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宋朝时期煤炭怎么卖

怕孤独的眼神
花痴的八宝粥
2023-01-31 15:27:47

在中国古代,煤在民间何时得到广泛使用?

最佳答案
迷人的心锁
和谐的白开水
2025-07-28 04:51:22

到了隋朝,煤在民间已经开始通用。历代的王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独揽厚利,把煤作为自己的专卖品。到了宋朝时期,朝廷已经设有专门卖煤的职务了。到了元代,人们把“石炭”开始称为“煤炭”。

最新回答
任性的飞鸟
正直的未来
2025-07-28 04:51:22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

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要拿出40万秤(大概是1斤重),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多少钱呢?20个铜钱1斤。

北宋的老百姓相对比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碳炉,穷人在家中挖个坑),把火烧得旺旺的。壶里热上小酒,笼屉里蒸上肉菜,手里抱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种小日子还颇符合今天求之不来的过年气氛。

但在“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杜甫流落蜀中的时候,没有火盆,没有肉,更没有热酒,暖身全得靠“娇儿”。

杜甫连屋上的三重茅都被寒风卷了去。更可气的还不止于此,“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床旧被子本来就盖了很多年,“娇儿”(虽然解释说是杜甫的儿子,但是在四川女孩子才叫娇娃),只因为睡姿不好,一脚蹬破了破麻布被里,杨絮一坨坨地散落出来,这日子没法过了。所以冬天的取暖方式还是需要注重,如果被子太久,就不建议做太剧烈运动取暖了。

年轻人火气重,钻进被子就暖和了,可是老年人,烫完脚进了被窝,一会脚又冷了,怎么办?所以年纪大的有钱有成就的老男人就喜欢娶个小老婆给自己暖被窝。唐玄宗之所以找胖胖的杨玉环,事实上就有这方面的考量。但是李隆基为了这个暖宝宝,代价的确有点大。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冬天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躺在温暖的棉被里,舒舒服服地睡一个好觉,但是要想在古代拥有一床棉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尽管棉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当作经济作物,一直到唐宋时期,中原逐渐种植棉花,但是这个时候的棉花也是上层社会的人才能穿得起的;元朝时期棉花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真正使得棉花成为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物资,则是在明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棉花没有成为人们主要御寒衣物之前,古人是穿什么过冬的呢?

古时候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一样,有穷富之分,且贫富差距也很大,因此古人在冬天御寒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古时候的穷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在宋朝以前,人们除了种植粟、麦、稻等必备的粮食作物之外,主要还种植桑、柘、麻、苎麻等。在古代,麻这种作物就是穷人用来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材料,麻这种作物极其的粗糙,相应的造价很低,对于的穷人们来说,他们也只能用得起这种粗糙的料子制作。不过办法也是人想出来的,为了让用麻做的被子变得柔软一点,人们想出来不少的办法,比如将麻长时间浸泡在热水中之后再将其制作成杯子。

但是在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区,仅仅是用粗糙坚硬麻的话依旧不能解决寒冷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在麻里面加入一些柔软的东西,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芦苇花与柳絮等。有时人们还会选择在床下铺上一层稻草,这样能让身体不直接触碰床板,也能很有效的起到御寒的作用,既能取暖又能保暖。

另外,太阳也是能帮助人们御寒的,在白天的时候,人们会在阳光好的日子里将自己的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晒,经太阳晒过的被子在晚上盖的时候就会变得格外的暖和,甚至还留有一丝太阳的味道。有时人们也会把稻草也拿出去晒,然后到了晚上再重新铺到床上,这样晒过之后的稻草保暖和御寒的效果会更加好。

人们还会利用一些可以燃烧的物品来御寒,火盆就是其中之一,在寒冷冬天的晚上,人们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一个小火盆,在里面加入足够的燃烧物,比如炭或者木头,当然了,对于不太富裕的人家,一般用的还是比较便宜的木头,火盆里燃烧的旺盛的火焰也就让房间变得更加温暖了。

古时候的富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

首先就像之前说的,富裕的人家家里晚上会烧炭来取暖,古代的炭是价值不菲的物资,也有优劣之分,能用得起种类的炭就取决于主家的经济条件了。

至于主要御寒的被子,也自然不会用麻之类粗糙的物品,而是用非常柔软的丝绸之类的物品来做,然后在在里面填上动物的皮毛,或者是利用鸭绒之类柔软暖和的毛,这样制作出来的被子有时候甚至会比棉被更加能抵御寒冷,而且也非常美观。

