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重庆市节约能源条例(2019修订)

感动的小土豆
无心的小海豚
2023-02-01 04:58:09

重庆市节约能源条例(2019修订)

最佳答案
老实的小懒猪
等待的发夹
2025-05-15 23:02:11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及其相关的管理、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节能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科技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第四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年度节能计划。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节能工作。

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年度节能计划分别编制本领域的节能专项规划、年度节能计划。第五条 本市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本市节能目标分解下达给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并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市人民政府报告节能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第六条 本市应当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第七条 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促进节能科学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

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和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节能意识,提倡节约型消费方式,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应当组织节能知识宣传教育,开展节能实践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刊播节能公益广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节能的社会氛围。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节能义务,有权举报浪费能源、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行为。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公开节能相关信息,及时答复公众的意见、建议和举报,为公众参与和监督提供便利。第二章 节能管理第十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节能工作重大问题,部署、协调、监督、检查、推动节能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节能工作。第十一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以下称节能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对节能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综合指导。

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领域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同级节能主管部门的指导。

农业农村、教育、科技、财政、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统计、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节能工作。第十二条 节能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能源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节能标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并提出依法用能、合理用能的建议。

履行节能监督管理职责不得向监督管理对象收取费用或者变相收取费用。第十三条 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国际国内先进节能标准的研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节能标准,及时组织制定或者修订有关地方节能标准,建立健全地方节能标准体系。

鼓励、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节能标准、企业节能标准。第十四条 本市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政府投资项目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依法负责项目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

国家规定应当进行节能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对项目是否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进行评估,投资主管部门应当对评估文件进行节能审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由市、区县(自治县)投资主管部门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和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级管理。

最新回答
碧蓝的高山
复杂的方盒
2025-05-15 23:02:11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筑节能管理,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的新建(改建、扩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民用建筑的用能系统运行管理及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和材料,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工业建设项目中具有民用建筑功能的建筑)。第四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建筑节能宣传教育,普及建筑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能源发展规划。第五条 市、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经委、发展改革、科学技术、规划、土地、房产、质监、财政、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第二章 一般规定第六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开发利用,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作用。第七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全市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第八条 地方建筑节能标准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按法定程序发布。第九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建筑节能技术性能认定公告制度,及时制定、公布并更新推广使用目录和限制或者禁止使用目录。第十条 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或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应当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第三章 新建建筑节能第十一条 新建建筑工程项目,应当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改建、扩建时涉及建筑围护结构和用能系统的,应当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采取建筑节能措施。第十二条 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方案设计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方案设计进行审查时,应当在建筑的布局、体形、朝向、采光、通风和绿化等方面综合考虑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的要求。第十三条 建筑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均应当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初步设计阶段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和项目热工计算书,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当落实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技术措施。

施工图审查机构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时,应当审查节能设计的内容,在审查报告中单列节能审查章节。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结论应当定为不合格,市和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材料、产品、设备和建筑构配件。

按照合同约定由建设单位采购相关材料、产品、设备和构配件的,建设单位应当保证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第十五条 施工单位应当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采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进行查验,对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识上注明的能耗指标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及施工图设计文件的,不得使用。

对国家和本市规定必须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材料、部品,施工单位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监理单位监督下进行现场取样,送建筑节能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建筑节能要求、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监理。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将建筑节能纳入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在提交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当有建筑节能的专项监督意见。

能干的猫咪
爱笑的过客
2025-05-15 23:02:11

地热能利用技术分析

地热能是指蕴藏在地壳中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热资源。地热能可分为浅层地温能、常规地热能和干热岩地热能。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热能利用技术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地热能的概念和优点

第一,地热能的基本概念

地热能是指蕴藏在地壳中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热资源。地热能可分为浅层地温能、常规地热能和干热岩地热能。200米以浅的称为浅层地温能,200米至3000米的称为常规地热能,3000米至10000米的称为干热岩地热能。常规地热能的高温部分和干热岩资源供地热发电利用,常规地热能的低温部分和浅层地温能用作供暖和其他热利用。

