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白酒,军工板块大幅回落,后市我们应该怎么做?
现在进入正题。对于军工板块来说,目前是市场的热门品种,也是周二盘中为数不多的集体上涨的品种。这主要是因为军工的行业逻辑较硬,一是军工是先进制造业的代表,逻辑硬。很多民用产品就是由军工普及而来,比如说手机就是二战期间的美军无线讯。二是区域政治格局有点微妙,所以,军工有着一定的题材。
但有一个弱点,就是军工的终端,就是整装,有点类似于医药行业的集采,集中采购,且是G端定价格,好像以前是成本加成,所以,很难获得高盈利。
对于白酒来说,是一个好生意,尤其是对于品牌、高端白酒,可储存,现金,几无销售压力等。弱点就是涨幅较大,且高端品牌的酒量扩产不易。茅台3万吨再往上,也会遇到原料——红缨子高粱的瓶颈。五粮液、泸州老窖也会遇到老酒窖的瓶颈。因为越老的酒窖,出产优质白酒率越高。
对于新能源来说,目前估值高,但产业势头非常迅猛。其中,光伏为代表的发电,由于成本降得快,且契合了目前的储能等方向趋势,的确突飞猛进。新能源 汽车 的渗透率也在提升,主要是因为新能源 汽车 与 汽车 电子、智能驾驶的天然耦合优势,且使用成本低、后续保养费用低等,优势明显,未来发展势头也是迅猛。
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涨得快,估值高。二是技术路线迭代快,比如说电池,不知道未来几年内,电池是否更新,等等。但方向是确定的,弥补技术路线的迭代弱点可以通过ETF等方式补偿。
这些行业的优点、缺点均较为明显,如果市场参与者认可优点,则可以加仓。反之,则需要减仓。
新能源作为2021年主线,最近因为前期涨幅过大,一直在调整,如果是刚入手的朋友可能一下子亏损这么多心里会有点慌,但是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绝对远远没到新能源的高点,新能源现在可谓既有政策支持,又有技术支撑,而且国际环境很好,不像 科技 ,美国总是制裁中国,拜登即将上台,而他是一个坚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非常看好也愿意支持新能源,相信到时候新能源也会成为中美合作的一个点。所以国内国外的大环境对新能源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没有理由不看好新能源,等这次调整结束,就会开启新的上涨,如果有子弹的朋友可以借机加仓,没有的话就直接拿住就好。
白酒作为价值投资的典范,一直受到大量基金的看好,也成为了基金抱团的主阵营,而现在公募基金还在不断地发行,而且买的人非常多,这就意味着还有大量的资金将会涌入到白酒板块,至于为什么不去其他板块,很简单,其他板块没有白酒板块这么好的确定性支撑,白酒不怕制裁,而且需求旺盛,所以白酒跟新能源一样,可能2021涨幅不会很大,但是危险其实很小。
我玩的是基金,不玩股票,没时间,也不会[呲牙]
1、新能源是能够贯穿2021全年的主题,适合常年持有,不要在意一时的涨跌,场外建议定投,场内建议留底仓,高抛低吸。
2、白酒,建议小白玩混合鸡,定投,长期持有,高手随意。
3、军工,我2020年说实话,没赚到钱,是被我抛弃的一个基金,这一段一直在场内做高抛低吸,收益不错。个人建议,军工以场内为主,不太适合场外,至于军工改革能够给军工带来多久的利好,不好说。
我也是小白,要基金半年,目前收益两万多,个人浅见,不做投资建议。
白酒、新能源是机构抱团股,军工则是相对复杂,既有机构出现在龙虎榜,也有游资大佬的身影,但是白酒、新能源涨幅过大,估值很高,市场分歧明显,作为散户无法判断真正拐点,那就是落袋为安,不吃最后的多刺鱼尾,最后的晚餐不是那么容易吃的,搞不好是会吃坏肚子的。
从现有材料看,白酒股虽然是机构抱团,但机构并不持有太多的基金份额,而是散户持仓为主,说明什么,那就是机构撤退散户增仓,散户可能换一个角度追高套牢,新能源则是部分机构撤离,出现分歧。
某家基金2020年上半年,其规模在200亿元以下,三季度末突破200亿元,到2021年1月8日增长到568亿元。截至1月8日,场外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高达369.8亿份,占基金总份额的99.45%,看不到机构身影,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傅鹏是博管理睿远成长价值基金的,可是媒体认为“从1月11日的行情来看,傅鹏博很可能降低了前期涨幅较高的新能源、医药板块的持仓。”市场机会总是留给先知先觉者,而不是后知后觉者,
前几天最有良心的基金经理针对新能源抱团股的警示,不能简单地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来看待,可以作为一种警示对待,资本市场关键不在赚多少而是本金安全。
买股票追高会套牢,买基金也是一个道理,追高也是会套牢。
以我这几天的亲身经历,我觉得不管是重仓的还是轻仓的,都 应该减仓,甚至清仓,及时止盈+及时止损,落袋为安。
为什么这么说呢?
