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又出事了,新能源车的安全性究竟如何?燃烧前有哪些征兆?
导读:“林志颖驾驶特斯拉载着儿子行经桃园中正北路时,突然失控发生自撞产生车辆燃烧”的新闻刷爆了全网,于是,在特斯拉+明星的这样“爆款”新闻出来后,不少人开始担心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能了。
问题来了,新能源车的安全性真的不如燃油车吗?来看一下这组数据。
我国有关专家曾说,目前我国 汽车 每年的燃烧事故率达到万分之3.16,而新能源车的燃烧事故率为万分之0.98。所以,大数据告诉我们,其实开车是有风险的,但是新能源 汽车 自燃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之所以周围全都是关于新能源车的自燃新闻,那是因为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受到舆论的青睐,这样就给吃瓜群众造成了一种“新能源车毛病多”的错觉。
新能源车自燃起火一般可以归结为两种:电气化线路短路或者电池内部短路引起车辆自燃。
有媒体曾总结了多起新能源车的燃烧案例,关于起火事件所占比例,在行驶状态下占41%,静置状态下占40%,充电情况下占19%;而电池原因是占比58%,碰撞引起的起火问题是19%,浸水问题7%,使用问题7%,其他零部件故障3%,外界原因3%。通过目前的媒体报道,笔者认为,该起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车辆的撞击。
新能源车的电池主要分为锂电池、镍氢电池、钠硫电池等。其中锂电池的应用最为广泛,优点就是成本较低,且能力密度比较高,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因为随之而来的热失控几率也呈大幅上升态势。假如 汽车 遭受到剧烈碰撞,导致电池组产生形变,电池隔膜随即也很容易被撕裂并发生内部短路,这时候,易燃的电解质泄漏就极易产生火灾。
不过,也有一些调查显示,充电过程自燃的比例最高(这个有待考证),更多的直接原因是电池系统的滥用(如过充、低温大倍率充电、高温充电)。
那么,新能源车在燃烧前会有哪些征兆呢?
1、仪表灯不亮,或者中控台产生故障
仪表灯不亮或者中控台有故障,多数是线路短路、线路老化造成的,这个时候容易引发电路起火。
2、车内有烧焦的异味
行驶途中,如果在车内闻到有塑料、橡胶的糊味,说明可能是电路或者电池包起火,务必停车检查。
3、发动机舱冒烟
如果通过车窗及后视镜看到车辆有蓝色或黑色烟雾飘出时,必须停车检查,这个时候可能随时会产生车辆爆燃现象。
4、车辆异常放电
如果近期的车辆有异常放电现象,一定要引起重视,这有可能是电池组产生了问题,或者出现了破损。
5、 汽车 启动突然出现困难、行驶中抖动明显加剧,刹车出现问题,有失控的迹象,说明车子电路可能出了问题,一旦和障碍物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柳州一个地下车库,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充电的时候引起了火灾,这一现象一经在网上发布便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其实对于现在新能源汽车在如今的市场上销量是十分的迅速的,但是人们应该十分的注重新能源汽车充电方面的问题。而对于这场事故应该主要是由新能源汽车的车主来承担主要的责任,毕竟这主要是由这辆新能源汽车而造成的火灾。
据相关媒体报道称柳州的一个地下车库发生了火灾,当地的消防部门接到这一事故之后,迅速的展开了行动,如今大火已经被扑灭,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发现造成这一起火灾事故的原因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在充电的时候发生了起火的现象,才导致火灾的发生。这一事件可以说完完全全是由新能源汽车的车主来承担的,毕竟引起火灾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时候导致的。
从网上流传的视频和照片中可以看出,在焚烧之后面积是十分的广,可以看出当时的火灾情况是十分的大。虽然在火灾发生之后就迅速有工作人员进行灭火器灭火的行为,但是由于火灾十分的大,所以这些行为并未成功,而随后当地的消防人员也迅速展开行动,赶到了现场才将火势控制下去。从媒体的爆料中可以看出这起事故影响是十分大的,如果一个不注意可能会对当地的人员进行伤害,毕竟车子在爆火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自身的爆炸行为。
希望柳州的这起新能源汽车着火的现象能够对当今各车主有一个警钟,毕竟在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发生火灾的风险大大提升了,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的小心,毕竟一个不小心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川阆中一新能源轿车发生燃烧事故,可能是因为当地天气温度比较高,从而造成某些零件出现自燃的情况,新能源轿车出现燃烧事故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次的事故还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过这些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购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少,他们购买汽车是为了方便,为了出行顺利,但是汽车却成为了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炸弹,这也让消费者们比较担心。
温度够高,达到了某些零件的燃点。之前有一位司机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声称购买的汽车仅仅只有7天的时间,但是一辆新车居然在路上行驶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明火的现象,还好逃跑的比较及时。无论是新车还是旧车,都容易出现这种问题,那么大家完全就是在玩命。可能很多新能源汽车的司机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都会放弃开车,他们宁愿去挤公交挤地铁,也不愿意去开生命的玩笑。
