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750钻戒
第八篇 大 事 记
附 录
--------------------------------------------------------------------------------
后 记
1985年,陕西省煤炭工业厅着手筹划煤炭志编纂工作,并于同年由煤炭工业厅原厅长刘揆楚率煤
炭志办公室有关人员,向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汇报了《陕西省煤炭志编写说明》和《陕西省煤炭
志编写篇目》。
1986年第四季度,成立了《陕西省煤炭志》编纂委员会,并于同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编纂委员
会工作会议,部署了煤炭志的编纂工作。1986-1987年志办设有专业编志人员3人(借调2人);1988年增
至4人,1990年达到7人(借调6人)。
1986-1988年,开始搜集资料。煤炭志办公室人员先后赴陕西省档案局、凤县档案馆、省图书馆、
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资料室、西安矿业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煤炭工业部商州市档
案馆、原渭北、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档案室、省煤炭工业厅档案室,查阅了历代编纂的陕西省志、县
志及有关的图书、档案,搜集整理了约300余万字的文字摘要、卡片和资料复印件。与此同时,铜川、
蒲白、澄合、韩城矿务局,华能精煤神府公司,崔家沟煤矿,陕西省煤炭工业厅地方煤炭管理局,陕
西煤炭建设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西安煤矿机械厂,西安煤矿仪表厂,渭南煤矿专用设备
厂,渭南煤矿机械厂,渭南地区煤矿机械厂,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煤矿设计研究院,中国煤炭科学总
院西安煤炭研究院,中国煤田航测遥感公司以及部分厂、矿、院、校、所等20多个单位报送了资料。
田玉珠、张连根、黄卫平、邢文昕、王煦曾、从山、程荣昌、刘邦斗、胡忠民、龙书霖、徐志成、张
忠璞、张经芳、仲希哲、冯志刚、吴升山、黄长安等在提供资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原西北煤炭管理
局办公室副主任祁守华,将其保存的有关陕西煤炭古代开发资料卡片55张寄给我们。由于大家的鼎力
支持,为我们编写工作提供了条件。
1987、1989两年,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试编了煤炭志建国前部分、煤矿建设、煤矿企事业、大
事记等初稿, 约76万字。 在此基础上,根据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9年工作会议的要求,并考虑到
《中国煤炭志·陕西卷》编纂的需要,对原有的《陕西省志·煤炭志》篇目做了重新调整,并将原定
的“下限”,由1985年延至1990年。1990-1992年进入正式撰写阶段,1992年7月完成总纂初稿,并由
志办工作人员作了统稿修改和初审。
在搜集资料、撰写过程中,刘揆楚、王勤功、陈跃、陈冠军、李德纯、何道清等省煤炭工业厅领
导给予了极大关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厅机关处室的杜耀志、孙忠喜、杨成义、任
文彦、顾善诗、齐文生等领导和解建武、张学德、张亚星、郑兰月、扈淑琴、焦慧玲等同志在抽调人
员、检索资料档案、解决资金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王谦、邢国、李卫国还为煤炭志编写了部分章、
节的资料。各矿务局、公司、院校领导王印桃、王斗虎、刘文忠、张致民等及时研究解决了资料搜集、
照像工作人员和所需经费。
1992年9月10日,由省煤炭工业厅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何道清(总工程师)召集祁雅亭、陈祥、孙
传勃、杜昆山、高钦渺、王启晋、赵伯尧、陈涵熙、陈文和、李振玉、胡仁寿、邵希杰、余子彤等对
煤炭志初稿进行了预审。出席会议的同志都是长期在陕西主管一方面技术业务的总工程师、副总工程
师、主任工程师。他们谙知陕西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又熟悉生产技术业务,因此,在预审中既肯定
了煤炭志初稿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不少重要修改意见。
1992年11月67日,陕西省煤炭志编纂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在王勤功主任主持下,对煤炭志
初稿进行了全面审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杨文学处长参加了“二审”会议。与会同志在肯定志书初
稿编纂较为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百条修改意见,并建议由主编、副主编组织志办撰稿人重新修改,
修改后作为送审稿上报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批。
1992年11月一1993年1月,由主编、副主编组织全体撰稿人和志办工作人员对志稿进行了全面修
改,定稿前再次由周学斌、余子彤、姚世轩在文字、数字等方面做了校改,由主编、副主编作了最后
