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宝钢每年用多少煤炭

坚定的荔枝
鳗鱼月饼
2023-01-31 17:27:25

湛江宝钢自备电厂靠什么发电

最佳答案
超级的万宝路
笑点低的翅膀
2025-07-23 17:52:55

湛江宝钢自备电厂靠煤,光伏发电,余压余热煤气发电。利用余压余热煤气发电,能提供一半以上的动力。宝钢至少在宝山和东山楼顶布置了光伏发电,是最大屋顶发电项目。剩余动力主要靠动力煤,2020年宝钢采购煤炭3600万吨,包括焦煤和动力煤。

最新回答
沉静的煎蛋
从容的金鱼
2025-07-23 17:52:55

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8.04万吨,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30家,其中国有企业23家,规模在前14位的国有钢铁企业有:河钢集团(4774万吨)、宝钢集团(3494万吨)、鞍钢集团(3158吨)、首钢集团(2855吨)、武钢集团(2577万吨)、山东钢铁(2.480,-0.02,-0.80%)集团(2169万吨)、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880万吨)、渤海钢铁集团(1626万吨)、河钢集团唐钢公司(1542万吨)、本钢集团(1499万吨)、华菱钢铁(5.060,0.24,4.98%)集团(1487万吨)、莱芜钢铁集团(1446万吨)、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399万吨)、包钢集团(1186万吨)。这次去产能效果如何,看看钢铁市场的强劲反弹就可以清楚的表明了!不过,这只是初步的成果,过剩的4亿吨产能还有很多没有拆除,所拆除的大部分都是市场已经淘汰了,关停的设备,下一步在市场好转的形势下拆除正在生产的产能才是真正的考验,那些民营钢铁企业虽然手续不全,产品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能源少交税费,但是能力超群能量巨大,在政策中可以辗转腾挪求得生存,而那些正规的国有企业反而会被化解掉部分产能。目前,我国钢铁12.6亿吨产能,8.5亿吨消耗量,1.4亿吨极限出口量,过剩产能2.7亿吨过剩产能。中国钢铁行业长时期的高利润强烈刺激了过度的,快速的产能扩张,就连农民,轧棉花的,卖香油的,做钢结构的,做钢铁贸易的,村长镇长都投资炼钢,收破烂的都是钢铁厂董事长,造成钢铁产能几十年的旋风式增长,达到了12亿吨之巨,钢铁行业这种产能严重过剩局面是导致价格下滑,竞争白热化效益低下的原因,无序扩张不制止,落后产能不淘汰,钢铁工业就没有回暖的迹象,即使一时复苏,也会被立即死灰复燃的小钢铁抵消,最终受害的还是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老百姓的安全。国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这样---没有经过审批手续的,近二十年建设的钢铁厂一律拆除。

阔达的帆布鞋
热心的香菇
2025-07-23 17:52:55
国际市场铁矿石突涨风波平息后的警示

备受关注的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日前传出令人震惊的消息:从2005年4月1日起,中国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扬71.5%,大大超出国内业界涨幅在30%~50%的预期。目前中国5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宝钢代表中国钢厂达成的这一协议表明,中国钢铁业已被迫接受国际矿业巨头的“天价”。

一、突涨71.5%的“天价”

日前,中国最大钢铁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网站悄然登出通告:经过谈判,宝钢与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及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达成2005年铁矿石价格协议,同2004年相比,卡拉加斯粉矿(SFCJFOB)价格和南部系统粉矿(SSFFOB)价格分别上涨71.5%。

这一涨幅与2005年2月22日日本最大钢铁商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另一家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商定的涨幅完全一样。新日铁的这一举动让欧洲和中国企业吃惊,此事迅速引起全球钢铁业的震动,尤其是亚太地区。

由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同澳大利亚的哈默斯利公司、必和必拓公司控制着全球80%的铁矿石资源,一般在每年的4月之前谈判完成新财年的铁矿石年度价格,从而形成铁矿石国际谈判的惯例。每一国家的最大钢铁企业代表该国钢铁工业进行谈判,形成该国进口铁矿石的基准价。根据往年的经验,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确定的亚太区价格一般是跟随日本谈判后确定的价格。可以说,日本的谈判定价直接左右着亚太地区的铁矿石价格。随后,三大铁矿石巨头又先后同台湾中华钢铁公司、韩国Posco钢铁公司、澳大利亚Blue Scope Steel钢铁公司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企业签订的类似协议,价格上调幅度均为71.5%。

