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山东枣庄中兴公司发展史,
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支股票“枣庄中兴公司股票”
中国民族资本的枣庄中兴煤矿与河北开滦煤矿,辽宁抚顺煤矿,当时并称中国三大煤矿;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支股票,第一艘轮船,第一列火车,第一个港口都诞生于此家公司,至今在中兴公司博物馆里还展示着1954年中兴公司委托上海ZF代管外滩码头的文件…
近代史上许多如雷贯耳的人物曾都是中兴公司的股东,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黎元洪,民国总理朱启钤,以及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等等;百多年前的许多欧式建筑及工业设施保留至今,这些不仅是枣庄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财富。如果从那时起中国人不内战,埋头好好建设,枣庄今天就是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底特律。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中兴轮船公司、鼎中盐业公司和开兴成煤业公司3个大公司,发电厂、水泥厂、和兴钢铁厂、永兴炼焦厂和洛口木材厂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连云港运煤码头等设施,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综合性股份制企业。
中兴公司鼎盛时期拥有5大码头。包括由中兴投资的连云港码头;中兴码头,即现在的上海码头;浦口码头;江阴码头和武汉码头以及37艘远洋轮船,在当时号称中国第一船队
19楼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枣庄也从一个单纯的矿区变为山东最早的四个省辖市之一,枣庄的煤碳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随着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奉献给了祖国。
从建国初期枣庄就获得了优先的发展,尽管经过建国以来五十年的快速发展,枣庄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依托,以化工、冶金、纺织、建材、食品、陶瓷,化纤,造纸、电力,焦化等为支柱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基础比较稳固的工业体系。但由于在计划经济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缺少科学规划,改革开放后一些企业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相继破产兼并,致使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开始集中显现,给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民生问题和财政支出等带来很大的压力。
枣庄是一个光荣的城市,它就像一个诞生在苦难家庭的孩子用自己倔强的脊梁分担着母亲的痛苦,虽然自己也遍体鳞伤,但一直自强自立没有低下过光荣的头颅!一方面承受着过去采矿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负担,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和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带着沉重的翅膀起飞。
21楼
国务院在2009年3月5日公布了确定的第二批三十二个资源枯竭城市,枣庄位列其中,中央财政将给予包括枣庄在内的9个地级资源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希望在中央的支持下枣庄这个老工业基地,能够加快推进枣庄城市转型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枣庄即将从一个依靠煤炭开采业发展的道路转型向着多元化、科学化发展迈进。
枣庄即将走出煤城,走向山水园林滨湖城市。
枣庄市ZF、市建委在城市发展规划会议上一致提出要在加快新城区发展上下功夫,打响枣庄新城09年加快城市发展攻坚战,开启新城区新一轮的初步建设,形成二十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到2010年将按照规划实施第二轮四十八平方公里区域建设。
今后的枣庄将加快城市新地标不断升高,加快追赶或超越发达城市地标。以城市地标发展为主要发展战略,要使得枣庄新城拥有现代化气息,必须让城市不断攀高,与国际城市接轨,提升枣庄整体形象。枣庄高铁站附近以北区域长江路以北,在规划的中央商务区是今后枣庄的象征性地标,还要在高铁以东珠江路以南建设国际金融街区,地标整体都不低于一百米。
目前新城区的建设已经进入热火潮天的场面,规划项目都在不断加快建设中,舜天国际大厦、四季菁华、中央花城、凯润花园等住宅小区在9月份即将封顶,一大批基础设施也大完善当中,枣庄职业学院、新城实验学校已经投入始用,枣矿集团中心医院已建成、枣庄市中医院正在建设当中,新城客运中心将随枣庄高铁站落成而落成,市民中心、及市民公园也已经开工,为能提高新城居住环境建设了垃圾处理场和新城污水处理厂,
