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

着急的芒果
轻松的帽子
2023-01-31 10:03:46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

最佳答案
天真的溪流
大方的斑马
2025-08-09 05:13:22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扩展资料:

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最新回答
爱笑的裙子
怡然的水杯
2025-08-09 05:13:22

中国汽车消费网 2008年01月09日 来源:现代司机报 作者:陈琼 闫磊

国际油价破百之后,新能源再次被人们关注。然而,新能源在缓解能源危机这个大舞台上,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哪些新能源又值得消费者期待呢?

面对高油价和潜在的石油供应危机,各国政府都把解决能源问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中来。中国工程院博士冀星说,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开源节流,寻求更多的石油供应渠道,并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二是开发新能源。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该法将可再生能源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即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以秸秆、甘蔗、玉米等农林产品以及畜牧业生产废弃物等为代表的生物能源发展。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描绘出一幅未来5年我国能发展的蓝图。

乙醇汽油推广范围逐渐扩大

在众多新能源中,目前我国唯有乙醇汽油真正得到了推广,并且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安徽五省及湖北、山东、江苏、河北、广西五省的部分地区都在使用乙醇汽油。

乙醇俗称酒精,车用乙醇汽油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新型汽车燃料。它基本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还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虽然乙醇汽油的技术成熟,推广也一直稳步进行,但就在国务院2007年举行的一次关于可再生能源的会议上决定,我国将停止新建的粮食乙醇燃料项目。据了解,出台这一政策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保证玉米、小麦和其他农产品的种植比例平衡。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利用率最高、价格最为低廉,以木薯资源制造酒精前景广阔,我国燃料乙醇由此向非粮乙醇转折。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高海洋博士认为,从长远角度讲,推广乙醇汽油是节约能源,提高环保质量的有力举措,但就试点情况来看,在全国范围推广则要在成本、价格、政策等方面加以规范,这需要整个供求市场的磨合,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生物柴油三年后进入正规加油站

生物柴油作为传统柴油的替代能源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和中粮集团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生物柴油。有关方面预测,三年后生物柴油能进入正规加油站。

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的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润滑性能好,使用安全等优势,目前全球生物柴油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燃料。使用生物柴油车辆无需改装,只要与普通柴油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即可。

200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资源法》。虽然已有法规确定生物柴油的合法地位,但广大消费者近两年内还很难在正规加油站购买到。

据了解,国家对成品油的监管非常严格,而目前生物柴油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在加油站销售,质量无法保证。另外,产量太小也是制约生物柴油走进正规加油站的重要原因。国家发改委对生物柴油今后的推广已经有初步的计划,就是按照乙醇汽油的推广方式来分区域封闭式推广。

中国工程院博士冀星透露,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整体规划和四大集团研究实验进度,预计三年后生物柴油才能进入正规加油站。

氢能源应用在车上有待时日

与生物质能源相比,氢能源的发展势头略显弱势,但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和汽车制造企业在研究开发氢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把远期目标定位在氢能源车,“雪佛兰Sequel”是该公司最新一代的氢能源概念车。

氢能源是一种二次能源,目前主要的来源是利用水资源制取的。我国氢的来源极为丰富,制造提取的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水电解制氢、生物质气化制氢等制氢方法都已形成规模。

虽然氢能源来源广泛,但作为新能源在车辆上推广还有一定难度。首先,提取氢能源的成本极高;第二,需要对车辆进行较大改造;第三,大量提取氢能源的难度较大;第四,需要广泛建造氢加注站点。业内专家认为,获得大量廉价的氢,是实现氢能利用的根本。

太阳能汽车的美好前景

1999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科研人员设计出一款新型太阳能汽车,这种汽车全部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发动机和车轮之间没有传输装置,最高时速超过100公里。这是世界上有报道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太阳能汽车。

2003年,由日本大学生制造的氢(hydrogen)和太阳能汽车成功穿越澳洲。该车从柏斯穿越沙漠行驶到悉尼,行程4084公里。汽车的排放物包括纯净水,悉尼市长特恩布尔在汽车抵达悉尼后,将水一饮而尽。

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吴小平教授分析说,太阳能汽车进入商业时代,至少还要30-50年,但太阳能在汽车上的局部应用,10年之内应可见到。比如随着汽车上空调、多媒体等大量需要耗用发动机动力供电的电器设备的使用,燃油发动机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那么用太阳能电池替代发动机的部分功能,就既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又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另外,高尔夫球场、风景区等对环保要求较高,而对动力要求不高的场所,可能会使用太阳能小车做工作车或游览车。

神秘的“可燃冰”

在全世界寻找替代能源的努力中,一种神秘的物质逐渐浮出水面,它就是深藏在海底的比石油、煤燃烧值高数倍,被称为后石油时代能源的“可燃冰”。

这种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叫“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它透明无色,形似笼状的独特的冰结晶体,点火即燃烧,常温下分解出天然气,所以又叫“气冰”、“固体瓦斯”,是一种高能量的能源。我国在西海北部已经发现可燃冰的存在。