统稿,并由陕西省煤炭工业厅于1993年3月24日作为终审稿上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3年37月,由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鲍澜、寇占杰、杨文学、郭承富作了终审。通审寇占杰,分
审杨文学、郭承富。1993年7月31日,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审稿会,决定通过终审。
篇章撰稿人有:郭甲寅(概述、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六篇第一、二章);宁儒敏(第一篇);
柴振东(第五篇);任文彦(第六篇第三章);杨敏儒(第六篇第四章);齐文生(第六篇第五、七章);高
俊峰(第六篇第六章);强勋(第七篇、第八篇)。姚世轩在资料搜集、志稿修改、定稿过程中做了不少
工作。图纸、照片由郭信堂、宁儒敏组织范武生、周俊生、郭绍英、楚天谋、王建忠、王玉平、张增
录、王建、马忠麟、李夫才、卫晓君、黄大昭、耿爱华等有关人员完成。
煤炭志草稿、初稿、初审稿(二审稿)、终审稿均由李云侠输入电子计算机储存。
《陕西省志·煤炭志》经过7年多耕耘,四易篇目,两次总纂,四次修改,终于定稿出版。煤炭志
的问世,是和陕西省煤炭工业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很多同志的努力分不开的,可以说是“众人成志”
的硕果。借出版之机,特向为这部志稿编撰做过贡献的所有同志致以由衷的感谢。
陕西省煤炭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93年8月25日
算。中国煤炭杂志发表的文章算是荣誉。《中国煤炭杂志》创刊于1963年,北京地区出版。2020年,《中国煤炭》杂志首次获得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颁发的“数字化优秀期刊”称号,2021年,《中国煤炭》杂志再次获得此荣誉。
煤炭方面的杂志
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N22-1311/TK
江西煤炭科技 CN36-1121/TD
煤炭高等教育 CN32-1365/G4
煤炭工程 CN11-4658/TD
煤炭技术CN 23-1393/TD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N11-2627/TD
煤炭经济研究CN 11-1038/F
煤炭科技 CN32-1491/TD
煤炭科学技术 CN11-2402/TD
煤炭学报 CN11-2190/TD
煤炭学报(英文版) CN11-3747/TD
煤炭转化 CN14-1163/TQ
内蒙古煤炭经济 CN15-1115/F
山东煤炭科技 CN37-1236/TD
山西煤炭 CN14-1096/TD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CN 14-1247/D
陕西煤炭 CN61-1382/TD
中国煤炭CN11-3621/TD
中国煤炭(英文版) CN11-3622/TD
中国煤炭地质 CN13-1385/TD
中国煤炭工业CN11-5593/F
中国煤炭工业年鉴 CN11-4108/TD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CN13-1221/R
中州煤炭CN 41-1087/TD
版面费要根据具体刊物来说了,省级、国家级和核心的,价格差不少呢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
光绪五年 (1879年) 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并聘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 (C.W.Kinder) 监修。因守旧势力反对,未果。
次年矿务局复请修建获准。当年建成,为单轨轻便铁路,约7.5公里。开始时用驴马拖拉跑车,第二年开始使用机车曳引。光绪十一年 (1885年) 开始从胥各庄向芦台庄附近的阎庄延展,次年完成,长30余公里,称唐芦铁路。又次年延至天津,增长80余公里,称津沽铁路。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长9.3公里。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于1881年5月开工兴建,11月完工。
轨距为1435毫米,采用每米重15公斤的钢轨。唐胥铁路建成伊始,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次年(1882年)改用机车牵引。
扩展资料
河北唐山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洁具。
开滦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任荣会说,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铁路和中国铁路网的起点,修建最初目的是用于唐山矿的煤炭外运销售。它北起唐山矿1号井,南至唐胥铁路与煤河交汇处,实际长度9.3公里。
该段铁路为1.435米标准轨距,每米钢轨15公斤,占地194.35亩,耗银2.5万两。铁路于1881年6月9日铺轨,同年11月8日正式通车。
据中国煤炭史志委员会专家委员、开滦博物馆专家杨磊介绍,铁路开行通车后一个月运煤3600吨,1885年达到年运量24万吨。同时,该铁路亦经营客运,收入可满足火车运营的费用。直到1996年,唐胥铁路100多年的客运史宣告结束。