如果汽车当中的某些零件使用的时间比较久,出现了冷化的情况,也有会有这种风险,例如大家在充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不要在密闭的空间,也不要让周围的温度过高,同时大家最好要将汽车停放在地下停车库,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要经常向汽车送去维修店进行保养。
夏天很多城市的气温都超过了40℃,地表温度甚至达到了六七十℃,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所以大家在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不仅要给自己降温,同时也要给自己的新能源汽车降温。不要在车里放一些容易爆炸的物品,例如打火机或者是防晒喷雾等物品。一旦发现车里有异味产生,并且有脓液冒出,要及时到逃离到安全的地带,不要用普通的灭火器进行灭火。
只有汽车商研发出了新能源的电池降温系统才能让各位车主朋友不再“谈燃色变 ”。要知道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并不是很先进,所以很多车主朋友购买新能源汽车都心有余悸,担心自己在开车过程当中因为高温天气导致汽车自燃。
说到新能源汽车自燃的问题相信很多车主都非常关心,毕竟这涉及到车主朋友的经济问题和自身的安全问题。而根据国内权威媒体所提供的数据,3000辆新能源汽车当中其中就有100辆左右的新能源汽车自燃,足以见得新能源汽车的自燃率是非常高的,而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车自然是因为在高温天气下暴晒而导致,毕竟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池本身就不能经过高温,而且在高温条件下汽车电池的续航里程数会变短,同时也会让汽车电池的寿命变短,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让新能源汽车电池爆炸的风险因素。汽车商只有研发了新能源电池的降温技术才能够让车主不再“谈燃色变 ”
虽然马路上随处可见的都是新能源汽车,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并且新能源汽车所产生的安全事故率要比燃油车高很多,很多新能源汽车自燃都引起了很多新能源车主的恐慌,如何让这些新能源车主不再恐慌,那么就需要新能源汽车商研发出新能源电池降温技术,只有通过这项技术才能让高温下行驶的新能源电动车的电池进行降温,而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电池的续航里程数。总结
总的来说,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就是电池,我在电池技术这一块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什么新能源车终将不会在市场上普及,更多的车主也不会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 汽车 的电能来源是锂电池,目前大多数车型都采用了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这种电池遭遇外力破坏后会剧烈燃烧,但是因为车上并没有油箱,没有燃油的情况下车辆也只是自燃而已,而不是爆燃也不会发生二次爆炸。
虽然不会爆炸,但是燃烧的速度非常快,
几分钟就可以把一辆车烧毁。因此新能源 汽车 一旦燃烧,没有任何救下来的可能。
但是新能源汽并没有事故引发爆炸的案例。原因就是锂电池没有爆炸的条件,事故中锂电池会剧烈燃烧,把整辆车烧毁为止。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特点就是容量密度高,而且容量密度还在不断刷新,只有密度上去了续航能力才能提上去。因此锂电池发展的方向就是不断的提高容量密度,那么锂电池为什么会自燃呢?我们看一下锂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锂电池结构与电解电容高度相似:
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中间的隔膜以及电解液、绝缘片构成。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紧紧的卷在一起,就像电容一样一层层的缠绕在一起,层与层之间由隔膜绝缘,外壳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电解液外漏,电池芯整体泡在电解液中。我们再看一下锂电池工作原理:
充电时
锂离子从正极脱出,通过电解液进入到负极板中,此时负极材料富锂,正极材料脱锂,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负极,以确保电荷的平衡。 放电时正好相反,锂离子从负极逸出,经电解液进入到正极内,正极富锂。当电池有异物刺破后,例如针刺。这时候就相当于在电池内部直接把正负极短路,锂电池短路电流非常大,因此会从电池内部开始剧烈的燃烧:
电池刺破
后剧烈燃烧是锂电池固有的缺点,目前比亚迪的铁锂电池做的比较好。
其他的诸如三元锂电池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例如提升外壳硬度、为电池做一个坚硬的外壳避免电池被异物刺破,降低爆燃的几率。或者想办法把电池装到不容易碰到地方,但是电池组体积非常大 、只能把电池放在底盘上,仍然有被异物刺破、挤压破裂的风险,这也是大多数新能源 汽车 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即使是特斯拉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其实传统燃油车爆炸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虽然汽油是易燃易爆
的危险品,但是现实中很难看到 汽车 因为事故而爆炸的例子。
上图中这种爆炸往往是电影里为了烘托气氛而刻意制造出来的爆炸。 汽车 想要爆炸也很难的,油箱破裂时往往伴随着剧烈燃烧、汽油消耗完毕后也就结束了。
事故导致油箱破损汽油泄露,这时发生爆炸往往都是空气中油气浓度足够高的时候导致的闪爆。但是油箱内燃油有限、户外有足够多的空气,汽油很快就挥发掉或者燃烧掉,空气中油气浓度很难达到闪爆的临界点。所以 汽车 爆炸只发生在电影里,或者战乱地区用炸弹引爆,而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 汽车 爆炸!
