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1700亿美元资产不保?抓紧向中国卖资源,欲签1亿吨煤炭
俄罗斯金融的优势及劣势
话说,自从乌克兰危机以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俄罗斯采取了苏联解体以后最狠的制裁,即便是有心里准备,俄罗斯的经济还是受到极大影响,卢布创纪录贬值,此后五年GDP平均增长只有1.2%,其中2015年更是负增长。
这一次俄罗斯真正意识到了经济、金融制裁带来的危害,因此这些年来除了增加自己的金融硬实力(外汇储备提高到了6300亿美元水平,占2021年GDP36%)以外,就是改变过度依赖欧洲的经济模式,因此在能源、金属、农场各类大宗商品领域加大与东方的接触,尤其是中国,现如今已经是我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国。
但是要论到最狠的,而且是最直接的,就是“去美元化”,要知道在以前俄罗斯的经济几乎与美元密不可分,因此在克里米亚危机来临以后俄罗斯被全方位重创,要不是本世纪以来十几年的底子在,早就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了。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俄罗斯政府“去美元化”比较成功,美债只剩24亿美元,相比于2013年底的1386亿美元缩减了近58倍,最终结果是俄罗斯央行的资产结构中美元从排名第一到现在的第三,不及欧元和黄金。
为了避免“去美元化”风险,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方面做了重大调整,前年的时候非美元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50%,其中欧元和人民币是俄罗斯的首要选择。
不过在整个俄罗斯的银行系统中,美元资产的比例还是很大的,根据俄央行的数据,对外资产和负债中有1700亿美元是以美元持有了,虽然相比于2002年八成和2014年的七成已经少了很多,但这个规模还是不小的。
这里主要是俄民众和企业为了海外业务或突发情况而存储的,例如许多俄罗斯人喜欢将美元与其他货币一起持有,以对冲卢布贬值或通胀上升。
再看乌克兰危机
自从去年美国渲染乌克兰危机以后,俄罗斯再度面临制裁的风险,现如今俄罗斯已经先发制人,美国随机也宣布了制裁措施并计划再度扩大,于俄罗斯而言其他方面的制裁相对好过一些,但金融制裁必然会更加头疼。
我们先看一下美国国会为俄罗斯准备的“菜单”:
Ⅰ. 对俄罗斯金融机构的制裁。至少选择三家俄罗斯金融机构为对象,并且主要目标是俄罗斯政府拥有或运营的银行。
Ⅱ. 对俄罗斯采掘业的制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生产;煤炭开采、开采和生产;矿物提取和加工。不过鉴于拜登政府对这种可能扰乱全球能源供应的全面制裁表示担忧,这项规定可能会被修订。
Ⅲ. 对俄罗斯领导人的制裁。包括俄总统和总理在内的12名官员以及其他高级武装部队和政府官员,制裁包括银行资产、签证禁令等。
Ⅳ. 与俄罗斯债务有关的禁令。禁止美国人在俄罗斯主权债务中的所有交易,包括俄罗斯政府的债券。此外,美政府处理俄罗斯政府“拥有或控制的不少于10家实体”债务的非美国人士的银行资产和旅行禁令。
Ⅴ. 关于向受制裁的俄罗斯金融机构提供专门金融信息服务的制裁。阻止俄罗斯金融机构使用SWIFT消息系统,甚至将受制裁的俄罗斯银行从SWIFT消息系统中删除。
Ⅵ. 对北溪-2管道的制裁。对参与北溪-2管道规划、建设或运营的人员或后续实体实施资产冻结和旅行禁令。
从美国上的这么多“菜”来看,俄罗斯经济命脉——资源受到重创的概率不大,石油、天然气、煤炭以至于铝、铜、钴等其他资源类商品,美国不可能下狠手,因为欧洲肯定不同意。
石油天然气自不必多说,就说煤炭,尽管现在欧盟在逐渐淘汰,但需要的时间至少也在10年往上,而俄罗斯向欧洲供应几乎所有的低硫含量 PCI(喷煤)和 60% 的高能动力煤。
美国肯定是取代不了,因为质量太差,而且还会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澳大利亚也不行,PCI基本供应不了。
俄罗斯面对金融制裁的手段
危机当下,俄罗斯财政部表态说如果美国打击俄罗斯金融业,俄将确保包括外币在内的所有银行负债都能得到兑现。此外,为应对美国官员几年前首次提出的对美元交易可能实施的制裁,俄罗斯的顶级银行互相之间开设了代理账户,允许在国内转移美元,只要有一家主要银行不受制裁影响即可。
金融制裁来临,俄罗斯的6300亿美元足以应对国内银行资产问题,但是卢布贬值压力又来了,外汇储备还要继续消耗。
想当初2014年俄罗斯花了800多亿美元才让卢布汇率稳定下来,即便如此还是贬值了134%,现在通胀问题还没有解决,再来一次卢布大贬值,俄罗斯国内经济肯定扛不住。
要知道去年大宗商品涨价,俄罗斯即便盆满钵满财政盈余也只有67亿美元,要知道俄罗斯近十年来,只有2018-2021这四年有财政盈余,所以这些钱肯定不够稳定经济,只能发债应对,但是风险如此高的情况下俄罗斯债券恐怕无人问津。
