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煤矿主要在什么地方
一、正宁县南部煤田
位于庆阳市正宁县南部,是甘肃省发现的煤炭储量最大的煤田,面积达到159平方公里,煤田总储量18.47亿吨,为低灰、低硫、高发热量不黏及弱黏煤,可作民用及动力用煤。
早在2007年6月18日,甘肃华亭煤业集团公司以47.5亿元价款取得正宁南煤田南矿区9.34亿吨煤炭资源的采矿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华亭煤业最终放弃了采矿权。
2008年3月15日,省政府与中国华能集团签署了加强能源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原价将该采矿权转让给中国华能集团开发。
二、宁县南部煤田
位于庆阳宁县西南部,面积119平方公里。于2006年底完成地质普查,获得地质储量12.98亿吨。2008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庆阳市与甘电投、煤田地质局三方合作,投资3696万元,开展地质详查,截至09年已完成投资的60%。
三、宁县中部煤田
位于宁县中部,面积535.17平方公里。经省政府批准,由省发改委、财政厅、甘电投共同投资,于2007年底完成地质普查,获得普查储量37亿吨。最近,庆阳市与甘电投、煤田地质局三方签署合作投资开展详查协议,目前正在编制详查方案。
陕西省发改委在这一次的公告当中就表示,为了能够应对目前到来的寒冷气流,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边儿,向北方的14个省份陆续提供3900万吨的煤炭。毕竟在冬季的时候,保暖和电力供应是极为重要的。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就引起了北方网友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次的煤炭供应情况。
第一,陕西的煤炭资源非常充足吗?
如果要论煤炭资源的储备量,那么肯定是山西更胜一筹,但是陕西也是一个资源大省,虽然平日里不显山不漏水,但实际上煤矿的储存量还是非常的大。而且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就是因为在此前山西承担了大量的煤炭供应,所以陕西被大家忽略了。这一次全球煤炭价格上涨,再加上进出口比较困难,所以陕西才表示将会主动拿出3900万吨,用来度过今年这个寒冬。
第二,目前的煤炭供应情况能不能够保持稳定?
在这一次的公告当中,记者还进行了专门的辟谣,他们表示,虽然现在能源的供应比较紧张,但目前在陕西榆林市的一百五十多个煤矿。依旧是处于正常的运营状态,可以保证充足的煤炭供给。而且针对目前能源上涨这样的一个趋势,也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房子,在集中供暖的情况下,煤炭价格过高过快上涨。
第三,如何看待这一次的煤炭支援?
对于北方大多数地区的群众而言,在冬天的时候,供暖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有一些地区如果没有集中供暖的话,温度是非常低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陕西省能够主动承担重任。表示将会提供3900万吨煤炭是极为难得的,而且也是定了合理的价格保证措施。毕竟现在他的邻居山西因为暴雨的影响,很多煤矿都已经停产。
连日来,多地出现拉闸限电、有序用电等情况,煤炭保供形势牵动人心。另据国家统计局12月24日公布数据,12月中旬全国煤炭价格以涨为主,不同煤种涨幅在0.2%-5.2%不等。面对“保供稳价”压力,2021年电煤够用吗?
