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生物质能 > 正文

我对新能源非常感兴趣,不知大学有什么专业是研究新能源和氢能源方向的,最好也推荐推荐学校!谢谢啦!

义气的小甜瓜
聪明的茉莉
2022-12-22 03:46:34

我对新能源非常感兴趣,不知大学有什么专业是研究新能源和氢能源方向的,最好也推荐推荐学校!谢谢啦!

最佳答案
舒心的嚓茶
懵懂的硬币
2025-08-12 06:19:35

1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其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不仅有核能研究的硬实力,在太阳能、风能、电池、海水淡化和新材料等方面也很强。院内设有20多个实验室,包括生物质能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等。清华材料学院的研究方向也包括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2华北电力大学:电力行业的根正苗红

由教育部与国家电网等七家电力央企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九家单位组成的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2007年7月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整合各新能源学科力量,逐步形成并深化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其中四个基地被列入教育局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3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英俊济跄,经营四方

西安交大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学院里设有可再生能源系,研究涵盖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转换,混合动力和系统技术。此外,学校设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材料物理与化学系研究领域涵盖能源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

4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JTU):相聚在东海之滨,汲取知识的甘泉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包括7个研究所、6个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包括太阳能、建筑节能、生物质能、风电及其控制系统、氢能与燃料电池、清洁燃料生产与生物化工转换等。相关研究中心包括与挪威科大联合建立的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TJU):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天津大学敬业湖夜景)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下设水利与风能工程研究院、道达海上风电研究院。化工学院下设有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曾成功举办“太阳能电池材料国际研讨会”。此外,学校还设有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

6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半导体硅材料、半导体薄膜材料、复合半导体材料、微纳结构与材料物理,注重硅材料在光伏电池上的应用。能源工程学院设有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除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研究,还涵盖废弃物高效清洁能源化利用研究、新能源及先进能源系统、生物质液化研究等。

最新回答
友好的往事
傻傻的石头
2025-08-12 06:19:35

学院设有生物技术系、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4个教学系(中心、所),涵盖了12个教学研究室、课程组、生物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学教学科研平台(测试中心)、生物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和全国高校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生物质能研究中心、微生物研究中心、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学院承担着全校生物类基础课及本院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学院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自设)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自设)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生物技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生命科学学科发展任重而道远,学院全体师生正踏着老一辈人留下的足迹,充满希望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奋斗!

怕孤单的雪碧
干净的老鼠
2025-08-12 06:19:35
新能源方向有:薄膜太阳能电池、生物能源和核能等。未来的6种无限能源是高空风能、微藻生物石油、海洋波浪能、核聚变、深部地热能、卫星太阳能系统。核能推荐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不过最近日本发生的核事件影响国家对核能热度。汽车研究,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下属的新能源工程中心,每年科研经费20多亿。没门学科研究方向是很多的,看自己对哪个比较感兴趣。有些研究所也招研究生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能源所等。

霸气的背包
酷炫的飞机
2025-08-12 06:19:35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211工程”建设全国重点大学,致力于为实现能源、电力的国家战略提供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支撑。为满足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国家能源局、教育部和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界的支持下,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对电气、动力、机械、自动化、水电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于2007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

学院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中国乃至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撑。

目前学院设有7个研究中心,即风力发电研究中心、水电能源与工程中心、太阳能研究与工程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能研究中心、新能源与城市环境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教职工86名,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22人、副教授27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8%。拥有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学术气氛浓厚,形成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稳定的教学与科研队伍。

学院设有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能源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应用化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个本科专业,其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有3个方向,即风力发电方向、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和生物质能方向。2014学院在校本科生1147人,硕士生298人、博士生23人。

学院在电气工程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博士学位点下,设置了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二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省部级奖3项,出版教材10部,获批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CI收录160余篇,EI收录300余篇。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973计划”1项,国家863项目5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等,科研经费总量累计达到2亿元以上。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马拉达伦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英国斯莱斯克莱德(Strathclyde) 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巴斯大学、克兰菲尔德(Cranfield) 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奥尔堡大学,法国电力集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SL)、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成均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州大学阿灵顿校区,德国弗朗霍夫风能和能源系统技术研究院(IWES),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

激昂的茉莉
耍酷的咖啡
2025-08-12 06:19:35

CCUS团队

煤炭能源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煤炭能源低碳转化与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这些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再利用或者封存于地下。因此,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个集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研究于一体的新的温室气体控制方向。低碳能源研究院CCUS团队整合了学校水文地质、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电力工程等学科的优势研究资源,引进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优秀博士。团队首席专家有秦勇教授、冯启言教授等。团队依托“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封存重点实验室”,重点对煤层储存CO2的机理、能力评估和储存技术、煤炭燃烧前CO2的捕集与提纯技术、CO2资源化再利用技术、CO2地质封存安全监测技术以及CO2捕集与封存的经济、管理与政策等方向开展研究。

