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卫辉和封丘哪个发展好一点

炙热的舞蹈
呆萌的小懒猪
2023-01-31 11:15:48

卫辉和封丘哪个发展好一点

最佳答案
贪玩的毛巾
沉静的战斗机
2025-08-08 13:16:49

卫辉发展好一点

卫辉市的财政收入增速为10.1%,较为优异。卫辉市的主导产业为食品与饮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印刷与造纸等,依托四大产业作为基础,卫辉继续谋划现代物流和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寻找新动力。

最新回答
失眠的钢笔
粗心的水杯
2025-08-08 13:16:49

一、盛唐前期的几位诗人

经过盛唐近百年的孕育与发展,到了唐玄宗即位,唐诗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开元天宝之际,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诗坛上大诗人层出不穷,佳作如林,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盛唐诗歌。天宝十二载,殷璠曾选了自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以常建、李白、王维为代表的二十四位诗人的诗歌一百三十四首(实际今存130首),为《河岳英灵集》,他在序中称他选择的标准是“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所描述的这种既讲究声律,又兼有气骨,文质结合,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诗歌美学品格,正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当然,这个局面的到来也有一个过程,殷璠在《序》中还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因此,这里先介绍几位开元前期的几位诗人。

1、王湾,生卒年不可考。今所知他约在先天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薄,开元五年后曾参预《群书四部录》的修撰,大约卒于开元中。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远,非人力。”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句子,便出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余四句分别是:中唐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和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据说当时的宰相张说非常喜欢这两句诗,曾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者以为楷模式。

2、张说(667-730),字道济,或字说之,洛阳人。官至中书令,封燕国公。当时苏 被许国公,二人均善为文,朝廷的大述作多出二人之手,因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他在当时文坛上地位显赫,很多文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聚集于他的门下,玄宗曾称为“当朝师表,一代文宗”。由于他一生曾三任宰相,也曾任边镇节度、贬谪岳州,因此他的诗除大量应制诗外,还有不少朴实凄婉之作,特别是贬谪岳州之作,凄婉而有情致,人谓“得江山之助”。他的作品中,《邺都引》一诗,慷慨悲壮,已具有盛唐七古情韵。诗中凭吊邺都,赞扬曹操的英雄业绩,寄托自己的雄心壮志。沈德潜曾评云:“声调渐响,去王杨卢络体远矣”。(《唐诗别裁》),所以也是盛唐诗风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作家。

3、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曾先后任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二年迁中书令,为贤贤明,正直不阿,是盛唐时期难得的名相,后为李林甫所排挤,开元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病卒于曲江。有《曲江集》二十卷,存诗二百余首。

张九龄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大致有两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他是一个好文的宰相,对于形成盛唐诗坛的彬彬之盛的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开元初年开始,他以左补阙的身份,用右拾遗赵冬曦主持吏部考选,前后数次,都被称为详正公允,此后二十年间,他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尤以文士为多,许多优秀诗人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如孟浩然、卢象、王维等等。由于他的提拔和奖掖了一批能诗能文的人才,自己也成为事实上的文坛领袖,并进而在诗坛上形成了好文的风气。二是他的创作实践,他以简约清淡之笔扭转齐梁之浮艳,同陈子昂以古朴豪迈抨击六朝的效用是一致的。胡应麟《诗薮》评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者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卷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之而诗品乃醇。”他的《感遇》十二首是贬荆州时所作,与陈子昂的《感遇》相似,都是托兴讽谏之作。

4、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太子宾客,秘书少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年八十六而卒。为人性放诞嗜酒,善草隶,自号“四明狂客”(四明山在今浙江鄞县西南百五十里)。今存诗十九首。其中绝句写得十分清新,

5、王翰(生卒不评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张说入相期间,曾荐引其入朝任秘书省正字,为人性豪荡,恃才不羁,在登进士后赴吏部诠选时,他将海内文士分为九等于吏部东街张榜公布,第一等中仅三人,除张说、李邕外,就是他自己。喜纵酒游乐。今存诗十四首,多壮丽之词,《凉州词》其一是他的代表作。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十分繁荣,作家作品很多,后人将这一具有大致创作倾向的作家列为一派,称之山水田园诗派,此外还包括裴迪、常建、储光羲、綦毋潜、祖咏、张子容等。