电企煤价承受力进一步降低
“近期煤价上涨太快,几乎一天一个样”——这是采访中,多位企业人士的一致感受。在此背后,供需错配是主因。
一方面,部分基建项目在年底加大赶工力度,钢铁、建材行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带动需求短时快速增加。同时,受雨雪降温天气影响,居民取暖用电用煤需求激增。另一方面,随着煤炭生产向晋陕蒙等地集中,三省区煤炭产量所占比重超过70%,对煤炭供给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大。但因安监、环保等要求收紧,煤炭供给的刚性约束也在增加。以内蒙古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年产量超10亿吨的省份,地方政策对煤炭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倒查20年”、煤管票等制约,今年各月产量均出现同比下降。即便10月以来,在加大保供力度的情况下,增供效果仍不明显。
“随着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产地煤炭消费量提升,产地所形成的新型消费市场与原有消费市场相互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下半年,鄂尔多斯、榆林等地煤化工等产业用煤复苏,坑口直接销售量大幅增长,区内消费对区外市场的资源挤占,进一步使得主产区域煤炭外调量相对减少。”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相关人士称。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也称,煤炭市场产运需错位较为严重,电煤市场总体呈紧平衡状态,价格波动幅度超过往年。“2016年下半年以来,燃煤发电企业大面积持续亏损,目前经营依然困难。今年1-9月,华电、大唐、国电投等企业的火电亏损面超过40%,东北、西北、西南诸多电厂负债率超过100%,东部地区部分电厂亏损加剧。受此影响,电企对煤价的承受能力进一步降低。”
明年供需形势或呈“紧平衡”
据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称,能源需求增长拉动了电煤需求增长,但根据监测,电厂的存煤天数和存煤总量均有保障。渡过“眼前”难关,2021年供应还会紧张吗?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人士称,从需求来看,新能源发展速度加快,对煤炭的替代作用增强,一定程度上抑制煤炭需求增速,呈现“先高后低”的态势。从生产来看,受资源、环境等约束,晋陕蒙等主产区新增产能释放空间有限,新增产能或更多集中于新疆等地。“明年上半年,预计煤炭市场仍将维持偏紧状态,下半年有望重新回归平衡。随着中长期合同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年煤价波动幅度小于2020年。”
多位来自主产区的负责人证实,按照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开发强度,是“十四五”期间主基调,环保对产能释放的要求趋严。“2021年,陕西煤炭产量将小幅增长,达到6.7亿吨。但同时,生态环境部要求单个煤矿建设规模调整幅度30%及以上的,需修编所在矿区总体规划,或提出局部调整方案,重新补充进行环评。对于已核增产能煤矿,涉及多个矿区,短期内完不成环评修编的系统性工作,或导致已核增煤矿无法完成环评变更,新增产能难以释放。”陕西省发改委运行办主任蔡胜斌称。
部分煤企还反应,煤电峰谷差加剧,给煤炭平稳生产、均衡发运造成困难,进而影响稳定供应。例如,“两湖一江”、西南等市场,电煤消耗峰谷差高达六七倍;在水电大省四川,枯水期煤炭需求旺盛,丰水期部分电厂甚至不接煤。
产运需三方共同发力保供
中电联燃料分会提出倡议:燃煤发电企业要提前谋划、加强预测,科学制定好电煤采购储备计划和应急保障预案。同时,与煤炭生产、运输企业加强沟通,加强诚信建设,共同做好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进一步提高合同履约率,充分发挥电煤中长期合同在电煤供应关键时期的“压舱石”作用。
“目前,全国每年签订纳入重点监管的重点合同量8亿吨左右,其中电煤合同量占80%左右,是保供稳价的重点和关键。煤炭和电力互为最大客户,可以说存齿相依、唇亡齿寒。尤其在碳减排背景下,煤炭和煤电均承受着巨大的保供、发展和转型压力,两个行业更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并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逐步建立更加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该会副秘书长叶春表示。
作为“中间方”,铁路也在全力提升煤炭运输保障能力,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时效,并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国家铁路集团货运部主任庄河介绍,2021年,根据煤炭产销格局变化和铁路通道能力情况,将相应统筹调整铁路运输结构。一方面,实现西煤东运下水煤稳重有增,力保大秦线4亿吨运量不减,唐包线增运1000万吨以上;另一方面,大量组织直达煤增量,瓦日线增运8000万吨以上、浩吉线增运2500万吨。
甘肃华亭黄庄煤矿、还是甘肃庆阳新庄煤矿?
