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几个国家的经济特点

调皮的小天鹅
柔弱的黑夜
2023-01-31 12:50:32

几个国家的经济特点

最佳答案
干净的小兔子
明亮的冬日
2025-08-03 09:01:50

实在太多了,先说一个法国的

法国的经济发展特点与生产布局变化

法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中,曾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个资本主义大国和第二大殖民帝国,但由于本身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的不同,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生产布局的特征,与英国有较大的差异。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虽然实施了保护关税等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农业发展的措施,但由于拿破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等原因,延缓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当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并垄断了世界工业品市场和确立了世界海上霸权之时,法国才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时期(1820~1870年) 蒸汽机迅速增加,从1820年的39台,增加到1869年的32789台。机器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并在印刷、造纸、金属加工工业中迅速推广。煤炭和生铁的产量增长了10几倍,分别从工业革命前的88万吨、11万吨,增长到1869年的1346万吨和138万吨,钢铁产量达10万吨。机器大生产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农村的封建势力,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分给了农民,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农场日益发展,其中一部分是在小农两极分化中,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农场;另一些是在大革命中掠夺了大量土地的资产阶级经营的农场,这些资本主义农场虽仅占全部农户的5%,但却占有全国40%以上的耕地。在此期间法国的小麦增长了1倍左右,农业产值增长了1.5倍,农业产值从超过工业产值的近50%,到60年代末降为占工业产值的62.5%。

在此阶段,法国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经济大国,但却比英国落后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1)缺乏煤、铁资源。法国的煤炭资源从储量到质量,远不能和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相比拟,而且多分布在闭塞的地区。如最早开采的圣太田—勒克勒佐煤田,位于中央高原东北边缘的卢瓦尔河上游与罗讷—索恩河谷之间,地势崎岖,卢瓦尔河水浅流急,罗讷河比降大,均不利航行,运输不便;50年代后大力开发的北部诺尔—加来煤田,虽位置条件较好,但煤层分布不规则,埋藏又深,开采不利,很长一个阶段,北部煤田只具有地方性作用。法国的铁矿资源比较丰富,但洛林高原的铁矿含磷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冶炼困难。

(2)农村中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在全国的农户中,占有10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顷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0%。这些小土地所有者的长期存在,对法国经济有着强烈的影响。首先,小土地所有制把广大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造成工业缺乏劳动力(不象英国在“圈地运动”中,使大量农民进入工厂);其次,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一家一户的土地越来越少,生活贫困,并大都是自给自足的生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买不起机器,有机器在小块土地上也不宜使用,使农业生产发展不适应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缓慢,是造成整个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资金不足。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法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在工业革命时期,金融资本家也大发其财,积累了巨额财富。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国的政局动荡;工业生产缺乏原、燃料和廉价劳力,利润较低;广大小农生活贫困,为高利贷提供了广泛的活动场所,所以法国的资本中,信贷资本居领先地位。银行家把钱借给国家;并通过银行,以发债券,提供贷款等借贷资本形式向外国政府与企业进行资本输出;同时从事各种投机活动。高利贷资本吸引走了大量可以用以经营工业的资金,使国内的工业由于资金缺乏,而发展缓慢。

工业革命时期形成了法国中部采煤、冶金工业集中区和北部以里尔—鲁贝为核心的工业区。中部区内,勒克勒佐、圣太田在采煤工业的基础上,建立了钢铁工业,成为法国最早的重工业区,有法国“鲁尔”的称号,其附近的里昂,在传统的丝绸纺织的基础上,形成丝纺织工业,全国4/5以上的丝织机集中在这里。北部工业区,以诺尔—加来煤田的开采为动力,在德南建立了钢铁工业,并随着英国人在此投资和输入技术、机器,在原有毛纺织业和麻纺织业的基础上,棉纺织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形成采煤—钢铁—纺织为主的工业区。这两大工业区的规模和水平远不能与英国中部老工业区相比。由于法国煤炭缺乏,又运输不便,除两大工业区外,只在西部港口地区和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小规模的工厂分散分布。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法国的铁路线路逐步修通,并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通向四方的星状铁路网。铁路为巴黎地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巴黎传统的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得到很大发展,并建立了重工业。所以直到产业革命完成的60年代末期,巴黎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在法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服饰和奢侈品的生产,在60年代末期,其产值为全部采矿与金属加工工业产值的2.6倍,巴黎是主要的中心。