这是日本钢厂继2004年进口铁矿石合同价格上涨18.6%后,亚洲铁矿石价格史上最大的涨幅。对于全球最大钢铁出口国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性价格,因为如果按2004年进口数据推算,这一涨价将侵蚀中国钢铁行业三成的利润。

二、日本挖下“价格陷阱”

鉴于本轮国际谈判价格太过“离谱”,虽然很多方面认为宝钢被迫达成这个远超国内钢铁企业预期的价格协议是由强大的卖方市场造成的,但也有迹象表明,这次中国钢铁企业是中了日本人为中国设下的“价格陷阱”。

日本钢铁生产商每年大约需要1.3亿吨铁矿石和6500万吨煤炭。日本钢铁生产商2005年因铁矿石涨价要增加2000多亿日元开支,因煤炭涨价要增加4500亿日元支出,再加上锰矿石等辅助原料以及原料运费涨价等因素,日本钢铁行业将增加1万多亿日元的成本,相当于2004年该行业的利润总和。而2005年度日本钢铁行业最多只能消化1000亿日元左右,如果不把这些费用转嫁到钢铁价格上,整个日本钢铁行业就要减少9000亿日元的利润,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后续发展。

从2004年开始,中国由一个传统的钢材进口大国成长为一个钢铁净出口国,拥有巨大成本优势的中国钢企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的钢材出口预计超过1000万吨,这对传统钢铁出口大国日本造成一定冲击。和前几次纯粹争夺不一样,这一次是“价格陷阱”,日本率先下手可能是出于其在资源占有上的先机,借抬高成本来打击对手,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挤压中国钢铁企业的生存空间,扰乱中国钢铁企业的正常发展,进而巩固其亚太地区价格谈判的主控权。

涨价同样让日本钢铁及相关产业损失巨大,但日本钢企不惜损自身利益而埋下“价格陷阱”,是因为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承受能力不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美元贬值。由于日元对美元的升值作用,使得日本进口成本并不像实际定价的涨幅那么大,这就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回旋空间。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相对稳定,美元的进一步走跌会拉大中国的实际进口成本,中国企业的成本上升速度将超过日本企业。

三、“天价”搅动中国市场

对于全球最大钢铁出口国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性价格,无数的钢铁厂及其下游企业将因此受挫。不过,对于铁矿石价格上涨,国内大钢铁企业大都持乐观态度:一方面因为大企业享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因为其具有产品优势,可以通过提高出厂价格转移成本。而不具备产品优势的小企业则离出局的底线越来越近。

钢铁无疑是工业最主要的原材料,此次钢铁市场的涨势,将对下游七大行业的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

1、汽车业:对行业冲击猛烈

钢材涨价对汽车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小型企业生存更艰难。2004年,整车厂为了保持赢利和消化原材料涨价因素,对于零部件配套企业和产品价格,一压再压,原材料涨价和市场降价的危机进一步传递给零部件企业,特别是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零部件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2005年零部件企业仍然是艰难的一年,特别是那些处于最低端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型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一危机也同时出现在小型的整车生产企业,因为他们没有权力去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所以采购成本一定会水涨船高,前景堪忧。

2、家电业:看谁更能熬

国际铁矿石涨价后,家电业所受影响可能是首当其冲。已步入微利时代的家电业对原材料涨价相当敏感,尤其是那些以低成本、低价格战略扩张的公司。钢价上涨对家电业的影响,当然是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企业因此会加强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因而可能会加强产业的集中;而存在的弊端是可能导致一些企业偷工减料,影响产品的实际价值。值得关注的另一个话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后,企业如何消化成本增加的压力?关键时期就看谁更能熬。

3、造船业:影响相对较小

铁矿石价格上涨因素给造船业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由于各公司所需钢材类型、比重不同,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截至目前,国内主要造船厂包括江南船厂、大连船厂、以及黄浦船厂等,鉴于造船周期较长的关系,船用钢板受铁矿石涨价影响相对较小。一般来说,造船周期约为10至12个月,所需原材料也是提前预订的。

4、房地产业:走低成本之路

建筑安装成本占房价的30%~40%,用钢成本在整个房价中只占到了10%左右。如果钢材价格上涨幅度能控制在20%,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将不会带来大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可通过提高房价,降低其它成本,如缩短工期,提前还贷、减少采购成本等途径来消化钢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四、警示中国企业

警示一:摒弃过分恐慌心理

2005年进口铁矿价格上调71.5%的涨价幅度已远远超过了市场正常的波动区间,目前铁矿石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已超过了100%,属于严重暴利,这种情况是不会持久的。

