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牌CEO再撕华为余承东,增程式到底有无未来?
我个人认为增程式没有未来,但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有增程式的地位,理由也很简单,增程式解决了电车续航不足的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彻底解决续航问题之前,增程式汽车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首先,可以确定是一点是,增程式汽车肯定是没有未来的,因为增程式汽车本身就是传统燃油车向纯电新能源汽车转向中间的一个过渡产品,增程式汽车的出现,都是源于纯电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有限,压根不能满足中长途的出行。这个诞生背景就意味着它不可能有未来,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过渡产品,或者说是临时出现的替代品。等到纯电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问题解决之后,第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就是增程式新能源汽车,我敢说增程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绝对比传统燃油车更快!
有一说一,魏派CEO手撕华为余承东是有点趁热点了,你也好意思说余承东?你不好好看看你魏牌造的什么工业垃圾。如果说现在要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消失的话,那么我巴不得魏派消失。增程式汽车就是垃圾,发动机容易积碳不说。只适合城内出行,而中长途出行,纯电使用基本上都不如纯电的新能源汽车,说白了就是在城内是新能源汽车,在城外是传统燃油车。而且要是在大城市,基本上也是等于是传统燃油车,因为纯电一两百的续航,实际下来能有70%的续航就算大吉大利了,因为在城内这种交通拥堵的地方,新能源汽车耗电是极其快的。
总的来说,增程式汽车就是没有未来!现在需要增程式汽车是因为无法彻底解决纯电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问题,续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被抛弃的就是增程式汽车。
因为制氢方式不同,氡气可分为灰氢、蓝氢、绿氢。根据化石能源点燃产生的氡气,为灰氢。将天燃气根据蒸气甲烷气体重组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成的氡气,为蓝氢。通过使用再生资源制造的氡气为绿氢。灰氢和蓝氢在制作流程都会有二氧化碳排长队。
汽车企业进入氢能实际上,在氢能相关话题一次次占有社会舆论堡垒的背后,是人们对绿色能源的期待,及其对当前电力能源焦虑不安局势的焦虑。“现阶段,氢能行业的发展自始至终比较迟缓,一是氡气在生产、存储、运送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并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二是做为氢能较大且最实际的应用领域,氢能源电池车辆面临标准规范不统一、技术实力不够等诸多难点。”周宇辉对「探客深科技」讲到。
即便如此,氢能领域依然被寄予希望。最先,氢能是一种清理、易获得、可持续的二次能源,而且不会产生一切环境污染化学物质;次之,氢能的燃烧效率远远超过别的化工厂然料,其发热量是燃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碳的4.5倍。
电动车的缺点汽车数量增加,直接导致早晚高峰大家交通出行艰难。为了更好地很多人逐渐骑行电动车,骑上电瓶车之后,本来开车上班的朋友表明:好香。从代步出行看来,电动车的确有着不错的主要表现。车体精巧灵便,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更方便地泊车。伴随着电动车的增加,交通出行乱像也逐渐呈现,乃至会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因此交通部门逐渐严格要求电瓶车,在交通规则上有尤其细致的规章。
比如在国家标准推出后,速率上作出了限定,最高时速只有做到25KM/H。最重要的就是电池安全,新闻上数次报导,充电时着火的事件。电瓶车不能之上家用电梯,也不可以把蓄电池带回去电池充电。电池电量减少,续航能力也跟着减弱了。管好电动车后,必须不断提升电瓶车,国家标准便是第一批提升后车,安全系数上面有明显提高。
新能源技术是一种特指,如今提及的新能源汽车,在大家的印象中,就会认为是电瓶车。其实不是,电瓶车仅仅新能源技术的一个类型,仅仅现阶段应用得比较广泛而已。在新能源时代,氡气也是一个方位,将来必然也会有更多的机器设备去使用氡气。不论是任何一种新能源技术,都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仅有做好了安全系数,其他的才能够继续往下聊。比如最近电瓶车经常出现起火等现象,这便是新型电池不完善。
