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哪条只装煤炭的铁路,因为太挣钱被誉为印钞机?
我国从清朝末年就开始修建铁路,如今有着“基建狂魔”之称,更是新增了不少铁路,铁路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营业里程将达到有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里公里,位于世界第一。
我国铁路网络虽然发达,但据说我国大部分铁路是不盈利的,当然也有少部分盈利,少部分中的极少部分又赚了满盆钵,比如有一条铁路只运输煤炭而不运送旅客,因为太赚钱了,而被誉为印钞机,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条铁路呢?
这条赚钱的铁路名为大秦铁路,是从山西大同到达河北秦皇岛的铁路,专门做煤炭运输,也是我国境内第一条重载铁路兼煤运通道干线铁路。这条铁路于1983年开始进行勘察设计,1985年开始正式动工建设,直到1992年才竣工投入运营,到如今已经有27年时间了。
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大秦铁路累计运送煤炭60亿吨,那么60亿吨到底是多少呢?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些煤炭装满我国铁路载重最大的货车,可绕赤道22.5圈;如果这些煤炭都用来发电的话,更不得了了,可满足我国4亿城镇居民15年的生活用电。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的里程653千米,有37个货运站点,列车种在速度也仅80公里,光从这些角度来看,它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但它却以中国仅1%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全国铁路20%、全国13%的煤炭运输量,而且我国五大发电集团、349家主要电厂、10大钢铁公司等企业以及上亿居民的生活用电都依赖它。
建成27年来,大秦铁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沿线工农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强大的承载能力和惊人的盈利能力都在它身上得到体现,有资料表明,在2018年大秦铁路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5.44亿元,平均每天净利润近4000万,难怪会被誉为“印钞机”了。
目前,我国“西煤东送、北煤南运”及“长距离、多周转”的煤炭物流格局难以改变,要想控制煤炭物流成本,运输是关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物流成本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依然是控制物流成本的最重要环节,占全部物流成本一半以上管理成本和利息成本合计所占比重超过20%,比上年小幅提高仓储成本,保险成本,配送、流通加工、包装成本所占比重均较上年略有提高。
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煤炭物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整个煤炭物流领域依旧存在问题。
一是滞后的动力。由于国内主要铁路煤运能力不足,煤炭运输效率低,导致公路煤炭运输量持续增加。同时,煤炭储配基地建设滞后,致使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集疏运系统不匹配,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公路和水路运输基础设施设备不配套,公路煤炭运输和港口中转效率不高。
二是煤炭物流各自为政。目前,国内煤炭物流服务存在“小、散、弱”的问题,大多从事运输、仓储、装卸等单一业务,综合服务能力弱。同时,部分物流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供应链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设施利用率低。
三是沉重的物流税费。煤炭物流各环节税率不统一,不合理收费多,税费重复征收。
未来发展趋势
一是物流成本仍将上涨。
未来煤炭产量仍有增长空间,加上煤炭开采呈现逐渐西移的局面,煤炭的分布及运输距离的变化,无疑将增加物流运输的成本。此外,通常铁路运输成本和港口装卸成本相对固定,水路和公路运输成本因市场化程度较高而随行就市。
另外,受资源紧张、资金约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加大,煤炭单位物流成本上升不可避免。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三西”地区煤炭外运总量将达到15亿吨,据此推算到2015年,“三西”地区煤炭物流总成本将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8.4%。
二是输煤变输电。
在煤炭重要产地建立煤炭加工基地,对煤炭进行加工,加工成相关煤炭产品后再进行运输。可以在煤炭重要产地建立发电站,将煤炭变成电以后通过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