目前,很多国家都只是证明其在某一地区内含有“可燃冰”这种资源,但却很难说出具体的可采储量。由于“可燃冰”分布于海底,因此勘探起来有很大难度,至少现阶段世界各国都不能像探测石油、天然气一样,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进一步勘探确认“可燃冰”的探明可采储量。

“采集实物样本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更是难上加难。”专业人士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由于水化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且开采时还有可能导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释放,释放过程中一旦失控,难免酿成灾难。因此业界认为“可燃冰”成为新能源只是人类的一个希望。

电动汽车蓄势待发

电能汽车也称电动汽车,其工作原理是依靠蓄电池的电力使汽车发动机运转,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

电能汽车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汽车燃油的污染问题,很多国家和机构都在研究电能汽车,而电能汽车的主要问题是蓄电池的蓄电能力大小,它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行驶距离。

现在,国内外各知名汽车厂商都开始下大力气开发电能汽车。

比亚迪首款电动汽车F3e使用电能驱动,没有排放,没有污染,甚至没有汽缸发动机的噪音,充足电以后以140-150公里/小时的速度可行驶570公里,这种环保汽车的远景变得越来越清晰。

电能汽车的发展将有效缓解能源危机,成为新能源动力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后

石油仍是当前最廉价的车用能源

除了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氢能源以外,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都可以作为替代能源用于车辆,但目前它们还停留在概念的范畴,石油仍是当前最廉价的车用能源。

石油价格上涨已经变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除非找到真正具有市场实用价值的替代能源,否则整个世界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石油的奴隶”。

寻找新能源的意义不在于最终完成了什么样的研发,而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一种可能。

请采纳 谢谢

积极的鱼
背后的悟空
2025-08-09 05:13:22
风能能辅助性的发电,相对水能发电意义不大,核能有比较技术性过高,无法过快的普及,但是他们都是燃煤发电的有力替代者,还有太阳能,地热能,都是一个毕竟新型的无污染,自然能源利用发电。所以意义还是长远的。

玩命的期待
爱笑的皮带
2025-08-09 05:13:22
我国的自然资源现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客观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土地资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1/5,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的1/3;人均肉类是加拿大的1/4。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种植业为全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在我国,人均由1949年的0.19hm2减少到2001年的0.1 hm2,人均耕地减少了53%,有的省份人均不足667m2。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当一部分(县)市人均占有耕地400m2以下,已低于国际上规定的534 m2的警戒线,比日本人均467 m2还要低67 m2。2001年各类建设等占用耕地,致使耕地净减少61.73万hm2。2000年耕地面积比1991年和1995年分别减少了249.81万hm2和179.61万hm2,减少幅度为1.91%和1.38%。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我国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10hm2,比1995年约减少了0.01hm2,比1991年减少了0.02hm2。

根据调查,我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1.25亿hm2,包括宜林荒地7600万hm2和宜农荒地3500万hm2,人均只有0.06hm2和0.03hm2,其中,我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脊,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近几年,我国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2.森林资源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hm2和101亿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为0.12hm2和9m3,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在如此情况下我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脊柱动物受到威胁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为10种。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采伐有限,我国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为满足国内需要,国家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木材。根据预测,我国木材紧张状况近期不会缓解,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木材补充国内需要的局面不会改变。

3.草地资源

我国拥有草场近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42%;但人均草地只有0.33 hm2,为世界人均草地0.64 hm2的52%;中国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优良草地面积小,草地品质偏低;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比例过小,天然草地面积逐年缩减,质量不断下降。草地载畜量减少,普遍超载过牧,草地“三化”不断扩展,中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占50%,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1.35亿hm2,并且每年以200万hm2的速度增加。我国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亿hm2。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同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而储量较多的则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如钨、锡、钼等);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冶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1953~1992年,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如生铁、钢材、铜、铝、铅、锌、水泥、煤炭和石油分别增长了35、37、27、205、16、100、78、16、238倍,中国的石油产品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铁、铀、铜、铝、金也是如此。经济发展表现为人均GDP的增长,也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增长。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增长,但是从1990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达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未来20~30年内我国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而大宗矿产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矿产消耗增长的速度。据预测,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品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将难以保证需求。

5.能源资源

我国的能源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的来看,这些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不多,尤其是石油资源更显得不足,供求关系紧张,满足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将有一定的困难。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一次性能源目前是我国最现实的能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是,一次性能源比例巨大,替代能源较少,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70%左右。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5%的城市民用燃料都由煤炭提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煤炭 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很大,可以满足国家长期需要。据统计,全国已累计探明储量9000亿,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仅次于独联体和美国,居世界第3位。煤炭的资源量还大于此。根据预测,埋深1000m以内的资源量在2万亿吨以上,2000米以内的资源量更多,可见,我国煤炭资源潜力很大。