枣庄新城区位于群山环抱之中,且河流交错纵横,南观微山湖岛、与大运河,西望微山湖波光粼粼,是建设山水园林濒湖城市的最佳宝地。新城区的交通是整个枣庄市无法复制之地,京福高速、京沪高铁、京沪铁路、104国道及建设中的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在新城都有便捷的出口与车站。
特别是京沪高铁枣庄站的建成,将使枣庄容入二小时京沪两地的大经济圈中,建设一个具有时代性和鲁南地方特色,有最佳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方面的综合效率和良好景观的园林式城市新区。力求反映“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的现代生态城市。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人以商人的名义参股渗透进入中兴公司,间接取得了采矿权。适逢东陇海线正在修筑,为了把煤炭经东陇海线从连云港装船运往日本,遂出资修建了台儿庄--陇海线赵墩站的50公里铁路。至此形成了约120公里完整的临赵线(1963年改称薛赵线)。
1938年3月,日军占领枣庄。1940年,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改为中兴矿业所,由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经营。矿业所设总务部、矿务部及陶庄采炭所。1943年至1945年,复称“中兴炭矿股份有限公司”,但矿权仍为日本人独占。1945年至1948年,中兴公司遭到战争破坏,矿井停产
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派米协麟、戴华藻筹资5万元,开办峄县中兴矿局。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春,因山东巡抚李秉衡禁采,中兴矿停办。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春,兖沂曹济兵备道张莲芬与内阁侍读学士直隶全省矿务督办张翼议定,自津至峄并招集德股,成立“商办山东峄县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因德股未集成,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注销“华德”字样,完全为华资经营,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兴公司)
1957年,张学良在夏威夷领股息311.58元 ,张学良(汉卿),是公司主任董事。1957年,张学良当时在夏威夷,但仍由其弟张学铭代领股息。张学铭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记者从公司保存的公司财务材料上看到,张汉卿当年分得721.68元的股息金额,扣除互助金、公债,剩余311.58元。
当时的中兴轮船公司,拥有37艘远洋货轮,在当时堪称中国第一船队。1937年,日军想从连云港登陆,直取徐州。为阻止日军的这一企图,中兴公司37艘远洋货轮自沉连云港外。
他43岁才开始创业,从一个 一穷二白 的中年人士逐渐变成 中兴通讯的创始人 。并且把自己的企业做到了 全球通信厂商第四位 的好成绩,一手缔造了1088亿中兴传奇。
本期 商将风云录 就带大家走近当之无愧的中兴灵魂人物 侯为贵 的故事。
侯为贵,1942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从小就是尖子生,27岁时在西安中专学校任教。也是解放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工程师,所以他具有专业的技术以及渊博的知识。
80年代初,在钱学森的带领下,我国开始研究半导体技术。而侯为贵被国家派往美国进行考察。去到美国以后,仿佛打开了新的世界大门,侯为贵开始在新的领地研究市场。
在国内做集成电路时厂里不考虑成本,电镀的厚度为几微米。美国人意识到成本这重要的一点,便说到:“你们这是在浪费,电镀不需要几微米那么厚。
”正是美国人这番话点醒了侯为贵,让他第一次萌生了市场和成本意识。
回国后侯为贵认为一辈子做技术员不是他想要的。于是在 1985年他对领导提出了他的想法,为了引进更创新的技术他在深圳创办了中兴半导体。
他起初的想法是做IC,但无奈这个行业价格昂贵,他只能先从电风扇和电话机开始做起。
但后来他发现电风扇和电话机的商业利润比较低。例如电话机每台盈利仅仅几毛钱,工人干一天的工资还比不上一个修鞋工。后来他接触到程控交换机,这让他在通信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转机。
当时国内通信市场被NEC、爱立信、朗讯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通信市场出现低潮,这时侯为贵在逆境中崛起,针对农村市场推出了第一代程控交换机。
第一代程控交换机的横空出世,使得中兴的销售额迅猛发展,很快便突破了一个亿。在商业市场里利益是最重要的,所以便会有股东利益争夺的事件发生。
这也使中兴陷入困境,这时侯,为贵把注意力转在产权上。
1993年侯为贵投入大量资金在国内建立了“国有控股授权经营”制度。这一制度制止了股东的过度干预,这使他在产权上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也避免了后来中兴国企“巨龙”式的悲剧发生。
侯为贵出身于工程师,做了几十年的技术专家,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但他对技术并不迷信。
具备丰厚的市场经验的他清楚地知道,技术必须与市场与时俱进,紧贴着市场,不得过快或者过慢。
