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比增速迅猛!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5.3万辆/电池装车量同比降45.6%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4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3万辆(不含特斯拉),同比下降53.2%。1-3月的销量为11.4万辆,同比下降56.4%。
3月,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逐渐恢复,该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增幅迅猛,超过300%,不过仍旧处于同期较低位水平。这与整体车市下行、受疫情影响以及补贴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尚不清楚等因素有关。
动力电池3月份的装车量情况,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态势保持了一致,环比大增,同比降幅较大,超过45%,达2.8GWh。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和随车配建充电设施依然维持着较低增速,1-3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8万台,同比下降57.5%。
新能源汽车:3月同比降56.9%,降幅高于整体车市
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不含特斯拉)分别为5万辆和5.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6.9%和53.2%。1-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5万辆和11.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0.2%和56.4%。
新能源汽车3月/1-3月的产销量降幅均大于汽车整体市场的表现。3月,汽车整体市场的产销量分别为142.2万辆和14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4.5%和43.3%;1-3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7.4万辆和367.2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45.2%和42.4%。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3月份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4.4万辆和4.7万辆,环比分别大涨361.0%和298.6%,同比分别下降59.2%和55.7%。纯电动乘用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3.3万辆和3.5万辆,同比降低61.3%和58.8%;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产销量分别为1.1万辆和1.2万辆,同比降低51.3%和44.3%。
1-3月,新能源乘用车的产销量分比为9.4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1.5%和57.4%。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的累计销量为6.7万辆和7.3万辆,累计同比下降63.8%和60.2%;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产销量分为2.7万辆和2.8万辆,累计同比下降54.6%和48.0%。
需要关注的是,上述的数据不包含特斯拉的产销量。若中汽协将特斯拉3月份国内交付超过1万辆这一数据统计进去,3月份的市场表现数据会好看不少。对此,中汽协人士表示:“对于特斯拉的销量,现在无法验证它的真实性,因为目前为止特斯拉还没有向协会报送有关数据。”按照统计法规的要求,中国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需准确及时完整地向协会报送产销数据。当前,中汽协正在与特斯拉积极协调。
尽管3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销处于近两年内相对较低水平,但是,根据4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所透露的“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按程序出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相关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以及考虑到部分地区出台的新能源补贴措施,接下来的市场需求或将得到释放。
考虑到上述原因,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0年的新能源乘用车NEV销量预计会达到98-100万辆规模,全年降幅或在10-15%。
动力电池:3月装车量达2.77GWh,处同期低位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的动力电池产、销、装车量与新能源汽车3月的市场态势基本保持一致:环比虽大幅上涨,但仍处于同比较低水平。
具体来看,3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4.5GWh,同比下降45.5%,环比增长396.6%。其中三元电池产量3.2GWh,占总产量72.4%,同比下降40.9%,环比增长600.5%;磷酸铁锂电池产量1.2GWh,占总产量27.6%,同比下降50.6%,环比增长181.3%。
1-3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8.3GWh,同比累计下降58.3%。其中三元电池产量累计5.7GWh,占总产量69.1%,同比累计下降52.9%;磷酸铁锂电池产量累计2.5GWh,占总产量30.8%,同比累计下降64.1%。
3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共计3.0GWh,同比下降55.7%。其中三元电池销售1.8GWh,同比下降60.9%,占总销量58.6%;磷酸铁锂电池销售1.2GWh,同比下降35.1%,占总销量41.4%。
1-3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7.9GWh,同比累计下降54.9%。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售4.7GWh,同比累计下降57.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售3.2GWh,同比累计下降46.8%,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差距。
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共计2.8GWh,同比下降45.6%,环比上升363.2%,产业呈现逐渐恢复趋势。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2GWh和0.5GWh,同比分别下降42.9%和49.4%,环比提升分别为326.8%和598.1%。
1-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5.7GWh,同比累计下降53.8%。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4.3GWh,占总装车量76.1%,同比累计下降53.0%;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1.3GWh,占总装车量23.5%,同比累计下降52.3%。
