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贝吉乌斯成功将煤转变成汽油

大气的母鸡
搞怪的蜜粉
2023-01-31 23:17:08

贝吉乌斯成功将煤转变成汽油?

最佳答案
专一的月亮
温暖的黑裤
2025-05-01 01:18:23

实现煤变油

石油在今天已经牵动着众多人的心弦,人们预见到不久的将来,石油将无可挽救地走向枯竭。政治家和军事家们为了各自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日夜不停地谋划他们的石油发展战略,化学家们则想方设法人造石油。

最早的人造石油是从干馏油母页岩获得的。油母页岩简称油页岩,是一种固体矿产,位于煤的上层,露天采煤势必先采掘上层的油页岩。爱沙尼亚、巴西等国都有大量油页岩储藏。我国辽宁抚顺、凌源、河北宣化、广东茂名也都储藏有大量的油页岩。将油页岩干馏时其中所含有机物受热分解生成一种褐色有特殊刺激气味的粘稠状液体。经过加工精制,可以得到合格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等。

世界上将油页岩干馏提取页岩油的工业始于19世纪上半叶,1835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页岩油厂,1862年英国开始页岩油的生产。与此同时,德国与西班牙等国也发展了页岩油的生产。20世纪初,由于汽油工业的发展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内燃机燃料的需求大增,西欧页岩油的生产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一位德国化学家费雪(Franz Fischer,1877-1947)和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特劳普斯赫(Hans Tropsch,1889-1935)将水煤气通过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200℃和适度压力下转变成碳氢化合物,作为机动车燃料,并将此碳氢化合物氧化成脂肪酸,以缓解德国当时脂肪的短缺,1927年试验成功,1935年投入工业化生产。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

nCO+2nH2══CnH2n+nH2OnCO+(2n+1)H2══CnH2n+2+nH2O由这个方法所得的烃类大部分是直链的烷烃,从产物中分离出的汽油的辛烷值仅在40左右,因此需要进一步处理,以提高辛烷值。这个煤的间接液化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廉价的水煤气作原料,因为水煤气很容易从煤或天然气得到。我国锦州的合成油厂就是采用这个方法生产的。

将煤直接加氢合成汽油是由德国化学家贝吉乌斯(Friedrich Bergius,1884-1949)创造的。他最初在1913年将150千克(330磅)煤粉和5千克氢气在400℃和200大气压下在一个钢制高压加热器(图29-1)中进行反应,获得85%的人造石油,于1913年秋获得煤的氢化专利

1916年贝吉乌斯得到德国煤化学企业联合会组织的资助,在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右岸曼海姆(Mannheim)附近莱因奥(Rheinau)建立工厂。但由于主要生产操作问题未能解决,同时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了罗马尼亚油田,使煤转变成石油的急迫性得以缓解,因此这一工厂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1924年才开始动工。

1926年贝吉乌斯利用煤加氢合成汽油的过程得到德国工业化学家彼尔(Matthias Pier,1882-1965)的建议,分成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液相中进行,将煤研磨成粉末悬浮在重油中,添加钼催化剂,加热此糊状物至300℃,移入转化器中,在230大气压下与氢气反应。反应生成产物含10%~20%的气体,5%~10%的固体物,55%的重油和20%~30%的煤油、柴油、燃料油等中级油。第二步在气相中进行,将产生的中级油和氢气在钨的硫化物催化剂存在下在400℃和200~300大气压下反应,产生50%~70%的汽油。

Anthony N.Stranges.Synthetic petroleum from coal hydrogeneation.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3,60(8)。

1927年起陆续在德国南部重要的化学工业中心城市洛伊纳(Leuna)等12个城市建立生产工厂。1938-1945年整个德国生产了1.28亿桶(1桶等于36英制加仑,等于31.5美制加仑,每英制加仑等于4.546升,每美制加仑等于3.785升)石油,缓解了德国石油短缺的局面,但按价格计算,每加仑人造汽油比进口天然汽油贵1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德国的人造石油工厂全部拆除,其中有两三座工厂被前苏联拆除后重新在西伯利亚组装。