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吗?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照例先放结论:大逻辑: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我们肯定会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尝试主导。而新能源汽车又是产业链最庞杂的,是我们未来工业弯道超车最好的赛道,所以一定会大力扶持。小逻辑:对于汽车这个物种来说,即使对中国来说,也已经是一个存量市场了。 但是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却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增量市场。 汽车里面套着新能源车,存量套着增量。所以,只有能把存量和增量的逻辑都理清楚并做好的厂家,才能最后冲出来。下面主要是对新能源汽车存量和增量市场的一些讨论。这是我的几篇学习思考之一,来自启发俱乐部-李丰专场。写下来理理自己的思路,同时作为记录可以回顾。另外,因为是自己的学习思考,所以可能会对原文有一定的曲解,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李丰老师的想法的话,请一定去读他的原文。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概要如下,可以先看看有没有兴趣再往下看:引子:先拿智能手机在中国崛起做比喻市场: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不同本尊:中国新能源车现在处在哪个阶段今后: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力在哪里今天讲第二部分:增量与存量市场,其实是消费逻辑的不同,同样就导致的市场逻辑的不同。概括的说:增量靠市场手段,存量靠产品实力这也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一些商业现象,比如:为什么小米会在2012年之后出现并且高速增长呢为什么华为要从2015、2016年之后才开始得到了你们的认可呢?这些都与当时市场是增量性质还是存量性质有关。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应该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吧。首发于:小林的杂七杂八增量市场什么是增量市场:就是这个市场本身在用户群上在非常快地扩大,而且大部分是第一次使用该产品,就是有非常多的没用过的人要进来准备开始用了。这个时候:增量市场的概念就是我只要在里边待着我就能长大。也就像雷总说的,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增量市场时的消费者: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或刚开始接触和使用一个产品,所以导致的结果是你不太容易判断到底哪个产品适合你、哪个产品你喜欢。你也不知道愿意为什么功能来付某种价格、你愿意采购什么样特性的东西。因为你还是第一次用,你还不了解到底什么适合你、你喜欢什么、你愿意付多少钱、什么是好东西。增量市场下的消费决策因素:在增量市场里通常什么手段最有效?通常marketing最有效。就是我怎么最先接触到你,让你认知到有一个这样的新产品你应该试一下,我最先接触到你,我就有最大的机会把你转成我的消费者。直白点,先搞市场先圈地。嗯,很现实也很残酷。小米是不是当时就是用1999元+高端发烧机的极致性价比来占领消费者心智的。这里强调下,没有任何一丝小米产品不好的意思。存量市场什么是存量市场:直白点说,用到这个产品的人基本上都用了。上帝都已经进门了,韭菜已经被收割完了。就意味着大家那张饼的大小已经差不多了,长得不太大,所以大家要解决怎么切饼的问题,就意味着我要多了就必须你要少了。存量市场时的消费者:存量市场最典型的特点叫作消费者的成熟度显著提高.就是你终于用了好多部智能手机之后,两三部之后,你终于开始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的智能手机,哪些功能对你最重要,以及什么样的应用和软件系统对你是最好的.以及你喜欢手机具有什么样的设计和某些功能特点.存量市场下的消费决策因素:成熟消费者:有判断能力了,不那么好忽悠了,开始有自己的鉴别、要求和购买需求.所以那个时候就变成了:各自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最终被得到认可。华为的高端形象,也是正好在哪个时期通过自身过硬的产品力及刚好市场留下来的空白树立起来的吧。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呢?回到新能源车,是增量是存量?却是一个有点绕的命题。对于汽车这个物种来说,即使对中国来说,也已经是一个存量市场了。但是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却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增量市场。汽车里面套着新能源车,存量套着增量。所以两种市场下的商业逻辑可能都得考虑。在存量的车这一部分:大家对于一台好车的认识基本已经有了认知了,不管是烧油的还是充电的,都首先是一台好开的车。关于如何造一台好车,我们自己的名族品牌其实现在都没怎么说好。所以弯道超车是可以,该补的功课却一个都不能少啊。在增量的新能源这一部分:看看有没有厂家能够在这一块先最快的触达消费者及占领用户心智了。目前来看:蔚来的用户企业、理想的奶爸车、小鹏的理工男硬扛特斯拉,苗头还是好的。如果有一家车企能把增量和存量的功夫都做好的话,前景应该会很不错的。
困扰了很多人5年的一个问题,如今终于有了实锤答案。
整个地球上,除了欧洲之外,中国、美国的汽车消费趋势都在短时间内变成了,轿车越卖越差,其他车型越卖越火。
2016年时,即便是在春节期间的2月,哈弗H6在中国还是卖出了3.3万台,更是在12月时卖出了很多品牌的年销量,8.04万台。SUV越卖越火,消费者和汽车行业的疑问都是,SUV会超过轿车吗?买轿车是非主流吗?
