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2040》带给我们的遐想 新能源汽车真的就是为环保而来?
?
2019年澳大利亚拍摄的一部环保题材的纪录片《2040》在柏林电影节上映,我近日也刚刚看完全片,整部影片从父女的视角去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穿插了女儿在2019年和2040年的生活现状对比。同时,导演让一些儿童在镜头前述说各自理想中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不过会感觉到明显的引导成分在其中,尤其是片尾那句“我希望人们落实环保3R原则”不像是出自儿童之口),但是整部纪录片所倡导的环保理念还是值得人们去深究,必须肯定它在正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本片提出的一系列环保问题也激发出我的很多共鸣,在劳伦斯·史密斯的著作《2050人类大迁徙》中也深入讲述了地球碳排放日趋严重,其中大部分的热量被大海吸收(在《2040》纪录片中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大海吸收了90%的热量和过量的二氧化碳”),这让海洋温度持续增高,相比150年前海水酸度增加了30%。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南北极冰帽开始消融,冻土变得松散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海洋中能够有效吸收碳排放的珊瑚礁和藻类因为海水酸度提高而死亡,造成多米诺效应大量的鱼类死亡和部分海洋生物的灭绝。
人类在加大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中,形成大量的碳排放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才有了1997年的《京都协定书》。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海平面不断上升,各地风暴、海啸、旱涝等情况也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这里自然也绕不开汽车排放这个话题,世界著名的美国汽车行业杂志Wardsauto公布,截至2011年8月16日,全球处于使用状态的各种汽车,包括轿车、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等的总保有量已突破10亿辆。在美国汽车占了碳排放总量的20%,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走高,我们的蓝色星球确实在不断地经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纪录片里面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未来加大推广智能化纯电车,城市出行实现共享化,这和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基本还是一致的,未来的蓝图虽然美好但是这背后呢?理想总是显得丰满诱人,而现实往往又让理想碎了一地。
在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中东的几大产油国各自叫卖,有了相互间的竞争就会压低售价来争取更大的市场,消费者最乐见其成,因此当时油价非常低廉。你看看那会美国生产的汽车动不动就是8缸、10缸,甚至还有配备12缸发动机的跑车,那会真是油价便宜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你开心就好!但是,好景不长,美国为以色列撑腰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那些阿拉伯的“骆驼”们开始向欧美国家禁运石油,暂停出口导致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没有石油这种工业“血液”的支撑,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消费不振,经济陷入萧条,好吧!这让西方国家纷纷掉进坑里。
好不容易刚刚爬出坑,没隔几年又爆发了伊朗和伊拉克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接憧而至,好在世界产油国不只中东一家,也让一些非产油国熬过了危机。但是接二连三的“鞭笞”开始让一些国家长了记性,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相似的尴尬局面,除了在国际油价走低的时候囤积石油,发展新能源产业同样至关重要,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能源汽车,才有了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这些新事物。一切的产生都是源于危机,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产物,现实给出的答案是不是很“残酷”。环境保护、降低碳排放、解决能源短缺,这些只是表面的浅层描述,其实很多现象产生其背后的原因无非还是“利益”二字。
所以,在《2040》纪录片中所展现的10后新能源车来取代全部的燃油汽车,我们要告别内燃机、告别石油,出门依靠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纯电车接送目的地,这些我们暂时听听就好哈。纪录片塑造的未来场景比较乌托邦,毕竟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利益集团还是把持着绝对话语权,片中也提到石油时代的既得利益巨头们每年投入10亿资金对碳排放造成的危害进行“辟谣”。我也曾在一些杂志和网站上看到过,有专家表示地球经历过多次的气候巨变,但最终都能通过大自然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温室效应之后还可能出现冰河期。我也只能“哈哈”了,这就好比病人已经出现重疾症状,却对其不闻不问、不及时医治只说靠自身的免疫力,病人还能康复一样的无稽之谈。所以,要真的取缔燃油车,全面过渡到新能源汽车,从石油时代回到电力时代现实中会面临层层阻力,除非全球石油储备真的到了消耗殆尽的地步。