煤地下气化研发团队

煤地下气化研究在中国矿业大学已有近30年历史。先后在江苏徐州,河北唐山、山东新汶、内蒙乌兰察布、甘肃华亭等地进行了大量半工业、工业试验。取得了井式“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地下导控气化新技术、深冷空分制氧系统制备地下气化剂新技术、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2010年5月我校在甘肃华庭进行的“矿区难采煤气化绿色低碳开采与绿色煤电产业化”示范试验,成功点火运行。日产气量16万标准立方米/天,空气煤气热值平均5.45兆焦耳/标准立方米, 水煤气热值10.26 兆焦耳/标准立方米。尤其是在地下气化炉的燃烧可测可控性、产气优质稳定性、气流的畅通性和炉体的密闭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煤炭清洁转化与利用角度,将我国数千亿吨经济不可采的以及大量滞留的煤炭采用地下气化方法变成煤气,然后发电或者化工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碳能源低碳转化途径。为此,研究院整合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的优势研究资源,引进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优秀博士形成了“煤地下气化研发团队”。首席专家是王作棠教授。团队重点对煤地下燃烧的催化剂与抑制剂的研发、导控工艺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燃烧控制机理、多联产技术、工业设计等开展重点攻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煤炭地下导控气化绿色开采新理论与工艺;

2、基于“三下一上”滞留煤条带充填气化开采的岩层控制理论及技术;

3、煤炭地下导控气化过程测控技术研究;

4、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工程技术装备研究;

5、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工程技术经济研究;

6、煤气甲烷化与发电的能源化工多联产新技术。

碳资源高效利用研发团队

随着新的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开发,从长远看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渐减少。煤炭的能源属性弱化的同时,其资源属性将强化。碳资源高效低碳利用研发团队整合学校化工学院、材料学院和有关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引进了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及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及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团队首席专家是魏贤勇教授。团队致力于用可分离和非破坏性或轻度破坏性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在此基础上开发温和条件下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定向转化和反应混合物精细分离的新工艺,以期实现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高附加值利用,形成相关技术的产业链。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煤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分析和定向转化

2. 煤焦油、煤液化重质油和残渣及重质石油的精细分离

3. 沥青基高性能炭材料的制备和功能性大分子的合成

4. 生物质的温和解聚和高附加值利用

5. 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生物质能研发团队

尽管我国人多地少,发展生物质能受到一些限制,但是我国土地农业利用率高,每年生产大量农作物副产品如秸秆等是生物质能的主要原料。目前国际生物质能研究的热点是:具有可选性和总体效益的高级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开发、生物燃料在燃烧与热力过程中的转化机理、生物燃料的理化特性对可靠性的影响、生物质能转换设备、可靠与低成本的能源作物、新的生物制炼技术、新一代交通使用的生物燃料等。低碳能源研究院生物质能研发团队整合化工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等的相关优势资源,引进日本、挪威等国家高级专业人才。首席专家是宗志敏教授。主要在生物质的温和解聚和高附加值利用、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

碳足迹调查、监测与评价研发团队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通常也被称为“碳耗用量”,是一个用于描述某个特定活动或机构产生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术语,它是评价部门、行业或企业、个体排放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一个国际通用指标。其中的“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的越多,排放二氧化碳也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由此可见,碳足迹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

煤炭生产的碳足迹应该如何科学测算?碳足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研究院的碳足迹调查、监测与评价研发团队主要研究煤炭开采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扰动的碳足迹当量计算方法;煤炭开采中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方法;煤炭加工中碳足迹计算方法;碳足迹监测技术等。团队首席专家是张绍良教授。

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研发团队

这里的低浓度瓦斯主要是指矿井风排瓦斯。瓦斯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因此将这些低浓度瓦斯收集、提纯并利用起来,对减少煤矿的碳足迹作用十分明显。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研发团队整合安全工程、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工程、电力工程等优势研究资源,针对乏风瓦斯的采集、提纯、运输和综合利用等的关键技术难题展开研究。该团队正在组建中。

新能源研究所

新能源研究所由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热能、电子、光学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纯多晶硅材料、高效多晶硅材料、光伏能源关键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生物质能源、风力发电技术等。研究所与德国RWE公司、乌泊塔尔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伯明翰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承担“973”、“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为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节能减排研究所