第二,地热能的主要优点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比较

地热能利用的优点是其利用系数最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指出,地热发电利用系数是0.73,平均一年工作6400小时以上,生物质、水力、潮汐、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利用系数分别是0.52、0.42、0.23、0.21和0.14,在同样装机容量下,地热能发电年发电量是风力发电的3.5倍,是太阳能发电的5倍。

二、我国地热能分布及重庆地热资源状况

第一,我国地热能分布

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全国地热资源潜力接近全球的8%。据国土资源部初步评价,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年可利用量约3.5亿吨标准煤常规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8530亿吨标准煤,年可利用量约6.4亿吨标准煤干热岩地热能理论资源量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约为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多万倍。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台湾地区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分布在华北、松辽、四川、鄂尔多斯等地的大中型沉积盆地之中。

第二,重庆市地热资源

根据《重庆市地热资源总体规划报告》,全重庆市地热资源总量为3.3×1017千焦,可采水量约为4.64亿立方米/年(约127万立方米/天)。

重庆市浅层地温能资源150米以浅的可利用资源量约为1.26亿千瓦,100米以浅的可利用资源量约为0.77亿千瓦涪陵区、黔江区、万州区、一小时经济圈150米以浅的可利用资源量分别约为7.33万千瓦、221万千瓦、881万千瓦、7220万千瓦涪陵区、黔江区、万州区、一小时经济圈100米以浅的可利用资源量分别约为472万千瓦、142万千瓦、567万千瓦、4640万千瓦。

重庆市钻孔深度取150米则地埋管地源热泵能满足制冷面积约为12.6亿平方米建筑的空调冷负荷,钻孔深度取100米则地埋管地源热菜能满足制冷面积约为7.7亿平方米建筑的空调冷负荷。涪陵区、黔江区、万州区、一小时经济圈150米以浅的可利用资源量分别能满足制冷面积约为7340万平方米、2210万平方米、8810万平方米、7.22亿平方米建筑的空调冷负荷涪陵区、黔江区、万州区、一小时经济圈100米以浅的可利用资源量分别能满足制冷面积约为4710万平方米、1420万平方米、5670平方米、4.64亿平方米建筑的`空调冷负荷。

三、地热能利用途径

地热能利用分为地热发电和地热直接利用两种途径。

第一,地热发电

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把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发电的发电技术,适用于高温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蒸汽型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其一,蒸汽型地热发电

蒸汽型地热发电主要应用在温度高于150摄氏度的干热岩资源地热田,把蒸汽田中的干蒸汽直接引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发电方式简单。干蒸汽地热资源较少,且多存于较深的地层,开采难度大,发展受到限制。

其二,热水型地热发电

热水型地热发电主要利用高温热水,温度范围为150摄氏度-100摄氏度,主要有闪蒸地热发电和中间介质法地热发电两种方式。闪蒸地热发电是将高温高压热水抽至地面,部分热水会沸腾并“闪蒸”成蒸汽,蒸汽送至汽轮机做功中间介质法地热发电就是通过热交换器利用热水来加热某种低沸点的工质,使之变为蒸汽,推动气轮机做功发电,该种发电方式能有效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适合温度为低于100摄氏度的地热资源发电。

重庆市地热资源主要以热水型中低温为地热资源主,地下数百米至三千余米的地热水温基本在25至62摄氏度,重庆市推广地热发电还有待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投资成本的下降。

第二,地热能直接利用

主要是用于工业加工、建筑采暖制冷、农业温室、农田灌溉、洗浴医疗、旅游等领域。

其一,建筑物采暖制冷。主要是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将土壤、地表或者地下水体中的热量进行转换,供建筑物采暖制冷。如重庆大剧院采用江水源热泵机组,以嘉陵江水作为热源和冷源,实现全年替代常规能源量1502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3710吨、二氧化硫30吨、粉尘15吨,年节约运行费用152万元,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

其二,地热能农用技术。主要集中在地热温室种植和水产养殖方面,地热灌溉、地热孵化禽类、地热烘干蔬菜、地热加温沼气池等也在发展之中。

其三,地热能医疗利用技术。地热流体温度较高、含有特殊的化学与其他成分、生物活性离子及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器官功能具有医疗、调节作用,可利用地热进行水疗、气疗和泥疗。