杨磊说,唐胥铁路命运多舛。1876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提出“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但受到清廷守旧势力的阻挠。
李鸿章上下周旋,强调“铁路为富强要图”,铁路得以修建。开平矿务局铁路工程师英国人金达到任后,极力主张采用国际标准轨距并终被采纳,这为中国铁路建设开了个好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胥铁路
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中部,分布在平顶山市的市区及所辖叶县、襄城县、郏县、宝丰县境内。北接禹州煤田,西连韩梁煤田,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40公里,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烟煤基地之一。
煤田内现有井田及煤矿18处,即平顶山一矿、二矿、三矿、四矿、五矿、六矿、七矿、八矿、九矿、十矿、十一矿、十二矿、十三矿、寺沟小井、平龙普勘区、首山普勘区、十三矿外围、香山煤矿。此外,还有一些小煤窑。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共含煤9组,43—53层,最多可达88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13层。山西组二1煤、二2煤为普遍可采煤层,上石盒子组四2煤、四3煤、五2煤为大部可采煤层。煤种以肥煤、气煤、焦煤为主,其次为瘦煤。
平顶山古时即有小窑采煤,所采煤层为上石盒子组薄层煤,始于何时无据可查。据新编河南省志煤炭工业志载:“雍正年间,平顶山腰有关家、陈家、山西李家3处煤窑。嘉庆年间,平顶山吴寨村任宗义开竖井一对,深各约100米,煤炭产量多、质量好,日收铜钱数斗。”同治年间,叶县志载“平顶山采煤,东南郡邑多赖此而炊。”上述记载说明,平顶山的煤在清代屡有开采。但平顶山位于宝叶襄郏四县交界地带,采煤业仅可供附近农民烧饭,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地一直比较荒凉。
1938年9月,河南地质调查所派技士曹世禄调查鲁山、宝丰、临汝、郏县等处煤田地质,调查范围涉及今平顶山煤田,著有《叶县平顶山煤矿地质》。但是,此次调查时间甚短,范围也小。根据民采小窑情况认为,该地只有煤矿储量12.5万吨,无大规模开采价值。
1946年,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急需机车燃煤,铁路局与郏县民生煤矿公司筹备合组宝叶煤矿公司,特邀河南地质调查所进行调查,曹世禄于11月再次前往。这次,调查较第一次细致,认识也大不相同,其编写的《河南宝丰县煤田地质简报》刊登于《河南省地质调查所三十五年度工作简报》中,认为东部产煤区在擂鼓台、平顶山一带,西部产煤区在张八桥及大营等处,煤层已知开采者9层,有烟煤、半烟煤、无烟煤,估计储量为6250万吨。擂鼓台、平顶山一带为今平顶山煤田范围,张八桥、大营属今韩梁煤田。
在初步认识到平顶山一带的煤有希望后,河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张人鉴与曹世禄一起于1947年在宝丰县姚孟乡东姚家岭和黄山寨间定下第一批钻孔,并于7月14日安装好第一台钻机正式开工。使用的钻机是河南地质调查机构拥有的第一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钻机。该钻孔于当年12月份钻至117.04米后,因钻杆用尽而停钻。共见煤2层,厚度分别为1.95米和0.42米,在1948年出的《河南省煤矿志》中估计该煤田储量为1亿吨左右。1949至1950年上半年,又打钻孔2个,深度分别为177.64米和188.37米,共见煤13层。其中,便于开采的煤2层,厚1.98米和1.77米。深部煤层限于当时钻机条件无法探到。1947—1950年,共打钻孔3个,总进尺483.05米,为以后对该煤田远景的评估和大规模勘探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1950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需要,河南省人民政府特邀河南藉地质学家冯景兰、张伯声来豫调查地质矿产。冯、张两教授与河南地质调查所全体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豫西矿产调查队,于6月19日至30日对平顶山煤田进行了12天调查。由冯景兰执笔编写了《河南宝叶襄郏平顶山煤田》报告,报告中地形地质图由韩影山、阎廉泉等测制,钻孔柱状图由曹世禄等编绘。这个报告在进行地层与煤层对比和构造研究的基础上,估算埋深500米以内煤储量达7亿吨,500—1000米煤储量4亿吨。冯景兰的报告中,设计钻孔60多处。建议“应速深钻详测,以为大规模开采之依据。”并着重指出:“平顶山煤田可能证明是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田,并可能发展成为我国黄河以南数一数二的大煤矿。……本区煤质佳、储量多、距武汉近,可能发展成华中钢铁厂最重要的燃料库。”这次调查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195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副主席牛佩琮特为调查报告写了缘起,称这次调查“测成1;1万宝叶襄郏煤田地形地质图,明示地质构造,详估储煤总量,肯定其经济价值,是这次工作者和政府的一大收获”。