贝吉乌斯因成功研制成人造石油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我国是储煤大国,特别是山西省,煤炭资源遍布全省。新中国成立前,军阀阎锡山成了山西土皇帝,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早在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煤直接加氢合成石油的工厂前三年,1924年在山西省左云县吴家窑投资45万元,从德国购置了一套“煤蒸馏设备”,并组建育才炼油厂。1925年这个炼油厂开始以煤炭为原料采用低温干馏法试炼原油,因设备简陋和技术不过关,未出产品。

1932年阎锡山将育才炼油厂改名为山西育才炼油试验厂,1933年又改名山西燃料研究所,派人到英国和德国学习炼油技术,并从德国购买精制炼油机器。1936年燃料研究所专门配备了一座附属煤厂,准备从煤焦化中提炼汽油,原定1937年10月1日正式投产,不料“七七事变”爆发,日寇9月中旬入侵山西,11月8日侵占太原。燃料研究所和煤焦化引进的装置被日军拆卸装箱运到日本和我国东北、大连等地,厂房被炸毁。山西第二次“煤变油”被日寇扼杀了。

宋延生。山西历史上的“煤变油”。中国化工报,2003-02-25(B3)。

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封锁,中国军队和民间所需要的汽油、煤油、柴油运不进来,燃料奇缺,有些汽车已靠烧木炭行驶,因此计划建石油化用品加工厂,但因财政困难和人才缺乏而未获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煤制汽油曾是我国“七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然而,在“左”的思潮泛滥情况下,建设中的大同煤炼油厂和北京煤炼油厂都下马了,石油五厂(锦西煤炼油厂)很快转为加工天然原油,而石油六厂(锦州煤炼油厂)坚持到1967年9月也终于停产。唯一的煤炼油科研机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炼油研究所也合并到四川,不再安排煤炼油任务。

到1981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开始进行煤制汽油的开发研究,经过4年的工作,攻克了煤间接液化的一些技术难题,在小型试验成功后,开发出两段法合成油中试装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9年8月,才在山西省代县化肥厂完成百吨级中试。那次中试连续运行1600小时,共得汽油5.8吨,汽油收率达到90~100克/米3,油品辛烷值超过80。同年12月1日该项目通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联合鉴定。1990年5月3日在太原举行了煤制合成油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对中试取得的数据进行了认真分析,并一致认为这一技术属于国内首创,并达到国外同类技术水平,具备了工业放大的条件。

1991年初,国家拨款600万元,山西省自筹900万元,投建了规模为年产汽油2000吨、副产城市煤气750万立方米的工业化试验装置。该工艺流程是以煤造气,生产水煤气为原料,经净化、压缩、裂解、加氢,两段催化合成后得到优质汽油,尾气作为城市煤气使用。当时世界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家能掌握这种技术。

1993年12月16日,装置建成后顺利打通了全流程,产出90号车用汽油,并通过了连续开车1500小时的考核。与此同时,化二院开始进行年生产能力5~10万吨煤合成汽油大型装置的设计方案工作。但因当时国际石油价格低,我国开始大量进口石油。由于制取1吨汽油约需4~5吨煤,“煤变油”的成本高于进口石油,所以在经济上不合算,这套工业化试验装置在试验成功后没有投产。

20世纪末,世界石油市场风云多变,价格暴涨,我国从1993年由石油出口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每年进口数量不断加大。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已危及到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山西省煤炭液化作为我国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又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2001年4月中国科学院和山西省政府签署《发展山西煤间接液化合成油产业的框架协议》,提出在今后5至10年内在山西朔州、大同地区建成一个以百万吨级煤合成汽油为核心的、多联产特大型企业集团。

同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相隔40多年后,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重启“煤变油”课题项目,2004年以来我国已有四座年产100~300万吨油品的“煤变油”工程上马。

最新回答
安详的狗
阔达的蜻蜓
2025-05-01 01:18:23

可以,不过工业化生产还是在探讨之中。

北京环宇科星科技发展中心主营炼油催化剂,柴油脱色砂,炼油设备

1.国标柴油、非标柴油:

