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的低碳经济说明了什么泰晤士河大坝说明了什么
丹麦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方面成效显著,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并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与丹麦相比,我国能源供应主要是煤炭,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电力消费中比重都比较低,这导致了排放增加、雾霾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大大增加了能源安全风险。因此,我国急需借鉴丹麦经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应积极学习引进丹麦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推进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努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一、丹麦发展“低碳经济”成效显著,走在世界前列
丹麦是一个北欧小国,与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能源自给率很低,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丹麦约93%的能源消费需要依赖进口。但70年代的两次世界石油危机让这个北欧小国逐渐意识到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丹麦开始尝试改变过去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模式,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努力实现从“依赖型”向“自力型”转变。从1980年起,丹麦掀起了两次能源革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并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随后,丹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零碳经济。
丹麦的一系列举措收效明显,从1980年至今,丹麦的经济累计增长了78%,能源消耗总量增长却几乎是零,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反而降低了13%。丹麦的绿色经验也向世界证明:提高GDP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不意味着要消耗更多能源。从1995年至今,哥本哈根的碳排放量已减少了逾40%。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并立法推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市通过了《哥本哈根2025年气候规划》,提出分两步建成碳中和城市:首先,到2015年使该市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0%,这一目标目前已提前实现;其次,到2025年实现零排放。现在,丹麦又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其2050年发展计划——到2050年,丹麦全国要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二、丹麦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和成功经验
丹麦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不断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并立法推进。丹麦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不断根据形势变化提出清晰和明确的低碳转型目标和战略。2009年就制定了到2050年完全摆脱化石能源消费的宏伟战略,并且在脚踏实地的进行实施,不是空谈。2020年他们的目标是风电占到全部发电的50%,可再生能源要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35%。在制定了一系列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后,丹麦政府又进一步加强立法来巩固既定政策的实施。自1993年通过环境税收改革的决议以来,丹麦逐渐形成了以能源税为核心,包括水、垃圾、废水、塑料袋等16种税收的环境税体制,具体举措则包括从2008年开始提高现有的二氧化碳税和从2010年开始实施新的氮氧化物税标准。与此同时,丹麦政府也对节能环保的产业与行为进行税收减免。
2、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丹麦是全球风电占全部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国家,2013年发电量占到全部发电量32%,丹麦生物质能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达到了18%。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的背后,是政府政策的强力推进,例如:利用财政补贴和价格激励;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包括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的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激励等。
3、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可再生能源运行管理体系。目前丹麦已经是典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未来电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过去是有限的几座大电站,现在已经变成了几百座分布式电站,除风电外,大部分以天然气和生物质能为燃料。丹麦50%电力是热电联产的电厂生产的,特别时期运行非常合理。丹麦热电联产普遍都有储热设施,把多余的热能存储起来,存满了就可以发电,这样的能源效率是非常高的。丹麦火电机组也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最低出力已可以降到最大出力的10%,这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丹麦经验证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产品,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理念,并要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能源运行和管理体系。
