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光照条件那么好,有没有可能变成我国的光伏能源基地呢

娇气的枫叶
诚心的豆芽
2023-02-02 00:40:27

塔克拉玛干沙漠光照条件那么好,有没有可能变成我国的光伏能源基地呢?

最佳答案
落寞的糖豆
风中的大树
2025-07-02 19:07:51

塔克拉玛干沙漠光照条件那么好,有没有可能变成我国的光伏能源基地呢?有可能!

塔克拉玛干沙漠拥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如果未来远距离输电技术更加成熟,那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果善加利用,只需要大概占个5%左右比较适合光伏的面积去建设,那么塔克拉玛干沙漠基本上就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能源基地了。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二流动沙漠,整个沙漠面积达到了33万平方公里,这个可是一个巨大的面积。要知道,全球第四大经济强国德国的面积为35.76万平方公里,而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日本大概为37.8万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仅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基本上就接近了日本和德国的国土面积了。

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属于流沙沙漠,那么其中不见得都适合建设光伏基地,那么如果有5%左右的面积可以建设光伏产业,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能源基地了。

一般来说,现在根据我国光伏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来说,一般一平米光伏板发电量可以达到200瓦,那么10000平米相当于2000KW,1平方公里相当于20万千万装机容量。那么这样来说,如果塔克拉玛干沙漠5%的面积,就相当于是1.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那么就可以安装33亿千万太阳能装机总量的规模了。

而2022年上半年,我国电力装机总规模大概为24.4亿千瓦,其中新型电力装机总量为11.3453亿千瓦,占到整个装机规模的46.5%。在新型电力装机中,光伏累计装机3.367亿千瓦,大概占到13.8%,风电累计装机3.42亿千瓦,水电累计装机3.9999亿千瓦,核电累计装机0.5553亿千瓦。

从上述可以知道,如果塔克拉玛干沙漠中5%的面积铺上太阳能发电装置,那么就可以达到33亿装机总量了,这个已经比我国现有的24.4亿千万要高不少了,到那个时候,当然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了。

而且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如果架空铺设太阳能发电装置以后,那么光伏板子的下面,就没有太多的光照了,这样就可以种植一些植物等等,甚至还可以种植庄稼,而时间长了,那么沙漠也就可能变成绿洲了,不仅可以采用光伏发电,而且光伏电站也可以种植庄稼,这样一来,显然沙漠的生态环境可能比现在也要更好一些了。

但是沙漠发展太阳能发电业务,也要考虑输电和储能的问题,太阳能发电装置白天发电量巨大,但是到了晚上没有了太阳,就不能发电,这样一来,太阳能发电装置如何能够24小时为电网输电就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储能装置,或者是熔盐储能,或者是电池储能,或者是其他更低成本的储能方式,而只要储能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解决,那么太阳能发电必将会发展的更好和更快。

综上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可能成为我国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的,如果计算一下,只要5%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铺上太阳能发电装置,那么基本上就比我国现有全国电力装机容量24.4亿千万要高的多了。而且发展太阳能电站,不仅可以发展经济,而且还可以种植庄稼,可以很好的改善和绿化沙漠环境,可以说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了。

最新回答
优秀的故事
隐形的棒棒糖
2025-07-02 19:07:51

无工不富。新型工业化的全面推进直接关系到南疆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优势资源转化,关系到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以及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阿克苏地区依托石油天然气、煤炭、棉花等原料优势,目前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煤电能源、煤焦化、棉纺以及优质果品加工等六大基地;巴州石油石化加工产业、矿产勘探开发、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喀什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80多家“农”字号企业投产,其中10多家成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克州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势头也很好,凭借口岸优势,去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18亿美元;和田地区在原有棉纱、丝绸、地毯、葡萄酒生产基础上,这两年还兴办了一批以当地玫瑰花、大芸、核桃等特色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

发展经济,培育产业,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尽管和天山北坡经济带相比,南疆农民收入还有较大差距,但从总体上看,南疆各族农民钱口袋还是一年一年鼓起来了:2006年巴州农民人均纯收入4657元,比五年前增加1649元,年均增加412元;阿克苏地区农民去年人均收入3385元,比2002年增加1271元;喀什地区农村近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将近20%;和田、克州农民收入也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令南疆各族农民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之情的还有抗震安居工程。和田地区累计建成抗震安居房20万户,将近100万农民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房;克州从2004年以来共建成抗震安居房5.73万户,全州90%左右的农牧民迁入新居;喀什也有40多万户农民住进了抗震安居房,国家为此投入补助资金7亿多元……

此外还有防病改水工程、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电视进万家”活动、中小学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其中仅和田地区就有20万户农民获得了各级党政、各有关部门赠送的电视机,全地区电视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克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1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于“两免一补”政策,该州还有4300多名边远农牧区的中小学生进入乡以上学校就读,享受到了更好的教学条件。

纵览今日南疆,那一片广阔土地的崛起和变化,不仅体现在各地州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上,也不仅体现在一座座城镇的日益繁荣、一个个重点投资项目的纷纷落户,一片片果园、一个个新居民点的相继建成,还体现在更多的孩子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更多的老人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更多的家庭享受着和谐安定、衣食无忧的生活。

优秀的自行车
长情的鼠标
2025-07-02 19:07:51

能源矿产(主要指石油、天然气、煤,下同)是新疆最主要的矿产资源,在全国和自治区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截至2005 年底,已发现的能源矿产有8 种: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天然沥青、铀、泥炭、煤层气。其中上表并开发利用的有6种: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天然沥青、铀。泥炭,煤层气在新疆虽有一定资源远景,但工作程度很低,资源储量未上表也未开发利用。

截至 2005 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 41378 万吨,占全国的16.60%,采出量2408.32万吨,占全国的13.58%;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6023.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1.37%,采出量106.24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2.27%;煤炭保有资源储量1008.2 亿吨,占全国的9.70%,产量3942.29 万吨,占全国的3.33%。天然气居全国首位,石油、煤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05年,新疆能源矿业产值721.5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59%,其中,石油、天然气产值694.63亿元,占全区能源矿业产值的96.27%,煤矿产值26.93亿元,占能源矿业产值的3.73%。能源矿产是新疆的最重要矿产,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一节 石油、天然气资源

一、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新疆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其面积为90万平方千米。经过地质勘探证明,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油当量。截至2005年,已发现油气田87 个。其中,大型油气田6 个,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3.68亿吨,天然气1.15 万亿立方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个油气田投入开发,产油2408.3 万吨,天然气达106.6亿立方米,年储量及产量增长居国内陆上之首,塔里木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之一。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面积达13 万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截至2005 年,共发现油气田27 个,其中大型油气田2 个。油气资源总量106.9 亿吨,其中石油85.9 亿吨,天然气2.1 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 18.71 亿吨,可采储量43691.9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21764.7 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173.15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951.4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07.18 亿立方米。2005 年产油1124.34 万吨,产天然气28.95亿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6 万平方千米。经地质勘探证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油气田36个,其中,大型油气田4 个。其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 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1.49 亿吨,可采储量2.19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40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8257.4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262.3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5042.63亿立方米。目前已有28 个油气田相继开发建设,其中主要有柯克亚、东河塘、雅克拉、牙哈、轮南、塔河、达里亚、塔中4、哈德逊等油气田,2005年产油1010.81万吨,天然气61.9亿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和油气储产量快速增长的地区之一。