节能减排研究所由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安全、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地球物理、电气工程、采矿工程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层气抽采与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技术、矸石充填采煤技术、呆滞煤炭资源再开采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研究所与德国RWE能源公司、波鸿工业技术大学、DMT公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邦科学研究组织(CSIRO)、西澳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肯塔基大学,波兰煤炭科学院、西里西亚工业大学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

矿区生态环境研究所

矿区态环境研究所由环境、测绘、采矿、地质、岩土工程、资源与城乡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管理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从事矿区矿山生态遥感监测技术与理论、矿山生态风险评价、矿山生态演替过程模拟和演替规律、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矿山生态修复政策以及矿山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研究所为矿山企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研究所与德国波鸿工业技术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大学、莱布尼兹生态环境研究所,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和西安大略大学保持亲密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

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

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面向江苏省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所需的重大高新技术需求,针对燃烧前CO2捕集、分离与提纯以及CO2在地质环境储存的重大地质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大力推进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使重点实验室总体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形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能力。搭建高起点的CCS研究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培养和引进能够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建设一支在国内同学科领域具有强大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

CCS技术体系十分庞大,牵涉到物理、化学、地学、工程等众多领域,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的研发优势,在燃烧前捕集和地质储存两大领域、三大方向重点攻关。

(1)煤基CO2燃烧前捕集关键技术体系

煤基CO2燃烧前的捕集思路是通过煤的气化生成H2和CO2,H2直接用于燃烧,CO2则捕集起来,所以重点实验室将通过煤基分解化学过程、合成气体理化性状等的基础研究,重点研发低温煤脱硫、降灰和气化一体化集成工艺,达到提高煤热值利用率、获得较高纯度CO2的目标;同时重点研发低温制冷捕集CO2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捕集技术方案。

(2)CO2地质储存关键技术体系

CO2地质储存的关键技术包括处置场所的地质评价、处置量评估、CO2注入技术以及深部含水层/煤层/油田处置CO2的多物理过程的模拟等。该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形成一套地质处置场所评价指标体系、CO2储存量估算标准与规范、CO2灌注井施工技术、管道、井孔及设备防腐技术、防堵防垢技术、灌注关键技术及相关参数等;开发深部含水层/煤层/油田处置CO2的多物理过程的模拟系统和地下CO2环境演化模拟系统。

(3)CO2地质储存状态监测技术体系

该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将地震法、电磁法、电阻率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起来用于CO2的稳定性探测,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体系。

开朗的大侠
害羞的白云
2025-08-12 06:19:35

考研新能源专业名称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方向主要集中在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凝聚态物理 ,以下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学科排名。

2016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以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热门省市(北京、湖北、广东等)的录取分数线综合排名。

专业简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能源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新能源科学领域专业知识,能在国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顺心的水杯
高大的小蝴蝶
2025-08-12 06:19:35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2022):茶学(360)、发育生物学(312)、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265)、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335)、化学生物学(3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12)、作物信息学(348)、思想政治教育(368)、植物检疫与生物入侵(33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81)、农业管理(354)、免疫生物学(312)、风景园林(367)、基因组学(312)、果树学(367)、食品科学(335)、机械(273)、农村发展(252)、工商管理(170)、临床兽医学(263)、生物质能(310)、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67)、资源与环境(310)、兽医(317)、生物与医药(273)、农艺与种业(294)、植物病理学(330)、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255)、设施园艺学(320)、森林经理学(252)、环境规划与管理(315)、生物信息技术与工程(260)、基础兽医学(320)、新闻传播学(367)、数学(290)、神经生物学(312)、林木遗传育种(252)、水产动物医学(319)、英语语言文学(367)、农药学(310)、英语口译(367)、农业经济管理(353)、行政管理(387)、作物遗传育种(368)、森林培育(300)、环境科学(315)、环境工程(315)、植物营养学(335)、会计学(353)、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320)、风景园林学(310)、植物学(312)、渔业资源(305)、应用真菌学(298)、现代农业装备工程(260)、社会学(335)、企业管理(353)、生物工程(273)、预防兽医学(310)、兽医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295)、食品生物技术(335)、金融学(360)、计算机应用技术(27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335)、计算机系统结构(273)、农业信息工程(321)、农业机械化工程(260)、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260)、土地资源管理(391)、应用统计(365)、产业经济学(360)、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60)、畜牧(288)、渔业发展(252)、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290)、社会保障(353)、药用植物学(330)、英语笔译(367)、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335)、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73)、观赏园艺学(330)、土壤学(335)、社会工作(335)、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52)、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335)、法学(335)、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302)、食品加工与安全(330)、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260)、种子科学与工程(356)、微生物学(31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95)、化学(290)、水生生物学(339)、数量经济学(360)、生物信息学(339)、资源环境信息工程(357)、蔬菜学(3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35)、细胞生物学(312)、食品营养与安全(335)、园林植物学(300)、遗传学(312)、肿瘤生物学(312)、公共管理(178)、生态学(370)、教育经济与管理(353)。