所以,如果美国金融全方位制裁来临,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可能要腰斩才能勉强守得住,更何况即便在资源方面美国、欧盟不会乱来,但不代表不出牌,所以今年俄罗斯的出口创收很可能达不到2021年的水平。
最终结果,大概率风险——卢布贬值继续,可能再出现 历史 新低,突破100有可能,但幅度不会过大,俄罗斯多年积累的财富(外储)会被大幅度消耗。
再看中国
众所周知,在2月冬奥会开幕之前,俄罗斯来了趟北京,然后与中国签了个近1200亿美元的大单,并且是非美元结算。
并且就在上周五俄罗斯能源部长对外称,要与中国签一个煤炭供应合同,规模为1亿吨,虽然现在没有完全落地,但是结算货币大概率是人民币,既能获取外汇收益,同时也增加了人民币在俄罗斯的资产占比。
目前看来,俄罗斯已经多渠道发力,资源类产品完全向中国倾斜,这是最稳的操作。
另外一方面,在俄罗斯面临被SWIFT排除在外的风险越来越大时,加大与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合作能够进一步降低经济风险,毕竟自己搞的支付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对接和认可,只有和我国联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结算难题。
尽管昨夜惊魂,美国已经出拳,但是欧盟还没有,毕竟顾虑较多,但是欧洲的英国肯定会跟随,因此俄罗斯要顶住各种制裁,必须要有硬实力,说白就是钱,最多最稳最长的来源只有向中国靠拢。
铁路:中国北车(601299)、众合机电、晋西车轴(600495)、高盟新材(300200);电网:长城电工(600192)、特变电工(600089)、平高电气(600312)、许继电气(000400)【点击查看:近一月被机构调研的电网概念股】;航天卫星:中国卫星(600118)、航天动力(600343)、北方导航(600435)、航天科技(000901);基建:中国电建(601669)、柳工、北新路桥(002307)、新疆城建(600545)、青松建化(600425);天然气:玉龙股份(601028)、大通燃气(000593)、金洲管道(002443)、光正集团(002524);通讯:中兴通讯(000063)、烽火通信(600498)、中天科技(600522)、日海通讯(002313);中俄自贸区:哈投股份(600864)、哈空调(600202)、哈高科(600095)、龙江交通(601188)
俄罗斯是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之一,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国家。最近两年,俄中贸易发展稳定,去年贸易总额达到925亿美元,增长率为6.8%。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三条西部走廊与俄罗斯的跨欧亚发展带对接,覆盖了区域设施的现代化,以及交通网络、供电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的发展。
随着中俄能源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俄罗斯已成为中国主要能源进口国,双方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开展的一批大项目合作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中俄两国元首将在莫斯科举行元首峰会,将签署一系列的重大合作文件,涉及高铁、基建、航天等多个领域。
引言、现在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就是中俄的能源如果出现大单的话,就用欧元进行结算,这件事情就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有人觉得这样做的话,会让美元的根基出现危机,影响了美国和别国之间的关系,也有人觉得是人民币现在的力量还比较小,但是其实这些都不是正确的解读。
一、为什么中俄结算不用人民币和卢币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最开始中俄能源出现大单的话,确实是用美元结算,而且这样的话是跟我们国际的主流方向比较贴合的,但是现在美国经常会制裁一个国家,并且也是做出了实际行动,所以中俄两个国家在几年前就实行去美元化这个举措了。并且在最近美国也对俄罗斯实行了经济制裁,这样的话确实没有办法用卢币进行结算,而人民币的影响力目前来说并没有美元那么的广泛,所以人民币和卢币都不是结算能源大单的最佳选择。
二、为什么会选择用欧元进行结算
