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将实现稳定发电,是真的吗?
我国是拥有非常庞大的海岸线以及领水资源,我国在前几年也是着重针对海洋的许多政策,我国将开始逐步利用起我国的海洋资源用于现代上陆地的资源已经开发的比较完善,但是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还仅仅是初步阶段。根据我国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国将在海洋上进行可持续再生能源稳定发电。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所使的任何东西都离不开用电,如果电力供应不足的话会导致许多的事情无法进行,包括我国的一些科研。所以保障日常生活中的用电是非常重要的,在海洋上拥有非常巨大的海风,这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发电,而且海洋当中还有许多的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等。这些都可以被我利用,而且他们没有任何的污染是可再生的能源,我们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置一些发电的设备。在这些具有产生能量的地区,将利用这个地方的可再生资源装置产生稳定的能源供应。这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店里,还可以为我国开发海洋资源开始一个不错的第一步。我们还可以积极利用海洋中的许多生物来,帮助我们进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水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所以海水相对的比较稳定。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关键技术创新,以及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在有关海洋方面通过我上课学习到的内容,我现在已经对于海洋的一些利用比较多,而且最重要的一项也就是稳定发店在海洋当中会存在许多的温差以及潮汐。这些东西都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非常天然的资源,所以我国在去年就已经实现了,可再生能源装备稳定发电这一目的。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领域有:
1.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
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
2.海洋科技进步巨大。
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强。
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8年“中法海洋卫星”再入苍穹,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4.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三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编制完成,为海洋能示范工程选址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我国海洋资源特点: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3.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等。科学家估计这些能源的理论蕴藏量约有1 500多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70多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发电能力的十几倍,在人类未来的能源供应中有重大的意义。
5年来,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海洋生态红线,扩大海洋保护区范围。严格实行围填海总量控制,新建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40个,在18个城市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恢复滨海湿地面积达到2000多万平方米,岸线190多公里,实施101个海岛保护项目和10处生态礁工程。持续加大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海洋生态监测体系,明确沿海水质考核指标,不断优化海洋空间利用布局,构建美丽海洋。
5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以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海洋资源环境领域科技攻关,驱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海洋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海洋经济新增长点。
5年来,海洋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发展涵盖全球的海洋预报系统,开展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海洋预报服务,开发专题环境保障系统,提升海洋预报服务和保障能力,展开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排查,成功应对各类海洋灾害。坚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上维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正式公布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开始发布钓鱼岛海洋环境预报。在我管辖海域实现常态化维权巡航,维护海洋环境安全。
一是在国家标准委员会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海水及苦咸水淡化和利用标准体系框架及4项污海水处理技术行业标准、海洋能标准体系框架及11项国家标准和22项行业标准、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察3项国家标准等。这些工作都处于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今年,为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我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更全面有力地支撑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国家标准委正在启动《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海洋标准化相关工作也正在密切跟进。
二是在节水领域,国家标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于2006年联合发布了《海水利用标准发展计划》,详细制定了我国海水利用标准化工作的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2006~2010年重点标准制修订项目25项(其中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18项)、2010~2015年期间完成44项标准制修订的工作任务,涉及到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大生活用海水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到2015年底,建立健全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科学适用的海水利用标准体系。此项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水淡化和利用事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另外,我国制定了一批膜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为我国节水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海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项目的提出。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了“海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海域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健康与环境保护等领域标准化工作,推进了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海洋标准化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撑。
1、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海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大陆入海河流每年将约4.2亿t的无机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带入海洋,致使海域营养丰富,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20278种。根据长期海洋捕捞生产和海洋生物调查,已经确认中国海域有浮游藻类1500多种,固着性藻类320多种,海洋动物共有12500多种,其中:无脊椎动物9000多种,脊椎动物3200多种。无脊椎动物中有浮游动物1000多种,软体动物2500多种(头足类100种左右),甲壳类约2900种,环节动物近900种。脊椎动物中以鱼类为主,约近3000种,包括软骨鱼200多种,硬骨鱼2700多种。
2、海洋矿产资源
中国大陆架海区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km2,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据国内外有关部门资源估计,我国大陆架海域蕴藏石油资源量150亿-200亿t,分别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674亿-787亿t的18.3%-22.5%;据国家天然气科技攻关最新成果,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3万亿m3,其中海域为14.09万亿m3。这充分展现近海油气资源的良好勘探开发前景和油气资源潜力的丰富。我国漫长海岸线上和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砂矿资源,目前已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的砂矿有:锆石、锡石、独居石、金红石、钛铁矿、磷钇矿、磁铁矿、铌钽铁矿、褐钇铌矿、砂金、金刚石和石英砂。
3、海洋化学(海水)资源
世界海洋海水的体积13.7万亿m3,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还含有200万亿t重水(核聚变的原料)。海水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海水中的水资源和化学元素资源。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地下卤水资源。我国渤海沿岸地下卤水资源丰富,估计资源总量约为100亿m3左右。海水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淡化成为淡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可分为海盐、溴素、氯化镁、氯化钾、铀、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化学元素;地下卤水资源可分为海盐、溴素、氯化镁、氯化钾、其他可提取的化学元素等。
4、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
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中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kw,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kw小时,大部分分布在浙、闽两省,约占全国的81%。波浪能理论功率约为0.23亿kw,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和台湾的附近海域。我国潮流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为0.18亿kw,年发电量约270亿kw小时,主要在浙江、福建等省。另外流经东海的黑潮,动力能源更为可观,估计为0.2亿kw。温差和盐差能蕴藏量分别为1.5亿kw和1.1亿kw,两者的总量超过海流能和潮汐能。
5、滨海旅游资源
中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3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中国有海滨旅游景点1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处国家海洋、海岸带自然保护区。按资源类型分,共有273处主要景点,其中有45处海岸景点、15处最主要的岛屿景点、8处奇特景点、19处比较重要的生态景点、5处海底景点、62处比较著名的山岳景点、以及119处比较有名的人文景点。
6、海岸带土地资源
中国海岸带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较多,有盐土、沼泽土、风沙土、褐土等17个类型,53个亚类。海岸带不仅现有土地资源丰富,而且是地球上唯一的自然造陆地区,据古地理研究,我国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下辽河平原等,约有14万-15万km2的土地都是古海湾沉积而成。由于入海江河多,挟带泥沙量比较大,河口三角洲淤积速度快。例如,黄河每年向海洋的输沙量高达10多亿t,河口滩涂平均每年淤长约2100hm2(3.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