(一)孟浩然

1、生平概况

孟浩然,襄阳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年辈较老的诗人,生于武后永昌元年(689),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比王维、李白大13岁。关于他的生平,《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比较简单,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稍多一些,记载他在太学赋诗,在王维署中偶遇玄宗,令俑已作,他诵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深为玄宗所不满,故而见放。又载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一同入京,想将他推荐给朝廷,他却故意爽约,弄得韩朝宗很生气,京城也没有去成,等等。内容仍然很空泛。

 2、诗歌创作特点

孟浩然的诗歌今存260余首。从总体来看,他的诗中,以山水诗居多,田园诗只占一少部分。就山水诗而言,他的诗大多写旅游中的所见所感,一部分是他登临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漫游吴越时所作,所以可称为行旅山水诗。这种山水诗与王维的山水诗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观物方式上,他是以旅人的眼光来看山水,自然物象在诗中往往具有流动感,它是随着诗人的眼光而渐次出现的,不象王维是在静态中观察景物,物象具有相对稳定的视角。其次,孟浩然作诗,往往是“伫兴而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挟挟异”。殷璠在评论孟稍浩然时说他“无论兴象,兼复故实”,重视“兴象”,可说是孟浩然诗的普遍特点。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的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他的诗,往往是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因此,他的诗往往没有惊人的字眼,一篇之中没有特别用力精警动人的句子,但由于诗人是“伫兴而作”,是在对自然景物中有所领悟引起创作的冲动而写的,因而他的诗整体上显得很浑融完整。所以,闻一多先生说他的诗“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之中,淡到看不见诗了。”其三,就风格而言,孟诗以冲淡为主调,诗的境界清淡恬远。他往往运用白描手法,风味天然,但却韵味醇厚。清人沈德潜说他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即说出了他诗的这一特征。不过,孟浩然诗在平淡的主调下,也有雄浑壮逸之作。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指出他的部分诗“雄浑劲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说他的诗“冲淡而有壮逸之气”。这些评论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孟诗的风格特征是颇有启发的。

(二)王维

1、生平概况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代宗上元二年(761),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从父亲处廉时迁于蒲(今山西永济)。维与弟缙均为早熟的才子。《新唐书》本传云:“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太平广记》引《集异记》云:“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歧王所重。”约十五岁左右,他与弟缙由家乡来到长安与洛阳活动,由于能诗、懂音乐,擅长绘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以在当时深受贵族社会的欢迎,因而经常出入王公、驸马等权贵之门。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第。据《太平广记》,他是随歧王入公主府,因奏《郁轮袍》而得解头,事或不可信,但他精通音乐则是事实,且中举后被任命为大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舞而被贬为济州(今山东长青县)司仓参军。十几年后,约开元二十一、二年回到长安,此时他已是三十三、四岁了。王维这次回长安任京官,是由于张九龄的赏识与提拔。他的诗《献始兴公》,即是投献干谒张九龄之作。诗中称赞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表示他的干谒并非出于“曲私”。张后来擢他为右拾遗。在张九龄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他深感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表示要辞官归隐,但王维并不敢与李林甫公开决裂,所以并未真的辞官。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劳军,并任判官。这次出塞使他目睹了奇异的边塞风光,写了《使至塞上》等边塞诗。两年后回京,又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赴襄阳,主持南选考试事,有《江汉临眺》等诗。回京后即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先隐于终南山,后又在蓝田辋川得宋之问的别业,修葺后作为其母奉佛之所,他也隐居于此。经过他的修整后,辋川共有二十多个景点,如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鹿柴等,他便与友人裴迪隐居于此,“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辋川集》即是他与裴迪的唱和之作,共收入他诗歌二十首,裴迪和诗二十首,主要是歌咏辋川的二十个景点,全为五言绝句。这一时期他还写有《渭川田家》、《山居秋暝》、《新晴晚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乱军攻破长安,玄宗奔蜀,王维等官员扈从不及,为乱军所俘,被授予伪官,王维曾装病推托,但也不敢反抗。一日,安禄山大宴其徒于洛阳凝碧池,招梨园诸公合乐,诸公皆泣。后裴迪看望王维,告知此事,维悲伤不已,写了一首七绝寄意:“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长安收复,维以受伪官定罪下狱,因此诗怀念朝廷,传到行在,为肃宗所嘉许,又加上弟缙平乱有功,愿削己官为兄赎罪,因得宽恕,责授太子中允,后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等,最后官至尚书右丞,后世因称他王右丞。不过经过这场重大的政治变故,他深感内疚,情绪更加颓唐,无意于仕进荣辱。《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就是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几年后,这位卓越的诗人画家就与世长辞了。

