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鱼类冷冻冷库最佳储存温度是多少

稳重的保温杯
轻松的大叔
2023-01-31 17:40:45

鱼类冷冻冷库最佳储存温度是多少

最佳答案
耍酷的芹菜
背后的水池
2025-07-23 07:35:17

鱼类冷冻库是一种冷冻鱼类或海鲜的冷库,一般情况下,温度一般设置在-18℃~-23℃,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就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设定,比如一些深海鱼类,如金枪鱼冷库的温度可能会达到-40℃~-60℃。一般对于鱼类的储藏除了对温度上有区别,对于鱼的处理方式上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它的冷冻方式,我们常见的鱼类冷冻方式有三种:速冻隧道内冷冻、低温平板冷冻、低温液体的浸泡与喷淋。

扩展资料:

鱼类冷冻库的日常保养:

鱼类冷冻库的日常保养和其它类型的冷库大致相同,因为温度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比其它类型的冷库,比如蔬菜保鲜库,或者阴凉库等库型,更要注意温度的变化。

首先要注意鱼类冷库的开关门问题,定期检查冷库门的密合,封条是否老化脱落,冷库门是否因年岁久远等问题老化歪斜等,同时尽量减少冷库门的开关。

其次,鱼类冷库在炎热的夏季,要保证冷库机组冷凝器的散热。因为制冷机组上的冷凝器散热片很容易被灰尘等弄脏,应根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清理,以保持制冷机组良好的传热效果。

最新回答
知性的水池
体贴的雨
2025-07-23 07:35:17

一、水是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使用,而且成本低廉。而其他能源,比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是非可再生,因此完全取代不了水力发电

二、新能源局限性太大,例如:

太阳能:只能在西部光照时间长且较充足的地方,地域局限性太大。

风能:与太阳能类似,在我国只有西部地区及部分沿海地区可以使用风能发电。

原子能:成本太高,技术难度太大,最主要的是潜在的危险性太高。一旦发生泄漏等事故,会对

周边人群产生严重影响。

三、对环境的影响:水力发电可以说是0污染,而其他可以广泛应用的新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上要

比水力发电严重。

四、成本:水力发电成本低廉,发电效率高达90%以上,发电成本低,发电起动快,数分钟内可

以完成发电,调节容易,单位输出电力之成本最低。而且水源可以重复利用。

五、其他优势:建设水电站要筑坝蓄水,这样,无形中控制了水流,因此兴建水电站一般都兼有

防洪、灌溉、航运、给水以及旅游等多种效益。

总结归纳,以上几点,就是现在新能源为什么还不能取代水力发电的原因,

如有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清秀的嚓茶
开心的御姐
2025-07-23 07:35:17
对于电力需求来说,火电已被实践证明是污染环境最为严重的一类电源,国际社会正在千方百计地减少火电的比重。在各类清洁电源中,核电、风电、光电都有较好的发展前途。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水电仍将是经济上最合理、技术上最成熟、规模效益最突出、社会价值最丰富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气候变化应对和节能减排降耗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水利发电的优点

水力发电是再生能源,对环境冲击较小,发电效率高达90%以上,发电成本低,发电起动快,数分钟内可以完成发电,调节容易,单位输出电力之成本最低。除可提供廉价电力外,还有下列之优点:控制洪水泛滥、提供灌溉用水、改善河流航运,有关工程同时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电力供应和经济,特别可以发展旅游业及水产养殖。

一.发电成本低。水力发电只是利用水流所携带的能量,无需再消耗其他动力资源。而且上一级电站使用过的水流仍可为下一级电站利用。另外,由于水电站的设备比较简单,其检修、维护费用也较同容量的火电厂低得多。如计及燃料消耗在内,火电厂的年运行费用约为同容量水电站的10倍至15倍。因此水力发电的成本较低,可以提供廉价的电能。

二.高效而灵活。水力发电主要动力设备的水轮发电机组,不仅效率较高而且启动、操作灵活。它可以在几分钟内从静止状态迅速启动投入运行在几秒钟内完成增减负荷的任务,适应电力负荷变化的需要,而且不会造成能源损失。因此,利用水电承担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负荷备用和事故备用等任务,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

三.工程效益的综合性。由于筑坝拦水形成了水面辽阔的人工湖泊,控制了水流,因此兴建水电站一般都兼有防洪、灌溉、航运、给水以及旅游等多种效益。

水利发电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一. 自然方面: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表的活动,甚至诱发地震.此外,还会引起流域水文上的改变,如下游水位降低或来自上游的泥沙减少等.水库建成后,由于蒸发量大,气候凉爽且较稳定,降雨量减少。

二.生物方面:对陆生动物而言,水库建成后,可能会造成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被淹没死亡,甚至全部灭绝.对水生动物而言,水库建成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会使鱼类受到影响,导致灭绝或种群数量减少.同时,由于上游水域面积的扩大,使某些生物(如钉螺)的栖息地点增加,为一些地区性疾病(如血吸虫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

三.物理化学性质方面:流入和流出水库的水在颜色和气味等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生改变,而且水库中各层水的密度、温度、甚至溶解度等有所不同.深层水的水温低,而且沉积库底的有机物不能充分氧化处于厌氧分解,水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这就是新能源还不能取代水力发电的原因。

火星上的手机
眯眯眼的水蜜桃
2025-07-23 07:35:17

年轻人的项目一般也具有年轻化符号的特点,比如奶茶。

奶茶面对的消费群体是年轻人,所以做这个行业的人最好也是年轻人,一个原因是,服务交流时,年轻人才能与年轻人聊到一起,年龄差不多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建立信任甚至友谊,比如某些餐饮公司在送餐员的招聘上就专门挑选个高长相帅的男生,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年轻人之间的互动,形成一个更具活力的购销环境。

再比如汉堡炸鸡,如果经常去汉堡店你会发现大部分顾客都是学生,可以说汉堡炸鸡面对的群体年龄段比奶茶还低一些,原因很简单,因为汉堡这东西是西餐,在外观和吃法上比较新鲜,越是年轻好奇心也越重,自然会对其感兴趣,而且汉堡炸鸡的口味确实香甜,属于零食的一种,年轻人喜欢零食自然正常。

花痴的翅膀
坚强的小鸽子
2025-07-23 07:35:17

钓鱼可以说是很多男子的爱好,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钓鱼发烧友,池塘边,水库边,江边,海边,只要有鱼的地方就会有钓鱼者的身影。然而为什么这么普通的钓鱼行为,会在西藏引起当地人的愤怒呢?