(三)吐哈盆地

吐哈盆地总面积为5.3 万平方千米,已发现23 个油气田。油气资源总量19.4 亿吨,其中石油15.8 亿吨,天然气3650 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1372 万吨,可采储量8170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4987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95.7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450.74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30.26亿立方米。2005年产油194.39万吨,天然气15.06亿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面积1.3万平方千米,已发现4个油气田,油气资源量4~5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239.8万吨,可采储量779.4万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606.6 万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107.66亿立方米,可采储量40.5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天然气储量35.96亿立方米。年产油20万吨左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面积2300 平方千米,已发现3 个小油田。油气资源量为3~4亿吨油当量。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50 万吨,可采储量36.7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 332.121 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3.8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7.57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57 亿立方米。

二、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全疆油气预测资源总量360 亿吨,约占全国陆上油气预测资源总量的1/3,占中国西北地区总油气资源量80%,其中,石油预测资源总量为222 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 13.8 万亿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万亿立方米。

(2)准噶尔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106.9 亿吨,其中,油85.9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3)吐—哈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4亿~17亿吨,其中,石油16亿吨,天然气3650万亿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窝堡、伊宁、焉耆等诸小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2亿吨(当量)。

(二)油气资源转化率低

1.油气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盆地,虽然经过50 多年的油气勘探历程,但是总的勘探程度还相当低。

准噶尔盆地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维地震14万平方千米,三维地震约1.64万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缘、中部及东部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区仍属基本空白区。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 口,平均1000 平方千米有1 口井;二维地震32.9万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内只有2.0 平方千米;三维1.57万平方千米。说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几个有限的地区,如塔北、塔中、库车、叶城等。况且,尚有20多个小盆地基本未开始实物工作。

2.油气资源转化程度低

新疆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探明石油探明储量的33.68亿吨,占石油总资源量15.17%;天然气探明1.15 万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8.33%,与全国比都低得多,特别是塔里木盆地229亿吨油气资源量,目前探明油气储量为15.49亿吨,仅占资源量的6.76%左右。总之,塔里木盆地仅处于油气勘探初级阶段,准噶尔盆地处于油气勘探早-中期阶段,均处在大油气田发现和开始时期。

(三)油气勘探领域广泛

本区虽然发现60多个油气田,但还有很多含油气领域亟待突破和开拓。天山山前、昆仑山前等逆掩推覆带及断褶带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前景广阔;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盐层之下还有大的发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大有可为;准噶尔盆地中部深层勘探(含高压层)潜力较大。

三、配置和供需建议

(一)油气勘探战略设想

“十一五”进一步贯彻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新疆处在最重要地位,根据国家和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一五”石油储量和产量在“十五”的水平上翻一番,天然气翻两番,开始形成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接替区。

具体目标:2006~2010 年新增探明储量石油14 亿~16 亿吨,天然气5000 亿立方米;2010 年产油4800 万~5000 万吨,天然气330 亿立方米。从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分析,我国陆上看西北,西北看新疆,新疆看塔里木盆地。所以,必须加强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大省区的开发力度,早日实现国家石油天然气基地的接替。

(二)油气勘查建议

新疆含油气盆地虽然经过50 多年的勘探历程,但潜力巨大,正处在大油气田发现阶段。建议在以下领域加强勘查工作:

(1)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古生界,特别是古隆起古斜坡区,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麦盖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别是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气田。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构造油气藏等。

(2)准噶尔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区—斜坡区外,对坳陷区及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地区,要加强勘探。

(3)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山前坳陷区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如准噶尔南缘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气资源丰富领域广泛,潜力大。

(4)三大盆地中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是今后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5)中小盆地仅在焉耆、三塘湖发现几个中小油气田,尚有20多个基本未开始勘探工作,建议择选勘探亦会有新发现。

(三)加工业配置建议

新疆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下游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油气工业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规划将新疆建成我国油气及油气化基地之一。因此,在加强发展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必须加速油气下游产品工业的大发展。

1.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基地建设

“西气东输”管道建成,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独山子的原油管线建成,乌鲁木齐至兰州的成品油管线和塔里木至兰州的原油管线即将建成。三条石油管线的建成和西气东输工程投入运行,标志着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基地。依托油气输送配套建设大型原油炼制和天然气分离装置,将为新疆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科学合理地用好油气资源,必将促进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

2.建设4条石化产业链主线

(1)大乙烯及其下游产品路线。依托独山子石化基础,利用哈国原油,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100 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利用大乙烯生产的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合成橡胶和有机原料(苯乙烯、丁二烯、MTBE、苯、混二甲苯、碳五、碳九等),延伸各类石化产品,发展橡塑加工业。

(2)大芳烃及其下游产品线路。扩大乌石化催化重整及配套装置能力,利用北疆各炼厂及大芳烃的芳烃资源,形成以45 万吨对二甲苯为主体的芳烃生产基地。以此为原料,重点发展对苯二甲酸、苯酚、丙酮、己二酸、MDI、TDI等石化原料,进一步发展聚酯、聚氨酯等合成材料。

(3)以大甲醇、大化肥为主体的天然气化工产品路线。利用南北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建设大型甲醇生产基地,发展甲醛、聚甲醛、二甲醚、醋酸、碳酸二甲酯等,跟踪甲醇汽油和甲醇制乙烯。继续建设大型合成氨和尿素装置,形成国家级氮肥基地。

(4)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的产业链延伸路线。利用各类石油化工资源,发展精细化工,重点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塑料加工助剂、胶粘剂、高档涂料、新型工程材料等。

3.建成四大石化基地

(1)独—克石化基地。依托独石化和克石化,辐射乌苏、奎屯等周边地区,建设独—克石化基地。在独山子重点发展乙烯、重芳烃、碳四加工、聚异丁烯、塑料加工、新型建材与精细化工等一批中下游深度加工项目。在克拉玛依重点发展高档润滑油、高档溶剂油、高档道路沥青等特色油品,同时利用碳四和丁二烯抽余碳四资源,建设碳四催化制乙丙烯装置。

(2)乌鲁木齐石化基地。依托乌石化,辐射昌吉及周边地区,建设乌鲁木齐石化基地。重点发展大芳烃、大化纤、大化肥和有机原料等产品。规划建设大型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等石化装置。利用各类有机原料,培育地方中小型特色石化企业。

(3)南疆石化基地。依托天然气资源和库尔勒、库车两个炼厂的基础条件,建设南疆石化产业带。阿克苏地区形成以库车为中心的稠油加工和天然气化工,建设大甲醇、大氮肥、聚甲醛(POM)二甲醚装置,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巴音郭楞州以库尔勒、轮台为中心,建设天然气化工基地,争取库尔勒250 万吨/年炼油装置形成生产能力,建设两套30万吨/年大化肥、30 万吨/年复合肥和30万吨/年聚氯乙烯,做大炭黑、化纤等产品。