2001年小灵通在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国外京瓷曾经想与华为合作,但是华为认为其技术落后,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中兴内部技术人员与华为不谋而同,都对其给予否认。
但在这个低潮时期,侯为贵依然坚若磐石。他运用市场的角度对其进行反驳:第一,国内电信业分拆后,小灵通对于电信和网通的生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第二,小灵通的技术在日本是相对成熟的;第三,小灵通对比移动来说,资费比较低且单向收费。
中兴保留了侯为贵的意见,依旧把小灵通发展下去。而这明智之举,让中兴在国家政策开放后赢得了大单。2003年,小灵通正处于兴盛时期,销售量持续上涨,为中兴赚取三分之一的超高收入。
讲究市场的同时也不可忽略了技术。在与华为重金豪赌之后,侯为贵开始实行低成本尝试的策略。
准确地说,中兴会把握一切新时机,但不会在同个时机上花费过多心血,而且只有在确定形势明朗之后才会大规模投入。
这种策略的灵感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积累出来的。北电、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都曾经因为急功近利过度投入而衰败下来。
除了不能过度激进,过度保守也同样不可取。曾经叱咤风云的诺基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最好的策略就是全面跟踪,一个也不落下。
虽然都是双管齐下但是针对性不同。华为采取重资金与强物力豪赌,投入几千人的研发团队,被公认为是主流的WCDMA。
但是侯为贵也不甘示弱,他采取中庸策略不放弃WCDMA适度投入;依托CDMA95 向CDMA2000过渡。
TD-WCDMA是中国第一次尝试国际标准,许多企业底气不足,不敢轻易对其进行大规模投入。
但侯为贵坚决地认为政府一定会在此项目上鼎力相助,所以他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并且在此投入的人数上从几十人逐渐增加到三千多人。
2009年中国移动获得TD-WCDMA牌照。在设备招标中中兴以其超高技术优势成为最强胜者,可谓实至名归。
虽然后来 WCDMA成为世界主流的3G标准华为也因为这次豪赌逐渐拉开和中兴的差距但侯为贵的选择无疑确保了中兴的稳健经营。
侯为贵做事稳重不会草率鲁莽,一旦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就会全力以赴,不达目的绝不轻言放弃。
联通一开始接触CDMA的时候,曾经在CDMA95与CDMA2000当中犹豫不决。1998年经历一番困难抉择,终于选定CDMA95在北京小汤山举行投标,但是中间出现了小插曲被有关部门叫停,究其原因竟是尚未解决与高通的知识产权问题。
道路的艰难阻挡了华为在内的很多厂商,他们为此选择放弃。华为认为联通在短时间里想要上任CDMA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在几年后上任也会选择更先进的CDMA2000。
侯为贵也曾经因为道路的坎坷而想要放弃,但最终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坚定了继续投入大规模研究这条道路。而正是因为他的坚定抉择,让中兴几乎成为联通的唯一选择。
提起侯为贵,相关联的另一个人必定就是任正非了。两人分别中国最大的两家通信企业的领头人物,但是他们的做事风格完全不同,也不免会针锋相对。
侯为贵是做事稳重一旦认定的事情就会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任正非做事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以高效的行动取得任务的成功。
这两人的“恩怨”要从任正非赴深圳创业那天说起。一开始他们还志同道合地谈论着通信业未来的发展,但是后来竞争日益加剧,两人不得不从道友变为敌人。
两个人的斗争是从1998年开始的。1998年,华为在湖南、河南项目的投标书中表明要打击中兴,第二天,中兴便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反击了华为沉重一击,最终是中兴得到了订单。
任正非毫不示弱,在中兴赢得订单之后便在法院起诉中兴。很快侯为贵便以相同的理由状告华为。双方的关系千钧一发。
以侯为贵的性格他主张沉稳低调,本来他不想让事情愈演愈烈,但是华为激进的做法使他不得不予以反击。最后,在这场“中华”斗争中,双方都各有所得,中兴更多的是获得了赔偿,而华为更多的是获得了市场。
双方的“战火”甚至蔓延至国外,在国外印度、尼泊尔等地投标时,他们通常会展开激烈的斗争,时常会有半路拦截对方投标人员的事情发生。
在这场斗争中侯为贵对此还进行了总结:我们与华为的竞争总体上利大于弊,有激烈的斗争才会有员工更加热情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这20多年斗争中两家火力提升了不少,外国同行势力反而弱了下来。
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到事业有成,绝非偶然,这过程一定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有所成就,所以即使不能含着金钥匙在富裕的家庭长大,但是只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与努力,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而且做一件事一定不能轻言放弃,即使外界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用煤炭赚到596.5亿身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一位来自山东的退伍军人,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缔造了一个这样的商业传说。
