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的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
数据中心内的能源消耗,总体而言是非常有效的。随着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增长,数据中心的整体能源使用效率才会有所改善。能源浪费最严重的阶段其实是制造能源的时候。
无论是煤、煤气或燃油为数据中心提供能源,大量能源损失都发生在其产生阶段。大多数化石燃料系统也都位于远离市区的地方。更先进点,更小型的能源制造设备可以改善这种情况。高温燃料电池采用一系列碳氢化合物燃料,将其分解为氢,然后从空气中获取氧,用于创造电能,并产生热量与水分。
关键在于尽可能多的捕捉输出。燃料电池产生的热能可以被用于为寒冷的空间提供供暖,甚至为水加热。手机燃料电池所产生的纯净水有助于缓解位于缺水地区数据中心的用水紧张。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与风能同样可以用来进行电解水,为燃料电池制造氢。然后可能建立一个真正可再生的连续数据中心主电源系统。这种方法不一定是制造电能的最便宜方式,和那些交钱就能获得能源的方法相比,但它确实一个为数据中心长期供电的有效手段。
数据中心作为经济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公认的高耗电行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过去十年间,我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以每年超过 10% 的速度递增,其耗电量在 2020 年突破 2000 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2.71%,2014-2020 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比逐年升高。数据中心供电结构中,火电占比超过 70%,会产生相对大量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
PUE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能利用效率) 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PUE 越接近于 1,代表数据中心对于电能的利用越有效率。截至 2019 年年底,全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 为 1.46,大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 为 1.55。这与《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议的 1.3 以下相比,尚有一段距离。
可见,限电对于数据中心产业影响挺大的。顺应碳中和发展趋势,逐步降低碳排放,是数据中心亟需做出的改变。
数据中心降碳,可双管齐下数据中心如何才能提升能源效率,为降碳做出贡献?主流的数据中心降碳举措可分为 IT 和 非 IT 基础设施两个方面。
非 IT 基础设施方面,常见的有数据中心选址靠近绿色清洁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采用液冷技术取代风扇散热、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再利用等等。这其中最为有效的不外乎在数据中心乃至公司运营范围内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但这绝非易事——苹果用了 5 年时间才实现公司运营范围内 100% 可再生能源利用。
而在 IT 基础设施方面,企业可立即采用诸多举措来提升能源效率:通过分布式和虚拟化技术将“僵尸”服务器连接起来,最大程度减少 IT 设备空闲;实现服务器和存储的虚拟化与池化,从而大幅提升硬件利用率;通过采用更高能效的芯片产品,结合芯片的自适应电源管理功能来有效管理芯片用电,等等。
其中,虚拟化和超融合基础设施 (HCI) 有望引领数据中心能效的提升。虚拟化已十分普遍,超融合基础设施也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主流。作为一种融合的、统一的 IT 基础架构,超融合包含了数据中心常见的元素:计算、存储、网络以及管理工具。超融合以软件为中心,结合 x86 或 ARM 架构的硬件替代传统架构中的专用硬件,从而解决传统架构中管理复杂、难以扩展等问题。
相比传统架构,超融合将架构由三层缩减至两层,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省机房空间,还能进一步整合计算资源,从而提升机房能效。超融合架构自带计算虚拟化和分布式存储,取代了传统物理环境和传统虚拟环境,对数据中心降碳的影响显著。
经过通用场景下的对比计算,从传统物理环境到传统虚拟环境,仅是虚拟化这一层即可带来 20%-80% 的节能;而从传统虚拟环境进一步过渡到超融合架构,通过将分布式存储融合到计算侧,可再带来高达 31% 的能耗节省。以下为计算详情(以下为理论值,不同负载情况下物理服务器能耗会有有所不同,不同服务器也会表现不同,同时不考虑交换机等因素)。
计算虚拟化:节能 20%-80%,虚拟化程度越高越节能计算虚拟化是从 IT 基础设施层面提升能效的关键。它实现了 IT 基础设施从物理架构到虚拟化的跃升,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增加 IT 资源的利用率,让数据中心得以使用更少的基础设施即可运行更大的工作负载。IDC 报告指出,数据中心中计算、存储、网络层虚拟化程度越高,所带来的碳影响就越小。
以 4 台物理服务器搭配 1 台存储系统的配置为例,通过用虚拟化取代原有的物理机,能实现约为 20% 到 80% 的能耗节省(取决于虚拟机部署的密度)。
传统物理环境 vs. 传统虚拟环境
(以 4 台物理服务器搭配 1 台存储系统为例)
如图所示,此场景中两种架构的最大差异在于对计算资源的利用率不同: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计算资源的利用率越高,能获得的节能优势就越大。虚拟化架构通过高度利用 CPU 资源(此场景预设的 CPU 超分比例为 1:4,通常属于中到重度计算需求使用),可将平均每计算核心耗能降低约 74%。
在实际使用场景中,虚拟机部署密度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节能效果:
高密度虚拟机场景下(1 : 20,1 台物理服务器支撑 20 台虚拟机),平均每台服务器(虚拟机)耗能为 321 W/Hr,相比物理服务器降低约 80%;
低密度虚拟机场景下(1:5,1 台物理服务器支撑 5 台虚拟机),平均每台服务器(虚拟机)耗能 1284 W/Hr,相比物理服务器降低约 20%。
若进一步将 CPU 超分比例提高,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的耗能差距将会更大。
存储与计算节点融合部署:再节能约 31%超融合基础设施将计算与存储服务模块融合部署在同一物理服务器(物理节点),完全舍弃了传统集中存储的需求,能够在虚拟化降低能耗的基础上,进一步为数据中心节能。
以相同的硬件配置为例(4 台物理服务器搭配 1 台存储系统),超融合架构通过去除传统集中存储硬件,可将平均每计算核心耗能再降低约 31%。
传统虚拟环境 vs. 超融合
(以 4 台物理服务器搭配 1 台存储系统为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以上场景所设定的硬件配置为 4 台物理服务器搭配 1 台存储系统,若单纯增加物理服务器的数量而存储系统保持不变,则两种架构的能耗会趋于接近。不过,计算资源(物理服务器)的增加,通常意味着对存储资源(性能与容量)的需求也会随之提升,所以从实际部署的场景来看,传统虚拟化架构的计算资源增加与相应的存储资源提升,整体的能耗与超融合架构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在交通、能源、工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同步考虑5G网络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范围内。
方案提出,到 2025 年,数据中心和 5G 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全国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明显提升,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