其四,地热用于旅游娱乐。温泉与旅游相结合,是我国地热利用发展较快的领域。

四、重庆市地热资源利用状况及问题

第一,利用现状

重庆市地热利用以温泉旅游、地源热泵利用为主。2015年,全市已运营温泉旅游项目33个,预计温泉游客接待量将达2500万人次,地热水开采利用相当节约标准煤8万吨左右,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悬浮质粉尘分别为23万吨、1600吨、570吨和770吨,节省燃料成本近4000万元,节省治理费用1700万元。

2011年至2015年全市建筑中热泵系统应用面积达到380万平方米,其中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第二,存在的问题

其一,投资成本较高。重庆地区地下岩石多,且成片,钻井费用高,目前地热利用工程的投资较大。

其二,老城区建设密度大,地下管网分布复杂,对老城区的空调进行热泵技术改造,施工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

其三,重庆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有待加强。一是全市统一的地热资源信息系统需要建立二是需要政府出台地源热泵资源开采区规划及指导意见。

五、相关政策介绍

第一,《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国能新能〔2013〕48号)》提出,到2015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地热能资源勘查与评估、地热能供热制冷项目、发电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要求,对地热发电商业化运行项目给予电价补贴政策。

第二,《重庆市地热资源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56号)》规定,地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及其配套开发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开采地热资源应当依法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地热资源实行限量开采。

第三,《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渝财建[2007]427号)》规定,对利用可再生能源热泵机组的空调,按机组额定制冷量每千瓦补贴800元对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的高温热泵机组,按机组额定制热量每千瓦补贴900元。

儒雅的鸭子
英俊的钢铁侠
2025-05-15 23:02:11
有补贴的,每个地方不同,地源热泵属于可再生能源,你搜索一下当地可再生能源补贴方式,里面有关于地源热泵的补贴政策。

下面是各地的补贴信息:

北京市:地下(表)水源热泵35元/平方米,地源热泵和再生水源热泵50元/平方;

湖北宜昌:土壤源热泵应用:50元/㎡;水源热泵应用:40元/㎡;地源热泵太阳能一体化集成技术应用65元/㎡;

重庆市:利用可再生能源热泵机组的空调,按机组额定制冷量每千瓦补贴人民币 800 元;

上海市:浅层地热能的示范项目每平方米受益面积补贴60 元;

黄石市:地源热泵系统55元/平方米

柳城县:地源热泵(含土壤源热泵、地表水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补贴资金100元/㎡;

新乡市:每平方米补助20元;

合肥市: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项目按建筑面积补助60 元/平方米;

嘉兴市: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或地表水源热泵技术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 用示范项目,按负荷面积每平方米补助30元。

六安市:按建筑面积补助50元/平方米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建筑与生态城研究中心

缥缈的硬币
大方的舞蹈
2025-05-15 23:02:11

两江新区悦来片区18.67平方公里,包括:8.68平方公里悦来会展城、3.44平方公里的悦来国际生态城、6.5平方公里智能互联城。根据2011年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悦来片区被定为悦来两江现代国际商务中心体系,突出了国际商务、会议展览、文化创意和休闲游憩四大功能,同时,悦来片区也是是重庆市十大重点建设片区之一。此外,悦来生态城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作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是全国范围仅16个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地区之一。

一、以悦来为中心的新重庆发展战略、政府定位

我们的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核心的悦来新城,是政府定位的重庆新中心。为什么悦来是重庆新中心?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整个重庆近年来的发展。重庆直辖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中国 5 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并成为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过去 10 多年,重庆一直在迅速的扩容发展。而因为地理原因,重庆的东西方向是大巴山脉,发展受阻;南部是老的聚居区、传统重工业区,拆迁成本大、实施困难,发展同样受阻。而重庆北部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平坦宽阔、自然资源丰富、且原住民少,有利于更科学先进的城市规划。所以重庆从 2000 年起,就一直向北发展,因此重庆的北区,在政府和众多品牌开发商的共同打造下,成为了重庆人极度认可的置业最佳居所。而 2010 年成立的两江新区,更是勾勒出重庆人“再造一座重庆城”的