三是铁路市场化加强。
根据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需求26亿吨。考虑到铁路、港口,生产、消费等环节不均衡性,需要铁路年运力28亿吨至30亿吨。铁路规划煤炭年运力30亿吨,可基本满足煤炭运输需要。
随着未来铁路运力的释放,其市场化改革更加明显。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通知,此次准池铁路的市场化运作,是基于包神铁路货运价格的进一步开放。继准池铁路之后,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的铁路项目也有可能逐步获得自主定价权。
四是新的贸易生态圈形成。
如今在互联网环境下,出现了贸易模式的颠覆性创新。这种颠覆性创新就在于去中间环节,互联网就是去中间环节,去掉中间环节就缩短了时间、减小了环境的压力。
五是强化物流信息化。
未来国家将扶持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加快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完善煤炭物流标准体系,促进煤炭物流产业升级。先进煤炭物流技术装备,在主要煤运通道推广应用重载专用车辆及相关配套技术装备,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减少煤炭物流各环节能耗和环境污染。
六是煤炭大物流。
按照《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将加快铁路、水运通道及集疏运系统建设,完善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物流通道网络,增强煤炭运输能力,减少煤炭公路长距离调运。
山西加强晋煤外运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由北向南依次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大秦线:
大秦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是中国西煤东运的主要通道之一。大秦铁路是中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1992年底全线通车,2002年运量达到一亿吨设计能力。
为最大限度发挥大秦铁路作用,有效缓解煤炭运输紧张状况,自2004年起,铁道部对大秦铁路实施持续扩能技术改造,大量开行一万吨和两万吨重载组合列车,全线运量逐年大幅度提高,2008年运量突破3.4亿吨,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铁路线。
神皇线:
神黄铁路自陕西省神木神东煤田大柳塔东至河北省黄骅市的黄骅港,全长815千米,是中国“西煤东运”的第二大通道。由神朔铁路和朔黄铁路所组成。全线地形复杂,桥隧相连,桥,隧、涵占线路总长的30%,神朔铁路自陕西神木县大柳塔镇至山西朔州市,正线全长266公里;朔黄铁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东至河北省黄骅市。
神朔铁路从1996年7月1日开通,2002年11月1日全长588公里的朔黄铁路已正式全线通车。神黄铁路是I级干线,双电气化。全线共有桥梁356座(总长74257m),隧道129座(总长94023m)。输送能力为6800万吨/年,远期可达1亿吨/年。
焦日线:
焦日铁路由新月铁路和新菏兖日铁路组成:
新月铁路(新乡——博爱县月山站)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起自新乡站,东连京广线和新菏线,向西经新乡西、获嘉、修武、焦作,至博爱县境内的月山车站,最后与太焦线、焦柳线和侯月线连接。全长79.817公里,沿途经11个车站。重点控制工程为月山枢纽改造工程。
新月线、新菏线,贯通东西,是山西、豫北能源基地连接华东沿海工业区的主要通道。连接太(原)焦(作)、侯(马)月(山)和焦(作)柳(州)三线,是晋煤南运、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之一。
新菏兖日铁路由新兖铁路和兖日铁路组成:第一段,新兖铁路西起河南新乡,东至山东兖州,全长305.303公里,其中在山东境内的长度为190.679公里。第二段,兖日铁路起于京沪铁路的兖州站,向东沿蒙山和沂山所夹山谷到临沂,与胶新铁路交汇,终于日照站。由于此前日照设市前,车站设在石臼所。
1、晋煤外运三条铁路的起点都在山西。
2、晋煤外运三条铁路的重点都在华北港口。
3、晋煤外运三条铁路的煤炭通过港口出海。
上游产业链:煤炭行业上游涉及到的主要为生产装备,如采掘机、掘进机、电线电缆、锚杆锚网、支护器具、运输工具、通信器材、人员防护器材。
目前我国的煤炭流通企业总量约为10 万家,规模偏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企业分布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偏低,为不同规模的煤炭流通服务商提供了生存空间。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动煤炭开采企业的整合。