现在的能源大单卢币人民币和美元都不可以使用,那就只剩下欧元了,因为欧元是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的货币,欧元的地位仅仅只比美元低一名,所以如果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出现了能源大单的话,确实选择用欧元结算是比较合适的,而且这也是两国之间相互妥协的一个情况,所以并不存在着一些什么阴谋论的情况。而且也没有说人民币现在不需要国际化,只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需要进行一些商量和一些妥协。
三、总结
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出现了能源的大单,不用人民币和卢币的话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并不是像网上所说的那么严重,也不要危言耸听。因为是两个国家的事情,所以要进行各种方面的考量。
中俄(哈尔滨)经贸曾经的指数报告中发布报告显示,中俄双边货物贸易额1077.7亿美元,连续三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中俄贸易指数总体保持稳定态势,中俄贸易增速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位列第一,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可期。
中俄进出口贸易总额曾经大增,据俄罗斯海关公布的消息,俄罗斯与中国贸易总额为858.54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其中,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为423.04亿美元,435.5亿美元,二者增长都在27%以上。
在新冠疫情下,中俄贸易取得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都出现快速增长,中俄贸易越来越紧密相连了,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小麦、牛肉等,俄罗斯的能源能够有效地替代澳大利亚的一些出口商品。
在曾经,中俄又签了两个油气大单,这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有良好促进,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一是中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二来中国能源更有保障,三是中俄贸易有了新的增长点,未来将持续增长。俄气公司跟中石油签订的每年4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合同,一下子比原来每年增加了100亿立方米,大概为我国2021年进口天然气总量12,135.6万吨(1699亿方)的十七分之一。
第二个大单是一亿吨石油大单,俄罗斯石油公司跟中石油签订过境哈萨克斯坦向我国供应,协议期十年,平均每年大概1000万吨,大概相当于我国2021年进口石油量5.13亿吨的2%。两个能源大单的签订,显然能够更好的保障我国能源供应,从而可能让我国经济发展的更稳,更好更快!
自2021年以来,中国成为了全球液化天然气第一进口国,一举超越日本,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还在不断腾飞。
签署大单
但目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导致我国的天然气无论是价格方面还是供应方面都存在一定变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保证天然气供应。所以,根据中俄双方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我们再次和俄罗斯达成了能源供应战略协议,签署了2个石油和天然气大单。
据悉,中俄这两笔大单价值高达8000亿人民币,将全部采用欧元支付,专家表示,这就是东方的智慧,中俄此举或将动摇美元霸权根基,白宫彻底坐不住了。天然气方面,双方供应合作为期30年,俄罗斯将在远东地区修建一条连接远东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新管道,保证中方的能源供应,据悉,这条新管道将在2到3年内开始送气。
这次协议为中俄双方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俄罗斯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西方势力的压迫,俄罗斯能源出口被严重堵塞,而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国家政治地位强大,经济蓬勃发展,加上“双碳”工作的推进,未来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只会更高。
所以,这是一次互惠互利的合作。但是,很多人却不理解,中俄这次能源合作为何会采用欧元支付,而不是美元或人民币呢?