一、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名称 类型 年份 总分 英语 政治 专业课一 专业课二

免疫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植物病理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0 60 60 80 80

生物质能 学术型硕士 2022 310 55 55 70 70

环境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15 50 50 65 65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学术型硕士 2022 265 45 50 70 60

作物遗传育种 学术型硕士 2022 368 48 33 50 50

化学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52 54 60 95 95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专业型硕士 2022 255 33 33 50 50

土壤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50 60 85 85

水产动物医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9 33 33 50 50

公共管理 专业型硕士 2022 178 45 0 90 0

生物信息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9 39 39 59 59

基础兽医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20 40 60 90 90

园林植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00 40 33 85 85

风景园林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0 45 45 75 75

生态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70 60 60 100 100

兽医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学术型硕士 2022 295 50 50 80 80

农艺与种业 专业型硕士 2022 294 40 50 70 70

环境科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5 50 50 65 65

设施园艺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20 33 33 50 50

社会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46 46 69 69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茶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0 33 33 50 50

肿瘤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社会保障 学术型硕士 2022 353 51 51 77 77

工商管理 专业型硕士 2022 170 42 0 84 0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60 38 57 57

机械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森林经理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252 33 33 50 50

生物信息技术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60 35 35 53 53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学术型硕士 2022 260 35 35 53 53

细胞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农业经济管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53 51 51 77 77

行政管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87 51 51 77 77

水生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9 39 39 59 59

现代农业装备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60 35 35 53 53

兽医 专业型硕士 2022 317 45 55 80 70

遗传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农业管理 专业型硕士 2022 354 33 33 50 50

发育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社会工作 专业型硕士 2022 335 46 46 69 69

生物与医药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预防兽医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0 50 60 120 80

生物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法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46 46 69 69

风景园林 专业型硕士 2022 367 60 60 90 90

产业经济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0 52 52 78 78

农药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0 45 33 50 50

植物检疫与生物入侵 学术型硕士 2022 330 60 60 80 80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02 49 62 96 80

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15 50 50 65 65

新闻传播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农业信息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21 35 35 53 53

食品生物技术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60 38 57 57

作物信息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48 33 33 50 50

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53 51 51 77 77

果树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7 33 33 50 50

企业管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53 51 51 77 77

应用真菌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298 33 33 50 50

微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观赏园艺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0 40 33 85 85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60 35 35 53 53

资源环境信息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57 33 33 50 50

食品科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60 38 57 57

金融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0 52 52 78 78

应用统计 专业型硕士 2022 365 52 52 78 78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46 46 69 69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种子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56 50 50 100 100

畜牧 专业型硕士 2022 288 40 55 75 6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学术型硕士 2022 295 45 45 75 75

化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290 39 39 59 59

数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290 39 39 59 59

食品加工与安全 专业型硕士 2022 330 60 33 50 50

资源与环境 专业型硕士 2022 310 50 50 65 6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学术型硕士 2022 381 46 46 69 69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60 38 57 57

基因组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英语笔译 专业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蔬菜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40 33 33 50 50

植物营养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45 55 90 90

计算机系统结构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专业型硕士 2022 260 33 33 50 50

渔业资源 学术型硕士 2022 305 33 33 50 50

会计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53 51 51 77 77

森林培育 学术型硕士 2022 300 35 35 50 50

农村发展 专业型硕士 2022 252 33 33 50 50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60 38 57 57

林木遗传育种 学术型硕士 2022 252 33 33 50 50

思想政治教育 学术型硕士 2022 368 46 46 69 69

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90 42 60 70 80

土地资源管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91 51 51 77 77

英语口译 专业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渔业发展 专业型硕士 2022 252 33 33 50 50

神经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食品营养与安全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60 38 57 57

临床兽医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263 33 33 50 50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学术型硕士 2022 320 40 60 80 80

英语语言文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46 46 69 69

数量经济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0 52 52 78 78

植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药用植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0 33 33 50 50