A.中石化国标柴油

B.高密度PE塑料油

C.燕山石化塔底油

D.低密度塑料油(纸浆料裂解)

2.炼油催化剂:

A.催化裂解催化剂

B.降凝催化剂

C.脱硫催化剂

D.脱臭催化剂

E.吸附净化催化剂

F.降粘催化剂

G.阻止灰分催化剂

H.降比重催化剂

I.废机油炼油催化剂

J.废塑料炼油催化剂

K.废轮胎炼油催化剂

L.蜡油炼油催化剂

M.渣油炼油催化剂

N.重油炼油催化剂

O.煤焦油炼油催化剂

3.炼油设备、设备优化:

A.日产50-300吨原油炼油设备

B.日产50-300吨废机油炼油设备

C.日产50-300吨废轮胎炼油设备

D.日产5吨废塑料炼油设备

E.炼油催化塔制作及优化

F.脱色工艺优化

G.炼油设备改进

4.石油化工:

A.柴油脱色砂

B.柴油脱色剂

C.煤焦油脱色砂

D.缓蚀剂

E.金属钝化剂

F.闪点提高剂

G.十六烷值改进剂

北京环宇科星科技发展中心优质的产品质量,广阔的市场前景,以追求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为宗旨,为企业获取最佳目的产品收率和降低综合成本提供催化裂化工艺,油品净化工艺操作的新理念。

北京环宇科星科技发展中心

无聊的长颈鹿
痴情的月饼
2025-05-01 01:18:23
废机油提炼高清汽油柴油废机油再生还原机油技术和环保设备:

采用废机油提炼高清汽柴油最新方法及先进的环保设备及装置,通过下面环节进行 加工,所生产出的产品均能达到国家标准。

包括步骤:

(1) 在废弃油品原料中加入特制催化剂,在中温下进行催化裂解,废弃油品和各种矿物油品均能达到裂解效果:

(2) 裂解后得到的气体组分在固定床中进一步催化裂化,得到油品蒸汽;

(3) 油品蒸汽进行分馏,分别收集汽油、柴油馏分;

(4) 汽油、柴油馏分分别进行精制。整个工艺通过除掉杂质的装置,不但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设备投资简单、体积可以缩小,工艺简化,缩短了生产周期。得到的油品质量好,透明度高,可以达到矿泉水一样的效果,含碳量低,属于无铅汽油,可以达到国标93#汽油标准。收率高,得到的总油品的量为废弃机油重量的90%以上。

还原机油一般要经过如下五个步骤:

1.除水:将废机油收集到集油池除水后,置于炼油锅内,升温到70~80℃后停止加热,让其静置24小时左右,将表面的明水排尽,然后缓慢升温到120℃(当油温接近100℃时,要慢慢加热,防止油沸腾溢出),使水分蒸发掉,约经两小时,油不翻动,油面冒出黑色油气即可。2.酸洗:待油冷却至常温,在搅拌下缓慢地加入硫酸(浓度为92~98%左右),酸用量一般为油量的5~7%(系根据机油脏污程度而定)。加完酸后,继续搅拌半小时,然后静置12小时左右,将酸渣排尽。3.碱洗:将经过酸洗的机油重新升温到80℃,在搅拌下加入纯碱(Na2CO3),充分搅拌均匀后,让其静置1小时,然后用试纸检验为中性时,再静置4小时以上,将碱渣排尽。4.活性白土吸附:将油升温到120~140℃,在恒温和搅拌下加入活性白土(其用量约为油量的3.5%),加完活性白土后,继续搅拌半小时,在110~120℃下恒温静置一夜,第二天趁热过滤。5.过滤:可采用滤油机过滤,过滤后即得合格油。如无滤油机,采用布袋吊滤法也可。以上即为提纯机油的一般操作过程,但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含杂质水很少,则第一步可省掉;如经过酸碱处理后,油的颜色己正常,则就不必用活性白土脱色吸附。