这后一家新庄是隶属于华能的,属于华能集团公司投资在建的煤矿。
前一家黄庄属于县办煤矿,华亭县吸引资金搞得的一个中小型矿井。
1、 庆阳市宁县新庄800万吨煤矿及选煤厂和环县马福川500万吨煤矿及选煤厂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新庄矿井和马福川矿井是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在甘肃省投资建设的大型矿井。新庄煤矿井田位于宁县南部,是宁正煤田矿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第二对特大型矿井,探明资源量约12亿吨,设计生产规模800万吨/年,服务年限100年以上。新庄矿井项目概算总投资约63.5亿元,计划2014年建成。马福川煤矿井田位于环县,是沙井子矿区规划的重要煤矿,探明资源储量10.8亿吨,设计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92.5年。马福川煤矿及选煤厂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为40.2亿元,计划2014年建成。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与甘肃省国资委签订了《华亭煤业集团公司股权转让协议》,甘肃省国资委向华能集团转让华亭煤业股权。重组后,华能集团持有华亭煤业49%的股份,并对其实施管理,其他股东甘肃省国资委、平凉市国资委分别持有41%、10%的股权。
此次协议签订,华能集团是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实施煤电联营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与甘肃省战略合作协议的重大成果,有利于提高华能集团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对于缓解电煤企业矛盾、促进电煤企业互利共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示范意义;同时将对加快推动陇东煤炭资源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目前最大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现有职工1.8万余人,矿区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剩余煤炭地质储量21.87亿吨,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
2、华亭县引资1.3亿元实施的黄庄煤矿建设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东华镇隆重举行。
黄庄煤矿矿井位于华亭县城东2公里处,属华亭煤田向斜西翼部分,走向长1.5公里,倾斜宽0.4公里,面积0.6平方公里,工业储量1339万吨,可采储量976万吨,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服务年限25年。该建设项目是华亭县2008年十大重点项目之一,4月通过招商引资确定由宁夏生海绒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5月开始项目可研论证、初步设计、地质灾害评估、环评和安全预评价等工作,今年3月前期工作全面完成,今年5月省发改委对该项目进行批复。09年8月开工建设。已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实现税收1300万元。
政界精英田纪云原国务院副总理
王丙乾原财政部长、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王光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李金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审计署审计长
金人庆原北京市副市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财政部部长
戎子和原财政部副部长、代部长
王绍鳌原财政部副部长
胡立教原财政部副部长
贝仲选原财政部部长助理
余蔚平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翟熙贵原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
陈华审计署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主任
李予昂原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程法光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孙志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
穆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李克穆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
柯卡生银监会非银司司长
曹聪国家税务总局地方司副司长
郭左践中国保监会财险监管部主任现中国保监会天津监管局局长
杨凌隆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丁先觉财政部基建司司长国务院金融监事会原主席
范巍国务院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侯慧君中央纪委监察部驻教育部纪检组监察局副局长
易仁萍审计署管理司副司长
张汉兴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民政部计财司司长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
魏礼江国务院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傅东中国财政杂志社党委书记兼社长
谭纯喜中国审计报社社长
贵敏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
路英财政部社保司副司长
刘光忠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
刘键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副司长
谢庚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
毕朝英财政部离退休局副局长
杜俭国务院金融机构监事会原主席
刘高潮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副局长
冯秀华财政部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参事(正司长级别)
崔敬伯财政部税务总局避副局长民建第三、四届中央委员
央行系统戴相龙原中央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现任中国社保基金会党组书记
王成铭中国人民银行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中央金融工委副书记
樊晡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党委书记
史纪良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现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王启人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助理。中央委员,中央驻澳门联络办主任
李东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
段晓兴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助理
金建栋原人总行金融管理司司长
郭玉华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人事司司长
任侠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原副司长
蔡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
李亚新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副行长
郝治安人民银行太原市分行行长
赵保卫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朔州分行行长
路国英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
李小秋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副行长
王树臣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分行行长
商业银行系统总行
牛锡明交通银行总行董事长
陶礼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行长
段晓兴原华夏银行行长
史纪良原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行长