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西藏的习俗和信仰,了解完之后,保证无论是多么爱好钓鱼都不敢再去西藏的湖边钓鱼了!

在很多没有去过西藏人的心中,西藏就是高原雪山,就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完全是错的,西藏有“亚洲水塔”之称,这里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如果打开上帝视角就会发现,西藏辽阔的土地上最引人注目地分布最多的就是一座座蓝色的湖泊。

那么西藏到底有多少湖呢?答案是西藏有大大小小1500多个高原湖泊,有80%的高原湖泊分布在羌塘无人区,面积达2.54万平方公里,湖泊储水量达5182亿立方米,其中淡水为1035亿立方米。整个西藏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12座,其中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345座,大大小小的湖泊数量超过了1500多个,这还不算同属青藏高原的其他省份的湖泊。

.

西藏的湖泊大部分都属于内流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些湖就像一座座巨大的储水缸一样,不断地接受外部的河流,这些湖泊主要是冰川消融的水形成的,水本身就只能通过蒸发来带走物中的水分。这样一来,久而久之,湖里的矿物质的含量就会越来越高,而最终成为咸水湖。

像我们熟知的纳木措、色林措、扎日南木措这些呢,都属于这一类内流湖,西藏只有少部分的湖泊属于外流,像大家熟悉的巴松措、然乌湖,这些湖都是和周边的水系连起来的,有源源不断的补水和出水,所以都是淡水。

.

而在西藏最为出名的当属西藏的三大圣湖,纳木措、羊卓雍措和玛旁雍措,其中纳木措为咸水湖,玛旁雍措是淡水湖,羊卓雍措为微咸水湖。

有如此多的湖泊,那么西藏的鱼自然是非常多的,到底有多少鱼 呢?

都说有水就有鱼,西藏有这么多的河流和湖泊,鱼类多到难以计数的地步。除了鲤、鲶、鳅等三个科外,西藏特有的鱼类有尖裸鲤、黑斑原鮡、双须叶须鱼、拉萨裂尻鱼、拉萨裂腹鱼、巨齿裂腹鱼、异齿裂腹鱼、高原鳅等。

.

西藏的高原湖泊多为冰川雪山消融积水而成,湖水温度极低,且大部分湖泊为咸水湖,鱼类生长极为缓慢。即使这样藏区湖泊里的鱼依然种类繁多,我曾经听藏族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有趣的事,在湖边施工的铲车原本想用车铲在湖里盛一些水以备施工所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车铲一铲子下去上来后满满的都是鱼,这绝不是杜撰,西藏湖泊里的鱼确实多到了如此地步。

老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在西藏不适用,西藏的湖泊的湖水都是非常清澈的,能看到水下好几米,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都看得很清楚,比如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就是一个天然的鱼库,有不少传闻羊湖的鱼多达8亿多公斤,按中国近14亿人口来算,羊湖的鱼每人分一斤还有多。,对于这个数字无从考证,但确实说明羊湖的人是真的很多。每到夏季,鱼群便会成群结队的到浅水区产卵,几乎伸手到水里就能随便抓出几条鱼来。

.

那么问题来了,西藏的鱼那么多,为什么我们在西藏是看不到人钓鱼的呢?甚至于打鱼这件事也只有生活在拉萨河下游俊巴村的人才能做。

究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跟当地人文化信仰有关

藏区人们一般不吃鱼,从古老的本教开始,西藏人民便把鱼归结为了神,所以在藏区人们一般是不吃鱼的,这与信仰,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鱼是“鲁”,而在藏地得罪“鲁”是会带来灾祸的,所以更不敢吃鱼或者钓鱼了,所以自古以来,藏族人就没有食用鱼的习惯。

另外,虽然西藏有1500多个湖泊,但大部分湖泊是位于远离生活区的无人区,在生活区的不能钓鱼,给当地人看到了必须会加止阻止,而 旅游 景区的湖也不能钓鱼,三大圣湖(纳木措.羊卓雍措.玛旁雍措)是圣地,胆敢在这里钓鱼后果不堪设想,其余还魂湖、水葬湖、转山湖等也与信仰有关,都是不能钓鱼捕鱼的。

2、 藏族同胞不吃鱼,有水葬习俗

众所周知,藏传佛教八大葬:天葬、火葬、水葬、树葬、塔葬、土葬、风葬、木葬,水葬是其中之一。

关于水葬,藏族人们认为人去世后会升天转世,他们会将死去的人的尸体投放到水葬湖中,让湖里的鱼去啃食尸体,从而让转世的人能够达到升天转世的意义。

所以在西藏不允许捕鱼和钓鱼,更不吃鱼,因为吃鱼就相当于是吃了自己的先辈,想一想谁还敢吃?

在藏族中不吃鱼有一种说法,鱼可以产卵上千例,杀一条鱼就等于杀了上千条命,因此不吃鱼也就是禁杀生。等佛教传入西藏后,不杀生的观念更加强化了,藏传佛教苦众生的理念下,西藏的鱼成为了亡灵渡船。

不杀鱼不吃鱼的这种习俗还有就是和羊卓雍措湖有关了,羊卓雍措在藏民心中本就是神圣的湖,在藏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虔诚的信徒们每年都会绕湖一圈,这样做就等于去拉萨朝圣了。

在这样的圣地,支个钓鱼竿钓鱼,多少有点不合适宜了。而且这里有水葬,试想一下,以尸体为食的鱼儿,在钓鱼的时候是不是有心理阴影?