大气的小鸽子
野性的泥猴桃
2025-05-01 01:18:23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正在研究从自然界的一些物质中提取石油,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从树木、花草、废液、煤炭、粪便中就可提取。

(1)从树木中提取:有些树木在进行光合作时,会将碳氢化合物储存在树内,形成类似石油烷烃类物质,如巴西的苦配巴树,只要在树干上钻个孔,流出的液体稍作加工,便可作柴油,直接发动柴油机。我国海南的油楠树等,分泌出的液体也能提炼石油。

(2)从花草中提取:据研究结果表明:含有碳氢化合物的植物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国的黄鼠草,澳大利亚的桉叶藤等,均可提取出汽油和柴油。

(3)从废液中提取:利用工业生产中的一些排放物,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发酵、硝化、热裂、过滤、净化,提取出碳氢化合物,从而获得混合柴油。

(4)从煤炭中提取:英国在北威尔士建有一座煤炼油厂,提取一吨石油用煤2.5吨,这种石油含硫低,驱动力强,环境污染小,但生产费用相当高。

(5)从粪便中提取:在加拿大有座特别的工厂,工厂的原料是粪便,产品却是柴油。他们先把粪便排干水分,再加热产生气体,然后将其变成液体,从中获得柴油。

可靠的橘子
缓慢的故事
2025-05-01 01:18:23
说到桐油这个东西其实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因为我在小的时候就见过这个东西的原始面貌了,其实就是梧桐树了,但是梧桐树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啊,果实也不能吃了,就是叶子比较大,好玩一点,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东西其实在战争中非常的受用,话说桐油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了,那么为什么这区区的桐油就能为军事所用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说到桐油,就必须要说一说二战时,中国两大垄断产品——桐油、猪鬃。猪鬃,也就是猪背脊梁上面的硬毛,由于哪个年代中国本土土猪散养,猪毛质量那可是杠杠的。

而桐油在当时更是垄断地位,当时全球的90%左右的桐油都来自中国,而中国的桐油又以四川为首。凭借桐油的耐酸性、速干性、燃烧性,因此广泛被应用在军舰、飞机、潜艇等军用武器上面。(当然没有桐油,也一样会打仗,只是有桐油可以提高性能和延长寿命)

另外当时由于中国缺乏柴油、汽油,并且东部沿海已经被封锁,能得到的石油并不多。然而我们硬是把路走直了,利用桐油提炼,也算是以解燃眉之急。这个当年希特勒利用煤炭炼油,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现在不用,因为性价比太低。战争年代一切为打仗服务,不在乎价格。)

并且由于当时的我们积贫积弱,没有啥可以卖的,即使有可能也没有竞争力,因此卖给外国桐油成了一条路子。另外由于盛产桐油,也让我们第一次利用经济借款《桐油借款合约》,换取了美军援助,打破美国中立局面。

所以说二战时,桐油是美国的战略物资,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物资。

结实的大雁
雪白的柠檬
2025-05-01 01:18:23

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煤的直接液化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燃料,并脱除硫、氮、氧等原子。具有对煤的种类适应性差,反应及操作条件苛刻,产出燃油的芳烃、硫和氮等杂质含量高,十六烷值低的特点,在发动机上直接燃用较为困难。费托合成工艺是以合成气为原料制备烃类化合物的过程。合成气可由天然气、煤炭、轻烃、重质油、生物质等原料制备。根据合成气的原料不同,费托合成油可分为: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生物质制油 Biomass-to-liquids, BTL)和天然气制油(Gas-to-liquids, GTL)。煤的间接液化首先把煤气化,再通过费托合成转化为烃类燃料。生产的油品具有十六烷值高、H/C含量较高、低硫和低芳烃以及能和普通柴油以任意比例互溶等特性。同时,CTL具有运动粘度低,密度小、体积热值低等特点。