采用欧元
欧美国家想当然的认为,中俄或是想彻底“踢开”美元霸权,渲染大国“威胁论”。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中俄协商过后的优解办法。欧元在国际上的使用量仅次于美元,甚至一直有碾压美元之势,因此外界自然以为各国之间合作采用欧元,是在动摇美元霸权地位。而这对欧盟国家来说,其实是意外之喜,如果美元霸权被动摇,意味着欧盟国便不用再为美元“卖命”了。
捕风捉影
这下把白宫政府气得牙都咬碎了,因为如果欧元势力继续壮大下去,那么美国在乌克兰所做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其实,中俄这几年的合作都在执行本币结算,人民币的结算比例已经增长17%,但大型贸易合作还是会采用欧元或者美元结算,至于外界强行分析,中俄此举是为了推动“去美元化”的进程,倒显得有点捕风捉影了。不过,我们也期盼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会更强,彻底实现自由兑换。
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加强
俄气负责人表示,目前天然气行业最具前景的就是亚洲市场,因此该公司决定将重心投放到中国、日韩等国。
1月份,俄气宣布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在蒙古国建立东方联盟公司。俄方表示,在敲定的中俄能源项目中,计划在2024年开工,建设一条途径蒙古国的管道将天然气输送至中国。预计工程会在两年内完工,届时年输气量将高达500亿方。
现阶段大批国家正上演着能源危机,尤其是欧美地区,已经发展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英国加油站因无油供应,导致大量车主围堵在加油门外。如此背景下,能源价格不断飙升,一些电力公司因无力承担庞大的成本开支先后宣布倒闭。
中国的局势虽没有外国那么夸张,但也得提高警惕。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特别是天然气资源。
我国本土开发天然气难度大,加上政府在积极响应国际号召,利用清洁资源代替燃煤发电,因此我国得从国外源源不断引进天然气。
俄罗斯资源丰富,且人口稀少,该国每年都会出口大量能源带动经济发展。中俄关系靠近后,就签署了天然气贸易合作,由于两国距离不算远,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少,而且俄罗斯给予我国的价格非常优惠。
为了巩固天然气合作,两国合作修建了专门的运输管道。早期仅有一条管道投入使用,因此两国通过洽谈决定修建第二条运输管道,这是东方联盟公司即将展开的项目。
俄罗斯为何要提议管道途径蒙古国
中俄加强合作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对于两国而言是互惠互利的。不过,有人不明白,俄方为何坚持让管道通过蒙古国呢?是有何目的?
首先,蒙古国处于中俄之间,与两国也存在合作关系。此次中俄能源项目带上蒙古国,对三国关系发展有一定的推动效果。
其次,美国有意拉拢蒙古国,俄罗斯肯定不想看到蒙古国倒向西方怀抱,只能先发制人。设想一下,蒙古国一旦成为亲美一派,对于中俄都不是好事。
最后,途径蒙古国后,蒙古国有可能也成为俄罗斯天然气买家,利益捆绑到一起,对国家关系拉近有一定帮助。
俄罗斯提出这个要求时,我国默认等于支持。继中澳关系恶化后,我国不再从澳方进口煤炭、化石能源,而是将目光转移到蒙古国。因此,中俄能源项目途径蒙古国,虽然进程会耽误一些,但有利于巩固三国关系,也是值得。
在全球能源危机背景下,俄方主动承诺,会尽量保障对中国市场的能源供应。国人听到后很是感激,这个冬天如果没有足够的天然气,日子可不好过。
近些年,中俄不断加强贸易往来,对于俄罗斯而言能够帮助该国解决经济压力,对于我国而言,和世界另一强国合作,能提升国际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给西方一个警告,不要妄想一直做世界霸主。
对于老股民来说,2007年股票熊市可谓是记忆深刻,从那一年开始,股市遭到重创,股票暴跌,无数人破产。起因就是2007年美国乃至全球遭受到了“百年一遇”的巨大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到信贷,再从银行到金融,美元主导的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崩溃。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危机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其中,那次的经济危机对俄罗斯打击最为严重。
对于美国经济危机,俄罗斯的一些专家从一开始对于此事带来的影响是 过于乐观 的,他们认为俄罗斯所依赖的实体经济是十分稳定的,不会被金融危机所击倒。
的确,俄罗斯土地辽阔,国库充盈,是世界第三大外汇储备国,同时石油天然气这种所有国家都十分需要的天然资源储备丰富,似乎无须担心经济危机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 俄罗斯甚至可以看作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 金融状况一度积极发展,俄罗斯的股市持续增长,似乎并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然而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
2008年8月,俄罗斯证券市场就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9月16日,一日之间,俄罗斯股票大跌,俄罗斯交易指数(RTS)下跌11.47%,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指数(MICEX)下跌17.75%。到了第二天,9月17日,股市再次暴跌,RTS指数下跌超过9%,MICEX指数更是大跌15%, 两家交易所被迫停牌 ,防止股市进一步下挫。