他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家庭中,18岁拥有1米9的他响应国家号召,成功成为了一名军人。退伍后,他回到了家乡开始创业。
谁能想到,现在的他居然靠卖煤炭的方式赚得了596.5亿身价,还成为了《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的第63位,并成为了山东的首富。
他就是中融新大集团的创始人——王清涛。从退伍军人到煤炭大王,他究竟凭啥?
1962年,在山东滨州邹平县的家庭中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王清涛,家中一共有5个孩子,虽然每次吃饭都不能吃饱,但在他18岁的时候还是成为了一个1米9的男孩。
1980年,正值18岁的他选择了参军,成为一名军人。入伍后,他努力学习,积极参加训练,因为他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还曾多次受到部队的奖赏。 军队的刻苦锻炼,也为他之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退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看到很多人都放弃铁饭碗去创业,而他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一头栽进了煤炭行业。当然,他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煤炭行业沸沸扬扬。
王清涛创立了中兴物资经销处,由于他脑子聪明、愿意吃苦、对客户非常守信用,不久后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又创立了邹平县铁雄煤炭有限公司,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增多,他的公司就成为邹平县小有名气的公司之一。
2003年,拥有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的王清涛,花费2亿元成立了邹平铁雄焦化有限公司。 在他的带领下,克服了公司初期缺少的资金、技术、人才、环保等困难,在2004年终于投产的60万吨煤炭,到2008年,他的公司实现了营收86亿元,并成为了全国74家首批市场准入的企业之一。
2007年,他还成立了淄博一山焦化有限公司,之后通过兼并重组、合资扩建,在2009年成立了山东焦化集团有限公司。 之后几年,他的公司逐渐向金控集团转型,并在2016年3月,山东焦化集团,正式更名为中融新大集团。
到如今,中融新大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煤制焦、煤化工、发电、燃气供应等业务的能源企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冶金焦炉四座,年产值冶金焦700万吨、钢铁500万吨,拥有员工5000多人,常年久居焦化产能的第一名。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他也从一个刚退伍的穷小子,逆袭成为了身价596.5亿的山东首富。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在军队培养的艰苦奋斗精神、敢于抓住市场的机遇。对于王清涛,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1895~1936年,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情况下,又出现一批新式煤矿企业。1896年中美商人合办门头沟通兴煤矿(后改为中英合办)。1898年德国根据不平等的胶州湾租借条约,取得胶济铁路沿线两旁15公里内的矿山开采权,首开攫取中国矿权的先例,1901年德国人成立华德公司开采山东坊子、黉山煤矿。继后,英商福公司(ThePekin Syndicate Ltd.)于1898年取得河南焦作煤矿开采权,1902年正式施工开采(见焦作矿务局)。1898年曾由李鸿章派员创办于1882年的直隶临城煤矿,因连年亏损,向比利时借款,全部资金由比国供给,采矿权乃属比国,至1920年华商还清借款,收回矿权,官商合办,年产煤20多万吨。1936年矿井被水淹没报废。1898年清朝铁路督办盛宣怀委派张赞宸创办萍乡煤矿(见萍乡矿务局)。1899年张连芬集资恢复一度停办的山东枣庄煤矿,取名中兴公司,它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开办的生产规模最大的一个近代煤矿,年产煤100多万吨。1931年该矿从德国购买两台割煤机,在薄煤层中试用,每台日产能力160吨左右。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之机,骗买开滦煤矿(见开滦矿务局),后又与滦州煤矿公司合并,改名开滦矿务总局,由中英合办。20世纪30年代开滦煤矿年产煤400~500万吨,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煤矿之一。1903年中国商人集资开采六河沟煤矿,后因连年亏损,于1911年借德款办矿,聘德人为顾问,受制于德人。1914年该矿主持人以矿产向华比银行抵押,借比款偿还德债,又为比国人所控制,直到1919年还清比债,收回矿权,成为华商自办的煤矿,最高年产70多万吨,1946年后因战争破坏,矿井遭水淹没报废。