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市煤枯竭的原因
广西合山市是一个县级市,因煤而生,却又曾因煤枯竭而衰。上个世纪末,随着一车车煤炭绝尘而去,留给合山的除了满目疮痍的矿山,还有巨大的产业真空。
2009年,合山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除了煤啥都没有的合山,在煤逐渐枯竭的日子里,如何转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8年来,合山的转型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但8年的摸索,已让曙光渐渐显现:白色的碳酸钙产业被培育起来,接力煤炭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废弃的矿山被改造成了矿业博物馆,工业旅游发展起来,填补了这座城市旅游业零的空白。
在合山街边一座公交车站的广告牌上,记者看到了这座城市的Logo,一个写意的山字。“最底下黑色的那横代表煤,往上中间的红色代表电,顶上那一层绿色的代表宜居生活。这个标志修改了很多稿,大家最满意的是这个。我们合山的发展就是这样,一层层过渡,从煤到电,然后到绿色宜居的生活”合山市委书记莫莲说。
不再子承父业的矿工子弟们
街道旁的百年老树,废弃的工人电影院、具有年代感的旧房砖瓦、锈迹斑斑的运煤钢轨……在合山,昔日煤矿大开采时期的符号还随时可见。
从出生到现在,合山市北泗镇北泗村的冯江流一直待在这座城市。从小生活在矿上的他,亲眼看到曾经的煤矿棚户区,成为了高楼林立的城区。
在漫长的时间里,几代人在这里出生、学习、恋爱、工作,黑色的煤一点点浸染这些人、这些家庭。合山煤矿始采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计划经济年代,它的产煤量占据广西的1/4,为广西经济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
冯江流是典型的合山矿工子弟。“我爷爷爸爸们那一辈就在这挖煤。”冯江流说。冯江流的父亲工作时正好赶上合山煤矿的“黄金时段”。那时父亲有使不完的力气,家里也添置了小汽车,乐呵呵地挖着似乎一辈子也挖不完的煤炭。
到上世纪90年代,矿区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最后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冯江流的父亲也到了退休的年纪,远离城区的矿区也像老一辈矿工一样,很难融入城市发展脚步,逐渐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近万矿区人口,像冯老先生一样感叹生活艰难。
2009年,合山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利用国家给予的支持政策,尽快找寻转型之路成为了合山迫在眉睫的任务。
“那时我们最担心的是社会安定和矿工们将来的生活。”莫莲说。
据统计,合山采煤的最高峰曾经达到年产250万吨。随着资源枯竭的现实,合山市关闭了6万吨以下矿井20对。
据了解,其实合山的地下还是有煤,而且还可开采多年。但是合山煤的品质不好,含硫很高,热值低的同时污染大。同时,由于多年的开采,采空区不时发生塌陷和造成居民房屋开裂等地质灾害。
关停煤矿时,那些投入巨资的民营老板们想不通,矿工们也想不通,为什么就不能挖煤了,不挖煤了日子还怎么过?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也在那时萌发出来。
“为了解决矿工们的生活问题,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对矿工们进行培训,千方百计促就业。我们还建设了大量的保障房,让他们从矿山棚户区里搬出,在解决了他们居住问题的同时,也让他们融入了城镇生活。”莫莲说。
在这过程中,冯江流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子承父业,而是从事地上白色的碳酸钙行业,成广西科锐公司企划经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老一辈的矿工子弟,有了自己的生活奔头。采访中,记者看到的很多像冯江流一样的矿工子弟无不笑脸盈盈。
在推进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合山矿务局进行了改制和资产重组。很多的矿工及他们的后代,象冯江流父子一样离开了煤矿,踏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废弃矿山变身为工业旅游项目
在保障矿工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合山市大力抓好非煤产业的培育。工业旅游就是无中生有发展起来的产业。
今年年初,一条关于合山市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合山市发布消息,以50万元重奖征集“记忆之城”工业旅游项目规划设计的“金点子”。
“记忆之城”工业旅游项目核心区位于合山市里兰片区,总面积约3000亩,项目范围内保存有较完整的工业采矿遗迹,主要有大片的棚户区、原矿区机关大楼等。
合山市要搞旅游了,这对于没有风景区的合山市而言本身就是一大新闻。合山的旅游项目以矿业遗迹为素材,利用这些如今还保存良好的矿山遗迹和合山独特的煤矿历史文化,通过对其进行修复、加固和升级改造,变废为宝打造具有矿业文化节的工业旅游景区。以“记忆”的魂魄,装点废旧矿区,让“记忆之城”,成为合山人民的时代记忆、成为人类工业的时代记忆,建设一个集“工业文化旅游“、“地质科普教育”、“人文历史记录”以及“时代发展展示”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
一条蜿蜒的铁路延伸到树林深处,两旁爬满藤蔓,鲜花绽放。记者眼前的这一条条彩虹桥如诗如幻。游客骑着铁路自行车穿过彩虹桥的霸屏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国家矿山主题公园的环卫工人李德林今年51岁了。他从事地下井水排水14年。李德林回忆,当时黑色的煤变成各种颜色的钞票,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在地下从事开采工作很危险,空气里粉尘很多,每到下雨天,道路上基本都是泥浆。“工作面越来越大,出煤量越来越少,资源枯竭了,该关了”。 李德林说。
矿山公园不远处是村民以前的老房子。大多数人都搬到了新家,只有少数村民还住着老房子。这些老房大多是土坯房,年久失修。“这里的房子,以前还住着好些人家。要是刮风下雨,大家都担惊受怕。现在好了,村里准备把房子修缮一下,改造成乡村旅游景点,把到矿山公园旅游的游客吸引过来。”正在路边树下下棋的居民们说。
