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十大古商是哪十个

帅气的短靴
知性的棒棒糖
2023-02-01 00:34:28

十大古商是哪十个?

最佳答案
暴躁的红酒
火星上的帽子
2025-05-01 01:09:47

1 、富甲陶朱---范 蠡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政治家。初,为越大夫,越为吴王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国以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著录《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卷一百二十九》。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好行德”。后人在记住他灭吴的计谋功业,还有和西施浪漫瓜葛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商业天才。在秦汉时代,人们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范蠡的名字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

2、营国巨商---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 )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自政海转入商界的是范蠡,由商业进入政治的是吕不韦。

3、官商大鳄---桑弘羊

桑弘羊(公元前152 ——公元前80年),洛阳(今中国中部河南洛阳东北)人,桑弘羊出身商人之家,少年时就很善于心算。桑弘羊不但是政策的决策者,还是具体负责实施的大臣。从公元前120 年开始,一直到武帝去世,他先后担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国家要职。桑弘羊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本末并重,“农商工师,各得所欲。……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4、实业巨子---张 骞

张骞(?——前114 年),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是汉朝同西域36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辟了中西通商道路——“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兴盛起来。西汉王朝的统治由此扩展到了西域一代。张骞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5、商界巨擘---盛宣怀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次沂,止叟,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8年盛宣怀创建了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同时他还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他的一生十分矛盾:一方面是清朝腐败封建统治的支持和维护者,反对革命,曾做到邮传部尚书;另一方面,他又积极主张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成为我国早期民族工商业的开创者之一。

6、第一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 )安徽绩溪人。胡雪岩经营丝绸、茶叶生意,经苦心经营,很快跻身于江浙大贾之列。1874年,胡雪岩在杭州吴山大井巷创办了胡庆余堂国药号,由于胡雪岩坚?戒欺" 、" 是乃仁术" 和" 真不二价" 等撑门立户宗旨,成功地经营了胡庆余堂,使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江南药王。在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时,他是左的" 总后勤" ,因调度有方,保证了各类军需物质的及时供应,经左宗棠保举被皇帝赏给一品顶戴和黄袍马褂,他由商而官,亦官亦商,终成显赫一时的" 红顶商人"。

7、火柴大王---刘鸿生

刘鸿生(1888~1956) 浙江定海人,生于上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圣约翰大学辍学后,曾做过教员、翻译、推销员等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包揽开滦煤南运业务,成为百万富翁,人称“煤炭大王”。后于苏州、上海和全国各地兴办鸿生、大中华等火柴公司,任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主席,又被人称为“火柴大王”。民国9年(1920年)与朱葆三等在上海龙华镇创建华商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今上海水泥厂),任总经理。民国12年,生产象牌水泥,因质量优异,在与进口水泥剧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畅销全国。同时设立中华煤球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等众多企业。当时,又被称为中国人“企业大王”。

刘鸿生曾任国民政府国营轮船招商局总经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

8、家族首富---孔祥熙

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号子渊,山西太谷人。中国官僚资产阶级代表之一,与蒋介石、宋子文、陈果夫兄弟合称“四大家族”。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的孔祥熙,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一定资财。1927年 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孔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11月即被迫去职,从此离开政坛。

9、地产大王---徐 润

徐润(1850一1920),字苔雨,平遥城内人。生于买办世家,隐于渔盐之地。徐润精通商业,善于筹谋,关心国事,曾为京师商界领袖人物,洋务运动的具体执行者。他曾帮助清政府送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中国近代早期民族工商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外经济交流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00 多年之后,徐氏家族的创业史成了中国与世博会渊源的见证。

10、双栖勇士---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浙江青田人。原名章埏,后改名乃器,字子伟。1936年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是“七君子”之一。人们眼里的章乃器是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是一个政治家,但是他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和实业家这一事实却不为人知。

1977年5月13日,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粮食部部长章乃器逝世。章乃器早年参加民主运动,是“七君子”之一。