眼前,答案已充分落地。2019年时的中国,SUV份额44.17%,轿车份额48.55%二者之间无限接近。一年之后,SUV份额上升至47.91%,销量946.06万辆,轿车则为927.5万辆,首次完成反超。2021年,SUV继续以1003万辆的成绩,赢过了轿车的990.8万辆,取得二连冠。
“同一个品牌里,价格、设计、空间都差不多的SUV和轿车,现在在北京几乎8成的人都不考虑轿车,你比如特斯拉的3和Y就是典型例子,Y一出来,3立刻就不好卖了。”刘哥从业了汽车销售15年,如今是一家4S店的总经理。
而这,不仅是中国的专有现象,在轿车快速陨落这件事上,我们的速度明显不如美国。2013年时,轿车与轻型货车(包含SUV、皮卡、货车)销量份额平分秋色,而2018年时,轿车的份额已经跌至三分之一,下滑了超过16%。
强硬了130多年,但好端端的就落寞了“别怪消费者,喜新厌旧是人类本性。”这是当年在通读各大汽车品牌历史时,很多书籍在前言就会出现的一句话。有太多案例能够验证喜新厌旧,比如通用仅仅靠着“车身除了黑色还可以是别的彩色”,就干翻了福特T型车的销量,再比如欧洲的年轻人一度以来脑海里关于汽车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是“不想买大众高尔夫,不想买但问题是没得选”,然后福特抓住了这个风口,之后福克斯推出立刻大卖。
从汽车诞生至今,很长一段时间里,汽车的造型都是以轿车为模型的,直到SUV和MPV的推出。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轿车和MPV的市场份额都在不断下滑,本质上只有SUV份额在持续增长。
MPV,销量份额在不断走低(2016年-2020年),中国市场年销量从240万辆降至99.89万辆,2021年时整体仍没有太大起色,只有细分市场中高端MPV有一定量的增长。
轿车的市场份额,则是从2015年左右开始不断下滑,直至2020年时被SUV超越。
实际上,“轿车Vs SUV谁更好,车企该造谁”这种话题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已经由来已久,初期因为城市SUV的发展思路均参考日系丰田、本田的思路,即用轿车底盘进行一定的适应性调整,使其能够装载更大的车壳、有更大的空间、更好的通过性等。
不过,因为轿车与SUV的研发目的不同,这种半路出家的模式,也直接早就了初期的城市SUV除了空间更大、底盘更高之外,面对轿车有着一系列的缺点:
1.相同底盘下,SUV溢价更高,价格更贵。如,第十代思域的2016款国五1.5T版本(220TURBO)价格区间在12.99-16.99万元,而同平台且配置很大程度上接近的2017款本田CR-V国五1.5T版本(240TURBO)手动挡版本的起售价格即已来到了16.98万元。
即,同等销量下,SUV显然是比同平台轿车更好的利润来源,这也是促成了中国品牌多年间疯狂加码SUV的一个核心原因;
2.基于轿车底盘而来的初期城市SUV,噪音、舒适性、驾驶感受上相比轿车都有比较明显的劣势。早期,不论是哈弗H6、长安CS75 PLUS、传祺GS4,其留给消费者的印象主要是个儿大、能走烂路、配置高,加速、驾控、舒适性等方面很少被用户作为利好点来提及;
3.相对轿车而言,早期城市SUV的使用成本也是明显更高,因为车重更大、风阻更大、动力技术主要沿用于轿车,最终油耗10L/100km以上比比皆是;
但是在后期,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将SUV和轿车的研发进行综合考虑,或者专门为SUV使用特定平台。譬如,丰田TNGA、吉利CMA/BMA、大众MQB、日产CM-F平台,在2015年之后都是兼容轿车、SUV进行开发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将动力新技术赋能给城市SUV,如丰田、本田的混动,比亚迪等中国车企最新一轮的PHEV技术等,实现油耗的降低和动力的提升。
简言之,经过近几年的技术迭代之后,SUV原本的短板(动力、设计、舒适性、油耗)等都在不断被补强,其原本的高通过性、大空间等也在稳步升级,形成了一种局面。
“轿车能做到的,很多SUV都能做到,但很多SUV能做到的,轿车却做不到。”
MPV面对SUV时,近几年其实也在不断的出现轿车身上的问题,即SUV越做越好,也有了MPV的座椅布局,功能性上更全能。最终,相对低端的MPV,就根本没法发展。只有价格上扬的高端MPV,能无限发挥其空间、舒适性的优势,对SUV形成打击。
而来到新能源时代后,轿车愈发不敌SUV而随着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开始不断切换,轿车还在面临更尴尬的局面,也就是进一步萎缩。进入新能源时代,轿车更不好卖了,甚至于很多企业更不想造了。
“还是SUV更好卖,要是尺寸差不多大、配置价格差不多,就算是那些之前在网上看好了要买轿车的人,进了展厅眼睛也会不由自主的往SUV那看。基本上就是,想买轿车的人,来了100%会看看店里的SUV,买SUV的未必会看轿车。”这是蔚来汽车服务顾问给到路咖汽车的反馈。
仔细回顾一下新势力、传统车企在2021-2022年发布的重磅新车,能很明显的发现一个趋势,如今的热度不在轿车身上,而在SUV和MPV身上。
上面这张图,梳理了当下汽车市场里在新能源领域表现优秀的几家企业,在2021-2022年之间的车型推出,以及车型销量概况,能够比较明显的得到如下几条结论:
1.攻入市场的突破口,都是SUV。理想、蔚来、小鹏、大众、哪吒,这几家都是优先保证其产品在市场里能够吸引到消费者购买,对消费需求和用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判定SUV比轿车更具吸引力;
