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航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沿革
1952年8月,创办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9月,更名东北第一工业学校
1955年1月,沈阳第一工业学校
1956年1月,恢复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校名
1958年12月,更名沈阳航空学院
1960年2月,更名沈阳航空工业专科学校
1969年3月,更名国营第251厂
1972年9月,更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10年3月,更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截止2014年7月,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办学规模 院系设定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20个教学单位,开办本科专业57个、专科专业4个。
教学单位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 计算机学院 民用航空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与环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理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社科部 体育部 工程训练中心 研究生学院(研究生部) 国际教育学院(外事处) 空军后备军官学院 创新学院本科类专业
经济学 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文学 英语、日语、广告学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物理学 工学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网路工程、物联网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交通运输、飞行技术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消防工程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旅游管理 艺术学 表演、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科类专业
交通运输 空中乘务 电子信息 计算机网路技术 文化教育 套用英语 艺术设计传媒 表演艺术 师资力量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教职工近1700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48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0人。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教学名师9人,校级教学名师28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3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38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45人拥有博士生导师近20人、硕士生导师324人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 *** 教授。
新校区图书馆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凤田(专职)。
教学建设截至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5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沈航一号飞机模型国家级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安全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飞行器设计、飞行器制造工程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机械振动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飞行器设计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行器制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特色专业
多元文化共存下的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路工程
省级示范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空中乘务、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省级重点支持专业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通信工程、安全工程
省级紧缺人才培养专业
飞行器动力
省级精品课程
英语、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电路信号与系统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高校创新团队
能源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热能工程团队、人工智慧与知识工程团队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团队,物理教学团队,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及振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环境工程教学团队、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可在8个领域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拥有国防科技工业局"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级高水平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
截至2014年,设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力学
(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
能源与环境工程
(目录外二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计算机套用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设计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通用航空飞行器设计与制造
(目录外二级学科)
软体工程
(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设计学
(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工程
机械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控制工程
计算机技术
软体工程
安全工程
航空工程
工业设计工程
专业硕士授权点
工程硕士(含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体工程、安全工程、航空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等8个专业领域)
工信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省级高水平重点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与理论、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套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机械设计及理论、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所1个、省部级研究院(所)9个。