煤炭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已探明的资源量89%集中在北方,因此,我国北煤南运情况不会改变;②勘探程度不高,已探明储量中还有45%以上储量需要进一步精查,方可建井开发。

石油 我国的石油资源储量是比较丰富的,根据最新资料预测,我国石油资源量在800亿吨左右。目前已累计探明储量130多亿吨,剩余储量还有30多亿吨,按年产1亿吨水平计算,如果不增加新的探明储量,这些储量的可采期为30年。

天然气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据勘探,我国天然气远景储量在40万亿m3左右。最近我国油气勘探有重大进展,在内陆大型盆地和东部近海都发现有良好的油气远景。目前已探明储量1.43万亿m3,还不到远景储量的5%,说明潜力很大,也表明我国天然气勘探程度低,还未把潜在资源变为探明储量。

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3年的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同时,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2003年,我国原油进口达到了创纪录的9100万吨,比2002年激增31%。石油日消耗量达546万桶,超过世界第二经济体日本543万桶的指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公认的现实,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将导致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一系列变化。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将达到每日1000万桶,这意味着届时我国所需原油将有八成以上来自深受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影响的国际石油市场。而2000年,我国的石油进口仅占需求量的35%。如果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那么我国的能源消费将超过世界目前所能生产的能源总和。

可再生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其中小水电可开发量约为1.25亿千瓦;陆地和海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为10亿千瓦;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1700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包括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约合3亿吨标准煤;森林和林业剩余物相当于两亿吨标准煤。但是到2002年,中国各种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量只有4700万吨标准煤,扣除小水电,新兴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到1%。

6.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储备是指储存于地表和地下的可利用水量,也就是所谓的可更新水资源量。据有关部门计算,我国水资源总量每年28000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27000亿m3,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地下水资源量8200亿m3,占水资源量的30%左右。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由于人多地广,人均占有量很少,只有2600m3,为世界人均值1/4;亩均约1800m3,为世界亩均值3/4。

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是:①水资源量分布不均,南多北少,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4/5,广大北方地区只占有水资源总量的1/5;②我国的降水受季风影响,冬少夏多,夏季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并且多水年和少水年连续出现,因此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淡水资源不足,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日趋严重,它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

7.海洋资源

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1%是约占三亿六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海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它是人类获取食物、药物及生活用品等物资的重要来源。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陆地环境的不断恶化,陆生资源日益匮乏,人们将研究和发展的重心从陆地移向海洋。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它巨大的开发潜力是解决人类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及能源短缺这些题问的希望。

我国是海洋大国,漫长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则达32000多公里。大陆沿岸的海域面积辽阔,海区面积470多平方公里,海洋渔场面积42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73万亩,适合发展盐业的滩涂几百万公倾。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鱼类5000多种,虾、蟹、贝、藻类千余种,我国海域已有记载的生物可达万余种。我国海洋资源中不仅生物资源繁多,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海水资源。我国近海石油储量据估计可达50亿—150亿吨,其他海洋资源的总蕴藏量约有9亿千瓦,沿岸砂矿中含有锆英石等多种价值极高的原料。海水中还含有盐、溴、钾、钠、镁等多种化学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其种类繁多,蕴含着地球上80%以上的生物资源,与陆地生物比较,海洋生物往往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我国近海石油储量据估计可达50亿~150亿吨,是东亚地区重要的海洋石油国,在渤海、南黄海、东海、北部湾等六个大型油气盆都打出了高产井。我国滨海砂矿中含有多种原料。例如:辽东半鸟、山东荣成、海南、台湾西南海岸沿岸砂矿中都含有核潜艇和核反应堆用的可耐高温、抗腐蚀的锆英石;辽东半岛、海南沿岸、台湾西南海岸沿岸砂矿中还含有独居石和钛铁矿。独居石中含有锝和铌,钽可用于反应堆及微电路,铌是飞机、火箭外壳的原料。辽东半岛沿岸砂矿中还含有金等多种原料。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开发能力较低。目前我国海洋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低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海上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现阶段资源短缺的状况。

8.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主要由光照、热量(温度)、降水、风力等组成。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性、清洁性资源,但其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以呈现。气候资源还具有普遍存在性,但其在地理分布、丰富程度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但由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丰富区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全年气候干旱,云量稀少,大气透明度好,其总辐射量(5850MW/m2以上)和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均为全国最高,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有很大发展,但仍处于试验阶段。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为太阳能热水器,2000年底达到2600万m2以上;甘肃、西藏、青海等地推广应用了20多万台太阳灶;1999年西藏7个无电县城安装了光伏系统,解决了机关和居民照明、通讯等用电问题;另外还有太阳能干燥器、被动太阳房、太阳能航标灯等。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海南、广东中部和北部湾西北部,超过2000mm;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少于50mm。除了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降水在时间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在水资源丰富区,雨季4~5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7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80%以上。我国西北干旱区严重缺水,除了制约经济发展外,还会加快当地的荒漠化进程,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都将造成严重影响。即使在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也存在局地性的水资源贫乏。天空水资源是可为人们所利用的另一部分水量。人工增雨是目前人们主动利用天空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已发展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常被视为缓解旱情的办法之一,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亿KW,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以上的时间近4000h,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达到36万kW,只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约为可开发储量的1.4‰。我国的风力发电与国际上发达的工业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有非常巨大的开发潜力。

