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十年增长近300倍,属于中国汽车的时代到了吗?你怎么看?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在10年间增长近300倍,很多人纷纷感叹,是否属于中国的汽车时代已经到来。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毕竟这样庞大的数据,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都会感到非常激动。
在汽车产业,中国算得上是一个后来者,历经磨难,一直在追赶其他国家的脚步。现如今,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大家难免会猜测中国在汽车行业后来居上了。比销量更振奋人心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的汽车产业在创新领域不断突破,带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变。锂电、5G以及智能联网等新技术渐渐出现,在科技的引领下,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将会越来越好。很期待中国的汽车产业最终能够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站在世界前列。
10年以前,在汽车产业我国就像一个孩子一样,遇到过挫折,有过迷茫,但是一直坚定信心,坚持努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有了如今的成就。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汽车品牌,而且这个汽车品牌还在向其他的合资品牌以及豪华品牌进攻,并且开启了自己的技术反哺道路。就拿燃油汽车的发动机来说,我国的汽车发动机销往世界各地,被各个品牌、各个型号的汽车使用。
尽管有了如今的成就,我国依然在汽车行业方面不断努力,打造更优秀的汽车品牌,不断推动我国的汽车品牌一路向上。这也是作为一个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现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换道超车”,解决了之前人们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担忧。而且在这方面,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在进步。从某种方面来说,我国的汽车产业迎来了春天。
每一次风口的到来,都将带动一个产业发生巨变。新能源 汽车 目前就在酝酿一个全新的风口:“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
在7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目前已经上报国务院,换电将成为下一个规划期的新消费热点。“充电与换电都是电动 汽车 的能源补充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适用领域和消费群体。工信部鼓励企业 探索 ‘车电分离’模式应用,满足不同市场需要。”
新能源 汽车 行业给出了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不难想象,昔日投资者一窝蜂做电动车的热火景象将得到复制,不过这次大家跟风做的将是换电车型与换电站。
都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上天”,新能源车企站上“换电”这个新发展风口,就能成功飞起来吗?
为什么政府部门对“车电分离”模式如此重视?这要从电动车的发展瓶颈说起。
我国新能源 汽车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扶持下蓬勃发展了十年,不仅让我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规模站上了世界第一的高度,也让妨碍电动车推广普及的阻力得以呈现,这其中,包括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
续航里程方面,多年来,经过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主机厂的不懈努力,目前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最高突破700公里,工况续航超过500公里的电动车也有很多产品可选,比如蔚来、小鹏、广汽新能源、比亚迪,等等,与传统燃油车的续航里程进一步拉近。
但充电时间,一直是纯电动车的一项短板。
电动车有快速充电和慢速充电两种模式,慢充状态下,一辆电动车充满电一般需要8-10小时,而快充状态下,大部分电动车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充满80%的电量,个别电动车能将这个时间缩短至40分钟。尽管如此,与传统燃油车5分钟即加满油的时间相比,电动车的充电时间仍然显得漫长,在节奏快、分秒必争的大都市,车主未必有这么多闲暇时间为电动车充电。
这个时候,“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所谓“车电分离”,即将电动车和电池拆分,车主可以通过电池租用方案、购买换电套餐等方式拥有和使用车辆。当电动车的电量不足时,车主无需到充电桩花大量时间为车子充电,只需到换电站更换一块电量满格的电池即可继续使用车辆。
对于消费者而言,“换电”模式不仅可以减少部分购车成本(动力电池),还不必担心电池损耗、质保等问题,更无须担心充电过程中发生起火自燃事故,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换电车辆发生安全事故。
