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内光伏产品出口再创新高,中国的光伏产品有哪些优势?
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不仅价格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因此才会受到欧美市场的欢迎。
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往来,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进出口来实现的。当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十分频繁时,就代表着国家经济繁荣昌盛。除此之外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也是国家经济活力的一个表现。
我国光伏出口再创新高。根据我国光伏协会,对上半年光伏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统计当中可以得出。我国国内的光伏产品进出口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上半年以来。国内光伏产品总出口金额已经达到了两百五十九亿美元,甚至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四点三,这对于我国光伏产品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这也从侧面上说明了,我国光伏产品的确受到欧美国家的欢迎。
价格方面具有优势。首先我国光伏产品之所以能够受到西方市场的欢迎,根本的原因在于价格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光伏产品而言,我国出口的光伏产品价格上要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本国生产的光伏产品。因此西方国家的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在大多情况下都会向我国进口这方面的产品。
质量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一个商品要想受到市场的欢迎,不仅仅要在价格上做到优势。除此之外在质量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只有这两个方面相互结合,才能够受到市场的欢迎。而对于这一点,我国光伏产品的企业完全考虑的非常充分,我国出口的光伏产品在质量上要超过同等价位的光伏产品。这是基于这两点,我国光伏产品才能够击败其他公共产品赢得欧美市场。
阿特斯、晶澳、东方日升。
企业出口方面,阿特斯出口额1.50亿美元,出货量651.73MW,排名第一,晶澳出口额1.42亿美元,出货量554.37MW,位居第二,东方日升出口额1.25亿美元,出货量450.61MW,排名第三。
贸易壁垒、关税搅拌、专利诉讼……正在游向新“红海”的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海外贸易形势同样日益复杂。
7月28日,国内两家组件龙头天合光能(688599.SH)和晶科能源(688223.SH)双双公告了自身遇到的新麻烦。
后者遭到Sterling and Wilson International FZE(以下简称“SW FZE”)就《组件供货合同》相关争议提起的仲裁请求,且已获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受理。SW FZE请求裁决晶科能源承担包括违约金在内的多项赔偿,涉及的金额合计约为3.26亿美元。
而前者,即天合光能美国下属子公司天合美国近日则遭到道达尔能源提起诉讼,目前起诉状列明金额的损失为约2亿美元。
这其中,天合光能所涉的这起案件更受到业内关注。该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因美国商务部和国土安全局启动的反规避调查以及WRO政策突变等因素造成原始协议签订的形势背景发生重大变更,触发双方对新的交货条件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新的变更协议。”
换言之,天合光能此次惹上的案件是因海外贸易政策突变引发的“连锁反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最近两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海外贸易摩擦事件频发。
这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时所面临的新一轮考验:如何穿越海外贸易摩擦“迷雾”?
光伏龙头频涉诉讼
由于海外贸易政策的突变,天合光能子公司天合美国虽与道达尔能源就新的交货条件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新的变更协议。因而,天合美国被道达尔能源指控存在“违约”或“欺诈”行为。
公告中所提到的“WRO政策”,俗称美国暂扣令,由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执行,指向强迫劳动太阳能(000591)项目组件采购合同避险策略。根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官网相关信息,受到WRO管制后,出口企业(利害关系方)可以向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提供证据,证明涉及商品不是使用强迫劳动生产、制造或开采的,从而要求修改或撤销WRO。
针对此次诉讼,天合光能在公告中表示,已着手聘请专业律师团队积极应诉。该公司认为,“道达尔能源的指控中,对事件的描述在诸多方面与事实不符。”
并且,天合光能称,“该诉讼案件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预计本次仲裁程序持续的时间将超过三年,在仲裁庭作出裁决之前,该公司将不被要求支付任何经济赔偿。”
得益于海外市场的需求刺激,近些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出口总额不断创下新高。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出口总额为259.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13倍,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光伏“出海”兴盛的背后,中国光伏企业频遭贸易摩擦。
2021年6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对合盛硅业(603260)(603260.SH)执行暂扣令(WRO),禁止从合盛硅业及其子公司进口金属硅,以及使用了合盛硅业硅材料衍生或生产的货物和太阳能产品。
去年8月,晶科能源、阿特斯(CSIQ.US)和天合光能等一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太阳能组件相继被扣留;10月底,美国海关依据暂扣令(WRO)对隆基绿能及美国子公司出口到美国的共计40.31MW组件产品进行了扣留。
