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里面烧出铁疙瘩
您的问题,在煤炭里烧出一块石头,比一般石头重...
根据您上传的图片
这是块石头上的金粒
是黄铁矿
因其浅黄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
常被误认为是黄金,故又称为“愚人金”。
您的采纳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第一时间回复,希望能帮到您~
这个是非常难的。一般只能用水洗法,简单的说就是将煤炭放入水池里不停地搅拌成浆状,将比重较大的钛沉入底层,达到分离目的。说起来很简单其实需要的投资非常大,而且技术性要求很高,只有大型煤炭集团公司才会有洗选煤装置。
1、煤炭里面出现金灿灿的东西,并不是黄金的,这只不过是琥珀岩而已。煤炭资源的形成都是经过古代的各种植物在死亡之后归于地下所形成的一种大自然特有的资源,这种资源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是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很多国家的发展都是靠着煤炭资源。
2、在大型树木死亡之后,就会随着地表的运动而埋入地下,在地下是没有任何的空气和温度的,经过几千年的变化这些树木就会形成煤炭资源,这种金灿灿的东西其实就是琥珀岩。
商品买卖,在当今社会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但关于买卖的方式及其发展,有着上千年的时间。根据商品种类的不同、价值的高低,买卖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国策》我们可以得知,普通的商品可以通过一口价的方式对外出售,对于那些非常珍贵,价值难以衡量的东西,则开始使用竞价,也就是拍卖的形式决定物品的归属。
01
而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拍卖行为却出现在古巴比伦。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当中,记载了古巴比伦城邦内的奴隶拍卖行为,等到罗马共和时期,除了奴隶拍卖以外还有商品拍卖等等。拍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获得长远发展是在欧洲,文物因为其价值珍贵、数量稀少等特点,成为了拍卖场上经常出现的常客。湖北就有一位锅炉工,烧煤时捡到一块黑疙瘩,专家主动上门:估价280万。
我们的文物数量众多,可惜由于清朝晚期国家遭受他国入侵,大量珍贵的文物流落至国外,并出现在国外的拍卖场上。无数的爱国企业家花费重金,将这些珍贵的文物以高价购回国内。除了这些国外的拍卖场所,国内的拍卖场上也时常出现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并以极高的价格出售出去。湖北一位锅炉工,就这样阴差阳错的获得了一个“文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02
陈师傅是一名老实本分的锅炉工,烧锅炉这个职业,他已经做了许多年。一年冬天,陈师傅像往常一样,用铲子向锅炉内添煤,心细的陈师傅在烧煤时捡到一块黑疙瘩,很显然这个黑疙瘩并不是煤炭,但究竟是怎么,见多识广的陈师傅也分辨不出来。拿回家之后,陈师傅将它用清水洗了好几遍,发现它的表面虽然算不上光滑,但手感却意外的好,而且上面还有很多纹路,就像是人为雕刻上去的一样,而且最令人奇怪的是,它用手拿起来不重不轻,分辨不出来究竟这是由什么制造而成的。
既然自己无法辨别这究竟是什么东西,那就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鉴定。陈师傅带着这个奇怪的黑疙瘩找到了当地的鉴定机构,想让专家对其进行辨别。在一开始,陈师傅还以为这或许是一个古代的文物,说不好还能卖上一笔钱。但得到的结论却更让他感到吃惊,原来这并不是地球上的东西,而是自外天空掉落在地球上的一块陨石,而且它的外部经过大气层后已经燃烧殆尽,因此现在这个样子非常稀有,能卖几千块。
03