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动力生产的首选燃料。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年67.8%、2000年63.8%、2003年67.8%达到2005年50%左右。我国每年烧掉的重油约3000万吨,石油资源的短缺仍使煤代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煤制油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 煤的间接液化工艺就是先对原料煤进行气化,再做净化处理后,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原料气.然后在270C ~350C左右,2.5MPa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出有关油品或化工产品。即先将煤气化为合成气(CO+H2),合成气经脱除硫、氮和氧净化后,经水煤气反应使H2/CO比调整到合适值,再Fischer-Tropsch催化反应合成液体燃料。典型的(Fischer-Tropsch)催化反应合成柴油工艺包括:煤的气化及煤气净化、变换和脱碳;F-T合成反应;油品加工等3个步骤。气化装置产出的粗煤气经除尘、冷却得到净煤气,净煤气经CO宽温耐硫变换和酸性气体脱除,得到成分合格的合成气.合成气进入合成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压力及催化剂作用下,H2和CO转化为直链烃类、水及少量的含氧有机化合物.其中油相采用常规石油炼制手段,经进一步加工得到合格的柴油。F-T合成柴油的特点是:合成条件较温和,无论是固定床、流化床还是浆态床,反应温度均低于350℃,反应压力为2.0~3.0MPa,且转化率高。间接液化几乎不依赖于煤种(适用于天然气及其它含碳资源),而且反应及操作条件温和。间接法虽然流程复杂、投资较高,但对煤种要求不高,产物主要由链状烃构成,因此所获得的十六烷值很高,几乎不含硫和芳香烃。

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法早在南非实现工业化生产。南非也是个多煤缺油的国家,其煤炭储藏量高达553.33亿吨,储采比为247年。煤炭占其一次能源比例为75.6%。南非1955年起就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费-托法合成技术,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蜡、氨、乙烯、丙烯、α-烯烃等石油和化工产品。南非费-托合成技术现发展了现代化的Synthol浆液床反应器。萨索尔(Sasol)公司现有二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萨索尔堡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油品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 当前,我国己投入工业化示范的煤制油项目有5个,产能达160万吨。根据煤制油项目进展情况和几个煤制油企业规划,到2015年煤制油产能可达1200万吨,2020年可达3300万吨的规模。

预计,按照高中低三种增速计算,到2015年我国煤制油的生产规模分别达到600万吨/年、1000万吨/年、1200万吨/年。到2020年高增长情景下可达5000万吨/年。

现阶段,我国煤制油行业处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中试点阶段。数据监测显示,截至2012年底,已经投产的项目中煤制油总产能为170万吨/年,其中神华集团居于主导地位,占总产能的74%。根据煤制油项目投产企业的占比,推算出2012年中国煤制油项目生产油品的总规模达到106.08万吨,与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

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大类催化剂费-托合成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5吨煤炭可合成1吨成品油。据项目规划,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可望在未来3年内崛起于我国煤炭大省山西。中科院还设想到2008年建成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合成油大型企业,山西大同、朔州地区几个大煤田之间将建成一个大的煤“炼油厂”。最近,总投资100亿美元的朔州连顺能源公司每年5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计划2005年建成投产。产品将包括辛烷值不低于90号且不含硫氮的合成汽油及合成柴油等近500种化工延伸产品。

2015年9月,我国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投产,并产出了优质油品。该项目核心技术采用兖矿集团自主研发的低温费托合成专利技术。该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吨油品催化剂消耗低,为国内外同类催化剂消耗的30%左右柴油选择性高,柴油收率达75%以上,比国内同类技术高30%以上;费托合成反应器生产强度大,是同类直径反应器产能的1.5倍碳转化率高,煤气化单元采用兖矿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碳转化率高达98%~99%;热电联供系统总体热效率可超过90%。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2001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两年后,承担这一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我们常见的柴油判若两物的源自煤炭的高品质柴油,清澈透明,几乎无味,柴油中硫、氮等污染物含量极低,十六烷值高达75以上,具有高动力、无污染特点。这种高品质柴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耗油减少30%,油品中硫含量小于0.5×10-6,比欧Ⅴ标准高10倍,比欧Ⅳ标准高20倍,属优异的环保型清洁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