最新回答
美满的白开水
孤独的菠萝
2025-05-01 01:09:47

除眼部肌肉外,全身其他肌肉的活力都丧失了。北京的渐冻人症患者王甲,和霍金曾经是病友并有通信往来,在北京西三环外的一个相对幽静的小区居住。截止到2022年北京渐冻症人煤炭大王除眼部肌肉外,全身其他肌肉的活力都丧失了。运动神经元病中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症,最有名的该病患者为霍金。

着急的蜡烛
冷艳的镜子
2025-05-01 01:09:47
应选B.D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江苏无锡荣巷人,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短短几年的钱庄学业生涯,使荣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当时,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卮日盛,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

1913年荣氏兄弟出资4万元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产品还未出厂,栈单便早被抢购一空。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荣氏兄弟为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悲凉的皮带
怡然的可乐
2025-05-01 01:09:47
嘉纳煤炭大王是谁地处黄土高原,山西是有名的煤炭大省,因为煤炭,不少人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当时的山西首富姚巨货也不例外,姚巨货在世时,曾是有名的“煤炭大王”,身家更是高达数十亿,还曾登上过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大家都知道,晋商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辉煌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也都显示了晋商曾经的辉煌,像所有晋商尊崇的理念一样,姚巨货作为一代企业家,一直遵循的也都是诚信为本、坚守道德信义。

姚巨货,是山西美锦能源集团的创始人,当时的姚巨货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姚巨货出生于山西太原清徐县,在很小的时候,姚巨货就参加了抗日战争,并于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香蕉康乃馨
细心的玉米
2025-05-01 01:09:47
5月26日,张新明在北京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与华润的合资公司中,他被“边缘化”了,公司出现了巨亏。新京报记者王远征摄

四年前一场涉资百亿的收购,对交易双方,都是一段“悲剧”。

收购方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落马。而被外界认为“套现百亿离场”的张新明,近日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是交易案里的最大受害者。

从农民到山西首富,再到目前生意“一潭死水”,张新明的人生跌宕起伏。这种起伏,与“政策变化”息息相关。趁着扶持民营企业的春风,张新明崛起于草莽间。而2009年,一场意在压缩民资的煤炭整合运动,则使他的命运面临抉择。

最终,“响应政府号召”的张新明,把手中的大部分资产卖给央企华润集团。他说,本来是希望可以跟着央企“赚大钱”。

2013年,《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实名举报称,宋林涉嫌在这笔交易中放水。而举报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张新明转手的煤矿矿权已经过期。

5月26日,张新明回应称,他的资产包不存在问题,而矿权也已满足审批条件,但却受阻于山西的煤炭整合。

新京报记者尹聪北京报道

争议不断的超级富豪

2010年之后,张新明成为了“问题富豪”——他被报道与偷税、骗贷、涉黑等多起事件有关

许久未公开露面,外界关于张新明的猜测不断。有人说,他出逃了;也有人猜测,他可能在接受调查。

“如果有事,今天我就不会坐在这里了。”5月26日,张新明对新京报记者说。

2010年以前,张新明是太原乃至山西声名显赫的企业家。在“黑金遍布”的三晋大地,张新明一度控制着两家煤焦化企业、三个煤矿等庞大产业。

借煤价飙升的东风,他多次进入福布斯和胡润发布的内地富豪排行榜。在2005年的“胡润能源富豪榜”上,张新明家族以10亿元的身家,领跑“山西煤老板兵团”。由此,张新明戴上了“山西首富”的帽子。

2010年之后,在公开报道中,张新明成为了“问题富豪”——他被报道与偷税、骗贷、涉黑等多起事件有关;落马被查的原山西省委副书记金道铭、原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等,也被指与张新明有所交往。

最轰动的一起,发生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初。其间,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两度被《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公开举报。举报称,华润以近百亿的价格收购山西金业集团10个资产包的过程中,数十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

张新明正是这些资产包的原实际控制人。他被外界怀疑从这笔交易中套现百亿。这位昔日的“山西首富”与宋林之间,也被质疑有利益输送的存在。

当过武警,23岁开上奔驰

张新明说,他于1986年进入武警学校,契机是“武警从地方上招纳生产经营人才”