1951年,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令中南地质调查所派人前往核实,由开封分所的韩影山和长沙分所的刘元镇共同前往调查,编著了《宝叶襄郏平顶山煤田地质》,结论与1950年的调查结果无大出入,但认为储量可能还大,估计为13亿吨。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开始执行,中南地质局四○一队就于9月在平顶山成立了,王先锋、李汝生先后任队长,韩影山任技术负责人。为确保找到急需的炼焦煤煤田,10月又成立了四○三队对禹县煤田开展普查,后因工作证实不适于炼焦而暂时作罢。1954年11月,大连中国科学院煤炭研究室编出《叶县平顶山矿区煤质分析资料》,证实平顶山的煤适于炼焦,因而加速对其勘探。1955年初四○三队撤销,其技术负责刘元镇调到四○一队与韩影山共同负责技术工作。同年6月,由刘元镇、韩影山执笔编写出河南省第一份资料齐全的正规的煤矿勘探报告,即《宝叶襄郏煤田平顶山矿区地质勘探报告书》,提交工业储量2.5亿吨。当年8月,即为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平顶山矿区是河南省第一个系统地打了大量钻孔的矿区,钻孔80个,总进尺24000米左右,取样、化验、水文地质工作都很详细,并初步开展了测井工作。1954年,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管理处组织了地质部第一个测井队,与四○一队配合进行煤田电测井,或为河南省物探工作的开端。
1956年,四○一队改名为平顶山煤矿勘探队,继续提交了平落矿区精查地质报告、龙山庙和郝堂矿区勘探报告。到1957年元月,又提交了马棚山、高皇庙矿区勘探报告。这些勘探报告为平顶山建设成中原煤炭基地提供了资源依据。1957年3月26日平顶山市正式宣告成立。
1957年7月,平顶山煤矿勘探队又改称河南省地质局平顶山地质队,到1958年3月再更名为豫西地质队,在继续提交了香山寺和红石山矿区勘探报告后撤离了平顶山,那时平顶山市已初具雏形了。该队从1953年9月成立起至1958年撤离止,共提交平顶山煤田工业储量9亿吨以上,为平顶山一矿、二矿、三矿、四矿、五矿、七矿、十矿、十二矿、香山矿等井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9—1967年期间,平顶山煤田先后由河南省(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二五(一○一)队、一二六队及物测队进行勘查。一二五(一○一)队(技术负责李志坚)对平顶山—龙门口、辛店、九宫山等区进行普查找煤。物测队配合矿区勘查开展了地震和电法勘探,推测辛店断层以东、首山以南有隐伏煤系地层。一二五(一○一)队刘乃坝依据物探资料在辛店断层以东、首山以南隐伏区发现了辛店含煤区(现平八矿),获新增储量2亿多吨,并初步查明煤田北翼九宫山含煤区(现平十三矿),提交了4亿吨普查储量,为煤田东延北扩做出了贡献。一二六队(技术负责陈义方)对八矿、九矿进行了勘探,对香山寺矿进一步做了工作。此外,平顶山矿务局对六矿进行了补充勘探。这期间,共提交工业储量约7亿吨。
1975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地质一队(技术负责景金城)编写了十三矿(原九矿东部)精查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储量2.62亿吨。1978年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地质四队(主任工程师刘乃坝)编写了十三矿(西部)精查勘探报告,计算储量总计达5.37亿吨。1984年,因设计首采的七4煤只达详查程度,需再做工作,就由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地质四队(总工程师朱泽恩)对十三矿进行了二次补充勘探,探获设计首采的七4煤精查储量4479万吨。1987年,平顶山矿务局提交十一矿勘探报告。1988年,煤炭部一二九队提交一、四、六矿深部扩勘地质报告。
截至1991年底,平顶山煤田累计探明煤炭储量52.35亿吨,保有储量48.18亿吨。平顶山煤田原煤产量达2000万吨以上,居河南省各煤田首位。
平顶山煤田的发现和大规模开发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紧密相连。当地古时虽有小煤窑,但只采浅部,产量又少,不引人注意。1947—1950年的调查和普查钻施工,为煤田的发现提供了线索。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找到合适的煤炭资源以作工业发展的能源,遂促成冯景兰、张伯声两教授的豫西之行。以冯、张两教授和河南地质调查所技术人员组成的豫西矿产调查队详测剖面,致力于地层和煤层的对比及地质构造的研究,特别注意从总体上把握煤田的规模。冯景兰教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深入分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肯定了煤田的远景,并命名为平顶山煤田,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和豫西矿产调查队的工作成为大规模组织地质队伍进行煤田勘探的先声。至1953年,国民经济初步得到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提到了日程上,煤质好、交通便利、距华中钢铁基地武汉较近的平顶山煤田理所当然地成为首批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1953—1958年,四○一队的勘探工作提供了第一批进行大规模煤炭开采所需的工业储量,平顶山煤田的价值被肯定,使长期以来荒凉贫瘠的宝叶襄郏四县接壤的平顶山一带迅速改变了面貌。一座座矿井相继建起,大量的煤炭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新兴城市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今天的平顶山市已经发展成为有数十万人口、年产2000多万吨原煤,拥有炼焦、电力、纺织、化肥、化纤等许多行业的欣欣向荣的工业新城。