富贵人家里的小姐会使用暖手炉来御寒,暖手炉分为两层,外面一层是罩子,罩子是镂空的,热气会从中散发出来,里面则是放着炉火的盆子。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冬天用的暖水宝,原理是差不多的。

还有一种足炉,是用来暖脚的,它是用锡或者铜制作的一种瓶子,里面可以注入热水,也是很方便随身携带的,还可以在晚上带上床,放在被子里,这个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热水袋了。

除了在穿着方面御寒,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取暖。首先可以用热酒来取暖,人们经常说的是先喝一杯热酒暖暖胃,其次可以吃牛肉或者羊肉之类热量比较高的肉类,在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肉然后温一壶酒,这样的御寒效果也是极佳的。

谨慎的啤酒
冷酷的老师
2025-07-28 04:51:22

根据史书记载,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也就是中国古代原本并没有棉花,那么棉花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翻阅了资料以后,发现《宋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棉”字的解读,也没有出现过“棉”字,那就说明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开始传入中国最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也仅仅是某些边疆之地才有,中原人根本不知道有棉花, 所以在史书上也并没有出现过“棉”字,棉花真正传入中国其实是在宋末。

宋朝以前虽然没有棉被,但是老祖宗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祖先们想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取暖方法。

1.炭火盆

古时大部分人家里都生有炉子,在天黑之前,他们会将炉子里剩下的炭火取出来,放在一个小盆子里,以供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既省时又省力。

春秋时期,就有了设计精细的取暖炉。秦朝时,更有了宽高一米以上的宫廷大壁炉,足以将皇宫“烧热”。辽金时更出现了火炕。木炭煤炭等各种燃料,也是一代代革新。到了唐宋年间,已经有了多种名贵品种。

2.用柳絮和芦花填充被子

古代没有棉被,为了使晚上睡觉不被冻醒,古人便想到了用柳絮和芦花来填充被子,不过芦花并没有很强大的御寒功能,因此也抵不上什么用处,除此之外,古人还想到了在床上铺稻草的方法来抗寒。

据历史考究,在半坡居民出土的遗址之中,人们已经会种植葛麻,其中最早的纤维便是葛和麻,经过古人的加工,将其制作成线和绳,进而加工成被子之类的东西来覆盖身体,以此来抵御寒冷。

在《遵生八笺》里有这样一句话“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可见芦花常常被古人用来填充被子,但这种被子质量特别差,“败絮其中”里的“败絮”就是说这些“破”填充物。

3.动物绒或丝绸被,纸衣

古人为了生计,进行驯化羊群,从绵羊身上取下毛物进行加工御寒,或者种植麻类作物,进而利用纺织技术编织成麻布。

动物绒被在古代并不常见,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有钱人的冬天并不难熬,他们会赶在过冬前命人缝制厚厚的鸭绒被,羊毛被,或者兔毛被,盖起来既保暖又不失雅观,这些动物绒被即便是搁在现代也是非常稀罕的。

随着丝绸的平民化,大量珍贵又华美的丝绸进入有钱人家,成为中原人上层阶级御寒的主要物品。一方面丝绸所做的被料光滑不伤皮肤,另一方面有钱人家会选择鸭绒以及羊绒作为填充物。至于贫苦人家,稻草便成为最好的选择,贫苦人家将稻草晒干,寒冷之时铺到床上既可取暖也可保暖。

在南宋时期,纸衣普遍流行,朝廷为老百姓可以挨过寒冷冬季,会特地发放纸衣作为御寒之物,得到老百姓的哄抢。一方面纸张成为了书写方便的材料,而另一方面,又成为许多老百姓挨过寒冷冬天的必备之物。

4.火墙

火墙也叫做“温调房”,在古代的历史相当悠久,它由炉膛,火墙体,烟囱组成,在烧炉子时墙体就会发热,而且炉膛内还可以做饭,做饭和取暖一举两得,非常实用。汉朝时有椒房殿,为什么叫椒房呢?其实房间是用花椒涂饰,那并非偶然,其实是有意为之,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得知花椒可以抗寒保暖,而椒房实际上也就是“温调房”。

在盛唐年间,但凡有钱人家庭,冬天里都有专门的“温调房”。木炭的消耗量也是惊人。所以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才会被“黄衣使者白衫儿”粗暴抢走炭——这一车千余斤的炭被抢走,等于是被横抢了一大笔钱。