9.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自然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牧草、家畜、家禽、水生生物、微生物和各种野生动物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各种群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资源是指地球上对人类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总称。按照生物的自然属性,可将生物资源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

我国疆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物种多样性居世界第8位。其中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5700余种,蕨类植物2400余种,苔藓植物2100余种,合计约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占全世界近30万种高等植物十分之一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三位。在高等植物中,中国林木资源(乔木)有2000余种,材质优良的树种1000余种;中国北方草原上各种野生牧草有4000多种,南方草地饲用植物达5000多种。陆栖动物仅鸟、兽、两栖、爬行类就有2290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其中鸟类1187种,兽类490多种,两栖类27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约有100万种。中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其中鱼类有1694种。浅海及滩涂的生物资源总数超过2500种,重要养殖资源有238种。内陆淡水鱼类有709种,回游性鱼类64种,国外移植的有30多种。

我国生物资源具有如下的特征:

(1)资源总量大,但质量普遍较低

我国的生物资源中,与生产、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森林、草场和水产资源存在着资源总最量大、但资源质量较低的现象。中国森林面积约1.59亿hm2,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m3,森林蓄积量112.7亿多m3,均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盖率低,仅16.55%,林分每公顷蓄积量112.7m3,用材林蓄积量每公顷平均为77.10m3,现实生产力较低。中国草地资源约4亿hm2,其中天然草地3.9亿hm2。中国大部分天然草地为低工草类型,适合作为割草利用的草场不多,直接影响了冬春贮草。我国草地产量偏低,北方的草甸草原每公顷产鲜草3000~4500kg,干旱草原草场1500~3000kg,荒漠草场750kg。我国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面积达1.8hm2,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5%,草场载畜能力低。全国草场平均约1.0~1.3hm2养一只绵羊单位,而目前每只绵羊单位仅占有草场0.5hm2,明显放牧超载。

(2)资源结构不尽协调

据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在我国现有森林中,用材林比重过大,面积占66.08%,蓄积量占74.20%;其他林种比重过小,防护面积占16.55%,薪炭林面积占3.34%,特用林面积仅占2.60%,经济林面积占16.55%,竹林面积占2.95%,在现有用材林的林龄结构中,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面积结构比为3.8∶3.6∶2.6,蓄积量结构为1.2∶3.3∶5.5,森林结构低龄化现象明显。在4亿hm2草地资源中,人工草地0.07亿hm2,仅占草地资源的1.67%,比重过大。在内陆淡水鱼种类中鲤料占50%,草、鲢、鳙、鲤、鳊、鲂、鲷、占大多数。淡水渔业品种单一。

(3)生物生产力年际变化大,季节性明显

生物生产力随着水热条件变化而变化,年内表现出季节性,年际之间表现为丰歉年,这在草地资源表现最为明显。草地实际产草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年降水量多少。通常草甸草原丰歉年产草量可相差1倍,干旱草原相差2倍,荒漠草原差3~4倍,荒漠差2倍,这一特点是造成我国北方靠天养畜的放牧畜牧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由于季节差异天然草场前暖季与冷季资源载畜量不平衡,暖季草场普遍有较大潜力,而冷季草场资源量明显不足,大体缺1/3。冷季草场资源量不足是制约我国草地载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4)区域分布不平衡

生物的生长受光、热、水、土、气等自然环境诸要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我国森林资源集中华北、西北和南方山区,其面积、蓄积量与用材等均占全国80%以上,而广大的华北、西北地区由于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我国少林地区。我国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与山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加上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坝七省(区)为西部牧区,共有天然草地2.9亿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73%。其中蒙一新牧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1.6亿hm2、占西部牧区的53.78%;青藏高原牧区(西藏、青海与四川西部)1.3亿hm2,占西部牧区的46.22%。东部农区的草地堆星分布于东部地区、丘陵,草地面积1.0亿hm2,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6.66%。

10.旅游资源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的重要消费方式,旅游收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人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旅游收人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当作重要产业,有10个省作为支柱产业。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的客体,以其美学观赏性、地域性、垄断性、综合性、永续性的特点为人类创造美的环境。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地域综合体的景观形态表现,是由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有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和生物等。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人文景观璀璨夺目,其独有的东方神韵一直强烈的吸引着中外游客。地文景观类的旅游资源即包括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害遗迹、名山、火山、溶岩景观、蚀余景观与象形山石、沙(砾石)风景、沙(砾石)滩、小型岛屿、洞穴、其他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现代冰川、其他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类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树木、古树名木、奇花异草、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其他生物景观等等各类型齐全。