4、公私合营模式打造“零碳”世界。长期以来,公私部门和社会各界之间的有效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丹麦绿色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发展绿色大型项目时,在商业中融合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有效地促进了领先企业、投资人和公共组织在绿色经济增长中取长补短,更高效地实现公益目标。在这一领域,最为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森讷堡的“零碳项目”。2007年,由丹佛斯公司倡导发起,森讷堡市政府、北欧联合银行基金、丹麦能源机构、以及包括丹佛斯在内的数家当地企业共同创建了森讷堡“零碳项目”,目标是在2029年之前,通过提高能效并改变能源结构,将森讷堡地区建设成零碳社区。而属于森讷堡的全丹麦最大企业丹佛斯也在这种模式之下,寻找到了新的商业机会——重塑区域能源(District Energy)。
三、我国应借鉴丹麦经验,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特别是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增加。与丹麦相比,我国能源供应主要是煤炭,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电力消费比重都比较低。特别近几年北方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一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另一方面许多清洁电力无法并网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这也表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电力运行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理念和意识。因此,我国急需借鉴丹麦经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一直依赖能源进口的丹麦,着手推行能源多样化政策,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积极开发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根据丹麦最新能源计划,到2030年,即使那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枯竭,丹麦也能够保持其在能源方面的自足。其能源构成的目标是:风能50%,太阳能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35%。其中生物能主要指的是秸秆发电。
国际能源机构的有关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为低碳燃料,且硫含量、灰含量均比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炭低,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相当于一吨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远远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
丹麦是较早利用秸秆发电的国家。丹麦的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和黑麦,这些秸秆过去除小部分还地或当饲料外,大部分在田野烧掉了。这既污染环境、影响交通,又造成生物能源的严重浪费。为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丹麦政府很早就加大了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力度。丹麦BWE公司率先研发秸秆生物燃烧发电技术,迄今在这一领域仍保持世界最高水平。在该公司的技术支持下,丹麦1988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
同时,为了鼓励秸秆发电以及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丹麦政府制定了财税扶持政策。对于秸秆发电、风力发电等新型能源,丹麦政府免征能源税、二氧化碳税等环境税,并且优先调用秸秆产生的电和热,由政府保证它们的最低上网价格。政府还对各发电运营商提出明确要求,各发电公司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容量。1993年,政府与发电公司签订协议,要求每年燃用秸秆及碎木屑140万吨。另外,丹麦从1993年开始对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征税并将税款用来补贴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
目前,丹麦已建立了130多家秸秆生物发电厂,还有一部分烧木屑或垃圾的发电厂也兼烧秸秆。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占到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4%以上,丹麦靠新兴替代能源由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丹麦的秸秆发电技术现已走向世界,并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瑞典、芬兰、西班牙等国由BWE公司提供技术设备建成了秸秆发电厂,许多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工厂”等,它们都将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其中位于英国坎贝斯的生物质能发电厂是世界上最大的秸秆发电厂,装机容量3.8万千瓦,总投资约5亿丹麦克朗。
丹麦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原因是包括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等。
1、丹麦自然资源较为匮乏,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所需煤炭,铁等矿产全部靠进口。丹麦在北海大陆架的石油蕴藏量估计为2.9亿吨,天然气蕴藏量约2000亿立方米。因此丹麦利用石油天然气进行发电成本较高,动力不足。
2、丹麦三面环海,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经常受到大西洋吹来的西南风影响,广阔的丘陵几乎纵贯整个半岛,东部沿岸夹湾和沟谷横切其中,东海岸没有直接受到强风浪的冲击,这为风力发电提供了自然条件的基础。
3、丹麦开展风力发电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丹麦风力发电的装机总量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据丹麦风电协会2010年1月25日颁发的数据,风力发电。2009年丹麦的西门子风电公司和威斯塔斯风电体系公司简直供给了欧洲海优势电场装机容量的90%.而人均风能具有量居世界首位。
