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煤炭会出现吗
人造煤炭可能会出现。
现在来看,煤炭已被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所取代,但是由于煤炭储量庞大,煤炭汽化技术的发展,煤炭作为能源的重要程度不可替换。
但是煤炭的构成需要一定的地理环境和漫长时间,若是想要造煤,必定会花费更多的能源,本身就是作为能源使用为目的的,这样明显是得不偿失。
中国状况
资源概述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
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
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2007年度中国能源矿产新增探明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17种主要矿产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其中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矿产地有14处,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
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
河南的飞地多,但是成因却各不相同。举个例子说吧。
河南南阳,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却有一件怪事,有个村庄飞到省界之外的湖北省境内,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面积约2.66万平方千米,也就比北京、天津两市面积之和稍小一点儿。人口超过一千万。这么大面积和人口的地级市,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倒不多见。
南阳东连驻马店、信阳,南抵湖北随州、襄阳、十堰,西边和陕西为邻,北边和三门峡、洛阳、平顶山接壤。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在南阳市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的豫鄂陕交界之处,有个县叫淅川县,境内有丹水、淅水,古称丹阳。和南阳其他地方的平原地形相比,淅川县属山地地形,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枢纽就在淅川一侧的丹江口水库。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飞”到湖北省境内的村子,叫石槽沟村,归八九公里外的淅川县荆紫关镇管辖。村子坐落在相邻的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境内,是属于河南省级的飞地。
省级的飞地是什么概念?通俗点讲,就是涉及到外省的相关方了。这种飞地即使很小,要想调整,处理起来流程也很复杂,要省一级的出面,向上级申请调整。石槽沟村就是这种情况。
石槽沟村面积约0.8平方千米,耕地三百多亩,人也不多300人左右。虽然地处湖北境内,周围都被湖北的村庄包围,但是石槽沟村的村民开的车牌是豫R的,座机区号是0377(南阳区号)。
村子面积不大,村民出了村打电话就成了长途+漫游了。因此,以前为了省钱,有些村民家里有两部电话,一部湖北的,一部河南的。后来电话费便宜了,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现在手机资费也不高,而且取消漫游费,有些村民就用的是十堰的电话号码。
不但电话用的湖北省的,走的路也是和湖北临时调换的地修的,就连媳妇都是娶的湖北的姑娘,因为这里是山区,河南的姑娘不愿嫁过来。
关于这块飞地的成因,没有相关资料记载。不过有三种流传的说法:一种是陪嫁说,一种是迁徙说,还有一种是剿匪说。
陪嫁说认为,石槽沟村当时是因为湖北嫁闺女给河南人,把这块地当作嫁妆一起送给了河南。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在古代土地私有的情况下,大地主将这块土地作为嫁妆还是有可能的。而且这块土地西面、南面、北面三面环山,北面是条山沟,在当时农业 社会 看来,也不是什么太好的土地。
迁徙说认为,村里主要的两大姓贾、王两家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河南内乡,后来又迁徙到石槽沟村的。时间大概是清朝道光年间。因为这里当时是归荆紫关镇管辖的,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这种情况在古代是有例可循的,地广人稀的年代,谁开荒就是谁的,只要向官府缴税就可以了。后来划分区划的时候,大都根据原来的户籍地作为判断标准。在福建省某些地区有一些飞地村落,就是因为先辈迁徙而形成。
剿匪说认为,以前在石槽沟村北面有个洪门寺,但是寺庙里的和尚却不务正业,仗着武功高强,山高皇帝远,胡作非为。当时郧县(今十堰郧阳区)官府离这里太远,近百公里山路,又不好走,等官兵赶到,土匪和尚早跑没影了。官府一直拿他们没办法,后来让较近的河南官府代为处理,将那些无法无天的和尚一网打尽。后来湖北干脆就将这块地方给了河南,由荆紫关镇管辖。
传说就是传说,因为没有相关资料记载,或许这将成为永远的迷案。其实这都无所谓,不管归属哪里,只要老百姓过得幸福就好了。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位于北部的范县老县城四面不与河南接壤,是真正意义上飞地,而它与山东的樱桃园镇也融为一起,这里的人们从新县城到老县城也要跨省,非常有趣。