煤炭流通市场也将趋向集中,这将逐步提高煤炭流通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小规模煤炭流通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不断缩减,大规模、跨区域的流通服务商将成为主流。
由于我国煤炭生产集中在西、北部地区,而煤炭消费集中在东、南部地区,煤炭生产基地远离消费中心,我国煤炭流通呈现"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运输距离长,而且跨越不同区域,需要多种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海运、河运)接续。
因此,运输成为我国煤炭流通的关键环节。我国煤炭运输以铁路、水运、公路3 种方式为主。铁路以其运力大、速度快、成本低、能耗小等优势成为煤炭陆上运输的主要方式。
目前,约64.3%的煤炭运量是依靠铁路运输,而煤炭也是占用铁路运量最大的货种,占我国铁路运力的55.1%左右,在山西、陕西和蒙西主要产煤的"三西地区"主要运输通路上,煤炭运输所占的铁路运力比例高达90%左右。
未来铁路仍将在煤炭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 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需求26 亿吨。考虑铁路、港口,生产、消费等环节不均衡性,需要铁路运力28亿至30 亿吨。因此,能够获得稳定而充足的铁路运力是煤炭流通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本条规定以外的煤炭销售和运输,暂按现行有关规定办理。第八条 煤炭生产企业须按国家年度煤炭分配、运输计划,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与运输及购煤单位签订规范的购、运、销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并及时记录、掌握合同履行情况。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第九条 年度、月度煤炭运输计划的调整、变更。
1、用煤部门、用煤地区或供煤地区的国家年度分配计划总量的变更,由要求变更的部门、地区于变更执行月的35天以前,向煤炭部提出变更的理由和具体变更内容,由煤炭部商国家计委同意后办理。
2、用煤部门、用煤地区或供煤地区的国家年度分配计划总量不变,只在同一省、市、自治区的范围之内变更用煤单位或供煤的矿务局(矿、地区),由要求变更单位的主管部门于变更执行月的35天以前,商有关省、市、自治区的煤炭主管部门及有关铁路、交通部门同意后办理,报煤炭部备案。
3、年度供需总量不变,部门、地区供需计划不变,月度计划内供需时间的提前、错后以及供需煤炭品种、质量的变更,由要求变更的单位于要求变更的执行月的35天前,商对方及有关铁路、交通部门同意后办理,报有关省、市、自治区煤炭主管部门备案。
4、涉及铁路限制口、港口通过量的变更,须报煤炭部商有关部门同意后办理。
5、违反“煤炭合理运输流向”的变更,按“煤炭合理运输流向”的规定办理。第十条 月度煤炭运输计划,按以下规定执行:
1、按照铁路、交通部门核定的月度煤炭运输计划均衡发运。
2、铁路运用车、非运有车均需按本办法规定发运煤炭。
3、凡本办法未规定的其他有关煤炭发运事项,暂按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三章 月度煤炭铁路、水路联运计划的编制第十一条 月度煤炭铁路、水陆联运运输计划(简称“月度煤炭运输计划”,含通过铁路限制口、港口计划,下同),由煤炭部统一组织编制。第十二条 对月底煤炭运输计划,按照国家计划签订的购、运、销合同(或运输、购销合同)和按照本办法办理的调整、变更计划,不得随意变动。第十三条 各级煤炭主管部门,按本办法指导和组织所属煤矿编制月度煤炭运输计划。第十四条 月度煤炭运输计划采取“统一规定、分级管理、规范编制”的方法编制。
1、各省、市、自治区煤炭主管部门在编制各月度计划开始的45天前,在对所属矿务局(矿、地区)编制月度计划和调整、变更计划的情况进行审核研究后,制定出编制月度煤炭运输计划方案,于编制月度开始的35天以前报煤炭部统一审核。
2、煤炭部于各编制月度开始的30天以前,对各省、市、自治区煤炭运输主管部门提出的编制月度各矿务局(矿、地区)煤炭运输计划方案,进行审核,经确认符合规定和确定进行调整后,即作为编制月度煤炭运输计划的依据方案,下达到省、市、自治区煤炭主管部门。
3、各省、市、自治区煤炭主管部门,根据煤炭部确定的编制月度煤炭运输计划依据方案,指导才组织所属矿务局(矿、地区)进行编制。如因特殊原因需变动时,必须经煤炭部同意。
4、月度煤炭运输计划按铁路部门规定的时间,由各省、市、自治区煤炭主管部门统一向铁路、交通部门提出。
5、各省、市、自治区煤炭主管部门,于每个编制月度开始的35天以前,必须将铁路、交通部门核定的上月煤炭运输计划以及有关情况报煤炭部。
2005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发展,运输需求旺盛,运能持续紧张。面对煤电油运“瓶颈”制约状况,铁路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深入开展“多拉满载、挖潜提效”活动,不断扩充运输能力。通过深入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实现了运量大上、收入大增,运输生产主要指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运输效率主要指标刷新纪录。2005年,国家铁路货物列车平均总重达到3038吨,比2004年增加104吨;货车周转时间实现4.92天,比2004年压缩0.02天,相当于每天节约运用车2300多辆。机车车辆运用效率提高,带动了装车数的大幅提升,全国铁路日均装车继2003年突破10万辆、2004年突破11万辆之后,2005年突破12万辆,达到122448辆新水平。