这必然增加了龙头企业的出口成本。例如,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曾在今年4月份的公司业绩说明会上提到,“WRO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对公司造成非常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处理时间非常长,两个季度滞港费和仓储费就有3亿多人民币。”
与此同时,当海外贸易政策突变突袭中国光伏企业之时,另一种问题同样冲击着光伏“出海”——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中国光伏企业也多次陷入专利纠纷。
2019年3月和4月,韩国韩华公司先后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澳大利亚联邦法院等多国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认为隆基绿能及下属子公司在上述地区销售的部分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直到今年,随着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发布了韩华美国专利US9893215B2无效案件的上诉判决,维持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对该专利的“无效裁决”后,隆基绿能与韩华在美国的专利诉讼纠纷才算落下帷幕。
今年6月,阿特斯宣布与组件厂商Solaria就叠瓦组件的专利纠纷达成和解,但阿特斯也付出了将在七年内停止在美国市场销售其叠瓦太阳能组件的代价。
在近期的一场光伏行业年中会议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专利纷争带来的后果是直接丧失某一特定光伏市场,相比贸易壁垒、关税影响更为巨大,企业需提前做好知识产权梳理和预警工作。
光伏“出海”不易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光伏制造业水平已经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名片。
然而,正当中国光伏产业持续主导全球市场供应之时,部分国家试图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中国光伏产品成本竞争力,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当前,印度、美国、欧盟方面采取了多种政治手段试图打压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
2022年3月,美国又发起了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反倾销调查。虽然最终豁免了未来24个月东南亚四国的进口关税,但这足以显示出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出海”所面临的较大风险。
6月9日,欧洲议会通过所谓的《反强迫劳动海关措施决议》,呼吁立法禁止所谓的强迫劳动产品进入欧盟,这一立法草案计划于今年9月出台。
而贸易关税也在层层加码。6月15日,印度财政部对印度商工部提交的“中国涂氟背板反倾销案”予以裁定,针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除透明背板之外的太阳能涂氟背板,决定对涉案产品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
“光伏行业的外贸形势愈加严峻复杂。”王勃华在近期的光伏行业年中会议上总结认为。
“中国光伏‘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尤其以光伏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类型得到全球认同的背景下,国外制裁中国光伏,看似保护本国贸易,实则阻碍了本国新能源(600617)发展进程。”一位国内头部光伏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但他相信,保持全球领先的中国光伏科技即使短期受到不平等贸易政策影响,长期也会不得不接受和认可中国产品的价值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龙头企业们亦在主动应对外贸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去年10月底公布部分组件被美国海关依据暂扣令(WRO)扣押后,隆基股份(601012)便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该公司已建立并完善了应对暂扣令(WRO)管理措施,包括产品追溯能力及系统建设、外部机构认证、供应商管理等相应措施。
而针对此次由反规避调查、WRO政策等所引发的组件商业纠纷,天合光能方面在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会多举措,积极应对海外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我们会用先进的IT技术做好溯源工作,保存相应票据,提供整体完备的证据来应对WRO审查。另一方面,我们在海外布局了相应产能,再者,我们会适当、适时地调整区域性战略,避免形成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做好海外风险的整体把控。”天合光能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涉外法律风险与纠纷一直都有,是企业跨境活动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是,风险与纠纷的类型、特点正在发生变化,交易风险背后的外国公法因素越来越突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郭华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经营面临的涉外法律风险越来越复杂、重大,境外法律风险甚至会跨境传导,引发市场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而面对日益复杂的法律风险,他建议,“企业、政府都需要提前规划,组合运用尽职调查、合同、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法律领域的公法、私法措施,维护我国企业跨境交易安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需要更加贴近实践、关注英美法,在知识结构上更具综合性、外向性。”
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透露了几组数据(数据见制图),值得广大光伏人细品:
2021年上半年,我国光伏行业制造端产量提升。
其中,我国多晶硅产量为23.8万吨,同比增长16.1%。
为何增幅这么大?