可以肯定的和你说,新能源 汽车 一定会发生碰撞爆炸。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至于那些说不可能的人,麻烦你们仔细的想一下,只要关于电子产品之类的东西,就一定会爆炸。更何况是 汽车 ,你见过哪款 汽车 不爆炸?我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
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有超过五辆的新能源 汽车 因为充电而导致爆炸,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什么东西充电过多,也会导致爆炸。
在今年的六月份,特斯拉的一辆 汽车 发生了自燃现象,整辆 汽车 烧的只剩下 汽车 的架子,左香并没有人员伤亡。而像特斯拉自然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不在少数。
在上海有一个特斯拉的客户,将自己的爱车停在地下车库的某一个位置,从监控可以看出,车子是慢慢的开始冒烟,然后开始走火,最后烧的只剩下一副骨架。而 汽车 公司露出官方回应,是这位用户的电池,由于自己的原因,使得电池变形,维修人员没有检查到,导致事故的发生。虽然这些事情都是小概率发生的。但是也会发生。
先说答案:不可能
再说原因
你可以去百度一下关于爆炸的4个前提条件:可燃物、助燃剂、封闭空间、火源
再不考虑新能源车(这里仅限纯EV车,不包括燃料电池)自身的一些防护手段(例如BMS等),就单纯电池自身以及其使用的工作环境而言,封闭环境是一个最难以满足的条件
当电池包装破损,电解液流出,电池发生自燃的时候,由于电池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所以热量不会出现蓄积,所以即便会有明火,但也不会出现因压力增大而爆炸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燃油车,燃油车爆炸的条件也很苛刻,就一个封闭环境就限制住了
大部分车辆自燃的结果就是一把火烧了,出现爆炸的可能性非常低
目前唯一有可能出现爆炸的车,就是包括天然气、氢气(燃料电池)在内的燃气能源动力车
气体压缩本来就是一个封闭且高压的环境,所以一旦出现碰撞破损,压力瞬间释放遇到明火,爆炸是极有可能的
不过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常温常压储存技术也很成熟,所以未来包括氢气在内的大部分燃料电池车都可以做到安全性和普通电动车一样
不可能
近几年能源车起火事故视频让消费者非常紧张,新能源车主担心自己的车容易起火,其它车主也害怕新能源车起火而不敢将自己的车停在旁边,那么到底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安不安全? 现阶段采用不同形式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车都是如何保证电池的安全性的?
两大阵容PK,谁能登顶?