3、 当地对鱼类的保护

高原地区鱼类本来生产就较为缓慢,生活在高原湖泊的裸鲤是国家濒危物种,谁敢随意去钓鱼捕鱼?现在连到处飞的麻雀都是保护动物,何况是这种高原鱼类。

当地对于鱼类的保护,也使得这里成为了高原鱼类的天堂,当地人如果看到有人在湖泊钓鱼,都会立刻上前阻止劝退的,大家对于鱼类保护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

4、在这里钓鱼没有意思

为啥说在西藏钓鱼没意思呢?对于西藏的鱼实在是太多了,那怕随便拿根绳子和鱼饵扔下去就能钓上来,这对于爱好钓鱼的人来说没有一点挑战性更没有钓鱼的乐趣。

对于一个爱好钓鱼的人来说,有些人甚至是通宵一个人坐水边钓鱼鱼,乐趣来自哪里?

据一份调查显示,现在的年轻人最喜欢什么运动呢?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不是打球、跑步、健身都不是,而是钓鱼,钓鱼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呢?

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钓鱼是一种狩猎的天性,这种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布局,最终获得食物的感觉和远古时代男性打猎的过程如出一辙。

第二个就是有心理学博士就做了钓鱼上瘾的研究,然后发现钓鱼的人和DB成瘾的人有着非常相似的联系,就是重复行为,在同一个时间他反复重复相同的行为,希望能得到有物质回报的东西。其次就是情绪调节,带来了一个舒适和放松的一个体验,然后还有就是逃避的特质,钓鱼能忘记时间,参与活动的时间比最初预计的要长得多,不知不觉呢,半天就过去了。

第三个,就是可用性偏见,人们会选择性的遗忘,大多数的一无所获,能赢回一回大的就值了,一旦停止了这项活动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喜怒无常。

简单来说钓鱼某种程度上跟DB是一样的,只会让人越来越上头,所以,让一个钓鱼爱好者在西藏钓鱼,是完全体会不到钓鱼的乐趣的,自然外地的人不会去钓鱼,而本地人因为文化和信仰的关系,更加不会去钓鱼。

这就是为什么西藏虽然湖泊众多,鱼群泛滥,却没有人钓鱼的原因。

西藏没有人钓鱼,不仅仅是因为文化信仰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对于鱼类和环境的保护,让大自然和谐共处。

西藏一直以来用她独有的魅力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圣地,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每一花、每一草,每一山,每一水,都是一个个让人沉醉的传说。去到西藏 旅游 的钓鱼爱好者们,也请自觉遵守当地的习俗和风俗,以免和当地人引发不愉快或冲突,所以请尊重民俗和宗教信仰,最好不要在西藏钓鱼。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西藏那边实行的是水葬,人死了都要埋到水里边的。

人在水里面腐烂之后都会被鱼吃了。

所以当地人很少到湖里边钓鱼。

同时到湖里边钓鱼也是大不敬

所以我们到西藏之后也尽量不要去钓鱼。

西藏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特殊地区,国家非常重视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一般人更不用说了,不得胡来,因此,喜欢钓鱼的人,到西藏来必须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那是因为藏族同胞不吃鱼,也就不让钓鱼。藏族不吃鱼肉的主要原因与当地水葬的习俗有关。水葬就是用木筏把逝者放在水上,任其漂流。鱼是食腐生物,藏族人认为祖先的肉身被鱼吃掉了,吃鱼肉就等于吃祖先的肉,因此不吃鱼肉。另外,在藏族人眼中,水流是神圣纯洁的,水中的鱼也被视为河流的守护神,因此鱼用来是供奉的,所以不吃鱼肉。

如果你对钓鱼有一种执迷,那一定不要来西藏,除非你不怕当地人将你“打残”!

去过西藏的人都被发现,西藏的河流湖泊真不少,还时常能在湖中看到大量的鱼群,可却无一人捕捞,甚至连钓鱼的人都没有!“钓鱼佬”们去西藏玩没事,可不要去钓鱼,很危险的哦!

西藏当地居民难道不吃鱼吗?真的,他们不食鱼。

18年有一位喜欢钓鱼的男子在去西藏 旅游 时,也不忘带上自己的渔具,准备边玩边钓。到达羊卓雍措后,看见湖中鱼群众多,钓鱼的心思立马就上来了。二话不说,拿上渔具就找了个湖边钓起鱼来。

他并没有察觉到这样做得不妥,还将钓鱼的图片发在了朋友圈,这直接引起了当地人的巨大愤怒,被他们围堵,差点就挨揍。

最后还是当地警察出面了,这位男子也在了解到当地的习俗后,立马删了朋友圈,并十分诚恳地向藏族同胞表示道歉后,这事才算过去。

西藏的湖泊

西藏素有“亚洲水塔”之称,除了高原雪山外,还有大量的高原湖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体量上,几乎没有省份能与它相比。

西藏所有的湖泊的现有总面积可以达到23,800平方公里,约占浙江省面积的1/5,这个数字是中国所有湖泊总面积的30%。

西藏有80%的高原湖泊分布在羌塘无人区,面积达2.54万平方公里,湖泊储水量达5,182亿立方米,其中淡水为1035亿立方米。

整个西藏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12个,其中面积超过50公里以上的湖泊有345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总共达到了1500多个。

在西藏众多的湖泊中有声誉极高、风景优美、鱼类丰富且地位很高的湖泊,它就是著名的圣湖-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并不是西藏最大的湖泊,虽然面积只有675平方公里,但它的海拔最低在4440米,享有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天空和山色,不仅 旅游 价值非常高,而且在藏民的心中也是非常崇高的地方之一。

这里不仅有仙女下凡化身为湖与高僧施法连九湖以成羊卓雍措的传说,湖中还有着大量的鱼类。

据初步统计数据,羊卓雍措湖中的鱼类可能超过8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西藏鱼类储藏库。

而单单一个还不是西藏最大湖泊的羊卓雍措就能够拥有如此数量的鱼类,整个西藏湖泊中的鱼加起来能有多少,你可想而知!