(2)地域差异显著。我国南北所跨纬度大,气候从北到南分布有亚寒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东西跨度大,从东部湿润的森林带过渡到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最后到荒漠带。并且,由于地质历史作用我国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因此,我国的自然旅游景观地域差异显著。同为冬季,东北是一片冰雪世界,东南沿海却是避寒胜地。南国是一片清丽、秀美的自然景观,北方却给人以雄壮、豪放、粗犷的美感。既有西部“大漠孤烟直”的壮美,又有东部沿海的温润、灵秀的神韵。

(3)受季节影响大。自然景观即是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地域综合体是由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有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和生物等。这些要素中气候的变化往往牵动着水文、生物的各种变化,从而对整个景观产生影响。因此,随着季节的变化,自然景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会引起旅游的淡旺季变化。

(4)一些高质量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地域偏远,开发难度大。我国的世界级、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及世界自然遗产地往往位于偏远地带,可进入性差。并且由于当地的经济、文化落后,旅游资源的开发既缺乏资金又缺乏人才的支持。因此,在偏远地区,避免短视的开发行为,合理开发、利用、管理自然旅游资源,难度相当大。

中国旅游业在近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作为其发展先决条件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仍然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不相匹配。

二、主观方面,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土地利用方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近年来,城市用地增长率远远高于城市非农业人口增长率。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土地征而未用现象严重,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农村土地使用也存在人均用地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等许多问题。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中国能耗高,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中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2003年,日本GDP折合人民币约为34万亿元,约为中国11万亿元GDP的3倍,但其能源消耗量却远小于中国。日本从同量的资源中,取得比中国高数倍的经济效益。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

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严重,地方性开采比比皆是,利用浪费惊人,我国钢铁、水泥等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5~10倍。中国每万美元产值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2003年的经济增长9.1%,但却消耗了16亿吨煤、2.5亿吨油、2亿吨钢材、8亿吨水泥。按此消耗量,追上美国目前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整个地球都不够中国消耗。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量的下滑,这种矛盾更为突出。

中国的水资源在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上为0.4,仅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

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日益提高。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0%,钢铁44%,铜58%,铝30%。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大部分重要资源都要依赖进口。

我们仍未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2003年,我国以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第二的石油和电力消费,以及近50%的世界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只创造了占世界4%的GDP。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一面是资源匮乏,一面是资源利用效率极低。在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冷艳的小懒猪
舒服的御姐
2025-08-09 05:13:22
只有资料。。。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我国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 1/4。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地表水 资源的稀缺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的开采。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 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北京4万口井平均深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 枯竭。

2.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

据环境监测,全国每天约有1亿吨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 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染, 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 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 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3.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地球表面的70%是被水覆盖着的,约有14亿千立方米的水量,其中有 96.5%是海水。剩下的虽是淡水,但其中一半以上是冰,江河湖泊等可直 接利用的水资源,仅占整个水量的0.003%左右。

4.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5.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大多数洗涤剂都是化学产品,洗涤剂含量大的废水大量排放到江河 里,会使水质恶化。长期不当的使用清洁剂,会损伤人的中枢系统,使 人的智力发育受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降低,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障 碍。清洁剂残留在衣服上,会刺激皮肤发生过敏性皮炎,长期使用浓度 较高的清洁剂,清洁剂中的致癌物就会从皮肤、口腔处进入人体内,损 害健康。

6.关心大气质量——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

全球大气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 这五座城市的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分别在每立方米 200-500微 克,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9倍,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

7.随手关灯—省——度电,少一份污染

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在一次性能源结构 中占70%以上。如按常规方式发展,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需要100 亿吨煤当两的能源消耗,这将相当于全球能源消耗的总和,煤炭燃烧时 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并形成酸雨和造成温室效应。

8.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

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燃料被用在工业、商业、住房和交通上。 这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过量二氧化碳就象玻璃罩一样,阻断地面热量向 外层空间散发,将热气滞留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象变异,产生灾难性干旱和洪涝,并使南北极冰山融化,导致 海平面上升。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继续下去,海拔较低 的孟加拉、荷兰、埃及、中国低洼三角洲等地及若干岛屿国家将面临被 海水吞没的危险。

9. 减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

煤炭等燃料在燃烧时以气体形式排出碳和氮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 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后形成高腐蚀性的硫酸和硝酸,又与雨、雪、雾 一起回落到地面,这就是被称做“空中死神”的酸雨。全球已有三大酸 雨区: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北欧地区、中国南方地区。酸雨不仅能强烈 的腐蚀建筑物,还使土壤酸化,导致树木枯死,农作物减产,湖泊水质 变酸,鱼虾死亡。我国因大量使用煤炭燃料,每年由于酸雨污染造成的 经济损失达200亿元左右。我国酸雨区的降水酸度仍在升高,面积仍在扩 大。