● 常见的三元锂电池形式
目前新能源乘用车主要采用三元锂电池,而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主要是商用车以及一些低端的微型车(比亚迪最新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暂不讨论)。
将上述表格解读一下:
1、硬壳电芯(方形电芯)的最大优势是安全,毕竟铝合金/不锈钢壳子本身硬,而且厚度大,甚至连针刺试验的钢针都无法刺穿,但是硬壳电池的整包能量密度普遍不高,太多重量被用来保护电芯本身。这是大部分主流新能源车企的选择。
2、软包电芯的本体大家都见过,不少数码产品的电池就是它,软包电芯重量较轻,单体电芯一致性非常好,问题是加上温控系统之后的轻量化优势不多了。目前主要有通用、爱驰、前途等车企选择使用。
3、圆柱电芯的运用最广泛,而且散热好,能量密度较高。除此之外圆柱电芯的供应商特别多,中日美韩都有成熟的圆柱电芯生产企业,而使用圆柱电芯最出名的车企就是特斯拉。
●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主要产生的安全性问题就是燃烧甚至爆炸,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电池内部的热失控。
一般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在25℃左右,即使车辆在静置状态,电池也不会完全断电,电池管理系统会根据情况自动调整动力电池的输出功率。当电池包发生不可控的外力撞击或者内部短路时,电芯本身会不断发热,若无法及时将热量控制在合理温度,便会导致由内到外的燃烧。由于锂电池本身自带氧化剂,所以使用干粉或泡沫灭火器隔绝氧气的传统方法对其完全没用,只能用大量的水降温等它自己熄灭。
热失控的源头可以分为三大类:
1、电芯受外力挤压;
2、电芯内部短路;
3、电池管理系统(BMS)失控。
想让电芯不受外力挤压比较容易解决,只要在车体以及电池包的外层设计出有效的防护结构,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时候就能抗下所有冲击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冲击,就能很好地避免出现电芯受到外力的挤压。
动力电池普遍安装在乘员舱的正下方, 汽车 原本的结构就能够对前、后方的冲击起到有效的缓冲防护,一些车型甚至还额外进行了加固。例如奔驰的首款纯电动车型EQC就在车头设计了由多条钢管组成的安全笼结构。
而当面对来自侧向的冲击时,除了依靠车辆的B柱以及车身框架作为缓冲之外,电池包外壳的两侧还会额外设计有类似防撞梁的吸能结构,能够抵御对电池包本体的冲击。 但光应付外部的冲击还不够,内部也需要有框架来进行固定,即使冲击已经传到内部,也能保证电芯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以蔚来70kWh的电池包为例,采用尺寸规格为PHEV2,容量50Ah的VDA方形电芯,4P96S电芯排列方式,即96颗电芯为一个模组,4个模组组成蔚来电池包,共计384颗方形电芯,每个电池模组内置有3个电芯温度传感器。
液冷恒温系统对纯电动车来说非常重要,蔚来将铝制液冷板铺于模组下,在模组与液冷板之间加入一层导热垫,并在液冷板与壳体底部之间再铺设有隔热和绝缘材料,进一步确保电池整系统的恒温和安全。工作时, 电芯的温度传递到模组与冷板接触的底部,再通过导热垫传给液冷板,液冷板外壁再把热量传导到冷却液,而在电池温度过低时也可以反向给电池加热。
通用旗下别克VELITE6使用的则是软包电池,内部的一片片软包电芯如同扑克牌一样竖直排列在一起。两个软包电芯、一片冷却片,再加上一个模组框架和一片隔热泡棉组成一个完整的“MINI堆垛单元”,而一个电池模块总成由26个“MINI堆垛单元”组成。此外,也可以通过线圈加热冷却液,使电池升温,即使在极端寒冷环境下,也能确保电池处于最适宜的工作温度。
虽然软包电芯的电池一致性相比硬壳要稍差,但可以通过良好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来解决。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特斯拉了,由数千颗21700锂电池组成的电池包拥有超高的能量密度,散热能力也更强,但过多的单体电池导致一致性非常不理想,这对电池热管理系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过这正是特斯拉的强项。
在特斯拉的电池包内,所有圆柱形电池都被灌注水乙二醇的导热铝管所环绕,铝管外还有一层橘黄色的绝缘胶带,更大的散热面积加上强大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让特斯拉在实际用车中很少因为电池过热出现问题。
过度充电是使用锂电池包方法不当行为中危害最高的一种。由于过量的锂嵌入,锂枝晶会在阳极表面生长,有刺穿SEI膜的风险。其次锂的过度脱嵌也会导致阴极结构因发热和氧释放而崩溃(NCA阴极的氧释放),并加速电解质的分解,产生大量气体。由于内部压力的增加,排气阀打开,电池开始排气。电芯中的活性物质一旦与空气接触,就会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引发锂电池的燃烧起火。
所以好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同样会设置好最高以及最低电池SOC,并实时监测每个电芯以及模组的电量、温度等,避免过充过放,从源头抑制热失控。一些搭载高容量电池的中高端车型也会选择将部分电量隐藏,例如奥迪e-tron搭载的电池包容量为95kWh,但为了保证充电效率和电池寿命,在正常情况下的可用容量只有83.6kWh。
● 我国电动 汽车 首批强制性标准
即使已经做了如此多的努力,但事实证明我们还是不能100%确保纯电动车不会发生起火事故,但通过电池内部的阻燃材料以及电池热管理系统发出的预警,我们可以尽量将电池从升温到最终燃烧的时间延长。