泽普利用现有两套合成氨和尿素装置的良好基础,发展复合肥及碳—精细化工产品,满足南疆五地州对化肥的需求。

和田利用境内和田河气田天然气建成的产能,以及已建成的5.5亿立方米/年天然气输气管线,加快天然气利用。依托天然气和现有装置条件,发展城市气化、车用压缩天然气,进一步研究利用4亿立方米天然气建设甲醇一体化深加工联合项目,下游发展醋酸、醋酐、醋酸纤维素系列产品,同时研究建设二甲醚的可能性。

(4)吐—哈石化基地。依托吐哈天然气优势及现有基础,建设大型LNG项目,扩大甲醇和顺酐规模,发展精细化工。

4.新疆石化工业行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进一步确立新疆在我国石油和石化工业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推进新疆石化工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提高新疆石油化学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发挥石油化学工业在加速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为此,2006~2010 年新疆石化工业加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在疆企业为龙头,加大石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对石化领域投资的步伐,建成独山子100万吨/年乙烯和45 万吨/年乌石化大芳烃项目,使新疆拥有世界级规模和高技术水平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原料装置,包括建设世界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PTA、丙烯腈等,支持疆内10 个左右在国内有竞争能力的大中型石化企业快速发展,建设五大产品系列,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产品链,带动下游纺织、建材、塑料加工等相关行业发展。2010年新疆石化行业的总产值达到1248.09 亿元,是2000 年的2.45倍。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是2000年的2.45倍,占自治区工业总增加值的50%以上。

第二节 煤炭资源

一、资源现状

(一)煤炭资源地域分布

新疆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全疆14 个地(州、市)中有13 个都有煤的分布,只有博尔塔拉州为无煤区。但储量十分集中,天山及其南北坡煤丰,南、北边远地区煤贫,和田、喀什、克孜勒苏州和阿勒泰地区缺煤。哈密地区、乌鲁木齐、吐鲁番地区、昌吉州、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和阿克苏7 地区占全区保有储量的98.30%,其中,哈密大南湖煤田查明保有储量为143.81 亿吨,沙尔湖煤田224.57亿吨,准南煤田西段157.5 亿吨,奇台窝头泉煤田132.68亿吨,都是百亿吨以上的特大煤田。而南疆的和田、喀什和克孜勒苏州3地(州)只有全区煤炭保有储量的0.15%,阿勒泰也只有全区保有储量的0.05%。

(二)资源储量

1.查明资源储量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截至2005 年底,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023.04亿吨,其中基础储量133.79 亿吨,资源量889.25 亿吨,约占全国煤炭资源10%,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4位。

在已查明资源储量中,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为主,约占已查明资源储量的91%,其次为气煤、肥煤和焦煤约占8%,高变质的瘦煤、贫煤和无烟煤储量很少。

2005年全区上储量表的煤产地 319 处,其中,大型矿区45处,中型15处,小型259 处。查明资源储量中大于100 亿吨的煤田有准南煤田西段、准东窑头泉、大南湖和沙尔湖4 个,50~100吨的煤田7个,5~10亿吨煤矿区6个。

2.保有资源储量

截至2005年底,新疆煤炭保有资源储量1008.2亿吨,其中储量55.29亿吨,基础储量122.39亿吨,资源量885.82亿吨。

保有储量中,主要煤炭种类是长焰煤占71.74%,其次是不粘煤占18%,气煤6.5%,这三种煤占了总量的96.2%,剩余的其他煤种总共只占3.8%,其中肥煤0.69%、焦煤0.68%。

二、开发利用现状

新疆煤炭开发利用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从1995 年的煤炭生产量2545.2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3942.29 万吨。而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9万吨/年以下矿井,矿山企业从1995年的973个减少到2005年的586个。

煤炭是自治区固体矿石产量最多的矿种,2005 年生产煤炭3942.29万吨,占全区固体矿石产量45.51%;实现工业产值26.93亿元。煤炭产品13 种,有焦煤、1/3 焦煤、肥煤、气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长焰煤、风化煤、未分牌号煤等。

自治区3个国有重点煤矿:乌鲁木齐矿务局、哈密矿务局、艾维尔沟煤矿,2003 年分别生产原煤 412.48 万吨、382.8 万吨、97.94 万吨。总产量为 893.22 万吨,占自治区原煤产量的31.56%,再加上其他国有煤矿,共计生产原煤1364.36 万吨,占到全区原煤产量的48.21%。

三、资源优势及开发潜力与发展前景

(一)资源优势

(1)煤炭是新疆的优势资源,储量丰富、远景可观、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已查明保有资源储量1008.2 亿吨,居全国第4位,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预测量2.19 万亿吨,占全国资源预测量的40.5%,居全国之首。准噶尔煤盆地煤炭资源量7600 亿吨,吐哈煤盆地资源量5100亿吨,都属世界级资源量5000亿吨以上的10个大型煤盆地之列。

(2)煤炭种类齐全,配套程度高。有褐煤、长焰煤、不粘煤、中粘煤、不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以中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的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为主,其次为中变质的气煤、肥煤和焦煤。高变质的瘦煤、贫煤和无烟煤少。

中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是优良煤质、浅变质煤是煤炭液化和地下气化,实施煤炭洁净技术的理想煤质。

(3)大型煤田多,储量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利用,如哈密的煤变电工程,就是依托大南湖大型煤田而建设的。

(4)煤层多,煤层稳定,煤层厚度大,几个主要煤田的煤层总厚度一般都有几十米、100米,最大的可到182.24米。

(5)地质构造简单,地质变动小,煤层产状平缓,有利开发利用。

(6)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

(7)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兰新、北疆、南疆三条铁路沿线,交通方便,经济比较发达,外部建设条件好。

(二)开发潜力及发展前景

新疆是全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远景资源量居全国第1位。煤种齐全,配套性好,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好。

1.准东煤田

具煤层数多、厚度大、间距小,结构较简单、产状较缓、埋藏浅、属稳定—较稳定型等特点,煤质较好,低灰—特低灰,低磷—特低磷,高发热量,是良好的动力、化工和民用煤。预测资源量3747.6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储量达13.84 亿吨。区内交通方便,地形平坦,易于开发。

2.准南煤田

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具煤层多、厚度大较稳定、结构较简单、层间距小等特点,煤质较多,煤种齐全,配套性好。预测资源量1831.45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储量达274.30 亿吨。这一地区又是新疆工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方便,煤炭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尤其是今后环保型洁净煤开发的优选基地。

3.和什托洛盖煤田

是新疆北部地区煤炭的主产区,预测资源量1019.43亿吨,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60.54亿吨。是塔城、克拉玛依、阿勒泰等地煤炭供应基地。开发以民用和动力为主。

4.吐哈煤田

煤炭丰富,探明资源储量较多,煤层多,厚度大而稳定,结构较简单,煤质较好,埋藏浅,易采,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预测资源量为5305亿吨,其中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440.16亿吨。该煤田交通方便,是新疆进入内地的门户,为以后环保型洁净煤的良好开发基地。

5.伊犁煤田

煤层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煤质较好,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属优质动力、民用煤更适宜开发环保型洁净煤。预测远景资源量4773亿吨,其中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3.24 亿吨。伊宁地区与哈萨克斯坦相邻,在煤炭开发上除满足本地区工农业的需求外还可西出国境走向国际市场。开发利用前景看好。