由于鱼太多,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在湖边施工的铲车原本想用车铲在湖里盛一些水以备施工所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车铲一铲子下去上来后满满的都是鱼!

西藏湖泊的鱼类也十分丰富,除了鲤、鲶、鳅等三个科外,特有的鱼类有尖裸鲤、黑斑原鮡、双须叶须鱼、拉萨裂尻鱼、拉萨裂腹鱼、巨齿裂腹鱼、异齿裂腹鱼、高原鳅等。

为什么西藏几乎没人捕鱼、更没人钓鱼?

事实上,西藏是有捕鱼业的,但你有没有发现,只要是藏族,几乎都不吃鱼。

而吃鱼捕鱼的人主要是俊巴渔人,藏族同胞们大多吃的是哺乳类动物,比如牛羊等。

为什么藏族同胞不吃鱼呢?

关于藏族同胞不吃鱼主要有三个说法:

第1个说法:当地人认为生活在水里的鱼就如同龙一样,是一个大家族,食用他们是对龙这些神灵的不敬,必将引来灾难,而且他们也有牛羊吃,没必要吃鱼。

第2个说法:藏族同胞们都笃信佛教,不杀生,所以他们不会杀鱼,更不会钓鱼,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钓鱼。

至于为什么要杀牛羊,他们认为,杀一头牛和一条鱼都是杀死一个生命,但一头牛能让一家人吃饱,而一条鱼只能吃饱一个人,他们相信能少杀一个生命就少杀一个生命,一生的杀戮都会被记载的。

第3个说法:西藏的很多地区都流行水葬,而水里的鱼虾会将尸体消化,这样的鱼你会去动吗?

西藏为什么禁止 捕 、钓鱼?

除了藏族同胞不吃鱼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裸鲤为国家保护鱼类,禁止捕捞

在《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中,裸鲤为二级保护鱼类。《青海省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规定更加细致,共13种,黄河水系长江水系鲤形目、鲇形目、鳅形目都在其中,谁敢捕捞?用鱼竿钓罚款,下网捕捞犯法。

(2)圣湖不可侵犯

西藏人民把很多湖泊称作“圣湖”, 是他们的心中最为神圣的地方,为了能让自己完成修行,都会围绕圣湖(比如羊卓雍措)修行。

作为圣湖,湖中的生物自然也是比较 崇高 的,在湖中捕鱼就是大不敬的行为,不止自己不会,也禁止他人捕鱼,甚至不允许人进入湖中,防止一切的触犯圣湖的行为。

(3)水葬习俗

众所周知,藏传佛教八大葬:天葬、火葬、水葬、树葬、塔葬、土葬、风葬、木葬。

在佛教的影响下,不少人都会把鱼看作 往生渡船 ,一般情况下都会在一些地方直接水葬,放生鱼的时候也是寄托自己的 情感 ,所以不会在湖中捕鱼。

三大藏区(卫藏、安多、康巴)就有水葬风俗,湖边有水葬台,湖里的鱼很多时候负责处理尸体,不允许捕鱼。

西藏有钓鱼的地方吗?

事实上,西藏是有钓鱼的地方的,因为虽然藏族人几乎不吃鱼,但他们并不反对别人抓鱼、钓鱼,但是在这之前一定要找当地人打听一下,你钓鱼的湖究竟是不是圣湖。

如果是圣湖的话,一定不能碰湖中的鱼!

西藏有著名的三大圣湖:纳木措、羊卓雍错和玛旁雍措。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名声不够响亮的圣湖,有些只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村庄里的人心中的圣湖,所以想要在西藏钓鱼,一定要谨慎为之,必须得问清楚。

写在最后

近些年来,西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最佳 旅游 地,也是此生中必去的地方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西藏,在欣赏美景、品尝 美食 的同时,也一定要记得尊重、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

西藏藏族是不吃鱼的,为了尊重藏民的民族信仰,汉民一般是不在藏区钓鱼或吃鱼的。

霸气的母鸡
儒雅的魔镜
2025-07-23 07:35:17

据央视 财经 频道报道,近日两位潜水探险者下潜到黑龙江镜泊湖,在湖中拍摄下了罕见的“淡水鱼风暴”现象。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湖中光线充足,湖水透明度非常高,大量的淡水鱼聚集游动,宛若在水中形成了风暴一般,场面非常震撼。

视频拍摄于三月中旬的镜泊湖黑龙潭,画面中的鱼类有鲤鱼、胖头鱼、黄颡鱼、鳜鱼等,鱼类资源多达几十种。由于水下能见度极佳,10~20米范围内的鱼群清晰可见,这种景象在国内的淡水湖中实属罕见。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火山堰塞湖,同时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湖面东西最宽处约5公里,南北长45公里,该湖平均水深约有40米,最深处有62米深,储水能力非常强。

根据镜泊湖环境监测站给出的数据,湖泊面积约95平方公里,库容为16.25亿m³,年均蓄水量为11.44亿m³。除了水深水多之外,镜泊湖还是黑龙江很有名的淡水鱼库,冬捕开渔时期一张红网曾打捞上 86万斤 渔获,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在上世纪80年代的《黑龙江省渔业资源调查》中,镜泊湖中的鱼类共发现有 40种 ,除了青草鲢鳙等人工放养的鱼种外,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土著鱼种,包括 狗鱼、东北雅罗鱼、鲌鱼、江鳕、黑龙江鲤 等等。

为了摸清镜泊湖中的鱼类家底,金志民等学者在2010年再度深入调查,通过网捕、访问周边渔民、蹲守农贸市场等多种形式记录物种,最后共发现 43种 鱼类,其中经济鱼种有 15种 。

所以,镜泊湖中的鱼类确实非常多,央视所报道的“ 几十种鱼类资源 ”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这也是湖中出现“淡水鱼风暴”的基本条件。

