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并购案例有哪些?
当前全球能源行业处于转折点,并购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助推力。新能源产业内企业的强强联合、拆分重组、混合参股、内部重组等多种方式的并购整合案例将持续涌现。但是并购整合并非一件易事,组织结构的调整背后牵扯海量交易数据的整合。Intralinks依托技术创新研发新能源交易平台,借助大数据基础与先进科学技术赋能能源并购,推动新能源并购交易顺畅开展。Intralinks新能源交易平台拥有全球专职服务团队,深耕能源交易25年,从传统的油气领域,到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对各种类型的能源交易都拥有丰富的经验。截止目前,Intralinks新能源交易平台帮助美国桑普拉能源公司完成旗下未来能源控股公司94.5亿美元的业务重组,帮助PDC Energy IncSRC Energy Inc.完成16.83亿美元股票互换交易,帮助Whiting Petroleum Corp与债权人达成18.28亿美元债务重整交易。想要了解更多成功案例可以咨询一下Intralinks官方网站哦!具体可以百度一下。
中国网汽车3月31日讯 记者获悉,日前,美的集团发布《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合康新能)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表示: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收购价格为7.4亿元。
根据上述协议,本次交易完成后,美的暖通将控制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美的将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公司业务延伸至新能源汽车产业。
据了解,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新能源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经营范围除涵盖高压变频器产品业务外,还包括节能设备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及运营产业、新能源汽车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三大板块。
目前,合康新能在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方面已经布局了以合康动力、合康智能、畅的公司为主的三大公司,其中合康动力负责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及新能源汽车系统总成;合康智能负责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制造;畅的公司负责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网络建设及运营、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云平台及APP应用等。此外,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上,合康新能的动力总成产品已与一汽、江淮等国内多家主流车厂形成配套关系。
此外,美的集团早在2003年就已经正式进军商用汽车领域,其先后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一度实现了万台客车整车制造能力。2008年因经营不善,美的造车项目中止。美的集团表示,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方面的业务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元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船 科技 于1月12日晚间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其间接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集团持有的标的资产,即中国海装100%股份、凌久电气10%少数股权、洛阳双瑞44.64%少数股权、中船风电88.58%股权和新疆海为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船 科技 将直接持有中国海装100%股份和新疆海为100%股权,并将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凌久电气100%股权、洛阳双瑞100%股权和中船风电100%股权。同时,公司拟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充公司和标的公司流动资金或偿还债务、标的公司相关项目建设等。
公告显示,此次中船 科技 重组标的资产为新能源行业资产,主要业务为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开发与运营、新能源工程建设服务等。通过此笔交易,中国船舶集团将旗下优质新能源业务资产整合并入中船 科技 体系内,以加速实现资产证券化,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截至2021年末,三家核心标的公司中国海装、新疆海为和中船风电总资产分别为253.71亿元、27.67亿元和61.94亿元。粗略计算,中船 科技 此次拟注入的标的资产总额合计将超过300亿元。
本次重组前,中船 科技 业务以工程设计、勘察、咨询及监理、工程总承包等业务为主,其服务的行业包括船舶、军工、机械、建筑、市政、环保、水工等行业。公告显示,2018年-2020年度及2021年1-9月,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6437.31万元、332838.78万元、187493.77万元及192246.56万元,实现净利润2013.08万元、11019.78万元、13967.37万元及8143.61万元。
辗转5年,格力终于以18亿“拿下”银隆!