我们知道中国并非产油国,而国内的基建、工厂、汽车让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很大。中国每年总共从44个国家进口原油,俄罗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的进口占比也不小。就石油储备而言,中国的石油储备也能在石油进口中断的情况下支撑33天左右。至于33天左右的石油储备供应,离国际能源署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规定的90天石油储备“安全线”,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知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8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
想要脱离石油造成的能源约束,除了使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之外,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要同步推进,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也是相当关键的一环。去年3月,海南省政府就正式印发《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其中提出“2030年起,海南全面禁止销售燃油车”。去年,我去了一趟雄安新城参观,发现新城区内必须是纯电车才能进入或者就搭乘新能源大巴,燃油车必须停放在城区外的停车场。国家已经在很多新建城区或者是一些大型园区内逐步推广新能源试点,当新能源车慢慢普及之后,以后很有可能在部分城市只能使用智能化纯电车,中国的未来可以说是离《2040》中所构建的发展蓝图最近的。
未来也许燃油车会像磁带、唱片、CD光盘一样告别历史舞台,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明确了这点,只是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真的不得而知。也许快则10年、可能20年,甚至燃油车还将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关乎环保问题(可能绝大部分人还没有环保意识,毕竟照顾好工作与生活才是每天的日常),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资源的储备量,还有随着用车成本的不断上升,道路交通负担太重造成拥堵频繁,也会加快汽车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汽车共享化的到来,真的到了这一天也许《2040》中所塑造的场景才能真实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石油地球》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ZhZJnSOuNt6qbxLc29_oA
?pwd=rlon 提取码:rlon《石油地球 BBC Two Planet Oil: The Treasure That Conquered the World》
主演: Iain Stewart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2-10
集数: 3
片长: 1 hour
这个关于全球能源安全的故事跌宕起伏,而现在到了危急关头。纵览全球,油田和天然气田不是即将枯竭,就是在引发严重的政治或环境问题。尽管关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源的话题一直都沸沸扬扬,但毫无疑问的是,人类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继续依赖矿物燃料。但是地球上的资源还能支持人类生存多久?《地球上的石油》造访了世界上众多石油和天然气产地,探寻人类如何生产燃料,以及地理学、科技、政治和商业压力是如何影响并驱动了全世界的无法满足的消费欲望。本节目及时并开创性地提出,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依赖这些燃料,我们会付出什么代价,人类到底能否不再依赖石油?
不过有部片子叫<大气层消失>,是部国产的科幻片吧.主要意义是讲环保,但里面有关于淡水越来越少,鱼都没地方活什么的情节,不知你还记不记得这片子
《大国重器》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之上,重装升级,从八个角度,海陆空三方面,60个小故事,全面展现“国之利器”:实体制造的强悍之处。
中国的重器之路,短短十载光阴,即从第一季的追赶者,到全面跨越,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的领先者和掣肘者,这就是属于我们的《大国重器》。
它之于我们的意义,是教科书,是让我们懂得“大国重器”究竟重在哪里,牛在何处。
第二季共分八集,从传统基石,到移动互联,从海陆齐进,到探索太空,在中国制造的强势攻坚下,一项项让世界为之瞩目的第一、首次,不断破土而出,震撼世人。
每一集五十分钟,一般分为6-8个小故事,以该集主要核心内涵展开,截取国内该领域内的顶尖公司或在建/已建项目为案例,详细的阐述大国重器的伟大和彪悍之处。