1.最近的行情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跌的幅度是相当大的,谁也不知道明天还会跌多少,或者涨多少,震荡的局势下,就应该减仓,确保自己已有资产的安全;
2.很多热门基金规模已经达到了580+亿,大家一定知道我说的是哪个,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它的估值距离同类和沪深估值相差甚远,这说明什么?仔细品吧;
3.12月份各大基金纷纷大涨,有的人欢呼雀跃,有的人悔不当初,基本上所有的基金都在暴涨,12月底,又有太多的基金小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暴涨信号是什么?仔细品吧;
4.基金挣钱现在人尽皆知,连普通大学生都知道买基金挣钱,而我身边的朋友更是都在讨论买哪一款基金!满招损,谦受益,更有甚者,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投入到基金中去,这是想发财想疯了吧[我想静静]
5.今天军工基金暴跌4.6个点,我前些天也看一些网评说,军工要大涨了,就跟着买了一些,结果一直跌,一直跌。今天忍痛割肉下车了![吐血]
说了这么多吧,就是提醒大家,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基金大家都是为了挣钱,但是,挣钱的前提,是要确保已有资金的安全。
另外,大家不要去轻信网上的 财经 评论人,你认真读他的几篇文章就能看出来,都是马后炮,今天半导体大涨,他就吹半导体;新能源大跌,他就贬低新能源;不要信他们的。
有时间和精力的朋友可以研究下国家的十四五规划,那个才是未来。
这个阶段,基金小白千万不要乱建仓,说不定你就是那个接盘侠,直接被收割的对象。
白酒是我没有买的,军工已经卖了,新能源是跌得比较厉害的,我不是什么大v,我是以一个买了没多久的经验来说,我觉得它可能要震荡下跌了
当然我看到很多大佬说没事的,它是会往上冲的,当然我也希望它一直涨一直冲,但是依个人愚见,明天可能小幅度涨一点,下个星期一微跌,或者也涨一点然后又大跌,总之就像之前一个星期涨的,没有跌的多,震荡下跌就是,要你要死不活,割肉是韭菜,不割有时候又忍不了,等到你下定决心割了它又涨了
如果你怕熬不住劝你早割,既没有那种煎熬,其实现在割亏的也不多,之前应该是有蛮多收益的,只是赚少一点
如果自己放得住,就不去管他,看跌得多了在加一点,适时加可以让我们回本更快,赚得很多,
我以前某商的医药都回本了,某安也回本了,当初都是亏十几二十个点
所以怎么说呢,管住手,管住心,沉住气
职业股民来谈谈。
股市的本质是博弈,这就是个博弈场,资金的博弈,低买了再高卖出去就算是完胜的操作,其实红哥职业16年之多,见得多了,不管牛熊,某一段这板块强势,一段再那板块走行情。这里一是相关行业景气度提高或政策预期.再就是市场大资金寻找突破点去炒作.不管因为什么,股价涨高了,就兑现了业绩和政策的预期,也就到了炒作的尽头,
这波指数气势如虹,其主要原因就是新能源,白酒中一些权重的强势拉升.但股价已经到了 历史 高位,红哥认为中期已经到了高位,一般散户不宜在去凑热闹。红哥具体分析一下,大家参考,
新能源,有需求的推动但龙头个股已经超越 历史 高位,其业绩已经兑现,但由于需求的推动,这一板块应该还有活跃度,但应该是跌下来的机会,就是再后市调整中寻找低点去配置。
白酒,说是需求,但这个大家都明白,我们的白酒估值已经是饮料类世界最高,随着我们 健康 生活方式,这个需求应该降低,所以中长期并没业绩的支撑,就是相对别的板块其业绩相对稳定,但看贵州茅台的成交换手在1%之下,这一般散户不会去买,就是机构配置,去粉饰业绩,这样的换手这样的股价,主力想出也出不了,就慢慢玩去吧,但大多白酒类红哥认为已经见中期顶部,短线或有反复,是因为主力资金深入其中,在一个还有一定的热度,但2021年他们不会再成靓仔。
军工,这一板块在这特殊环境里去年表现不错,在当前形势下军工板块的已经提升是可以期待,去年就走一波,后来展开调整,年后又走一波行情,这一板块整体估值再中轨,炒作也不算疯狂,可以再其中寻找机会。
短期中期建议,一般散户还是去配置,这波调整比较大,业绩有没问题的票,自下而上地寻找一些超跌个股赚钱比较稳妥。
跌跌更 健康
后世我们要看主流资金流入哪个板块?像今天资金流入比较靠前的是半导体板块,像半导体的高价龙头股,其次就是流入封测行业的四大金刚。 科技 股也整整调整了半年了,后面应该会走,反复震荡向上的行情,新能源是2021年的主题,越是调整了,越是给我们低吸的机会。接下来我们就看新能源和 科技 这两个板块的机会
4月24日,受到新能源补贴期限延长的消息,汽车板块迅速拉升涨幅居前,截至今日,宇通客车等多股趋势走高。
政府政策支持
昨天,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共同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的政策,由于综合技术进步等因素,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将会延长到2022年底。同时,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200万辆。而且还规定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以此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同日,上海市发改委表示,重点围绕6个方面研究制定了促进上海市汽车消费若干政策:增加牌照供给;对燃油车“以旧换新”给予补贴;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充电补助”;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配套;营造智能汽车消费环境。
政策利于新能源汽车
渤海证券表示,在政策支撑下,叠加对私密出行空间认知,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有望不断改善,未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走强,下半年在低基数效应下有望恢复至快速增长。受疫情扩散影响,海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受到冲击,这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供给带来影响,但长期看,车企电动化转型的意愿和决心不会改变,全球供给伴随着国际车企新能源车型的陆续投放而改善,新能源汽车性价比和终端需求也将不断提升。
新能源车产销有望加速恢复
国金证券认为,随补贴落地,叠加国内疫情受控后购车意愿显露,5月开始新能源车产销有望加速恢复,预计全年新能源车产销或将实现10%以上增长,达到130万辆以上。此次补贴方案提及200万辆/年的补贴上限约束,预计在2022年产生影响,或将造成2022年上半年出现“抢装”销量高峰。推荐“强者恒强”和“铁锂回潮”两条主线,重点标的:宁德时代、嘉元科技、恩捷股份、德方纳米、璞泰来等,同时建议重点关注燃料电池板块相关优势公司。