2005年矿产品的供求形势整体上要好于2004年,而中国国内市场还要好于国际市场。2005年中国铁矿石的进口量最多将增加15%左右,这是因为2004年中国进口了2.1亿吨铁矿石,实际消费1.8亿多吨,目前积存在港口的进口矿有3700多万吨,这还不包括钢铁企业冬储的铁精矿。所以,2005年矿石进口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国内市场应当辩证看待铁矿石资源问题,克服恐慌心理。

2004年就有一些企业对资源问题过分担忧,盲目大量高价买进铁矿石,结果高额成本吃掉了企业整个利润。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困难和挑战。但过分夸大忧患,就会丧失应有的信心。条件是会转化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必然促使各种有利、不利条件的互相转化,所以在资源问题上不必过分恐慌。

警示二:争夺国际市场话语权

目前中国有5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是世界上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此外,作为世界上唯一年产钢过两亿吨的国家,中国在进口铁矿石上却没有话语权。以新日铁为代表的日本强势钢铁企业,一直主导着与国际铁矿巨头的矿价谈判。中国钢铁企业长期被排除在定价讨论之外,只能依据新日铁谈成的所谓“亚太地区公开价”来签订进口铁矿石合同。随着中国钢铁企业对铁矿石需求量的急剧扩大,如何在国际铁矿石贸易谈判中争取话语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钢铁企业命运。

中国目前有铁矿石进口企业523家,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不高,各企业原材料采购体系相当分散,致使整个铁矿石进口、谈判与运输等处于无序和被动状态。特别是近几年大量钢铁企业相继建成投产,铁矿石贸易利润空间剧增,个别钢铁原料贸易企业趁市场存在缺口之机高抬价格,助长国内铁矿石价格虚高,从而大大削弱中国在矿价谈判的主动权。

从国际铁矿石的供需来看,未来二三年内,供需紧张状况会大大缓解,因此,中国钢厂在国际上的矿石采购应“从容”一点,不要人为制造“紧张”。一旦市场出现和缓迹象,中国应主动利用市场份额的优势,逐步取得价格谈判的主动地位。

中国企业大可不必在国际市场上自相争抢高价资源,而应该及时地转变国际采购模式,以整体力量加重在国际市场的谈判砝码,同时提高采购透明度,保持供求匹配,这样才能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形成最佳的获利结构。

警示三:谋求行业合力

由于盲目进口、恶性竞争而引起的市场秩序混乱,让中国丧失了作为铁矿石大买家的优势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自律,一些企业对国内铁矿石价格人为炒作,造成了铁矿石价格“虚高”,给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铁矿石进口企业应积极谋求形成合力,提升自身在未来谈判中的地位。

2005年2月28日,国内120家企业的近200名代表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制定的《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请程序》(草案),朝着行业协调自律和联合自强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草案规定了铁矿石进口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实行资质标准认证将有助于实现铁矿石进口规模经营、抑制恶性竞争、进而规范整个市场秩序。

警示四:发起新政自救

在宝钢与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的价格谈判尘埃落定两天后,国家对铁矿石进口市场的新政开始实施。2005年3月1日,备受关注的《铁矿石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通过抬高铁矿石进口门槛,保证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铁矿石需求。这意味着小公司即使担负得起成本,也很可能得不到货源,从而面临着出局窘境。整个钢铁行业重组兼并、结构优化的步伐将因此加快。这一措施有助于缓解中国对国际铁矿石需求增长过快的势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际铁矿石的价格攀高,从而有利于中国在以后的铁矿石谈判中取得主导权。

野性的冬瓜
靓丽的鱼
2025-07-23 17:52:55
电力行业最专业的剖析!

电力行业永远是个熟练工呆的地方。学校学到的东西跟实际完全是两个样,但是电厂专业和非电厂专业的人区别在于电厂专业的人能把大量电厂专用词汇术语混个耳熟,这点非常重要,耳熟才能让你毕业后在短短的一两年内掌握电厂工作技能。

在电力部还没解散的时候,华北电力大学和武汉水利水电大学是我国仅有的两所电力部直属大学。但是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重大这几所大学也是常年接收电力部的科研项目,因此也倍受电力系统青睐。

其他的东北电院,长沙电专,重庆电专。。。等学校因为电力系统子弟众多自然也能在电厂混口饭吃。

请大家一定要深思,报考电力类专业是分析清楚我国的电力发展形势。当年XXX总理在位时,认为我国存在电力发展过热,电力过剩一说,导致大批电厂专业的毕业生被迫转行就业,惨不忍睹!