而范县飞地的形成是由于1964年的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当时为了泄洪需要,就将范县金堤河以北的区域划归山东,山东和河南在此也是以金堤河为界,但范县县城却在河的北边,因此便形成了飞地。
荆紫关镇是当地有名的古镇,而石槽沟村距离河南边界最近也有两公里,据说石槽沟村原本无人居住,在明初时候从山西过来的两家人在内乡居住后,后又迁徙到石槽沟。至今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河南吃面条、听豫剧的风俗习惯,在行政区划也是属于河南,因此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飞地。
这个飞地是这三个飞地中最小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位于安徽省临泉县张营乡武沟行政村内,供电也是由安徽供给,但在行政区划上却属于河南周口。这块小型飞地的形成是由于1975年河南中东部遭遇洪灾,位于河南姜营乡的几户居民迁徙到了附近的张营乡,从而形成了小武沟,如今武沟行政村中得自然村也是分属河南安徽两省管辖。
总之,河南这三个飞地最为典型,但距离河南边界都非常近,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过多的差别。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还真有这样的地,本来属于这个省或者市的,非要跑到别的省市,就好像长了腿一样,故称飞地。
在今天的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有一个名叫石槽沟村的小地方,若是你去当地,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定会说,我是河南人。
这要从一段特殊的 历史 说起,几百年前,石槽沟这片土地上并无人居住。有王、贾二姓人家,明初从山西大槐树南迁至河南内乡的师岗,以为 师岗地区处于秦岭余脉伏牛山中,所以当地生活条件也不太好,于是就向外寻求出路,到了与河南相邻的湖北石槽沟这个地方。
几百年来繁衍生息,这个1400亩大小的地方,人口三百人左右。这个地方堪称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周边都是山,进出不易。
解放初期,湖北省洋溪乡政府工作人员来动员石槽沟村民隶属湖北,但是村民坚持认为他们是河南人,世世代代都是,故而坚决不归于湖北。
虽然这个村子四面都是湖北人,小孩上学、医疗卫生、婚娶,都有诸多的不方便,但是河南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始终是这些人战胜万难的动力,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根,守护这河南的风俗文化。
石槽沟村
什么是所谓的飞地?它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通常是指那些隶属于某一行政区,但是与本区域不相连的土地。如果某一行政区拥有了一块飞地,没有办法通过自己所属行政区“直接”管理,必须“飞”过去。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份或者地级市,其实都可能有着自己的飞地。流落在外的土地叫做飞地,外部流落在我们这里的也是飞地。至于河南地区的飞地则是比较多,有着十块。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看看有没有你的老家。
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石槽沟村 ,该村仅有一平方公里大小,人口也是不足500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中心地带,但是却在行政划分上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荆紫关镇。
早些时候石槽沟村并没有人住,先是一对王姓与贾姓的夫妻最先移民过来,因为山上有石槽,村里又有沟,所以起名石槽沟村。他们祖辈上是河南人,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风土习俗都和河南很像。尽管长期被湖北包围,甚至是连媳妇都是湖北人,但是底子上还是河南。
濮阳市范县老县城 ,该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以及“山东省里有个河南县,河南省内有个山东乡,山东乡里有个河南村,河南村里住着山东人”。这是说河南范县的县城以及镇政府坐落于山东省境内,成为了一块飞地。
范县之所以会形成飞地,主要是因为当年黄河泄洪。在建国之前,范县其实是属于山东省。建国之后由于泄洪的需要,就把范县以及其他几个县级地区划给河南,至于原先属于范县的几个城镇则是被“落”了下来,还是归属山东,因此就被包围了起来。
周口市沈丘县留福镇小武沟 ,这块飞地位于安徽省境内。在这里居住的村民,是从位于河南省境内的姜营行政村迁徙过来的。该行政村位于河南与安徽交界地,中间有一条汾泉河,以河上的闸口为界划分的两个省份。虽然是搬迁到了安徽境内,但是还是河南户口。
商丘永城市城厢乡 位于商丘永城市的西部,下辖19个村,其中的15个行政村以及乡镇政府都位于城关镇。而另外的四个村,则位于城关镇以南地区,因此也就成为了飞地。这是因为城镇规划过程造成的, 历史 渊源并不多。
郑州市上街区 位于荥阳市,归属郑州市管辖,成为郑州市的一座卫星城镇。上街区除了是郑州市的飞地之外,上街区自己还有一块飞地,它位于巩义市小关镇。两块飞地的行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以铝材生产为主。郑州市在两个地区都有铝材企业,上街区的形成是典型的依企而建社区。
郑州市荥阳高山镇杨桥村 和巩义市接壤,该村主要是山陵地区,下面管辖了13个自然村。其中有三个自然村被巩义市包裹,形成的原因是山陵地貌。