6.库拜煤田

区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煤质好,煤种较全,低灰、低硫、高发热量,有气、肥、焦瘦等各种煤类型,最适宜做炼焦及动力、化工、民用等多种用途。预测远景资源量358.7亿吨,其中已探明保有储量16.37亿吨。

区内交通便利,煤炭开发利用前景较好。

7.焉耆煤田

煤层多,煤层厚度较薄,可采层数较少,属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煤,煤种以长焰煤、气煤为主。预测远景资源量达594.1 亿吨,其中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为8.36 万吨。该煤田位于新兴石油工业城库尔勒市的北侧,具有交通便利的优势,是开发环保型洁净煤的有利地区。

8.其他煤田

除了以上7处主要煤田外,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西缘和南缘还分布有一些构造盆地型的聚煤小盆地,如乌恰县托云盆地,阿克陶县—叶城县零星小盆地,和田地区的杜瓦—布雅盆地和甫鲁—吾鲁克赛、且末县—若羌县江格沙依—艾西山间小盆地等。但这些小盆地成煤环境差,煤层少,极不稳定,含煤程度很低均属缺煤地区,可采煤量很小,形不成规模,是煤炭开发利用困难地区。

四、煤炭供需形势与资源配置

新疆是我国原煤生产的重要省区之一,排名在第10 位上下。原煤产量以3.5%的增长率稳定增长。2003 年生产原煤3482.9 万吨,工业产值278632.0万元。

(一)煤炭需求情况

目前,我区煤炭需求主要是火力发电煤消费量大,其次是民用煤和一般工业用煤。“十一五”时期,随着自治区积极推进哈密大南湖、准东北塔山、库车—拜城、伊犁、阜康等五大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煤电一体化、煤液化、煤焦化、煤化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联动体系,对煤炭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

(二)自治区煤炭消费量与产量预测

根据多年来我区煤炭产需平衡的状况,这里只对煤炭的产量作了预测,同时对各时段的煤炭储量需求也进行了预测。

2005年新疆煤炭产量3898.81 万吨,以此为基数,按煤炭增长指标6.7%测算,对煤炭储量的需求,以可采系数0.4测算。

(三)煤炭资源配置

依据上述煤炭产量预测结果,以2003 年矿产储量表中的煤炭基础储量为依据进行配置,以减量法计算剩余储量和保证年限。

自治区“十一五”煤炭预测产量是19633.4 万吨,对煤炭储量的需求量是49084万吨。以此进行资源配置后,还有剩余煤炭储量867747万吨。剩余储量还能保证2010年之后有150年以上服务年限,这说明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

五、煤层气资源

(一)资源现状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一种高效洁净资源,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不仅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改善能源状况,而且能从根本上防止煤矿瓦斯事故,改善煤矿安全条件。我国煤层气甲烷含量大于等于4立方米/吨,据预测,全国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4.34 万亿立方米。新疆煤层气资源2202 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1位。

煤层气在煤层中的储存状态,可分3种形式即吸附气、游离气和溶解气。吸附气是其最主要的存储状态,约占煤层气总量的80%以上,其次为游离气,而溶解气只占煤层气总量的1%左右。

煤层气含气性一般用含气量,甲烷浓度,资源丰度和含气饱和度加以评价。全国平均含气量介于4.0~27.1 立方米/吨之间,平均9.76 立方米/吨,煤层平均甲烷浓度 83.3%~97.0%,平均90.6%,资源丰度为0.06 亿~8.77 亿立方米/吨,平均为1.15 亿立方米/吨,含气饱和度平均为45%。

新疆主要煤田和煤矿区,主要由侏罗纪的低—中变质阶段烟煤为主,总含气量较低。

(二)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前景

煤层气资源在全国来说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对资源的研究程度还是矿区的工程程度都很低,还需要做大量基础地质勘查工作后,才能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全国客观的评价。

对我们新疆来说,煤层气资源的勘查研究程度同样也是很低的,所以要想作好新疆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工作,首先就要加强煤层气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深入研究煤层气的控气地质因素,选择较有利的生、储聚气区开展煤层气的资源评价,重点对煤储层特征、渗透率、含气量及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分析评价,开展低渗透率煤储层煤层气的开发工艺研究,选择最有利地段,做煤层气地面开采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区推广。

椐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评价参数,比较有利于开发的地区应具备如下条件:

(1)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分布面积大,煤层总厚度达8米以上,单层厚度2米以上,厚度稳定。

(2)煤层含气量达到 8 立方米/吨以上,渗透率 0.1 米/日以上。

(3)煤层埋深以300~1000 米为宜,煤层产状平缓,地质构造简单,存储条件好。

(4)距城市较近,便于利用。

根据以上条件,综合分析新疆主要煤田煤层气的赋存条件后认为:新疆的准南煤田、吐哈煤田、伊宁煤田、库拜煤田等4大煤田以及规模较小的准西北和什托洛盖盆地、焉耆盆地都是有着比较好的生、储煤层气条件的地区。这些煤盆地内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层多,单层厚度大,煤层稳定和较稳定,且分布范围广阔,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以上,在这样广大范围的煤盆地中一定会存在一个乃至数个气量丰富、储存较好,适宜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段,这些煤盆地的煤变质程度较低属中—低变质阶段,镜质组最大平均反射率RoX在0.5%左右,显微煤岩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生气能力较差,但吸附能力较强,地质构造多数较简单,断层少,产状较平缓,易于煤层气的保存而不易散失等有利煤层气生、储的客观因素。

贪玩的奇迹
端庄的蜜粉
2025-07-02 19:07:51

新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从1909年清朝政府在独山子钻探第一口机井算起,至今已有百年。但正规地、系统地在新疆沉积盆地内开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工作,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50多年来,经过各族石油职工的努力,已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塘湖和焉耆等盆地中,找到了各种类型的油气田80多个,其中大、中型的油气田22个。到2007年底全疆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8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3万亿立方米,新疆已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战略接替区。2007年新疆生产原油26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1.83亿吨的14.4%;天然气产量达到2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591亿立方米的35.9%。随着国家对新疆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力度的加大,新的油气田会不断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将会不断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也会不断地增加。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加快,新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形势会更加喜人,一定会更加辉煌,并且必将带动新疆国民经济建设的腾飞。

(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任重道远

1.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新疆地区虽然经过了50多年正规的油气勘探工作,但勘探程度还相当低,准噶尔盆地的二维地震勘探工作量仅为15万千米,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还不足1千米;三维地震勘探面积也仅做2.4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仅0.15平方千米。打各类探井(包括参数井、基准井)2600多口,平均62平方千米才有一口探井。油气勘探工作量主要集中在盆地的西北缘、东部及中部地区,有不少地区仍属查、普查阶段或勘探空白区。

塔里木盆地的勘探程度也很低,二维地震勘探长度累计已做32.9万千米,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仅做0.6千米长;三维地震勘探面积1.7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仅做0.03平方千米。打各类探井(包括参数井)690多口,平均812平方千米才有一口探井。说明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程度还非常低,并且勘探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塔中、塔北、库车—拜城和叶城等地区,大片沙漠区投入的工作量还很少。

吐哈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也很低,二维地震勘探长度累计7.2万千米,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仅有1.3千米;三维地震勘探面积累计5282平方千米,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只有0.1平方千米。共打各类探井(包括参数井)435口,平均124平方千米才有一口探井。