2.比亚迪、特斯拉,这种积淀已久或是具备声威的企业,其产品经过市场考验后,SUV的相对竞争力也要比轿车明显更强,譬如Model Y上市后很快超过Model 3承担起主销量,以及比亚迪宋能够成为中国最畅销的SUV;
3.部分企业在市场初步站稳脚跟之后,开始逐步实现两条腿走路,如小鹏、蔚来,在轿车初步受到消费者认可后,很多消费者给予企业的反馈是,希望尽快推出基于此的SUV车型。
如,随着蔚来ET7、蔚来ET5陆续登场,但NT1.0技术的蔚来866车型热度仍然不低,销量背后反映的竞争力仍在,这比较明显的违背了电子相关产品“买新不买旧”的相关规律。
如,小鹏G9即将上市,其官方消息显示,预售2小时后订单超过3万台,订单背后所体现出的消费者热情,要比小鹏之前推出的任意一款车型都更高。尽管价格更高,但消费者热情不减。
所以,有车企敢用轿车做自己的新能源转型排头兵吗?答案是没有。率先攻入市场或者试水的产品,当下的主流车企全部选择了SUV,凯迪拉克是锐歌、日产在试水轩逸纯电无果之后是Ariya、本田丰田的排头兵是SUV、福特的排头兵是Mach-E、<a href="https://car.yiche.com/mercedesbenz/" title="奔驰" data-keyType="MasterBrand" data-id="2" target="_b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电动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了,新能源电动汽车到底安不安全?有很多人选购新能源车,由于新能源车早已培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安全系数一直都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所以现在大家选购新能源车通常是看上了它安全性。新能源车往往安全性,最大的优点便是可以降低空气污染,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也是一种维护。在这个时代之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还是相当快啊,所以如今新能源车越来越受大家的喜欢了。可是我国目前新能源车中有许多车是很安全,例如特斯拉汽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例。由于特斯拉是从一个新能源车企业发展起来企业,因此在如今新能源车还处在初期环节的时候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假如说新能源车在行驶中出了问题,那么这时候极有可能便会点燃下去。这样的事情总会出现于一些新能源车之中,例如特斯拉汽车,现阶段已经有不少车辆被爆出了起火事情。相对于新能源车而言,当它们面对危险时,所采取措施还是挺关键性的。由于新能源车最初都是没有点燃装置。这也算是一个非常好的安全性保障措施了。
在今年的10月份情况下,我国的一辆新能源车在行车中途突发了起火事情。这个车主要在河北高速上所发生的一些突发情况,那时候这个车行车到河北高碑店这一高速路口的时候突然冒烟了。这个车产生起火以后,边上几辆都不一样程度地受影响,在一开始的时候司机要想下了车开展灭火却没成功。但在经历了一些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后,才把火给扑灭了。虽说着火后将此车给损坏了非常严重,可是这个车外观还是很不错的,并且在安全事故以后特斯拉汽车还对这个车展开了检修。特斯拉汽车针对新能源车一直也有很好的技术实力来面对一切突发状况,所以关于未来新能源车也会更加努力吧。
新能源技术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因为无论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推广,还是新能源相关的发电技术,逐渐进入5000家万户,普及度越来越高。都是证明着新能源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只是现在相关的技术可能还不足够成熟,市场影响力不是特别大的。
新能源汽车这是对人们生活影响最直接的,虽然很多人都吐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问题,电池寿命问题,换一次电池代价很高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但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不也是在快速增加吗,因为它纵然有各种问题,但是在高油价的时候呢,它有一个优点是大家都无法忽视的,使用成本低呀。燃油汽车百公里60块钱,现在算是比较省油的车,但新能源汽车呢百公里可能10块钱到20块钱,比较省的可能10块钱都用不了。
新能源相关的发电技术也在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比如说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这些技术它已经逐渐可以应用了,但是应用的效率还不是特别高。比如新能源的这个太阳能翻板,但是可以在市场上面买的话,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细心的就是了它是发电的效率不够,高风力发电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就是虽然可以用。但是可能要好久好久才能收回成本,对人们的生活是造成了一定影响,因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