“这些全是胡说、诽谤。”5月26日,张新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他没有什么背景,“我老子是放羊的”,“从小家庭就贫困”。

据《财经》报道,1963年出生的张新明,“20多岁跑出古交,到外地闯荡”;其后在外地接触到了武警部队,“交点管理费、以军队名义挖矿运煤,可躲开诸多监管”。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张新明起家是通过私挖滥采煤炭资源,他在古交开的所有煤矿都是 黑口子 (无证煤矿)”。

张新明讲述的版本则是,读了一年高中肄业后,他“下过煤窑,拉过平车,当过修理工、装卸工和泥瓦工”,其后他注册企业,往全国各地发运煤炭,“我是一步步干起来的,哪里有问题?”

1986年,张新明23岁,“这时我就有了过千万的身家,还开上了奔驰”。

张新明称,他的武警身份是真实的。据其介绍,他于1986年进入武警学校,契机是“武警从地方上招纳生产经营人才”。到1993年,他开始担任内蒙古森林武警总队综合训练基地主任,兼任华北黄金实业集团董事长。张新明称,后者当时的性质为武警的三产企业。

借力“扶持民企政策”起家

“金业的200万吨煤焦化项目,从筹备到建成,仅用了17个月时间。”张新明回忆,该速度堪称“世界之最”

按照张新明的说法,他于1999年回到地方,原因系“中央出台决定,禁止军队和武警经商”。

2000年开始,时年37岁的张新明,开始筹备其后来最主要的资产——山西金业煤焦化集团。5月26日,张新明几次提及,金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踩准了山西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步点。

“山西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来临,请企业家放开、放心、放胆发展。”2003年,时任山西省省长的刘振华公开宣布,山西省委、省政府“将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金业集团所在的古交市,也于2001年提出了“民营经济强市”的战略。古交市提出,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等方面,“给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民营企业集团 吃偏饭 ”。

“金业的200万吨煤焦化项目,从筹备到建成,仅用了17个月时间。”张新明回忆,该速度堪称“世界之最”。

2003年和2004年,受钢铁热销的提振,焦炭价格持续多月疯涨。自此,“煤炭大王”张新明成为了各类富豪榜的常客。

2007年9月至2008年底,张新明三度谋求推动金业集团上市。*ST威达、*ST泰格和大通燃气,均发布过与金业集团商谈重组的公告,但最后全部无疾而终。

至于张新明热衷上市的原因,有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冲击,金业集团营收下降、出现亏损,面临“断粮危机”。

张新明否认称,2008年,金业经营并未陷入困境。他提供的一份纳税材料显示,当年,金业纳税6.16亿元。

“上市的目的,是想通过资本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张新明说,他那时“搞了个大规划”,准备“建设1000万吨的煤焦化园区”。

山西煤炭改革中被整合

张新明称,他之所以作出转手金业集团的决定,是出于“响应政府号召”的考虑

2008年,山西煤炭业的政策大环境大变。

2008年9月,山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支持大同煤矿、阳泉煤业、山西焦煤集团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作为主体兼并重组中小煤矿。

2009年5月,山西省出台《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要求,2011年,全省煤炭矿井数量减少至1000处;到2015年,控制在800处。

在这些政策下,煤炭改革席卷山西。《工人日报》报道称,截至2009年底,约2000名煤老板退出煤炭领域,1400亿民间资金被挤出。

张新明和金业集团,也无法置身于煤炭改革以外。

张新明称,2009年,他之所以作出转手金业集团的决定,是出于“响应政府号召”的考虑。

金业集团的第一个“婆家”,是山西省国资委实际控制的大同煤业集团。

据公开报道,2009年9月,同煤与金业签约,拟定以合资公司“同煤金业集团”作为平台,收购金业旗下10个资产包100%的股权。

此后,同煤和金业的合作,一度进展顺利。金业方面提供的材料显示,2009年10月19日、20日和22日,其分别收到同煤支付的款项5亿元、3.95亿元和1.05亿元,共计10亿元。