类别 级别 名称 实验室 部级 国防科工委航空制造工艺数位化重点实验室 省级 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大规模分散式系统重点实验室 数位化工艺仿真与试验技术重点实验室 清洁能源(联合)重点实验室 先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航空装备制造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 航空轻合金及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市级 数位化制造工艺测试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 省级 知识工程与人机互动技术工程中心 辽宁省雷射再制造与雷射成形技术工程中心 研究院所 国家级 中航工业沈飞国家级技术中心沈航研究院 省级 通用航空研究院 航天技术研究院 机载设备研究院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研究院 材料研究院 可再生能源研究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院士工作站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套用技术研究所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专用仪器设备研究所 科研成果1958年10月,由沈航师生自主研制的"沈航一号"飞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受到举世瞩目。当前,沈航大学科技园是辽宁省人民 *** 重点建设的大学科技园之一,年产值超亿元。
空乘专业学生沈航先后承担国家863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2012年科研经费达1.4亿元。2009-2014年,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500余篇。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达百万册中文报刊3600余种非书资料6.5万余件电子图书50万余册购置、自建中外文资料库30余个。
学术刊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航空制造工程知识工程动力与机械工程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安全与环境工程基础科学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等。该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资料库、万方数据收录。
学术交流沈航与法国皮卡迪大学、韩国航空大学、俄罗斯西伯利亚航空航天大学和阿穆尔国立技术大学等8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近些年来,派出600 余人次赴国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在校留学生500余人。 聘请兰宁格等国外知名学者担任 *** 教授。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实施了"2+2"人才培养模式,与法国艾普萨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法国工程师。先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
现任领导 姓名 职务 学术职务 杨凤田 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维 党委书记 博士生导师 陈保东 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博士生导师 芮小苗 党委副书记 -- 卢建平 副校长 -- 林峰 副校长 -- 王琦 副校长 -- 尹峰 纪委书记 -- 佟刚 副校长 --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太阳能专家近日宣布成功研发太阳能转换率超过40%的全新系统,这是截至目前有报道以来的的最高记录。科研团队首先在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实验室的室内测试中达到了该记录,再经过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批准后在美国进行了户外测试,同样认证有效。
澳大利亚高级光伏中心主任同时也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MartinGreen表示:“这是有报道以来将太阳能转换为能源的最高的能源转换率。”这项成就的达成使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包括由澳大利亚公司RayGenResources所提供的“能源塔”聚热器和来自波音子公司Spectrolab的高效能光伏电池,而达到如此高效率的原因是使用特色特殊设计的光学低通滤波器用于拒绝光谱中的杂质,从而提升能源吸收
更多光伏行业资讯请访问https://www.solarbe.com/查看
cnbeta网站
CCUS团队
煤炭能源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煤炭能源低碳转化与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这些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再利用或者封存于地下。因此,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个集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研究于一体的新的温室气体控制方向。低碳能源研究院CCUS团队整合了学校水文地质、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电力工程等学科的优势研究资源,引进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优秀博士。团队首席专家有秦勇教授、冯启言教授等。团队依托“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封存重点实验室”,重点对煤层储存CO2的机理、能力评估和储存技术、煤炭燃烧前CO2的捕集与提纯技术、CO2资源化再利用技术、CO2地质封存安全监测技术以及CO2捕集与封存的经济、管理与政策等方向开展研究。
煤地下气化研发团队
煤地下气化研究在中国矿业大学已有近30年历史。先后在江苏徐州,河北唐山、山东新汶、内蒙乌兰察布、甘肃华亭等地进行了大量半工业、工业试验。取得了井式“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地下导控气化新技术、深冷空分制氧系统制备地下气化剂新技术、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2010年5月我校在甘肃华庭进行的“矿区难采煤气化绿色低碳开采与绿色煤电产业化”示范试验,成功点火运行。日产气量16万标准立方米/天,空气煤气热值平均5.45兆焦耳/标准立方米, 水煤气热值10.26 兆焦耳/标准立方米。尤其是在地下气化炉的燃烧可测可控性、产气优质稳定性、气流的畅通性和炉体的密闭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煤炭清洁转化与利用角度,将我国数千亿吨经济不可采的以及大量滞留的煤炭采用地下气化方法变成煤气,然后发电或者化工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碳能源低碳转化途径。为此,研究院整合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的优势研究资源,引进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优秀博士形成了“煤地下气化研发团队”。首席专家是王作棠教授。团队重点对煤地下燃烧的催化剂与抑制剂的研发、导控工艺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燃烧控制机理、多联产技术、工业设计等开展重点攻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煤炭地下导控气化绿色开采新理论与工艺;
2、基于“三下一上”滞留煤条带充填气化开采的岩层控制理论及技术;
3、煤炭地下导控气化过程测控技术研究;
4、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工程技术装备研究;
5、煤炭地下导控气化工程技术经济研究;
6、煤气甲烷化与发电的能源化工多联产新技术。
碳资源高效利用研发团队