4、风力发电具有较多优点:成本较低,环境效益好;风力可再生,永不枯竭;基建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
扩展资料
丹麦是最早开始风力发电的国度之一。由于丹麦缺乏自然动力,早在1891年就先河风电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石油缺乏安慰了丹麦风电发展。至1918年,25%的乡下发电站用的是风电,其时的风机功率多为20-35 kW。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石油再度危急,风电重又盛,丹麦的Lykkegtheirrd和Smidth两家风电公司一时间著名遐迩。
二战后,欧洲各国就未来欧洲的石油供给题目展开咨询,促使丹麦进一步索求如何开发风电
1973、1979年的石油禁运、动力危机以及绿色环保认识的增强,推动了风电产业发展;加上丹麦是世界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最高的国度之一,丹麦政府对环境掩护题目极端器重,近年来温室效应的出现、环境的好转更使丹麦看到风能在完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麦
丹麦是个特殊的国家,能源多样化的典型,目前风能占50%,太阳能占15%,生物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35%,其中生物能主要是秸秆发电,也还有烧木屑和垃圾发电的,丹麦的秸秆发电技术世界领先。由于其能源多样化战略的有效实施,目前丹麦已由原油进口国成为原油出口国,对石油的依赖大大降低,这是我们国内的专家应该思考和学习的。
第一次能源转型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丹麦的能源自给率不到2%,而且能源供应90%依赖进口石油。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由于单一、脆弱的能源结构,经济受到了剧烈冲击。面对这样的局面,丹麦采取积极的能源政策,开启了第一次能源转型,以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丹麦积极采取能源税收政策,提高终端能源消费价格,在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7年,丹麦开始对石油征税,并逐步增加石油税。此后,税收范围逐步扩大到了煤炭、天然气等其他化石能源。1992年,丹麦开始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进一步抬高了终端能源消费价格。在电力领域,丹麦对电力生产所使用的燃料实行免税,只对生产出来的电力征税;对于工业用户,丹麦则在1993年,在工业领域也引入了碳税,提高了工业的能源成本。
总体来说,与其它国家相比丹麦具有较高的能源税负。1980年,能源税占到丹麦汽油价格的30%多;1990年,这一比例就上升到了63%。较高的能源税负水平通过提高终端能源价格,一方面改变了丹麦当期能源的价格,使得当期的能源需求量降低;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倾向于采用更加节能的选择。
除了征收能源税提高终端能源价格外,丹麦还根据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
在建筑领域,丹麦不断提高建筑的能效标准和要求。目前,丹麦新建建筑的供热量需求仅为1977年的约25%。在供热和电力领域,则大力推广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丹麦来自热电联产的电力占比由1980年的18%提高了2011年的63%。
在工业领域,丹麦引入绿色税收计划,对工业企业的节能项目给予补贴和支持。在税收和节能补贴的综合作用下,过去20年丹麦工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了近40%。
主要依靠石油的单一能源供应体系、以及较低的能源自给率,使得丹麦的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因此丹麦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着力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同时大力提高能源自给率。
丹麦缺少煤炭资源,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丹麦开始鼓励增加煤炭的进口和使用,在一些领域逐步替代石油。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丹麦能源供应中煤炭占比一度从此前的10%攀升到了36%。煤炭大规模替代石油成为主力发电燃料。丹麦还着力开发本国北海的油气资源。截至1990年,丹麦的石油自给率达到了80%,天然气自给率更是高达150%。
此外,丹麦还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通过政府补贴、上网电价优惠、支持技术研发等政策,鼓励使用生物质能和风能,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丹麦能源供应中的占比。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丹麦电力供应中的比例已经占到了16%。
第二次能源转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升温,并成为影响能源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因素,然而,丹麦构建的能源供应体系仍属于高碳化的结构。另外,随着北海油气田的减产,丹麦油气自给率也大幅下滑,并有可能面临再次进口化石能源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局面,丹麦逐步开启了第二次能源转型。丹麦于2011年发布了《能源战略2050》,正式提出了丹麦新的能源转型战略的目标,即到2050年丹麦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提高能效减少总能源消费等。
首先,丹麦将大力发展陆上和海上风电。丹麦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因此大力发展陆上和海上风电是其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方向。在陆上风电方面,丹麦将主要研究缩小风机间距,以更好地利用场址,同时合理制订城市规划为陆上风电提供装机场址;在海上风电方面,近期主要是开展海上风电招标项目,总计有100万千瓦的近海风电项目需要开发;在促进新型风机示范推广方面,将指定合适的陆上和近海场地,供风机制造企业测试和示范新型风机。
另外,就是增加生物质能的使用。丹麦将修改供热法案,鼓励大型热电厂、天然气供热厂采用生物质燃料;同时将加强沼气基础设施发展,对沼气的生产和使用给予补贴。
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费总量,也是丹麦第二次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丹麦将节能义务由能源类企业扩展到所有企业,同时能源类企业的节能义务也将提高75%;对用能设备的能效提出并执行更高的标准;在建筑改造中,通过执行隔热性能最低能效标准等一系列严格要求,将建筑供暖量减少约50%;在供暖领域,推广更节能的热泵等供暖技术。