宏伟梦想。

因此,市政府的“重庆新中心,打造新重庆”的发展战略顺势而生,并定位于悦来新城。用政府官方的说法,悦来是:未来重庆辐射世界的新地标,重庆十大城市片区建设之首,是重庆两江新区皇冠上的明珠,是重庆的新中心。所以,未来新重庆的发展,都将以悦来为中心展开。

二、悦来生态城是如何承担中心地位的(地理、交通)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看,悦来生态城处于整个新重庆的地理中心位置。被观音桥商业区、礼嘉商业商务区、蔡家高新技术产业区、空港临空物流都市区等众多新重庆城市功能组团共同环绕,拱卫其中,享用周边所有板块提供的城市功能配置。

第二,从交通关系来说,要致富先修路,悦来生态城有着“三横三纵双轻轨”的全重庆最高规格的立体交通网路规划,成为整个新重庆的交通枢纽。三纵包括滨江大道、悦来大道、金山大道,三横包括同茂大道、国博大道、金兴大道,双轻轨是已经建成通车的轻轨 6 号线、轻轨 10 号线。通过它们,10分钟便可以到机场,15分钟到新牌坊,20分钟到观音桥,30分钟便可以通达全城。

三、悦来板块政府规划(三城:会展城、智能城、生态城)

悦来新城强大的内部规划--三城

三城即会展城、智能城、生态城 ,的“三城一体”规划格局。其中会展城,是基于“重庆国博中心”,以会展经济带动悦来片区的迅速发展。在智能城的建设方面,将携手国内一流网络运营商,打造两江新区乃至全中国首个集智能家庭,社区,交通,教育,医疗等管理为一体的“智能互联城”。而生态城,总占地面积

3.44 平方公里,在规划设计上,不仅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城市中心珍贵的江湾、山体景观和文化遗址,同时打造 9 大主题公园,让悦来新城跻身中国四大国际生态示范区之一。而“生态城”的规划设计是领先重庆50 年的集智能、节能、环保、减排为一体的宜居生活区。

(1)领先重庆 50 年——国际规划大师担纲以新城市主义小街区为理念,强调人情味、低碳和少堵点

悦来生态城成为全国规划典范,国际著名大师彼得·卡尔索普主持担纲,倡导“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倡导小街区理念,低耗能低排放的社区结构,整个片区划分为 93 个小型居民区,每个区居住人不多,更适宜人与人之间交往,一条街上都是熟悉的街坊领居,回归人情味街道。

悦来生态城的打造理念已超前重庆整体城市规划 50 年,这不仅仅是理念的植入,而是理念与实际打造相结合,未来生活在座城市的市民就是这超前设计的受益者。

(2)领先重庆 50 年——国际 TOD 模式以轨道为圆点,打造区域级商业中心,悦来生态城的解放碑

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轨道、公交等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建立集商业、住宅、文化等为一体的城区。按规划,在高义口轨道站 400 米范围内,将布局商场、公园、文化馆等商业设施和公共空间,居民出了轨道站,在周边就能逛街、休闲。通过这种友好的邻里社区设计,既可增加人们的相互了解,也能有效的推动地方商业系统发展;

大量临街建筑与业态的规划,除非大型购物需要至中央购物广场,生活需求,在街区内即可完成。居民出行距离减小 75%(生活更为便捷),机动车尾气减少 67%(生活环境更为环保),同时减少拥堵。

(3)领先重庆 50 年——国际 LID(低影响开发)理念 LID 理念即发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

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LID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意味着

1)悦来区域将来几乎不会出现城市内涝的情况,不会看到海,只会观到幽清的江。

2)干净的饮水源头不仅仅是因为处于嘉陵江库区,更是良性的水文循环促使市民饮水更健康,江水更清亮。

3)热岛效应大幅减少,空气更清心,含氧量更高,身心更舒适。

4、城市街面更干净整洁,面源污染得到较好控制,市民更愿意低碳出行。

(4) 领先重庆 50 年——道路网格化,单行化道路 1 条拆 2 条,建成单行道,添加非机动车道,减少交通拥堵,利用单循环单行道的设置,将各个

街道及区域进行细分,多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接,减少城市拥堵,目前为国际主流。

