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职能和职责
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和职能是:
(一)承担综合协调海洋监测、科研、倾废、开发利用的责任。组织拟订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信息化规划、海洋科技规划和科技兴海战略,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二)负责建立和完善海洋管理有关制度,起草海岸带、海岛和管辖海域的法律法规草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监督实施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等相关区域的国内配套政策和制度,处理国际涉海条约、法律方面的事务。
(三)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发布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优化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建议,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工作,组织开展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四)承担规范管辖海域使用秩序的责任。依法进行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依法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组织实施海域使用权属管理,按规定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组织实施海域使用论证、评估和海域界线的勘定和管理,审批和管理海底电缆管道铺设。
(五)承担海岛生态保护和无居民海岛合法使用的责任。组织制定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政策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无居民海岛的使用管理,发布海岛对外开放和保护名录。
(六)承担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按国家统一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标准、规范,拟订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组织、管理全国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发布海洋专项环境信息,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
(七)组织海洋调查研究,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承担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应用与管理,管理海洋系列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拟订海洋技术标准、计量、规范和办法。
(八)承担海洋环境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责任。组织实施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的管理,发布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公报,指导开展海洋自然灾害影响评估工作。
(九)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和地区海洋事务,组织履行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条约,承担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的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
(十)依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维护海洋权益的政策、措施,在我国管辖海域实施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制度,查处违法活动,管理中国海监队伍。
(十一)承办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局,简称“中国海警局”。是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要求,按照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组建的一个新机构。将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监总队、农业部的多个海洋的渔政局、公安部的边防海警、海关总署的海上缉私力量等进行整合,统一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局,并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官方英文名为China Coast Guard。主要任务:中国海警舰船编队在钓鱼岛领海内巡航。
国家海洋局(SOA):于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国家海洋规划、立法、管理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属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局。国家海洋局是国土资源部管理的监督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保护、依法维护海洋权益、组织海洋科技研究的行政机构。2013年国务院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主要任务:1、承担综合协调海洋监测、科研、倾废、开发利用的责任。2、负责建立和完善海洋管理有关制度,起草海岸带、海岛和管辖海域的法律法规草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并监督实施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等相关区域的国内配套政策和制度,处理国际涉海条约、法律方面的事务。3、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发布的责任。4、承担规范管辖海域使用秩序的责任。5、承担海岛生态保护和无居民海岛合法使用的责任。6、承担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7、组织海洋调查研究,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组织实施海洋基础与综合调查,承担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应用与管理,管理海洋系列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拟订海洋技术标准、计量、规范和办法。8、承担海洋环境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的责任。9、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和地区海洋事务,组织履行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条约,承担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监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活动,依法监督涉外的海洋设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他开发活动。10、依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维护海洋权益的政策、措施,在中国管辖海域实施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制度,查处违法活动,管理中国海监队伍。11、承办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
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扩展资料
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1.中国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海水养殖、海底隧道、海上人工岛等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海洋开发是对海洋及其周围环境(大气、海岸、海底等)进行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活动的总称。).人类通过海洋开发,将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性质,海洋开发活动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流固体产出调控机理研究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精准刻画储层传热传质机理是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沿科学与技术难题。2020年,我国科研人员创建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渗流分形理论与出砂管控理论,揭示了制约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中长期开采的储层气—水—砂产出规律耦合机制,实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传热传质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在国际Top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基础理论突破有效引导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创新,形成了开采储层流固体产出精准调控技术,构建了集开采效率、环境效应、工程地质风险“三位一体”的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采新方法体系,获得授权国际专利14项(其中美国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
2.深海微生物驱动的碳氮循环耦合机制及通量研究
深海是有机碳再矿化和长期储碳的主要场所。迄今科学家对深海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的机理和通量知之甚少,核心难题是海洋真光层沉降的有机质不能够满足深海微生物的碳和能量需求。这意味着有更多的能量来源和代谢模式还未识别到。该研究从深海微生物黑暗固碳和海洋动力过程导致的侧向输运供碳等方面来解答这一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海洋现场观测和模拟,结合生理学实验和深海稳态氮循环模型,揭示了两步硝化与固碳耦合机制,建立了碳氮耦合计量学关系,量化了硝化过程对深海生物圈及全球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和影响,首次定量了陆架侧向输运的颗粒物对深海碳需求的显著贡献。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等。科学家估计这些能源的理论蕴藏量约有1 500多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70多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发电能力的十几倍,在人类未来的能源供应中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是拥有非常庞大的海岸线以及领水资源,我国在前几年也是着重针对海洋的许多政策,我国将开始逐步利用起我国的海洋资源用于现代上陆地的资源已经开发的比较完善,但是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还仅仅是初步阶段。根据我国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国将在海洋上进行可持续再生能源稳定发电。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所使的任何东西都离不开用电,如果电力供应不足的话会导致许多的事情无法进行,包括我国的一些科研。所以保障日常生活中的用电是非常重要的,在海洋上拥有非常巨大的海风,这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发电,而且海洋当中还有许多的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等。这些都可以被我利用,而且他们没有任何的污染是可再生的能源,我们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置一些发电的设备。在这些具有产生能量的地区,将利用这个地方的可再生资源装置产生稳定的能源供应。这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店里,还可以为我国开发海洋资源开始一个不错的第一步。我们还可以积极利用海洋中的许多生物来,帮助我们进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水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所以海水相对的比较稳定。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关键技术创新,以及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在有关海洋方面通过我上课学习到的内容,我现在已经对于海洋的一些利用比较多,而且最重要的一项也就是稳定发店在海洋当中会存在许多的温差以及潮汐。这些东西都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非常天然的资源,所以我国在去年就已经实现了,可再生能源装备稳定发电这一目的。
逻辑顺序,先说明海洋能源有几种、特点在拓展到海洋能源目前的研发状态。
2.请仔细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区别是什么?