洛阳市吉利区 归属于洛阳管辖,但是地理位置却是在黄河北部的孟县境内,与洛阳市隔了一条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天下这腰脊,南北之咽喉"的说法。该地区形成主要是因为黄河数次变道,逐渐的把该区分了出去。
平顶山石龙区 归属于平顶山管辖,本来不属于平顶山,是归属于宝丰县以及鲁山县共同所有。这是因为该地区煤矿丰富,为了更好的发展煤矿产业所以在这里硬生生的画出一个区,直接归属平顶山管辖,因此也就成了平顶山的飞地。
平顶山舞钢市 和石龙区的原因差不多,也是因为这里的矿藏比较丰富。为了发展的需要,把它直接归属平顶山治理,在该地区划立区,后来在1977年撤区建市,曾经成为了平顶山的飞地。
河南绝大部分的飞地就都在这里了,之所以会有如此“奇观”的形成,除了像石槽沟桥村这种 历史 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建设的需要,比如说在这里发现了矿藏,但是他的直属行政区太小没有能力管理,就被直接划到更大的行政区管辖。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在建国的初期,我们对于煤炭、钢铁等行业的重视。
在中国的领土上,除了像河南这么多飞地之外,其他地区的飞地也不少。比如 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 本来是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但是他与廊坊之间却夹杂了北京和天津。他们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直辖市的划分,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江苏省无锡市的飞地宜兴 ,本来隶属于无锡市管辖,但是两者中间加了一个常州市的戚墅堰区。这块飞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被太湖隔开了。还有就是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由于洪泽湖的出现,盱眙县被一分为二。想要从陆地过去需要经过安徽省境内,否则只有水路。
山东省济宁市飞地微山县 ,它是归属于山东省济宁市管辖。但是微山县旁边有一个微山湖,就是铁道游击队当中的。因为他的出现,把整个微山县从济宁市“挤”了出去。微山湖的两边一个是济宁市,另一个是枣庄市,微山县归属济宁市却靠近枣庄市。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沱沱河流域 ,它位于青海湖的西部,北部是甘肃省,靠近西藏自治区。 还有新疆克拉玛依市飞地独山子区 ,他的周围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管辖地,而它归属于克拉玛依市治理。
后面这些飞地的形成, 并不是像河南矿区分布不均匀的原因。而是因为自然因素,比如说山川河道等。在国际上面比较典型的飞地,比如说美国在俄罗斯附近的一块飞地阿拉斯加。
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通俗地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在 历史 上由于各种原因,在河南很多地方都有“飞地”现象的存在,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今天就来盘点一下。
1、郑州市上街区
上街区
上街区位于郑州市辖区西部38公里处,周围与荥阳市接壤,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根据“二五”计划建设第二个铝工业基地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工业型城区,亚洲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现在的上街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5万。
2、洛阳市吉利区
吉利区世纪广场
吉利区位于洛阳东北部黄河北岸,距洛阳主城区19公里,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26.9万人。吉利,古称河阳,1982年因建设洛阳炼油厂(今洛阳石化总厂)而设立,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3、平顶山市石龙区
石龙区与平顶山市
平顶山石龙区又叫平顶山西区,总面积为37.9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与平顶山主城区隔着宝丰和鲁山。石龙区风景名胜有娘娘山、青草岭,祖师庙岭等。
4、范县老城
1964年,国家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水利问题进行区划调整,将范县及所辖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将县城搁置在距县界5公里外的山东莘县境内,区划使金堤河水顺利流入黄河,使豫、鲁两省矛盾缓解,但使范县失区税源中心,范县老县城长期被困山东境内阻碍了县城的发展。
许多人一听说飞地,脑子里肯定第一先想到,飞行的土地?还是会飞的土地?其实都不是,飞地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某一个地方处于A地区,但它又属于B地区管辖,就像凭空出来的一样,因此被人们称为飞地,中国飞地最多的地方,个人认为河南应当算其中之一,因为它与山东、陕西、湖北等省接壤,因此飞地的情况频发,在 历史 上弄出不少笑话,有的地区至今还未做出改变,那么为什么河南,会有那么多的飞地呢?