在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 汽车 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 汽车 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标准,计划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其中《电动 汽车 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在优化电池单体、模组安全要求的同时,重点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试验项目涵盖系统热扩散、外部火烧、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湿热循环、振动泡水、外部短路、过温过充等。特别是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足够的逃生时间。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新能源 汽车 碰撞后是否会爆炸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是从概率上分析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爆炸的。
大家看到过很多新能源 汽车 自燃事件,但据我所知国内还从未发生一起新能源 汽车 碰撞后导致人员死亡的事件,虽然说电池在受到冲压、碰撞、变形后会存在短路自燃的风险,但是电池包的抗击打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并且国家对动力电池还有相应的国标,下面看看威马 汽车 的电池包测试。
1、高空跌落
把威马 汽车 电池包直接从 3米的高度跌落到水泥地面上。据说3米大概是一层楼的高度,很多立体车库也差不多这么高,跌落后的电池包,外壳出现了轻微的凹陷,但是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异常情况。
既然从3米的高低跌落的电池包没有问题,那好奇实验室就把高度翻倍——提升到了6米。6米的高度大概是两层楼的高度,也是一般高架桥的高度。令人“失望”的是,摔下来的电池包外观仍旧正常,没有起火、没有爆炸,触摸时也没有漏电现象。
2、挤压。
把电池包抵在破碎机的率带上,然后用机械臂进行挤压,将电池包挤压到变形量超过30%的时候停止。据说挤压威马电池包的这台破碎机,平时是用来拆房子的。
挤压后的电池包一侧已经完全塌陷了,而变形最厉害的一面就是电芯所在的位置。虽然被挤得很惨,但是整个电池包也没有漏电的现象。
既然机械臂不行,那就换破碎锤的金属尖头(没错,就是拆房子的时候用的那个很粗的金属头),直接挤压电池的上壳体。挤压过后,电池包凹陷得很厉害,但是仍旧很稳定,没有起火,没有爆炸。
3、浸水 。
搭建了一个泳池,在泳池中倒入粗盐,使得泳池中NaCl浓度高于国标浓度。然后把威马 汽车 电池包直接浸入泳池水中三小时。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涉水的情况,如果电池包遇到积水,会不会短路起火?观察在盐水中浸泡三小时后吊起的威马 汽车 电池包,发现电池包外壳完好,没有冒烟、起火,也没有漏电的现象。
4、高温灼烧。
在油桶里倒入汽油,点火。然后在火焰燃烧最大的时候,把全新的电池包放在火焰上方烧烤。火势慢慢变大,窜起的大火把电池包完全包在里面,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得电池包表面的温度达到了217℃。
150秒后,把电池包移开,底部依然有零星的火焰,待火完全熄灭后,可以看到底部的涂层有些烧化。除此之外,电池包的外形结构依然完好,底部也没有烧穿,也没有出现起火、爆炸的现象。
不论是跌落还是挤压,是水泡还是火烧,经过这样摧残后的威马 汽车 电池包,都没有出现起火、爆炸、漏电的现象,可以说在安全性上是非常的利害了,所以说新能源 汽车 在发生碰撞之后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小。
你担心多了,国家有严格规定
新能源汽车确实发生过不少事件,让部分车主不愉快。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厂商的售后服务做得很差,自然就容易被冠于“谁买谁后悔”的帽子。消费者用的不爽,厂商也就别想维护自己的名誉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1、续航里程
1充电不方便
新能源汽车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绕的过关于电池电量不耐用的问题,这主要是技术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各个品牌充电站也没有广泛的铺排,就连一二线城市也都不能够满足大多数车主的使用需求,这让很多车主对爱车充电非常不方便。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在2019年12月11日,国内车企小鹏与蔚来已经达成初步协议,双方可以互相使用对方的充电站进行缴费充电服务,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的车企参与合作。
2电量虚标
几乎所有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都出现虚标的现象,里程表上显示可使用100公里,实际行驶了50公里后,显示剩余行驶里程就只有30公里了。只有在70km/h左右的匀速工况下,才能大体上符合仪表盘上的显示数据。如果加上开空调、天气不好、路段复杂等情况,续航里程的衰减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在冬季,许多车主反映电池容量下降特别严重。
2、电池问题
1电池衰减
汽车电池就跟手机电池一样,前半段时间用的持久,后半段时间会掉电越来越快。电动汽车的电池衰减至原来的80%以下时,就要被强制回收。三元锂电池经过800-1000次左右的充电循环,磷酸铁锂电池经过2000次左右的充电循环,实际情况比官方公布的理想工况更复杂。因此电池大概在10万公里衰减5%-9%的容量左右,按照每年2万公里的里程计算,能够用十几年的时间。
其实消费者在此不用担心。电动车的衰减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品质上有了很好的保障,而且正常的燃油车经过15-20年的时间也差不多到达报废的年限。只是极小部分的车主确实可能因为自身因素或者个别产品的质量问题,出现几年时间内电池就出现严重衰退的情况。这个时候,厂家如果再在售后服务方面墨迹一下,消费者能不生气和绝望吗?