再者,丹麦还将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能源的使用。一方面是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提高城市内绿色低碳出行的比重;另一方面,更多地利用生物燃油,将2020年的生物燃油占有率目标提高为10%;此外,还将为建造电动汽车充电站提供资助,推广电动车的使用,逐步推动交通领域的电气化转型。
另外,在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战略中,丹麦将继续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示范。为此,丹麦将2020年之前能源和气候领域的研发示范项目的预算加倍;建立绿色实验室、通过创新基金提高新的绿色技术市场的成熟度;建立公共的测试环境支持绿色技术研发,例如建立无化石燃料岛检测基地等。
除此之外,积极推动欧盟地区和全球绿色发展,将发挥丹麦绿色能源技术出口优势,同时欧盟和全球的绿色转型也将使丹麦其它企业竞争力被削弱的风险减小。为此,丹麦将努力促使欧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高,推动欧盟实施能源和二氧化碳税最低标准,推动欧盟发展能源基础设施以容纳更多可再生能源。丹麦将在联合国等组织宣传绿色发展,加强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碳市场发展,同时也将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
⑵风力发电有很强的地域性。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站的。
⑶风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风力发电在整个电网中处于”配角〃地位。
丹麦风电开发优势:丹麦的风力资源禀赋十分丰富,10m高处平均风速为4.9~5.6m/s,Weibull系数为1.74。对于轴心高度为50m的风机,50m处风速可达6.5m/s(按照理论估算和工程实践的经验,对于风机的最佳出力状态,50m处的最佳风速为7.5m/s)。丹麦全国的风能资源分布特点为陆上地区由东向西,风力资源逐渐变强,西部地区拥有最丰富的风力资源,风能密度处于300~400W/m2之间。
除了丰富的陆上风力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丹麦还拥有充裕的海上风力资源。靠近海岸的浅海地区,平均水深5~15m,50m高度平均风速8.5~9m/s,为未来10年丹麦风电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保证。
利用风力发电,以丹麦应用最早,而且使用较普遍。丹麦虽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是世界风能发电大国和发电风轮生产大国,世界10大风轮生产厂家有5家在丹麦,世界60%以上的风轮制造厂都在使用丹麦的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风车大国”。
政府:丹麦有至2050年完全摆脱石化燃料的国家政策,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对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免征环境税,同时丹麦法律还规定国家必须接收来自丹麦风电厂的风电,并给予这些风电厂一定溢价补贴,政府还每年设置环保基金鼓励绿色投资。修建风机也能得到政府补贴。
科研:46家研究机构,8所大学,6个科技园区主攻空气动力,气象,风力评估,力学,材料力学,风机性能等风能研发(丹麦面积还不到中国山东的1/4呢)
全民参与:除了近3万人直接从事风电工作,丹麦风电拥有很有特色的“集群”制度,既有各式专业组织和集群团结风电企业的力量解决产销等问题。小编曾向大家推荐的丹麦萨姆索岛Samso,风机都由农民众筹拥有。
丹麦坎坷的风电发展丹麦的风电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70年代时,丹麦的能源自给率不到2%,90%依靠石油进口,而丹麦的水电太阳能都不丰富,核电又被国民投票反对。一战前后石油供应恢复一度让风电行业衰弱,而70年代石油危机迫使政府下定决心改变能源策略,主要发展风能和生物质能。
“天有不测风云”是风电行业一定会遇到的问题:风太多消耗不掉,需要风时却没有怎么办。丹麦风电发展的背后是准确的风力预测,缜密的电网建设规划、超完善的预备及蓄电体制保障供需。秘密武器:强大的北欧电力现货市场和北欧智能电网:丹麦的发电、输电、配电完全分开,民营公司运营发电和供电,输电和配电则由隶属于能源局的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强大的智能电网系统连通挪威、瑞典和德国的电力资源。每天,北欧电力交易中心都要根据未来24小时的电力供需预测情况,国家电网丹麦人的用电统计精确到小时,逐小时给出电力报价。当风力发电量超过丹麦用电需求时,市场电价会下降,而当发电量超过整体用电量时,最终结算价格可能跌到为零。政府补贴价格丹麦电力供应法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必须优先并入电网,风能的变化带动电力市场价格的浮动。北欧电力交易中心都要根据未来24小时的电力供需预测情况,而政府在交易中心供需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补贴,让风电价格平稳。
风电行业的关联产业:丹麦风电设计到各方面,风力涡轮机生产与维护丶风机测试丶风电场设计丶叶片技术丶零部件技术丶风塔等都是风电行业相比丹麦风电,中国风电产业还在探索阶段。欣喜的是,如今已有许多中国企业在技术发面开展与丹麦的交流,众多中国企业已纷纷在丹麦设立研发中心或对丹麦风机厂展开合资收购。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现有的高碳经济模式的开创者,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应该负有的历史责任,所以率先在世界上高举发展低碳经济的旗帜,成为发展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003年,前首相布莱尔代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DTI2003),宣布道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国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承诺,2012年欧盟温室气体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8%,英国表示愿意为欧盟成员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欧盟内部的“减排量分担协议”中英国承诺减排12.5%,比平均减排8%的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不仅如此,英国政府进一步表示,力求在2010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20%,2050年减排60%。 意大利政府主要通过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及技术开发来影响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