10.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是我国节能重点之一。按照该工程实施计划 ,“九五”期间全国将推广节能高效照明灯具。到2000年争取节约照明 用电220亿千瓦时,并节省相应的电厂燃煤,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粉尘、灰渣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11.利用可再生资源—别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

人类目前使用的能源 90%是石油、天然气和煤。这些燃料的形成过 程需要亿万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则 是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人们把那些不污染环境的能源称为“ 清洁能源”。

12. 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我国首都北京有近120万辆机动车,仅为东京和纽约等城市机动车拥 有量的1/6。但是每辆车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却比国外同类机动车高 3-10 倍。北京大气中有73%的碳氢化合物、63%的一氧化碳、 37%的氮氧化物 来自于机动车的排放污染。

13.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在欧洲,很多人为了减少因驾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而愿意骑自行车上 班,这样的人被视为环保卫士而受到尊敬。美国的报纸经常动员人们去 超级市场购物时,尽量多买一些必需品,减少去超市的次数,以便节省 汽油,同时减少空气污染。颇有影响的美国自行车协会一直呼吁政府在 建公路时修自行车道。在德国,很多家庭喜欢和近邻用同一辆轿车外出 ,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为洁净城市空气,伊朗首都德黑兰规定了“ 无私车日”,在这一天,伊朗总统也和市民一道乘公共汽车上班。 在我国上海,一些公司职员经常合乘一辆出租车,名曰:“拼打”。

14.减少尾汽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 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对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应 当采取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得制 造、销售或者进口。

15.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会通过尾气排放出铅。这些铅粒随呼吸进入人 体后,会伤害人的神经系统,还会积存在人的骨骼中;如落在土壤或河 流中,会被各种动植物吸收而进入人类的食物链。铅在人体中积蓄到一 定程度,会使人得贫血、肝炎、肺炎、肺气肿、心绞痛、神经衰弱等多 种疾病。

16.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

纸张需求量的猛增是木材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全国年造纸消耗木 材1000万立方米,进口木浆130多万吨,进口纸张400多万吨,这要砍伐 多少树木啊!纸张的大量消费不仅造成森林毁坏,而且因生产纸浆排放 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造纸行业所造成的污染占整个水域污染 的30%以上)。

17.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据统计,我国森林在10年 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自50 年代以来,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 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18.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礼节繁多的日本人近年来也在改变大量赠送贺年卡的习惯。一些大 公司登广告声明不再以邮寄贺年卡表示问候。我国的大学生组织了“减 卡救树”的活动,提倡把买贺卡的钱省下来种树,保护大自然。

19.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

我国有1.3亿多公顷耕地,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 值的47%,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 公顷的警戒线。

20.控制噪声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

噪声会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噪声对人 的神经系统和心工程血管系统等有明显影响。长期接触噪声的人,会产 生头痛、脑胀、心慌、记忆力衰退和乏力等症状。低频噪声使人胸闷、 恶心。噪声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可以导致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21.维护安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德国规定,在室内使用音响设备时,音量以室内能听清美国法律规 定在学校中设置有关噪声的课程。英国规定,广告宣传、娱乐和商业活 动不得使用音响设备,夜间不得在公共场所使用音响设备。日本规定要 控制餐饮业夜间作业产生的噪声和使用音响设备进行宣传产生的噪声为 限;车辆不得产生影响他人的、不必要的噪声,禁止汽车不必要的空转。

22.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食品

已被中国绿色标志认证委员会认证的环保产品有低氟家用制冷器具 、无氟发用摩丝和定型发胶、无铅汽油、无镉汞铅充电电池、无磷织物 洗涤剂、低噪声洗衣机、节能荧光灯等。这些环境标志产品上贴有“中 国环境标志”的标记。该标志图形的中心结构是青山、绿水、太阳,表 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10个环表示公众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23.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人和动植物免受伤害。氟里昂中的氯原 子对臭氧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它能分解吸收紫外线的臭氧,使臭氧层 变薄。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损害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诱发皮肤癌和白 内障,会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1994年,人们在南极观测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臭氧屋空洞,它的面 积有用2400平方千米。据有关资料表明,位于南极臭氧层边缘的智利南 部已经出现了农作物受损和牧场的动物失明的情况。北极上空的臭氧层 也在变薄。目前,最早使用CFC(氟里昂是CFC物质中的一类)的24个发 达国家已签署了限制使用CFC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年的修订案将 发达国家禁止使用CFC的时间定位在2000年。1993年2月,中国政府批准 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方案》,确定在2010年完全淘汰消耗 臭氧层物质。