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占领中俄合办的抚顺煤矿,后交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经营,直至1945年。抚顺煤矿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方法。其露天开采规模,是20世纪初世界上比较大的。从1914~1945年,抚顺露天矿采煤7700万吨,剥离土石量18921万米3,其剥离量等于世界有名的巴拿马运河土石挖掘量的2倍。抚顺煤矿的产量在当时是中国产量最多的煤矿,在东亚也首屈一指(见抚顺矿务局)。1908年山西省官绅成立保晋矿务公司,赎回英商福公司在山西的开矿权,开采阳泉、大同等地煤矿。1910年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矿(见本溪钢铁公司)。
1929年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煤矿 (1937年改为商办,主要投资者是宋子文经营的建设银行公司),日产能力700吨。同年,成立山西晋北矿务局,开采大同煤矿,日产300~400吨。至1936年,全国年产5万吨以上的新式煤矿61个,其中年产60万吨以上的煤矿8个(开滦、井陉、中福、淄博、中兴、抚顺、本溪、西安煤矿)。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吨。平均效率每工0.3吨。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①各帝国主义相率攫取中国矿权,以单独经营或同中国合资经营的方式,控制了中国主要煤矿。这期间外人投资的煤矿32个,投资额占中国煤矿总投资额的 51.78%。1933年全国煤产量属于有外资的产额占61.3%;②中国民族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批煤矿,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经受不住外煤倾销的打击,往往亏损;③生产环节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用新式机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镐刨煤,巷道运输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5省。1936年这5省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76.5%。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侵占东北所有煤矿之后,又陆续侵占华北、华中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从“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8月)、华北、华中(从“七七”事变起至1945年8月)占领区进行掠夺性开采,抢走原煤41950万吨。
日帝侵占的煤矿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日帝为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煤田开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东北有大小煤坑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采煤方法绝大多数为残柱式,回收率仅20%左右。②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③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年本溪湖煤矿发生世界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后,随着华北主要产煤区被日帝的侵占,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从1937~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吨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吨。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吨以下。从 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吨。 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侵占的煤矿,大部分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这些煤矿因受日帝掠夺破坏和战争影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销路不旺,产量锐减。1946~1948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的29个煤矿只生产原煤1252万吨。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政府先是从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嗣后又陆续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都曾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1949年10月,中国解放区约生产原煤2000万吨。