由于法国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到60年代末工业革命完成时,已被美国和原西德所超过。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朝(1870~1913年) 法国的经济仍发展缓慢。1870年法国发动了普法战争,并很快宣告失败。普法战争使法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战争使法国损失了约130亿法郎,战后又付出了50亿法郎的赔款,并将铁矿资源丰富的洛林地区和工农业都很发达的阿尔萨斯地区割让给了德国,使法国丧失了1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50万人口和约1/4的纱绽及一些工矿业。这样使得原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更加突出:矿产、燃料严重不足;资金更加缺乏,生产设备陈旧无力更新,国内企业投资进一步缩小,而大量资金外流;小农经济仍在总农户中占多数,而且在高利贷和赋税重压下,贫困破产,一方面土地进一步集中在大农场主手中,另一方面众多的小农经营更加土地分散,生产落后。法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870年法国工业占世界10%,1913年降为6%,与俄国相当。

在此期间,法国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加剧,形成垄断,过渡到帝国主义。因其工业发展缓慢,资本集中的程度,远不如美、德等国。但其银行资本集中程度很高,并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形式与英国不同,英国资本大多输向殖民地,经营殖民地的工业和庄园,而法国资本仍以借贷资本形式投放出去,正象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法国的“国外投资主要是在欧洲,首先是在俄国,并且多半是借贷资本即公债,而不是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法国帝国主义与英国殖民帝国主义不同,所以叫做高利贷帝国主义。”

在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中,法国加紧殖民掠夺。到1914年法国的殖民地达1060万平方公里,相当其当时本土面积的20倍,并统治了5550万的人口。先后侵占了亚洲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非洲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刚果、加蓬、马达加斯加岛和西非大部分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法属圭亚那等地。法国对殖民地残酷榨取,同时设立银行,硬性发行公债,进行债务剥削,并廉价收购原料和产品,而很少对殖民地的生产企业投资,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相比,法国的殖民地工业更加落后,经济结构极其畸形。

这个阶段中,法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于铁路建设的大量需要,和1879年托马斯炼钢法的发明,用碱性耐火材料做炉衬,可消除生铁中的磷,使钢铁产量迅速增加,从1870年的8万吨,增加到1913年的2200万吨。北部地区的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电的使用,使阿尔卑斯山区开始建立工业用水力发电设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短距离输电比较合算,所以,在东南部铝土矿开采的基础上,在阿尔卑斯山区建立了炼铝业和电化学工业。以里昂为中心的丝纺织工业,由于用电作动力,有了很大发展,并在印染业的基础上发展了化学工业,纺织机械也逐步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建立的新工业部门——汽车制造、化学、机器制造、电机制造等,大多分布在以巴黎为中心的地区。东部汝拉山麓地带,由于普法战争时期阿尔萨斯等地移民的涌入和企业的迁移,使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到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工业布局已显现出集中于勒阿弗尔—马赛—线以东的特点。

到1913年法国的从业人口中,农业占37.4%,工业占33.8%,农业从业人口仍超过工业从业人口,法国还是一个农业工业国。

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年)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领土是主要战场,经济受到很大损失。由于法国是协约国成员,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战后法国的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第一,法国从德国手中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取得对萨尔煤产区的代管权。洛林丰富的铁矿,因托马斯炼钢法的出现,虽然含磷高,能够大力开发利用,洛林的收复使法国炼铁生产能力提高70%,炼钢能力提高50%,从此成为法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萨尔丰富的煤田,特别是优质的炼焦煤,大大缓解了法国煤炭不足的问题。萨尔地区直到1959年才并入原联邦德国。阿尔萨斯丰富的钾盐,发达的农业与纺织业,增强了法国工农业的实力。原料、燃料问题的解决,钢铁、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为法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第二,德国付给法国81.5亿金马克的赔款,并多以低折价的实物,特别是以煤炭来偿还,对法国工业的发展极为有利。第三,法国从德国手中夺得了叙利亚、黎巴嫩、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扩大了殖民地版图,对战后原料、粮食基地和工业品市场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战后对遭受战争破坏地区的恢复,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20年代,法国工业增长速度超过其它资本主义国家,1926年法国工业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重工业就业人数占到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48%,在经济中确立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工农业国。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中,法国的危机时间持续得特别长,经济一直处于严重衰退之中,使法国工业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1937年降为仅占5%,同时农业危机也因其小农比重大,技术水平与单产低,价格高,国内、国外市场均狭小,而更加深重。当法国还没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第二次大战即爆发,法国大片领土被法西斯德国占领。战争期间,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44年8月法国才获得解放。