2021年8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通过参与司法拍卖拍得珠海电动车企业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成交价格为18.28亿元。
另外,董明珠将其个人持有的银隆新能源17.46%股权的表决权委托给格力电器。由此,
银隆新能源将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这也意味着 格力和董明珠离期盼已久的“造车梦”更近了一步。
豪掷18亿,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
8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对外投资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告称,格力电器竞得银隆新能源30.47%股权,同时,董明珠将其持有的银隆新能源17.46%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委托公司行使。
此次交易完成后,格力电器将合计控制银隆新能源5.29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银隆新能源总股本的47.93%, 银隆新能源将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对于此次交易,格力电器表示,由于董明珠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同时持有银隆新能源股份,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本次交易无须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波折不断,董明珠对银隆执念深厚
说到格力与银隆,就不得不提到关键人物董明珠。在这场长达5年之久的合作中, 董明珠可以说是推动格力拿下银隆的重要甚至唯一关键人物。
早在5年前,格力电器就动过收购银隆新能源的念头。当时新能源 汽车 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口,眼光长远的董明珠也决定进军 汽车 赛道。
2016年8月,在格力电器第十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格力电器拟收购银隆新能源100%股权的相关议案。结果让董明珠没想到的是,在同年的股东大会上, 格力电器多数中小股东都对这个收购方案投了反对票,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 反对原因之一是收购的估值过高,董明珠还因此在股东大会中发怒。
但是执意切入造车领域的 董明珠竟然自掏10亿腰包, 然后拉上王健林、刘强东共同出资30亿元取得了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其中董明珠个人占股7.4627%,是银隆第五大股东。 增资扩股后,珠海银隆的整体估值达到134亿元,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
董小姐对珠海银隆的信心,从来不只表现在口头上。 短短几个月后,董明珠就增资扩股,持股份额达17.46%,成珠海银隆的第二大股东。 从第五大股东跃至第二大股东,董明珠用行动向外界表明“做新能源”的决心。
“我替银隆保证———用银隆的车保十年不换,电池坏了算我的,这就是中国骄傲。”“收购银隆失败,是因为有人鼠目寸光。”董明珠信心十足地表示。
对银隆的重视,更体现在董明珠的回乡投资上。
2017年5月9日,总投资100亿元的银隆新能源南京产业园项目在溧水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这也是银隆在全国布局的第五大产业基地。
而为了让银隆顺利入驻家乡南京,董明珠曾四访溧水:
开工仪式上,回到家乡南京的董明珠表示,银隆新能源将把南京作为华东地区的重要基地,提升辐射全国和世界市场的带动力,带动更多产业在南京落户,为南京经济 社会 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即便是在2018年银隆相继爆出停工、裁员等负面新闻后,董明珠依然没有放弃对银隆投资。
2019年8月, 格力电器出资1530万元,与珠海银隆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 ——珠海横琴格力华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三年前没能投资珠海银隆的遗憾,正被格力电器以另一种方式“弥补”。
如今,五年已过,格力电器终于将银隆新能源收入麾下。
7个月亏损7亿元,银隆负面缠身
虽然董明珠如愿拿下银隆,但投资界依然不看好此次合作。其中直接的一项就体现在 银隆高位的资产负债率。
数据显示,2020年银隆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43.25亿元,净利润-6.88亿元。2021年1~7月,银隆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10.58亿元,净利润-7.63亿元。截至2021年7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281.49亿元, 负债总额227.2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0.75%。
而公司在管理上也问题连连。
2018年,银隆新能源屡次被曝出工厂停工、被供应商拉横幅讨债等消息。紧接着银隆新能源大股东魏银仓及原总裁孙国华被曝出通过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涉及金额超过10亿元。2019年4月25日,银隆原总裁孙国华等6人被抓,但 创始人魏银仓却早已经远走美国。 随后事件不断发酵,董明珠也与珠海银隆原控股股东及管理层产生分歧,一度对簿公堂。
从行业发展角度,更是未能获得相关人士认可。
当前正值新能源 汽车 市场蓬勃发展之际,但为何身为“综合性新能源产业集团”的银隆新能源却陷入了持续的亏损中?
家电企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指出, 新能源 汽车 的火热,其实说的主要是轿车的火热,而非客车的火热。
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根据终端上牌信息,2021年1~7月新能源客车累计销售2.11万辆,同比下降5.3%。在新能源 汽车 整体销量大增的背景下, 新能源客车销量却出现了下滑。
刘步尘同时指出,客车和轿车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是, 客车的收款非常难,账期一般都在5年,轿车则是一下子就付清了。 所以客车虽然也是新能源 汽车 ,但和轿车完全是两个概念。
因此,从逻辑上来说,几乎无法理解格力电器为何控股珠海银隆,因为这表面上来看并非是优质资产,而且银隆业务和格力电器的业务很难形成协同,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银隆新能源就是个烂摊子。”
董明珠究竟看中了银隆什么?