三塘湖、焉耆、伊宁、柴窝堡等小型盆地,由于勘探力量所限,仅投入少量的勘探力量,其他小型盆地都是勘探的空白区。

2.等待着发现的油气资源

根据专家们的统计,截至2000年,我国陆上石油探明的储量是总资源量的21%左右,探明的天然气储量是天然气总储量的4.9%。

从最近几年对新疆地区的油气资源评价可知,全疆的油气总资源量为365亿吨,约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1/3,占我国西北地区油气资源总量的80%。其中石油为227亿吨,天然气13.8万亿立方米。全疆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8亿吨,占石油总资源量的16.7%,探明天然气储量1.3万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9.4%。与国内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相比,是比较低的,有极为丰厚的油气资源量等待我们去发现。

3.迎接油气勘探开发大突破的新浪潮

①天山(南北)山前和昆仑山山前推覆逆掩带及断褶带的油气勘探,才起步不久,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天山南麓找到了克拉2、迪那尔、大北、吐孜洛克等大气田,这些地区勘探前景广阔。②随着钻探技术的发展,深部的油气资源勘探才开始,准噶尔盆地腹部的莫深1井成功钻探至7380米,预计深度将达7600米,钻探中油气显示良好。③随着勘探的深入,岩性、地层类型的油气藏将会不断发现,勘探前景大有可为。④原油热采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下降,使原来认为无开采经济价值的稠油,将会迅速地进入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特别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红山嘴—克拉玛依—乌尔禾一带的稠油资源量十分丰富。⑤新疆各盆地的煤炭资源丰富,预测总资源量2.19万亿吨,占我国煤炭总资源量的40%,如果按每吨煤炭产气2.5立方米计算,全疆的煤成气总资源量可达5万亿立方米以上,储量是十分可观的。⑥丰富的油页岩,也是新疆重要的油资源。在天山南北麓山前地带,埋藏着十分丰富的油页岩,用干馏的工艺流程,便可将油页岩中的石油提炼成页岩油。如果按每吨油页岩可提炼4%的页岩油计算,新疆的页岩油数量是十分可观的。从乌鲁木齐向东延伸至吉木萨尔一百多千米范围内,以及天山南麓的库车地区都见有丰富的油页岩分布。⑦随着采油技术的进步,以往认为无开采价值的低渗透、低含油饱和率的油气层,将会投入开采,这将会增加新疆油气可采储量,使老油田焕发青春,延长油气田开发寿命。

(二)新疆——国家的石油化工基地

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是新疆油气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同步进行的。

新疆最早的石油化工工业基地是始建于1936年的独山子炼油厂,它最初是由简单的釜式蒸馏装置炼制独山子油田井中喷出的原油,以炼制汽、煤、柴及渣油为主,产品十分单一。

1951年以后,特别是1955年10月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1958年克(拉玛依)—独(山子)输油管线的建成,使独山子炼油厂有了可靠的原料来源。经过扩建和改建,1960年便建成现代燃料型的中型炼油厂,除生产汽、煤、柴油之外,还充分利用克拉玛依低凝固原油的优势,发展润滑油生产,试制成功一批高质量的润滑油和特种沥青等。到2000年,年加工原油能力达到600万吨,石油产品达160余种。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世界资料记载,乙烯的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世界有70%以上的化工产品是以乙烯为原料生产的,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医药、军事上有广泛的用途,并且其高增值的特性使其迅猛发展。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努力,国家批准在独山子建设一座年产14万吨乙烯的化工厂,并于1995年8月建成投产,实现了从单一的炼油向炼油化工联合型的根本转变。

根据我国西部经济建设需求,国家又将投入272亿元巨资,把独山子的炼油能力提高到年处理原油1000万吨,把乙烯的年产能力扩大到120万吨,于2008年建成投产,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石油化工项目之一,也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山子目前是新疆最具现代化气息的石油化工基地。

在渺无人烟的戈壁中建起来的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基地,是新疆第二个石油化工基地,它是伴随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应运而生的。1959年,建厂初衷是为满足油田生产需要,给运输原油的车辆及钻机动力等提供燃油,主要生产汽、煤、柴三大油品。20世纪60年代,成功开发出国家急需的特种润滑油及某些军工用油。更加令人欣喜与振奋的是:利用克拉玛依油田生产的稠油,经加氢工艺生产的变压器油、冷冻机油、高档橡胶油、BS光亮油等产品,以三高(质量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著称于世,畅销国内外,特别是橡胶油填补了我国的空白。目前,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厂正朝着“51611”科学发展目标前进,即建成年产500万吨配套加工能力,年产100万吨高等级公路沥青,年产60万吨世界一流的环烷基润滑油,实现年收入100亿元以上,吨油利润100元以上。现在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厂已进入我国大型炼化企业行列之中。

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是新疆地区仅次于独山子和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基地的第三个大基地,年处理原油能力达300万吨,生产石油产品40余种,-35号柴油、1号航空煤油获得了优质产品称号。同时,还利用吐哈油田及北疆油田的天然气建成年产30万吨合成氨厂,并且以炼油的渣油为原料,建成年产52万吨尿素的化肥厂,这些农用化肥基本上可满足北疆地区目前农业生产需要。同时,还生产2万吨长丝涤纶和短纤维涤纶。

泽普石油化工基地是目前南疆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根据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地市及西藏阿里地区工、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已建成年炼油能力50万吨、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年产50万吨尿素的石油化工基地。同时,在和田、喀什和克孜勒苏(阿图什)等城镇安装输气管线,将天然气输送到广大城乡居民家中,使他们享用到绿色、干净的新能源,缓解了多年来燃煤及柴草供应紧张的局面。

塔河油田石油化工基地是以1986年建成的雅克拉炼油厂为基础扩建而成的。目前基本上具备了年产15万吨炼油能力格局,年生产10万吨液化气。

新疆统称为四大油田的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塔河油田和吐哈油田,目前正加紧对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塘湖及焉耆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扩大开采规模,提高油气产量,同时还将利用原料优势,发展塑料制品、化纤制品、橡胶制品和精细化工品,将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三)油气管线——我国油气输送大动脉

塔里木油田于1998年发现克拉2大气田之后,直接促成“西气东输”工程上马。西起塔里木轮南,途经9个省区市,最后到达上海市,全长约4000千米的输气管线于2004年12月30日全线供气。初始年供气量100亿立方米,随着迪那尔、大北等大气田的发现,目前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外输能力已达每年150亿立方米,超出了西气东输工程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的设计输出量。

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在2008年全线动工,2010年建成。它西起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经西安、南昌,南下广州,东至上海。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浙江和上海12个省、区、市,干线全长4859千米,管线总长超过7000千米。计划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气源来自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通过已经启动的中亚天然气管线,连接到新疆的霍尔果斯。随着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深入,相信将会有大的油气田发现,那时新疆的天然气将会加进这条西气东输管线,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西起塔里木轮南经鄯善东至兰州的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建成投入使用,新疆开采的原油通过这条输油管线已源源不断地向祖国输送黑色的“工业血液”,为祖国国民经济建设不断“添油”。同时使新疆的输油管线与全国的输油管线连接起来,成为国家输油管线网络的一部分,减少了火车运输原油的压力和风险。