河南处于中原地带,是古代战争的频发地,因此 历史 上有许多王朝,都把首都建立在河南,当然了河南飞地之所以形成,也是有各种原因存在的,例如下面我们所说的范县,上面也说道,山东、河南二省接壤,是自古以来的邻居,范县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归属于山东的,但从管理上来说,又归河南政府所管,在这座县城之中,你几乎可以几步就出省。
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局面,是因为1948年曾经成立过一个平原省,但仅仅持续三年,便被撤下省的称号,其隶下的县市,又划分回原来的省份,范县一开始属于山东聊城地区,1963年河南、山东边界发洪水,河南为了泄洪开闸放水,却没想到把山东范县、张县等地给淹了,两省人民因此展开争吵,上方为了安抚民众,经过一系列的整改,范县这才成为河南所管。
而在河南的淅川县石槽沟村,也出现一个相似的情况,不过不同的是,范县是近代才有的,而淅川县是自古以来。淅川县的石槽沟村十分贫穷,坐落在大山之中,四面林山密布,交通非常不方便。这个村子仅有74户人家,大部分的女人是湖北人,根据当地的居民所说,此地的由来是一户贾姓人家。
据说这家人原本是河南贾沟村人,因为逃难的缘故,才来到湖北定居,但因为与当地的吴姓家族所不合,导致闹到了公堂上,当地官员无法裁断,便上书给当时的皇帝,但皇帝日理万机,国政繁忙,哪儿功夫处理两家土地纠纷的事情,因此便下令让湖北、河南两地的官员断案,哪一边赢了,石槽沟村就数谁的。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河南飞地多的一点解答,其实严格一点来说,河南的飞地数量,只是属于中等偏上,青海省才是我国飞地面积最大的。
飞地的形成各有各的原因吧,到现在还存在,主要的一点还是所谓的飞地也没有什么重要的资源或地位,说白了就是属于姥姥不疼爷爷不爱的那种地方。大家都不想要,就只有沿袭之前的就旧的制度了。坦白来说,这样的地方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是十分的不方便的。从便民的方面来讲,应该尊从属地原则。
河南范县,本来属于山东,后来因为大堤治理问题,把范县划为河南,范县老县城被山东各个村镇包围着,三步说不定就走向山东,里面存有山东移动联通电信营业厅,还有河南营业厅,银行,邮局,快递,车站,学校,等一般都有两个,分为河南,山东,驾照都可以选择为考河南或是山东,河南和山东的概念在这很不清楚,也无所谓,几乎没人会在乎,正常生活,手机经常能收到山东发来的信息,之前户口不严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两个户口,一个是河南的,一个是山东户口,都是存在的,现在比较严了,这种事就很少发生了
在河南还有非行政划分出现的"飞地‘’,同样有趣。它发生的沿河两岸,我的家乡有条洪河,沿河以湾取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如李湾,辜湾,小湾等,顾名思义就是在河湾中的村庄。不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对淮河支流进行截湾取直,结果出现了唯独村庄在河东,全部耕地在河西,离奇现象。种地必须靠摆渡,后来修座桥才方便一些。如有个叫前进的庄子,孤单单地一个大庄子在李桥乡境内,只有耕地在河西的所属砖店乡境内。当然也有一块地在河对岸的村庄更是枚不胜举,如一个叫辜湾的庄子,一块地河取直后留在河的北岸,水大时摆渡不成,收获季节要绕道治河堤走一二十里过桥到家。在沿河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集两镇都不足为奇。
河南应该是飞地面积位居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吧。题主,不要露怯了,你叫我情何以堪呀。望多读读书,不要有这么多奇谈怪论了,好好洗洗,睡一觉吧。
青海省唐古拉镇跟西藏地区接壤,也被称“飞地镇”,这个镇的面积有48000多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的一半,飞地面积位居首位
加格达奇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然而加格达奇却全境处在内蒙古境内,飞地面积1587平方公里,飞地面积位居第二
河北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面积有1300多平方公里。本来是隶属于廊坊市,但是他与廊坊之间却夹杂了北京和天津。芦台经济开发区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前身是芦台农场,,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还有河北大学在天津。。。。飞地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飞地面积位居第三,
还有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宁夏。。。。。。。。
这是“机制炭”,下面是百度的介绍:
机器制造的炭,又名人造炭、再生炭、无烟清洁炭,是以木质碎料挤压加工成的炭质棒状物。棒炭原料来源广泛,稻壳、花生壳、棉壳、玉米芯、玉米杆、高粱杆等皆可用作原料生产棒炭,以锯末、刨花、竹屑为最佳。它密度大,热值高,无烟、无味、无污染、不爆炸、易燃,是国际上公认的绿色环保产品。
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6.9级的地震,在青海海北地震大地都开始晃动,一位门源县的居民说:他们的家长住在6楼,所以地震的时候他就和自己的家人第一时间就往外逃,然后很多人都在空旷的地带上避免地震,危害到自己,同时现场也有很多的民警来维持秩序。同时在早晨的时候,门源县已经恢复了基本的生活秩序,交通也在正常的运行,所以这次的地震秩序维持的是非常不错的。
同时在这场地震中经过排查,并没有发现人员伤亡。但是这次地震导致震感非常的强烈,很多的居民上街区比县,所以他们在街道上避难,导致街道上的车辆非常的拥挤。同时当地是处于境内以山地为主,所以它的地势是非常复杂的,它的煤炭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门源县是青海省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所以这里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
而且这次地震发生的次数也是很多的,一共发生了9次地震,虽然之后都是很小的地震,但是地震的频率是非常多的。而且在此地5年之内都发生了18次的三级以上的地震,而本次的地震是6.9级,也是最大的一次地震。同时也有正在西宁出差的人,他表示此次的震感非常强烈,能够持续的听到强摇动的声音,而且这次地震的是持续时长,大概有一分钟左右,所以在地震的时候酒店中的其他住客都已经跑到了1楼大厅里面。
而且地震的时候,所有的局面都在房屋外进行躲避,所以很多人都开车准备离开此地。所以在地震的瞬间都在进行出去。而且此次的地震属于较强地震,后续也有很多的余震。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的地震并没有出现人员的伤亡,所以在未来应该做好预防措施。