笨笨的野狼
英勇的龙猫
2025-05-01 01:09:47
舟山没有淀海,只有定海

定海是中国千岛城市-舟山市的县级区,是舟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定海地处浙江省东北、上海市东南、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中,地理位置介于东径121°38′-122°15′,北纬29°55′-30°15′之间。定海面临浩瀚的太平洋,背靠上海、杭州、宁波大中城市和长江三角等辽阔腹地,属我国南北海运和远东国际航线之要冲,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

定海是一座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马岙镇原始村落遗址上,创造了神秘灿烂的“海岛河姆渡文化”。春秋时,定海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开始设“翁山县”。广德元年(736)被撤废县治。北宋熙宁六年(1073)再次设县,更名为“昌国县”。元初升县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为县;洪武二十年废昌国县。至清初,先后两度迁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设“定海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升定海县为直隶厅。宣统三年九月(1911),改定海直隶厅为定海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析定海县之岱山、大衢等岛置翁洲县。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废翁洲县,并入定海县,属宁波志区管辖。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定海县辖区分为定海、普陀、岱山3县。同年,成立舟山专员公署,领导定海、普陀、岱山及江苏省划入本省的嵊泗县4县。1958年撤销定海、普陀、岱山3县,合并成立舟山县。1962年4月撤销舟山县,恢复定海、普陀、岱山3县,另设大衢县。5月,恢复舟山专员公署。1967年3月,改舟山专区为舟山地区。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舟山地区,成立舟山市(地级市)。3月14日,定海县改称定海区(县级),隶属舟山市。

海上名邑定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口南侧,东向太平洋,背靠中国最富庶、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沪、杭、甬等大城市隔海相望,雄踞南北黄金海岸之枢纽,扼守江海联运之要冲。共有大小岛屿128个,区域总面积1444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410公里,人口37万。今天,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特别是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建设,定海将迎来全新的半岛经济时代,为合力打造“古城要塞•休闲定海”拓展了新的空间。

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海岛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把她装扮得风光旖旎,秀丽可人。定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冬暖夏凉,光照充足,空气清新,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城市。

定海,是舟山群岛的“首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早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定海的先祖们已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唐开元二十六年始设翁山县,清康熙二十七年改名定海。定海城内有明清建筑为主的传统民居和深宅大院组成的历史街区并保存完好。还有建筑风格各异的祖印寺、御书楼、了望楼、都神殿等古建筑。作为海防前哨,军事要地,曾发生数十次战争,有明代抗倭战争、南明抗清海禁事件、清代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传说中的春秋五霸吴王流放地。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鸦片战争纪念遗址公园,马岙博物馆。先后开发了半岛渔乐园、东海鸟岛、黄杨尖旅游区、青青世界、富田园、凤凰山岛旅游区、三毛祖居、海上千岛游、摘箬山岛旅游区等。

定海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涌现了朱葆山、刘鸿生(煤炭大王)、安子介、董浩云(一代船王)等一批誉播海内外的杰出人物,这里还是乔石(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董建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安子介、丁光训(全国政协副主席)、三毛等的故里。另外,定海是“宁波商帮”的发祥地之一,著名的人物有朱葆山、刘鸿生、周祥生、刘显哉等。近百位名人曾在此生活、工作,留下了大量的史迹和故居,也留下了一笔历史文化遗产。

定海的明天,将是海洋与人、海洋与文化、海洋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我们热忱欢迎各方朋友前来定海投资兴业、旅游度假,共同感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景,共同创造定海美好的未来。

200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打造海岛经济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5.52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37.79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35.10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8.2:47.0:44.8调整为7.0:48.2:44.8。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226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585美元。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区海洋经济产出105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3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4%。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预算内总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1.0%,剔除出口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25.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区城镇以上职工8731人,比上年增长2.7%。据劳动部门统计,2004年全区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1万个,帮助实现就业5032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水、资金、人才等资源制约进一步突出,综合竞争实力还不强;农渔民转产转业难度仍然很大,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尚未有效缩小。