吴北英中信银行总行副行长
王文彦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董事
乔伟交通银行董事会副董事长
魏盛鸿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副行长
林克平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党委副书记
宫少林招商银行总行副行长招商局集团董事
刘淑兰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副行长
顾京甫中国建行总行业务总监(副行长级别)
钱中涛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副行长
王希坤中国光大银行总行副行长
郭玉华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兼纪委书记
郝震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审计局副总经理
郭义明中国民生银行总行财务总监、党委委员
朱红波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胡亚辉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
王燕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信息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
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
陈伟平安银行副行长
何仲森银川商业银行董事长
于化北河北省张家口商业银行董事长
谢卫全国人大代表交通银行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德衍中国银行总行董事长、行长
各地分行
杜炜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
沈若雷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
张德宝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办公室总经理
杨志宏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总会计师
张永革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行长
周金伦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
李楚章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分行行长
姚金华光大银行南京分行行长
施继德中信银行苏州分行行长
王树臣中国银行宁夏自治区分行行长
徐常宁中国建设银行宁夏分行副行长
束坚中国农业银行新疆自治区分行副行长
沈弟茵交通银行海南分行副行长
李文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长
杨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分行副行长
魏秀兰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纪检委书记
汪长安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
于丕涛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
倪百祥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行长
任海龙民生银行杭州分行行长
潘守庚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
闫振生中国银行石家庄分行副行长
杜炜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
徐良深圳发展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
申松君中行浙江省分行行长
邱发宗中行四川省分行行长
叶一新中行澳门分行行长
王德文工行新加坡分行行长
丁燕生前中银香港及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吴念鲁前中国银行卢森堡分行行长
张斌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业务部总经理
吴庆平中国工商银行山东莱芜分行行长书记
曹霖中信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
地方政府侯凯上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章锐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高瑞科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诗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骆玉林青海省副省长
韩英广东省九届人大副主任
庄惠春浙江绍兴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曾广宇民建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委
杨任远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邵明钧广东省深圳市税务局原局长
周桂根江苏省财政厅厅长
苑广睿天津市河北区区长
冀国强天津市静海县县委书记
李双成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
邵桂芳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大原副主任
李小平江苏省地税局局长
张凡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黄玉德陕西省西安市地方税务局局长
李生诚新疆银监局局长
吴炳贵广西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李培林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
朱小莉湖北省水利厅纪委书记
叶青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王小烈河南省审计厅副厅长
王连清河南省国家税务局局长
缪学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保厅厅长
王希龙江苏省徐州市市委书记
左绍伟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
顾月涛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
章永福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维国甘肃省地税局局长
董树林甘肃省煤炭工业局局长
崔正华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赵春甘肃省发改委主任
吴仰东甘肃省白银市政府市长
张智军甘肃省财政厅副厅级
冯毅云南省审计厅厅长
陈秋生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财政厅厅长
陆浩云南省统计局局长
陈辉明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何绍华成都市副市长
赵世洪河北廊坊市委书记
刘新春山西省太原市人大主任
李爱庆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北京国资公司董事长
王罡北京市财政局机关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
黄炳福江苏省苏州市委副秘书长
赵文娟江苏省苏州市政协副主席
任振荣财政部驻宁夏监察专员办事处专员
吕勇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党组副书记
贾国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竺向东青海省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
杨之春甘肃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
李津宁夏地税局副局长
蒋金波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省委书记办公室副主任
企业系统金建栋国泰证券首任总裁
邵淳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航母的奠基人
崔立中中国水利水电对外公司总会计师
谢卫全国政协委员、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姚江涛江南证券有限公司总裁
张树忠大通证券总裁
徐锷原攀钢集团总会计师、副总经理
陶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副总裁
黄强涌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