随着新的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开发,从长远看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渐减少。煤炭的能源属性弱化的同时,其资源属性将强化。碳资源高效低碳利用研发团队整合学校化工学院、材料学院和有关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引进了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及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及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团队首席专家是魏贤勇教授。团队致力于用可分离和非破坏性或轻度破坏性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在此基础上开发温和条件下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定向转化和反应混合物精细分离的新工艺,以期实现重质碳资源中有机质的高附加值利用,形成相关技术的产业链。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煤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分析和定向转化
2. 煤焦油、煤液化重质油和残渣及重质石油的精细分离
3. 沥青基高性能炭材料的制备和功能性大分子的合成
4. 生物质的温和解聚和高附加值利用
5. 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生物质能研发团队
尽管我国人多地少,发展生物质能受到一些限制,但是我国土地农业利用率高,每年生产大量农作物副产品如秸秆等是生物质能的主要原料。目前国际生物质能研究的热点是:具有可选性和总体效益的高级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开发、生物燃料在燃烧与热力过程中的转化机理、生物燃料的理化特性对可靠性的影响、生物质能转换设备、可靠与低成本的能源作物、新的生物制炼技术、新一代交通使用的生物燃料等。低碳能源研究院生物质能研发团队整合化工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等的相关优势资源,引进日本、挪威等国家高级专业人才。首席专家是宗志敏教授。主要在生物质的温和解聚和高附加值利用、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
碳足迹调查、监测与评价研发团队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通常也被称为“碳耗用量”,是一个用于描述某个特定活动或机构产生温室气体(GHG)排放量的术语,它是评价部门、行业或企业、个体排放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一个国际通用指标。其中的“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的越多,排放二氧化碳也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由此可见,碳足迹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因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
煤炭生产的碳足迹应该如何科学测算?碳足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研究院的碳足迹调查、监测与评价研发团队主要研究煤炭开采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扰动的碳足迹当量计算方法;煤炭开采中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方法;煤炭加工中碳足迹计算方法;碳足迹监测技术等。团队首席专家是张绍良教授。
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研发团队
这里的低浓度瓦斯主要是指矿井风排瓦斯。瓦斯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因此将这些低浓度瓦斯收集、提纯并利用起来,对减少煤矿的碳足迹作用十分明显。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研发团队整合安全工程、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工程、电力工程等优势研究资源,针对乏风瓦斯的采集、提纯、运输和综合利用等的关键技术难题展开研究。该团队正在组建中。
新能源研究所
新能源研究所由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热能、电子、光学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纯多晶硅材料、高效多晶硅材料、光伏能源关键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生物质能源、风力发电技术等。研究所与德国RWE公司、乌泊塔尔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伯明翰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承担“973”、“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为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节能减排研究所
节能减排研究所由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安全、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地球物理、电气工程、采矿工程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层气抽采与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技术、矸石充填采煤技术、呆滞煤炭资源再开采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研究所与德国RWE能源公司、波鸿工业技术大学、DMT公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邦科学研究组织(CSIRO)、西澳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肯塔基大学,波兰煤炭科学院、西里西亚工业大学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
矿区生态环境研究所
矿区态环境研究所由环境、测绘、采矿、地质、岩土工程、资源与城乡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与管理等学科共同组建,主要从事矿区矿山生态遥感监测技术与理论、矿山生态风险评价、矿山生态演替过程模拟和演替规律、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矿山生态修复政策以及矿山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研究所为矿山企业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研究所与德国波鸿工业技术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大学、莱布尼兹生态环境研究所,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和西安大略大学保持亲密合作关系。研究所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
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
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面向江苏省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所需的重大高新技术需求,针对燃烧前CO2捕集、分离与提纯以及CO2在地质环境储存的重大地质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大力推进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使重点实验室总体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形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能力。搭建高起点的CCS研究与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大力培养和引进能够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建设一支在国内同学科领域具有强大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