意大利能源的80%以上都依靠进口,因此,意大利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欧洲总体能源政策,以及世界能源市场变化带动低碳技术的开发。 德国政府作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技术上处于世界前列。德国政府实施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将气候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列入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并通过立法和约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于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3.1 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
为实现气候保护的目标,从1977年起,德国联邦政府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最新一期计划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通过德国“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3.2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节约
3.3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3.4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近10年来,法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发展以核能为主题的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4.1 核电一马当先
法国的核电工业起步于一些国家对核电产生动摇的20世纪70年代,近30年来,法国核电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与美国、日本构成了世界核电工业三强。
4.1.1 技术先进,布局合理
4.1.2 安全措施护航
4.1.3 成功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4.1.4 未来核电发展计划
4.2 鼓励“无碳化”绿色能源发展
出于长远考虑,法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通过出台投资贷款、减免税收、保证销路、政府定价等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各种绿色能源。 丹麦在风力发电、秸秆发电、超超临界锅炉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创造了独特的经济,丹麦成为了举世公认的减少二氧化碳并将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走上了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5.1.1 领先世界的风力发电
丹麦是有400多个小岛的岛国,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在利用风能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丹麦是世界上首个使用风能的国家。根据丹麦能源署的统计,到2007年为止,在丹麦电网中,风电所占比重已经达到21.22%--欧盟确立的2020年实现2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丹麦已提前十年实现。
5.1.2 太阳能技术的研发应用
多年来,丹麦致力于研发提高太阳能效率的相关技术。至今丹麦已有3万多个太阳能加热站,主要用于居民家用热水和空间加热。
5.1.3 秸秆燃烧发电
丹麦是最早利用秸秆发电的国家。为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丹麦政府很早就加大了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力度。丹麦的BWE公司率先研发了秸秆生物燃烧发电技术,迄今在这一领域仍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保持者。
5.1.4 先进的低碳产业 美国虽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近20年来,美国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美国于1990年实施《清洁空气法》,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2.1 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2.2 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
2.3 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2.3.1 清洁能源
2.3.2 能源效率
2.3.3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3.4 迈向清洁能源型经济 巴西是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之一。面对电力短缺的严峻形势和执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巴西近年来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3.1 走在世界前列的地上植物“石油”
3.2 风电:巴西的有一个发展目标
3.3 抢救亚马逊森林
3.4 碳信用额机制点石成金
首先,丹麦风电的发展得益于公众的支持,是公众选择了风电并把资金投向风电。其次,政府在财税政策上的扶助,是风电产业快速崛起的关键,比如政府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征税,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但对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风电———包括风机制造商和风电场业主———不仅不征税,反而给予财政补贴。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电网对风电的全额吸纳。(以上来自资料)
我个人认为其实主要是被逼的!
1979年爆发的新一轮石油危机,使丹麦更是陷入了雪上加霜的境地。
石油危机促使他们必须想其他的办法。丹麦人不得不寻求新型替代能源。一开始,发展核电的声音颇为强大,丹麦电力公司甚至开始制订第一座核电站的建设规划。但由于安全性等诸多问题,核电受到多数民众的质疑和反对。丹麦议会顺应民意,及时叫停了核电。“这就为风电的发展送来了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