综合来看,“鱼风暴”的出现和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首先,湖区环境优越,鱼类储量多。 从高空俯瞰,镜泊湖湖岸线绵长,湖汊湖湾众多,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栖息。全湖饵料充足,生物承载力巨大,因此鱼的数量非常多。专家曾做过估算,按照镜泊湖的饵料基础,平均 每亩水面 理论上可产 35公斤 商品鱼,全湖年产量可达3500吨以上。

其次,水体透明度高。 张祺是“鱼风暴”的发现人之一,他曾深潜过国内很多水域,对镜泊湖黑龙潭的透明度深有感触。国内水体较清的淡水湖,其透明度一般为5~8米,透明度较低的只有1~2米。根据目测,镜泊湖黑龙潭处的透明度“ 至少十几米往上 ”,估计有“ 二十多米将近三十米 ”。理想的水深、理想的透明度为拍摄下“鱼风暴”提供了重要条件。

再次,冬季和初春时节,鱼群更加集中。 镜泊湖的水位和蓄水量并非一成不变。每年3-4月份牡丹江干流、大梨树沟河等入湖河流流量变小,镜泊湖因此进入枯水期。此时的镜泊湖蓄水量较少,鱼群密度较高。

最后,人工放流功不可没。 为发展渔业经济,人工放流已成为保证冬捕产量的主要手段,投放的鱼苗主要是鲢鱼和鳙鱼。鲢鳙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有聚群习性,放流的群体大多是统一的规格和鱼龄,因此很容易聚群游动。另外,2020年湖区还放流了50万尾红尾鱼( 蒙古鲌 ),2021年放流了40万尾,这种鱼在繁殖期亦有集群习性。

那么,镜泊湖里的鱼又为何会出现聚群行为呢? 鱼类的聚群形态一般呈 团状 ,同体积下的表面积较小,有利于躲避外围捕食者,提高种群的生存几率。同时,鱼群聚集成团状还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内的食物资源。但“鱼风暴”只出现在水位较深、容量较大的湖库内,比如三峡水库和千岛湖,当然,镜泊湖也满足所有的必要条件。

在一些古老的湖泊中,往往流传着与水怪、巨鱼相关的传闻,比如喀纳斯湖水怪。上世纪80年代,喀纳斯湖的水怪曾轰动一时,很多人都声称在湖面上看到过巨大的阴影,长度是游船的两倍,背部呈黑色,有时会掀起巨浪,整个船甚至都跟着颠簸起来!

根据新疆大学生物系专家的分析,喀纳斯湖水怪有可能是一种名为“大红鱼”的凶猛鱼类,学名为 哲罗鲑 。据记载,目前已知的最大哲罗鲑体长为 2.1米 ,体重 105公斤 ,该鱼种的寿命估计在55龄以上,很可能是水怪的原型。

而在黑龙江的镜泊湖内,相传也存在着“巨鱼”。据《黑龙江年鉴》的 社会 生活栏目记载,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巨鱼”的水生生物曾频繁出没镜泊湖。据见闻者反映,巨鱼在湖面游动时, 露出水面的部分有5米多长,半米多高,脊背滚圆,体色为黑色 。

“巨鱼”的真实身份目前不得而知,但根据湖中的鱼类名录来看,确实有些鱼类能长到米级以上,比如 哲罗鲑 和 狗鱼 。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镜泊湖的特殊之处。作为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的地质结构以玄武岩、珍珠岩、花岗岩为主,地质学年龄非常古老,湖底有丰富的地热能。

镜泊湖的黑龙潭就更加特殊了。镜泊湖冬季的平均气温在零下20 以下,冰层厚度可达70~100公分。但黑龙潭却从不结冰,湖水温度常年保持在8 左右,水深越深,水温就越高,水底的温度在10 以上。黑龙潭不结冰的秘密就在于湖底不断喷涌出的热泉,使得这里的水温高于别处,从而形成了“水冰相接”的奇观。

如果地下出泉口在镜泊湖内广泛存在,那么湖底就可能形成“小生物圈”或者“局部小生态”,类似于广西死水湾的“深水鱼库”,这可能酝酿出不为人知的生命奇观。事实上,两位潜水员在水下机器人的帮助下,也确实发现了黑龙潭底部存在的“神秘世界”:巨大的水下洞穴。这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一般出现在广西等地,在北方地区确实非常罕见。

镜泊湖的“巨鱼”不止一次地见于报端,这也给湖泊增添了神秘色彩。

据牡丹江晨报报道,2006年5月,一条大鱼在距离岸边六七十米远的湖面上现身,鱼背露出水面超过20公分,长度估计在7米以上。但“巨鱼”的脊背上并没有发现鱼鳍,也看不见头部与尾部。大约五分钟后,这条来历不明的生物游出了20米远,最终向下沉入湖中。

从游客的描述来看,哲罗鲑或者狗鱼似乎都“难以胜任”。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哲罗鲑也只有2米多长,远远达不到7米或者十多米的规格。

至于狗鱼,国内的常见种是白斑狗鱼和黑斑狗鱼,一般体重为1~2公斤,体长为60公分左右。国外有钓友曾捕获过30~35公斤,约70龄的巨型狗鱼,但这和3000斤重的水怪还是相差太多。

从目击者描述的外观特征来看,“巨鱼”真实身份也有可能不是鱼,因为其脊背呈弧形,表面非常光滑,看不到尾鳍和背鳍,体表也没有鳞片。所以,“巨鱼”也有可能是某种未知生物。

有专家认为,“巨鱼”的真实性存疑。牡丹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表示,“巨鱼”是未知生物的可能性很低,这么巨大的生物需要充足的食物供应,镜泊湖水域面积虽然大,但是鱼虾储量有限,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种生物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并不高。

当然,这些谜团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调查。在 探索 大自然的同时,对未知现象仍需充满敬畏,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考证,相信“巨鱼”的真相终将被揭开。

关于镜泊湖的“巨鱼”,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纯情的枫叶
超帅的冷风
2025-07-23 07:35:17

西藏是一个神秘的 旅游 胜地,人称 人间圣地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你知道西藏大大小小的湖泊加起来有多少吗?