而这种能烤火的日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显然可望不可即。就连唐朝的官员,冬天生火也要靠朝堂发的“柴薪银”。到了宋代时,汴京城一秤(十五斤)木炭的价格,就可以卖到二百文,可以买六斗多大米。有时候宋朝官府也将部分木炭降价出售,每次都引发百姓疯狂抢购,甚至还有人在疯抢中被踩踏而死。至于同时期开始应用于生火取暖的煤炭?即宋代的“石炭”,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兼文学家张衡所作的《西京赋》中,有这么一句话:“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这里的“温调”就是指温调房,被称为古代的空调房。

5.暖手炉

在红楼梦中就有记载,黛玉在薛姨妈房中做客,紫鹃担心黛玉冻坏了,赶紧送来了暖手炉。暖手炉在宫廷中也十分常见,甄嬛传中,每个妃子房中都有暖手炉,暖手炉分为两层,上层是罩子,下层是放着炉火的盆子,罩子均是镂空,热气会从镂空的盆中散发出来,达到保暖的效果,宫廷用的手炉均是铜制,或者金质,民间顶多是拿陶器,铁器顶替。

6.火锅

楚国人发明了食物抗寒的方法,他们冬天吃东西都尽量用炭火类的器皿烤着吃,比如铜鼎,陶器等,跟如今人们的吃的火锅很相似。除此之外,在食物选材上也非常讲究,他们尽量选择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白萝卜,玉米,冬瓜,狗肉等等,吃完这些食物之后再小酌一杯也是非常享受的。

7.以人取暖

达官贵人是最会享受的,他们直接采用“以人取暖”的方法,也就是专门雇佣女子为他们取暖,取暖的基本方式为暖手,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就记录了这种取暖方式,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滑稽的了。

直到元朝年间时,棉花才开始大规模种植。黄道婆为代表的科技牛人,又令中国棉纺业突飞猛进。明太祖朱元璋时代起,明王朝更用强制手段,在大江南北普及种棉。曾是奢侈品的棉布棉被,这才“遍布于天下”,从此“人无贫富皆赖之”。让古代普通百姓的冬天,从此好过得多。科技进步与推广的意义,一床普通的棉被,就是生动缩影。

贤惠的机器猫
阔达的山水
2025-07-28 04:51:22
关于最早发现煤炭的时间,明朝人陆深曾提出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与煤炭的发现有联系,顾炎武也赞同此说。这是从神话传说作出的推断,当然无法证实,但人类在最初发现和使用火的过程中,对煤炭有所认识也不是不可能的。“譬如大同煤田侏罗纪煤层最早在第四纪早更新世,即距今约二百万年前就开始自燃,仅在雁崖三号和11号煤层古火区就已烧掉了大约2000万吨煤,燃烧特征十分明显。”我们古老的祖先很可能从煤炭的自燃中得到一些启示。至于山西地区煤炭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海经》,其《北山经》云:“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这“涅石”就是古代对煤炭的称呼,而“孟门之山”,据考为今河东煤田南部的吉县山区,“贲门之山”为泛指太行山地区。由这则记载可以得知,早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对山西地区的煤炭就有了了解,而其最初发现的年代还要比见于记载的时间早得多。

煤炭发现之后,首先用于生活方面,《北史·王劭传》记载,王劭在作晋阳县令时,曾说“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日本僧人圆仁法师于唐开成五年( 804年)前往长安途中,也看到了太原附近普遍用煤烧饭的情形,“出城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地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此外,煤还被用作治疗一种疮的药物,有的地方还用煤来写字、作画,故又称煤为“石墨”。

煤炭具有热力高和燃烧时间长的特点,比木炭更适应于金属冶炼,随着冶铁业的发展,煤便被用于冶铁了。1958年在河南省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了煤渣、煤块和用煤末掺和粘土、石英砂制成的煤饼,证明当时已使用煤炭制铁。联系汉代桓宽的《盐铁论》中“盐、冶之处大概皆依山川近铁炭”的记载,推测富有铁煤矿藏的三晋地区在汉代也已经将煤炭运用于冶铁业中了。由于使用煤炭作燃料,三晋地区的冶铜、冶铁业发展很快,唐朝时太原的铜镜、并州的刀剪,都是驰名全国的精品,每年都要上贡朝廷。宋代时,以无烟煤作燃料和还原剂的方炉治润炼铁法在三晋地区得到广泛运用,更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故有“河东铁、炭最盛”(《宋史·食货志》)的说法。 随着采煤业的迅速发展,煤炭的利润也更为可观,宋王朝遂对煤炭实行官卖制度,在产煤地区设官,掌管煤炭开采和销售,向采煤窑户和卖煤商人课税。由于课税重,“煤利至微,窑户至苦”,一些地方官员也代窑户请求减除煤税,如庆历五年(1045年)陈尧佐任河东路转运使(驻太原府)时,就曾上疏朝廷云:“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为生,奏除其税。”(《宋史·陈尧佐传》)然而,向煤炭业课税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元、明、清政府都把煤炭课税视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山西地区则以煤炭蕴藏丰富、开采量大,而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人民长期以来开采煤炭,用之于生活之中,用之于冶铁、冶铜、烧石灰、烧砖、制陶、酿酒等手工业生产,还从煤中提炼黑矾、硫磺,逐渐地对乌黑的煤炭产生了感情,产生了“旺火”的习俗,“上元之夕,家家烧炭,至夜炼(燃)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光绪《平定州志》),这种风俗也叫“塔火”、“棒槌火”,有些地方一直到现在仍旧保留着。在家、金时期,还有一种用煤炭殉葬的习俗,这在洪洞县场堆村金代墓葬遗址和稷山县南宋末期墓葬遗址中都有发现。