这一阶段(1914~1945年),法国的汽车、航空、化学、电机、橡胶等工业部门获得迅速发展,其它部门,如机械制造、冶金、采矿工业也有较大增长。巴黎仍是汽车、飞机、机械制造、化学等工业的中心。沿海港口勒阿弗尔和马赛附近用进口石油发展了石油工业。克勒蒙菲朗成为重要的橡胶工业中心,里昂在原有纺织工业的基础上,人造纤维工业发展起来。以巴黎盆地为中心的北部地区,由于资本主义大农户比重大,拖拉机、各种农业机器和化肥的使用量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其劳动生产率和单产大大提高,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所以,东部地区的工、农业仍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 战后经济的恢复,使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刺激了固定资本投资的增长,工业投资的重点是重化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并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设备,使劳动力大规模地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也开始向机械化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50年代末,戴高乐执政后,法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59~1974年的15年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超过美国(3.9%)、英国(3%)和原联邦德国(4.7%)。其经济增长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设备更新,扩大和兴建了一些工业部门,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钢铁、化工、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都实现了大型化。

(2)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为农业提供大量农用机械、化肥、燃料油等,并降低价格,同时鼓励扩大农场规模和支持农产品出口,到60年代中期,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农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并增加了出口。

(3)重视教育与科研工作,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74年法国除大学以外的教育经费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7%,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4%,此比重居资本主义国家首位。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法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在1951~1975年的25年间,年均增长4.3%。

(4)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共同的农业政策,使法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共同体的成立,使法国的国外市场扩大,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法国向共同体成员国的出口,从1955年占出口总额的23%,增加到1976年占50%,在此期间,法国向共同体成员国的出口额增长了23倍。法国是共同体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每年可从共同体的农业基金中获得大量出口补贴。同时共同体的价格政策,使得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可用保证价格收购,保证农户少受损失。这些政策,大大刺激了法国农业的发展。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战后实施国家“计划调节”。从1947年开始执行第一个“计划”(1947~1953年)至第三个计划称为“现代比与装备计划”;从第四个计划(1962~1965年)起,改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每个计划都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确定重点发展的内容和计划指标,如1970~1975年的第六个计划,强调调整工业结构;1989~1992年的第十个计划,核心是为迎接1992年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作准备,加快经济适应性调整。这些计划虽然对私人企业没有约束力,但由于政府通过国家预算、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各种信贷机沟,在财政、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采取各种政策,推动“计划”的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调节和促进作用。

1974年以后,由于国际上石油价格暴涨,使法国这个能源缺乏的国家,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国内经济部门间比例失调,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在新技术革命中,法国又起步较晚,所以自此,进入经济缓慢发展时期。1965~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4.0%,而1980~1990年下降为2.2%,低于美国和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5~1990年年均增长率为2.4%。

战后,由于原、燃料进口的数量和比重的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敦刻尔克、福斯临海钢铁企业的建立,塞纳河口勒阿弗尔、鲁昂和地中海沿岸马赛一福斯石油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巴黎为中心的多种工业的发展,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西南部地区,随1949年拉克气田的发现、1954年帕朗蒂石油储量的增加以及比利牛斯山区水电的开发,使其成为法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加之战争前后航空工业向西南地区疏散,使其发展成为法国的航空、宇航工业区,图卢兹、波尔多、巴荣讷、波城等均为航空工业中心,同时化学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的工业有所发展,生产力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变。

最新回答
强健的路人
沉静的书本
2025-08-03 09:01:50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法国退居世界第四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下来。其原因是:

