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有哪些城市有全部纯电动的公交线路?
环保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寻找替代石油、煤炭的新能源,但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路程。随着科技的进步,纯电动的汽车逐渐普及到公共交通当中。目前,已经有多个城市采用了新能源电动公交。但是,电动汽车是这一两年新兴的汽车,许多的城市线路还存在传统能源的公交车。并且中国在电动公交车方面的普及率是世界第一,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多城市的电动公交车的数量屈指可数。目前已知的全部纯电动的公交线路的城市有两个,分别是深圳市和临汾市,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城市的电动公交情况:
1、深圳
说起深圳这座城市,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便没有去过深圳,但是都会知道这座城市。深圳作为我们国家四个一线城市的一员,近年来大力的推广普及电动公交车,在2017年底时深圳的最后一辆燃油公交车退役,至此深圳市的所有公交线路都改为电动公交一共1万6000辆电动公交,所有传统能源的公交车都已经退役,深圳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全电动公交线路的城市。 深圳市更换新能源公交线路的举动为全国和全世界的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深圳从无到有经历了6年时间,全市建立500多个充电桩以满足所有电动公交的充电问题,是全世界公交线路的先驱。
2、临汾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是一个产煤大市,然而在最近几年,因为挖煤导致的空气污染严重超标,临汾市一度被称为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近年来全市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压力随之增加。目前,临汾市已经将电动公交车全面覆盖公交线路,是全国也是全世界第二个全电动公交的城市。继深圳之后,临汾将全市的公交线路一共四百余辆公交车更换为纯电动车型,有效的缓解了当地的污染情况。为山西其他城市发展电动公交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山西包括省会太原在内,已经有多个城市开始采用了电动公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电动公交会越来越普及。
全国主要城市电动汽车推广情况一览
上海:拟制定近三年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专项计划。同时,试行整车分期付款、电池融资租赁、里程消费结算等商业模式。
深圳:计划在未来四年内,从比亚迪购买2000辆纯电动出租车。目前已有40辆电动出租车运营(其中新上30辆比亚迪E6),主要是由深圳巴士集团旗下鹏程出租车公司运营。
杭州:2007年起,进行纯电动公交车试运营。目前,杭州正在运营369辆电动汽车(主要是公交车和出租车),另有25辆众泰租赁电动汽车。采用一环(环西湖)、两区(西湖景区、萧山开发区)、多点(众多旅游景点)的运营线路。今年6月组建纯电动汽车运营公司,开展民用车租赁,初步计划提供200辆。
合肥:已投放30辆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开通全国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
北京:加快在公交、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探索纯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逐步建立纯电动汽车服务体系。采用区域定时、定点班车和园区观光两种经营模式。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60多辆新能源的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今年年底前力争能够进行500辆纯电动出租车的示范运行,带动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北京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下发《关于电动汽车等零排放车辆办理环保手续有关事项的通知》(京环发〔2010〕3号),生产厂家备案不必提交检测报告,购买者办理新车环保手续时,也无需进行排放检测。
济南:已配置纯电动公交车6辆。拟在全运会期间,以奥体中心为核心,开辟4条公交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线路。规划2009年—2012年,将推广电动汽车1610辆(公交车370辆、出租车400辆、公务、环卫、邮政、旅游观光车约840辆);2013年—2015年,推广电动汽车10000辆以上。
武汉:2005年提出,以武汉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为依托,抓好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
观光汽车的示范运营。曾采用“一环两区多点”的试点运营格局。
昆明:2辆纯电动客车预计在6月试运营。云南电网公司和在昆单位也将示范使用一批约100辆纯电动汽车。
南昌:江西省《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开拓市场搞活营销扩大销售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
[2009]91号):“南昌市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在同等性价比条件下,应优先选用省产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品。”
天津:在汽车中心、集团内部或政府公务用车中,通过以里程计费的方式租赁使用。