陈师傅听了之后非常激动,但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决定对其进行售卖,而是打算以拍卖的形式,争取能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陈师傅回到家之后,又一个专家主动上门:估价280万。陈师傅听了这个“专家”的报价之后心情非常激动,连忙表示可以接受这个价格。但专家却表示要收取200元的鉴定费和8000元的服务费,按理来说这时常人应该有所警觉,但陈师傅因为太过于激动,想都没想就把这笔钱交了上去。
“专家”拿到了钱之后,没过几天又向陈师傅表示,必须要缴纳两万元保证金才能够将其拍卖,否则无法确保真实性。听到这之后陈师傅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上当受骗,连忙报警将这个所谓的“专家”逮捕归案。
这个自称是鉴定专家的人,抓住了陈师傅的心理,一次又一次地向他索要钱财,最终被人识破并被抓捕归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小心谨慎,千万不要中了骗子的圈套。
自从Fischer和Tropsch发现在碱化的铁催化剂上可从CO和H2生成烃类化合物以来,费托合成技术就伴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波动以及政治因素而盛衰不定。费托合成率先在德国开始工业化应用,1934年鲁尔化学公司建成了第一座间接液化生产装置,产量为7万吨/年,到1944年,德国共有9个工厂共57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在同一时期,日本、法国、中国也有6套装置建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东大油田的发现使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陷入低潮,但南非是例外。南非因其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而遭到世界各国的石油禁运,促使南非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问题。考虑到南非的煤炭质量较差,不适宜进行直接液化,经过反复论证和方案比较,最终选择了使用煤炭间接液化的方法生产石油和石油制品。SASOL I厂于1955年开工生产,主要生产燃料和化学品。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促使SASOL建设两座更大的煤基费托装置,设计目标是生产燃料。当工厂在1980和1982年建成投产的时候,原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0美元/桶。此时SASOL的三座工厂的综合产能已经大约为760万吨/年。由于SASOL 生产规模较大,尽管经历了原油价格的波动但仍保持赢利。南非不仅打破了石油禁运,而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煤炭液化费托合成技术工业化的国家。1992和1993年,又有两座基于天然气的费托合成工厂建成,分别是南非 Mossgas 100万吨/年和壳牌在马来西亚Bintulu 的50万吨/年的工厂。 F-T合成的主反应:
生成烷烃:nCO+(2n+1)H2 = CnH2n+2+nH2O
生成烯烃:nCO+(2n)H2 = CnH2n+nH2O
另外还有一些副反应,如:
生成甲烷:CO+3H2 = CH4+H2O
生成甲醇:CO+2H2 = CH3OH
生成乙醇:2CO+4H2 = C2H5OH+ H2O
结炭反应:2CO = C+CO2 固定床反应器首先由鲁尔化学(Ruhrchemir)和鲁齐(Lurge)两家公司合作开发而成,简称Arge反应器。1955年第一个商业化Arge反应器在南非建成投产。反应器直径3米,由2052根管子组成,管内径5厘米,长12米,体积40m3;管外为沸腾水,通过水的蒸发移走管内的反应热,产生蒸汽。管内装填了挤出式铁催化剂。反应器的操作条件是225°C,2.6MPa。大约占产品50%的液蜡顺催化剂床层流下。基于SASOL的中试试验结果,一个操作压力4.5 MPa的Arge反应器在1987年投入使用。管子和反应器的尺寸和Arge 反应器基本一致。