【地理状况】 郑州是河南省省辖市,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中游南岸。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东连开封市,西接洛阳市,南邻许昌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东西最大横距16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5公里,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13平方公里。现辖金水区、中原区、邙山区、管城区、二七区、上街区、中牟县等6区1县,代管巩义市、新郑市、荥阳市、登封市、新密市。总人口607.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1.1万人。居民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满、蒙古、壮、朝鲜等29个少数民族。地势西高东低,海拔75~1512米。西南部为嵩山山脉,西北沿黄河为岳山、广武山丘陵地带,东部是黄淮平原。境内有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准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是2132平方公里和5313平方公里。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干流、洛河、汜水河、枯水河。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贾鲁河、双洎河、索须河、金水河。属北温带大陆性气侯,年平均气温14.4℃,最高气温43℃,最低气温一17·9℃。年平均降雨量为640.9毫米。
【历史沿革】商代中期,郑州曾为都城,城址在今商城。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姬鲜)于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摄政后,管叔因勾结蔡叔、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战国时期,郑州初属,后属魏。秦统一中国后,在荥阳(今郑州邙山区古荥镇)设三川郡。西汉时期隶属河南郡,改称管城,属中牟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管城仍属中牟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属荥州。隋开皇三年(583)改荥州为郑州。自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开皇十六年(596),管城从中牟划出单独为县。郑州改称管州,州治亦由成皋迁至管城,辖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等12县。大业二年(606),复名郑州。唐武德四年(621)分置郑州、管州。郑州州治成皋,管州州治管城。贞观元年(627)废管州并入郑州,州治成皋。贞观七年(633)州治迁移管城。北宋建立后,由于郑州地近京师,属京畿路。崇宁四年(1105)废郑州建置,建为西辅,从而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并入郑州。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郑州,设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城市特点】郑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丰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文物古迹众多,有以裴李岗。秦王寨、大河村、二里岗等命名的古代文化遗存,有中国古老的都城、原始瓷器、甲骨文,是商代中期中华文明的中心。郑州又处于军事交通要地,北控黄河、西扣潼关、南达荆楚、东连淮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次重要的军事争夺战。郑州也是具有革命传统的现代历史名城,二七大罢工就发生在这里。五岳之一的嵩山是文物荟萃之地。驰名中外的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源远流长,为中国武术之重要流派。郑州现为中国铁路交通枢纽,联结南北、东西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郑州也是市场繁荥的商业城,1997年被国家确定为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
【城市现状】郑州市是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和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500亿元。现有工业企业6万多个,年总产值270亿元。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冶金、食品、煤炭和化工等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基地。交通发达,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全国最长的公路桥--郑州黄河大桥。铁路零担业务量居全国之冠。京广、陇海铁路文汇通过,过境铁路总长3340.9公里。拥有国道公路4条、省道12条、县乡公路28条,通车里程5370公里。1996年公路、铁路运输完成客运量997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1亿吨,货物周转量218亿吨公里。民用航空业有24条主要航线,每周达70个航班,年旅客发运量72万人次,货运量5543吨。邮电实现了现代化。邮件日转运量居全国第三,中转量居全国第一;电报年交换量居全国第三,转报量居全国第一;长途电话可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1600个县以上地区直拨通话。传真除与国内156个城市直接通讯外,还与国外75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输入图片、文字。郑州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国第三大邮电枢纽。商业企业2044个,从业人员19万多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6亿元。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国内著名的物资交易市场和中药材交流中心,拥有商业大厦、亚细亚商场、华联商厦等7个大型商场,建有国际饭店、杜康大酒店、格林兰大酒店等一批档次较高的服务设施。1996年基本建设总规模457亿元,国家、省、市重点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19项,完成投资12.2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48亿元。招商引资外贸进出口规模扩大。