既然银隆新能源都沦落如此了,为何格力还决意“上车”呢?
对于收购原因,格力电器在公告中表示, 是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落实“立足家电行业,稳步拓展多元化新兴业务”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
另外, 格力电器称此次交易双方能收获协同效应, 格力电器能在公司治理、市场拓展、研发协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多维度赋能标的公司,提高其产能利用率和产品竞争力。格力电器认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和银隆新能源能够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资源共享, 实现“1+1>2”的效果。
但从根本来看,格力和董明珠看中的是银隆新能源在纳米级钛酸锂技术及现有锂电池方面的产能。
董明珠早在入股银隆时就表示,格力看重的是银隆所掌握的钛酸锂电池技术,收购不仅能让格力快速切入新能源电动 汽车 领域,更重要的是在储能业务上大有作为。 “我愿意拿着我所有的资产投入银隆,因为这是中国进入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资料显示,银隆新能源所开发的纳米级钛酸锂技术,能够研制出超强快充、耐高温、使用寿命长的钛酸锂电池系列产品。且银隆新能源拥有40多条钛酸锂和磷酸铁锂生产线,其钛酸锂电池产能能排到世界前列,而其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能排到全国前列。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钛酸锂”只是一项小众技术,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更何况, 银隆新能源目前接连亏损的经营现状,或更难以“自身之力”推进商用化进程。
董明珠的“造车梦”能否最终落地,格力期待的“1+1>2”能否实现?一切,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参考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豪掷18亿元,格力电器“拿下”7个月亏7亿多的银隆,董明珠造车梦再燃?》
中新经纬:《格力电器18亿控股银隆新能源 “造车梦”能否实现?》
苏商会:《100亿!董明珠在南京干了件大事,张近东也来了…… 》
而就在大家热议赌王身前身后事的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同样在上演一场大戏。
故事的主角一共有四位,分别是动力电池行业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和江淮汽车,这三位分列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出货量排名前三,总出货量占比84.4%,而第四位正被大众收购的消息,股价一飞冲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豪门争端”正徐徐展开。
老总互掐
第一个瓜来自行业老大和老二之间,也就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众所周知,作为动力电池的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可是坐过“地球一哥”宝座的,只是去年国内新能源市场疲软的缘故,才被LG和松下偷袭成功。真要论硬实力,宁德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派。
至于比亚迪,造电池起家,实力同样不必多说了。最近推出了“刀片电池”,通过一场针刺试验,成功为磷酸铁锂电池挽回了行业尊严。而老大和老二的争端也正是由这场针刺试验所引发。
“不服?那你也来扎一下吧!” 5月11日夜半时分,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的一条微博,正式拉开了两家动力电池巨头“针刺实验”之争的序幕。
云飞之心,路人皆知,这条微博指向的,正是电池一哥——宁德时代。之前 “刀片电池”实验中对比对象是三元锂电池,实验结果也对三元锂电池十分不友好,而众所周知,宁德时代是主攻三元锂电池的,于是乎,宁德时代的工程师们坐不住了!这不是砸自己的饭碗么?叔可忍,婶婶也不能忍!