其中,纯电动乘用车3月的电池装车量为2.07GWh,,同比降低46.3%。1-3月为4.05 GWh,同比降低53.9%;插混乘用车3月的电池装车量为0.18 GWh,同比降低30.1%。1-3月为0.41 GWh,同比降低43.4%。
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按车型划分的平均装车电量53.5kWh。其中,纯电乘用车的装车电量为52.3 kWh,纯电动客车的装电量为243.7 kWh。
1-3月装车量前十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2.80GWh)、比亚迪(0.99 GWh)、松下(0.45 GWh)、LG化学(0.43 GWh)、国轩高科(0.25 GWh)、亿纬锂能(0.13 GWh)、中航锂电(0.13 GWh)、塔菲尔(0.10 GWh)、力神电池(0.09 GWh)、孚能科技(0.06 GWh)。
松下和LG的名次比前两月均上升了1位,分比位于第三和第四。这与特斯拉3月份的交付量激增相关。随着特斯拉交付量的增多,动力电池竞争格局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此外,近期比亚迪发布了刀片电池,据说市面上的新能源企业都在与之洽谈,以此来看,接下来磷酸铁锂的市场占有率或将在有所提升。
图片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充电基础设施:受疫情影响较大,1-3月增4.8万台
从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基础设施整体情况来看,2020年1-3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8万台,同比下降57.5%,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和随车配建充电设施依然维持着较低增速。截止2020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6.7万台,同比增加37.6%。
截止到3月,联盟统计内的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达到了541672台,相比上个月增加了1万台,增速缓慢。
图片来自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江苏(6.6万台)、广东(6.5万台)、上海(6.3万台)、北京(5.9万台)、山东(3.3万台)、浙江、安徽、河北、湖北、福建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4.0%。
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四川、福建、陕西、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湖南、山西等省份,电量流向以公交车为主,乘用车同样有较大占比,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2020年3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2.9亿kWh,较上月回升1.2亿kWh,同比减少11.7%,环比增加67.8%,疫情对充电运营行业影响依然持续。
截止到2020年3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8家,运营的数量占总量的88.8%,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分别为:特来电运营15.3万台、星星充电运营13.0万台、国家电网运营8.8万台、云快充运营4.0万台、依威能源运营2.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1.8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2万台。
截至2020年3月,通过联盟成员内整车企业采样约105.9万辆车的车桩相随信息,其中建设安装私人类充电桩72.5万台,未配建私人桩数量33.4万台。集团用户自行建桩、居住地物业不配合、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这三个因素是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的主要原因,占比达70.6%,其余原因占比为29.4%。
统计内(不包含国网)的全国充电站保有量达到了3.8万座。主要的换电运营商为奥动(216座)、蔚来(123座)以及杭州伯坦(94座)。就蔚来日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当下已经有不少车企加入到换电行列,2020年的换电市场可能将会升温。蔚来2020年的换电站预计会增加50座。
总体来看,充电基础设施的运营情况受疫情影响较大,但是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被业界所看好。
综合考虑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尤其是补贴延长2年这一政策利好,全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降幅有望在下半年收窄,根据中汽协的预测,今年下半年的整体车市将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五月已尽,新能源车市终于迎来“小阳春”状态。
据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5月新能源车批发量达到70199辆,环比上升19%,回暖趋势显著。
伴随着各家新能源车企产品推新与市场营销节奏的加速,加之国家与各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相应出台,新能源市场逐渐走出疫情影响。
从市场总体销量来看,近几个月呈现“V”字逐步回升的较好态势,已然达到去年补贴退坡后的正常水准。
此外,虽然新能源市场仍饱受疫情余波以及补贴退坡的影响,但整体趋暖,已露端倪。
1、新能源市场陷“大混战”
从销量来看,相比上月的新能源排行榜,各车型销量都有大幅提升,回暖迹象相当明显。
回顾上月的新能源销量榜单,比亚迪秦EV以5千辆的数据单车型领跑,其后的车型销量都在2000~3000之间,差距并不明显。
进入五月,销量榜依然延续四月的“一车领跑”局面,但冠军车型开始换成Model 3。
根据数据显示,Model 3交付量达到11095辆,为排名次席车型的近三倍,差距已经拉开,销量“断层”现象也开始显现。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Model 3今年的累计销量已突破3万辆,暂列车型销量累计榜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广汽新能源的明星产品Aion S,5月持续了环比增长态势,以3,892辆销量成绩位列第二。
上月排名冠军的秦EV本月落到第三,销量为3532辆,竞争力开始减弱。但伴随着本月汉的正式上市,或将为下半年比亚迪突围特斯拉带来一丝转机。
排名第四的是“黑马” Velite 6,此前这个车型未曾进过前十。或许此次入榜是由于偶尔获得的大客户订单所致,预计下月该车销量将会再次回落。
去年长期稳居榜单前三的北汽新能源EU系列车型,继上月错失前十之后,本月再度重回榜单,位列第五。
总体而言,除了第一名之外,其余车型之间销量差距并不明显,陷入“大混战”态势,竞争十分激烈。
与此同时,虽然回暖态势明显,但目前新能源车需求仍相对疲软,部分车型由于主打B端市场,仍未完全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过来。
接下来,“本月入榜,下月掉榜”的情况将频频出现。
2、补贴是否开始“失效”?