与第一季相同,每当熟悉的李立宏老师声音一出,大国既视感随之扑面而来。
另外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之上,出品制作方加入了一位重量级的身影:工业和信息化部。
于是在第二季中,我们看到了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工厂内景,机器内核以及手动操作全过程,站在多个世界第一和全面领先的基础之上,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毫不畏惧的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重器之谜”。
八集剧情中,涉及到的领域,既有传统机床、深海打桩、核能发电这些我们略微知晓的传统行业,也有深海光纤、远洋测控这些我们普通人无法接触的新型领域。每一集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足够精彩到让我们为之激动、沉浸。
截取两个小故事,来感受下国之利器带给我们的深深自豪和切身改变。
第一集中,第四个小故事,尖端领域:远洋测控。
2017年4月,天舟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让中国再次拿下一个世界第一:世界上载荷量最大的运载火箭。
它成功发射的幕后英雄:远望七号,起到了关键性的领航作用。
远航七号测控范围最远可以达到月球,将在火箭升空七分半以后,全面接管和领航火箭到进入预定轨道的全部旅程。
远望七号背后代表的远洋测控技术,是世界上最领先的测控技术,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从0出发,到100%圆满完成每次任务,中国用了30年。
故事中,远洋号在第431秒成功捕获天舟一号,从导航开始到进入预定轨道,远望七号仅用时166秒,这样的壮举,亘古未有。
第六集中,第三个小故事,云计算带来的治安管理之便。
故事以报警中心,接到老人走失报警电话开启,在报警人电话尚未挂断之前,老人的所有信息已经出现在屏幕之上。
再一转,引入眼帘的是全市的电子视频监控网,结合老人离家时长,圈定可能走失的范围。接下来就是云计算大显身手的时刻,人脸识别技术重装登场,一台台不断转动的监控探头,不断比对切换的监控屏幕。
报警十分钟后,人脸识别探头依旧未捕获走失目标。
改变策略,扩大范围,民警将识别方向,改为人脸库检索系统。
对全市上万个探头,四个小时内所有的人脸进行全面识别,五秒以后,老人的行踪轨迹串联成一条线,呈现在大屏幕之上。
整个搜救行动,从报警开始到找寻结束,共计用时25分钟。
智能大脑、云计算、大数据将慢慢的走进我们生活,支撑起我们更快建、便利的生活轨道。
《夜色中的地球》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5rHowDFX0O8B7LiIXM1Xw
提取码:ajdq《夜色中的地球》是Apple TV+出品,汤姆·希德勒斯顿担任旁白的大自然纪录片,共6集。影片用尖端摄影技术捕捉动物的夜行生活,以夜间全彩画面拍下动物的各种行为。在新技术的镜头下,夜晚不再是灰暗模糊的,而是像白天一样清晰。
1.
观赏完这部台湾首部气候变迁纪录片后,心情莫名的变得非常沉重。虽然最近这几年环保意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因为自己尚未亲身经历过温室效应所造成的直接冲击,所以我竟天真得以为:好像还没那么糟嘛。但看完后,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地球,我们原本美丽的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摧残下,破碎了。
当年阿姆斯特朗在登陆月球时,回头望了望地球,他说他不知地球原来这么的美丽动人。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短短的只出现了几千年,却几乎摧毁了她的美貌。地球,是美的,但在人类文明日渐蓬勃发展的同时,她渐渐凋零了。地球孕育人类数千年,我们却像恩将仇报的小孩,不断的伤害我们的母亲。起初她容忍着,让人类予取予求,但人类却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迫使我们的母亲终于动怒了。
豪大雨造成的可怕土石流,沙尘暴突如其来促成人们严重过敏,气候骤变使得各地冰封水患,全球暖化造成动植物的绝种,原本默默承受一切的大自然,在人们长期对环境的破坏下,反扑了。
这两年,天气变得十分诡异,到处充满异象-正是白昼的北京却陷入了一片黑暗,彷佛是月黑风高的夜晚;严重的沙尘暴笼罩澳洲各城各市,沙量十分惊人。一位老翁说他活了七十二年,这种情形是第一次遇到;菲律宾接连多个强烈台风轮番上阵,让好多生命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高纬度国家降雪量屡屡创新高,而气温则屡屡创新低;有些国家则气温高得吓人,而且大旱与大雨接连相互交替着,循环着……
看完正负2度C后,一幕幕惊悚的影像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十分害怕,北京虽不是沿海城市,但是也极有可能被溶化的冰山淹没,于是我决定开始竭尽所能的保护地球︰夏天少吹冷气,距离不远的地方用脚踏车或走路代步,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减少;多种植植物以绿化环境,多宣传环保概念以影响周遭亲朋好友善待地球;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增加资源回收与再生能源的使用。我相信,保护地球的工作,要从个人做起,从日常生活中执行,即使是在微小的动作,也是最负责任的表现。
然而,许多人却总认为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变不了事实,甚至觉得地球灭亡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如果大家都抱持着这样的心态,地球该由谁来保护?