5月22日~23日,宁德时代连续发布两则对旗下三元电池进行针刺实验的视频。一个视频是演示钢针刺不穿宁德时代三元电池,并断裂了;另一则视频证明宁德时代早已经掌握了三元电池针刺技术。
对此,李云飞再次发微博回怼:“针断了也好,真刺了也罢,但电池没短路,其实针刺实验就已然失败了”,并且表示“针刺让电池不短路,与通过针刺让电池短路看电池的热安全性,这是两回事;针刺让电池不短路,实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很多家电池公司都已掌握该技术。”
5月25日,宁德时代在其官微发布《关于动力电池标准的一些认识》中表示,“从技术上说,电池包层面有更优化的安全解决方案,单体电池针刺测试的实际需求已不复存在。”
一时间,老总上阵,引来路人关注无数的同时,对于新能源电池技术路线讨论的问题,也再次成为了行业热点。
表面上看,这或许是一场营销骂战,实际上其实是一次“上位”的预演。电池起家的比亚迪,由于在三元锂上的战略研判失误,如今对战宁德时代,并无绝对的胜算,而发展刀片电池,一方面可以立起安全的大旗,直击对手七寸,另一方面,作为比亚迪多年苦心经营的方向,磷酸铁锂发展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换句话说,如果在你擅长的领域打不赢你,那就换到我的主场,换到我擅长的领域。这样来看,本次老总骂战,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更是比亚迪行业野心的一次试水。
并购疑云
这些天另一个热点,来自于行业老三——国轩高科。因为它的股票终于停牌了!为什么国轩高科停牌会如此的引人关注,还要从之前的大众并购传闻说起。
早在去年4月,国轩高科就曾透露,正在与“某一线国际品牌”洽谈,但是由于签订了保密协议,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当时外界就传大众汽车将入股国轩高科。
今年1月17日,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有媒体就报道称,大众汽车将收购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20%股份。消息一出,国轩高科的股价犹如坐上了火箭,一路飙涨,但由于消息一直未坐实,所以股价也是巨幅震荡。
4月21日,又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大众汽车收购国轩高科股权已获董事会批准,将通过定向增发及股权转让的方式入股国轩高科。据最新进展显示,大众收购股份的比例提升至30%,价值7.4亿美元。收购完成后,大众汽车将成为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成为控股股东。
据统计,自今年以来,受疫情加上大众电动化战略提速的影响,大众收购国轩高科的消息越来越多,国轩高科的股价也一路飙升,今年累计上涨已达86.8%。截至本次停牌前,5月19日,国轩高科报收27.18元/股,上涨8.11%,总市值达307亿元。
此次国轩高科高调停牌,宣布将有重大消息公布,于是人们顺理成章的猜测,该是和大众的谈判有了结果,好事将近。
当然啦,市场竞争中兼并的例子并不鲜见,最早的长安汽车参股宁德时代、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成立两家合资公司,以及丰田与比亚迪合资,还有最近盛传的戴姆勒即将入股孚能科技等等,其实一抓一大把。
但是,大众和国轩高科的并购事情却并不简单。目前来看,尽管国轩高科只排在第三,装机量也小的可怜,但是如果有了大众这条粗腿,以世界第一这个坚强后盾,国轩高科的也具备了飞上枝头的潜力,对于这场并购,最应该紧张的,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股东套现
就在国轩高科停牌的同时,国轩高科的老铁——江淮汽车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五天四停板,将江淮汽车过去两年的跌幅,几乎全部涨了回来。也难怪会有网友说江淮汽车:卖车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会卖车,还是抱紧股市的腿最舒适!
然而,就在江淮汽车股票大涨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那就是江淮汽车的二股东计划减持该司的股票。
据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淮汽车”)5月25日晚间发布的公告称:5%以上非第一大股东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计划于2020年6月16日至2020年12月12日期间减持该公司股份不超过约3787万股,计划减持比例不超过2%。
天眼查信息显示,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江淮汽车第二大股东,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江汽控股”)为第一大股东,占股25.23%。据公告显示,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江淮汽车 1.34亿股,占总股本的 7.1%。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曾在 2019 年 4 月 3 日至 2019 年 9 月 30 日以及 2019 年 10 月 30 日至 2020 年 4 月 26 日两次计划实施减持股份,但在该减持时间区间内因市场原因未实施减持。
对于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何减持股份的原因,这份公告并未说明。不过,2020 年 5 月 20 日、5 月 21 日,江淮汽车股票交易连续 2 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 20%以上,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规定,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
5月21日,第一大股东“江汽控股”在发给江淮汽车的回函中对股票异常进行了回应说明,江汽控股正在筹划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相关工作,目前处于初期商议筹划阶段,尚未形成最终方案,因此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除了股东减持,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究竟是谁的问题,同样引发了行业的讨论,一说是大众汽车,二说是刚刚落户合肥的蔚来汽车。不过就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似乎大众汽车的呼声更高。
5月27日午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风险提示公告。针对路透社披露大众汽车将以至少人民币35亿元的价格,收购江淮汽车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股权一事进行回应。
江淮方面表示,江汽控股正在筹划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相关工作,目前处于初期商议筹划阶段,尚未形成最终方案,因此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随后,江淮汽车再次封板涨停。
一边是大众入局,一边是二股东减持,宛如一出汽车圈《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而对于江淮和大众的恩怨情仇,其实也值得大书特书,毕竟从2016年开始谈,倏忽间4年间已经过去了,这段两国总理保媒的美谈,却迟迟没有结出爱情的结晶,着实急坏了各位吃瓜群众。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引进西雅特黄了,收购江淮,或许是双方最好的结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挂牌,国内首支以人民币募集的私募股权基金成立