2电池更换
虽然大部分电池质保期都规定不低于8年或12万公里,但是即使在质保期产生的故障问题,也可能被4s店说成是非自然因素造成,到最后还是要车主承受昂贵的换电池费用,当然这仍然是部分车主反馈的情况。在质保期内的电池组出现小问题,一般都是更换对应的单独模块,不可能给你换整个电池包。
一般的车型换电池需要几万到十几万的价格,像特斯拉这种豪华电动车则需要几十万。部分厂商推出终身质保的服务,况且就算8年的质保到期车子还是能开好几年,关于这部分的顾虑在当下完全不需要纠结了。
3、二手市场保值率
截至到目前为止,在国内的纯电动车二手市场的保值率还是非常糟糕的,隔年的保值率会掉的非常夸张。特斯拉是国内最保值的电动汽车,蔚来排在之后。首先是特斯拉在配置、用料以及驾驶性能等方面还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王者。蔚来能够在风口浪尖中依然挺立在第二位,除了品质上做到优良外,是因为官方提供专门的二手车渠道,进行免费安装充电桩以及换电池服务,这种给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保值率。
至于吉利、比亚迪以及荣威等品牌为什么保值率更加低迷,与他们“油车”出身的背景脱不了干系。后面的纯电动车型大多都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而已,并非进行完全的电动汽车研究,许多方面与佼佼者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4、保养服务
人们常听到的电动汽车保养贵,其实这完全是对它的污蔑。确切来看,网上的言论应该指的是电池的更换费用昂贵以及一些电路设备的维修上成本较高。电气设备的更换确实需要昂贵的费用,前提是这个模块出现例如线路烧蚀短路等严重情况。如果只是代码程序的混乱,维修还是比较简单的。
从各大论坛以及周围的真实用车群体来看,电动车的故障率不高,并没有网上个别带节奏的人说的夸张。相反,保养费用比燃油车少了太多。新能源汽车的小保养主要是常规检测,价格在100元左右。大保养则需要对制动液、冷却液以及变速箱油等进行检查更换,但不是每次都同时更换,平均下来一次也就300元左右。每年2次小保养+1次大保养大概就是500元。
5、安全保障
蔚来、理想都被“自燃”风波弄的焦头烂额,就连老大哥特斯拉也难逃自燃的魔爪。许多消费者在看到这些事件后,因为本来就对纯电动汽车保持怀疑态度,此时更加吓退了一批持币观望的人群。
不管是哪个品牌的自燃现象,官方都给予了解释。基本上可以说清与技术设计是无关的,这一点可以给予纯电动汽车一些信心。假如存在风险,车企会召回相关车辆。例如力帆汽车决定对2017年12月1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生产的部分力帆650EV300纯电动车进行召回。
其实燃油车的自燃事件比纯电动汽车多,但是人们往往注意到想要注意的。对新兴事物本身就抱以更严苛的态度,自然就会对于这样的事件更加敏感。不过生命是基于一切的前提保障,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必须在安全性能上严格规范设计,这一点的确不能算是消费者的小题大做。
综上所述,电动汽车并非那么的不堪。相反,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愿意相信这个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导者。至于网上甚嚣尘上的言论,大伙儿应该理性分析看待。诚然,中国电动车市场的起步较晚,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国内造车新秀们也不容易,顶着巨大的压力,消耗着大量的资金维持运转。技术上在努力追赶,优惠福利上也不负于消费者。如果这时候底下的人毫无凭据的散播“新能源汽车谁买谁后悔”的观点,就是不给自己国家的产品一丁点儿的机会。选择自由、言论自由,这些都应该在正确的三观之下。
一、自燃风险
有的新能源车型在充电的过程中发生燃烧,而有的车型则是发生碰撞或者是涉水之后引发燃烧事故。
二、电池原因
新能源车型使用的是三元锂电池,如果电池充电充电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结晶并且刺穿电池隔膜引发短路。而新能源车型的电池布局放在底盘当中,如果行驶到一些坑洼不平的路段或者是路上有碎片,一旦磕碰到电池就有机会发生自燃。
新能源车主正确做法
1、作为新能源车型的车主也可以时常为自己的爱车做检查,譬如每到5000公里就回到4s店检查电池的工作状况。