地质勘探工作者在平顶山市的建立与发展中,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鉴于地质工作者对平顶山市的卓越贡献,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决定在平顶山市建立纪念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1年元月17日欣然命笔,为纪念碑写了“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题词。这纪念碑是纪念、是表彰,也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是对从事平顶山煤田勘查的地质工作者的鼓励,也是对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所从事的事业和成绩的肯定。平顶山煤田这个中原中部大地的能源宝库的发现史和平顶山市这个新兴城市的蓬勃发展史就是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最好的例证。
指从事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巡检、维修和故障处理,保证本班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作业。适用于与煤共生、伴生的坑探、矿井建设、开采过程中的井下电钳等作业。
2、煤矿井下爆破作业
指在煤矿井下进行爆破的作业。
3、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作业
指从事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巡检、维修,保证其安全运行的作业。适用于与煤共生、伴生的坑探、矿井建设、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作业。
4、煤矿瓦斯检查作业
指从事煤矿井下瓦斯巡检工作,负责管辖范围内通风设施的完好及通风、瓦斯情况检查,按规定填写各种记录,及时处理或汇报发现的问题的作业。适用于与煤共生、伴生的矿井建设、开采过程中的煤矿井下瓦斯检查作业。
5、煤矿安全检查作业
指从事煤矿安全监督检查,巡检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生产状况,检查并督促处理相应事故隐患的作业。
6、煤矿提升机操作作业
指操作煤矿的提升设备运送人员、矿石、矸石和物料,并负责巡检和运行记录的作业。适用于操作煤矿提升机,包括立井、暗立井提升机,斜井、暗斜井提升机以及露天矿山斜坡卷扬提升的提升机作业。
7、煤矿采煤机(掘进机)
操作作业指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操作采煤机、掘进机,从事落煤、装煤、掘进工作,负责采煤机、掘进机巡检和运行记录,保证采煤机、掘进机安全运行的作业。适用于煤矿开采、掘进过程中的采煤机、掘进机作业。
8、煤矿瓦斯抽采作业
指从事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钻孔施工、封孔、瓦斯流量测定及瓦斯抽采设备操作等,保证瓦斯抽采工作安全进行的作业。适用于煤矿、与煤共生和伴生的矿井建设、开采过程中的煤矿地面和井下瓦斯抽采作业。
9、煤矿防突作业
指从事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预报、相关参数的收集与分析、防治突出措施的实施与检查、防突效果检验等,保证防突工作安全进行的作业。适用于煤矿、与煤共生和伴生的矿井建设、开采过程中的煤矿井下煤与瓦斯防突作业。
10、煤矿探放水作业
指从事煤矿探放水的预测预报、相关参数的收集与分析、探放水措施的实施与检查、效果检验等,保证探放水工作安全进行的作业。适用于煤矿、与煤共生和伴生的矿井建设、开采过程中的煤矿井下探放水作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从事煤炭生产和煤矿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程。
第三条 煤矿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煤矿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办公会议等制度。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各种设备、设施检查维修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并做好记录。
第四条 煤矿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机构,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安全生产人员和装备。
第五条 煤矿安全工作必须实行群众监督。煤矿企业必须支持群众安全监督组织的活动,发挥职工群众安全监督作用。
职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拒绝违章指挥;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当险情没有得到处理不能保证人身安全时,有权拒绝作业。