沈若雷香港申联国际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浩凤凰卫视中文台专题组副总监
魏崇智香港中国广告有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小平中国金币总公司副总经理
张志鸿鸿基世业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袁振宇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詹平原长江三峡集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胡峰银河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
董锋中信建投证券公司财务总监
缪建民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
戴凤举中国再保险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
刘家德中国人寿股份副总裁
冯知杰中国人寿财险副总裁
王新利民安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深圳分公司总经理
王志泰中国人保信托投资公司原副总经理
叶楠招商局海达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段方晓瑞泰集团副总裁
陈剖建天安集团董事长
刘央西京投资管理公司(香港)主席
向可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原总经理
张亦兴中国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董事
汪晓峰金信信托董事长
刘志忠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董事长
徐波微软中国区财务总监
魏东涌金集团创始人
谭丽霞海尔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
陈基华中国铝业执行董事、副总裁
范肇平南山集团副总经理科研院所于中一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著名财政学专家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副局长
张天成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
吕世杰中国国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系统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王柯敬中央财经大学前校长、中央财经大学校友总会会长
邱东中央财经大学前党委书记北师大国民核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北师大国民核算研究院院长
高一斌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姚遂中央财经大学原副校长
陈明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梁勇中央财经大学副书记
史建平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郝书辰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姚得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
李光龙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郝如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杜英斌山西财经大学前校长
陈永达原青海省工商银行副行长、现杭州工商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
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CCTV感动中国人物
易仁萍南京审计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高一斌国家会计学院第三任院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刘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副主任
梁红梅西北师大经济教研室主任
赵国春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老一辈名师陈岱孙,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
崔敬伯,1932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川康直接税局局长,直接税团副团长和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建国后,历任财政部税务总局避副局长,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崔书香,193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经济学系硕士学位。1939年获哈佛大学瑞德克利夫学院经济学系硕士学位。1952年至今,先后任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部干部学校、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姜维壮,1962年起,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教授,财政部学位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和全国在职同财政干部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闻潜,著名经济学家,均势市场理论和消费启动理论创始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天民,著名会计学家。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赵 春(党组书记、主任)主持省发展改革委全面工作,主管固定资产投资处、人事处。王泉清(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社会发展处、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信息中心、兰州北山绿化试验场,协助赵春主任分管人事处。孙晓文(党组成员、副主任,省西部开发办主任)分管发展规划处、国民经济综合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省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刘 剑(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办公室、价格调控处、商品价格处、收费管理处、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省价格监测中心、电子政务中心,协助赵春主任分管价格综合工作。包东红(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就业和收入分配处、经济贸易处、环境房地产与服务价格处、省成本调查监审局、省价格认证中心、省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陈 江(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产业协调处、高技术产业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应对气候变化处)、省工程咨询中心(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省节能评审中心)。冯 旭(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分管机关党委、监察室、省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省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专家咨询联络办公室、驻连云港办事处。贠振荣(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交通运输处(省铁路民航建设办公室)、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处(省政府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经济动员办公室。王 砚(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政策法规处(财政金融处)、地区经济处(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经济处。杨 虎(党组成员、省以工代赈办主任)主持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省生态移民办公室)工作,分管培训中心、西湖大厦。孟 开(能源局局长)主持能源局工作,分管电力处、煤炭石油处、新能源处。曹力耕(副巡视员)分管省价格监督检查局;协助孙晓文副主任分管工作。