设计年输2000万吨原油的中哈输油管线,经阿拉山口到达独山子的第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建成投产。哈萨克斯坦的原油经此输油管线输入到独山子石化工业基地,至2007年10月累计已输入原油400万吨。此输油管线二期工程将向东延伸至兰州,目前正在筹建中,不久将会开工修建。

乌鲁木齐至兰州(将延伸至四川、重庆)的成品油管线,已于2007年5月建成投产,独山子石化厂、克拉玛依石化厂和乌鲁木齐石化厂生产的各类成品油,通过该管线已不断地往祖国各地输送。既可大量节省成本,又可减轻铁路和公路运输压力。

统计数字显示,当前新疆油气输送管线总里程已达8300千米,“西气东输”管线、乌—兰成品油管线、轮南—鄯善—兰州原油管线和中哈原油管线的建成,已构成我国陆上能源安全通道的重要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将在新疆鄯善地区建设一座总容量800多万立方米的国家原油商业储备库,以应付突发事变给国家造成原油短缺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在新疆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的勘探和开发力度,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与产量不断地提高,“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情怀,激励着新疆各族石油员工。在国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作为油气能源大省的新疆,正全力为祖国的经济血脉“添油加气”,跻身祖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行列。

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克拉玛依之歌》用“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来形容当初油田的荒凉,如今的克拉玛依油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跨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里木油田塔中作业区,可以看到前来安家落户的鸟儿,品种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南方才能见到的燕子,也在塔中做窝。举世闻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绿化工程,已在沙漠公路两旁正式兴建,全长436千米,宽约72~78米,总面积为3128公顷的灌木林带,沿着沙漠公路生长,形成了纵贯“死亡之海”的绿色风景线。

目前,新疆各油田在勘探和开发中,都十分注重环保建设,各油气田生态建设生机盎然。

图4-1-1《北史》中美于龟兹石油的记载

图4-1-2 新疆主要油田分布示意图

探索新疆地质矿产资源奥秘

图4-2-1 石油和天然气部分产品的用途

图4-4-1 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部分生物

图4-4-2 沉积盆地中沉积物不断加厚的剖面示意图

图4-5-1 沉积盆地剖面示意图

图4-5-2 地质工作者在看“无字天书”——地层剖面

图4-5-3 岩石颗粒的均匀程度对孔隙率的影响

图4-5-4 克拉玛依油田油气运移方向示意图

图4-5-5 油气水分异实验示意图

图4-5-6 地层褶皱剖面示意图

图4-5-7 超覆与退覆示意图

图4-5-8 背斜构造油气藏剖面示意图

图4-5-9 克拉玛依油田剖面图

图4-5-10 地层超覆后形成的油气藏剖面示意图

图4-5-11 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剖面示意图

图4-5-12 岩性封闭油气藏剖面示意图

图4-5-13 克拉玛依油田湖弯区沥青封闭油藏剖面示意图

图4-5-14 两个油气田分别由两个油气藏所组成

图4-6-1 地质普查立体地质图

图4-6-2 新疆××油田油层顶部构造图

图4-6-3 光点地震仪记录曲线

图4-6-4 数字地震勘探获得的准噶尔盆地北三治油田地下储油气构造剖面图

图4-6-5 地震勘探反射法示意图

图4-6-6 海洋(湖泊)地震勘探反射法示意图

图4-6-7 重力勘探寻找背斜储油气构造示意图

图4-6-8 磁力勘探寻找背斜构造示意图

图4-6-9 航空磁力勘探示意图

图4-6-10 电测深示意图

图4-6-11大地电流法测得的基岩起伏情况示意图

图4-6-12探井示意图

图4-6-13 定向井和丛式井示意图(左为定向井,右为丛式井)

忧虑的香烟
酷炫的唇彩
2025-07-02 19:07:51
1、备制造业。库车油气、煤炭、矿山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迅速。需引进石油天然气、煤炭勘探开发、采掘、冶炼等机械设备生产加工企业。

2、能源化工产业。开发区已形成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煤化工三大化工板块,是南疆区域规模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万亿立方米,占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90%以上,原油储量20亿吨。有17万吨甲醇,百万吨乙烯,招引烯烃下游产业链。

3、新型建材产业。库车砂、石等矿产资源丰富。诚邀节能、高效环保、防水、防火、保温等新型建筑材料、五金制造业等企业入驻。

4、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光伏制氢项目,诚邀多晶硅、光伏电池、逆变器、系统集成与运维服务等关联企业入驻。依托物流园产业,诚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企业发展。

5、生态特色食品(航空偏好型)。重点发展航空食品及特色黔货食品加工两大领域,全面推动传统食品工业转型升级。

朴实的铅笔
跳跃的山水
2025-07-02 19:07:51
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考虑:

1、从经济方面看,国家有意开发西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我国在沿海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及经济开发区,有效的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效果显著。环顾沿海来看:中国东部,如 大连,天津,山东、连云港等已经形成了对东亚:日本,韩国,朝鲜的一个东亚经济圈。上海作为我国经济的引擎,他覆盖全球范围,可以作为我国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厦门、汕头、福州和中国台湾构成了中国大陆—台湾经济圈。广州、深圳等覆盖面也很广,形成了电子元器件,纺织等代加工基地,构成了东南亚,非洲经济区。进来海南旅游城市的建设,是国家的一个新的尝试,借助海南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阿联酋—迪拜的经验,最终可以使中国南部经济结构多元化,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可以与中国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东南亚经济比较发达国家想协调,稳步发展。南宁、海防是国家的又一个发展计划,发展海防的港口贸易,称为面向东南亚国家: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带动西南经济发展。由于现在作为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经济合作还没达到完全信任的程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经济规模较小,建立经济特区时机还不成熟,如若提上日程,我感觉林芝应该是首选。而我国广阔的西部及西北部,除了乌鲁木齐一个大的经济圈外,几乎再提不上其他的来。而与我们西部接壤的国家,有很强烈的经济振兴要求,且有和我国合作的计划,而喀什作为我们最西部的重镇,周围和6个国家接壤,地理条件优越。很适合建立经济特区。而新任新疆书记,善于交通建设,如原来任职的湖南省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经济建设首先是交通建设,这是中国实践的真理。

2、从政治方面:中国处在外国势力圈内,东部是我国的出海口,也是我们唯一走出国门进行贸易的出口,保护好我们仅有的这条经济线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大力发展海军,也是出于此考虑。南海的不稳定,正是地域的因素。发展海南卫星发射基地,以及流传的航母计划,估计也是出于此考虑。除了东部的出海口,还存在一种可能性的出海口就是:孟加拉湾。涉及国家主要为缅甸和孟加拉国。第三个可能性就是印度洋,涉及的国家为巴基斯坦。外国势力圈,东部形成了三个岛链,可以说是固若金汤,西部近几年也在我国毗邻国家屯兵数万,这是个不稳定因素。西藏本身就是个敏感问题,不讨论。西部国防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兰州、西宁、拉萨,而临近边界的也只有拉萨和乌鲁木齐,也从新疆伊犁到西藏阿里,广阔的边疆,就再也没有实力强的中心城市,这样很不利于国家安全。喀什恰到好处。从国内民族团结稳定来看,南疆地域偏远,交通不便,造成当地经济落后,生活贫困,而且信息不发达,这样很可能被混言视听,产生民族矛盾,又得不到及时化解。最终造成动荡。以喀什经济特区带动整个南疆地区及西藏西北地区经济,将是一个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高高的发夹
单身的曲奇
2025-07-02 19:07:51
风能