20天之后, “黑色星期一”再次上演,股市又一次大跌,交易所又一次被迫停牌。 同时,俄罗斯政府为了挽救低迷的股市多次向银行系统注资,然而投进去的钱就像是水滴遇到了火焰,快速蒸发,阻止不了总体上持续下跌的股票。
RTS指数一度从2008年5月中旬的最高点2478.87回落到10月31日盘中最低点758.71,短短5个月跌幅高达69.39%。
俄罗斯的经济政策缺陷导致的巨大隐患被彻底爆发。
因为欧美市场的银行利率比较低, 所以很多国外的投资者都会把钱存到俄罗斯银行里,这让俄罗斯银行的外债逐年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也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岛”。然而等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安全岛”并不安全,很多国外投资者抽资出逃,把自己以前存的钱取出来,这样持续的 资金外逃,后果就是俄罗斯银行面临破产。
要知道,银行的资金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它要靠资金的流动性来获得收益, 只出不进,银行最终会有没钱的那一天,对它的客户无钱可付。
俄罗斯银行在2008年面临的这个问题,让大量资金外逃的同时,没能有新的资金进来,因为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就是严重短缺的,此时没有人想要存钱,也就不会有贷款给银行,与此同时以前的贷款又面临赔偿问题,这样让俄罗斯银行根本支持不下去。
另外,因为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俄罗斯本国居民也开始大量从银行里取出钱财,短短几个月俄罗斯银行流失千亿卢布存款。
为了自家的银行能够支撑下去,俄罗斯政府倒是积极地在进行拯救, 不仅政府用国库储备多次注资,注资金额达11万亿卢布。
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同时召开紧急经济会议,帮助银行获得了巨额信贷,据估计, 银行从国家的反危机资金中获得了84%。 然而救下的大部分还都是储蓄银行、外贸银行、天然气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 其他中小银行还是摆脱不了破产、并购的命运。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就像多米诺骨牌,俄罗斯国内的经济一个接一个受到影响。
首先就是,银行带来的问题直接影响了 卢布的贬值 ,资金外逃,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迅速减少,新的外资进入缓慢,卢布持续贬值。同时,俄罗斯经济过于依靠能源出口,卢布的价值与能源价格息息相关。
然而此时国际油价持续性下跌,油价愈加下跌,卢布就愈加贬值, 恶性循环让俄罗斯经济是雪上加霜,状况不容乐观。
金融危机的扩散同时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减少, 俄罗斯的油气公司纷纷面临破产危机 ,公司经营资金短缺。不仅俄罗斯银行需要钱,这些公司同时也需要大笔资金来维持稳定。2008年,俄罗斯4家天然气巨头致信时任普京总理, 要求俄罗斯政府拨款偿还所欠的外债800亿美元。
除了油气公司之外,俄罗斯的 建筑企业,不动产价格, 汽车 制造业,冶金公司,零售企业都出现了大量的资金短缺,失业人数暴增, 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俄罗斯面临巨额偿债,一切在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2009年,一切发生了转机。
俄罗斯其实是不止一次发生过金融危机了,早在1991年和1998年就发生过两次金融危机,所以即使面临如此困境,俄罗斯政府也是有过去的一些经验去应对的。
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场打击,但同时也是一次俄罗斯改变的机会。西方资本早就对俄罗斯优厚的天然资源眼红,他们也想要分一杯羹,俄罗斯面临经济危机恰好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他们想要 蚕食掉俄罗斯的能源企业。
此时,俄罗斯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决定, 向东看,是时候与接邻的东方大国——中国,合作了。
俄罗斯早就开始计划 “远东开发计划” 了,而这次卢布贬值反而会让俄罗斯加快融入 “亚太经济圈” 。同时,俄罗斯与中国合作,也可以让俄罗斯避免过于依赖西方市场,缓解自身的压力, 在政治上达到制衡的目的。
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的经济有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自身,俄罗斯经济状况不好,中国对于俄罗斯的出口贸易等也会受到冲击,所以帮助俄罗斯尽快回复自身经济,也对中国有利。
所以与其说当时是中国向俄罗斯“输血”拯救了俄罗斯,不如说是趁此机会 双方达到了互利合作 。
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同时因为中国的众多人口,中国一直是 能源消费大国 , 进口大国 ,而这次经济危机恰好是 中国大举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有效时机 。并且俄罗斯的油气勘探开发 历史 悠久,也拥有丰富的资源储量,他们的技术和能源都是中国所需要的,这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虽然以前俄罗斯与中国也是拥有多次在石油上的贸易,并且贸易量也是与日俱增的,但大多都 是现货交易 ,中国购买俄罗斯开采好的石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可以长期合作的规模。