2006年12月30日,经过一年的筹备期,中国首支在大陆境内注册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在天津挂牌成立。基金以契约型形式设立,采用私募发行方式,该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存续期15年。首期60.8亿元资金已募集完毕。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亦于同日挂牌成立负责该基金的投资与管理。
目前在中国大陆直接以基金名称注册的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基于特别批准而设立,中外合资外币产业基金共有两只,它们是中瑞合作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是在中国注册的第一只契约型产业基金,也是中国第一支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
渤海产业基金的成立,打破了目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由外资基金主导的局面,必将推动中国本土私募投资的迅速发展。
2、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出台,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影响重大
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2006年9月8日公布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将可以有限制地对A股进行战略性投资,并在限售期后在二级市场卖出。
中国大量优秀的A股上市公司对于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一规定为海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A股上市公司扫清了道路,扩大了基金可投资的项目范围。新规发布后,已有一大批海外基金开始频频活跃于各地上市公司,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12月底,共有19家在大陆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PIPE),融资27.05亿美元,占年度私募股权投资额的20.8%。
此外,《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主要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进行规范,并加强了对涉及外资并购行业龙头企业或重点行业的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限制了境内企业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的模式,对海外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并购投资和今后海外上市退出活动都将造成了一定障碍。
《合伙企业法》的修订,增加了有限合伙制度,虽然不是这对私募股权及船业投资行业需求直接点明,但仍间接对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按照有限合伙企业形式设立与运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能够采用有限合伙这一国际通行的私募基金形式,避免了在公司制下的双重征税,不仅大大提高了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效率,而且也拓宽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募资渠道,将极大促进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3、多家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直接进驻中国大陆,“中国战略”日益被重视
由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在这一产业,外资一直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过去大部分海外私募股权基金仅在香港或环中国周边地区设立总部或办公室,作为其投资中国大陆的桥头堡。然而,在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多家海外私募基金直接在中国大陆设立常驻办公室。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止2006年底,有29家私募股权基金将办公室设立在北京;23家私募股权基金在上海设立办公室,深圳有2家。
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加上巨大而又稳定的市场消费潜力和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使得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国战略”日益重视,纷纷在中国大陆设立常驻办公室,方便投资中国企业。
4、亚洲(包括中国大陆)私募股权基金募资活跃,可投资中国资金比例增加
2006年,海外私募股权机构纷纷加快了投资中国的战略准备,有多支针对亚洲(包括中国大陆)的海外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其中对于投资中国的资金比例相比以前也大幅攀升。如凯雷成立第二支亚洲区(日本除外)的凯雷亚洲基金II,募集资金18.00亿美元;安博凯(MBK PARTNERS)为旗下的北亚收购基金 (North Asia Buyout Fund) 成功筹得了15.60亿美元以及中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60.8亿元人民币等。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12月,有40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亚洲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募集资金高达141.96亿美元,下半年资金募集金额增长尤为迅猛,募集资金高达95.65亿美元,比同年上半年募资金额增长106.5%。这充分表明中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亚洲和中国市场的信心,充裕的资金也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5、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先行,本土机构争相涉足私募股权基金行业
2006年中国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产业基金试点。今年首个中资产业基金试点-天津渤海产业基金获得国家批准成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申报产业基金试点的热潮。据估计,中国目前有十余家产业投资基金正在申报成立。