(wind energy)

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据估算,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中国的风能总量约16亿千瓦。风能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较大,世界风能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和北欧一些国家,中国的东南沿海、内蒙古、新疆和甘肃一带风能资源也很丰富。中国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的风能密度可达300瓦/米2(W/m2)以上,3~20米/秒风速年累计超过6000小时 。内陆风能资源最好的区域 ,沿内蒙古至 新疆一带,风能密度也在200~300W/m2,3 ~20米/秒风速年累计5000~6000小时。这些地区适于发展风力发电和风力提水。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站1992年已装机5500千瓦,是中国最大的风力电站

在自然界中,风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而且储量巨大的能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各国都在加紧对风力的开发和利用,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风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

以风能作动力,就是利用风来直接带动各种机械装置,如带动水泵提水等这种风力发动机的优点是:投资少、工效高、经济耐用。目前,世界上约有一白多万台风力提水机在运转。澳大利亚的许多牧场,都设有这种风力提水机。在很多风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科学家们还利用风力发动机铡草、磨面和加工饲料等。

利用风力发电,以丹麦应用最早,而且使用较普遍。丹麦岁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是世界风能发电大国和发电风轮生产大国,世界10大风轮生产厂家有5家在丹麦,世界60%以上的风轮制造厂都在使用丹麦的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风车大国”。

截止到2006年底,世界风力发电总量居前3位的分别是德国、西班牙和美国,三国的风力发电总量占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的60%。

此外,风力发电还逐渐走进居民住宅。在英国,迎风缓缓转动叶片的微型风能电机正在成为一种新景观。家庭安装微型风能发电设备,不但可以为生活提供电力,节约开支,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堪称世界“最环抱住宅”就是由英国著名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发起人马蒂·威廉历史5年建造成的,其住宅的迎风院墙前就矗立着一个扇状涡轮发电机,随着叶片的转动,不时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对风能的利用,特别是对我国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无论是在广阔的草原,还是在杲杲的山岭,我们都会看到一座座能抗风暴袭击而稳定运行的风力发电站。每当大风来临,收集机就会自动调转方向,迎接风的犀利,任凭风力有多大,来势有多猛,它一概取之,转成电能储存起来,为人们提供电力。这样,即使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和牧场都可以用上电,过上幸福的生活。

风能的坏处

1)风速不稳定,产生的能量大小不稳定

2)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利用风能,受地理位置限制严重

3)风能的能量转换效率低

4)技术不成熟,还不能普及

5)风能是新型能源,响应的使用设备也不是很成熟

6)国家目前没有明确政策要大力推广风能利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独立电源系统主要采用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系统来供应电力,主要应用于通信基站、边防哨所、海岛部队等特殊场合,主要是面向部队的一套后勤保障系统。经过一定时间的应用后,发现诸多问题。如台风期间的设备损坏严重;噪音大,影响人员正常休息;对通信设备的干扰,使得某些设备无法正常运转。这些问题的发生使得部队正常通讯受到了影响。2001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召集相关单位展开讨论,作为部队通信产品配套厂家的上海模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也受到了邀请。会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研和研究,MUCE公司提出承担此项科研攻关的重任,得到了部队领导的同意,并下达指示,必须尽快拿出技术方案并作出样机。在西军电、西交大、上复旦、上同济等高校一批专家的配合下,上海模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新型(H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并装机试验成功,获得了基础数据和实际经验。在后续的一年里,MUCE对产品进行无数次改进和测试,2002年底产品通过了各项测试,并达到了各项设计要求。2002年底至今,MUCE先后在部队安装了60多套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和风光互补系统,为稳定国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糊涂的人生
有魅力的世界
2025-07-02 19:07:51
我是新疆伊犁的(伊宁市),新疆各大城市差不多都去过。

综合来说,新疆有两大特色经济:即,新疆政府常常说的“一黑一白”战略,黑——石油;白——棉花,一个是工业支柱,一个是农业支柱。这几年新疆特别是乌鲁木齐的制造业(主要是机电)发展较快,出口创汇较多。再就是新疆的旅游业,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加上面积广袤,风土人情各有特色,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已经成为新疆的支柱经济。

收入情况因地而异,新疆经济主要靠北疆地区拉动,北疆地区是新疆的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如:乌昌地区(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金三角地区(奎屯市,乌苏市和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都在北疆。南疆经济的中心应该是库尔勒市和喀什市。北疆收入要高一些,最高的应该属于克拉玛依地区:克拉玛依市被称为共和国之子,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为了石油汇聚全国各地的人,收入水平高居全国600个大中城市前5名(和深圳市差不多,但是物价也是新疆最高的),其次是乌鲁木齐市、昌吉地区和库尔勒市,平均月收入大概在2000多元,再次是金三角地区,大概有1700元左右;还有就是阿克苏市、伊宁市、哈密市等大部分二线城市,平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我去过内地一些城市,相比较而言新疆的工资在西部地区算是比较好的了。

成就的小蘑菇
清爽的睫毛膏
2025-07-02 19:07:51

5.1.1 资源开发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当地居民的环境权益受损

新疆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也随之加剧。新疆“三大油田”、“九大煤田”蕴藏着大量尚未开发的能源,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及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威胁,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疆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两大沙漠环绕,荒漠、戈壁、沙丘占92%,绿洲面积不到8%,多年来重开发、轻保护,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沙漠盐碱化加剧、沙尘暴频发。表5.1反映了新疆石油开采加工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物产量情况。

表5.1 石油开采加工业环境污染数据表

续表

资料来源:2001~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

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多在沙漠、戈壁和绿洲边缘地带,属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区和生态环境重要功能区。在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脆弱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千年形成的固化沙漠的原始盐碱硬壳大面积破坏,沙丘活化,沙漠合围速度加快,沙进人退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南疆五地州,年平均沙尘天气93天,其中和田地区多达220天,每平方千米月均降尘124吨。富集油气的塔里木盆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中损毁了大量植被,严重破坏了沙漠绿洲的平衡,使得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化。克拉玛依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石油资源趋于枯竭,油层和水层相互渗透污染,浅层水渗漏,水位、水质下降,土地盐碱化加剧,当地的水资源已无法满足工农业及生活需求,政府只有通过从300千米之外的额尔齐斯河引水到克拉玛依市,来解决日益严峻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问题[67]。

随着新疆石油、天然气大规模开采所形成的地窟需要用水来填充,而新疆本身是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大规模油气资源开采势必将进一步加剧新疆水资源危机。据自治区水利厅调查表明,就全区平均来看,采1吨油要出3吨水。油气开采引起地下水下降,如果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就会出现更多的沙漠戈壁[68]。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源源不断地输向东部地区的同时,新疆本地却以污染较为严重的煤炭作为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主要能源。可以说,在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和向区外输出能源的同时,资源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新疆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建立在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基础上,成为导致新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从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和环境建设的角度看,国家必须考虑对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进行补偿,调整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环境与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生态保护外部收益或破坏行为的外部成本为基准,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障为前提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对于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和向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征收的各项税费来体现。但由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态补偿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没有足够财力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加大了地方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再加上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中“被剥夺”的地位,结果导致新疆为东部的发展支付了成本,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5.1.2 资源开发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不大