郑州:《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河南省实施《10项行动计划》中:在郑州市区新开辟2条混合电动汽车公交示范线路;以郑州为中心,推出中原城市群城际公交电动汽车示范线路,今明两年先开通2条试运行,投入电动客车20台
唐山:规划到2012年底,公共服务系统推广纯电动汽车2000辆,带动社会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8000辆。
成都:到2012年,共投入电动公交车250辆(首期50辆在国庆前投入运营)、电动出租车1300辆、电动专用车(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350辆。
洛阳:《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
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
新乡:《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
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河南省实施《10项行动计划》提出在新乡市推出城市公交、出租车和民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
株洲:8.3公里长的试点线路沿市东西向主干道,纯电动小汽车投放到8万人的组团式社区运营。
南京:首批3辆电动公交汽车在南京公交游1线正式上路示范运营。
威海:公交公司启动线路运营,以沿海岸线作为绿色环保对外展示线路。
(1)混合动力客车——约占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90%以上份额,是无可争议的主导车型。对于我国客车行业来说,混合动力主要是柴油—电混合,优点是可以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排放标准可以达到国Ⅳ水平,缺点是蓄电池容量和寿命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混合动力客车属于发展期产品,允许进行批量生产,但只能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并至少对20%销售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造成单车价格下不来。
(2)纯电动客车——由蓄电池作为动力源。以电机代替燃油机,噪声低、无污染,使用单一的电能源。而且,纯电动车的蓄电池可在夜间利用电网的廉价“谷电”进行充电,可以平抑电网的峰谷差。我国纯电动车主要用于机场、社区、球场等地方。纯电动客车作为起步期产品,只能进行小批量生产,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进行示范运行,并对全部产品进行实时监控。
(3)燃料电池客车——主要是氢燃料电池客车,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产品,能够真正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并且真正实现了零排放。但也是属于起步期产品。
(4)CNG客车——CNG(压缩天然气)作为一种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加充分,排放的CO 、HC等有害物质更少天然气燃烧后没有积炭,可减少发动机磨损,维护保养费用低天然气发动机改装简单,特别是用汽油机改装的双燃料发动机,因性价比极高,使用广泛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行驶同样公里数,天然气客车的燃料费用要远低于柴油或者汽油机,经济效益非常高。
(5)LNG客车——LNG(液化天然气)可以更大地压缩天然气体积,一次充气,可以行驶500km甚至1000km以上,非常适合长途运输使用,并且LNG是液态,不受天然气管网的影响,同时各项指标显著优于LPG。
(6)LPG客车——LPG(液化石油气)的性能和使用基本与CNG相似,其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作为燃油的替代品,二是排放清洁,污染较低,三是使用价格便宜。不过,因为液化石油气也是来自石油,资源有限,因此推广受到广泛质疑。
(7)醇燃料客车——醇燃料主要是指甲醇和乙醇,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是在汽油中混合一定比例的醇燃料,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的是高比例的醇燃料。由于甲醇燃料来源广,可以从天然气、劣质煤、油砂、木屑等凡是能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的物质中提炼出来,并且生产工艺简单,设备少,运输方便,故在我国得到主要应用。但是国际上对于乙醇燃料的研究更加重视。
(8)其它能源客车——在我国出现的主要有二甲醚燃料与液压混合动力公交车和超级电容公交车等。
DK32,DK33,DK34,北京地铁13号线主力车型,2002年-2003年制造。该车按MC+T-T’+MC编组为DKZ5型地铁电动客车,被人们称为“蓝猫”
DK35,DK36,DK37,北京地铁第一列不锈钢客车,2002年制造同样按MC+T-T’+MC编组为DKZ6型地铁电动客车。现服务于13号线,车号H402。到北京时被大家称为“黑猫”现已与DKZ5一样漆成了“蓝猫”
DKZ7型地铁电动客车,运行于天津地铁9号线。
DKZ8型地铁电动客车,运行于武汉地铁1号线。
DKZ9型地铁电动客车,现运行于天津地铁一号线。
DKZ10型地铁电动客车,曾运行于北京地铁13号线,原2号线新车试验车及房山线车下设备试验车,现已废置。
DKZ11型地铁电动客车,情况不详。
DKZ12型地铁电动客车,运行于广州地铁。
DKZ13型地铁电动客车,运行于北京地铁5号线。
DKZ14型地铁电动客车,情况不详。
DKZ15型地铁电动客车,运行于北京地铁10号线。
DKZ16型地铁电动客车,现运行于北京地铁2号线。
DKZ17型地铁电动客车,现运行于沈阳地铁1号线。
DKZ31型地铁电动客车,现运行于北京地铁15号线。
DKZ32型地铁电动客车,现运行于北京地铁亦庄线。
DKZ34型地铁电动客车,现运行于北京地铁10号线。(10 044——10 084)
