,以长焰煤为背景的侏罗系等煤级带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除此之外,中祁连地区江仓—祁连以西有中煤级煤分布,北祁连的肃南、九条岭及祁连、倒阳河一带主要为高煤级的无烟煤,其中以九条岭矿区的无烟煤以及木里煤田热水矿区煤级下低上高呈垂向倒转而著称。

华南聚煤区聚煤时代多,煤级展布格局复杂。下石炭统测水组煤层基本上全为无烟煤;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上三叠统煤级齐全,从中煤级的气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新近系煤则几乎全部为褐煤。从总体来看,华南二叠系煤级分布可分为东南、江南和扬子三个区域(图3-16)。东南区包括福建、江西南部和东部、浙江南部和广东北部,几乎全为贫煤和无烟煤。江南区位于雪峰山以东的湖南中部和南部、江西中部和浙江北部,二叠系煤的煤级由东向西增高:湘中、湘南和赣西以无烟煤占绝对优势,常见的煤级带呈环带状分布;赣中丰城、乐平等地以中煤级煤为主,有一定数量的高煤级煤;长兴—广德一带为气煤。扬子区范围较大,其中上扬子区上二叠统高煤级煤广泛分布于川南、黔北、黔西北、黔西、滇东等地,西南地区其他矿区或煤田上二叠统煤以中煤级煤为主,但气煤较少,多为肥煤、焦煤和瘦煤。此外,在大巴山、鄂中、鄂东南和下扬子地区,煤级则以无烟煤为主。

图3-15 中国北方侏罗系煤级分布示意图

图3-16 华南聚煤区二叠系煤级分布示意图

1.古陆;2.煤级界线

震动的未来
舒服的老虎
2025-07-08 04:27:58
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煤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通常把煤分为成因分类和工业分类(或称实用分类)两大体系。成因分类是根据成煤原始植物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

中文名煤及煤的形成

物质煤

国家中国

煤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

快速

导航

煤的形成煤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远在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和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以及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大量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成煤,从植物死亡、堆积、埋藏到转变成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泥炭化阶段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是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骸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和聚积,在这个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阶段可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之加厚。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失水。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存在了。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从而出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煤、气煤,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瘦煤、贫煤。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温度对于在成煤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地层加深,地温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就逐渐加深。高温作用的时间愈长,煤的变质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温度和时间的同时作用下,煤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化学变化过程。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脱水、脱羧、脱甲烷、脱氧和缩聚等。压力也是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煤化过程中气体的析出和压力的增高,反应速度会愈来愈馒,但却能促成煤化过程中煤质物理结构的变化,能够减少低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成因分类煤的成因分类主要分为由高等植物生成的腐殖煤和由低等植物生成的腐泥类,以及由上述两类混合形成的腐殖腐泥煤和腐泥腐殖煤以及残殖煤5大类。其中以腐殖煤在地球上的比例最多,约占全部煤的95%以上。各类煤的基本特性如下。腐殖煤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堆积在空气不太充足的低地沼泽中,产生不完全的氧化分解作用(称为半败作用),随后,由于死亡植物残骸的不断堆积,它们完全与空气隔绝而氧气停止进入,这时植物残骸依靠本身含有的氧而发生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从而开始脱水、去羧基(-COOH),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等气体,使残骸的碳含量相对增高,氧和氢含量则逐渐减少,形成了一种凝胶状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泥炭。随着地壳的下沉,堆积在沼泽中的泥炭就逐渐被黏土、砂石等物质的堆积而形成了岩层。泥炭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又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使覆盖泥炭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最后变成了碳含量更高、氧和氢含量更低而致密度更高的褐煤。褐煤在岩层压实下又经过高温(200℃左右)、高压(几千至几万大气压)作用下而逐渐演变成烟煤和无烟煤。地球上真正由高等植物形成的腐殖煤由泥盆纪开始。世界的煤炭资源中有95%以上为腐殖煤。腐殖煤的原始成煤物质为高等植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主要成分,它们是在植物死亡后逐渐形成的。腐泥煤由细胞中含有大量原生质的古代菌藻类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死亡后堆积在湖沼、海湾等水体底部的缺氧环境中,经过腐败作用和物理作用及物理化学作用(即煤化作用)后转变而成的煤。腐泥煤在自然界很少,它常以薄层状或透镜状夹于腐殖煤中。腐泥煤的挥发分高,如相当于褐煤阶段的腐泥煤的挥发分(干燥无灰基)常高达80%-95%左右,而由腐殖煤形成的褐煤的挥发分一般只有40%-65%左右。腐泥煤的主要特点是呈灰黑色,结构较均一,致密块状,硬度和韧性都较大,同时光泽暗淡,具贝壳状断口,且氢含量高、焦油产率也高。这一类煤包括了藻煤、胶泥煤和藻烛煤。腐殖煤泥煤和腐泥腐殖煤腐殖腐泥煤是以古代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一起作为原始成煤物质而形成的煤。它是一种介于腐泥煤与腐殖煤之间而以腐泥煤为主的过渡型煤,这一类煤包括烛煤和藻烛煤,其外观多呈灰黑色或灰色,致密而坚硬,其中烛煤的韧性较大,贝壳状断口,块状结构。在显微镜下常见较多的小孢子和黄色或橙黄色的腐泥基质。其氢含量、焦油率和挥发低于腐泥煤而高于腐殖煤。当煤中的腐殖成分高于腐泥成分时就叫做腐泥腐殖煤,其各种性质接近于腐殖煤。残殖煤亦称“树皮煤”或“树皮残殖煤”,它是由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中的树皮、蜡、树脂、孢子、花粉等对化学等对化学物质比较稳定的一些组分经过生物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后形成的煤。其特点是挥发分、氢含量、焦油产率等都比相同煤化度的腐殖煤高。中国江西的乐平鸣山矿、桥头丘矿和浙江长广等矿区的煤都属于残殖煤。由于这些煤在显微镜下常可见到大量黄色或红色的树皮,故也称树皮残殖煤。煤的组成煤的元素组成:C、H、O、N、S、P 6种煤中的矿物质:按来源分为:原生矿物质(成煤植物本身)次生矿物质(成煤过程混入)外来矿物质(采煤过程混入)按性质分为:[1]粘土类矿物:高岭石Al4[Si4O10](OH)8、水云母K21Al2[(Si2Al)4O10](OH)2·nH2O[2]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FeS2、白铁矿FeS2[3]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CaCO3等[4]氧化物类矿物:石英SiO2[5]硫酸盐类矿物:石膏CaSO4·2H2O煤的工业分析: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炭煤的元素分析:C、H、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