农林牧渔业

2004年,全区实现农渔业总产值11.34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农业总产值5.04亿元,增长5.7%;渔业总产值6.30亿元,增长7.9%。在政策、价格、自然等因素促进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回升。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086公顷,产量 36975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6.3%;蔬菜种植面积5273公顷,产量11.25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 305公顷,比上年增长10.5%;水果种植面积4858公顷,产量 3.91万吨,比上年增长7.6% 。全年实现种植业产值 3.58亿元,比上年增长4.9%。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10.04万头,比上年增长 6.9%;奶牛存栏441头,比上年增长30.0%;家禽出栏89.03万只,比上年减少0.4% ;全年肉类总产量 8386吨,比上年增长3.2%。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 1.37亿元,比上年增长7.8%。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2004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0.55万吨,同比增长2.4%,实现渔业产值6.30亿元,同比增长7.9%。海洋捕捞稳中有升。全年海洋捕捞产量8.35万吨,同比增长1.8%,产值4.7亿元,同比增长9.1%。水产养殖发展良好。2004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4.28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养殖产量1.82万吨,同比增长4.0%。全区已建成半岛公司长峙大黄鱼、旭旺养殖场的小沙梭子蟹等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养殖示范基地3个。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5条6.9公里标准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41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7.05千公顷。2004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80391千瓦,比上年增长0.9%。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区共实现工业产值95.24亿元,同比增长28.0%,增幅创近4年新高。工业经济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贡献份额为47.2%。

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船舶修造四大支柱行业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分别完成产值26.40亿元、22.27亿元、18.38亿元、5.71亿元,增速分别为25.8%、33.3%、12.2%、110.5%。四大主导行业产值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6.4%。盐仓、岑港、小沙、马岙、干览等重点工业乡镇增势强劲,其中马岙镇成为继金塘、小沙之后第三个产值超十亿的乡镇。

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全区1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5.07亿元,同比增长24.6%。29家区重点培育扶持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33亿元,同比增长27.9%。2004年末全区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25家,超亿元企业16家,分别比上年末增加6家和5家。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200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28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利税4.19亿元,增长16.0%,其中利润2.81亿元,增长17.5%。产品销售率为99.7%。列入市考核的1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192.94,继续位居全市之首。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区25家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88亿元,竣工产值12.50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1.7%和116.7%。实现利润1705万元,同比增长34.3%。施工面积145.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竣工面积57.51万平方米。2004年建筑业地税收入3926.5万元,同比增长68.9%。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完成投资9.74亿元,增长49.3%。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003万元,同比下降8.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61亿元,增长31.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98亿元,增长29.3%。

民间投资高速增长。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3.4%,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81.9%。

工业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工业性投入8.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6%。限额以上工业投资中,机械制造业和船舶修造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完成投资1.85亿元和1.33亿元,同比增长32.1%和51.2%;建材业投资增长快速,完成投资1.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倍。

房地产投资增长迅猛。全年完成投资56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倍。房地产施工房屋面积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7%,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4万平方米,增长2.9倍;房屋预售面积2.6万平方米,增长了5.1倍。

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餐饮业零售额3.54亿元,增长12.1%。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比重达51.3%。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34.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32.28万人次,国际游客25100人次,分别增长33.5%和160%。全年旅游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177.94万美元,增长160%。年末全区共有旅行社28家,星级旅游饭店15家。

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持续高位运行。全区全年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23.64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77亿美元,增长45.2%,其中自营出口额1.53亿美元,增长52.9%,自营进口额2404万美元,增长9.9%。在出口总额中,居前三位的为水产品、纺织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0015万美元、3585万美元和917万美元,分别增长51.4%、77.7%和73.3%。全年新增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2家,总数达到105家。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4年,全区引进区外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13.0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境外投资项目6个,协议利用外资 118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0万美元。“山海协作”工程初显成效,全年共签定项目4个,协议引进资金1.9亿元。

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实现预算内财政总收入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剔除出口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2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4亿元,增长18.8%,同口径增长31.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80亿元,比年初增加10.6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98亿元,比年初增加4.89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1.88亿元,比年初增加10.16亿元,其中定海工业企业贷款7.34亿元,比年初增加1.31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85.66亿元,增长49.0%,现金支出188.27亿元,增长41.5%。