一、人口增长缓慢及城市发展不平衡

历史上法国曾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4世纪初人口已达1600万,占欧洲总人口的1/6以上,由于国内长期政治动乱、连年战争和《民法典》中规定必须平分遗产等多种原因,1760年前后,法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的国家。1750—190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不到3.7‰,因此劳动力资源短缺,后备力量不足,是制约法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当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向新大陆移民时,法国却是人口净移入国家。

法国巴黎一直作为政治中心,使全国的权力、财富、文化活动和人口都集中于此,巴黎人中就占全国人口的1/6,因此,法国虽然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4%,但中小城镇居多,这种城市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制约了大工业企业的发展。

二、煤、铁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

法国的煤炭资源从储量到质量,远不能和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相比拟,而且多分布在闭塞地区。如最早开采的圣太田—勒克勒佐煤田,位于中央高原东北边缘的卢瓦尔河上游与罗讷—索恩河谷之间,山势崎岖,卢瓦尔河水浅流急,罗讷河比降大,均不利于航行,运输不便。50年代后所开发的北部煤田,虽位置较好,但是,煤层分布不规则,埋藏又深,开采不利。法国虽有铁矿资源丰富的洛林,但也在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国钢铁产量从1870年的118万吨增加到424万吨,而同期美国则由12万吨增加到1035万吨。美国成为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国家,法国到1913年,农业从业人口仍然超过工业从业人口,还是一个农业工业国,在工业结构中轻工业占较大比重。

三.传统工农业结构的制约

1、传统工业结构的束缚

法国历史上工业结构特殊,以轻工业为主。服饰业、高级化妆品和奢侈品制造业历来十分发达,直到19世纪末仍在法国工业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860年时,仅巴黎一地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工人就有6.3万人。70年代初,即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1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类工业多以手工劳动为主,适合采用分散型的小企业形式,不宜集中,因此阻碍和抑制了大型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新机器、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影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

2.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

法国农民在18世纪末的大革命中,都获得了一小块土地,以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汪洋大海般的小农队伍。按理说,由于小农的不稳定性,它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两极分化,导致土地的日益集中;但是由于十分猖獗的高利贷资本作祟,法国的小农分化极为缓慢。1881,在全国的农户中,占有10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户占总数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顷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0%。小土地所有制把广大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造成工业缺乏劳动力;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一家一户的土地越来越少,生活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小农经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买不起机器,即使有机器在小块土地上也不便使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缓慢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四、资金缺乏

1、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

法国对农民不象英国通过大规模圈地的暴力方式迅速积聚资本,而是通过租税盘剥进行的。对外殖民掠夺虽然也是其来源之一,但由于在同英国的争霸战争中失败,殖民地范围大大缩小,因而殖民掠夺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意义远不如英国突出。

2、高利贷资本盛行

早在封建时代,法国的高利贷资本就比较发达。革命后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又获得进一步发展,几乎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19世纪中叶成立的几家大银行,主要是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很少直接投资于工业企业,从而使工业企业缺乏资金。

五、交通不发达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法国的铁路线路逐步修通,并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通向四方的星状铁路网,到1870年,铁路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而德国1872年时,铁路已达22426公里,并且还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了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就修通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贯穿全国各主要工业区的运河。与英、德相比较,落后的交通条件也是影响法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六、复杂的政治环境

从国内看,法国在近代史上发生的革命多、政变多。在大革命后有七月革命、二月革命、9月4日革命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有两次里昂工人起义、六月起义、巴黎公社起义等。尤其是1852-1870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波拿巴缺乏其叔父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但却像拿破仑一样具有称霸欧洲乃至全球的野心。在统治法国的十几年里,先后发动了侵略意大利、中国、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地的战争。穷兵黩武,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政策的连续性,阻碍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从国际关系看,法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欧洲大陆的领土扩张,争取欧洲霸权。从16世纪开始,法国就处心积虑地夺取意大利的地盘。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的统一战争,更让法国不愿在欧洲又出现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国。1870年发动了普法战争并很快宣告失败。普法战争使法国损失了约130亿法郎,战后又付出了50亿法郎的赔款,并将铁矿资源丰富的洛林地区和工农业都发达的阿尔萨斯割让给德国。这不仅使得原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更加突出,而且从此德法两国成为宿敌。战败的法国时刻都在想着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工业区,重建欧洲霸主地位,德国也始终把法国作为欧洲霸权的最强有力的争夺者。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把法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一战前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就决定把大部分兵力放在西线,一战中法国本土作了四年主战场,经济受到很大损失。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对法国有利,不仅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取得了对萨尔煤矿的代管权,20年代法国工业境增长速度超过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但二战的爆发,法国大部分领土被法西斯德国占领,经济又惨遭破坏。因此,外部环境的不安宁也影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健忘的早晨
狂野的未来
2025-08-03 09:01:50
世界煤炭储量前十名的国家:

