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为什么要液化和汽化后使用?
大家知道,呈固体状态的煤使用和运输起来都很麻烦。直接烧固体煤,不仅热效率低,浪费大,还会放出二氧化硫、氧化氮等多种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煤的问题不在于找煤,而在于干净的使用煤。为了预防或减少煤燃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大力开展了对煤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对煤的液化和汽化。
所谓煤的液化技术,就是在加温、加压的状态下,对煤直接或间接地加氢,使它成为流体化的技术。在日本,液化煤将成为代替石油能源的”核心“。
煤的汽化主要包括低热值汽化和高热值汽化。所谓高热值汽化是指生产发热量为每立方米2万千焦以上的煤气,特别是指每立方米3.6~4万千焦的代用天然气。而低热值汽化则是指生产每立方米4千到6千千焦的煤气,用以发电、加热,以及化工合成等。
煤的液化是化学变化。
煤直接液化煤在氢气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转变为液体燃料的过程称为直接液化。裂化是一种使烃类分子分裂为几个较小分子的反应过程。因煤直接液化过程主要采用加氢手段,故又称煤的加氢液化法。煤间接液化间接液化是以煤为原料,先气化制成合成气,然后通过催化剂作用将合成气转化成烃类燃料、醇类燃料和化学品的过程。
煤变油的可能性
石油是一种气态、液态和固态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也可能是由古代的动植物长期被埋藏在地下而形成的,储集在地下的多孔性岩石里。石油中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占98%以上。
煤是一种碳质岩石,是古代森林由于地壳的变动被埋人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的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按煤化作用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大类。它是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和矿物质的混合物,其中有机化合物以碳为主,氢、氧、氮、硫等次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都曾从煤中生产液体燃料,以弥补战时石油来源的不足。美国也曾对煤炭液化进行研究。煤炭可用各种方法加氢使之液化,氢还具有从煤中脱硫的作用。煤液化之后除去灰分,即可得到几乎不含灰和硫的洁净燃料。由煤制取的洁净燃料油可供给发电锅炉使用,可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合成的燃料油再经加工,可以得到汽油、柴油以及其他化工原料。
将煤炭转换成洁净能源的各种方法中,煤的液化具有广阔前景。发展从煤中制取液体燃料,一方面可减轻对天然石油的需求,同时,也可使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以满足汽车、飞机、船舶等的实际燃料需要。煤的液化产品也可以供现在烧油的发电厂或其他行业使用,将天然石油节省下来,以供其他方面的使用。
1973年,石油禁运并大幅度提价,促使美国加快了研究过程,并初步建成日处理煤6000吨、日产液体燃料2万桶的示范厂型规模,在1983—1985年投入商业运行,然后再增加4个装置,进而达到日处理煤3万吨、日产液体燃料10万桶的工业生产规模。1990年,美国每天可生产45万桶煤液化燃料。到1995年,已达到每天可生产95万桶。人们进行煤的利用革命,使它取代天然油和天然气,就相当于发现一种新能源。
(1)煤直接液化煤在氢气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转变为液体燃料的过程称为直接液化。裂化是一种使烃类分子分裂为几个较小分子的反应过程。因煤直接液化过程主要采用加氢手段,故又称煤的加氢液化法。
(2)煤间接液化间接液化是以煤为原料,先气化制成合成气,然后,通过催化剂作用将合成气转化成烃类燃料、醇类燃料和化学品的过程。
煤炭直接液化是把煤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典型的煤直接液化技术是在400摄氏度、150个大气压左右将合适的煤催化加氢液化,产出的油品芳烃含量高,硫氮等杂质需要经过后续深度加氢精制才能达到目前石油产品的等级。一般情况下,一吨无水无灰煤能转化成半吨以上的液化油。煤直接液化油可生产洁净优质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但是适合于大吨位生产的直接液化工艺目前尚没有商业化,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煤种要求特殊,反应条件较苛刻,大型化设备生产难度较大,使产品成本偏高。
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的德国,1927年在Leuna建成世界上第一个10万吨/年直接液化厂。1936~1943年间,德国先后建成11套直接液化装置,1944年总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年,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供了近三分之二的航空燃料和50%的汽车及装甲车用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及前苏联等国相继开展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50年代后期,中东地区廉价石油的大量开发,使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煤炭液化技术重新活跃起来。德国、美国及日本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一些煤直接液化新工艺,其中研究工作重点是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度,从而达到降低液化油生产成本的目的。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完成了中间放大试验,为建立商业化示范厂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