新疆是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但却是财政收入较低的地区。由于财税体制原因,石油税收大部分上缴中央,留给地方的份额较小,其对新疆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02~2008年,新疆油气行业全部税收收入中上缴中央财政收入部分占3/4以上,给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足1/4[69]。由于现行的财税体制过于注重税收的公平性,而没有注意到新疆的特殊性,使得油气资源开发税收收入对增加新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改善公共管理和福利水平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新疆地方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9年的133%上升到2008年的188%。以2009年为例,新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计1416.8亿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897.8亿元,中央财政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55亿元。由于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缺陷和资源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新疆在源源不断地向中、东部省(市)提供廉价的矿产资源的同时却得不到必要的补偿,既得的利益受到损失,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新缰的发展。

5.1.3 资源利益分配中资源属地利益不能得到保障

目前,新疆石油资源税税额标准为30/元吨,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为9元/千立方米,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率为1%,两项加起来还不足石油价格的2%,不足天然气价格的3%,这个标准远远低于美国12.5%和澳大利亚10%的水平[70]。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税比重过低,仅占税收收入的1.6%,地方政府难以通过税收形式从资源开发中得到补偿。

由于现行的油气资源税单位税额总体较低,导致资源产地的资源收益过低,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新疆每年通过“西气东输”工程输送天然气12亿立方米,收益近60亿元,而留给新疆的资源税仅为1.08亿元。过低的矿产资源税费率,把本应以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形式归国家和地方所有的矿产资源收益,却以利润的形式或消费者剩余的形式转移到了矿产资源开发商手里,使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能完全实现,造成收入分配关系的扭曲[71]。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管理办法》,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矿产资源补偿费按自治区地质矿产主管部门10%,地(州)地质矿产主管部门15%,县(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75%的比例分配。矿产资源补偿费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其中地质勘察专项费占40%,矿产资源保护专项费占20%,矿产资源管理费占40%。按照这种分配比例,资源产出地(县一级财政)从资源补偿费中得到的利益分享很少,只占到总资源补偿费(含国家部分)的45%。此外,由于矿产资源补偿费规定了专门的用途,资源所在地居民很难从中得到利益分享。

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中央政府、资源所在地政府、资源开发企业以及当地居民本应利益共享,但是,在我国现行资源利益分配机制中,利益分配明显地忽视了地方政府和资源所在地居民的利益。一方面,由于中央企业垄断资源开发经营权,将大部分资源开发的经济收益直接上缴国家,地方政府只有为中央企业服务的职能和收取少许的资源税,当地老百姓只能从间接的服务中获得劳务收入,处于一种“丰裕中的贫困”。据一些学者测算,新疆当前油气资源开发总利益的分配情况是:国家约占40.7%,地方占10.5%,企业占48.8%[72]。由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对等,并未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中受益,却要承受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损失,承担生态恶化修复保护的成本,可以说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中新疆遭受了资源流失和利润流失的双重损失。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不尽合理,新疆作为油气资源开采地和输出地,无法分享油气开采加工企业因低成本和原油价格上涨而获得的巨大利益,在油气产业上的收益明显偏低。

5.1.4 资源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高,与当地居民增收脱节

由于我国石油工业体制和财税体制的原因,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对新疆经济的促动作用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从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上看,新疆处于资源分工的上游地区,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提供者。可以说,在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国家实质上实行了“剪刀差”政策,将从新疆“剪出”的利益流向了东部地区和国有企业[73]。产品这种区域间不平等的交换模式,导致新疆作为资源提供者未得到合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丰厚的资源无法给新疆带来更多的利益。

其次,从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上看,由于资源地政府参与资源开发的领域受到严格限制,地方油气开发企业进入石油石化领域非常困难,地方油气深加工产业发展迟慢,新疆从油气资源开发中获得的税收、就业等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很少。同时,在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开发企业对资源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考虑较少。这些年来,我国利润率高的行业,有相当多的企业是资源垄断性的,这些企业在“产品高价,资源低价”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下获得了比其他行业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企业获取利益的同时没有顾及地方利益和公众利益,特别是当地居民的利益。如“西气东输”后,上海天然气价格为1131元/千立方米,而乌鲁木齐则为1135元/千立方米。从新疆输出的气与新疆没有关系,新疆利益损失很大,天然气输出地的居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74]。

虽然矿产资源开发行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其直接关联效应和间接关联效应都十分显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新疆矿产资源开发是以中央企业直接开发和资源外输为主的开发模式,限制了矿产资源采掘业向下游产业延伸的能力,割裂了矿产资源采掘业和加工产业之间的链条,形成了石油经济单一产业发展的模式和上游大下游小的“锥形”产业链条布局,这不仅阻碍了新疆矿产资源优势的发挥,还极大减弱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就业推动和消费推动效应,这也正是新疆能源矿产资源优势难以发挥,资源开发行业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的油气工业布局来看,国家实质上是按照西部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来统一安排的。从整个油气化工产业结构来看,新疆采掘工业占很大比重,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却很小,从而导致新疆矿业产业结构单一,无法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资源产品价值升值,资源优势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新疆的矿产资源在大量向外输出的过程中,有力地支援了中、东部资源短缺省份和全国经济的发展,使中、东部地区获得了大量的附加值、利润和就业机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多很大的正外部效应,但矿产资源开发对新疆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却十分有限。

5.1.5 资源开发补偿中资源地居民的利益被忽视

资源所在地居民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中,始终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缺乏话语权,缺乏参与决策的机制,这一切直接导致当地政府和居民在整个分配体系中处于所得份额最小的基层单元。[75]资源开发中过程中,当地居民还处于种种被歧视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务工歧视。如在劳动用工方面,油气开采企业没有制定任何特殊规定让当地居民优先参与,资源开发企业往往处于降低成本和安全考虑,只有极少的岗位对于当地居民开放,一些当地居民完全可以参与的项目基本上由外来务工人员承担。再加上当地居民一般多为少数民族,往往受语言和饮食要求的限制,当地居民很少有机会参与油气资源开采企业的工程项目建设。由于央企机械化程度较高,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本来就不多,资源所在地居民在中央企业务工、搞运输的等机会很少,只有通过捐赠这一主要手段,从央企直接获益。此外,矿区居民的利益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当地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区居民从中央政府得到的补偿主要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支付转移,从地方政府得到的补偿要看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财政不好的市(县),矿区居民要想得到补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与开发企业的谈判中,矿区居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当居住生态环境受损失时,没有一种机制保障居民的损失得到补偿。

危机的外套
优雅的曲奇
2025-07-02 19:07:51
华电在新疆是最大的电力能源企业,北疆最大的乌鲁木齐鸿雁池,南疆最大的是喀什发电公司,都在市区内,环境很好。我认识在华电新疆的电厂最少7万,随着工龄的增长工资会有很大提高。

华电在新疆的产业基本都是新厂,收入很可观。一般都解决住房,卖给你们的房子很便宜。华电是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