“在‘十三五’规划中,合山的定位是把合山打造成‘富、强、美’工业旅游园林城市。”莫莲说,煤电两大工业曾是合山发展的主打产业。百余年的开采留下丰富的生产遗迹,经过巧妙利用,成为了合山走出困境的“宝藏”之一。
当年,合山煤矿开采有广西“三个第一” (广西第一家煤矿企业,广西第一座坑口火电厂、第一条运输煤炭的窄轨铁路的生产遗迹)。如今,合山市利用厚重的百年老矿和工业文化历史,锁定转型重点目标——发展工业旅游,筹集1.5亿元把老旧矿山、矿区棚户区、老火车站、老铁轨等看似毫无用处的废品,打造成“一城一轨一园”三大工业旅游产品。
富有工矿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让资源枯竭型城市踏上工业旅游发展之路,为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合山以第一名成绩跨入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备选县行列。工业旅游已经成为合山转型发展的新支点、新动力。
如今周末带孩子到合山骑骑铁路自行车、到十里花廊拍一组婚纱照,已经列入柳州、来宾游客们的旅游项目单。2014年,合山市接待游客总数为8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2015年,合山市举办了广西首届工业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总数为108万人,实现旅游收入8.8亿元,增长率达到28%;去年,该市接待游客总数为135.61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1亿,增长率达到31.19%;虽然基数不大,但是合山旅游发展几乎是呈几何时的增长。工业旅游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脱贫1920人,合山十里花廊景区入选全国旅游扶贫优秀示范项目,并获得了广西十大创意奖。
“合山工业旅游起步晚,但是发展工业旅游我们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合山将紧紧围绕以发展工业旅游为重点的全域旅游新模式,力争到2018年底,年接待游客量达2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年旅游综合税收占本市财政收入25%以上。”市长潘振学对合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碳酸钙产业成为新支柱
除了工业旅游,碳酸钙产业也是合山市近年来培育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产业。目前,已有6家碳酸钙生产企业入驻,预计可实现产值约17亿元。
合山市石灰石储量约15亿立方米,表露面积10平方公里,其碳酸钙含量在95%以上,白度在90%以上。具有“轻、白、纯”三大特点,可满足各种碳酸钙产品生产需求。合山市充分利用碳酸钙资源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大力打造碳酸钙粗加工、精细加工及相关产业链。
11月2日,记者走进广西科锐钙化物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看到,已经投产的区域,机器轰鸣,货车进进出出;正在建设的工地,工人忙绿的生产着,到处一派繁忙景象。
2015年,广西合山虎鹰建材公司入驻合山。广西合山虎鹰建材公司经过生产实践,不断创新,对石灰石、电厂废渣等进行二次加工,进行二次利用,使企业真正成为“循环经济企业”。
随着合山市转型发展的程度不断加深,“一业独大”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被打破,煤炭采掘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降低,广西重要的新型火电能源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形成“煤-电-粉煤灰-综合利用”、“电-冶炼-炉渣-综合利用”循环闭合产业链框架,碳酸钙产业、石材深加工、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等非煤产业已具雏形。
“目前,合山钙系列产业蓬勃发展,产品有精制灰钙粉、熟石灰、优质块灰、重质碳酸钙、超细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纳米活性碳酸钙等,产能约120万吨。”合山市市长潘振学说,“碳酸钙产业集聚效应,将为合山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增添新活力。”
工业旅游和碳酸钙产业的发展,使合山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统计,合山市资源采掘业产值由2007年的5.09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2.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下降至2016年的16.5%。2016年,合山市实现GDP总量30.44亿元。在转型改革阶段,合山市三产比例从2007年的13.8:48.8:37.4,变化为2016年的14.1:38.5:47.4;且自2015年起,第三产业占比稳定超过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8年过去,废弃的煤矿棚户区,种植着稀稀疏疏甘蔗的贫瘠土地,已换了一副新面孔。尽管如此,合山由于历经百年煤炭开采,辖区内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采煤沉陷区,虽然合山市从2011年起一直努力推进煤炭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部分废弃矿山、废弃矿井生态环境得到整治恢复,清除了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但合山市辖区内因历年采矿引起的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害、地下水源污染和枯竭,水土流失严重的状态还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要完成对全市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任务还非常艰巨。要成为绿色宜居城市,合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走红网