通常多管固定床反应器的径向温差为大约2~4°C。轴向温度差为15~20°C。为防止催化剂失活和积碳,绝不可以超过最高反应温度,因为积碳可导致催化剂破碎和反应管堵塞,甚至需要更换催化剂。固定床中铁催化剂的使用温度不能超过260°C,因为过高的温度会造成积碳并堵塞反应器。为生产蜡,一般操作温度在230°C左右。最大的反应器的设计能力是1500桶/天。
固定床反应器的优点有:易于操作;由于液体产品顺催化剂床层流下,催化剂和液体产品分离容易,适于费托蜡生产。由于合成气净化厂工作不稳定而剩余的少量的H2S,可由催化剂床层的上部吸附,床层的其它部分不受影响。固定床反应器也有不少缺点:反应器制造昂贵。高气速流过催化剂床层所导致的高压降和所要求的尾气循环,提高了气体压缩成本。费托合成受扩散控制要求使用小催化剂颗粒,这导致了较高的床层压降。由于管程的压降最高可达0.7 MPa,反应器管束所承受的应力相当大。大直径的反应器所需要的管材厚度非常大,从而造成反应器放大昂贵。另外,装填了催化剂的管子不能承受太大的操作温度变化。根据所需要的产品组成,需要定期更换铁基催化剂;所以需要特殊的可拆卸的网格,从而使反应器设计十分复杂。重新装填催化剂也是一个枯燥和费时的工作,需要许多的维护工作,导致相当长的停车时间;这也干扰了工厂的正常运行。 德国人在上世纪的40和50年代曾经研究过三相鼓泡床反应器,但是没有商业化。SASOL的研发部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对浆态床反应器的研究。1990年研发有了突破性进展,一个简单而高效的蜡分离装置成功地通过了测试。100桶/天的中试装置于1990年正式开车。SASOL于1993年5月实现了ID=5m,20m高的产能为2500桶/天的浆态床反应器的开工。
SASOL的三相浆态床反应器(Slurry Phase Reactor)可以使用铁催化剂生产蜡、燃料和溶剂。压力2.0 MPa,温度高于200℃。反应器内装有正在鼓泡的液态反应产物(主要为费托产品蜡)和悬浮在其中的催化剂颗粒。SASOL浆态床技术的核心和创新是其拥有专利的蜡产物和催化剂实现分离的工艺;此技术避免了传统反应器中昂贵的停车更换催化剂步骤。浆态床反应器可连续运转两年,中间仅维护性停车一次。反应器设计简单。SASOL浆态床技术的另一专利技术是把反应器出口气体中所夹带的“浆”有效地分离出来。
典型的浆态床反应器为了将合成蜡与催化剂分离,一般内置2~3层的过滤器,每一层过滤器由若干过滤单元组成,每一组过滤单元又由3~4根过滤棒组成。正常操作下,合成蜡穿过过滤棒排出,而催化剂被过滤棒挡住留在反应器内。当过滤棒被细小的催化剂颗粒堵塞时可以采用反冲洗的方法进行清洗。在正常工况下一部分过滤单元在排蜡,另一部分在反冲洗,第三部分在备用。另外为了将反应热移走,反应器内还设置2~3层的换热盘管,进入管内的是锅炉给水,通过水的蒸发移走管内的反应热,产生蒸汽。通过调节汽包的压力来控制反应温度。此外在反应器的下部设有合成气分配器,上部设有除尘除沫器。其操作过程如下:合成气经过气体分配器在反应器截面上均匀分布,在向上流动穿过由催化剂和合成蜡组成的浆料床层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FT合成反应。生成的轻烃、水、CO2和未反应的气体一起由反应器上部的气相出口排出,生成的蜡经过内置过滤器过滤后排出反应器,当过滤器发生堵塞导致器内器外压差过大时,启动备用过滤器,对堵赛的过滤器应切断排蜡阀门,而后打开反冲洗阀门进行发冲洗,直至压差消失为止。为了维持反应器内的催化剂活性,反应器还设置了一个新鲜催化剂/蜡加入口和一个催化剂/蜡排出口。可以根据需要定期定量将新鲜催化剂加入同时排出旧催化剂。
浆态床反应器和固定床相比要简单许多,它消除了后者的大部分缺点。浆态床的床层压降比固定床大大降低,从而气体压缩成本也比固定床低很多。可简易地实现催化剂的在线添加和移走。浆态床所需要的催化剂总量远低于同等条件下的固定床,同时每单位产品的催化剂消耗量也降低了70%。由于混合充分,浆态床反应器的等温性能比固定床好,从而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运转,而不必担心催化剂失活、积碳和破碎。在较高的平均转化率下,控制产品的选择性也成为可能,这就使浆态床反应器特别适合高活性的催化剂,SASOL现有的浆态床反应器的产能是2500桶/天,2003年为卡塔尔和尼日利亚设计的是ID=9.6m、17000桶/天的商业性反应器。