陕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近几年煤炭生产规模骤增,煤层气涌出量增大,瓦斯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同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开发新的能源,为此,如何加快煤层气开发,已成为当前煤炭生产中一件突出而紧迫的大事。
1 陕西省煤层气开发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煤层气是一种以甲烷为主的多组分气体混合物,地面抽采的煤层气甲烷含量大于90%,热值约33.5kJ/m3,与天然气相当,是一种热值很高的能源。一立方米煤层气按终端利用率计算,相当于1.8~2.0kg标准煤。陕西省煤层气蕴藏量位居全国第三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埋深15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1.0886亿m3,相当于16亿~19亿t标准煤,潜在经济价值8708亿元。2000m以浅的资源量13355亿m3,潜在经济价值10684亿元。按抽采率60%计算,每立方售价0.8元,其实际经济价值将达5225亿元。
煤层气和天然气一样,是世界公认的洁净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天然气占22%,我国仅占2.8%,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若以7%~10%计算,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达588亿~900亿m3。煤层气作为潜在的后续新能源,加快开发利用,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将起到重大作用。
煤层气是与天然气一样的气体能源,但煤层气若不很好开发利用,它对大气层又有巨大的破坏作用。煤层气甲烷含量大于90%,甲烷的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0~24倍,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力是二氧化碳的7倍。煤层气俗称瓦斯,无色、无味,易爆、易燃。井下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5.5%~16%就会遇火爆炸,历来是矿难频发的罪魁祸首。1974~2009年的35年间,陕西省煤炭行业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37起,死亡1026人,其中就有30起是瓦斯爆炸事故,死亡达941人,占总死亡人数的93%。
开发煤层气可以化害为宝,既可以大幅度降低煤层瓦斯含量而减少瓦斯事故,使煤矿生产安全得到根本改善,又能得到大量可利用的洁净能源,从而降低煤炭生产成本,还可以有效保护大气层环境,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
2 陕西省开发煤层气的条件已经具备
开发利用煤层气是人们对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认识的升华。过去,由于受技术、资金等条件的制约,未能大量开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技术已经突破,世界许多国家已对煤层气进行开发利用。我国确定的开发目标是:到2010年,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2000亿m3,建成5至8个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煤层气年产量将达到32.5亿m3;到2015年,煤层气年产量力争达到100亿m3,2020年要达到200亿m3。并正式拨出了开发基金。全国主要产煤省已纷纷行动起来。河南省已投入12亿元资金专项治理瓦斯,开发煤层气。贵州水城矿业集团开发利用瓦斯发电,使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徽淮南煤矿10年前瓦斯事故频发,将瓦斯抽放出来变成洁净能源后,企业成了安全生产典型。山西阳泉等地开发的煤层气,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燃料之一。今年山西省又投资20.65亿元人民币,实施煤层气综合开发项目,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准,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
陕西省的煤层气具有稳定性好、渗透性强、吸附性高、埋深较浅等特性。开发煤层气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1)开发技术可行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通过参与国家“六五”至“十五”煤层气攻关项目及国家973煤层气项目、原煤炭部瓦斯治理项目和煤层气参数井项目等,陕西省在煤层气研究、资源评价和勘探试验等方面已基本掌握了煤层气的形成、赋存特点、分布规律、资源评价和储层测试技术,初步建立了煤层气资源数据库,试验了开采技术。特别在煤层气的选区评价、高渗透率区的预测,以及钻探、完井、增产强化措施和气井管理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经验,为开发煤层气打下了技术基础。
(2)积累有探采经验
截至2004年底,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中联煤层气公司、石油天然气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三普查大队等单位在渭北、陕北矿区共打了14口地面勘探井,进行地面抽采。韩城矿区的试1井已经抽排4年,单井平均日产稳定在800~1000m3,甲烷浓度90%以上。另外,截至2004年陕西省已有17套井下抽放系统,2004年总抽放煤层气4606.05万m3。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建立了4000kW煤层气发电站一座。
(3)技术队伍较强
有我国较早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的专门机构——煤科院西安研究院、西安科技大学、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三普查大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等,有一批专门从事煤层气研究、并在国外考察学习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专家,有专门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的专业队伍。
(4)可采资源丰富
特别是韩城、焦坪、吴堡等矿区的煤层气含量较高,勘探开发条件比较优越。韩城矿区,面积1120km2,煤层气资源量1289.10亿m3,相当于一个大型天然气田。焦坪矿区,面积180.8km2,煤层气资源量可达137.94亿m3。吴堡矿区,面积93km2,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72.62亿~226.64亿m3。
(5)有可供利用的外部条件
当前有两个外部有利条件可以利用。一是《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一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合作机制,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购买发展中国家“可核证的排放消减量”,以履行规定的减排义务。山西晋城煤矿已同世界银行排放交易基金达成了总体协议,出售该项目提供的450万t二氧化碳温室气体10年减排额,仅此一项就回收资金1900万美元。这个条件陕西省完全可以利用。二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省内天然气管网。这既可节省管网建设投资,又能及时向省内外开拓市场。
3 对陕西省煤层气开发的建议规划
建议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先按十年进行规划,大体分为两期:2006~2010年为近期;2011~2015年为中期。
第一期为探采示范阶段。主要选择有利区块作为试验探采区,通过探采,摸清资源,为以后的大规模开发积累经验。这一期重点抓好两个试验区。第一个是,韩城矿区南部地面抽采试验区。该区煤层气丰度高,可以在已打3口探试井的基础上,扩大探采范围,布置一个探采试验区,打井30口,单井产气平均按1500m3/d计算,日产气总量为45000m3,年产气1640万m3,可供9万户居民生活用气,或供6000kW的燃气轮机发电,年发电量4800万kW·h,估算总投资1.15亿元。第二个是,井下抽采试验区。在总结下石节煤矿井下抽采瓦斯发电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到陈家山煤矿。按年产煤200万t计算,吨煤含煤层气5m3,抽采率60%,每年可抽采煤层气600万m3,建燃气发电2000kW电厂一座,年发电量1600万kW·h,需投资2500万元。另外,对现已开采的30个高瓦斯矿井均可采用井下抽采、采前预抽、高位裂隙抽等方式进行煤层气抽采,用于发电或民用。与此同时,要加大煤层气勘探力度。尽早在全省主要矿区拿出一批煤层气探明储量,为以后大开发打好基础。需打勘探井50口,约投资1.2亿元。可以采取探采结合的办法,以节省投资。
