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新能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爱撒娇的白开水
高贵的黑米
2023-02-01 14:21:05

新能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最佳答案
重要的小伙
务实的小鸭子
2025-07-28 14:20:34

一是要给予政策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从政策层面对可再生能源给予引导和鼓励。首先是要提供财政和税收上的补贴,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含量,对规模大、技术高、节能好的优势企业进行补贴,促使其形成产业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其次还要解决风电并网等实质性问题,为可再生能源发展铺平道路。

二是加大科技含量。发展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不能走传统的老路,不能再靠引进来后低水平建设,而应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占领制高点,从而缩小和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国际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专家认为,电网建设已成为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由于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对电网运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相对集中的资源分布条件、相对薄弱的电网发展基础以及新能源迅猛发展势头,对电网的适应性和安全稳定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新回答
儒雅的凉面
健康的河马
2025-07-28 14:20:34

在这个不同往年的2021年,以华电、华能、三峡为代表的央企发电集团,分别先后宣布“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来彰显自己在可再生能源布局上的信心与决心。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表示:2025年中国华电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力争达到50%,努力实现“碳达峰”。

国家电投更是早在2020年底提出“碳达峰”时间表。2020年12月8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表示,国家电投将在2023年实现国内碳达峰,到2035年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75%。

3月11日,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三峡集团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成为首家宣布“碳中和”时间表的央企集团。

01

超10GW风机招标 “抢装”继续

回顾2020年,国家电投2020年底总装机规模1.5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0.5%;华电集团2020年底总装机容量为1.53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40.4%。以两组数字的对比来看,“碳达峰”的实现需要以上企业落实的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量均在1500万千瓦以上。

也因此,行业有预测指出,在“30·60”大背景下,2021-2022年间风电或将持续“抢装”势头。

3月12日,国家电投发布二〇二一年度第十二批集中招标(第一批风力发电机组设备规模化采购),涉及18个风电项目,总规模达2422MW(2.422GW)。 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不完全统计,开年至今,各大发电集团已经开展了超过1000万千瓦风电机组招标 ,其中华电集团以超过400万千瓦的招标量位居榜首,国家电投近300万千瓦紧随其后,华能113万千瓦招标量、华润电力接近100万千瓦也毫不逊色于国家能源集团与大唐集团。

02

“跑马圈地:再现

2021一季度接近尾声,各大发电集团在风电项目招标上落子如飞,其迅速与果断一方面可以看出走好“十四五”开年第一步的谋略,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行业建设热潮的延续。另外,2021年开年以来,内蒙古、河南、山西、青海等地的各大综合能源基地的频繁签约,也佐证了各大发电集团抢占风光资源的紧迫程度,“碳中和”下,可再生能源的飞速发展伴随着资源“跑马圈地”轰轰烈烈地开启。

根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总结,各大发电集团“十四五”规划如下:

2020年底,国家能源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刘国跃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集团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到7000-8000万千瓦。确保实现年均开工、投产“两个1500万+”目标。

2021年1月29日,在国家电投2021年工作会议上,该集团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力争全年新增新能源装机不低于1500万千瓦”;

华能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也指出,未来五年华能计划投产新能源装机8000万千瓦。初步合算的话,华能将以1500万千瓦/年的速度推荐新能源建设;

三峡新能源副总经理吴启仁曾在2020年底召开的“2020能源转型论坛暨第十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强调,“十四五”期间,三峡新能源每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

中广核新能源更是将原定的“十四五”再造一个中广核新能源目标变成一个半,加码到3000万千瓦,增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仅从以上几个开发商的规划来看,其“十四五”总量已达咋舌的34000万千万,近乎340GW的资源。一般来看,“十四五”总量目标不会平均到每一年中完成,其开发策略必定是“前紧后松”才能确保十四五末期有足量的冗余。这也就注定了2021-2022年将是资源抢夺剑拔弩张的阶段。

同时,仅仅依靠风光资源的抢夺是不够的。结合2020年8月27日,两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的来看,综合能源基地、源网荷协调互动必然成为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主流模式。

2021年开年至今,短短不足3个月,国家电投、大唐、国家能源集团、华能等央企持续加大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力度。其中,风光水火互补、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等综合能源基地项目的签约成为“十四五”开年的重头戏。

矮小的牛排
畅快的世界
2025-07-28 14:20:34
原因有两点:

1、背靠强大的祖国,加上执掌全球最大的电力企业,是舒印彪出任IEC主席的底气所在。舒印彪的IEC主席任期为2020年至2022年,在其正式上任之前,即使不在国家电网,也必须坚持在能源电力行业的第一线不能退休。

2、舒印彪在国家电网董事长任上的2016-2022年,正是新一轮电改开始发力的阶段。在此期间,舒印彪积累了丰富的输配电企业电力改革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华能的电力改革上来说是笔财富。横跨发电、输配电领域的电力改革先锋,或许有望进一步推动华能的改革事业。