于是2020年,换电站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能源 汽车 补贴也对换电模式给予政策鼓励。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新能源 汽车 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政策,鼓励企业根据适用场景研发换电模式车型,支持北京、海南等地方开展试点推广,推动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一个产业新风口的形成,都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早有端倪,“换电”模式也是。
2019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发文鼓励企业推广新能源 汽车 电池租赁等车电分离消费方式。2019年底,辛国斌在“新能源 汽车 换电模式研究座谈会”上强调,充电与换电两者模式不是对立的关系,各有优势和特点,应鼓励包括充电、换电在内的各种新能源 汽车 电能补给模式共同发展,不断提升新能源 汽车 的使用便利性。
嗅觉敏锐的车企,早已开始 探索 “换电”模式,包括推出换电模式的电动车,以及建设换电站。
最成功的是蔚来 汽车 。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唯一采用换电技术的新兴企业,蔚来一直在布局“车电分离”业务,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37座换电站,覆盖61座城市。不过,蔚来在推进“换电”模式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碍,比如电池产权归属以及标准不统一。为此,蔚来计划在8月份成立一家独立的电池资产管理公司,以推动车电业务分离。
传统车企中动作最快的是北汽新能源。
官方信息显示,北汽新能源2016年就启动了换电站的建设运营,截至今年4月,已在全国建成换电站200余座,覆盖北京、厦门、广州、昆明、海口等15个城市。据称,换电站网络布局是北汽新能源的一个重要战略布局,未来北汽新能源将以北京、厦门、海南为重点推广并建设区域,打造可供全国示范参考的能源管理与服务、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样板间”。一个月前,北汽还通过海南项目,在出租车领域首次实现“车电分离”的商业模式。
此外,吉利、上汽、长城也在 探索 推出换电车型,并着手布局这个领域。吉利2016年就成立了名为易易换电的全资子公司,并于近日注册了“易易换电”商标,首款换电车型有望在曹操出行率先落地。
作为动力电池企业老大的宁德时代,也在 探索 车电分离模式,不仅和科士达成立储能业务公司,研发储能与充电一体化的产品,还与国网节能公司成立新疆国网时代储能发展有限公司,与百城新能源合资成立上海快卜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 探索 电网调峰和充电智能微网与储充一体化网络,为入局车电分离业务运营做准备。今年7月17日,宁德时代更与北汽新能源签署车电分离项目合约,正式进军换电运营领域。
“车电分离”真的那么香吗?这个风口难道就没有风险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采用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后,车企承担的风险反而更大了。
首先,车企要承担电池成本,废旧电池回收需要自负亏损。纯电动车成本最高的是动力电池,大约占整车价格的40%,“车电分离”后,车归车,电归电,消费者只需要出电动车的成本,电池的成本改由车企承担,电池的效能衰减问题也被转嫁到了车企身上。
其次是换电站等基建成本投入过高,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换电站需要准备的电池按照每千瓦时1500元来算,60千瓦时的动力电池需要9万元,一个换电站常备8块电池,那么光电池的费用就是72万元,这还不包括充电设备、场地租金、人工费和电费。
据悉,北汽新能源一座换电站的建设成本约为300万元,这连不包括电池的成本,由于目前换电车数量少,运力不足,导致其换电站回本难。
另外,电池缺乏统一标准、性能有差异,以及换电标准无法统一等问题,也是困扰车企的一个烦恼。
也就是说,“车电分离”的销售方式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闻着香,但要触碰,却有被刺的风险。
这些风险,该如何规避呢?蔚来推动车电业务分离,成立一家独立的电池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给出了一个思路。
据媒体报道,这家电池资产管理公司将推出BaaS(Battery as a Service,电池即服务)产品,目前正在寻求融资,引入大型能源基金的投资,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已明确表达投资意向。蔚来之所以怎么做,就是为了将整车和电池资产的归属权进行剥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车电分离,引入投资降低自身承担的成本压力和投资风险,同时还可以更灵活地利用这部分资源。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加入,在技术上对蔚来提供支持,尤其是在电池梯次利用、回收上给予技术支持,无疑能更好地推动蔚来的车电分离业务。也就是说,这一步棋,既解决重资产的资金压力,又引入技术支持,自己还能以运营商的身份向其他车企开通换电平台、提供换电服务,可谓一举多得。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在实现商业闭环的逻辑之前,车企若能与动力电池结盟,再引入资本支持,无疑是相对理想的状态。
“换电”这个风口值得押注,但没必要所有风险都由自己承担。
在持续反复的疫情笼罩下,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巨变中超车前行。根据中汽协的预测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有望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7%。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行者,已历经1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洗礼的北汽蓝谷,又将如何应时而动、提前卡位?