零碳未来(重庆)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采用生物 科技 和相变技术,运用多年 科技 成果,成功研制谷电通系列产品。其主要技术是采用 正温度“结冰” 的相变材料作为蓄冷介质,在夜间用电低谷期,利用电力制冷储存在蓄冷装置 中,在白天峰电时段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满足数据中心的降温需求,减少空调电力负荷。实践表眀,蓄冷技术可以转移尖峰时段40%~50%的空调制冷负荷,大幅减少了白天高峰电价时段用电量,既降低了空调系统的整体运行费用,又有效助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同时,夜间制冷将有助于实现绿色电力的使用,减少用能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数据中心的PUE值,满足绿色机房标准,实现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减碳降 费的目标。
对于新建数据中心,可以通过对项目所在地自然资源进行充分评估及论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风力、太阳能、自然冷却等技术为数据中心提供冷源。同时,采用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作为系统的补充,以此构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辅、市电协同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数据中心的能源低成本、低排放、自主管理的能源体系,助力数据中心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零碳未来(重庆)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系京天集团旗下企业,主要经营智慧能源、移动热能配送、光储采暖、谷电通、碳咨询、脱碳技术等项目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拥有100余项国家专利成果。公司致力于零碳能源融合式发展,积极打造 “零碳酒店、零碳小镇、零碳园区、零碳数据中心、零碳医院”等“零碳”品牌 。未来,公司将以先进的技术、过硬的产品服务于众多企业,帮助企业高效实现零碳转型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东数西算”是集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于一体的新型计算力网络系统,有序引导东西方计算力需求,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方协同联动。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文件,同意启动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区、成都、重庆、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国家云计算枢纽节点建设。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国家综合大数据中心系统总体布局设计已经完成,“东数西算”项目正式启动。
一、工程背景
“东数西算”中的“数”是指数据,“算”是指计算能力,即数据的处理能力。中国西部资源丰富,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有潜力发展数据中心,满足东部地区的计算能力需求。
截至2022年2月,中国的大部分数据中心都位于东部。在土地等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东部地区难以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此外,数据中心的运营需要电力支持。仅能源消耗就让东部地区难以负担。因此,为了满足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对计算能力快速增长的需求,必须有西方的支持。
二、工程简介
“东数西算”是通过构建融合数据中心、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新型计算网络体系,有序引导东西方计算需求,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方协同联动。让西方的计算资源更充分地支持东方的数据计算,更好地推动数字发展。
三、发展历史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文件,同意启动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区、成都、重庆、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国家计算枢纽节点建设。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国家综合大数据中心系统总体布局设计已经完成,“东数西算”项目正式启动。
四、工程布局
按照国家综合大数据中心系统布局,8个国家计算枢纽节点作为中国计算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协同建设,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促进计算资源向西部有序转移,促进东西部计算能力供需失衡问题的解决。
计划在每个计算中心建立一个或两个数据中心集群。数据中心集群聚集了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专门承担数据流量。集群可以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支持保障。同时,它们在绿色节能、资源利用和安全水平方面也将有更严格的要求。
围绕8个国家计算枢纽节点,10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分别是张家口集群、长三角生态绿色综合开发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韶关集群、天府集群、重庆集群、贵安集群、和林格尔集群、庆阳集群和中卫集群。
五、建设思路
1、 促进国家数据中心适度集聚和集约发展。
通过全国枢纽和计算中心布局,形成8个大型数据中心。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整体计算能力的规模和效率,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在计算枢纽之间,开放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加强云网络融合和多云协作,促进东西方计算能力的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加快合理布局、优化供需,国家数据中心的绿色强化和互联。
2、 从数据中心梯队布局和整体发展。
一方面,加快数据中心向西大规模布局,特别是对于后台处理、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网络需求较低的业务,可以先迁移到西部,由西部数据中心承担。另一方面,由于远程网络传输和相关配套设施造成的延迟,西部数据中心无法满足所有计算能力需求。
3、 实现“东数西算”的渐进快速迭代。
为了坚决避免盲目发展数据中心,在初期阶段,在8个计算中心规划并建立了10个数据中心集群,划定了物理边界,并确定了绿色节能和货架可用性的发展目标。例如,集群中数据中心的平均货架率应至少达到65%,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应显著提高。通过多指标约束,推动集群高标准、严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起步。对集群发展进行动态监控,科学评估集群计算能力的发展水平和饱和程度。结合发展形势,继续优化完善布局,适时拓展集群边界或增加集群,展示新的计算能力枢纽,实现计算能力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六、工程意义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促进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优化供需、绿色集约化、互联互通,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计算能力水平,实现计算能力规模化、集约化;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吸收西部地区附近的绿色能源,不断优化数据中心的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