在悦来,彼得·卡尔索普采用了一种“单向二分路”的设计,把一条路拆成两条路,建成单行道,旁边添加非机动车道。同时,原有的传统主干道围合成的超大街区,细分为网格化的小型街区。这样一来,路口增多了,车辆和行人都可以任意选择道路,不容易出现都堵到一个路口的情况。

(5)领先重庆 50 年——“慢出行” 概念慢行道跨越了生态城的整个核心区滨江岸线和公园等公共空间,

及各个坡地间电梯连接,减少上下困难性,方便市民步行;并且倡导市民自行车出行。(6)领先重庆 50 年——重庆唯一海绵城市试点区道路能喝水,屋顶能蓄水,这是悦来海绵城市最主要的一个功能

悦来是重庆唯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集中供热供冷等生态系统;

地上铺满了透水砖,由沙棘、混凝土挤压成型,渗水性极佳。通过公园雨水回用池调蓄设施,足够供给近草木浇洒。照“高收低用”的雨水回用体系,主要改造雨水调蓄回用池系统、停车场下沉式雨水花园、雨水塘等。道路及小区规划实施了浅草沟、滞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调蓄设施。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已成为片区建设的重要条件逐步推行。

再生资源利用:利用江水的江水源热泵,也就是所谓的“水空调”,环保节能,而且减少排放,让夏天的室内室外都凉爽。太阳能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将得到大规模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在屋顶上、地面上将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屋顶雨水收集面积占比将达到 80%。

地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比中央空调节能 12%,减少室外散热设备,降低热岛效应 2-3 度;

种植屋面系统:屋面体统通过屋面防水层种植植物,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夏季可降低 20℃的室内空调耗能,冬季节省 10%的采暖能耗。

智能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网络家电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使住宅变的智能、便捷、安全、节能、时尚。

自然采光系统:室外安装采光装置捕获室外的日光,通过导入装置将其导入系统内部,经过导光装置强化并高效传输后,由漫射器将自然光均匀导入室内需要光线的任何地方。自动采集大自然的光照,其中太阳能将得到大规模利用。

合适的钢铁侠
清秀的奇异果
2025-05-15 23:02:11

额定200度。

重庆市现居民用电电价政策是实行阶梯电价,即居民以户为单位。

1、每户每月不超过200度电,电费按0.52元/度收取

2、超过200度不超过400度则按0.57元/度收取

3、超过400度的部分按商业用电收取。

现在重庆市电力公司为方便群众,每两月收取一次电费,执行标准是每户每两月不超过400度电,按0.52元/度收取电费,超过400度不超过800度的按0.57元/度收取,超过800度的部分按商业用电收取。这个标准对用户显然比单月收费标准更实惠,不存在0.53元/度的电费标准。

扩展资料:

第一条 为规范供用电行为,维护供用电秩序,保障供用电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供电企业和用电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电网规划和建设、供用电设施管理、电力供应与使用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电力工作的领导,将电力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电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

第四条 市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电力供应与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重庆市供用电条例

壮观的冰棍
传统的美女
2025-05-15 23:02:11

四大直辖市

北京市: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指出,2025年前, 交通运输领域, 探索 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 汽车 累计推广量突破10000辆; 分布式供能领域,在京津冀范围 探索 更多应用场景供电、供热的商业化模式,建设“氢进万家”智慧示范社区,累计推广分布式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推动实现内燃机叉车和铅酸电池叉车的分阶段替换,共计替换5000辆以上。

上海市: 《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2-2035年)》指出,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 燃料电池 汽车 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10万吨/年。

天津市: 《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出,推广应用方面:到2022年,力争建成至少10座加氢站、打造3个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区,重点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开展至少3条公交或通勤线路示范运营,累 计推广使用物流车、叉车、公交车等氢燃料电池车辆1000辆以上;实现其他领域应用突破,建成至少2个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