从数据上看,虽然如今的新能源市场销量迎来回暖,但增长动力依旧不强。
比如5月的销量数据,仍然低于往年的同期水准。
这其中不免有疫情冲击的影响,但我们更加质疑的是,补贴是否已经开始“失效”。
犹记4月补贴不退坡的新闻爆出时,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反应似乎略显平淡。
这背后的“焦虑”也不难想象。大家都在担忧补贴思路是否会回到原有的模式中,还能否为整个行业的市场和技术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事实上,从官方数据来看,即便没有补贴,也不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今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表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价格只是因素之一,更多的则考虑所在城市是否限牌限行、产品力和环保等。
随之,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坦承,拉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的主要市场就是北京、上海等大型限购城市。
这种“整齐划一”的口吻,不难看出补贴政策的效果正在减弱。
事实上,除去上述限购城市,无论是个人消费市场还是共享出行领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早已不再像此前那样旺盛。
因而,功夫汽车认为,被透支的需求仍在处于消化期,新能源补贴已然 “治标难治本”。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虽然短期内补贴政策的效果正在减弱,但长期来看,消费者仍对新能源车充满期待。
而从国内政策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已然开始“意识”到向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措施加大投入倾向。
从车企角度而言,要做的也是提高产品力,并完善配套服务,消除消费端的顾虑,让新能源汽车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
同时,随着产品力提升以及配套充足,让普通用户感受到电动车的便利,才能让车企乃至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销量充实向上。
3、功夫拍案
虽然新能源市场开始回暖,但背后依然存在隐忧——补贴虽然延续,但作用已持续减弱。
对于自主新能源车企而言,接下来怎样利用好未来两年之内国家各地方政府的“良苦用心”,踏实打磨并提高产品力,吸引消费者,才是后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月11日,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一句“今年7月新能源汽车补贴不会退坡”激起千层浪,引起巨大反响。
当日稍晚时候,工信部新闻处人士澄清称苗圩的说法是口误,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尚未最后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幅退坡”。而按照原有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将于2020年完全取消。
工信部的这番发言,无疑给处于寒冬中的新能源车企带来一丝温暖,给连降6个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受此影响,1月13日新能源汽车概念早盘集体走强,比亚迪开盘涨停。
若工信部方面所言属实,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至少维持到2020年年底,悬念在于,今年的补贴力度将有哪些变化?补贴时间将会延长至什么时候?
补贴退坡 新能源车销量连降6个月
2019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艰难的一年,全国汽车市场在2018年下滑2.8%的基础上加速下行,根据1月13日中汽协最新公布的数据,全年跌幅达到8.2%。
纵使全国车市冰冻三尺,但若论波动最大的细分市场,非新能源汽车莫属。
2019年整个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6月份产销仍分别增长56.3%和80.0%,1-6月累计产销分别增长48.5%和49.6%。
但从7月开始,新能源车市开始调转势头转升为降,而且跌势不断加大,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4.0%,而2017、2018年均有50%左右的涨幅。
2017年三部委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中汽协对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预期为160万辆,但全年下来的实际销量却仅为120.6万辆。
为什么十年来发展如日中天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突然遭遇变故?
除去宏观经济低迷对汽车消费产生抑制作用之外,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是关键因素。
中国从2015年开始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个成绩完全是靠行政干预,用强大的扶持政策培育多年催生出来的。在市场达到一定量级之后,补贴开始逐步退坡,而2019年是退坡幅度最大的一年。
2019年6月26日起,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标准降低约50%,地方补贴直接取消,整体退坡幅度接近75%。受此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从7月份开始止升下跌,且连降六个月。
政府救市:今年补贴不会大幅退坡
靠购车补贴培育起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虽大却不强,当市场到达一定规模,“断奶”势在必行。
按照原有计划,购车补贴将在2020年完全取消,到今年6月底,一众新能源车企将正式“断奶”,财政补贴将转向用车方面,即用于支持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运营服务。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正做大做强。
但在购车补贴大幅退坡的过程中,恰逢十年一遇的车市寒冬,加上国五国六排放标准2019年7月起切换,多重打击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立即溃不成军。新能源车企、机构、专家纷纷呼吁延长补贴时间,给予市场一个缓冲期。
“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下滑5个月,确实是不能再退了。”科技部部长万钢也在电动车百人会上发出感慨:“2020年底前,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不要再退了,补贴的技术标准也不要再变了,给企业留出时间去做技术升级和创新吧。”
苗圩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2020年7月1日,新能源汽车补贴不再进一步退坡。但随后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解释称,苗圩的说法是口误,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大幅退坡”。
按照这个说法,现行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在2020年7月1日以后不会出现较大调整,而且有望维持至年底,这对一泻千里的新能源车市来说是个好消息。
事实上,在2019年国补腰斩、地补退出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已低于欧洲各国。英、法、德针对纯电动车的补贴额度调整较为温和。德国打算提高给予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补贴,幅度达50%。法国确定延续购置补贴至2022年,并提升总补贴预算,目标是到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较2017年提升5倍。
中国与主要欧洲国家新能源车财税激励政策统计
(资料来源:ACEA,中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若按2025年新车销量3000万辆计算,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达750万辆。
补贴时间延长无疑可以缓解车企当下的“断奶”压力,但长期来看,要在2025年实现750万辆的市场规模,仅靠政策驱动肯定不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引言:王传福很有情怀不假,但却不懂爱,更不懂消费者。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轮的智能电动车大潮中,王传福和比亚迪会被后浪们反超、甚至拍打在沙滩上吗?