2021年,北汽蓝谷毅然按下转型变革的加速键,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组织架构、品牌定位、产品结构等方面全面发力,走出了一条浴火重生的“二次创业”之路。
2022年伊始,北汽蓝谷在市场层面进一步发出积极信号,将“反守为攻”作为2022年的战略主旋律,计划2年内推出9款全新车型,包括极狐A+级SUV/轿跑以及阿尔法T 华为HI版等。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表示:“北汽蓝谷2022年的销量目标为10万辆,其中含极狐4万辆,未来争取冲击30万辆。”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月,北汽蓝谷实现总销量2,122辆,同比大涨97.95%;其中极狐阿尔法T增速最高,上险量同比暴涨157%。2021年全年,北汽蓝谷实现销售量26,127辆,同比微增0.82%。拆分到每个月,2021年下半年的销量好于上半年,也明显好于去年同期。2022年1月同比接近翻番销量数据,进一步佐证,北汽蓝谷市场销量逐步回升态势明显。
大力构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生态,迎战产业下半场
在科技竞争时代,能否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生态,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北汽蓝谷的改革转型,正是从人才战略与管理团队重塑开始。2021年以来,北汽蓝谷着手优化管理团队,启用优秀的年轻人才,确立了全新的领导班子。2021年1月,刘宇接任北汽新能源董事长。4月,北汽新能源工程院时任副院长代康伟被任命为北汽新能源总经理。10月,樊京涛正式出任北汽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
在优化人才战略凝聚人才的同时,北汽蓝谷正通过高比例的研发投入,来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厚度,拓宽拓深企业技术护城河。2022年1月28日,北汽蓝谷发布上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亿元至-53亿元,与2020年相比,预计2021年减亏11.8亿元至16.8亿元。北汽蓝谷同时表示,2021年,“公司持续构建自主技术能力,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对公司业绩影响金额约为11亿元。”
在产业生态化时代,企业不仅要全力掌握核心技术,更要善于整合产业链各领域的优势技术资源。“新四化”时代的智能汽车,已不仅仅是专注制造技术的传统机电平台,更是融合三电核心技术、智能平台架构、智能辅助驾驶、智能网联、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超级智能化终端平台,汽车主机厂必须转变运营思维,通过全产业链的创新合作,聚合产业链各领域的技术优势,以构建符合汽车智能化时代需求的产业链生态。
正因为此,北汽蓝谷近年来多方运作,与华为、百度、麦格纳、滴滴、宁德时代等产业链行业技术巨头携手,建立起面向行业未来的产业共同体。自2017年至今,北汽与华为4年里已4次签署合作协议,不断深化双方合作。双方联合设立“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并不断完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产品研发、联合品牌营销,形成了互为优先的伙伴关系,以高度协同发展模式,共同打造具备行业领先优势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
2021年,北汽蓝谷投入巨资建设的试验中心二期正式投入使用,为持续提升研发技术能力提供支撑。北汽蓝谷全冗余架构电动平台BE21的电子电气EE架构及底盘技术等相关知识产权,实现向海外企业的技术输出,开中国汽车行业先河,引领全球新一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
资本运作层面,2021年5月,北汽蓝谷定增募资55亿元,全面发力“新四化”,强化自身技术竞争力,资金主要投入极狐品牌高端车型开发及网络建设、5G智能网联系统提升,以及换电业务系统开发。
全力打造高端品牌ARCFOX极狐,已实现核心市场全覆盖
当近些年“PPT造车”在新能源汽车初创企业中盛行一时,已在这个产业中耕耘12年的北汽蓝谷,展现了自身深厚的体系、技术、产品积淀,和强大的战略执行能力。北汽蓝谷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2021年上海车展亮相,广州车展正式量产落地,开始接受预订。一连串的快速行动,令业界惊叹。
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在上海城市道路上实现无干预智能驾驶,引起轰动,被舆论视为高等级辅助智能驾驶元年到来的标志。它不仅是全球第一款量产的华为ADS智能驾驶车型,还是第一款搭载华为智能座舱-鸿蒙车机OS的高端纯电量产轿车;第一款750V高压平台超级电动产品;第一款无线充电量产产品;第一款全冗余架构量产车。它以如此之多的“第一”,当之无愧地成为广州车展的明星车型和2021年度热门车型。
作为北汽蓝谷着力打造的高端品牌,极狐品牌两款车型阿尔法S和阿尔法T已正式上市交付,其高品质特性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在2021中国汽车安全大会上,阿尔法S荣获“中国十佳车身”和“最佳材料”两项大奖。同时,阿尔法S和阿尔法T在多次海内外专业媒体的测评中,表现出过硬的安全、续航和驾控品质。2021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阿尔法S、阿尔法T交付量环比增长183%。
2021年全年,极狐汽车在车展等各种场合,布局了多次“技术日”活动,使其“极智安全”的车身架构、电池科技以及智能化属性深入公众人心。同时,极狐行动、冰临城下、山顶咖啡、极狐星球街头派对等营销行动,都已经成为行业内的著名IP。
在渠道网络建设上,截止2021年底,极狐汽车已累计完成授权的建设网点超过120家。尤其是在高端纯电市场销量占比80%以上的15个重点城市,已实现100%覆盖。预计2022年,极狐汽车营销店面达到150家。服务网络方面,极狐已经建立75家授权服务中心,覆盖全国53个城市。
在2021年度业绩快报中,北汽蓝谷表示,为了实现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全力推进ARCFOX极狐品牌提升和渠道建设,公司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广告宣传及运营等销售费用增加,对公司业绩影响金额约为17亿元。正是这种大手笔的投入,让极狐汽车在1年的时间内,便实现了初步的渠道布局。