1500多个 ,而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被称为“ 羊湖 ”的羊卓雍措。传说往这个湖里随手扔下去一块石头,就能砸晕不少鱼。

听着似乎有些夸张,但羊湖中蕴藏的鱼类资源足足超过了 8亿公斤 。

可就是这么个不容小觑的群体,却备受当地人“ 嫌弃 ”。坐拥如此多可以变现的资源,羊湖附近的居民为什么 不愿意捕捞 ,更不愿意吃呢?

难道羊湖鱼有毒?本期子牙童趣科普馆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西藏羊湖中的鱼类 秘密 。

众所周知,我国 幅员辽阔 ,江河湖泊、高原远山自是数不胜数,不同的地域更是有着独特的 风土人情 。

而西藏位于 西部高原 ,当地多为藏族,有着非常独特的藏族文化。这里景色秀美,山峦叠起,湖泊众多。

著名的三大圣湖分别是 羊卓雍措、纳木错、玛旁错 。

背包客们常说,人一辈子总要去西藏走走。每一位来到西藏的旅行者,都不会错过 羊卓雍措 。每年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亲眼目睹它的美好。

这个美丽的湖泊又叫 羊湖 ,水面干净,风景如画羊卓雍措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做是“ 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 ”。

虔诚的信徒们每一年都要绕着湖面行 走一圈 ,目的是寻到无量的功德和渊博的知识,舍去自己的恶习和痛苦,追求他们心中“ 余生的幸福 ”。

羊卓雍措,作为西藏 三大圣湖之一 ,藏语里意为" 碧玉湖 ",拥有675平方千米的湖面面积,属于大型淡水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

湖面海拔高度为4441米,由东至西长度约为130公里,总面积约为638平方千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60米左右,最大容水量为 146亿 立方米。

因为羊卓雍措汊口较多,形状像 珊瑚枝 一般,因为这样独特的外形特点,羊卓雍措在藏语中又被叫做" 上面的珊瑚湖 "。

湖面静谧,波光粼粼,水草丰美,人间仙境也不过如此了。当地人们为赞美它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 天上的仙境 ,人间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除了拥有如此引人入胜的风景之外,羊卓雍措在西藏当地享有“ 西藏鱼库 ”的美誉,光是听到这个称呼,就能想象到湖里的鱼得多到什么程度。

在羊卓雍措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鱼,经过科学家计算,蕴藏量甚至可以达到 8亿多公斤 。

高原上的鱼类主要为 冷水性鱼类 ,富含骨胶原,鱼肉质感细腻,入口即化,味道鲜美。人类是食肉动物,特别是在中国,人口数量如此庞大,海鲜市场如此活跃。

可以说基本上中国吃货走到哪里,哪里就“ 寸草不生 ”,一般来说,这样的美味是不会被大家轻易放过的。然而事实上,虽然湖里有着这么多的鱼,但却 没人抓 。

每年鱼的数量都在 增加 ,这里已然成了鱼儿生活的天堂。那么,这么多的鱼是从何而来,为何当地没人敢吃?

实际上这些鱼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长时间持续性地繁育而成。羊卓雍措的 8亿多公斤 鱼类当中,数量最多的种类便是 高原裸鲤 ,又称瓦氏裸鲤,是底栖鱼类,主要是以蓝藻、浮游动物和枝角类幼虫等。

主要分布于西藏的羊卓雍湖、多钦湖、哲古湖等湖泊、河流等。可以算作是羊卓雍措的特产,属于鲤科类鱼种。

这类品种的鱼,鱼肉的营养价值很高。每年六月份的时候,经常可以在江河岸边看见生殖游弋的鱼群,此时正是它们繁殖的旺季。

高原裸鲤的繁殖能力很强,雌鱼每次怀卵数量约在 1086~11400粒 之间。超强的繁殖能力再加上水域中几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缺少天敌,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栖息在湖泊里的鱼得以 大量繁殖 成为可能。

当然,除了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 之外,羊卓雍措之所以能让鱼儿很好的 繁衍生息 ,这与当地藏族人们对自然环境的 保护 是分不开的。

湖水中富含大量的 浮游生物 ,鱼儿的食物来源很充足。虽然如此,但 羊卓雍措 的湖水水质非常纯净,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污染源,因此这里也成了鱼类的天堂。

既然资源如此丰富,为何又会出现“ 8亿公斤鱼无人敢吃 ”的现象呢?其实很多人都认为当地的藏族人民是从来都 不吃鱼 的,其实这种说话并不完全正确。

事实上在当地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是吃鱼的。既然藏族人吃鱼,那么羊卓雍措的鱼 为何没人吃 ?

首先,在西藏,人们都把羊卓雍措看做是当地的 圣湖 ,甚至很多人将它信奉为藏区女护法神。

传说中,如果 人绕湖行走 ,能够得到无量的功德和舍去自己的痛苦。

藏族人民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信仰,他们认为,羊卓雍措是 神圣 的,是不可侵犯的,湖水如此,湖里的生物亦是如此,所以人们尊重这个湖泊和湖泊里的 所有生物 ,更别说去捕捞湖里的鱼类了。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地有 水葬 的习俗。

在西藏,每当 有人去世 ,这家人就会直接把已逝的故人放进湖里,水葬的选址一般是在水流湍急、两河交汇、水深拐弯,鱼类多的地方,让鱼类处理人的遗体。

在一些藏族人民的眼中,他们认为湖里的鱼儿是 通灵性 的,是故人亡灵的“ 渡船 ”,可以净化死者,让死者的灵魂 升入天堂 。

所以,不能对它们进行捕捞和杀害,吃鱼更是 大不敬 的行为。如果在当地一旦发现有人在羊卓雍措湖边钓鱼或者抓鱼,人们会很快对其进行制止。

从藏民的饮食习惯来看,在吃肉方面,他们主要是以 牛羊肉为主 ,而且藏族人大多数是信奉藏传 佛教 ,虽然杀牛和羊也是杀生,但在他们看来,牛和羊的个头很大,杀一头牛和一头羊,足够全家人吃上 一周半个月 的。