可再生能源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会枯竭,而非可再生能源,在地球的储量是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用完就没有的了。
(2)海洋能的主要特点有哪几个?(用原文的话回答)
海洋能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它在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第二,它具有可再生性。第三,海洋能有较稳定与不稳定能源之分。第四,海洋能属于清洁能源。
(3)海洋能的主要来源有哪两个途径?
海洋能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主要是月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
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更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仅大洋中的波浪、潮汐、海流等动能和海洋温度差能、盐度差能等物理化学能的存储量就非常惊人。
这些海洋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所谓“可再生”,是指它们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运动时产生的能量,人们根据潮汐潮流的变化规律,已经编制出各地潮汐与潮流的运动表,并能预测未来各个时间的潮汐大小与潮流强弱。潮汐电站与潮流电站可根据预报表安排发电运行。
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波浪能既不稳定又无规律,但它所具有的能量也是非常惊人的。由此可见,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海洋能源的开发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所谓新能源,是对已成熟的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即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新能源十分多种多样,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都是新能源。而这一次我们要介绍的,是一种十分新兴的能源,叫做“可燃冰”。“可燃冰”的名字使人一听就感到一头雾水,冰怎么可能燃烧?原来,“可燃冰”并不是真正的冰,将可燃冰中形象地加入“冰”一字是由于它外形惊似晶莹剔透的白色固体物质。而“可燃冰”的实质是一种可燃气体 ——甲烷,所以又被称为甲烷水合物。
早在1965年,就有苏联科学家曾发表论文叙述预言过海洋底部的地层表中可能存在的“可燃冰”。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北极的海洋深处发现了大量的这种曾被估测过的“可燃冰”。当将这种“冰”从海底捞出来时,它很快就会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而奇异的是这些附着在“可燃冰”上的气泡居然都能被点燃。甲烷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点燃,这是“可燃冰”化学成分的一大特点。
然而,可燃冰的形成并不是轻易而简单的,需要等到一种特定的环境在能被酿造。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温度、压力和原料是三个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首先,温度不能过高(高于20摄氏度),否则“可燃冰”会因为受热分解而烟消云散。但是因为海底温度的常态就是处于2~4摄氏度之间,所以这一因素在深海区域基本可以忽略不考虑。第二个因素就是一定的高压(30个大气压),现在普遍认为压力越大,“可燃冰”就越不容易分解。这个因素在海底也是迎刃而解,即以深海的深度这种高压随处都是。最后一点便是需要一定埋藏在海底泥沙中的掉下来的生物遗体,来经过细菌的分解后产生足量的甲烷气体作为“可燃冰”形成的原料。这一点也不难再深海中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海底积累起来的残骸简直比陆地上多得多!所以,这种“困难环境”是针对于陆地的,海底却是“可燃冰”最好的制造厂。
可燃冰同时也是一种节能且环保的能源。现代汽车大多数是用石油来发动的,但一旦将石油该换为可燃冰,会比之前节能且环保许多。所以说这也是可燃冰的一大好处。
可燃冰产生于深海底,以前人们对于它的重视度并不够大,导致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很少,直到近几年,人们逐渐发现可燃冰的储量十分的多,在深海储存的可燃冰可达全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2倍,美国、中国、日本发达国家才纷纷投入巨资来勘探调查,至今在海底发现了116处含有“可燃冰”的所在地。如果海底智慧生物真的存在,那么这种能源的存在几乎可以用“宝库”来描述,他们可采用的能源要远远比人类可以用到的多。
但不管是什么能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需要的是爱护和节省,用行动来为未来创造出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