就这样,2009年2月17日,中国与俄罗斯正式签订著名的 “贷款换石油” 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总计 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 ,固定6%的利率,而俄罗斯则用石油换贷款,从2011-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段供给石油。
就这样, “贸易油”变成了“合同油” 。
2009年9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中国签署了《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再一次加强了 能源协作战略 的互惠互利。
同时, 2009年10月中俄成立第一家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象征着中俄对于能源领域的合作更为紧密。
“贷款换石油”中的250亿看似很少,毕竟俄罗斯政府此前为了拯救自家银行、企业,注资就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但是却给了西方资本家一个信号,不仅仅是西方有钱款储备,东方也一样。 如果西方资本家不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停手,让彼此之间能够 相互制衡 ,那么俄罗斯与东亚联手对抗,最后的结果就是 两败俱伤 。对于国家目前这个情况,俄罗斯并不会被搞垮。
最终,俄罗斯度过了这次金融危机,并且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仍然在继续,并逐步形成了 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的模式 ,直到现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 “一带一路” 的贸易发展模式,更好的应对油气、矿产资源对外进口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随着欧亚地区的紧密合作,有朝一日,“超级霸权”的国家也许不会存在,而 世界格局将会是多极化的 ,都拥有自主话语权的。
俄罗斯与中国的这一次合作,不仅改善了俄罗斯本国的经济环境,长远看, 更是俄罗斯在政治上对欧盟美国的一种牵制。
说起油气资源的合作问题,能源消费国与东道国的各种博弈中,不得不说各国都在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 中亚 。
中亚地区作为欧洲、亚洲和中东的中间地带自然是具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为权力真空地带,在大国博弈中主要形成了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相互竞争角力的政治格局。
俄罗斯一直都是中亚地区能源政治格局最核心的力量,中亚天然气管道和穿越里海的天然气管道等 欧洲能源走廊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均在俄罗斯的掌握之中 , 但是这种掌握自然不是美国想要看到的。
多年以来, 美国一直在利用资金优势打入中亚的能源圈,让中亚成为其自己的能源供应基地,打破俄罗斯对于中亚能源的垄断。 同时,美国还从政治军事等方面介入中亚事务,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 军事基地 ,还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获得了 多个中亚油田的勘探和开采权 。
中国经济发达之后,也在与中亚国家积极建设天然气管道和原油管道,并 成功打破了之前中亚各国对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依赖, 让中亚各国在大国平衡这一外交政策发挥到极致,更是在提升中国自身在国际上能源政治中的地位。
所以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也是 能源政治中博弈的结果 。
2009年,俄罗斯调整了能源出口的战略方向,能源战略开始向东亚蔓延。由于地理原因,亚太地区的石油煤炭产量有限,很大一部分都要依靠进口,所以整个亚太市场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是十分庞大的。
其中, 作为人口超级大国的中国,自然是对油气能源的需求量巨大,有着巨大的贸易空间。
俄罗斯与中国“贷款协议”的成功,让中国看到了另外一种关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的方式, 2009年,中国继与俄罗斯签订“贷款协议”之后由又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签订了 “贷款协议” ,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逐渐形成多元化, 从一开始单纯的油气贸易到后来的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和油气销售 等上中下游各个领域。
不仅如此,中国还发展出了 多种能源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就是 “贷款换资源”模式 ,这种贸易模式确定了未来的油气资源的供应,对于中国本身的油气需求来说,是一种保障。
