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与炭反应为何不体现酸性
表现酸性就是反应后溶液中仍有硝酸根(引自龙门专题化学)
C+4HNO3浓=加热=4NO2↑ +CO2↑ +2H2O
碳与浓硝酸反应产物为CO2、NO2,显然没有酸性。
至于为什么没有硝酸根,是因为溶液中不可能产生碳的阳离子。
举个例子:4HCl浓+MnO2=加热=Cl2↑+2H2O+MnCl2制氯气的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产物生成了MnCl2,显示了HCl酸性
生成了Cl2,显示了HCl的还原性
不能!
1.但浓硝酸可以,反应条件是加热
不反应得原因是:稀硝酸氧化性不够
2.单质炭的还原性很强,可以从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得出
3。
c+2hno3=加热=co2(气体符号)+2no2(气体符号)+h2o
碳与浓硫酸(要加热哦):剧烈反应,放热,有大量有毒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固体膨胀成类似于“黑面包”的形状。
在中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两个化学方程式:
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2H2O
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4H2O
可见,浓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不少同学认为这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只是硝酸的浓度不同,反应的结果:第一个反应中N(+5)被还原成了N(+4);而第二个反应中N(+5)被还原成了N(+2)。由此得出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的错误结论。
一般说来,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并不是根据硝酸(实际是N(+5))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由硝酸的浓度来决定的,硝酸越浓,它的氧化能力就越强。
C+4H++4NO3-=CO2(气体)+4NO2(气体)+2H2O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
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分子式为HNO3,纯HNO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市售浓硝酸质量分数约为68%,密度约为1.4g/cm3,沸点为83℃,易挥发,可以任意比例溶于水,混溶时与硫酸相似会释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需要不断搅拌,并且只能是把浓HNO3加入水中而不能反过来。浓度在(86%~97.5%)98%的硝酸叫“发烟硝酸”,因这种酸更易挥发,遇潮湿空气形成白雾,有腐蚀性并且有毒要注意戴聚乙烯塑料手套以及特别的口罩。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⑴S→H2SO4 S+O2(点燃)→SO2
SO2+H2O→H2SO3(亚硫酸)
2H2SO3+O2→2H2SO4(硫酸)
(也可以被认为是SO2先被氧化为SO3,SO3再与水反应生成H2SO4)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2(点燃)=SO2,2SO2+2H2O+O2=2H2SO4
⑵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a.NO→HNO3(硝酸)
2NO+O2=2NO2,3NO2+H2O=2HNO3+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H2O+3O2=4HNO3
b.NO2→HNO3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2H2O+O2→4HNO3
(*注:元素后的数字为脚标,化学式前的数为化学计量数。)
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被酸雨危害的作物
一般说来,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就越高,导致PH值越低。
2. 大气中的氨
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气体。由于它的水溶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京津地区土壤PH值为7~8以上,而重庆、贵阳地区则一般为5~6,这是大气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释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的分布状况。
3.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N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一半,在南方约占三分之一。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视的。
5.天气形势的影响
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以是从远处迁移来的。
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会释放二氧化硫到空气中,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同时高温燃烧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其在大气中与氧继续作用,大部分转化成为二氧化氮,遇水或水蒸气就会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实际产物要复杂的多,碳的氧化物CO、CO2都有可能产生.
随着HNO3浓度的变化,NO2、NO、N2O等都有可能得到(即使一直是浓硝酸).
燃烧最有可能是CO,但氮的一些低价氧化物也有可能被点燃.
所以不好判断是什么物质在燃烧.
另外,该实验具有危险性,注意防中毒.
浓硝酸、稀硝酸参加的反应都有这个特点,产物特别复杂.往往不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