货物运输继续快速增长。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包括行包运量)269296万吨,比2004年增长8.1%。其中,国家铁路完成231839万吨,比2004年增长6.6%。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周转量(包括行包周转量)20726.03亿吨公里,比2004年增长7.5%。其中,国家铁路完成19533.35亿吨公里,比2004年增长6.8%。
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268349万吨,比2004年增加20219万吨,增长8.1%。其中,国家铁路完成230920万吨,比2004年增长6.6%。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0535.87亿吨公里,比2004年增长7.5%。其中,国家铁路完成19346.12亿吨公里,比2004年增长6.8%。
全国铁路完成行包发送量947万吨。其中,国家铁路完成919万吨,比2004年增长7.6%。全国铁路完成行包周转量190.16亿吨公里。其中,国家铁路完成187.24亿吨公里,比2004年增长6.7%。
重点物资运输得到有力保证。为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全国铁路拿出90%以上的运力保证重点物资运输,关键时期全力以赴突击抢运。全路煤炭运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129038万吨,比2004年增运12254万吨,增长10.5%。完成粮食运量11839万吨,比2004年增运241万吨,增长2.1%。完成石油运量15291万吨,比2004年增运1040万吨,增长7.3%。确保化肥、棉花等农副产品运输,完成化肥农药运量7815万吨,比2004年增运1011万吨,增长14.9%。圆满完成受灾和贫困地区捐助物资、禽流感防疫物资、特运、军运、专运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神舟飞船等运输任务。
旅客运输持续增长。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15583万人,比2004年增长3.4%,创出近17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国家铁路完成110651万人,比2004年增长3.1%。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6061.96亿人公里,比2004年增长6.1%。其中,国家铁路完成5833.20亿人公里,比2004年增长5.8%。
换算周转量持续攀升。全国铁路完成总换算周转量26787.99亿吨公里,比2004年增长7.1%。其中,国家铁路完成25366.56亿吨公里,比2004年增长6.6%。
运输收入总量再创历史新高。2005年国家铁路完成运输收入2019.1亿元,比2004年增加224.7亿元,增长12.5%;同口径增加169.7亿元,增长9.5%。其中,完成货物运费收入1105.7亿元,比2004年增加162亿元,扣除调价等因素同口径增加107.0亿元,增长11.3%;完成客票收入638.0亿元,比2004年增加45.1亿元,增长7.6%。
年内,全路在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增运增收的同时,适应“3•18”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努力压缩成本支出,统一支出标准,减少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盘活资产,经济增长质量有新的提高,全年实现利润总额85.8亿元。
多元经营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全路多经系统在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中,迅速整合原铁路分局多经系统,建立和完善辅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推进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大力推动多元经营规范发展,坚持敞口接收运输主业分流人员,取得了创收创利创岗的新成绩。全路多元经营完成营业收入987亿元,比2004年增加152.3亿元,同比增长18.2%;实现利润26.97亿元(不包含处置不良资产影响当期利润的因素),比2004年增加3.13亿元,同比增长13.1%。截至2005年末,全路多元经营铁路职工24.87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1.56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