教育和科学技术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4月,定海区被正式批准为浙江省教育强区。中小学布局和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整优化,撤并小学11所,撤并初中3所。全区共有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3196人,其中高中3所,在校学生2132人;普通小学33所,在校学生数16850人;幼儿园44所,在园幼儿数787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学生入学率99.3%,初中升高中比例继续攀升,达到90.1%。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区学校电化教育设备一类配置达82.1%,校园网拥有率达到71.9%。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现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 3家,民营科技企业37家。全区2004年共安排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1 项,其中省级35项,市级15项,浙江华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承担的HX型锥形双螺杆塑木挤出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2004年全区有5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新创省级名牌产品5只,市级名牌产品5只。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产品3 只。2004年全区新产品产值2.21亿元,增长54.2%,新产品产值率4%。全年专利授予量32件。科技队伍逐步扩大。年末全区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47人。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2004年成功举办了“闹元宵”民俗民间艺术汇演、“清风颂”文艺晚会、“金色年华”国庆广场文艺晚会以及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各类大型演出。文艺创作屡屡获奖。诗歌《海》获《2003年中国诗歌精选》入选作品一等奖。文体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区文化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已经结顶,临城街道文化楼主体工程全面竣工,马岙文体广场、白泉大胜村文化大院等一批文体活动场所相继落成开放。

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举办了全区渔农村女子织网比赛、乒乓球比赛、健身路径比赛,组队参加了市第三届渔农民运动会、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以及市首届飞镖赛、门球邀请赛等。全民健身活动有声有色。全年各乡镇、街道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达30多项。体育锻炼条件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区共有体育路径58 套,晨练点100处,农村门 球场5个。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2004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1个,其中妇幼保健院1所,乡镇卫生院18家,共有床位数472张。全区乡镇卫生院中已有14家通过二级卫生院评审,2家卫生院通过三级卫生院评审。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中,有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医护人员315人,占全部在职人数的45%。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积极推进,“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无偿献血工作进展顺利,2004年我区被评为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县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改水受益率分别达到46.2%和93%。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增加。200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70634人,比上年末增加2484人,年增长率为6.75‰。全区出生人口2965人,死亡人口1973人,自然增长率2.69‰,比2003年上升1.88个千分点。2004年全区迁入人口8191人,迁出人口6699人,人口机械增加1492人,机械增长率为4.04‰。年末总人口中,男性为 187527人,女性为183107人,男女比例为102.41:100。非农业人口仍有一定幅度提高,年末为150633人,比上年增长2.1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51元,比上年增长13.9%,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9.1%;渔农民人均纯收入6133元,比上年增长16.5%,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1.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2平方米,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0平方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47。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区享有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为2826户,人数为3957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2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30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71.75万元。敬老院建设和集中供养工作扎实推进。2004年全区新建、改建敬老院11所,新增床位518张,至年末全区共有敬老院14 所,入住人数356人;福利院1 所,入住人数 82人,全区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超过80 %。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本公报中所列的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是指批发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

(4)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定海拥有875.2平方公里海域、400多公里海岸线和数万亩滩涂资源。广袤的东海生长着360多种鱼类、60多种虾类和100多种贝类,使定海有了“东海鱼仓”之美誉。每当渔汛来临,西码头中心渔港外万船云集,桅樯如林。夜幕降临,渔火通明,繁如星海。

近年来,定海人立足海洋资源保护,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半岛公司在临城长峙岛海域投资兴建的深水网箱养殖规模居全国前列,小沙镇六角跳围塘深水养殖成为浙江省海水围塘养殖的领头羊。2004年全区养殖面积达到了5万亩,除文蛤、蛏子、贻贝、青蟹、泥螺等传统养殖品种外,还新开发、引进了大黄鱼、美国红鱼、南美白对虾等一批名优品种。

丰富的水产资源使定海的水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全区现拥有水产加工企业7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3.6万吨以上。年销售额逾亿元的浙江正龙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了鱿鱼丝等30多种海洋系列产品。2002年,“正龙”牌商标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国外市场,成为继舟山“明珠鱼片”之后又一个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