农业机械化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60 35 35 53 5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12 45 45 70 70

二、华中农业大学

42

软科(综合)

45

校友会(综合)

62

武书连

531

US排名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并提出“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景面文心、情境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为A+,生物学为A,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3个学科为A-。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显示,我校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等5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学院(部)17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全日制在校学生31219人,其中本科生18906人,硕士生8987人,博士生2891人,留学生435人。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3013人,其中教师1688人,教授527人,博士后325人。有中国科学院-1人,中国工程院-3人,美国科学院外籍-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973计划-6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人、岗位科学家5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76个。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 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1个。

科技实力雄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9个,部省级研发中心3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个,校企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35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十三五”期间获批科研项目6318项,经费43.73亿元。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十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再次荣膺这一荣誉称号。

发展愿景: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中专2022-09-25 16:15:17

显示全部

暴躁的万宝路
贤惠的白云
2025-08-12 06:19:35
中科院大连物化所 燃料电池

天津十八所 镍氢电池

学校985的水平基本都一般般

燃料电池的国家科研经费大部分都给大连物化所,但是进展不大

镍氢电池的研究比较成熟,比较少了

一般水平就那样,中国航天用的镍氢电池都是 天津十八所的

新能源专业是一个大摡念,主要指的是风能、太阳能和核能。风能专业开设的院校并不多,你可看看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太阳能专业你可看看南昌大学。核能专业最好的就是清华大学、中科大、北大、西安交大、哈工程、上海交大、兰州大学、川大、华北电大、上海大学。以上所言,仅供参考。

关于氢能源哪所大学最好 - : 新能源专业是一个大摡念,主要指的是风能、太阳能和核能.风能专业开设的院校并不多,你可看看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太阳能专业你可看看南昌大学.核能专业最好的就是清华大学、中科大、北大、西安交大、哈工程、上海交大...

如果想大学研究氢能源应该选择什么系才好??那所大学对研究这个有利啊?? - : 化学系呗

国内哪个学校有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室 - : 网上搜一下吧!挺多这方面的报告的,推荐你可以去首聚能源

我对新能源非常感兴趣,不知大学有什么专业是研究新能源和氢能源方向的,最好也推荐推荐学校!谢谢啦! - : 其实,新能源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新能源主要集中在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里,现在的新能源的研究主要还是倾向于能源材料的研究.而且也基本是在实验室里很牛逼,一拿到工厂就二笔的节奏. 即使工厂能量产,那老百姓也是买不起,只能用于...

哪个学校或者研究所在新能源方面做得最好? - : 看看华北电力大学

浙江大学学的氢能好不好?有哪些教授研究这块的比较好的? : 氢能属于新能源,挺好的

中国与能源有关的重点或一本以上大学里面那些好说下,主要是新能源和纯净能源之类的专业好的,麻烦讲下? - : 新能源专业国内开办时间不长,而且具体到每个方向开设高校更少,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国内甚至尚没有高校开设生物质能相关专业.就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方面,大多数高校也只是在原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与新能源有关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一种补充,或进行了专业名称的更改. 所以,现在根本不会有什么新能源专业国内大学排名. 目前看,核能相关专业可考虑清华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工大、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其实力相对突出.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可考虑华北电力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材料等专业可考虑山东建筑大学、南昌大学等.

浙江大学学氢能的前景怎么样 - : 就业面广、需要量大,就业前景好 施主,我看你骨骼清奇,器宇轩昂,且有慧根,乃是万中无一的武林奇才,潜心修习,将来必成大器.鄙人有个小小的考验 请点击在下答案旁的 【采纳为满意回答】

西安交通大学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及智能化专业和东南大学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及分布式电源专业,哪个更好? - : 西安交大新能源电力系统及智能化专业不是在能动学院,而是在电气学院.这个方向包括新能源系统运行、设计、相关设备控制等.搞这个方向的老师很多,也有很多大牛老师.而交大电气学院在整个电力行业口碑不错,学这个方向不仅可以进新能源制造企业,也非常方便进入电网企业.东南大学新能源发电技术及分布式电源应该是比较偏设备制造和控制,实力也比较强.建议报考西安交大这个方向.但具体报考看个人兴趣.

氢能源的研究怎么样了,现在有突破性进展吗?学研究氢能的是什么系毕? : 氢能源目前所谓的突破都是在燃料电池上,至于大量的节能的生产氢气一直没有突破.前景也很广阔,比如生物制氢气,催化(特别是光催化)制氢等等,如你想学习这方面知识可以考化学系.除了清华外,天津大学的燃料电池的研究在国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