CCS技术体系十分庞大,牵涉到物理、化学、地学、工程等众多领域,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的研发优势,在燃烧前捕集和地质储存两大领域、三大方向重点攻关。
(1)煤基CO2燃烧前捕集关键技术体系
煤基CO2燃烧前的捕集思路是通过煤的气化生成H2和CO2,H2直接用于燃烧,CO2则捕集起来,所以重点实验室将通过煤基分解化学过程、合成气体理化性状等的基础研究,重点研发低温煤脱硫、降灰和气化一体化集成工艺,达到提高煤热值利用率、获得较高纯度CO2的目标;同时重点研发低温制冷捕集CO2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捕集技术方案。
(2)CO2地质储存关键技术体系
CO2地质储存的关键技术包括处置场所的地质评价、处置量评估、CO2注入技术以及深部含水层/煤层/油田处置CO2的多物理过程的模拟等。该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形成一套地质处置场所评价指标体系、CO2储存量估算标准与规范、CO2灌注井施工技术、管道、井孔及设备防腐技术、防堵防垢技术、灌注关键技术及相关参数等;开发深部含水层/煤层/油田处置CO2的多物理过程的模拟系统和地下CO2环境演化模拟系统。
(3)CO2地质储存状态监测技术体系
该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将地震法、电磁法、电阻率法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起来用于CO2的稳定性探测,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体系。
中国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美国能源部有关负责人、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丹。阿维祖院长,出席签字仪式。
刘振亚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方面所作的工作。刘振亚指出,世界能源发展正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解决世界能源问题,必须转变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方式,加快实施“两个替代”、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配置与利用,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刘振亚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市场分析、政策咨询、并网运行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中美能源合作再上新水平,为实现世界能源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丹。阿维祖在致辞中,对中国国家电网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高度赞同。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为深化中美能源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和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院长丹。阿维祖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成立于1974年,拥有1500多人的研发团队和近7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交流人员,拥有世界一流的太阳能、风能、储能等领域的科研设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1 简介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为应对能源危机于1974年11月设立的政府间组织,总部设于法国巴黎。国际能源署致力于预防石油供给的异动,同时亦提供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他能源领域的统计情报。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形态
国际能源署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全球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系统,改进全球的能源供需结构和协调成员国的环境和能源政策。国际能源署秘书处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统计的权威。秘书处每月发行一期石油市场报告,一年发行两期全球能源展望,这两种能源报告在世界上都颇具影响力。
国际能源署有约200位员工主要来自于其29个成员国的能源专家和统计人员。他们开展广泛的能源研究、数据汇编、出版刊物和向公众传播最新的能源政策分析结果及提供良好的实践建议。主要出版物:《石油市场报告》(月报)、《煤炭信息》(年报)、《电力信息》(年报)、《油气信息》(年报)和《世界能源展望》(每年出版)。
3 总结及思考
国际能源署(IEA)是一个政府间的能源机构,其目标是提高能效及技术的可靠性,评估最新的能源技术,减少使用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和与非成员国合作。它具有强大的数据资源和专业化的技术团队,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能合作共事,同时分享成果。
2.2 英国石油公司(BP) 网址:BP Global
1 简介
BP(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后BP简称成为正式名称)是世界领先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之一,总部位于伦敦,在全球约80个国家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业务领域包括: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市场营销和石油化工以及润滑油业务。BP为客户提供运输燃料、光热能源、油品零售服务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石化产品。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形态
作为一家主要以经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全球化企业,BP掌握着全球能源市场的最新数据,并以此开展一系列关于能源统计分析和能源展望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定期以报告或出版物的形式呈现,相关的成果主要有《BP世界能源统计》、《BP世界能源展望》、《BP技术展望》。
(1)《BP世界能源统计》
《BP世界能源统计》已有64年历史,它主要提供全球能源发展动态的客观数据,严谨地逐年记录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分析石油、天然气、煤炭、非化石燃料等各类燃料的发展状况。《BP世界能源统计》被政府、业界和媒体视为优质、客观和及时的全球能源市场数据来源。
(2)《BP世界能源展望》
《BP世界能源展望》是BP公司每年出品的重要行业报告之一,旨在通过洞察能源市场不断演变的贸易模式、能源结构以及环境挑战,为促进全球能源问题的讨论做出贡献。报告详细解读了全球能源未来发展趋势,透过纷扰复杂的短期能源价格波动来甄别未来20年间影响能源市场的长期因素。
(3)《BP技术展望》
BP于2015年11月发布《BP技术展望》。这是BP第一次与全球业界分享BP能源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技术发展在未来30-40年对全球能源版图的影响。《BP技术展望》汇集了此前BP内部专家的能源技术分析,以及商界和学术界著名专家的研究发现,阐述了可供行业和政府选用的能源领域的技术和政策,提供了减少碳排放的各种方法。
3 总结及思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BP非常注重技术的战略研究,研究范围已波及到能源领域的各个行业,BP的研究更倾向于宏观能源领域的分析和解读。
2.3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EIA) 网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1 简介