2、王维的创作

王维一生所创作诗歌今存约四百余首,收在《王右丞集》中(清人赵殿成有《王右丞集笺注》,今人陈铁民有《王维集校注》)。大致而言,王维一生以天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王维,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向往开明的政治,对功名亦有热烈的追求,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有所揭露。由于这一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气息,因而他的诗歌中不少都反映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也即人们所称的“盛唐气象”。诗中或写游侠的豪迈、大将的英武、大唐的国威、征戍的辛苦、凯旋的欢乐等等,都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如他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中少年游侠身上的豪迈之气,实际上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后期的王维,由于思想日趋消极,因而初期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退隐,作品在内容与风貌上均与前期有所不同。尤其是后期半官半隐的生活,使他的创作重点也转向了山水田园题材,这些作品在感情基调上虽不如前期作品那样充满热烈、明朗、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但在艺术上却具有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派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王维在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他的诗歌在题材上也比较全面,既有边塞诗、赠别诗、妇女题材诗,还有山水田园诗。其边塞诗的代表如《使至塞上》、《从军行》,妇女题材诗歌如《洛阳女儿行》,赠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不过在这些题材中,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最为出色,而奠定他在唐诗歌史上地位的,则是他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不仅最能体现他诗歌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且也达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闻一多先生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大致即指他的此类诗。

(三)储光羲(706?--762?)

光羲兖州(今山东兖州)人。开元十四年中进士第,多任县尉卑职,后辞官还乡。在开元天宝之际,他曾与王维隐于终南山。“安史之乱”起,受伪职,乱平后贬窜南方,卒于贬所。在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中,他以写田园生活为主,作品主要有《田家即事》、《田家杂兴》八首、《钓鱼湾》等。其中《田家杂兴》八首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反映了春种秋收、种豆锄草、牧羊射猎、采莲钓鱼、饮食起居、男女情事等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数量与反映生活的广度来说,他的田园诗超过了王、孟在内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其他诗人。当然,与王、孟一样,这类田园诗着重谱写的是欢快闲静的农家乐章,对于农村生活的另一方面--农民的疾苦和贫困,则没有触及。在艺术上,储诗以清淡闲适、纯真质朴见称。明胡应麟《诗薮》称“储光羲清而识”,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凡例》说“储光羲真朴,善说田家”,沈德潜谓他“学陶得其真朴”。

(四)常建

《唐才子传》云长安人,无据。开元十五年进士,仕途失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遁之志。其仕宦虽不得志,诗却颇受时人推崇。代表作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祖咏

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进士。名篇《终南山望余雪》为应试诗,按例当写六韵十二句,他仅四句即交卷,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六)裴迪

关中人,与王维同隐终南山,有《辋川集》二十首,为与王维唱和之作,擅长五言绝句,风格近似王维,而成就不及王维,较出色者如《华子冈》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三、盛唐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的创作尽管源远流长,但是其繁荣却在唐代。据统计,唐以前收在《乐府诗集》及《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涉及边塞内容的诗歌约180首左右,而《全唐诗》中边塞题材的诗歌则约有2000首。而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又以盛唐为最。不仅作品质量高,而且形成了一个创作人数较多的群体,即盛唐边塞诗派。这一派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包括王之涣、王昌龄、崔颢、李颀等诗人。

盛唐边塞诗创作的繁荣,其原因一是由于唐王朝国力的强盛,解除了少数民族对边疆的威胁,使得唐代诗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大为增强,边塞不再让人感到荒凉可怕,同时,唐王朝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边塞的军功成为一般文士追求的目标。祖咏《望蓟门》云:“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高适《塞下曲》曰:“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岑参《银山碛西馆》曰:“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送李副使碛西官军》又曰:“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样,由南北朝的征戍题材的诗歌就发展为唐代的边塞诗。二是与唐代文人的入边塞幕府的风气有关。唐代文人在科举及第后,由于不能立即出仕任官,为解决生计,只好转入军幕以求升迁,而文人入幕自然就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提供了条件,因而,边塞诗也就成为当时诗歌创作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题材。下面就边塞诗人中有代表性者略作介绍。