DKZ47型地铁电动客车,现运行于北京地铁6号线。 (06 001——06 064)
DKZ53型地铁电动客车,现运行于北京地铁14号线。(201——238)
作为比亚迪新能源“全家桶”的重要部分,K系列电动客车的重要性无法忽视。无论是提高比亚迪自身品牌知名度,还是获得当地对其新能源乘用车的支持,通过数据都可以了解到,在比亚迪电动客车商业运行的地区,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比亚迪不遗余力的扩展电动客车市场对于比亚迪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都有非常明显的积极意义。
8月初,比亚迪K系列电动大巴再度攻下一城,37台10.5米K8和51台12米K9系列电动客车共计88台顺利交付镇江市,这也是比亚迪客车首次进入镇江公交市场。K8/K9两款车型除搭载自主研发的核心“三电”、全铝合金车身、轮边驱动、行业首创的动力热管理系统等全球领先科技外,还配备智能钥匙系统、车厢喷淋灭火系统、USB充电口、无障碍翻板等人性化配置,比亚迪全新K系列电动客车以整车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全寿命周期可靠性(TCO)的综合优势带给运营商和乘客卓越的体验。
镇江市场的交付只是比亚迪电动客车8月份销量的缩影,2020年8月份比亚迪电动客车销量为1051辆,同比增长了114.05%,环比增长1.64%,市场份额达到8月份客车总销量的7.84%,这也是自6月份排名提升后逐渐保持进入了月销量前三的行列。电动客车前十的企业中,同步增幅超过百分之百的仅两家,分别为比亚迪和上饶客车(125.86%),但上饶客车月度销量仅393台。
援引客车信息网数据:通过2020年前8月份客车销量的总体表现来看,比亚迪以4966辆的销量从上半年的第六位不断提升至第四,相比于前三家品牌中两家同比降幅明显而言,比亚迪百分之79.28%的同比增长分外亮眼,整体市场份额达到5.91%,如果比亚迪电动客车继续保持如此增势,进入前三问题不大,要知道比亚迪是以其新能源客车对抗其他驱动类型的车型,可想其难度之大。
其实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以及公交市场主要因为政策原因,使得整车售价成为竞标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其实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安全性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这也就造成了国内电动客车市场良莠不齐的乱象。此次国内电动公交车市场销量的发布,可见比亚迪在依旧保持以安全为主导的综合性能优势的同时,在国内的电动客车销量持续增加。可见,在全行业补贴持续退坡的情况下,反而让电动客车市场开始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更多的考量一款电动客车的安全、性能等方面,而不仅仅从成本来进行选择。
比亚迪电动客车的发展道路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不仅仅让比亚迪商用车能够在国内市场稳扎稳打,在国外对于新能源商用车更加严苛的运营环境下,比亚迪电动客车依旧能够与众多国外品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9月22日,比亚迪便宣布与北欧最大公共交通运营商Nobina签订了106辆纯电动大巴市场,正式进入芬兰,这也是继德国之后,比亚迪欧洲版图的又一重大突破。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阻碍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发展的步伐,放眼欧洲,比亚迪已经累计赢得了超过1400辆纯电动巴士订单,为欧洲20个国家逾100个城市带去了公交电动化方案。这样的成就在于比亚迪自始至终注重“三电核心技术”的掌握,把车辆整体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全寿命周期的成本优势作为电动客车发展的重点,从侧面折射出比亚迪电动商用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
笔者有话说:
需要注意的是,近几个月比亚迪电动客车在国内的销量迅速攀升,其中增量车型则全部以电动公交车为主,分布市场则集中在2、3线城市。目前,比亚迪商用车在美国、英国以及国内的承德、长沙和杭州建设整车制造厂,在匈牙利与深圳建设动力电池供应基地,在深圳和长沙建设驱动电机和电控生产厂。
以往,在美国和英国建设整车厂,依托深圳、长沙和杭州的整车与电驱动制造基地,不仅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又降低异地运输的物流成本。在前期的电动公交市场开拓中,比亚迪快速让客户在使用过程中了解K系列电动客车的技术优势、动力电池安全性以及优质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后期的电动公交市场开拓中,比亚迪则借助不断攀升的产品竞争力,愈加完善的售后保障能力,以及基于全产业链掌控带来的不断下探的成本优势,持续不断的获得市场订单。
反观,在行业补贴退坡,政策驱动过渡到市场驱动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相对稳定且成熟的时期,市场份额的获取必须与产品竞争力相关联,一些传统商用车厂商擅长的那些“上不了台面”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2014年中国新能源行业迎来大发展,至2020年行业愈加规范、政策更加明确,国内电动客车市场甚至已经完成了了1次甚至2次车型轮换。旧的车型或因技术不过关、或因服务不及时,使得终端用户无奈选择重新购买。这就造成外购电池的整车厂,要想满足售后服务满意度,还要兼顾与电池厂商的退换比例,或压缩己方利润或在车型本身成本寻求折中的做法。
然而在从售前市场向售后市场转换过程中,持续堆积客户抱怨和不断提升的用户好评将成为二次换车选择其他车型或继续选用同一品牌新车型的关键因素。
显然,比亚迪拥有电机、电控以及全部整车及分系统控制策略独立制造能力的电动客车制造厂商,在依托高标准的技术优势同时,灵活且及时的售后品质的跟进,将会迎来更多的国内市场份额的提升。
新能源情报分析网新闻组出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