美国能源信息署是由美国国会设立的能源统计机构,创建于1977年,隶属美国能源部。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能源信息署的宗旨是通过提供有关能源政策的信息及能源预测和分析,提升决策理性和市场成效,促进能源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社会公众对能源政策的认知程度。EIA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包括能源数据资料、分析、预测、及信息产品说明。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形态
EIA是美国的能源数据及分析预测的主要信息来源。根据法律规定,EIA进行独立的信息报道,不受政府的影响。EIA主要研究内容有能源的生产、储备、需求、进出口和价格等各个方面,同时对上述各项内容提出分析意见并对当前关注的各种问题作专题报告。
成果形式主要是以发布周、月、年度报告,以及专题报告的形式呈现。周报告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生产、消费与市场,天然气储备及最新报告。月报告包括短期能源展望、天然气月报、电力月报、能源每月评论等。年度报告包括国际能源展望、能源评论年度报告、天然气年度报告、煤炭年度报告、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年度报告等。专题报告包括能源价格、北极区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家电力概况及区域性分析概要等。
3 总结与思考
EIA对能源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能源数据资料搜集、信息分析、信息预测。大多数能源数据资料由EIA工作人员收集,通过统计调查表向能源生产商、信息使用者、运输者以及其他一些企业收集能源数据资料。公司和用户则直接向EIA提供报告,有些数据来源于商贸协会和其他政府部门等。EIA信息分析有技术性报告和有关能源问题的分析文章,包括经济、技术、能源生产、价格、分销、储备、消费和环境影响等各个方面。EIA的信息预测涵盖各种能源类型。预测内容包括供应、消费、价格和其他重要因素。短期预测的时间范围在6-8个季度,中期预测可延伸到未来20年。
2.4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IEEJ) 网址:http://www.ieej.or.jp
1 简介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创建于1966年6月,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它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重要的能源研究所。IEEJ旨在从国际经济整体角度出发,针对能源领域开展研究活动,通过客观分析能源问题,提供作为政策制定依据的基础数据、信息和报告,以此促进日本能源供应和消费行业的发展。IEEJ成立后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也在拓宽其研究领域,将环境问题和能源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纳入其研究主题。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形态
IEEJ主要负责为日本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能源基础数据和信息。日本本国能源资源匮乏,但从未放弃其在能源科技方面争取领先地位的追求和实干,尤其在以技术进步提高能效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主要研究内容有:一是国际能源动向,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是日本国内的能源市场研究,包括产业的趋势分析;三是能源需求的分析和预测;四是能源政策和企业经营战略等课题的阐明和建议;五是国际能源有关单位和交流,共同合作项目的推进。IEEJ在预测中十分看重技术进步的影响,设置了相应的参考情景和技术进步情景。在成果形态方面,IEEJ会定期发布报告,出版相关的专著。IEEJ网站主页还提供了论文检索和统计情报功能,但是统计情报功能针对会员开放。
3 总结与思考
IEEJ的目标是致力于从全球角度考虑日本和亚洲的能源经济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案,成为日本和亚洲能源相关问题研究领域一流的智囊机构。IEEJ在组织架构、人员等方面都比较完善。
2.5 未来资源(RFF) 网址:Home |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1 简介
未来资源(Resources for the Future)成立于1952,总部设在华盛顿,是美国非营利性的独立研究机构,其主要运用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以实现对能源和自然资源问题的研究。该机构被公认为是资源经济学领域的先驱。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形态
RFF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能源和电力,环境经济学,森林,土地利用等。能源和电力领域主要包括:生物量和植物生物燃料,电力市场与监管,能源效率,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页岩气等技术领域。在成果形态方面,RFF主要有出版资源杂志,讨论文件、发布简报,和同行评审的报告等。
3 总结与思考
2011日,RFF的人员包括75名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大多数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经济学,同时也有很多人持有高级学位涉及工程、法律、生态、城市和区域规划、美国政府、公共政策和管理及其他领域。高端人才、行业专家以及任职于政府机构的要员成为其主要的人力资源,这或许是开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因素。
2.6 国网能源研究院 网址:国网能源研究院
1 简介
2009年10月25日,国网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它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和直属科研单位,是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与运营管理研究机构。国网能源院拥有一支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研究能力较强、专业特色鲜明的能源研究咨询人才队伍,形成了由首席专家、各研究领域高级专家、专家及各层级研究咨询人员构成的人才梯队,并与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外聘专家、高级顾问、高级咨询等团队相结合。国网能源院在编员工193人。其中研究咨询人员148人,占在编员工总数的76.7%;高级职称人员66人,占在编员工总数的34.2%;博士78人,占在编员工总数的40.4%。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形态
国网能源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力行业规划、能源与环保、电力供需分析、企业战略与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财会审计、电力价格、能源统计与分析等领域。
《中国电力》杂志,月刊,原名《电力技术》,创刊于1956年,1993年更名为《中国电力》,由国家电网公司主管,国网能源研究院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等国际期刊数据库收录。
《能源研究观点 专报》是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是集纳国网能源院已发表论文、文章及接受媒体采访报道的重要载体,集中展示国网能源院的学术成果和专家观点。
《研究成果简报》为内部出版物,从国网能源院研究成果中凝练观点和决策建议,旨在更好地为国家电网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能源电力行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能源观察网(ฤิดนฒ์อ๘--สืาณ)是国网能源院打造的面向国内外的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和综合性能源资讯平台。主要栏目包括最新动态、热点专题、专家视点、研究观察、专家访谈、研究报告、能源数据、政策法规、国际能源、信息服务等。
3 总结与思考
国网能源研究院具有很好的平台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领域划分清晰,拥有众多行业专家,实验室建设、信息渠道、人才引进在国内能源电力行业都位居前列。