对于能源供应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来说,能够缓解资金压力,是双赢的局面。但是由于签订的时候本质上还是“空头支票”,从本质上并没有实际控制到油气资源,还是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价格也是没有办法做到最优的。
继“贷款换资源”之后,中国又与俄罗斯发展出了 “双向合作”模式, 成立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俄能源资本开始合作。 中国能够学习俄罗斯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能让中国在俄罗斯境内的勘探开发合作打下基础,对于两国的能源政治来说,未来前景光明。
还有 , 与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经营模式 , 此模式的背景就是因为西方国际石油巨头已经在中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基础,同时中亚地区因为政治、战争、宗教等因素也是极其不稳定的。中国在中亚各国的石油勘探开发虽然相对稳定,但同时是有隐患的。 如果中国与中亚各国还有俄罗斯的石油公司直接组成战略联盟,就能够规避风险,进行有效的合作。
最后就是“油气-经贸”合作模式, 也就是 “一带一路”。
现如今,中国已经深入发展了 “一带一路” ,这不仅仅是在能源方面可持续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在其他方面,比如铁路、公路、航空、电网等互通网络,让资金贸易有了显著发展,同时中国也因为其消费大国的身份,在“一带一路”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保证了能源供应的稳定与持续。
跨越两个世纪的中俄“世纪大单”
2014年5月21日,中俄在上海共同签订了一份“世纪大单”,它的存在,奠定了如今中国天然气的底气。
它就是中俄最大的天然气供销合同,合同规定,从2018年开始,俄方会以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每年向中方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从而填补中国天然气进口的空缺,协议持续30年有效。
这笔交易的规模达到了4000亿美元,加上前所未有的协议期限,可以称得上是俄罗斯天然气产业最大的一笔订单,也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签署最大的单笔合同。
这个合同的签订过程也很传奇,早从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开始算起,中俄就这件事已经谈了20年。从20世纪谈到21世纪,是当之无愧的“世纪大单”。
在这20年中,国际局势发生过很多次变化,每一个看似无关的变化都牵扯着这次谈判的结果,也牵扯着每一个人的心。
2014年的5月20日,是普京访华的倒数第二天,谈判又一次以破裂告终,在看到中俄签署了电力、航空、通信等等领域的40个合作文件,却唯独没有那份关于天然气的合同时,众人又一次对谈判失去了信心,当天,俄罗斯的天然气股票下跌了2.33%。
当时的西方媒体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的态度,有的人称“俄罗斯遭受巨大打击”、有的人称“中国趁火打劫想多抬高一些价格”,多番解读,表达的都是对这个合同的讥讽。
然而,事情在24小时之间出现了转机。5月21日,俄罗斯的《生意人报》头版刊登了一则喜讯——中俄之间的订单,历时10年终于签成了!报道还特地配上了两国领导人对饮的照片作为配图,说明对于这次促成这次合作,两国都是极力推崇的,属于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事实上,没有百般无奈,也没有价格让步,这份合同带来“双赢”的影响力,的确体现在了中俄的方方面面上。
天然气协议的意义
对俄罗斯来说,当年爆发了乌克兰危机,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脱乌入俄,与此同时加剧了俄罗斯和欧美的紧张关系。
之后,欧洲国家开始扶持挪威,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俄罗斯因此丧失了一大买家,他们需要早日寻找到下一个买家,来解决国内天然气“供过于求”的问题。而临近的中国,就是最好的选择。
那段时间的中国,人口和经济都处于增长的趋势下,对能源的需求只增不减。俄罗斯交气、中国付钱,甚至可以帮助俄罗斯缓解经济制裁的窘况,可谓是雪中送炭,求之不得。
而对中国来说,当时正处在能源变革的紧张期,虽然试图增加天然气的使用,但中国天然气的消费仅占所有能源的4%,远远低于国际23%的水平,原因就是本国的天然气开采水平有限,导致供应严重不足,预计在2015年,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会上升到900亿立方米。
如果这样下去,先不论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更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可能直接陷入能源危机当中。
而一旦俄罗斯天然气能够进入中国,按照每年380亿立方米来计算,直接占据了中国2013年全进口量的72%。不仅极大缓解能源紧缺的问题,甚至比起以前更加稳定,以后中国在进口欧洲天然气的时候,就不至于“饱一顿饥一顿”了。
至于价格问题,有专业人士指出,具体的交易价格并不固定,而是要根据一个公式来计算的,会根据世界的石油市场价格调整,会涨会跌,大概的价格区间在350~400美元/千立方米之间。
问题在于,如果中国向中亚进口天然气,价格处在220元/千立方米左右,比俄罗斯便宜上不少,中国是不是大亏了?