第六条 煤矿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未经安全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
矿务局(公司)局长(经理)、矿长必须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煤矿事故的能力,并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安全任职资格证书。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
第七条 煤矿使用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产品,必须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不得使用。
试验涉及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前,必须经过论证、安全性能检验和鉴定,并制定安全措施。
第八条 煤矿企业在编制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建设计划时,必须编制安全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技术措施所需费用、材料和设备等必须列入企业财务、供应计划。
第九条 煤矿企业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
煤矿企业每年必须至少组织1次矿井救灾演习。
第十条 入井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随身携带自救器和矿灯,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入井前严禁喝酒。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入井检身制度和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第十一条 煤矿企业应有创伤急救系统为其服务。创伤急救系统应配备救护车辆、急救器材、急救装备和药品等。
第十二条 井工煤矿必须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下列图纸:
(一)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二)井上、下对照图。
(三)巷道布置图。
(四)采掘工程平面图。
(五)通风系统图。
(六)井下运输系统图。
(七)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
(八)排水、防尘、防火注浆、压风、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统图。
(九)井下通信系统图。
(十)井上、下配电系统图和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
(十一)井下避灾路线图。
第十三条 露天煤矿必须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下列图纸:
(一)地形地质图。
(二)工程地质平面图、断面图,综合水文地质平面图。
(三)采剥工程平面图、断面图。
(四)排土工程平面图。
(五)运输系统图。
(六)输配电系统图。
(七)通信系统图。
(八)防排水系统及排水设备布置图。
(九)边坡监测系统平面图、断面图。
(十)井工老空与露天矿平面对照图。
第十四条 煤矿发生事故后,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救,矿长负责抢救指挥,并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一、抓制度,规范职工教育工作
为了使职工教育进班组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职工素质工程领导组领导下,重点抓井下队组职工的教育。首先,矿工会从中国煤炭杂志社购买下发了井下技术学习资料,满足了井下采、掘、开、机运、通风工人的学习要求,投资3000元开展了一本书、一块板、一道题的学习培训活动,规定了班前学习不少于10分钟的学习制度。工会主席利用班前会组织职工学习,并要求记录在职工教育记录本上;其次,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我们还采取了现场考核提问,注重学以致用的办法,上至矿领导下到科室队组干部,人人都承担起当老师、考官责任,每次下井都带着提问的任务考核班组长和工人,并要求把现场培训考核的情况填写在信息卡上,促使工人熟练掌握三大规程和工作本领,在职工中形成了答不上问题丢人,不会操作脸红,会学会用踏实,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学习气氛;三是,我们在发挥电钳工种培训基地作用经常请讲师授课,技能比武的基础上,扩大了教育阵地。为使单身职工下班后有一个良好生活娱乐环境,矿工会在单身楼建立了近80多平米的单身“职工之家”,购置34英寸彩电、乒乓球案、桌椅及各类书籍等,同时还投资更换了暖气、灯具、防护栏等。使近200名单身农民工看上了数字电视,有了书看,有了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工人们一边看着大电视一边高兴的说:党政工领导为我们办了一件好事,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报答矿领导的关心、爱护。