妈妈告诉我:其实不仅仅是环保可以拯救地球,古人不仅一次提到一个真理,就是一切经由心想生,在生活中,如果你少一次嫉妒,少一次贪心,少一次自以为是你就是在救地球了!如果你多一次分享这部《正负2度》,多帮帮妈妈做家务活,多做一条弟子规,就是在救地球了!
大地之母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提供我们丰富的资源,而我们却忘恩负义的破坏它。如今,也许我们已不能再使它回到从前的欣欣向荣,但至少要控制全球气温的上升在2度内。
文明的生死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2.
影片总共分成七个大段落,第一个大段落整理过去半年来全球令人惊异的气候变迁现象。第二个大段落,从科学家的角度,引用中央研究院以及 IPCC的报告解释这些现象为何产生。第三个阶段回到台湾必须面对的几大真相,包括台湾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只比孟加拉低,非常多贫穷的人口被迫居住本来不适合人居住,而且很危险的地方。第二个台湾必须面对的真相是台湾的土地侵蚀率非常的高,每年2%,排名世界前十名。第三个,台湾位于亚洲台风链岛上,每一年的台风,都是三到四个规模。换句话说,当全球暖化愈来愈严重,暴雨暴风极端现象愈明显的时候,台湾因为本身很特殊的因素,灾难将比日本,中国内陆等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更为严峻。未来,台风变得会越来越强,雨量会越来越极端,大旱后就是暴雨,热浪后紧接着寒冬,台湾民众居住的土地侵蚀率会越来越严重,莫拉克不会是唯一。
纪录片并且比较了台湾与荷兰面对全球暖化的准备。荷兰于1953年曾经历类似莫拉克风灾的灾害,结果荷兰建立了一个全世界最著名、史上没有人可超越的千年水利工程,当年荷兰订出的叫做「千年防洪标准」;但荷兰人,在五年前,正式的认清,这个「千年」,在气候变迁下,连二十年都不足以面对。于是荷兰启动了新的国土规划,预算规模超过国防预算,把原来填出来的土地还给大海,「还土于海」、「还土于河」,并且「与水共存」,发明水上房屋,准备好面对2035年海平面上升后的新地球生态。
纪录片并且于2010年1月莫拉克后五个月回到风灾时被称作是炼狱的地方林边,我们看到至今仍然淤积高于路面、桥梁的河床,非常忧心政府的效率。纪录片同时结合台大水工所教授及学生的研究,空拍了台湾的石门水库,由于历次风灾,包含这次莫拉克风灾淤塞南部的曾文水库、南化水库。五年前桃芝风灾淤塞了石门水库,使水库承受极端雨量的能力一次比一次少。以台北的石门水库为例,目前极限容量仅至1500毫米,未来只要雨量破1500公厘,尤其雨量全于短时间内突然骤下,石门水库甚至有重大的溃霸危机。而所谓1500毫米,只是莫拉克阿里山雨量的一半多一点,也是去年九月宜兰寒溪测得的雨量总值。
这部纪录片希望诉求的是所有关心台湾气候变迁的观众们。我们一直期待好的领导者,但当一个民主国家没有好的公民,民选的国家领袖就不太可能出现大改变的政策。所以,纪录片希望能够募集至少全台湾有一百万人观看正负二度C纪录片,凝聚成这个岛屿真正最强的台湾意识,勇敢的做出改变。
纪录片的片尾并引用了2009年,一位印度女孩在联合国发表的谈话。这个女孩站在联合国各国代表面前,告诉拥有权力的国际领袖:「我希望你们对地球做出改变,你不要让我长大之后,回过头来质疑你们,当你们拥有权力的时候,你们做了什么?」
3.