24.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都含磷。我国年产洗衣粉200万吨,按平均15% 的含磷量计算,每年就有7万多吨的磷排放到地表水中,给河流湖泊带来 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滇池、洱海、玄武湖的总含磷水平都相当高,昆 明的生活污水中洗衣粉带入的磷超过磷负荷总量的50% 。大量的含磷污 水进入水源后,会引起水中藻类疯长,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水中含氧 量下降,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也由此成为死水、臭水。

25.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是靠化学作用,通俗地讲就是靠腐蚀作用产生 电能的。而其腐蚀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镉、汞、锰等。当 其被废弃在自然界时,这些有毒物质便慢慢从电池中溢出,进入土壤或 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的食物链进入人的食物链。这些有毒物质在 人体内会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肾脏和骨骼, 有的还能够致癌。电池可以说是生产多少废弃多少;集中生产,分散污 染;短时使用,长期污染。

26.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每人每天丢掉的垃圾重量超过人体平均重量的五六倍。北京年产垃 圾430万吨,日产垃1.2万吨,人均每天扔出垃圾约1千克,相当于每年堆 起两座景山。我国目前垃圾的产生量是1989年的4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 过度过包装造成的。不少商品特别是化妆品、保健品的包装费用已占到 成本的30%—50%。过度包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加重了消费者的 经济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垃圾量,污染了环境。

27.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目前,全国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300多家,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开发生 产的绿色食品达700多种,产品涉及饮料、洒类、果品、乳制品、谷类、 养殖类等各个食品门类。其它一些绿色食品,如全麦面包、新鲜的五谷 杂粮、豆类、菇类等也是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的。

28.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食品污染源:一是工业废弃物污染农田、水源和大气,导致有害物 质在农产品中聚集;二是化学肥料、农药等在农产品中残留;三是一些 化学色素、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不适当使用;四是储存加工不当导致的 微生物污染。水果和蔬菜上的农药侵入人体数年后,就会通过癌症和免 疫系统、激素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紊乱表现出来。

29.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那些“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 圾量剧增。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为100多万吨,北京市如果按平均每人每 天消费一个塑料袋计算,每个袋重4克,每天就要扔掉4.4克聚乙烯膜, 仅原料就扔掉近4万元。如果把这些塑料铺开的话,每人每年弃置的塑料 薄膜面积达240平方米,北京1000万人每年弃置的塑料袋是市区建筑面积 的2倍。

30.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在德国,不少超市里的塑料袋不是免费提供的,这是为了减少塑料 袋的使用。很多德国人买东西时,习惯提着布兜子,或直接将货物装到 车上,不用塑料袋。一些家庭主妇为了少用塑料袋而挎着硕大的藤篮上 街购物。德国的旅馆也不提供一次性的牙刷、牙膏、梳子、拖鞋。饭店 里都使用不锈钢刀叉,高温消毒后再重复使用。

31.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环境浪潮使生产一次性产品的行业正在走下坡路,很多国家在开发 生产可降解塑料,使其在使用过后能够在自然界中化解;有的国家已淘 汰使用塑料,而用特种纸包装代替。 很多国家提倡包装物的重复使用和再生处理。丹麦、德国规定,装 饮料的玻璃瓶使节后经过消毒处理可多次重复使用,瑞典一家最大的乳 制品厂推出一种可以重复使用75次的玻璃奶瓶;一些发达国家把制造木 杆笔视为“夕阳工业”,开始生产自动铅笔。

32.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 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 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 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33.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全球性和生态危机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放弃“牧童经济”,而接受“ 宇宙飞船经济”观念。前者把自然界当作随意放牧、随意扔弃废物的场 所;后者则非常珍惜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就像宇宙飞船上的生活一样, 周而复绐,循环不已地利用各种物质。

34.交流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35.回收废塑料——开发“第二油田”

不少废塑料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而所有的废塑料——废餐盒、食 品袋、编织袋、软包装盒等都可以回炼为燃油。 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 600千克汽油和柴油,难怪有人称回收旧塑料为开发“第二油田”。

36.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

“痛痛病”和“水俣病”都是在日本发生的工业公害病。这是由于 含镉或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土壤和水源,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水俣 病”是汞中毒,患者由于体内大量的积蓄甲基汞而发生脑中枢神经和末 梢神经损害,轻者手足麻木,重者死亡。“痛痛病”是镉中毒,患者手 足疼痛,全身各处都很容易发生骨折。得这种病的人都一直喊着“痛啊 !痛啊!”,直到死去,所以被叫做“痛痛病”。由于普通土干电池都 含有这两种有毒金属元素,所以说电池从生产到废弃,时刻都潜伏着污 染。电池的回收势在必行!