随着近几年电荒的蔓延,电力行业一片火热,只要你能分清电厂里的机炉电,基本上就会有人拉你进电厂了。

但是,今后的电力行业是逐步基于饱和还是继续先于国民经济发展,这是中央的事,在下不便妄加猜测!

很多人认为武水并入武大在电力系统内影响力骤减,其实不然,武水并人武大,但是专业仍在,师资仍在,加上多年来在系统内建立的人脉还在,所以武水仍是一块牌子!

很多又认为,电厂既然是熟练工,电专生就和电力本科同样具有竞争力。其实不然,当今我国主力电厂大规模向60万挺进,要求熟练工具备更高素质(当然不服的人可认为是要求更高文凭),60万机组纷纷定下本科文凭占60-90%的普遍目标。加上近年大学扩招,大学生泛滥,致使全行业文凭水涨船高。不难看出,即使是在厂员工,亦是文凭高者占优势,这在其它行业也是一样的,国情使然。

所以,各个电力系统招聘学生的时候,多是以上面提到学校招聘。其中,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江浙、山东、京津唐地区以及各大核电、抽水蓄能电站,葛洲坝、三峡、龙滩水电站,更是用优厚的待遇严格挑选人选!

其他地区又按待遇、地理位置制定自身的选人标准,基本上华北电大、武水、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重大等大学的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全国跑。

但是,沿海地区群雄纷争,西南地区重大校友独大,中南地区武水势强,华北地区华北电大领跑,东北地区东北电院占优,西北地区以及新疆、内蒙、青藏地区本科学生不愿去,这些是多年来由各校校友定下的格局至今无多少变化!

所以,不要吹嘘自己学校有多强大,你要有能力随时可以去沿海地区打拼,华北电大的毕业生到了云贵川一样不得势,武水的学生到东北也难有作为。电专毕业到了内蒙也是高学历。

所以,不要鄙视大学文凭,想当官还是要文凭的,虽然文凭不代表能力,但是当官的就是发号施令,和能力无关。除非你想一辈子当工人!但是也不要怕,稍微当了个小官后,再函授一个文凭也是可以的,一切都是个形式,但是有不可缺少!现在基本上已经绝种了低文凭领导。尽管领导的文凭也很多水分,这点大家同意吧!?

系统的核心是电厂,电厂火了,电网才能火,电厂活了,电力设计院、电力研究院、电力设备制造设计公司才有饭吃。

纠正一点,电力专业与进电力公司、电力局不是一个概念(电力公司指-----五大电力集团总部及区域总部及各中心城市办事处、电网公司总部及区域总部及各中心城市办事处、各大中型城市电力局、各省电力集团总部如:粤电集团总部及各城市办事处、浙江能源集团....等等)这些地方都是管理性质的单位,是不会招新毕业的电力专业的学生的,一般都是在偏僻的电厂或者变电站干n年,突然中500万那么幸运,你调到了总部!或者是地方小电力局一步一步爬上去!

电力设计、研究、开发是研究生的地盘!

近几年电力行业火暴,导致电力专业毕业生纷纷放弃考研,直接工作。这与学校领导以就业率炫耀自身的政绩不无关系,其实工作是好找了,但是电厂的工作生活永远是让人郁闷不已的。

偏僻的地理位置是电厂永远的硬伤,电厂之内女性职工少之又少,加之电厂的工作决定职工交际圈普遍狭小,职工的婚姻感情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当然在这方面,沿海地区的电厂做得还算比较好的。所以,去电厂的同学们请三思!是否电厂是你真正需要的生活?可惜的的是,一直呆在大学里的大学生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来没有拿过工资的学生们,看到电厂电厂所谓的高薪水后,已经忘了考虑生活仅仅是有钱就可以了么?...

说到工资,各个电厂很大不同,先说个大概:一个正常运转的大中型电厂,主要岗位上的操作人员一年到手的钱大概是8w左右!当然沿海地区的待遇会更高,像近年财大气粗的粤电集团,普通职工年薪10w以上不是梦。当然,如果不幸进了老电厂、小电厂、煤源紧张的电厂、领导bt的电厂,薪水就要打个5折或者更低了,在此对低收入的电厂兄弟表示深切的同情及哀悼!

有一点要明确,进入中层干部以后,收入就与电厂效益脱离关系了。任何电厂的中层干部都是有钱的主,具体多少不清楚,因为我不是中层!(ps:中层是指职长以上的职务,职长是最高阶的工人)。

所以,进入电厂后,很多人会辞职考研、考公务员,不是说考研多有前途,是因为电厂生活更没前途!