1. 煤炭价格上涨原因:进口煤炭大幅减少。 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大量电厂采购大量进口煤炭填补缺口,使得今年的煤炭需求量远高于往年。但7-11月份,我国
2. 煤炭价格上涨原因2:内蒙古煤炭产量下降。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产量大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煤炭管理和安全检查的影响,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已经严重减少。据国家统计,1-11
3. 煤炭价格上涨原因:夏季电力需求高,冬季煤炭需求高
(2)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据调查,全国96个国有重点矿区中,缺水矿区占71%,其中严重缺水矿区占40%。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 被排出,这些矿井水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据统计,中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2000年,全国煤矿的废污水排放量 达到27.5亿t,其中,矿井水23亿t,工业废水3.5亿t,洗煤废水5000万t,其它废水450 0万t。
(3)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因煤炭开采形成的废气主要指矿井瓦斯和地 面矸石山自燃施放的气体。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 为CO2的21倍。据统计中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甲烷70~90亿m?3,约占世界甲烷总 排放量的30%,除5%左右的集中回收利用外,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矿区地面矸石山自燃 施放出大量含SO2、CO2 、CO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煤矸石产出量很大,其排放量约占煤矿原煤产量的15%~20%。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有煤矿现有矸石山1500余座,历年堆积量达30亿t,占地5000ha。另据1994年的矿山环境调查, 淮河以北半干旱地区的1072座矸石山中,有464座发生过自燃,自燃率达43.3%。
(4)为满足社会对洁净煤的需求,中国原煤入洗比例连年提高。1999年原煤入洗量3.17亿 t,入洗比例3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入洗比例达到48%。原煤被入洗的同时,也排放出大量 的煤泥水污染土壤植被及河流水系。据调查,因洗煤全国每年排出洗矸4500万t,洗煤废水 4000万t,煤泥200万m3。
(5)在中国,由于煤炭生产与消费之间巨大的空间差异,导致“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 长距离运煤格局。运输中产生的煤尘飞扬,既损失大量的煤炭,又污染沿线周围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1999年全国铁路运煤量为64917万t,平均运距为550km;经公路运输或中转到 铁路的煤炭量达6亿t,平均运距为80km。若以0.5%的扬尘损失计算,因运输向大气中排放的 煤尘达600多万t,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6)中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形成以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要危害 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也是中国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 ,全国废气中SO2排放总量1995万t,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612万t,生活来源的排放量3 83万t;烟尘排放总量1165万t,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953万t,生活烟尘排放量212万t;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目前中国煤气化技术和合成气制甲醇技术的应用都已经比较成熟,而甲醇制烯烃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验装置上也已经比较完善。
最早提出MTO工艺的是美孚石油公司(Mobil),随后巴斯夫(BASF)、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环球石油公司(UOP)及海德鲁公司(Hydro)等相继投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MTO的工业化。1998年建成投产采用UOP/Hydro工艺的20万吨/年乙烯工业装置,截止2006年已实现50万吨/年乙烯装置的工业设计,并表示可对设计的50万吨/年大型乙烯装置做出承诺和保证。
截止2006年已经获得批准,在建和将要建设的甲醇能力超过500万吨/年,处于规划中的项目能力接近3000万吨/年。发展甲醇制烯烃,可以延伸甲醇下游深加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甲醇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2009年2月,神华包头180 万吨/年煤基甲醇制 60万吨/年烯烃项目被列入中国石化振兴规划。神华包头、大唐多伦和神华宁煤的煤制烯烃项目预计将于2009 和2010 年相继建成试车。煤制烯烃同样吸引了跨国石化企业的关注,陶氏与神华共同推进的陕西榆林煤制烯烃项目将在2009 年完成调研,道达尔宣布将成为中国煤制聚烯烃项目的长期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