2.7 中国能源研究会 网址:中国能源研究会官网
1 简介
中国能源研究会成立于1981年1月,由中国能源科技工作者和热心能源事业的各界人士组成的学术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中国能源研究会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是目前中国能源领域以研究能源政策和技术的最具影响的学术团体之一。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形态
主要研究或工作包括:开展能源政策、管理和科技方面的学术研究;接受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委托,开展能源政策、规划、法规和科技项目的研究与评估;收集和交流能源信息;提供能源管理技术服务及培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能源研究》(月刊)系中国能源研究会主管,中能智库主办,由《中国能源智库网》编辑部出版。《能源研究》内容涵盖宏观经济形势、能源战略规划、方针政策、发展态势、运行状况、科技装备、体制改革、国际合作及重要数据等。
2.8 ABB(ABB评论) 网址:http://new.abb.com/cn/about/reviews
1 简介
ABB在全球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享有盛誉,公司经营业务涉及电力、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ABB集团业务遍布全球近100个国家,拥有13.5万名员工。ABB在中国拥有研发、制造、销售和工程服务等全方位的业务活动,拥有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形态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ABB很重视技术的革新与延伸。《ABB评论》是ABB集团出版的技术刊物,该刊为电力技术研究开发类刊物。主要刊登与ABB公司生产的发电设备、箱配电设备、工业设备及环保装置等产品有关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技术报告等,以及报道ABB公司的新产品及动态消息等。专业性较强,每期设定一个或数个主题进行技术探讨,主要展示ABB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或叙述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2.9 其他能源研究机构及网站
由于国内外开展能源研究的机构或组织较多,通过媒介所能获取的信息有限,整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面列出国外一些能源研究机构及其网址,不再单独介绍。
(1)德国巴登-符滕堡州能源公司 http://www.enbw.com/
(2)爱尔兰可持续能源署 http://www.seai.ie/
(3)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 http://www.vattenfall.com/
(4)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 http://www.emerson.com/
(5)新加坡环境部 http://www.nea.gov.sg/
(6)美国技术评论杂志 http://www.techreview.com/
(7)挪威国家石油公司 http://www.statoilhydro.com/
(8)日本关西电力 http://www.kepco.co.jp/
(9)日本东北电力公司 http://www.tohoku-epco.co.jp/
(10)加拿大森科尔能源公司 http://www.suncor.com/
(11)荷兰GasTerra能源公司 http://www.gasterra.nl/
(12)麦肯锡公司 http://www.mckinsey.com/
自动化系共有2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系专业教师22人,教授4人,副教授10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博士后1人,海归留学生1人,师资力量雄厚。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12年,该系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59%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1%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中有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多人,有多人在国内一级或二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
下设专业
电子信息系设2个本科专业——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1999年开始招生,每年共130人;拥有信息工程教研室、电子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电工电子教研室(负责全校电类和非电类的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现有通信原理、光电子技术及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信息安全、DSP技术、嵌入式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等专业实验室。
科研成果
在科研方面,电子信息系经过长期积累已在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测控、嵌入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应用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将上述相关技术成功应用于众多工程领域,在生物信号、交通工程及桥梁信号、农产品参数、煤矿井下参数、电网参数、管道泄漏参数监测、可再生能源建筑参数检测及其数据处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教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建筑运行监测与分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住宅建设健康影响规律及评价的研究”;国家863子项目“远程医疗的嵌入式控制终端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肉类新鲜度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北京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低功耗智能型煤矿安全监控专用无线网络传感器”;昆山市科技计划项目:“煤矿安全监测用无线网络传感器节点”;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基于DSP的冠心病无创诊断研究”、“非线性小样本数据预测在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uc/osⅡ实时操作系统家庭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电子标签技术在物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基于SOPC的消费电子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研究”、“低能见度下驾驶员前方环境信息采集与融合系统研究”等省部级纵向课题及各类横向项目50余项,电子信息系特别注重与各类企业进行合作,所完成的工程项目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电子信息系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注册10项,出版学术著作多部。
就业前景