重庆市: 《重庆市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2023 2025年,在产业链层面,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全市氢燃料电池相关企业超过100家,其中有全国影响力的整车企业2家、动力系统企业3家、核心零部件企业10家。 在示范推广层面,建成加氢站30座,在区域公交、物流等领域实现批量投放,氢燃料电池 汽车 运行规模力争达到2000辆。

七大省

广东省: 《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围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和专用车规模化推广应用需要,组织编制加氢站布局方案,在珠三角核心区 、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 按照“总量控制,先建先得”原则进行补贴,省财政对2022年前建成并投用,且日加氢能力(按照压缩机每日工作12小时的加气能力计算)500公斤及以上的加氢站给予补贴。

河北省: 《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2年:氢能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批量化生产,氢能产业链年产值150亿元。 到2025年,培育国内先进的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全省建成25座加氢站,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规模达到1000辆,重载 汽车 示范实现百辆级规模;氢气实现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试点示范。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 汽车 规模达到1万辆,实现规模化示范;扩大氢能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江苏省: 《江苏省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行动规划》提出, 基本建立完整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体系,力争全省整车产量突破1万辆,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加氢网络,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成为我国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的重要创新策源地。研制优势整车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做优商用车,前瞻布局乘用车,重点发展续航里程500公里以上的氢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专用车、小型货车等,加快100kW以上重型卡车开发,逐步形成多车型、多规格、系列化的产品体系,高水平建立氢燃料电池 汽车 整车产业集群。

浙江省: 《浙江省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发展。 氢燃料电池整车、系统集成以及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全面形成,氢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1000辆,氢燃料发动机产量超过1万台,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企业培育。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等优势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在公交、物流、船舶、储能、用户侧热电联供等领域推广应用形成一定规模, 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 汽车 1000辆以上。 加氢设施。在现有加油(气)站以及规划建设的综合供能服务站内布局建设加氢站,力争建成加氢站30座以上,试点区域氢气供应网络初步建成。

山东省: 山东(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2023年到2025年,为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氢能产业链条基本完备,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50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20000辆,燃料电池轨道交通、港口机械、船舶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实现突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制氢、储(运)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氢能在商用车、乘用车、船舶、分布式能源、储能等应用领域量化推广, 累计推广燃料电池 汽车 10000辆,累计建成加氢站100座,氢能在电网调峰调频、风光发电制氢等领域应用逐步推广。

四川省: 《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 到2025年,燃料电池 汽车 (含重卡、中轻型物流、客车)应用规模达6000辆,氢能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多种类型加氢站60座; 氢能示范领域进一步拓展,实现热电联供(含氢能发电和分布式能源)、轨道交通、无人机等领域示范应用,建设氢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备用电源项目5座,氢储能电站2座。

贵州省: 《贵州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以焦化副产氢为核心,可再生能源制氢为辅的多种氢源供氢总产能超过1万吨/年。建成加氢站15座(含油气氢综合能源站);示范运营燃料电池重卡、物流车、环卫车、大巴车、 公交车及特种车辆超1000辆;在氢储能、燃料电池多能联供、备用电源、绿氢化工、绿氢冶金、天然气掺氢等领域布局示范;建设氢气输送管道20km,固定式多能联供装机超10MW。

两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前,开展“风光储+氢”“源网荷储+氢”等绿氢制备示范项目15个以上,绿 氢制备能力超过50万吨/年;鼓励工业副产氢回收利用,工业副产氢利用超过100万吨/年,基本实现应用尽用;建成加氢站(包括合建站)100座以上 ;加速推进燃料电池车替代中重型燃油矿用卡车和公共服务车辆, 推广氢燃料电池重卡5000辆以上 ,累计推广燃料电池 汽车 突破1万辆,自治区形成集制备、存储、运输、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集群,氢能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8 万吨以上, 建成加氢站10座以上,可再生氢替代煤制氢比例显著提升,天然气掺氢推广应用成效明显,氢燃料电池重卡保有量 500 辆以上, 完成国家氢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城市群创建任务。

除上述省市已经发布相应的氢能产业规划,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辽宁省、陕西省等也正在加紧编制省级氢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