加速新能源生态链产业布局,拓展换电业务破解行业痛点
在过去一年,北汽蓝谷能够令外界耳目一新,关键因素之一,无疑是企业削减中低端产品序列、加速极狐品牌高端产品投放的高端化布局。2022年,北汽蓝谷将加速新产品投放,并持续拓展换电业务,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作为汽车行业低碳减排的先锋,北汽蓝谷在节能减排方面也积攒下诸多宝贵经验。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产品碳排放的计算和追踪体系,实现碳排放的数据透明化和可追溯化,以方便展开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行动。截至2021年11月底,北汽蓝谷销售车型保有量已经超过五十三万辆,累计行驶总里程达230亿公里,综合节能减排393万吨,相当于种植树木1400万棵。
此外,北汽蓝谷持续拓展换电业务,为破解行业痛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助力。目前,北汽蓝谷已在北京、厦门、兰州、广州等22个城市投放约3.3万辆换电式电动车,累计建成配套换电站277座,数量全球第一。其中,北汽蓝谷在北京市投放换电出租车2.4万辆,建成165座充换电站,城区平均服务半径2.78公里、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营。接下来,北汽蓝谷换电业务将在11个试点城市重点发力,同时推动各省会城市的落地推广。
前IBM董事长路易斯·郭士纳曾以《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讲述一个昔日的产业引领者成功转型的故事。北汽蓝谷则正在为我们讲述另一个关于“大象跳舞”的故事。
汽车行业双积分大变动首先将会为实现车企平均油耗降低。双积分修正案还明确规定了此前的新能源积分转移标准,如果企业传统能源乘用车平均油耗实际值与企业未来几年平均油耗标准值之比不高于123%,则为新的正点允许当年生产的能源汽车结转。一次结转率为50%。仅生产或进口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所产生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按50%的比例结转。
其次它将对中国,包括国际汽车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哪些企业受影响更大,市场会发生哪些结构性变化,国内外车企将如何应对新形势。通过建立积分池制度,当积分市场的积分供大于求时,企业将主动申请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的购入和入储;当供大于求时,新能源汽车所储存的正积分将被释放,以调整积分市场的供求关系。
再者从长远来看,婚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有利于双方的生存和发展。政策的契机,让看似不可能合作的品牌有了可能。乘用车企业出现平均油耗负分和新能源汽车负分的,应当在平均油耗计算报告发布之日起60日内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乘用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积分。平均油耗负积分和新能源汽车负积分补偿报告,负积分补偿将在会计报告发布后90日内清零。
要知道《双积分管理办法》的实施,将颠覆我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的现有格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占有巨大优势,产销量占全球市场60%以上。在动力电池领域,前10名中,国内企业占据了7家。中国汽车产业的巨变已经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全球发展的领头羊。如果企业积分不达标,企业需要购买积分来抵消负积分,否则将面临暂停申报汽车目录和暂停部分传统车型生产或进口的处罚。
何小鹏买入了220万股小鹏汽车美股,这个操作背后不仅说明创始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同时也表明我们投资者更要谨慎看待市场出现的变化,积极信号未必就是有利于投资者投资的。
一、何小鹏买入了220万股小鹏汽车美股
按照目前媒体以及小鹏汽车公告的消息,我们可以发现小鹏汽车控制股东何小鹏又买入了220万股小鹏汽车美股,同时斥资超过2亿元。由于小鹏汽车是目前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品牌,而且大家也对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很感兴趣,于是也就想了解这种投资的背后究竟释放出了什么样的信号,以下我们就进行简要说明。
二、这个操作意味着小鹏汽车创始人看好公司发展
其实这个操作意味着小鹏汽车创始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从今年小鹏汽车的体量来看,今年比之去年同期确实增长了将近一倍,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的业绩是相当好看的,这也不难怪创始人很看好小鹏汽车的发展趋势。再加上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迎来巨变,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后续竞争当中站稳脚跟的公司才能够赢得最后的机会,小鹏汽车创始人这种举动很明显就是给消费者增持信心,同时也表明小鹏汽车公司有着不一样的发展前景。
三、这个操作告诉我们要谨慎看待市场出现的变化
尽管我们可以看出来小鹏汽车创始人确实看好该公司的发展,但这只是一种中长期的投资而已,对于更多并没有多少本钱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钱投入到某一家公司的股票当中,把钱拿在自己手里才是最为安全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既要看到这种信号背后的积极信息,同时也要警惕积极信息对于自己投资计划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