1996年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新签直接利用外资合同130多个,总投资2.53亿美元。郑州市教育科技力量雄厚,拥有各类学校2525所,其中高等院校20所,中等专业学校52所,在校学生123万人。拥有科研机构3381个,科技人员8万多人。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6个,档案馆15个,博物馆7个,广播电台12家,电视台7家,有线电视台9家。全市医院共有病床2.02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6万人。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竞赛中共获奖牌426枚。其中世界冠军6个,亚洲冠军1个,全国冠军45个。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1994年,郑州市人民政府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编制了《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整体保护,积极保护”的原则,将山川形势、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保护;加强文物古迹之间的空间关系,游人组织及文化内涵上的联系;对于具体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也尽可能保护其整体格局和视觉环境。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规划紧密结合。根据郑州市城市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分布特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将区位集中和文化内涵相同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风景名胜结合起来,形成“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主体,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载体,以历史文化内涵为内容”的历史文化名胜区8片,辅以自然风景区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4片,共同构成郑州市市域范围名城保护总体结构。在历史文化名胜区中有郑州商城历史文化名胜区、二七历史文化名胜区、大河村新石器遗址文化村、古荥阳汉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区、巩义宋陵历史文化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区、郑韩故城历史文化名胜区、官渡之战历史文化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包括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浮戏山-环翠峪风景名胜区、具茨山风景名胜区。几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做到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同步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与旧城改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做到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文物保护。
上林县已勘察发现矿产资源31种。主要有黄金、煤炭、钒矿、石煤、滑石矿、锰矿、水晶石、石英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岩、铁、铅、铜、锌、锑、磷等。
煤炭分布于木山乡、乔贤镇贤按圩、塘红乡万福村等地,面积93.53平方千米,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1.20亿吨,保有可采储量8500万吨。钒矿分布于西燕镇寨鹿村云潘庄至巷贤镇三水村阳山庄一带,矿床长约33千米,宽1千米,累计探明储量2.70亿吨,为中国最大钒矿矿床之一。生石煤主要分布于大明山东麓,北起西燕镇寨鹿村,南至巷贤镇长联村,矿带长约37千米,其中大丰镇黑泥坳和巷贤镇阳山出露较好;储量约2.70亿吨,矿体埋藏浅,平均品位1%,发热量100~1800大卡/千克,灰分85%左右;伴生有铀、镍等。滑石矿分布于西燕镇和镇圩乡,探明储量为2167万吨。铅锌矿主要分布于明亮镇三黎村、西燕镇甘栏河一带及塘红乡龙祥村拉山庄至塘红社区路马庄、乔贤镇龙头村上街庄等区域,储量约500~1000万吨,铅锌含量20%左右。锰矿主要分布于大丰、明亮、巷贤3镇,储量约10万吨。金矿分布于明亮、巷贤、镇圩等乡镇,矿区为中型矿床,砂金储量4872千克,平均品位0.156克/立方米;伴生独居石矿17189吨,平均品位701.60克/立方米。大明山区的黄泥山一带发现多处含金石英脉集中区。已开发利用的矿床主要有煤、石煤、滑石矿、方解石、红铁矿、铅锌矿等。
上林县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24.54亿立方米。地表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3.15亿立方米,其中西南大明山水源6.13亿立方米,西南部水利网灌溉区11.26亿立方米,北部丘陵水利网灌溉区2.20亿立方米,东北部石山干旱区1.21亿立方米,西北石山干旱区2.35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是岩溶水、裂隙水。全县有地下河58条,枯水期流量4.42立方米/秒,水资源量1.39亿立方米。全县共有大中小型水库47座,水面总面积1574.67公顷,占全县水域面积2l%,总库容24971.6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554.8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4786.67公顷,有效灌溉17346.67公顷,旱涝保收16153.33公顷。水库水面最多的乡镇为西燕镇,面积364.46公顷,占全县水库水面面积33%;水库水面最大的是大龙洞水库,水面面积800公顷,其次为东敢、南岩水库。全县塘坝433座,有效库容733万立方米。
上林县土地总面积186100.1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8462.16公顷,林地面积62936.94公顷,园地1134.36公顷,草地8195.34公顷,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9988.40公顷,水域面积8333.80公顷,其他土地47049.18公顷。县城驻地(大丰镇)土地总面积19699.4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28公顷,林地面积14172.32公顷,园地29.55公顷,草地500.38公顷,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886.62公顷,水域面积1045.20公顷,其他土地237.42公顷。