第10名、加拿大,煤炭预估储量达到65亿8200万吨。

第9名、哥伦比亚,煤炭预估储量达到67亿4600万吨。

第8名、哈萨克斯坦,煤炭预估储量达到336亿吨。

第7名、乌克兰,煤炭预估储量达到338亿7300万吨。

第6名、德国,煤炭预估储量达到406亿9900万吨。在德国,煤炭生产总量的50%用于发电,但德国其它的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第5名、印度,煤炭预估储量达到606亿吨。印度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7%。

第4名、澳大利亚,煤炭预估储量达到764亿吨。澳大利亚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8.9%。

第3名、中国,煤炭预估储量达到1145亿吨。中国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13.3%。中国还是世界上煤炭开采量和煤炭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第2名、俄罗斯,煤炭预估储量达到1570亿1000万吨。俄罗斯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18.2%。另外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第1名、美国,煤炭预估储量达到2372亿9500万吨。美国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27.6%。美国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总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美国的煤炭储量分布均匀,东部多优质炼焦煤、动力煤和无烟煤,热值较高、灰分低,不过含硫量高;西部煤质相对较差,多为次烟煤和褐煤,热值低,但含硫量较低。

激情的铃铛
美满的玫瑰
2025-08-03 09:01:50
煤炭工业俄罗斯煤炭工业具有储量大、煤种全,资源与生产布局集中以及储、产、销之间分布不平衡等特点。煤炭资源总地质储量为6万亿吨以上,其中焦煤占1/5,硬煤和褐煤各占2/5。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纬60°以北的亚洲地区,特大型的通古斯、勒拿、泰梅尔和济良煤田均位于此区,目前还没有条件开采,而煤炭开采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纬60°以南地区。乌拉尔以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占全俄的9/10以上,煤炭产量占8/10,而消费量仅占2/10。由于储、产、销分布不平衡,必然造成煤炭向欧洲地区大量远距离的运输,最大运距达1000~3500公里。

俄罗斯煤炭生产量到1990年为3.95亿吨,在中、美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有20多个主要煤炭产区,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库兹巴斯、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顿巴斯东部、南雅库特和莫斯科郊区等煤田。 库兹巴斯煤田,位于南西伯利亚,大部分在克麦罗沃州境内,煤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第一大煤炭基地,煤炭产量达1.5亿吨左右,约占全俄的1/3以上,其中炼焦煤占一半左右,为全俄第一大炼焦煤生产基地。煤田地质储量大,约1410亿吨,煤层厚,1米以上煤层占可采层的90%以上。库兹巴斯的煤炭,以前的供应范围较广,现在有80%供应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输往其他地区的比重逐渐缩小。

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位于东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南部,矿区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主要为褐煤,并分布有少量焦煤和硬煤。褐煤地质储量达6000亿吨,其中适于露天开采量达1500亿吨,煤层多、厚度大、发热量大,很有发展前景。煤炭产量达5000万吨,主要为露天开采,是俄罗斯开采成本最低的煤田。其所产褐煤适于就近发电,或用于气化和液化。

伯朝拉煤田,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伯朝拉河流域,有“北极圈外的顿巴斯”之称。煤田地质储量为2650亿吨。该煤田为卫国战争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炼焦煤基地,产量已达3000万吨以上。伯朝拉煤的4/5以上供应西北区,部分供应中央区和伏尔加—维亚特卡区。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俄罗斯的煤炭生产基地。库兹涅茨克煤田的简称。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东南部的克麦罗沃州境内的托木河流域。位于西西伯利亚东南部库兹涅茨克山同萨莱尔岭之间。煤田呈西北- 东南走向,长300千米,宽100千米,面积为2.67万平方千米。煤炭的工业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炼焦煤占俄罗斯工业储量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