(一) 高适(702--765)

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父高从(崇)文官终韶州长史。他幼年侍父做官,曾至岭南,父死北归。后曾客居梁、宋,生活贫困,但他却耻预常科,落拓不羁。《旧唐书》本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居梁、宋,以求丐取给。”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本欲直取卿相,但却失望而归(见《别韦参军》)。开元二十年,曾到过蓟北,写了一些反映戍卒生活的边塞诗,如《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相会于梁、宋,赋诗流连,传为诗坛佳话。天宝八载,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又道科,但只得到封丘尉这样的卑职。县尉“主盗贼案,察奸宄”,高适不堪其职,不久即辞去(《封丘作》:“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天宝十二载,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十四载还朝,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之乱”爆发,又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兵败失守,高适见玄宗于行在,详陈潼关失守的内幕,为玄宗所欣赏,擢谏议大夫。后又做过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因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云:“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有《高常侍集》十卷,今人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

高适诗今存二百四十余首,就内容看,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反映个人早期沦落、怀才不遇的诗,以《别韦参军》为代表。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数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尽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此外,如《宋中十首》其一: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相仿佛。

二是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这类作品与诗人早年贫困失志、长期浪游,较多接触到社会下层、对人民生活有所体验有关。有的写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东平路中遇大水》、《苦雨寄房四昆季》等,有的写对人民的同情,如《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三是边塞诗。共有二十余首,是最能代表其特色的作品。由于诗人前后曾三次出塞(一次在开元十九--二十年,北游燕、赵,登蓟门;一次在天宝八载任封丘尉时送兵至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所辖清夷军,一次在天宝十一年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对边塞征战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因此所写多系有所为而发,有较强的针对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的情况。这些作品有的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如《塞上听吹笛》:“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戍,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也有的反映边塞战斗场面,还有的写边塞生活风貌,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不过,高适的边塞诗很有自己的个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描绘边塞激烈的战斗与边塞的自然风光见长,也不是以戍卒的口吻直接抒情。他的特色在于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自己对士兵的同情。他反映边塞问题,往往带有政治家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而富有理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燕歌行》。这首诗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但却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反映了边塞征战生活的广阔场景与多种矛盾。一方面,敌人的侵犯激发了战士的爱国感情,因而奋起抗敌;另一方面,因边防失策将帅无能,战事久久不能取胜,再加上军队中官兵苦乐的悬殊,就不能不使战士感到心寒。诗里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士卒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心情,同时对将帅的富贵骄逸、不恤士卒也深有讽刺。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词浅意深,铺排中即有讽刺”(王夫之《唐诗选评》)。如“战士”二句的对比,“身当”二句的批评,“杀气”二句的怨愤以及末句的感叹,都深含讽刺,是全诗的几处关键。第二,诗人从四面八方写来,却又能集中在一点,表现诗的主题。它不仅写了行军和战斗的整个过程,而且写了这过程的各个方面: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既写了东北的烟尘,又写了来自北方(狼山)的威胁,把两条战线分兵转战的情形写得十分具体。然而这一切又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对李将军的追忆。这追忆中包含着对士卒的同情,对将军的讽刺,以及人们对胜利与和平的期望。

除上述三个方面外,高适还有一些赠答送别诗,如《人日寄杜二拾遗》、《别董大二首》等。《别董大》其二云:

粗犷的便当
平淡的板栗
2025-08-08 13:16:49
这两年有很多宫廷剧,也有不少穿越剧,比较多的集中在宋朝、明朝和清朝,以致有不少人产生了穿越到明清当王爷的想法;虽然,真正的历史很残酷,穿越到以上任何一个朝代,生活都是举步维艰。

不过,有一个王朝却是让人热血沸腾、雄心万丈,那就是延绵近300年的唐朝。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在读研究生、文史大V李浩源出了一本《曾有少年时》,里面提到了唐朝的十个天才诗人,他们用诗歌讲述人生的喜怒哀乐,也用诗歌讲述大唐的光辉与晦暗,演绎出了一部青春版的大唐才子风华录。

笔者从中挑选了始兴县伯、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张九龄和渤海县侯、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高适两个代表,用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来谈谈一切极有可能的大唐。