很多人会疑惑到底是进电力局还是设计院还是进电网公司变电站,还是进电厂、还是进研究所?还是去电建公司?还是进电力设备制造行业?还是进大型工业企业的自备电厂?

我想,能进电力局是最好了,但是基本上是进不去的!设计院、研究所是研究生以上文凭的领地,变电站和电厂是半斤八两,当然学热动的兄弟注定只能选择后者了。

大型企业的自备电厂是个不错选择的,很多人误认为自备电厂发展前途不好,其实不然。比如宝钢的自备电厂就是例子!

电建(包括中试所)和设备制造公司,都是电力专业学生最后的选择。都是靠一时的行情吃饭,如果哪天电力行业饱和,让你回家待岗几年,我想大家都不想这样,就算现在行业火暴,钱是很多,但是无休止的高强度的加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不埋怨?特别是电建公司,建筑公司一个,其中的奔波劳碌、居无定所、生活、家庭、身体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真诚的告戒各位看官,电力专业是工人专业,抱着坐办公室的心态的人谨慎入行!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厂类)、电气自动化(电厂类)、电厂化学(电厂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工人,而且这一当工人就至少是5-10年以上啊!

供电局分城市的和小地方的供电局,当然能进大城市的供电局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在面对小地方供电局和电厂的选择时,就有待商榷了!

如果电厂特别好,像沿海啊,年薪10万啊,这样的电厂值得选择!但是要清楚,电厂是要上夜班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上,是十年八年的上啊!很多没上过夜班的人会说:熬夜我不怕,我基本上也是夜夜4、5点才睡的人!

我只能对你苦笑...夜班不是简单的熬夜!夜班是在6-8个小时内,不能睡觉的工作,不是玩电脑。4、5点的时候是一个人最困的时候,这时候离下班还有4、5个小时,各位确信能扛得住?

我来告诉你,你是肯定扛不住的。

电厂里的上夜班的都是20~35岁的男人,很少是40岁以上的了。为什么?因为基本上没有人能在40岁以后还年复一年的上夜班。

上文提到,电厂里面最高阶的工人是值长,值长也是要夜班的。如果一个值长年龄大了,上夜班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怎么办?两条路,一是往上,超越工人成为中层管理人员。但不是所有的人在混了一二十年后都有中层当的,那另一条路就是安排去一个很闲的岗位去混日子,直至退休。很闲的岗位工资自然会很低,从一个年收入10w以上的值长落到一个年收入3、4万的闲人,各位,其中的滋味不仅仅是钱的落差啊,但是现实就是如此,高阶工人还不是工人,在老总眼里你没价值了就相当于废人一个!

一进厂肯定是从最低的岗位做起,从最低岗位到值长能消耗你8-15年的时间,所以,你最有价值的年华都消耗在无比光荣工人阶段上了!

电力系统还能持续多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现在来发表一点个人见解:

电力先于国民经济发展,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基本得到认可的观点.而我国现在的电力发展状况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力还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鉴于我国电力行业近两年来的快速发展,很多人会疑惑电力过剩的那一天还会遥远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很多数据就不列举出来了,只说一点就是我国现在人均可用电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经济今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可以预见的,我国电力同步增长也将是必然的,我国用电需求每年以1500亿kwh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一两年将突破2000亿千瓦时,现有的电力发展速度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更谈不上优于经济发展.眼光放到2015年以后,电力将基本满足国内发展需求.2020年似乎进入过剩时期,过剩不是意味着衰退,也不是意味着有电卖不出去.就像今天的西电东送,10年后的中国电力完全有能力进行--国电外送.

20年弹指而过,20年的时间里,你我关注的电力行业只会蓬勃发展,若是为20年后担心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以现在为例,我国电力集团已经开始逐步向外发展,在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等地项目频频开工。随着今后东盟、上海经合等区域性经济合作不断开拓与深化,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内的电力领域将会有更大作为。

说了大的政策面的预见,其实重要的还是更多的关注个人所在电厂的效益。决定电厂的效益基本可以浓缩到一点,领导的能力。只有领导能多为职工着想,千方百计为职工谋福利,那你才有个人的前途与幸福可言。

有些人想不通了:上面不是说过小电厂、无煤电厂都没有前途么?