山西地区盐、铁、煤矿藏的开采,不仅给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满足了生活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并被运用到边防和军队的建设中去,因而提高了山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些丰富的矿藏又继续为把山西建设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羞涩的菠萝
整齐的指甲油
2025-07-28 04:51:22
中国早在2500至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发现了煤炭,并已开采利用,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炭的国家。

在当时,煤炭被称为“石湮”或“湮石”。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出石,可燃为薪”。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记载:“石炭即乌金石,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称煤炭,煤墨相近也”。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因当时欧洲还没有用过煤炭,对中国烧煤很是惊奇。

我国古代将煤炭不仅广泛用于取暖,用于冶炼和烧石灰,而且还制成了焦炭。在西汉时代,我国已经开始采煤,将煤炭用作炼铁的燃料。自汉以后,有关煤炭的记载越来越多。汉魏间成书的《豫章记》提到用煤来烧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多次提到使用煤炭。在南北朝时期,煤炭已成为北方人取暖、做饭的常用燃料。宋朝是我国古代利用和开发煤炭最有成效的时期,并开始用焦炭炼铁,这是冶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发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十分详尽地记载了煤炭的品种和开采方法,并记载了当时煤炭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燃料、冶锻、熔铜、烧石灰、升炼朱砂、制取矾和硫磺等,还记载了炼铁用的焦炭。而欧洲人炼焦始于1771年,比我国晚了数百年。

大方的店员
发嗲的鼠标
2025-07-28 04:51:22
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1、煤炭是许可证经营,没有煤炭证的公司是不能做开票的煤炭生意的,煤分类很多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质量,价格都不一样,而且想低成本煤炭运输很困难,而且做煤要求有比较多的本钱运作。

2、根据你的煤源的质量来决定你要找的买家。如果是批量小的话,可以直接转手给其它供应商,或煤场。以加快资金回拢。

3、无论是找煤源还是找客户都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不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煤矿是要求先付款后拉货,客户一般是要要求货到后付款,中间存在的风险都是由你的承当的。

贩煤其实挺好做的,首先看看你要找什么指标的煤,找找哪里有,了解一下煤价和运费,看看拉回去有多少利润,切记一点,一定要找一个化验室化验一下,看看煤场说的煤指标跟你化验的是否一样

激动的帽子
丰富的发夹
2025-07-28 04:51:22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搞笑,因为现在和过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技术上,都是无法超越的。然后古人不使用煤炭石油也有自身时代的局限性。

开采技术的局限和重要性, 工业革命之后煤才作为战略资源被大量开采且使用。   总结就是需要的迫切感不大,没人愿意花冤枉钱去弄一堆没多大用的东西。而且国家也不愿意浪费国家财力,所以古人才会没有使用煤炭和石油。这个一个网友的自述。

首先,古人没有刻意去研究开采技术。其实在古代,人们对于煤炭和石油的需要不是很大,因为当时只要掌握砖木取火或者保存火种的技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当然统治者也需要巩固自己的势力,所以没有浪费大量的财力。

其次,古人对于煤炭石油的概念不熟悉。因为煤炭石油今天普遍使用,是因为人类已经不能满足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开始探索新能源,然后发现了在地底下的煤炭和石油,才会有开采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提高了人生生活水平技能。

总之,古人为什么不用煤炭石油也有自身时代的原因,然后如果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深入研究一下具体原因。但是一般上来说都是因为技术问题比较多,然后就是没有思想上的觉悟,自身统治阶级的垄断思想等,都会影响到古人为什么不用煤炭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