中国1912~1949年煤产量见附图。 1949年以来,中国煤炭工业在原来破落不堪的基础上,经过30年建设,形成一个能够独立完成勘探、设计、施工、生产、洗选加工、机械制造和科研、教育等各项任务的工业体系。中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垂深1500米(南方1000米)以内的预测储量为32000亿吨,1982年末累计探明储量 7527亿吨,保有储量7418亿吨。煤种齐全,有烟煤、无烟煤和褐煤,主要是烟煤。在烟煤中,气、肥、焦、瘦等炼焦煤和非炼煤约各占一半。成煤地质条件较好,有一定储量可供露天开采。到1982年,拥有407个统配煤矿、2333个县营以上地方煤矿、101个选煤厂、84个建井工程处、34个重点煤矿机械厂、131个煤田地质勘探队、29个煤矿设计院,另有为煤炭工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技术储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大专院校12所,中专36所,煤炭科学研究机构34所。共有职工447万人,其中省属以上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23万余人。1949~1982年原煤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6%,1982年生产原煤66632万吨,比1949年的3240万吨增长19.5倍。煤炭洗选加工和综合利用也有一定发展,洗煤厂设计处理原煤能力11699万吨/年。
目录
企业简介
企业发展
发展战略
环境面貌
政治面貌
大集团战略
科技战略
走出去战略
企业结构
内设机构
直属单位
企业历史
企业前身
企业实力
领导成员
成员组成
战略目标
建大矿
办大电
做资本
科技创新
蒋庄煤矿喷浆风动上料装置获国家专利
滨湖煤矿十字型刮板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通晟公司三项创新成果通过省级专家鉴定
企业意识
媒体聚焦
国资委信息中心
人民日报
新华社
香港文汇报
展开
企业简介
企业发展
发展战略
环境面貌
政治面貌
大集团战略
科技战略
走出去战略
企业结构
内设机构
直属单位
企业历史
企业前身
企业实力
领导成员
成员组成
战略目标
建大矿
办大电
做资本
科技创新
蒋庄煤矿喷浆风动上料装置获国家专利
滨湖煤矿十字型刮板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通晟公司三项创新成果通过省级专家鉴定
企业意识
媒体聚焦
国资委信息中心
人民日报
新华社
香港文汇报
展开
编辑本段企业简介
枣矿公司前身是1878年(清光绪四年)成立的中兴矿局,当时为中国三大煤矿之一。
现有职工6.8万人,生产矿井12座,年产原煤2000万吨,企业总收入150亿元,是集煤炭生产加工、煤电
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张)
、煤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家用电器、生物工程、铁路运输、医疗、教学等于一体,跨行业、跨国界、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被国务院国资委推荐为“全国九大典范企业”,荣列中国500强企业208位,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166位,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第9位,位居兖矿之后,是山东第二大煤炭企业。
编辑本段企业发展
发展战略
目前正在国内山东、贵州、云南、安徽,国
title
外印尼、加拿大,开发建设煤矿、煤化工、电力、森林、贸易等项目。枣矿集团以生产优质煤炭而闻名,主要生产肥煤、气煤、焦煤,品种有冶炼精煤、洗混煤、洗末煤、水煤浆等。产品内销十几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朝鲜、巴西等国家。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优质煤炭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出口煤基地之一。
多年来,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与国内外40多家用户建立了长期稳固的贸易关系。在国际市场上,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朝鲜、巴西、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国内主要有宝钢、武钢、济钢、莱钢、上海焦化等大型冶金和焦化企业及珠江电、华电等电力行业,市场领域分布十几个省市。
环境面貌
环境面貌是显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的名片。枣矿集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誓把“黑色变绿色”的环境理念,对矿区环境面貌进行了无所不至、无处不新的全面整治,彻底改变了煤矿黑乱脏差的环境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焕然一新的现代煤矿形象,使人身临其中,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觉。井下通过大抓质量标准化,大搞文明生产,实现了整洁