张九龄从小就很聪明,读书写文章很厉害,13岁的时候就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对他很欣赏:"此子必能致远",可见张九龄也是个年少成名者。

唐朝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虽然在女皇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没有大的升迁,但在唐玄宗即位后,张九龄担任左拾遗,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唐朝开元九年(721年),名臣张说再次担任宰相,他之前就对张九龄很欣赏,甚至因同姓与他结为宗族兄弟,张九龄也跟着升职,担任中书舍人。

五年后,张说因御史中丞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的弹劾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改任太常少卿,不久又外调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等职务。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张九龄再次被召入京,担任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得到了唐玄宗的重视,两年后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张九龄曾建议唐玄宗按照范阳节度使张守琏的奏报,将作战不利的平卢将军安禄山斩杀,但唐玄宗赦免了安禄山,这一决定改变了唐朝后来的走向。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忌恨张九龄的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反对,唐玄宗最终将张九龄迁任尚书右丞相,后来又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四年后,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不料没多久因病去世,唐玄宗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张九龄之前曾以照顾母亲为由,提出过辞职,唐玄宗不答应,但把他的两个弟弟张九皋和张九章调到老家附近为官,方便照顾老母,而张九皋后来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也都成了地方大员。

与张九龄从小就比较顺风顺水的经历不同,高适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代表。

高适从小家庭条件就很不好,在梁、宋一代非常落魄,虽然曾去长安赶考,但没有考中。

唐朝天宝八年(749年),46岁的高适才因文采被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终于有了出仕的希望,但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不喜欢文化人,高适只能担任汴州封丘尉,但很快就离职了。

三年后,高适又得到河西节度哥舒翰的赏识,担任左骁卫兵曹,并进入哥舒翰的幕府担任掌书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52岁的高适跟随哥舒翰与叛军作战,升任左拾遗,不久担任监察御史。

哥舒翰兵败后,高适跟随唐玄宗西逃成都,仕途进入快车道,先后担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永王李璘造反后,唐肃宗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讨伐李璘,后来继续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55岁的高适因直言得罪大太监李辅国,被贬为太子詹事,后来又外调为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唐代宗征召为刑部侍郎,不久转任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一年后,62岁的高适去世,唐代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的前半生平平无奇,甚至可以说很潦倒,但在50岁之后,他的人生开始大放异彩,也让他成为唐朝诗人中最显达的代表之一。

想要了解更多唐朝人的悲欢离合,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看看《曾有少年时》,你会有更多的不同视角。

会撒娇的冬天
文静的自行车
2025-08-08 13:16:49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高大的电话
开放的烤鸡
2025-08-08 13:16:49

高适的一生是逆袭的一生,他给我们完美的阐释了厚积薄发的道理。硬核与柔情在高适身上都能够体现,他既是保家卫国的铁血战士,又是满怀柔情的大唐诗人。高适出生于大唐的盛世,当时是女帝武则天执政。高适的出身本来是不错的,他的爷爷高侃是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名将,还获得了陪葬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的殊荣,可奈何祖上的积产早已所剩无几,他的父亲又早早地离开了人世间,所以高适从小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然而,这样穷苦的生活并未消磨高适的斗志,依然积极向上,怀有报国之情。他十分努力的将自己变的更优秀,能文能武,只为将来能够一展自己的凌云壮志。

在唐玄宗时期的开元十一年,二十岁的高适信心满满的来到都城长安准备科考,奈何最终名落孙山。仕途失意的高适于是决定离开这个伤心地,来到了宋城,准备一边耕作,一边苦读。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下一次的科举考试作准备,还是为自己以后的人生作铺垫。经过了第一次科举考试的他,不再自命不凡,他也意识到这世上比他优秀的人还有很多,于是更加刻苦的读书。没想到经过十几年的沉淀,三十二岁的高适再次再次落第。而他身边的朋友,比如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人早已功成名就。尽管后来的他曾被睢阳太守张九皋引荐,做了封丘尉,后来却又辞职。

高适的处境使他急迫的想要改变他的现状,于是想到了投笔从戎,对于一个年近半百的人来说,这一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高适又遇到了安史之乱,对于他来说安史之乱是他一展抱负的绝佳时机,带兵讨伐,一路高迁,最终完成了他从穷困潦倒到官至侯爵的逆袭人生。