答:这些都与领导的能力有关,中国的煤炭总量足够开采70年,足以支撑各位看官的职业生涯了。煤电联动的政策保证了,煤价波动的风险嫁接到用户身上。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不缺煤,北有山西,中有安徽,南有贵州,内蒙、东北都不缺煤,关键是现在煤电联动,很多煤源占有企业,宁愿囤积也不愿贱卖,这时候领导能不能买到煤就成了关键了。中国的东部凭借优良的地理交通条件,以及东部高电价的丰厚利润更是不愁买不到煤,再贵的进口煤也烧得起,有些厂则直接是燃油机组。小电厂并非就一定是差电厂,广东等地的小电厂依然吃香喝辣,北方城市内的热电联营小机组收入也不低,更以位于城市之内的地理位置让人羡慕不已。全国范围内屡禁不止的小水电说明的问题,留待各位看官自己思考去。

总的来说,电力行业一片红热的景象还会持续一年左右,之后是平稳的发展,注意:是发展不是过剩,更不是衰退。大环境是好的,个人的美好前程还要靠自己挣,还是那句话:没有过硬的关系,又不会搞关系,就省省吧。

特高压网架建设是电力布局的方向,特高压技术国产化也将成为国内输变电领域的市场焦点,未来5年,直流输电项目将驶入快车道,年均有1~2项工程开工。在国家极力倡导提高国产化率的前提下,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国产化率要达到60%以上,“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规划总投资超过1.2万亿元,比“十五“期间高出近一倍,预计电网投资年均增速20%。从投资比重来看,未来电网投资重点是骨干电网、大城市电网改造,从长期来看,2009年以后特高压项目大规模启动可保证高端设备未来的长期需求,预计总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

2005年的特高压之争已有定论,现在看来,2009年之前要启动武高所的特高压试验基地及建设特高压线4条,包括国网公司旗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溪洛渡、向家坝和锦屏水电站±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南方电网旗下的“云南-广东±800kV直流输电工程“和“云南昭通-广西桂林-广东惠东1000kV交流输电工程“。特高压示范工程的技术积累成熟后,特高压输电工程有望大规模启动。预计到2020年特高压及跨区电网的输送容量将达2.1亿千瓦,其中±800千伏直流约5600万千瓦,另外约1.5亿千瓦由交流构成。从投资看,到2020年特高压交流加直流的投入约为4060亿元,其中交流为2560亿元,直流为1500亿元,2009年之前开工项目金额应该超过500亿元。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建成±800kV级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没有运行经验可循。一些国家或实验室虽已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但都是基于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进行的研究,与实际运行状况差别较大。我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直流输电工程初步实现了±500kV直流输变电工程设计和设备国产化,为±800kV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核电也是很有前途的,关于核电的好处我就不一一细诉了,国内现有3个核电基地:浙江省的秦山核电基地,5台核电机组;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4台核电机组;江苏省田湾核电基地。我国计划开发两个新的核电基地:浙江省三门核电基地和广东省阳江核电基地。目前我国正在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装机容量共有870万千瓦。2003年我国核电发电量达437亿千瓦时。初步设想2020年使核电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4%,装机容量达3600万千瓦。目前在建和运行的11台机组中,除了自主设计外,还分别采用了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技术。

目前,阳江、三门核电站建设项目已经获得国家相关部分批准,前期准备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而中国众多内陆省份也开始蠢蠢欲动,陆续对核电站建设项目进行立项、勘址等工作,国家对于核电站项目的融资渠道也有所松动。

还是说些注意事项吧,进核电要注意的当然是辐射了,说没有是胡扯的,为什么核电招聘运行职工时要求严格,基本要求是:身强体壮,最好是家中尚有兄弟,干了十年后马上调离有辐射的岗位,基本上在反应堆旁边工作,估计是辐射量是医院X光的200倍左右!还有就是在核电,成绩一定要好,面对大部分设备都是国外进口,面对大多数技术支持都是国外人员,请问有几个人的外语水平能达到无障碍交流?因此大亚湾就曾经在武大法语系招了一批学生做运行.再来说一下待遇,当年盛传的一个说法是,一个月1.2万,一年发16个月的工资.但是具体是什么情况还不清楚,岗位不同应该还是不同的,但是十年弄个150w应该不成问题.就算是试用期也是诱人的月薪五千以上.

总的来说,核电还是个不错的选择,10年辐射给人带来的后果应该不会很严重(否则早就有人站出来说不干了),其他方面和火电站就没什么不同了.

人事代理制度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说点电厂编制,仅供大家参考.

电厂一般设立一个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政治工作部,财务部,后勤部...发电部(各地称呼肯定不一样的,自己明白什么意思就行了)

电厂运行人员统归发电部管理,电厂运行分主机运行和分场运行,主机运行分机、炉、电三大块,主机运行人员都是正式工,及电厂里面干活的主体,上面提到的多数数据也就是针对他们的.