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很广,有相当多的学生进入知名企业如:中国移动北京通信有限公司、全国海关信息中心、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应急指挥中心、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北京研发部、华为慧通商贸有限公司、北京紫光测控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集团、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北京南天软件有限公司、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六所、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六合万通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北纬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青牛软件技术责任公司、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北京燕山电子设备厂等。 院系概况
截止到2012年9月,该系有教职工29人,教授、副教授20人,39%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研究生40余人。
下设专业
计算机系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二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系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数字内容与虚拟现实、电子政务与信息工程监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计算机系拥有计算机科学教研室、软件工程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负责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以及创新意识培养以及校内实习基地等综合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以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核心,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成果
计算机系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撑地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完成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知识经济与全球制造环境下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移动Agent的主动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面向服务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框架模型的研究”,国家旅游局金旅工程项目(全国“黄金周”假日旅游预报系统、中国旅游电子商务规划国家标准的制订、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国防科技重点预研项目“基于HLA的三维战场环境视景仿真”,“仿真支撑平台及环境仿真技术研究”、国家重点项目“火炬计划十五周年三维场景及信息管理展示系统”,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沌同步及在保密通信和信息加密中的应用研究”,国防科技“九五”重点预研项目“VR及多媒体技术在系统仿真中的应用—三维视觉建模及实验平台研究”,“国外仿真新技术跟踪”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省部级纵向课题及各类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尤其是与各类企业合作的工程项目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计算机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为国家和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下设专业
信息管理类专业包含两个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信息管理类专业是以信息科学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为技能的理科专业。针对首都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和信息社会对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人才的需要,培养懂管理的信息化服务和建设人才。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信息科学、计算机、数学、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的能力,能在政府机关、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站的规划、运营、管理、维护、应用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教学课程
信息管理类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运筹学、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XML技术、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经济、管理、技术类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针对各专业的不同,学习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
信息管理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全国条码知识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各种竞赛活动,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历届学生中,曾经获得过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ERP应用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就业方向
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就业率为96%,这充分证明了信息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被社会认可的,人才质量较高,并且用人单位给予较好的评价:该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既懂得管理与经济理论,又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历届毕业生主要去向:在各类IT公司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售前的技术咨询和售后的用户技术支持。在银行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管理工作。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城伟业投资开发总公司、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崇光百货公司等。
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和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该专业依托北京工商大学的学科优势,将创造出新的优势和特色,并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首都现代服务业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基地,达到全国同等类型和同等水平的院校中在该专业的领先水平,力争成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为有志投身于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同学提供更加理想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考研试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05u09ofNlHdVPPP4dyQog
提取码: reis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有问题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