2、叫师傅检查底盘有没有破损的痕迹。在充电的时候应该根据厂家的要求进行操作。这样都能有效的减少新能源车型的安全隐患。
安全是汽车的第一大问题,所以说很多人也都觉得开车最注重的就是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不然的话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三亚有一辆新能源轿车疑似失控坠海,大家也都感觉到很害怕。虽然说新能源轿车也是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大家也是应该很好的注意。因为新能源轿车的装备也是和普通轿车不一样,所以说大家千万不能够随便的去使用这种车辆。
良好的心态看待新能源轿车有专家表明研究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结构和普通汽车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大家也是应该很好的看待这种车辆,不然的话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相信每一个人也都不愿意发生这种意外状况,不然的话也会让自己很痛苦。虽然说新能源汽车给人们带来便利,但是配件问题还是会有一定的差异。
希望大家提高安全意识所以说大家也是应该很好的看待这种情况,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些意外状况的发生。新能源轿车也是主要依靠电池作为配件,所以说在安全性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大家也都觉得这种车辆容易发生一些小意外,这也会让人们感觉到很痛苦。所以说大家在使用这种车辆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些意外伤害。相信每一个人也都不愿意看见这种痛苦的事情发生,因为这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新能源轿车存在的安全隐患是比较多的,有很多人也都是不能够接受的。
新能源轿车存在安全隐患希望每一个人也都能够很好的注意这方面的情况,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之前能够格外的注意。虽然说新能源轿车给人们带来便利,但是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还是需要注意的。这一次的事故也是让很多人感觉到比较害怕,相信很多人在使用之前也都会比较谨慎一些。
江苏南京的一地下停车场,发生了一起新能源车辆充电发生爆炸的事件,涉事的车辆是一台沃尔沃XC90 T8车型,是一台主打插电混合动力的车型,充电时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从现场的状况中能看出,这台沃尔沃XC90是发生突发的爆炸情况,涉及的旁边两台豪车并没有被火烧的情况,从受损情况来看,更像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非自燃。
沃尔沃XC90 T8也是一台百万级别的豪车,售价上百万,是进口姿态引入中国市场。车型或将直接报废,四个车门包括玻璃以及发动机舱都受到巨大的冲击,车旁还分别停放了一台保时捷帕拉梅拉以及丰田的威尔法,这两台都是百万级别的豪车。还波及到了旁边两台百万级别的豪车,这次的保险金额也不便宜。
许多追随者将事故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联系在一起。特斯拉和威玛在内的许多汽车品牌仍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抱有极大怀疑,该产品因电池热量失控而起火爆炸。店主在后备箱里放了一个野餐用的煤气炉,车主忘记关闭气瓶开关。车辆刚刚充电,气体遇到火花,导致火灾和爆炸。事故符合瓦斯爆炸的特点。只有瓦斯爆炸才有这么大的威力,而且没有太多的燃烧痕迹。
安装在前排座椅外侧的安全带固定拉线位于特定位置。当驾驶员和前排乘客进入车辆时,可能导致安全带固定拉索反复弯曲,超过拉索的屈服强度,长期疲劳磨损可能导致拉索断裂。如果车辆发生碰撞,从而增加事故中人身伤害的风险。前挡风玻璃雨刮器臂螺母的安装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拧紧力矩不足。它可能会减少甚至失去前挡风玻璃雨刮器的功能,增加事故风险,并存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