分场包括 燃料煤场、化学制水分场,脱硫电除尘(有时也隶属锅炉管)。分场内由正式工人负责监控设备,具体干活多半由技术民工来做。技术民工就是由电厂招聘的非正式工人。工资是正式工人的三分之一以下,甚至更低,不能享受正式工人待遇(即没有五金)。

所有运行人员组成运行分场,下设一个主任,另根据倒班制度,设立每班一个值长(先假设只有一台机组吧),一个单元长、机炉电主操各一名,机炉电巡操各一人。其他分场参照主机设置。

与运行分场并列的是热工分场,内有继电保护、热工仪表等小分支,设立热工分场主任一人,分支小班长二三人。

运行分场和热工分场的主任接受发电部直接管理,发电部设立部门主任一个、副主任一人、办公室人员二三个。

其他部门和电力专业不大相关就多说了。当然电厂里的部门养闲人情况严重,我说的是最合理的编制,领导为了自己的关系户安排的工作岗位是不算在其中的。

多数情况下讨论的 电厂收入是指机炉电三大主操的收入,其他职务依据岗位高低有不同程度增减。

电厂中层是指主任级别的人物,高层是老总级别的人物。

一个正常的大中型电力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第三产业.以电厂为例.每年的发电卖的钱均上缴集团总公司.再上报总公司下一年用煤预算,总公司再核算通过,下拨购煤资金.

如果一个电厂年用煤300万吨,但是上报用煤310万吨,每吨上报价格400元每吨,实际收购煤价为380元每吨,中间差价就是5000万左右.一年就是5000万啊.用来发展第三产业,多数是发展煤灰处理厂(造水泥、砖的),还有就是发展房地产、建酒店的。这些产业都可以给电厂职工入股,并为连绵不绝的买煤差价黑金进行洗钱。因此电力第三产业获利能力极强。分红十分优厚。基本上相当于又一份工资。

上文有很多系统里的兄弟抱怨工资并不像我描述的那么多,我此前也声明过,工资高的条件是要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大中型电厂工作。并担任正式的工人。那些非正式职工,或者在经营管理上存在重大问题的电厂职工,你们的工资低那我只能深表遗憾。

至于那些在小地方、基层电网、供电局的非当官系职工也无法得到较高的工资,我也表示同情。电网、供电局同样也是讲效益的。现如今我国实行厂网分家。电网独立核算。面对竞价上网。有些地方跟本就买卖不了多少电,没有交易量,自然就没什么效益了。小地方没有什么工业用电的话,该地区的用电量交易就小。而居民用电利润又低,致使供电企业效益低下,甚至亏损,这样又怎么可能高工资。也有些地区由于自己缺煤,电煤运输又不方便,无法建电厂。只能从其他地区购买电,加之国内电力缺口仍在,上网电价就水涨船高,这样的电网也赚不到钱的。

普遍来说,作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型产业,工资普遍较高的状况是必然的、所以在电力系统而工资却不高的兄弟们是不是该考虑挪一挪地方了。

并且电力行业内职工的收入也不平衡,收入的差别也较大。大体分三类情况。第一类是承担发输电主要任务的大型电厂和大型的输电企业,即所谓的重点企业。第二类是电力系统的辅助企业和多经企业,第三类企业是中小发电企业和贫困县趸售供电企业。这些企业由于技术落后,人员多、包袱重,大多经营困难。收入就不行了.

我认为电力行业中重点企业的职工收入,与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现代化程度、职工人数以及同类企业中其它省市的工资水平等诸多因数有关。

大型发电厂按人均年发电约300万千瓦时算。按平均售电价计算,人均创造价值约100万元。人均8万元的年收入仅占创造价值的8%。国有重点煤矿人均产煤仅300吨,按每吨销售价200元计算,人均创造价值年约6万元,每人年收入2万计算,人均工资占创造价值的33%,是重点电力企业人均收入占创造价值8%的4倍。

我国重点发电企业职工人均年发电量是300万千瓦时,美国同类发电企业职工人均年发电量是2200万千瓦时,两者的比是1:7.3。我国国有重点煤矿职工的人均产煤量240吨,而美国煤炭职工人均年产煤是1.2万吨,两者的比是1:50。

电力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一个拥有百万装机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平均仅有职工2000人左右。而且随着电力体改的深入,人员还将进一步减少。电力行业近十几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发电机组向大机组、高参数、高自动化发展。在分配上逐渐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工资收入向重点企业倾斜,因此重点企业职工的收入与辅业、多经企业的收入拉大了。

关于电力行业往往更多的会牵扯到收入的问题,这点是我不愿看到但是又无法回避与改变的,前文已经说过“

是否电厂是你真正需要的生活?可惜的的是,一直呆在大学里的大学生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来没有拿过工资的学生们,看到电厂电厂所谓的高薪水后,已经忘了考虑生活仅仅是有钱就可以了么?...“

既然无法回避收入问题我就要告诉大家,在审视自己的收入同时一定要审视自己所处境况.