新闻一直有报导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天灾人祸,只是这些不幸都离我太远了,所有的一切都显得不太真实,自然的也就慢慢淡忘了。听著旁白苦有似无的感情叙述,屏幂上一段又一段的片段,再加上那悲伤的背景音乐;终於,这片子打动了我的心,渐渐的把我从发白日梦的情绪拉回现实。看著各地天气异常的变化,春夏秋冬慢慢失衡,我终於了解到人类快要灭亡了。
即使天气上升,地球再怎样受到污染,地球上的动植物都会比她先遭受灭绝。而没有了我们,地球还是会一样自转,生生不息,过几年後因人类的灭绝,污染地球的因素不复存在,反而可以孕育出更多的生机。不过,慨然我们已经出现在这里,在现阶段温度还能控制的情况下,忘羊补牢还是来的及。别等到温度上升後,野生动物濒危,物种被迫徙居以致人类产生生存危机的时候才懂得後悔。
不需要等到十年後北极融化,光是现在北极大量融冰,看到北极熊亘相吞食同类,即使再冰冷的人,整个心都会被它们的行为所感染;北方物种的象徵就这样渐渐失去了,而下一个互相残杀的,又有谁敢肯定,下一个难度不就是人类了吗?
4.
我们大概都感觉到了,春天短了,夏天长了,秋天短了,冬天长了,冬天更冷,夏天更热。我们也听说了,最骇人的干旱与随之而来的火灾,最惊人的暴雨与由其引发的水灾。前者是因为地球升温,后者也是。
片中说道,人类的生存尺度,只在正负2度之间。若地球气温普降2度,人类体能将无法适应,若地球气温上升2度,很多小岛国便会最先亡国,再来就是大陆的海岸线地区会一步步被吞没,中国的黄河三角洲,即天津、甚至北京地区;长江三角洲,即上海及其周边;珠江三角洲,即广州及其周边,这三块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将首当其冲。随着气温升过6度,全球的物种,包括大陆上的植物、动物,以及各种海洋生物都将灭绝。人类——作为罪魁自然要在其中。
影片从末日时钟的滴答声开始,导演陈陈文茜将地球生物进入生存倒计时形象呈现,这个倒计时有多长,完全取决于人类的行动。实际上这个倒计时已经开启,已经刻不容缓,只是人类掩耳盗铃,嫌教训还不够严厉,不够普及。按照科学的说法,这当中存在了一个滞后性的问题,就是说目前人类的作为对地球的影响将在未来10年内显现,也就是说,即使未来一年全球人都不用电,恶化还将继续,短期内不会转好,当然,即使这种假设也完全不现实。现实的做法是什么?影片中出现了一行字幕,落款是一个台湾的僧人,写到:“拯救地球需要我们开源节流”,即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能环保。后者,何其难!
眼下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赛跑,而我们是何其漫不经心呐。
不知道阿姆斯特朗有没有说过,从太空中看地球,她美的就像一滴欲滴未滴的眼泪。
5.
二零零九年八月的莫拉克台风袭台,它所挟带惊人的雨量,几日的狂风暴雨,引发严重的山崩、土石流、堤防溃堤……造成南台湾发生近五十年最严重的灾情;不仅酿成数百人伤亡、滚滚的洪水更摧毁了许多家园,各方面的损失大到难以估计。於是,「八八风灾」後的「地球暖化」、「气候异常」等议题,成了最受大家关注的环境议题。近日,老师给我们看了《正负2度C》这部影片,看了之後,我的心中有很多感触。
影片中提到:自从工业革命後,由於能源大量被使用,所排放的CO2远超过自然的吸收速度,於是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全球的气温一路升高,造成世界各国气候异常。例如:在北京,原本该是晴朗的大白天,却因一场没来由的倾盆大雨,而宛如黑夜;菲律宾刚经过上一个台风的摧残,家园尚来不及重建,又接二连三来了好几个台风,台风已成为当地居民挥之不去的梦靥;另外,许多岛屿国家,因海平面的上升,国土正逐渐消失中!这些气候异常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能源,没有珍爱我们的环境所造成的後果,如:汽、机车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工厂排放黑烟、滥垦山坡地::等,「地球暖化」所形成的浩劫,必随之而来。
另外,我们也看到这场人类的浩劫,不仅危及我们的生存,连动物界的生态也无法幸免:忽冷忽热的天气,引发鱼儿的暴毙;北极的冰层大量融化,北极熊为了觅食,一直游泳而找不到栖息地就淹死了;或更甚者,有些北极熊因找不到食物就吃掉了幼熊,这种惨不忍睹的画面,真令人唏嘘不已,许多的动物因为环境的剧变,而陷入濒临绝种的危机。
影片也指出,在台湾的居民是全球暖化结果的首批难民,我想,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相,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一起做些改变。若每个人都有想保护地球的决心,那挽救地球并非不可企及。从今以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节能减碳、做环保、珍惜自然生态,让未来的地球仍适合生物生存,毕竟,全地球所有生物的命运就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
建议综合摘抄吧。
段与段之间加些过渡句。就可以了。
这样老师就发现不了啦。