实则不然,因为中国和中亚的天然气往来,完全可以说是中国一手包办的,自己修输气管道、自己运回来??对中亚国家来说,只要卖一卖就行,几乎不用出什么成本费,天然气价格自然也就便宜了。
但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就不一样了,天然气协议中还包含了对于天然气开采、运输的各种建设投资项目,其中俄罗斯“阔气”地包走了一大半,天然气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在这个基础上,俄罗斯其实还做出了额外的让步,比如中国要用的天然气,在俄罗斯开采时不用付开采税。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份长达30年的长期协议,即使现在价格高了,根据天然气的价格波动趋势来看,长期依然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对中国还有一个最大的意义,那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自合同的项目开始运转以来,中俄两国用美元结算的比例变得越来越低,已经从2015年的90%下滑到了46%,而人民币则从微不可见的“零头”上升到了17%,而今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比例一定还会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份协议的大部分结算还是使用欧元,因为这样可以规避中俄货币升值、贬值带来的风险,算是一道保险栓。
这些好处一个接一个地体现在了今天,首先是俄罗斯稳定供应的天然气,带给中国面对国际风险时的“缓冲垫”,让我们的天然气维持在了一个比较平稳的价格;
其次是中国和俄罗斯这个能源大国建立了合规的合作关系,这让中国在世界局势动荡的时候,可以无视国际上的杂音,维持正常贸易,以保证国内能源的稳定。
“首先是拉动煤炭需求,缓解国内煤炭产能过剩的压力。”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经济运行部副主任、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认为,“一带一路”将是贯穿未来若干年的超级投资主题,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拉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继而拉动煤炭消费需求。
走出去开发有广阔合作空间
“‘一带一路’沿线有不少国家煤炭资源丰富,如中蒙俄通道上的俄罗斯、蒙古是世界重要的煤炭生产国和出口国,哈萨克斯坦是中亚通道上的重要煤炭生产国,这都为我国的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梁敦仕说。
据介绍,俄罗斯探明煤炭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四分之三的储量在其亚洲部分。2014年,俄罗斯煤炭产量3.57亿吨,居世界第六位,煤炭出口量1.5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中俄两国能源资源贸易合作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俄罗斯对我国煤炭出口总量不断增加。
2013年,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煤炭2728万吨,同比增长35%。2014年,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煤炭2539万吨。
去年9月,神华集团与俄罗斯企业签署了联合开发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煤田的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建设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
中煤集团也准备与俄罗斯企业合作开发雅库特南部大型煤田。
预计今后几年,俄罗斯对我国的煤炭出口量将继续增长。
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煤矿的沙特”。近10年来,蒙古煤炭出口量由几乎为零增长到2050万吨。
2014年,蒙古向我国出口煤炭1927万吨。
去年10月,蒙古国家大呼拉尔(议会)通过决议案,决定将与中国临近的两段南线铁路改为与中国相同的标轨,这无疑将更便利蒙古增加对我国的煤炭出口。
哈萨克斯坦在中亚五国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储量居世界第八位。2014年,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1.14亿吨。
哈萨克斯坦政府提出,要维持并增加煤炭产量和出口量,除了继续向俄罗斯出口煤炭外,还计划向中国、欧洲和其他市场出口煤炭。
“我国在采煤工艺技术、煤矿设备制造、煤炭综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梁敦仕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他们在这些国家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参与国际贸易有广阔市场空间
除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一带一路”国家,还拥有广阔的煤炭市场。
“欧盟地区、南亚的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煤炭,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梁敦仕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推动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煤炭市场。
据介绍,近10年来,欧盟地区煤炭市场供需总量维持在7亿吨至8亿吨,2014年煤炭进口量2.05亿吨。
尽管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煤炭生产国,2014年煤炭产量超过6亿吨,但仍满足不了其国内煤炭需求。
现在印度每年进口煤炭约2亿吨,且进口量将大幅增长。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进口量超过3亿吨,到2035年进口量可达6.3亿吨。
近几年来,越南煤炭产量呈下降趋势,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2014年,越南煤炭产量4020万吨;出口煤炭728万吨,同比下降43.1%;进口煤炭310万吨,同比增长36.3%。预计越南今年会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还有像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都是煤炭净进口国,也许10年之后,印尼将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欧盟地区、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煤炭出口很重要的市场。”梁敦仕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有助于我国逐步形成“有进有出、大进大出”的煤炭进出口贸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