一是原有企业产量加码;二是市场新进入者增多,包括青海丽豪、新疆晶诺、宝丰银川、江苏润阳等,这些新进入者,为多晶硅的增产添砖加瓦。
上半年,硅片产量105GW,同比增加40.0%,大尺寸硅片在积极推进薄片化,大尺寸硅片市场占比逐步提升。
《光伏情报》注意到,多晶硅料的下游是硅片环节,2018全球硅片约90%以上的产量在中国,中国多晶硅产能在全球产能占比为61.6%,当时国内供应还无法满足国内需求,需要依靠进口,2018年我国进口多晶硅料14万吨,同期国内多晶硅料产出25.9万吨,进口硅料占比35.02%;但如今,由于国内新增产能不断释放,再加上市场不断有新的进入者,我国对于进口多晶硅料的依赖度呈现下降趋势,目前产品质量逐渐可以满足N型硅片需求。
上半年,我国电池片产量92.4GW,同比增长56.6%,可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电池片的转换率在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其中,PERC单晶23%以上(领先企业:23.1-23.3%)。
《光伏情报》了解到,2021年7月,通威太阳能利用PERC量产设备,通过电池制程工艺创新,M6大尺寸全面积(Area=274.50cm²)电池转化效率可达23.47%,并经ISO/IEC 17025第三方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创造了M6大尺寸全面积产业化PERC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
2021年7月12日,晶科能源TOPCon高效组件转换效率再刷新纪录,高达23.53%,刷新了公司2021年1月创造的23.01%的组件效率纪录。
该项指标经全球领先的测试机构TUV莱茵实验室独立测试和验证,TUV莱茵以安全和质量标准在国际上著称。
上半年,我国光伏企业组件产量80.2GW,同比增加50.5%,这个增幅十分显著。
组件最高功率进一步提升:从600W提升到了700W。
光伏组件产能大幅提升,主要受益于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
最近两年,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调度等水平在快速提升,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加速,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人机等技术及产品在光伏领域加快应用,系统化解决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产能快速提高。
2021年1-5月,光伏产品出口额约为98.6亿元,同比增长35.6%。
2021年1-5月,光伏组件出口36.9GW,同比增长35.1%,预计上半年出口量可达44-46GW。
月度出口呈相对稳步增长的态势,未出现往年有明显淡旺季的现象,这利于光伏行业的良性发展。
光伏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34.4%,其中,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智利)疫情后开始发力,表现颇为抢眼。
传统市场保持旺盛需求,包括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不断闪现,像巴基斯坦、希腊这些国家,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光伏需求的大市场。
2021年上半年户用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再创新高。
1-6月,户用装机容量超过5861MW,同比增长208%。
值得注意,2021年上半年,山东、河北、河南户用新增装机规模排名前三位,合计超过全国户用光伏新增装机的80%。
在此,《光伏情报》不得不给这三个省份点一个大大的赞,也为在这三个省份奋斗的光伏兄弟姐妹致敬!
在政策支持上,政府非常给力,补贴规模5亿元,补贴强度0.03元/KWH。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能捕捉到一些趋势,当前,光伏赛道正进一步拓宽——全球多数主流国家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而随着化石能源的进一步吃紧,光伏太阳能将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全球光伏市场的盘子越来越大,提供给中国光伏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大,而随着我国“20•30”双碳目标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光伏行业正迎来更多更持久的风口。
加油吧,中国光伏人,光明的未来一定属于我们!
光伏储能能出口。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同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分类,一种是集中式如大型西北地面光伏发电系统。
系统介绍
太阳能光伏效应,简称光伏又称为光生伏特效应,是指光照时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组合的部位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光伏被定义为射线能量的直接转换,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指太阳能向电能的转换即太阳能光伏,它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利用硅等半导体材料所制成的太阳能电板,利用光照产生直流电,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电池。
海关数据显示,与 2021 年同期相比,2022 年前 8 个月,中国对欧盟的光伏面板出口同比激增约 138%,价值总计超过 160 亿美元。同时,今年前8个月的光伏面板总出口增长了 91.2%。
中国取暖神器除了电热毯,光伏也在欧洲卖爆了,对相关产业将带来哪些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往下看吧!
01 光伏上下游产业升温发展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是光伏上下游产业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我国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占全球 75% 以上,已经经历“三落四起”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经历又一轮火爆的行情。
但是,在升温发展的同时,资本和利润的流向兵不均衡,供应链失衡态势愈发明显,主要表现为上游产业赚得“盆满钵满”,而中下游却承担着成本上涨带来的苦涩,实际到手的利润很少,很难进一步发展和扩张。
02 原料涨价潮影响光伏装机自2021年开始,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又经历今年欧洲市场的刺激,市场上的硅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且供不应求。业界人士表示,虽然 2021 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达到历史新高 54.88 吉瓦,但受制于硅料价格上涨及供应不足,涨幅仍远弱于预期。
可以预见,当光伏上游产业因硅料价格上涨而赚得“盆满钵满”时,可能会影响到下游的装机,可能导致整条产业链遭遇“反噬”。
03 倒逼欧美重建本土光伏产业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发酵,欧洲和美国政界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不能过分依赖中国的产品。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再加上欧洲目前对于光伏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实际上欧美“寻求重建本土光伏产业”的决心很大。进一步推测,他们为了所谓的“能源安全”,可能会降低价格敏感度,接受成本更高的组件,从而对我国的光伏产业造成冲击。当然,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