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助力“换道超车”、协助消费升级、推动环境保护等关键作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产业链稳居全球第一梯队。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至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5%。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规划》部署,要构建新型产业生态。辛国斌说:“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
《规划》还部署,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辛国斌表示:“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同时还要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使用环境。”
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 汽车 比例不低于80%。关于远期目标,辛国斌说:“到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占比要达到车辆总销售的20%左右。2035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核心技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易车原创 时光飞快,转眼间已经迈进了2022年,在过去的2021年,汽车行业发生了很多大事,而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向好的态势,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中,新能源行业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一、国内新能源汽车2021年销量或达330万辆
从2021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累计超过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全年有望达到330万辆。虽然12月的数据暂未公布,但是对比2020年的产销数据,却已经实现了翻番,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势喜人。
当然,可以看见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力逐渐升级,确实已经被更多的用户所接受,开始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除了市场外,在更高层面,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政策、行业、企业等也在集中发力,未来长时间新能源汽车都将是大势所趋。
二、碳达峰为新能源车注入强心针
2021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公布,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针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可以通过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三方面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其中,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应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
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三、基础设施建设再提速 换电迎来发展快车道
截止到2021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38.5万台,同比增加55%。2021年1-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70.4万台,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198.1%。桩车增量比为 1 : 4.2,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截止到2021年11月,换电站总量达到1192座(不含重卡换电站),其中有将近一半左右来自蔚来品牌。
相比于充电,换电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其有着储能方面的优势,在晚上电价谷值期为电桩储能,用于为电池蓄电,以晚上的电价储能充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
其次补能速度快,省去了部分用户的充电时间,这点对于大容量电池更加明显,比如75千瓦时容量的电池需要三分钟,150千瓦时的电池同样也只需三分钟,这是直接充电所不可能做到的。
四、加码氢能源
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氢能产业被正式列入其中,成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在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产业落地的重要载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一系列利好政策接踵而至。
8月,五部委联合启动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工作,批复同意北京、上海、广东三大示范应用城市群启动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并明确中央层面补贴的具体机制;
11月,《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与此同时,各地政策频频“加码”氢能源;
2021年,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13个省份先后制定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对加氢站的规划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核心产业链的布局等都进行了详细部署。