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短短的只出现了几千年,却几乎摧毁了她的美貌。地球,是美的,但在人类文明日渐蓬勃发展的同时,她渐渐凋零了。地球孕育人类数千年,我们却像恩将仇报的小孩,不断得伤害我们的母亲。起初她容忍着,让人类予取予求,但人类却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迫使我们的母亲终于动怒了。
这两年,天气变得十分诡异,到处充满异象-正是白昼的北京却陷入了一片黑暗,彷佛是月黑风高的夜晚;严重的沙尘暴笼罩澳洲各城各市,沙量十分惊人;菲律宾接连多个强烈台风轮番上阵,让好多生命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高纬度国家降雪量屡屡创新高,而气温则屡屡创新低;有些国家则气温高得吓人,而且大旱与大雨接连相互交替著,循环著……。
一张张数据在显示了全球暖化的速度呈现倍数增加的状态,过去所做的推测、预估,现在看来真是太可笑了,因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若不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冰山将在十年内全部溶化,会间接造成更多难以想像的重大灾难。人类若不能及时检讨反省和改变,最快在十年后,人类将面临灭亡的窘境
所剩时间不多了,若人类不能抓紧时间加快脚步,而只在原地绕圈子,那在我们有生之年,将会看到世界的末日了。地球是我们的家,也是我们害她变成现在这个快不能居住的星球,美丽的地球需要大家共同守护和捍卫。
我们都是活在地球上的地球人,理应不分肤色、性别、年龄、种族、贫富、语言、国籍一起为地球尽份心力,团结起来爱护地球。地球存亡的关键,将由现代的我们主宰。改变必须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别再自私自利,出手抢救奄奄一息的地球吧!
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
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非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
在19世纪中叶煤炭发展之前,所有使用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除了核能、潮汐能、地热能之外,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主要来自太阳光。
像生物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储存起来。其它像风力,水力,海洋潮流等等,也都是由于太阳光加热地球上的空气和水的结果。
水电
一是在做好布局的基础上,落实电力市场水电消纳和输电方案,包括四川、云南水电外送,以及“十三五”投产的重点水电。
二是落实水电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协调机制,研究建立西藏水电的开发协调机制,促进藏东南水电基地的开发。
三是研究制定龙头水库综合效益共享机制与政策,进行抽水蓄能电站作用、效益机制研究,水电电价市场化改革及电价机制研究,探索和制定常规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电价机制,促进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做好流域综合监测规划,建立监测、监管体系,编制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运行规程,优化水电站运行,提高利用效率。
到“十三五”时期,水电投资不足、开发技术难度较大等问题都会基本得以解决,而难点转向消纳、外送、移民、环保等方面。因此要把水电开发好,除了技术研究和积累之外,还应该加强水电开发机制体制等一系列问题研究,促进水电有序有效开发利用。
1、太阳能: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
2、生物能: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失掉。
3、风能: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因冷热不均产生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4、水能: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产生水循环,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太阳能转化为势能,当在高山上形成降水后,水往低处流,势能转化为动能,就是水能。
5、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洋流等海水运动蕴藏的能量,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主要来自于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波浪、洋流的能量主要是受风的影响。
6、地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