信息来源:中国网(2010-11-04)
核心提示
最近以来,建设中原经济区已成为吹拂中原大地的一股暖风。河南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个日子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当更大的机遇和责任降临河南的时候,作为典型的资源驱动型经济,我省的矿产资源能否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一组来自国土部门的权威数据,着实让人们感到河南这个资源大省的隐忧。
数据显示,我省主要矿产开采强度大,保有资源储量的保障年限较低。其中,石油、铜、铅、萤石等资源保障不足5年,资源危机严重金、银、天然气、铝土矿、铁等资源保障不足10年,属中度危机矿产而富铁矿、磷矿、钾盐矿、锰矿、铬矿及铂族元素等矿产则纯需进口解决。数据还显示,我省至2020年主要矿产资源储量缺口很大。
隐忧,并非现在才出现。事实上,早在2005年甚至更早,有关主管部门就已经发现了端倪。
希望,也在实践中孕育。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行动中,我省以整顿促整合、以整合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新路子。在地质找矿的实践中,我省以创新地质找矿机制为统领,接连实现了找矿新突破,新发现了一批矿产资源。
藏身大地深处的丰富矿产,现在和将来,都是河南发展和腾飞的可靠动力。
动力之一:矿业开发在整合中持续
10月23日,世界珍珠岩产业暨第22届珍珠岩技术交流大会在信阳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业内精英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珍珠岩与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承办这次世界性产业会议的,是信阳上天梯非金属矿区。
曾几何时,这个储量世界第二的珍珠岩矿区,长期难以摆脱原始粗放、污染严重的局面。当地人告诉记者,当地的珍珠岩原矿曾经每吨只卖到不足20元,但出口到日本、韩国后,每吨的附加值可以增加到6000元以上,“农民赚的只是劳力钱,原矿几乎是白送了。”按当时野蛮开采的现状,信阳市上天梯矿区的珍珠岩矿5年之内就可能被开采一空。
自2006年起,上天梯矿区开始实施矿产资源整合。他们首先整合了采矿权,采矿权人由55个整合为4个,生产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接着实现了原矿就地加工不出山进而又提出了就地产品化、原料不出山。通过就地消化、拉长产业链,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不仅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而且吸引了一批专家教授级人才,建设了两家省部级研发中心,上天梯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矿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6.5亿元,同比增长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0.61%。
上天梯的发展,是河南矿产资源整合的一个缩影。
2005年,省国土厅组织有关单位对我省大中型国有矿山进行资源潜力调查。
调查发现,由于长时期强力开发和过度开采,支柱性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开采消耗速度,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煤矿等大宗矿产接替资源严重不足,后备资源危机已经开始显现。部分矿种开发强度过大,储采比已经降得很低。
有关数据显示,全省现有200多家国有大中型矿山中,有80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其中45家矿山资源属严重危机。在45家危机矿山中,煤矿20家,金矿18家,铝土矿5家。出现资源危机的正是我省的支柱性矿种:煤炭、黄金和铝矾土。
当时的调查结论足以让人触目惊心!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说:“河南是矿业大省,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节约资源,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解决好这个矛盾,势必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国土资源厅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许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土资源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张启生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起来: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方面,坚持治乱、治散、治本一起抓,以整顿促整合、以整合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新路子,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已初步建立,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突出矛盾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2004年开始,我省开始以“治乱、治散、治本”为重点,对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行整顿和规范。到2007年,已经基本完成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有关数据显示,我省小煤矿由1569个减少到591个,减少了62%小铝土矿由144个减少到52个,减少了64%七大煤业集团与四大氧化铝企业占有资源比例分别达到70%与90%。
2006年组织开展了以金、钼、铁、沸石、珍珠岩等矿产为重点的资源整合。
今年以来,我省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和非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通过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治理整顿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优化配置了资源,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了集约节约,提升了我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省国土资源厅一位负责人说。