高兴的滑板
有魅力的枕头
2025-08-08 13:16:49
第十 陈子昂

初唐的诗歌大部分还沿用着前人浮糜的笔风,唐人诗歌至陈公方真正大变。他开启了后来的李白杜甫,也影响了盛唐乃至以后的众多诗人。我将他排进前十只要考虑了他对后人的影响,当然也因为他确实留下了一些绝唱。

第九 杜牧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代表,诗至晚唐,已经明显走了下风,不如前人的大气。但“小李杜”的出现却使晚唐出现了一片诗歌的新的景象。可就写诗的艺术性和对文字的驾御力,杜牧还是逊于李商隐的。但就整个唐朝来说,能比他强的,恐怕也不多了。

第八 王昌龄

以绝句驰名大唐的王昌龄,诗歌或是浑壮有力,或是暗喻深情,笔法的彰弛是很少有对手的。他的绝句在唐朝和李白齐名,可以说是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放眼大唐,能在绝句上与王昌龄一争高下的,恐怕也只有李白一人。所以我将他列在第八。

第七 李商隐

作为晚唐诗人的第一代言人,他的诗歌水平是不容别人说二话的。特别是他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绝句和律诗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其诗歌给唐诗开了一片洞天。我将其排在了第七。

第六 孟浩然

虽然常有人把他和王维放在一起,但要是真论起来,他和王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其文风自然,笔法不食烟火,对文字的驾御能力是唐人少有的。就其对诗歌的影响力确实是少有人能比,基于此,我还是将他排进了前六名。

第五 崔灏

也许我将他排在这里会有很多人不服气,但是就其在诗歌上的真正成就来说,崔灏确实在孟浩然李商隐之上。

能和杜甫在其看家本事上律诗上一较高下的,唐人中仅有崔灏一人。虽然王昌龄也能在李白擅长的绝句上一争高下,但是李白真正纵横诗坛的却是古风,也就是古体歌行。崔灏一首《黄鹤楼》令李白都不得不叹“眼前有景题不得”,也让杜甫虽然律诗众多,却始终不能拿得“第一律诗”的称号。就此一点,已经是李商隐、孟浩然比不了的。况且崔灏极长长篇古体歌行,在盛唐能在这方面强于崔灏的,也只有李白杜甫二人而已。所以我将他排在第五。

第四 白居易

以诗歌的水平而论,白居易和王维是不分高下的。但是在白王之间,我更偏爱王维。所以只能将白居易放在王维后面了。白居易是中唐第一诗人,也是新乐府诗的代表,长于长篇叙事,深受杜甫影响。其诗歌的艺术水平,放眼大唐,能真正压过他的,也只有李白和杜甫了。

第三 王维

王维是多才多艺的诗人,众体皆善,其山水诗在唐朝可以说是没有对手。他的诗歌意境深远,笔法如出水芙蓉,又尽带蝉性。只可惜,他对自己的才华没有好好开发,否则他也许真能和李白杜甫一争高下。但历史不能假设,所以他还是落在了李杜之下。

第二 杜甫

第一李白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尽管他和韩愈、白居易都有深厚的交情,却能在诗歌的风格上保持独立自主,不附合、更不附属于韩、白的有势力的流派。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民间文学的学习上,他的爱好不仅局限于一般人所熟悉的古代乐府歌辞,而更感到兴趣的则是当时民间所流行的俚歌俗调。他的《竹枝词》、《柳枝词》就是他的艺术实践。他的诗歌语言干净明快,决无炫博矜奇的地方。其艺术精华在于《刘梦得文集》。

迷人的外套
酷炫的心锁
2025-08-08 13:16:49

在唐朝的大诗人圈里面,找不痛快的快捷方式,就是比一比科举成绩。

在这一点上,排行老大的诗仙李白,非常有发言权。

家里有矿的李白,千里迢迢的从西域碎叶回到中原打拼,发现商人的身份不能参加科举,看来有钱不能为所欲为。

但是有才华的人,在哪里都能发光,不但最后被皇帝挖掘,去长安做了几年官儿,更牛的是有两段感情,都是倒插门插进了宰相家里。

李白一生,潇洒自由,酒没少喝,诗没少写,迷妹一大堆,也算是人生赢家。

▲李白喝多了

说完李白,就得聊另一个悲催,诗圣杜甫。

杜甫,崇拜一个姓李的,叫李白;也憎恨一个姓李的,叫李林甫。杜甫参加科举的那一年,主考官正是李林甫。

这个唐朝有名的奸相,不但肚子里面撑不了船,还是个连船桨都放不下的主。李林甫当主考时,创下了一个纪录:无一人通过科举考试!然后还美滋滋的和唐玄宗说:民间已经没有什么能人了,所有的能人都在您身边了。唐玄宗还居然信了,此处省略3000个形容词。