二、抓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煤矿井下作业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我们针对这一特殊行业特点,开展了安全监督到班组活动,工会组织安全网员到井下查“三违”,讲《规程》,帮助处理安全隐患近600条,特别是在网员“活动日”中,进行的安全漫画、安全知识有奖问答,以及女工协管会传递安全信息嘱托,为井下职工送绿豆汤、送粽子、送月饼、缝补工作服等活动的开展,使职工认识到了安全生产对企业、对家庭、对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矿发生4.18事故后,我们开展了“吸取教训、关爱生命、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在工业广场,队组先后进行了有奖安全知识问答,事故漫画展,女工演讲,血的教训,家属儿女的哭诉,沉痛的教训使全矿干部职工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增强了各级干部安全生产的责任心。签定了师徒“一带一”互保协议96份,敲响了安全生产警钟,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
三、抓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在普遍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抓了对新工人和从事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全矿共培训新工人96人,精细化管理培训24人,对瓦检员、电钳工、火工品、皮带司机、电工、焊工安全培训、全员培训等9个工种项目的437名职工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对考试合格的职工颁发了上岗合格证。培训目的就是要求职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操作技术,练就过硬本领,营造学技术,创业绩,做贡献的工作氛围,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开一队的马松柏、马俊英,回采队的窦成忠,掘进队的王锦荣等同志被评为明星班组长。此外,我们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采煤机司机、瓦检工、锚杆支护工、煤质化验工、钳工、焊工等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并将技术比武前三名的奖励由往年的500、300、200增至1000、800、600元,较好地调动了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推动了矿各项工作。
四、抓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为确保“职工素质工程教育”的开展,推进全矿抓基础,工作到班组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注重先进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和以点带面的工作效应,发挥宣传鼓动进班组作用,使职工群众有了竞争的对象和奋斗的目标,以先进为榜样做好各项工作。我们将条件好,工作比较突出的机修厂定为“学习型”示范队,将矿灯房定为“学习型”示范班组,如:机修厂进行的技术员授课培训的办法,矿灯房进行的岗位练兵、技术培训等,都进一步激发了职工钻研业务,练硬功的积极性。为推动“学习型小组”工作的开展,矿工会还为矿灯房发放了20余本业务技术书籍,确保了“学习型小组”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通过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扬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倡导干部向专业技术明星王振林同志学习;倡导党员向明星党员张兴文同志学习;倡导队干向生产明星张明亮同志学习;倡导班组长向班组长明星王锦荣、马松柏同志学习;倡导工人向窦成忠同志学习;倡导安全工作人员向安全明星聂宁喜、王百旺同志学习;倡导后勤服务职工向服务明星高红霞、何淑琴同志学习。教育广大职工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习,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真正使自己成为一名技术过硬,业务精通,能够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有用人才。
五、工作体会
通过今年以来职工素质工程教育的开展,不仅营造了学习氛围,调动了职工学业务、学技术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了企业发展,但距兄弟单位的先进事迹还有很大差距,离公司工会和矿党政中心工作的要求还有许多不足,对职工素质工程教育抓的时紧时松,对职工的安全互保自保意识教育不够,职工仍有“三违”现象,这次会议之后,我们将向先进单位学习,结合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抓好职工素质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