动力之二:寻找河南矿产接续基地
河南,地质工作要求较高,找矿难度和找矿风险很大。
最近几年,我省在地质找矿的组织形式方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矿种和矿权现状,初步形成或正在探索整合勘查、整装勘查、勘查开发一体化等多种不同的地质找矿新形式在投资主体和勘查主体方面,大力推动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地质找矿利益共同体。
我省积极探索的地质找矿机制创新,不仅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果,而且在全国影响深远。“嵩县模式”作为制度性成果写入《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中。
最近几年,来自省内找矿获得突破的消息,让中原兴奋不已:
近几年,新发现了百余处重要矿产地,新查明了一批矿产资源储量,煤炭、铝土矿、铁矿、金矿、钼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实施的省两权价款项目,新发现矿产地92处,已发现并部分查明资源量:煤167亿吨,铝土矿7280万吨,铁矿2亿吨,钼矿25.6万吨,铀矿437吨,铜9万吨,铅锌矿31.5万吨,金矿8.6吨……
这三年多的地质勘查,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等单位承担的小秦岭、熊耳山、桐柏山11个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均取得了突出成果,共查明黄金资源储量超过100吨。这些黄金资源的发现,对解决这些地区金矿保有资源储量严重不足、深部找矿开发、化解企业对资源需求压力、促进社会性经济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通过整合以往部分煤炭勘查项目,实施整装勘查后,有望迅速查明一处近百亿吨的新煤田,数处大于10亿吨的煤炭新产地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增加6亿吨铁矿勘查已有重大发现,大别山地区钼矿勘查也接连实现了新突破。
作为资源大省,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外省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好国外资源,到海外开矿,对增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近几年,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找矿也不断传来喜讯:
2007年5月,河南国际合作集团公司取得几内亚铝土矿中心地带558平方公里的铝土矿勘探权。该矿区为高铝、低硅、优质铝土矿,已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相当于我省已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的近2倍。
平煤集团于2007年与津巴布韦国家电力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签订了合资合作协议,开发津巴布韦的西部煤田和辛那马塔拉煤田。
神火集团通过招标取得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塔瑞宝煤田探矿权,成为国内首家在澳大利亚直接取得煤炭资源探矿权的企业,勘探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57亿吨,煤种为优质动力煤。河南省地矿局在津巴布韦发现一处大型铜矿床,估算铜资源量50.6万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张启生说,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于地质找矿工作的大力重视,得益于我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面对我省矿产接替资源不足的压力,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的同时,2005年以来,我省共安排省外、国外地质找矿项目67个,资金总额接近2.5亿元。”
同时,2007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企业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的意见》,要加大对境外矿产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缓解河南省资源瓶颈制约。
该文件指出,对急需的铁、铜、铝、铅、锌等矿种,要采取“边勘测、边开采”滚动发展的战略,实行“政府推进、开行(国家开发银行)融资、企业承贷、信保担保”的模式,加大开发利用力度。
文件还鼓励河南省有条件的矿产开发企业在境内外利用发行股票、债券和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融资,支持有实力的矿产企业通过并购国外企业,获取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和加工权。
河南作为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在我省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有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省矿业及后续加工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一直占据着全省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以2008年为例,在我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中,资源型企业有37家。这37家资源型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占到重点工业企业的57%在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的5家企业中,前4家都是资源型企业。
在河南,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利用,催生了平顶山、焦作、濮阳、义马、舞钢、灵宝、栾川、上街区等一批现代化城市和一大批现代化矿业企业矿产企业的兴衰成败,也关系到千家万户。
可以预料,将来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矿产资源仍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找到矿”意义重大,“管好矿”、“用好矿”则影响深远。
(记者 方化祎 本报通讯员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