相比于前面两位老哥,白居易算是科举中的技术流。

白居易本来籍贯在山西,但是当地考生实在太牛,名额有限,白居易不甘心重在参与,友谊第一。于是就把户口调到了其他地方,即传说中的“高考移民”,并顺利的通过了乡贡考试,被推举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然后,一考即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暖树是争的,春泥是啄的,树挪死,人挪活。技术流不仅有白居易,还有王维,而且王维的段位更高,直接状元及第。

不过这个状元似乎来路没那么正,不单单是通过才华,而是走了皇帝亲戚歧王的门路。即便如此,王维还是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张九皋同样才华横溢,走的是公主门路。最后,大帅哥王维通过歧王,认识了公主,赢得了公主的青睐。天时、地利、人和,外加逆天才华,王维终成状元。

既然提到了张九龄,就接着聊聊他。

科举时,张九龄直接被主考官沈佺期赏识,但是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更是有人打小报告。于是张九龄被迫接受了重试,但仍然顺利过关。后来成为一代名相。

唐朝有“大李杜“,还有”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杜牧的科举之路很是顺利,在考试之前,杜牧就已经出道了,一篇《阿房宫赋》成为当时网红大作文,流量很大。参加科举时,太学博士吴武陵本想为他谋一个状元,但当时状元已经内定,最后给了第五名。

但学霸就是学霸,杜牧当年又入了贤良方正科,考为第四等,意味着可以被授官,这可是同一年连过两次考试!然后高兴到飞起的杜牧写了一首《重登科》。

李商隐的科举之路就有点费劲了,绝对是输在起跑线上典范。家境不好,名声不显,还得罪了权贵主考官贾餗。

后来好友令狐绹帮忙,才得以登第。再后来李商隐通过了吏部的考试,和高适一样,得了个弘农县尉的小官。三年后,又考中了拔萃科,授予秘书省正字。这个官职,就是当年陈子昂第一次受到金殿召见,直接得到的官职。李商隐,请干了这碗红糖水。

陈子昂,两次参加科举,两次落榜,看来自己辛辛苦苦背的东西,都成了题干。这么搞不行啊,于是弄了一次炒作。

一天,陈子昂在街上闲溜达,看见一个胡人卖一把琴,价格极贵,没人买。陈子昂直接掏出银票,把琴买了。周边人一看,真有骨骼清奇,头脑异常之人,起哄让他弹琴。陈子昂与众人约好在第二天进行才艺展示,还让大家多叫点人捧场。

第二天,面对人山人海,陈子昂说到:这琴有何用,居然比我陈子昂都有名。当场怒砸古琴,然后发放自己的诗集。这一举动,让他迅速上了热点,一举成名。后来,出了名的陈子昂中了进士,还受到武则天接见,当场授予麟台正字(即原来的秘书省正字)。

当年和杜甫一起被坑的,还有一个大诗人,高适。

不过,高适并没有放弃,他拿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头,终于在年近五十的时候,考中了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有道科。不过,高适只是被授了一个封丘尉,从九品下的小官,把老爷子搞得有点郁闷,干了没多久就辞职了。

但事情还没完,高适后来被大将哥舒翰看中,开始时来运转,火速升官,很快被提拔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最终进封渤海县侯!

唐朝顶级诗人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有得意者,也有失意者,来两张榜单感受一下。

得意高中榜:

白居易、王维、王勃、陈子昂、贺知章、张九龄、李商隐、杜牧、高适、王昌龄、韩愈、柳宗元、孟郊、刘禹锡、元稹、张继……

郁闷不开心榜:

李白、杜甫、孟浩然、李贺、韦应物、骆宾王、卢照邻、王之涣、贾岛、张若虚、刘长卿、陆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