然而,如果选择吃鱼的话,因为鱼虾这些动物 份量少 ,所以就必须要经常 杀生 ,这也是为了减少和避免伤害 小动物 。

另外,鱼在藏区其实数量并不多。有人会问, 8亿 多公斤的鱼还不够多吗?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这已经是无数年来的 积累 。

这里位于高海拔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鱼类的生长 非常缓慢 ,一条鱼想要长大需要 好几年 的时间,如果人类参与捕杀,这些鱼很可能在十几年内就 消失殆尽 ,对于这种珍稀资源,当然应该 保护 。

最后,撇开藏族人民的 信仰 不说,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羊卓雍措的湖水表面虽然看起来 十分清澈 ,但是因为湖里还有人的遗体,所以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病毒和细菌,再加上鱼类吃了这种腐肉之后也会 自带细菌 。

因此,就算是将它们从湖中捕捞上来了,人们也是 不敢吃 的。

栖息在 羊卓雍措 湖内的鱼,算得上是太幸运了,在这里栖息的鱼儿,大多数都是老死的。不仅没有天敌的威胁,更不会遭到 人类的捕杀 。

所以说得直接一点,生活在有 水葬习俗 水域里的鱼,又有谁敢吃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居住的人们,生活习惯不同,穿着服饰,以及语言,吃住都会各不一样。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 文化信仰 ,我们要给予尊重,并遵守各地的习俗。想去那里旅行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当地的 习俗和传统 。

本期文章就讲解到这里,知道了羊湖鱼群的 秘密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

着急的镜子
动听的黑米
2025-07-23 07:35:17
洁净新能源有绿色能源之称,它的最大特点是燃烧或使用后不造成环境污染,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发展洁净新能源是未来能源业建设的发展方向。这里着重介绍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技术在开发洁净新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一、发展新型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使用气体燃料(如氢、甲烷等)与氧气直接反应产生电能,其效率高、污染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利用方式。传统燃料电池使用氢为燃料,而氢气不易制取又难以储存,致使燃料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以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为燃料的新型电池,其成本大大低于以氢为燃料的传统燃料电池。研究人员曾尝试用便宜的有关碳氢化合物为燃料,但化学反应的“残渣”很容易积聚在镍制的电池正极上导致断路,而使用铜和陶瓷的混合物制造电池正极,解决了“残渣”积聚问题。新研制的燃料电池可用甲烷、乙烷、甲苯、丁烯、丁烷等5种碳氢化合物做燃料源,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甲烷等碳氢化合物,成为研制新型燃料电池较为丰富而广泛的原料来源。目前这种新型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还较低,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提高。

二、开发军民两用的生物能源

不论军用的兵器如机动装备大部分,或是民用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均以汽油、柴油为燃料、若用氢气作燃料更为理想,其特点:(1)洁净,不污染环境;(2)热效率高,约是汽油的3倍;(3)生物制取氢气有潜力。正因为如此,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氢气将大有可为。如用一种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为生产菌,以淀粉为原料生产氢气取得良好效果,每消耗1克淀粉可产氢气1毫升。用氢和其他少量燃料混合可替代汽油、柴油。乙醇也是一种洁净生物燃料,用途广泛,可用来替代汽油和柴油。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用基因技术建构的“工程酵母”以其高产酶的活力,酶解纤维素制取乙醇;也有建构的“工程大肠杆菌”能将葡萄糖有效地转化成乙醇;这类乙醇均可替代汽油或柴油使用,随时为机动装备提供大量生物燃料。其实,产氢、产乙醇的生物不仅有细菌或“工程菌”,而且某些藻类或其他微生物均有生产氢或乙醇的能力。美国加州大学等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叫莱因哈德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dtii)的绿藻(真核生物)具有持续大量产氢能力。关键在于控制其生长环境,从生长营养液中去除硫素,在此情况下藻体停止了光合作用、不产氧;在无氧条件下藻体必须以其它途径产生腺茸三磷酸酯维所需要的能量,利用所贮存的能源以实现其最终产氢的目的。一般说,这种天然藻产氢量很低,为此,一方面控制其生长所必需的或障碍生长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采用分子遗传技术改造藻的特性,以提高其产氢能力。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开发军民两用的洁净生物能源是有潜力的。

三、微型绿藻是索取氢能的最廉价途径

上面已提到绿藻和微生物产氢途径,这里强调微型绿藻制取氢气的前景,科学家预测,当石油和天然气耗尽时,氢气也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能源。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廉价产氢的方法。有专家认为,利用普通池塘绿藻的产氢能力或许是个最实际的选择---经济实用,分布广。绿藻这种微型低等植物繁殖快,全世界到处都有它的分布,它在有水、阳光的条件下具有制造氢气的能力。在人工控制下可迫使绿藻按要求生产氢气,有实验研究报告指出,一升绿藻培养液每小时可产氢3毫升,还需进一步提高产氢效率。注意两点:(1)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进这种产氢系统,有可能使氢气产量增加10倍或更高些;(2)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提高微型绿藻持续产氢能力。在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为实现“洁净氢能源”的开发计划,积极建立“产氢藻类农场”,为实现氢能源规模生产做出巨大努力。加拿大已建成每天生产液态氢10吨的工厂;日本把产氢藻和光合细菌的高效产氢列为研究重点,将研制用于火箭发动机使用的冰糕状“脂膏氢”,以提高火箭发射推力。美国期望到2030年把氢能源作为美国一种主要能源。看来,微型绿藻和光合微生物生产氢能源将大有开发之势。