另一方面,今年多支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的私募股权基金也成功募集,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6年有6支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包括渤海产业基金)成功募集,募集金额达到15.17亿美元,占整体募资金额的10.7%,平均每支本土基金的募资额达到2.53亿美元。这与中国当前对产业投资基金的积极试点和本土机构设立私募股权基金的热情息息相关。随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政策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2007年,中国大陆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由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
6、中国市场成为亚洲最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总额创新高
2006年,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大规模的投资案例频频见诸报端。高盛集团以私募股权形式投资25.8亿美元购买中国工商银行5.75%的股份成为本年度中国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事件。其他如苏格兰皇家银行投资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高盛联合鼎辉竞购双汇发展,汉鼎亚太联合德意志银行旗下机构PREEF投资希尔顿中国区酒店,渣打、华平等投资绿城等大规模私募股权投资案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中外私募股权基金共对129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参与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数量达到75家,投资总额达到129.73亿美元。
7、传统行业领跑投资,房地产业最受青睐
2006年,传统行业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无论从投资案例数量还是投资金额方面来说,传统行业的投资都排名第一。2006年1-12月传统行业共发生73起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占年度投资案例总数的56.6%;该行业投资金额为65.13亿美元,占年度总投资额的50.2%。
私募股权基金对传统行业的投资中,中国的房地产业最受基金青睐。2006年,世贸房地产、上海复地、绿城中国、首创置业、阳光100等国内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获得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12月,房地产行业共有31个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占传统行业投资案例总数的42.4%,投资金额达30.37亿美元,占传统行业总投资金额的46.6%。
8、成长资本领舞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收购案例逐渐增多
在欧美发达的私募股权市场,并购投资往往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份额;而在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上,则是成长资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6年1-12月,属于成长资本的投资共有66起,投资金额达28.57亿美元,占年度投资案例总数的51.2%。
2004年5月,新桥资本收购深发展银行是人们记忆中第一起外资收购基金成功收购中国企业案。到了2006年,这样的案例更多的涌现出来,如CCMP收购武汉凯迪电力环保公司70.0%股权,PAG取得好孩子集团67.5%的控股股权,华平联合中方合作伙伴收购山东中轩98%的股份,CVC 收购吉象木业85%股权等。据清客研究中心统计,截止12月底,私募股权基金收购未上市企业控制权案例达到12起,投入收购资金高达23.68亿美元。
9、私募股权退出持续活跃态势,回报良好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年度调查,共观察到33起私募股权基金退出事件,如汉鼎亚太退出北京美大,华平退出亚信,3i退出分众传媒等案例均给私募股权基金带来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2006年,共有23家私募股权机构支持的企业实现IPO,退出活动十分活跃。
2006年,中国银行相继在香港主板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行上市前,引入了4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RBS China、亚洲金融私人有限公司、瑞士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分别投入30.48亿美元、15.24亿美元、4.92亿美元和7,374万美元。中行上市后,按A股发行价计算,这4家投资机构大约获得2.6倍的投资回报。
2006年9月,迈瑞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交易所IPO的生物/医药企业,总计发行2,000万股美国存托股份,上市前,迈瑞获得高盛集团约2,780.47万美元的注资。上市后,按照发行价计算,高盛获得约4.4倍的投资回报。
良好的投资回报和中国退出环境的逐渐改善将加强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信心。预计在2007年,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企业IPO退出案例数将超过今年。
10、外资并购引发关注,经济安全成关键词
随着近几年国内法规、政策等方面发生变化,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并购成为新的潮流。凯雷并购徐工,这起商业性质的案例在成为今年中国并购的关键词,该案例会同几起同样倍受关注的外资并购事件在2006年引发了一场关于外资对产业的渗透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大讨论。今年8月,商务部联合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管局正式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资并购问题引发经济安全问题作出回应,规定明确要求“今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当事人应向商务部进行申报”。
目前外资并购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并不大,据商务部统计,不超过7.0%。商务部称,制定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规章并非限制引资,而是要继续扩展利用外资的渠道。预计在2007年,由于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以及中国企业的良好投资价值,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并购中国企业案例将继续增加。
资料来源: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