新能源技术现在还处在一个发展中的阶段,还没有真正到红利收割期的时候,所以新能源的技术研发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在新能源相关的产品价格仍然不便宜,毕竟技术的发展,它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资本的支持的。不过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新能源的相关技术会越来越成熟,成本越来越低,真正能走进千家万户,实用性越来越高。因为传统的三大能源支柱,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在逐渐缩减并且是不可再生的,必然需要寻找新的能源去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
文/桃李
最近魏牌CEO与华为余承东关于“增程式技术”的争论算得上十分的激烈,同时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增程式技术是否落后”的讨论。关于增程式的争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理想ONE这款产品出现之时,作为传统车企代表的奔驰就与新势力品牌理想争论过一次了,不过时至今日,这一争论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增程式技术的优劣应该以价值大小评判
很多人说增程式技术落后原因在于它是19世纪的产物,其由来可以追溯到 汽车 发展初期,当时的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发明了第一辆轮毂式电动车,也就是第一台增程式电动车。从时间上来看,增程式也算得上远古产物了,不过增程式技术是不是真的落后光看这一点我们其实很难说,目前各方支持者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而且也没有准确的定论说明什么样的技术才算是落后、什么样的技术算先进。
单以出现时间早来评判显然过于武断,增程式技术刚出现的时候同样不受市场的待见,包括别克、宝马、奥迪等都推出过相关产品,最后也都以失败告终。相反的,换电模式出现也很早,之前还运用于手机上面,后来逐渐被淘汰甚至销声匿迹了,现在不也一样在新能源领域掀起了新的浪潮吗?筷子出现了上千年,而且结构还十分的简单,根本谈不上任何的先进,现在不也没被淘汰吗?说到底,还是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笔者看来,使用价值才是评判事物优劣的更好标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项技术落不落后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好不好用,增程式技术好用吗?答案显而易见,理想ONE的销量摆在那里,而且增程式 汽车 平衡了燃油经济性与里程焦虑,在纯电动 汽车 有更大的进展之前,增程式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这样的局面能持续多久,没人知道。
未来是新能源时代,不会是增程式,也不只是电动
关于增程式技术以及相关的产品,笔者一直认为只是一个过渡,包括如果以后真的会取消新能源 汽车 免征购置税的政策,增程式 汽车 也一定是首当其冲的。这一点从此前北京宣布仅将纯电动 汽车 纳入新能源 汽车 的范畴以及上海宣布明年将不再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 汽车 的消费者发放专用牌照额度的动作中就能看出,增程式被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
汽车 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已经十分明显了,就是“新能源”。注意,笔者说的是新能源时代,可不只是电动 汽车 ,大家需要理解清楚,电动 汽车 是新能源的一种,不能完全代表新能源。未来的 汽车 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有电动的,也有其他的,比如氢能源,而增程式虽然降低了油耗,但还是用油发电,只能说相比于燃油车更环保,但本质上还是燃油车。
写在最后:
虽然都在说要淘汰燃油车,但是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很难说,新能源 汽车 目前要走的路还很长,现在去争论谁好谁坏、谁的技术更先进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至少现阶段很难看出来。正如网友所言:“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能活下去的就是赢家”,好与坏还是留给时间和市场去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