37.回收废纸——再造林木资源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 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 ,每张纸至少可以回收两次。 办公用纸、旧信封信纸、笔记本、书籍、报纸、广告宣传纸、贷物 包装纸、纸箱纸盒、纸餐具等在第一次回收后,可再造纸印制成书籍、 稿纸、名片、使条纸等。第二次回收后,还可制成卫生纸。

38.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

垃圾混装是把垃圾当成废物,而垃圾分装是把垃圾当成资源;混装 的垃圾被送到填埋场,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分装的垃圾被分送到各个回 收再造部门,不占用土地;混装垃圾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会污染土地 和大气,而分装垃圾则会促进无害化处理;混装垃圾增加环卫和环保部 门的劳作,分装垃圾只需我们的举手之劳。

39.回收各种废弃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

北京的生活垃圾中,每天约有180吨废金属可回收。铝制易拉罐再制 铝,比用铝土提取铝少消耗71%的能量,减少95%的空气污染;废玻璃再 造玻璃,不仅可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煤炭,还可节电,减少大 约32%的能量消耗,减少20%的空气污染和50%的水污染。回收一个玻璃瓶 节省的能量,可使灯泡发亮4小时。

40.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Recycle"(回收再生)是世界性的潮流和时尚,分类垃圾箱在许 多国家随处可见,回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欧盟各国自1990年以来为 推行“零污染”的经济计划努力;德国开始实施循环经济和垃圾法,旨 在要从“丢弃社会”变成“无垃圾社会”奥地利制订法规,要求到2000 年废物回收率达到80%;法国要求回收75%的包装物,规定只有不能再处 理的废物才允许填埋;瑞典的新法规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和平共处包装 物形成的废物负有回收的责任;美国一些州政府从1987年开始制定了回 收的地方法规。

41.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在恐龙时代,平均每1000年才有一种动物绝种;20世纪以前,地球 上大约每4年有一种动物绝种现在每年约有4万种生物绝迹。近150年来 ,鸟类灭绝了80种;近50年来,兽类灭绝了近40种。近100年来,物种灭 绝的速度超出其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而且这种速度仍有增无减。

42.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别让濒危生命死在你手里

生物多样性:一是指生态系统多样性,如森林、草原、湿地、农田 等;二是物种多样性,即自然界有上千万种生物,是丰富多彩的;三是 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是指在同一种类中,又有不同的个体或品 种,我国是最旱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之一。

43.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有脆弱的生物链

我国已建立400多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100多处植物园及 近800个自然保护区。我国于1988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陆生野生动物3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 丝猴、长臂猿、丹顶鹤等约9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穿 山甲、黑熊、天鹅、鹦鹉230种。

44.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行使你神圣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 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产品。商业部规定,禁止收购和以任何形式买卖国 家重点保护动物及其产品(包括死体、毛皮、羽毛、内脏、血、骨、肉 、角、卵、精液、胚胎、标本、药用部分等)。我国也是《濒危野生动 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成员国之一。

45.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为挽救野生动物和生存,一些人捐钱“认养”自然保护区中的指定 动物,并像看望亲属一样去定期看望它们。北京部分大学生假期到云南 动员当地人保护原始森林和栖息于那里的珍稀动物滇金丝猴。很多人常 去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吊唁已灭绝的野生动物。在美国,一些孩子像对 待朋友一样给动物园的动物过生日。一位世界著名歌手在上海举办了一 次特殊的音乐会,听众是海里那些濒临灭绝的鲸。

46.不买珍稀木材用具——别摧毁热带雨林

资料表明,大约1万年以前地球有62亿公顷的森林覆盖着近1/2的陆 地,而现在只剩28亿公顷了。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 度减少着,等于每分钟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森林。照此下去,到本世 纪末,世界森林面积将再减少2.25亿公顷,用不了多少年,世界热带森 林资源就可能被全部毁坏殆尽。

47.植树护林——与荒漠化抗争

森林的消失意味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加速。目前全球有 100多国家,9亿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 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 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生活在荒漠地区和 受荒漠影响的人口近4亿,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 元以上。

48.领养树——做绿林卫士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 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疲于奔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 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 总计创值约 196000美元。

49.无污染旅游——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国际上已把对环境与自然生态总资源的核算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富 裕程度的内容之一,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各国人均财富的报告中,澳大利 亚的经济富裕程度虽然不及美、日等国,却因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而被排名为人均财富第一,中国被列为第163位。

50.做环保志愿者——拯救地球,匹夫有责

做一个环境志愿者已成为一种国际性朝流。很多大公司在录用人才 时,特别注意应征者是否有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的记录,以此来判断其责 任感和敬业精神。据报道,美国18岁以上的公民中有49%的人作过义务工 作,每人平均每周义务工作4.2小时,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价值。在日本 及欧洲各国,做环保志愿者也是公民普遍的常规行动。在我国,做环保 志愿者日益成为风尚。各地公民自顾去内蒙古恩格贝沙漠植树;深圳市 民自发到长江源头建自然保护站;北京大学生周末去社区进行垃圾分类 宣传;西安有“妈妈环保志愿者活动日”;吉林志愿者多次组织大规模 环保公益活动……这些行动影响着更多的人,环保志愿者的队伍正在不 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