纯真的白昼
成就的店员
2025-07-23 17:52:55
宝钢传奇30载:钢铁大国锻造财富梦想

关键字:中国25家 最受尊敬 上市公司 宝钢

恍如烟云,当年那个立在滩涂上的钢铁厂,已经由一个“新生儿”经历了新建、扩建、重组、改造等种种历练,成长为中国钢铁业界当之无愧的领袖,并且跻身世界钢铁巨头的行列。日渐强大的背后是深谋远虑,承载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梦想。如今,它又要带领着中国的钢铁企业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

1978年11月7日,在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宝钢工程的第一桩“咣”地一声落下。这个设计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为当时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立项。当时,刚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中国,尝试用巨额资本密集投入和引进国外技术来拯救中国经济。而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钢铁工业虽然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宝钢这艘承载着中国经济腾飞梦想的钢铁航母就这样在人们期待和疑虑中起航了。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宝钢的诞生,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与当时国内其他传统老钢厂的不同。宝钢一期工程的原料输入→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初轧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都是从日本引进的。据说当时宝钢的技术引进谈判,从询价、报价直至签订合同,前后一年多时间,牵涉了7个国家30多家厂商、100多个专业代表团。先后有2100多批,4500多人来华商谈。最紧张的时候,甚至同时开列了108个谈判桌。有两个数字足以让人惊叹:一是引进谈判13000多场次二是消化技术资料、图纸达320吨。

从宝钢打下第一桩到1985年建成投产,整整用了七年时间,高峰时,宝山地区曾集聚了约10万建设大军。而其间,围绕着要不要建宝钢,能不能建成宝钢的争论也一直在延续。 宝钢最初纵横18平方公里的厂区是依港口而建的,在黄浦江上有一个延伸到江中1600米的宝钢主原料码头,当时能停泊数万吨级货轮。而当时称得上是宝钢“老大哥”的鞍山钢铁集团等传统钢厂要么是依矿山、煤炭资源而建,要么就在市区,因此单纯是宝钢的选址问题,就曾引起业界质疑。

财政部一位干部曾写了一篇署名文章《替宝钢算一笔账》,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由此公开讨论宝钢建设问题,褒褒贬贬,褒少贬多。北京国家机关的不少干部和科研院所的某些专家也纷纷给邓小平、陈云及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写信,历数建设宝钢的种种弊端,指出其不合国情,建议下马。当时,国家重点重工业项目,也都是“隐藏”在中西部的深山里,而宝钢却要在东部沿海扎根。宝钢的一期、二期工程也曾因此而停建、缓建。争论焦点之一还集中在宝钢完全靠进口铁矿石供应是否安全。宝钢全部采用进口铁矿的规划,被许多人认定为崇洋媚外。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国人对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越来越多的钢厂开始与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矿业大国签订长期进口合同,进口矿石比例能占到一半以上,而钢厂的炼钢、轧钢设备,也大多进口自国外。2005年国家出台的钢铁产业政策也明确表示,新建钢厂项目必须沿海。在围绕要不要建宝钢争议纷纷的1979年,邓小平在当年9月份的一次会议上就曾高瞻远瞩地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事实也证明了邓小平的话。宝钢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了保本微利。之后,又实现了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而投产10年后,按国家统计口径计算:国家在宝钢的原始资本增值了1.2倍。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宝钢人曾自豪地算过一笔账:已上交一个宝钢,还掉一个宝钢,又新建了一个宝钢。而根据新的钢铁产业政策,新建钢厂必须依港口而建,30年前类似宝钢的沿海选址如今已成为新上钢铁项目的必要条件。经过数年的努力,2009年,在《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共同编制的“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榜”中,宝钢集团榜上有名,位列第六。现在的宝钢不仅在国内稳坐业界第一把交椅,也成为首个国内竞争性行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宝钢集团的年报显示,从2002年到2006年,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净利润,宝钢的业绩都是逐年攀升。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777.28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806.81亿元,净利润更是从2002年的39.91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29.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