氢能源确实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在目前其也有着不小的束缚和技术瓶颈,在当下制氢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而除了制取,在运输、加注过程中也有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此外氢能源布局的不均衡,加氢站数量少也注定其只能实现点对点运输,最重要的是氢气在国家相关定位中仍被称作危险品,如不有所改变,氢能领域发展仍将面临巨大掣肘,这点需要关注。
五、新势力步入正轨 交付量日趋稳定
前不久,随着各新势力品牌12月交付量公布,年终成绩也最终出炉。12月蔚来交付新车10489辆,同比增49.7%;小鹏汽车交付量为16000台,同比增长181%;理想汽车交付14087辆,同比增130%。
全年方面,蔚来2021年共交付91429辆,同比增长109.1%,小鹏汽车全年交付量为98155台,理想汽车交付90491辆,较上年增177.4%,可以看出新势力头部三强年交付量都已向10万辆迈进。
除了“蔚小理”外,第二梯队的成绩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排第四的哪吒12月销量同样过万,今年累计交付67674辆,威马全年累计交付44157辆,零跑全年累计交付43121辆。
这样的成绩即使与传统车企相比也不并逊色,南北大众的ID.家族12月交付13787辆,截止年底交付70625辆,广汽埃安全年累计123660辆。由此看出在与传统车企无论是大众还是国内的广汽这种传统豪强的新能源业务相比,新势力们的成绩都还算可圈可点。
在放长远点说,将新势力放入全部车企之中,虽然目前各车企全年销量尚未出炉,但拿前11个月来看,蔚小理的全年交付量非常有望超过神龙汽车、东风启辰、长安林肯、广汽三菱等车企的全年销量,这也算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展示,头部新势力车企在短短几年之内已经跻身国内车企(含合资、自主)的中游行列,进步非常明显。
六、动力电池行业飞速扩张
随着新能源车占有率不断增高,与之匹配的零配件、基础设施配套领域也在飞速扩张,对于动力电池产业而言,其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中国企业们把握机遇,强势崛起,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并造就了巨无霸级企业的诞生。
毫无疑问,中国动力电池春天已经到来,不仅仅是动力电池,就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属于中国的时代或也在逐步靠近。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比克、孚能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更是成就了宁德时代这样全球范围内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目前,装机量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到93.9%,从全球地域格局来看,中、日、韩三国在同欧美全球动力电池的市场竞争中完胜,排名前十的企业全部来自这三个国家,中资势力已经达到了半壁江山,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有占有率,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都站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同欧美跨国车企在燃油车核心三大件等方面的优势相比,中日韩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方面绝对领先,而在欧美车企相继宣布向电气化转型之后,未来其在核心技术领域对于中日韩的依赖度将有增无减。
七、瞄向发达市场 中国新能源车加速出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汽车商品出口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排名前十位国家依次是比利时、孟加拉国、英国、印度、泰国、德国、斯洛文尼亚、法国、澳大利亚和挪威。
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十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泰国增速更为显著 。2021年1-11月,上述十国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38.8万辆,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78%。
可以看出在上述国家中,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均属于购买力较强的发达汽车市场,而虽然由于时间等因素,统计数据还未能列出12月数据,但从各家车企发布的消息中,明年还将有更多的车型和市场涵盖其中,比亚迪在新加坡将推出元PLUS,红旗E-HS9明年将出口日本等,可以看出自主车企们正在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出现中国汽车的身影,放眼过去几十年,现阶段取得的成绩已足够让人欣喜。
近些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在大踏步发展,在汽车新四化的时代风口之下,中国汽车工业充分把握到了机遇,起步较早,国家政策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涌现出了很多竞争力强的企业,快速追上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靠低端走量,薄利多销打开市场的局面。
此外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力还是不错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及价格、品质感高的外观内饰,想进入发达汽车市场,比原来自然会容易一些。
八、新能源汽车商业险推出
12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通知。与传统车险条款相比,《新能源汽车专属商业保险》的保险责任大大扩容,更适应新能源车的特点,不仅对于“自燃”,对三电系统的故障赔付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新能源车险包含3大主险和13个附加险,三大主险包括车损险、三责险以及车上人员责任险,这点与常规车险一致,但在具体内容细节上增加了更多对于新能源车的保障,<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