title
明亮、整齐有序、环境舒适。井上营造了三季花香、四时草绿、有水皆清、无处不净的舒心环境。在环境面貌治理上,枣矿集团自我加压、永不满足,在深化道路、厕所、房屋、管线、垃圾、生活用水“六项治理”的基础上,又全面实施了垃圾袋装化、厕所水冲化、“四线”平直化、道路畅通化、饮水标准化、住房安居化、公共场所无蝇化、环境面貌美化、绿化和净化的“十化工程”,努力实现公共场所无落叶、无纸屑、无烟头、无痰迹、无苍蝇、无敞开式垃圾箱,地矿结合部无大宗垃圾,房道间无杂物、无违章建筑、无菜地、无饲养物,房顶无堆积杂物、无架棚,无危房、无漏雨、无裂隙,室内无灰尘、无蛛网、无乱摆乱放,厕所无旱厕、无污物、无异味,“四线”无蛛网、无乱搭乱挂、无安全隐患,道路无破损、无坑洼、无积水,饮水无病菌、无污染的“三十无”目标。为抓好“十化”工程“三十无”目标,枣矿集团专门出台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部门,下达了具体标准,进行了经常性的督促检查通报。这项民心工程的开展,造福了职工家属,东部老区焕然一新、西部新区锦上添花,都显示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政治面貌
在大抓环境面貌改善的同时,枣矿集团又致力于职工生活质量的提升。公司领导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付诸行动,提出建设“和谐枣矿、温馨家园”的口号,以极大的热情,不惜财力解决了职工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突出抓好“放心水”工程,由公司卫生防疫中心负责对矿区饮用水进行监督监
title
测,按照组织领导、卫生管理、水质防护、饮水消毒、水质检验、群众评议等项目实行百分考核、逐家验收,矿区饮用水已全部达标,一些单位已超前实现了“直饮水”。为确保职工家属安居乐业,枣矿集团成立了社区便民联动服务调度中心,24小时专人值守,开通了“440”求助热线,在物业管理、医疗服务、居民区治安保卫方面为职工家属提供帮助。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积极开展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实现了人均收入每年递增10-15%的目标。如今的枣矿集团环境宜人、氛围和谐、家园温馨、职工的生活质量大为提高。新时代的枣矿人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着一个富美和谐生态型的新型矿区。
大集团战略
枣矿集团以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依靠拥有的核心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企业形象,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 这标志着我们在通往跨国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集团的征程上已实现了历史性的新突破。
科技战略
枣矿集团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开展了“六机一架”煤矿生产设备的研制。自主研制的ZY2400型支架,最高月产达到10.4万吨。开发综掘快速掘进新工艺,创出了月进1050米的全国新纪录。
走出去战略
枣矿集团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 努力打造百年枣矿。已成功迈向“四省两国”。在云贵地区已获得资源储备30亿吨。在安徽淮北收购了两对矿井,在省内收购承包了两对矿井。在印尼注册了中印南洋科技贸易公司,目前正在筹备开发公路、港口、煤矿、铁矿、洗煤厂、国际贸易等项目。在加拿大筹备开发煤炭森林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项目。
企业历史
企业前身
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清朝光绪五年(1878年)创办的山东中兴矿局“官窑”—“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与开滦、抚顺并称为中国三大煤矿。1956年成立枣庄矿务局,1998年改
title
制为山东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实力
枣矿集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为当地经济和中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煤炭紧缺的年代,为保证华东地区的煤炭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2000年以来,枣矿集团整体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原煤产量每年以近200万吨的幅度持续递增。2005年,完成煤炭产量2001.6万吨,总收入162.28亿元,总资产达到152.33亿元,职工工资收入27382元,上缴税费15.97亿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是1999年的2.2倍、6.29倍、3.09倍、4.13倍、6.12倍。1999年实际亏损13859万元,2002年开始扭亏为盈,2005年实现利润4.16亿元,是2002年的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