“十一五”期间,全省年采煤层气约8740万m3,共需打井100口,约投资4.9亿元,平均每年需投入1亿资金。
第二期为大开发阶段。在“十一五”取得经验基础上,“十二五”扩大开采区域和开采量,使年产煤层气达到3亿~5亿m3,需打井410~685口,约投资12亿~25亿元,平均每年需投入2.4亿~5亿资金。第二期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矿区的开发:
1)韩城矿区。1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882.49亿m3,按30%探明储量为264.75亿m3,抽采率为60%,可产气158.8亿m3;打井365口,需投资8.2亿元,建成年产气2亿m3的能力。除就近民用外,可将1.5亿m3煤层气并入关中天然气管网。
2)焦坪矿区(玉华、陈家山、下石节、崔家沟)。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煤层气开采规模,使其年总产气达到1亿m3。除供发电外,可将部分气(5000~6000万m3)并入靖边—西安天然气输气管线,以补充关中天然气不足。按单井产气1000m3/d计算,需打井275口,建输气管线50km,需投资6.5亿元。
3)吴堡矿区。在地面抽采试验的基础上,扩大抽采规模,再打150口井,使年产煤层气达1亿m3,需投资5亿元。
4)府谷矿区。该区测定煤层气吸附参数为10.49~12.38m3/t,可采煤层气按5m3/t计算,单井日产气1500m3,年产气1亿m3,需打地面抽采井184口,投资5.5亿元。煤层气主要用于氮肥厂原料、发电和城镇居民及商业。
按照以上规划,十年内投入30亿元资金,可开发煤层气30亿m3。按三分之一民用,三分之一发电,三分之一用于化工计算,投入产出比为1∶1.5,总产值可达45亿元,创造利税16.8亿元,利税率为37%。另外,10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9600万t,按照山西晋城煤矿同世界排放基金达成的协议计算,还可收回4.03亿美元的资金,约32亿人民币,仅此一项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4 加快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煤层气开发的统一领导。组建由主管省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陕西省煤层气开发领导小组,对省内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实施统一领导。不另增设办事机构,仅给省发改委增加相应职能,作为其办事机构。
2)组建国有控股的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公司。建议由省煤业集团公司牵头,省天然气公司入股,并吸收社会法人参股,抓紧组建国有控股的陕西省煤层气开发股份公司。其主要职能是:受政府委托,研究编制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并列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力量勘探陕西省煤层气资源;制定省内外企业来陕开发煤层气的准入条件、资质审定以及招投标事项;组织实施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项目;负责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气田登记等基础工作。省煤层气开发股份公司组建后,要通过财政支持方式,由其负责组建省煤层气开发工程中心和省煤层气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全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技术支持平台。
3)积极争取国家煤层气专项治理资金的支持。尽快争取把陕西省列为国家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提前做好规模开发煤层气与天然气输送管道统一共用的前期各项工作,以及其他有关基础设施建设。
4)抓紧制定《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条例》,并由省人大颁布实施。依法实施“先抽后采”方针。陕西省所有新建的高瓦斯煤矿,从2006年起一律实行“先抽气、后采煤”的基本建设程序;正在生产的煤层气富集矿井,既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规程,也要严格执行“先抽后采”方针。加快绿色安全煤矿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在国家确定的煤矿区内,实行采煤权与抽气权相统一,以调动煤炭生产企业开发利用煤层气的积极性,确保采煤、抽气、利用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安全监测监控。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加快煤层气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针对煤层气开发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明确地方政府对国内外企业来陕开发煤层气的环境支持和有关政策。(编者注:《陕西省煤炭条例》已列入陕西省人大2009年重点立法计划,预计2009年底可颁布实施)。
5)尽快制定煤层气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煤炭局等部门,抓紧制定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优惠政策措施。建议对煤层气开发企业免征煤层气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免征煤层气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增值税按5%缴纳;从企业盈利之日起,所得税可实行“免二减三”等等。利用煤层气发电的上网价应享受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上网优惠政策。通过地方财政贴息、银行贷款、优先担保、上市融资优先等政策扶持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6)建立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基金。依据陕西省今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陕政发[2005]10号文)精神,对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严重、涌水量大的矿井,从省上规定提取的吨煤20元安全费和其他煤矿按财政部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费中,建议将省财政集中的安全基金由吨煤1元提高到1.5元,吨煤增加的0.5元作为陕西省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基金。并改由省煤炭局统一管理、省财政厅监督,专款专用,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主要用于煤层气开发、瓦斯治理的技术研究、勘探开发、管理建设以及煤矿专业人员培养、煤矿重大安全课题研究等专项支出。
陕西煤炭发展具有很多优势,神府煤田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煤。
陕西煤炭还拥有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良好的优势。在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陕西就占有神东、陕北、黄陇3个。
此外,陕西煤炭工业发展的区域优势明显。国家发改委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陕西列入增加开发规模的晋陕蒙宁规划区。陕西将和山西、内蒙古一样,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如何提高煤炭市场竞争力:
未来的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总量呈上升趋势。陕西煤炭工业应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解决好煤炭开采普遍存在的安全和资源浪费问题,加强煤炭生产开发的宏观调控,积极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煤炭工业也有一定影响,陕西煤炭工业应加快煤炭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提升煤炭生产技术水平,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市场竞争力。
中投顾问2009-2012年陕西省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