SASOL认为设计使用Co催化剂的能力达到22300桶/天的反应器也是可行的,这在经济规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1955年前后,萨索尔在其第一个工厂(Sasol I)中对美国Kellogg 公司开发的循环流化床反应器(CFB)进行了第一阶段的500倍的放大。放大后的反应器内径为2.3米,46米高,生产能力1500桶/天。此后克服了许多困难,多次修改设计和催化剂配方,这种后来命名为 Synthol 的反应器成功地运行了30年。后来SASOL通过增加压力和尺寸,反应器的处理能力提高了3倍。1980年在SASOL II、1982年在SASOL III分别建设了8台ID=3.6m、生产能力达到6500桶/天的Synthol 反应器。使用高密度的铁基催化剂。循环流化床的压降低于固定床,因此其气体压缩成本较低。由于高气速造成的快速循环和返混,循环流化床的反应段近乎处于等温状态,催化剂床层的温差一般小于2°C。循环流化床中,循环回路中的温度的波动范围为30°C左右。循环流化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可以加入新催化剂,也可以移走旧催化剂。
循环流化床也有一些缺点:操作复杂;新鲜和循环物料在200°C 和2.5 MPa条件下进入反应器底部并夹带起部分从竖管和滑阀流下来的350°C的催化剂。在催化剂沉积区域,催化剂和气体实现分离。气体出旋风分离器而催化剂由于线速度降低从气体中分离出来并回到分离器中。从尾气中分离细小的催化剂颗粒比较困难。一般使用旋风分离器实现该分离,效率一般高于99.9%。但由于通过分离器的高质量流率,即使0.1% 的催化剂也是很大的量。所以这些反应器一般在分离器下游配备了油洗涤器来脱除这些细小的颗粒。这就增加了设备成本并降低了系统的热效率。另外在非常高线速度的部位,由碳化铁颗粒所引起的磨损要求使用陶瓷衬里来保护反应器壁,这也增加了反应器成本和停车时间。Synthol 反应器一般在2.5 MPa和340°C的条件下操作。 鉴于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局限和缺陷,SASOL开发成功了固定流化床反应器,并命名为SASOL Advanced Synthol(简称为SAS)反应器。
固定流化床反应器由以下部分组成:含气体分布器的容器;催化剂流化床;床层内的冷却管;以及从气体产物中分离夹带催化剂的旋风分离器。
固定流化床操作比较简单。气体从反应器底部通过分布器进入并通过流化床。床层内催化剂颗粒处于湍流状态但整体保持静止不动。和商业循环流化床相比,它们具有类似的选择性和更高的转化率。因此,固定流化床在SASOL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个内径1米的演示装置在1983年开车。一个内径5米的商业化装置于1989年投用并满足了所有的设计要求。1995年6月,直径8米的SAS反应器商业示范装置开车成功。1996年SASOL决定用8台SAS反应器代替SASOL II和SASOL III厂的16台Synthol 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其中4台直径8米的SAS反应器,每个的生产能力是11000桶/天;另外四个直径10.7米的反应器,每个生产能力是20000桶/天。这项工作于1999年完成,2000年SASOL又增设了第9台SAS反应器。固定流化床反应器的操作条件一般是2.0~4.0 MPa,大约340℃,使用的一般是和循环流化床类似的铁催化剂。
在同等的生产规模下,固定流化床比循环流化床制造成本更低,这是因为它体积小而且不需要昂贵的支承结构。由于SAS反应器可以安放在裙座上,它的支撑结构的成本仅为循环流化床的5%。因为气体线速较低,基本上消除了磨蚀从而也不需要定期的检查和维护。SAS反应器中的压降较低,压缩成本也低。积碳也不再是问题。SAS催化剂的用量大约是Synthol的50%。由于反应热随反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盘管冷却面积的增加使操作压力可高达40巴,大大地增加了反应器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