四、充分利用有机垃圾或有机废水为原料生产氢能源

日本北里大学研究人员用生活垃圾制取氢气取得良好效果,产率颇高,可将氢气不仅直接作洁净能源使用,而且为燃料电池的开发提供优质原料,更为经济实用,具有潜在的开发优势。研究人员选用一种厌氧性细菌即一种“梭菌”AM21B菌株,与加水研碎的剩菜、鱼骨等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于37℃下发酵生产氢气,所得实验结果表明,每1公斤生活垃圾可获49升氢气;制氢后所余下的生活垃圾呈糊状,无臭味,可进一步实现资源化,使之成为农田有机肥料如堆肥。据称,日本研究人员为制取氢气的生活垃圾可循环利用,还研制新型“发酵设备”更有利于提高生活垃圾制氢效力。我国哈尔滨建筑大学研究人员已建立以厌气活性污泥为原料的有机废水经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氢的技术。有几个特点:(1)发酵法未采用纯菌种;(2)未用细胞固定化技术可持续产氢;(3)制氢系统工艺运行稳定;(4)所获氢的纯度高;(5)制取氢的产率比国外同类小试验高几十倍。目前已进入中试规模的连续产氢,其量可达每立方米产氢5.7立方米,纯度达到99%。有望进入工业化生产,为氢能源的开发提供一条可行的生物途径。

五、以CO2废气为原料开发新能源

来源广泛的CO2既是重要温室气体之一,也是化工原料,当CO2的释放与吸收未达到动态平衡时必然给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后果。为此,CO2作为一类废气如何进一步转化,实现资源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将其实现能源化是值得注意的研究课题。至少可采用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使CO2转化能源。

(一)、化学方法利用催化剂:用高效催化剂沸石,约99%的活性铝颗粒表面吸附铑、锰,按CO2与氧的比例为1∶4,300℃、1个大气压条件下,至少90%的CO2可转化为甲烷,若10个大气压时,其转化率可达100%。当然也有一个降低氢、铑的成本问题。所获得的甲烷不仅提供能源和化工原料,同时包括CO2在内减轻温室效应发生带来好处。

(二)、生物方法利用藻类:前面已提到藻类特别是那些微型单胞藻不论是原核的或是真核的,它们是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绿色新能源最有效途径。大量微型藻增殖过程中充分利用CO2,在光照条件下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储存起来,其藻体生物量称得上是个巨大的“储能库”,因此,将其制作固体燃料或者说干燥燃料是可行的,英国将它用于发电;也可用各类藻体包括海藻在内的生物量为原料,通过发酵途径制取甲烷及其它能源;微型藻细胞固定化连续产氢能也是可取的。正因为各种藻类所表现特定功能,既是“储能库”,又是“供能库”,从中可获取所需要的洁净能源。因此有专家预计,利用CO2制造生物能源特别是氢能将是本世纪大有希望而较为理想的能源供应。

六、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醇大有可为

乙醇俗称酒精,既用于医药、化工,又是未来要发展的一类无污染的洁净能源,也是重要再生能源之一,具有燃料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它稀释汽油所配制成“乙醇汽油”,替代含铅汽油,功效可提高15%左右。据报道,巴西已改装“乙醇汽油”或酒精为燃料的汽车达几十万辆,大大减少大气污染。既然乙醇用于汽车燃料显示其优越性,那么如何采用最佳途径来生产乙醇呢?其中采用最经济而实用的办法制取乙醇有两方面值得认真考虑:一是利用废弃的农业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二是培植绿藻生产乙醇。就前者而言,秸秆在全球是一类量大面广的作物废弃物,我国每年有6.5亿吨秸秆的产出,直接燃烧污染环境,如果利用这些秸秆哪怕是一部分生产燃料乙醇的话,那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如果利用乙醇作为汽油添加剂来代替现用的含铅汽油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话,那么不论是改造汽油提高效率或是保护生态环境是非常有益的,很有商业潜力。2年前在美国燃料用乙醇达413万--586万吨,约占美国乙醇消费量的83%-87%;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生产及市场都是空白。然而,乙醇作为一种有效的汽油含氧添加成分是有其优越性的,在美国,有8%的含氧物汽油中所添加的含氧物是乙醇,而现在MTBE的替代物只有乙醇。有报道指出,美国加州至少有1万处地下水受到渗漏的MTBE污染,全美国则有14%的饮水井被污染,而MTBE是动物的致癌物,对人体健康也有潜在的危害。政府一方面禁止汽油中使用MTBE添加剂;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乙醇作为其替代物的生产。美国加州一个州今后2年每天需要乙醇达3.5万桶(注:美制1桶=31.5加仑),5年后需求量将为9.5万桶。为此,美国的乙醇生产商已在扩大乙醇的生产能力;无疑,MTBE的禁用给乙醇工业带来无限商机。从此也可以看出,把握开发燃料乙醇的商机正是发展绿色新能源的必需。在我国,有条件,有能力,也有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的各类秸秆实现资源化或能源化是完全可能的。每年只要从6.5亿吨秸秆中利用1亿吨来生产燃料乙醇的话,那么乙醇产量可达2000万吨。据有关专家对其经济评估,认为以秸秆为原料生产乙醇的成本低于用粮食发酵生产乙醇的成本;而高于炼油厂生产汽油的成本,但与汽油添加剂MTBE相比更显示其竞争力。尽管秸秆生产燃料乙醇有它一定特色和优越性,但对其生产工艺和效力尚需作进一步探究。至于绿藻制取乙醇与传统微生物发醇途径生产乙醇是大不相同的。绿藻是一类自养型真核生物,其中如单细胞小球藻用来开发新能源很有潜力。日本一家公司的研究小组从表层海水中获得一种叫Tit-1的海藻新品种,类似小球藻(直径约10μm),白天它与普通植物一样在光照条件下将CO2转化为淀粉贮藏起来,还能在弱光或厌氧条件下将淀粉转化为乙醇,有其特点: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能吸收大气中CO2,大大减轻温室效应,并获得乙醇产品。这种自养型与异养型的有机结合生产乙醇是个典型实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总之,上面提到的六个方面不论以何种形式获得各种不同的燃料或能源,作为一类不污染环境的一代洁净生物燃料或生物能源均有“绿色能源”之称,是未来能源建设的发展方向。现代文明进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洁净新能源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它们彼此之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预料,21世纪随着各项建设的需要和科技进步,绿色能源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