阳光的鼠标
失眠的茉莉
2025-07-28 14:20:34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30余台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天地之间。这个在建的风力发电场附近除了在建的发电站之外,不但没有人烟,甚至草木都极为少见。风电场的运营商龙源巴里坤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指着那些一动不动的发电机叶片说,再过上几个月这里就可以运行发电了。而该总装机容量为4.9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仅是龙源在新疆哈密三塘湖风电项目的一期工程。提及哈密地区的风力发展,哈密地区的领导总是难掩自豪之情。在地区发展规划中,风电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他们甚至喊出了“风光无限,眉飞色舞”的发展口号,其中“风光无限”便是指太阳能发电(http://www.huanbao.com/)和风力发电。仅仅哈密当地重视风电的开发,在日前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中,哈密也名列其中,成为未来重要区域之一。在新的国家规划中,新疆哈密地区,与河北、内蒙古东部、内蒙古西部、甘肃酒泉地区、吉林、黑龙江及江苏和山东沿海等地区,成为即将重点建设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发展风电,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新疆风能资源总量约8.72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区域面积近15万平方公里,新疆陆上风能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四成。此次,哈密地区成为重点建设的重大风电基地无疑是新疆风电的发展新机遇。而在哈密逐步开始风电大发展的同时,整个中国风电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任务。日前,国家能源局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豪鑫减速机装备制造产业。”此外该规划还制订了更长远的目标,计划“到2020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风电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电源”。而相比目前中国国内低迷的风电市场,在许多人看来,新《规划》中的风电目标似乎成为最为不确定的目标。据了解,早在2011年,中国国内风电类企业已经风光不敌当年,大多出现了业绩下滑。而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年,其中还有部分企业最终因实力不敌而关门大吉。 “许多业内同行都因为行业的不景气变相地辞职了,现在行业的确不景气。”一位从事风机制造行业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科学新闻》。 “当前最大的难题就是未来风机运转之后,发的电送不出去。”三塘湖工业园区风力发电基地的负责人神情严峻。“如果并网的问题得到解决,不要说1亿千瓦,更高的风电目标也可能实现。”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这样说。无论是在运营商还是在专家们眼中,当前风力发电最大的问题便是并网问题,这也是完成《规划》目标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对此,就连国家电网负责人也表示赞同。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公开对媒体表示:“在风电迅猛发展的几年里,电网处于风电发展的关键环节,也始终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在新出台的规划中,便提出要加强内陆资源丰富区风电开发,加强“三北”以外内陆地区的风能资源评价和开发建设,以及鼓励分散式并网风电开发建设。目前中国风力发电的主要战场仍位于中国的“三北”和沿海地区,但是这些区域往往并非电力消纳的中心,故需要通过电网进行电力输送。而由于风电本身的不稳定性,致使电网不愿接纳风电。这就造成了当前风力发电站发电但是送不出去的尴尬局面。并网不仅仅带给运营商难题,就连风机制造商也面临挑战。金风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告诉《科学新闻》,风电发展和电网建设的不协调带来的并网难成为目前的主要瓶颈。基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并网问题,早在数年前相关部门及机构就提出要研发智能电网等口号。而在石敏俊看来,除了解决并网的技术难题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的改变。 “要让电网愿意吸纳风电,除技术之外还需要想一些办法,如给予政府补贴等。重点在于将旧市场的问题解决,把体制机制的问题解决。”他说,如何通过体制机制调整让部门之间合作十分重要。而在企业看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出台,国家电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将完成1亿千瓦风电并网,截至2020年实现2亿千瓦风电并网,相信风电并网难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作为制造商就是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适应电网的并网友好型机组和产品,促进风电并网,同时不断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和加强服务能力,保障客户投资的风电场项目20~25年的全生命周期的收益。”金风科技的负责人这样展望。 “虽然这个行业目前不景气,但还是非常有希望的。”前述没有具名的风机制造业从业者这样告诉《科学新闻》。在他看来,目前风电行业的问题一方面是电网的阻碍另外一方面仍在风机制造的技术上。虽然近年来,大功率风机、各种新型风机被研发出的好消息不断传来: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快速提高,已具备1.5兆瓦以上各个技术类型、多种规格机组和主要零部件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陆地和海上风电的开发需要,但是这些成绩,并不意味着中国风机制造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国内制造商跟世界一流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有一定差距,比如我们的研发和管理的系统性、工作质量和效率等等。技术革新需要建立在长时间的技术研发积累上,不会凭空产生。”金风科技负责人这样表示。该负责人表示,风电未来的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第一,追求度电成本。所谓风电的度电成本,就是风电开发商或运营商生产每千瓦时电的总成本,度电成本越低,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受益越多。第二,追求更加智能化。也就是结合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根据电网需求、风能的大小等对风电场进行智能化管理。第三,实现友好型,比如社区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电网友好型。此外,还应持续拓展风电的应用,使风电更好地和其他产业联系起来,比如风电制氢、制氨,海水淡化等。近年来,中国政府针对风机行业的质量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标准和规范,其中风机的技术和质量也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