5月19日,注定将被载入新能源 汽车 史册。
中国新能源 汽车 龙头企业比亚迪,迎来第100万辆新能源 汽车 整车下线,成为继特斯拉之后又一个新能源车累计销量破百万的车企。
比亚迪官方喜报中如此表述,首个进入新能源 汽车 “百万辆俱乐部”的中国品牌。
可喜可贺!
特斯拉再厉害,那也是源自大洋彼岸的“舶来品”,BYD虽说晚了一年,但怎么着也是中国第一。
成绩摆在面前,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的龙头型行业地位,毋庸置疑。
但身为一个曾经的比亚迪人,以及现如今的新生代独立行业观察者,笔者看到这则重磅行业喜讯的时候,除了道贺与欣喜之外,更多的其实是一种莫名的惆怅。
“比亚迪肩负着中国新能源 汽车 品牌向上发展的责任使命。从0到100万辆,是比亚迪引领全球 汽车 行业变革,交出的一份答卷;
也是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传统车大国迈向新能源 汽车 强国的波澜历程。”
台上的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一如既往地表达感慨和传递情怀。
台下的观众和媒体,除了及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外,究竟有多少人对“老王”的演讲产生共情,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要知道,2003年通过收购西安秦川 汽车 制造厂闯入 汽车 制造行业、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 汽车 —F3DM以来,过去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比亚迪一直试图苦口婆心地教育大众,新能源车才是未来。
王传福基本上每逢大事,都会来一场洋溢着家国情怀的宏大演讲。
主旨思想也很简单,比亚迪干新能源 汽车 ,绝非只是捕捉风口和钻空子,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未来!
你很难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比亚迪在很多重要活动前给大伙儿放的宣传视频,都还是一模一样。
时间在变,王传福和比亚迪还是一如既往地大谈情怀。
现实在于,情怀偶尔谈个一次两次倒也还行,年复一年谈多了只剩“几毛钱一斤”。
比亚迪自己也说,100万辆是个重要 历史 节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据乐逗 汽车 观察,群雄崛起的时代,比亚迪的“王朝”根基已经被动摇,引领者地位受到空前挑战,前景难言乐观。
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不妨从人才、技术、产品、营销等几大关键要素加以看待。
人才方面,众所周知比亚迪一直以“工程师文化”著称,创始人王传福也是工程师技术派出身。
按理说,比亚迪对人才方面是较为重视的。
前些年当许多同行友商研发人员规模,普遍还仅为几千人的时候,比亚迪就号称拥有上万人规模的工程师队伍。
但与庞大的数字相对应,比亚迪的薪资待遇在业内却并不咋地。
这就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现象,比亚迪往往“留不住人” 。
不仅很多大学应届生在比亚迪工作一段时期后离职率较高,那些有想法能力也相对突出的人才,更是大多容易选择“跳槽”。
比亚迪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搞的比较早,过去这些年,太多比亚迪的人才和高管“外流”,被吉利、上汽,以及许多新造车势力“挖走”。
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在包括薪酬在内的诸多方面提供的待遇,很难让人拒绝。
王传福可以始终谈梦想和情怀,那些研发人员和工程师,说到底大家也都是“打工人”,人家开的条件好的不要太多,谁愿意继续待在比亚迪?!
技术方面,过去较长一段时期,新能源 汽车 技术的确是比亚迪的一大核心优势。
毕竟搞得早,自1994年成立比亚迪就是靠电池起家,2003年闯入造车行当后不久,就瞄准了新能源的方向抢占研发布局。
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在品牌、设计、营销等多方面,皆不如人的背景下,能够抢先抓住新能源的 历史 机遇、并占据C位的关键原因。
前些年,当消费者在谈到新能源电动车哪家最靠谱,比亚迪当仁不让。
比如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大家普遍比较认同比亚迪,别的牌子车造的再好看营销做得再好,总感觉不安心不靠谱。
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势力、传统车企集中猛发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家在核心“三电”等领域,基本上差距越来越小,比亚迪固然很强,但上汽、广汽、蔚来等,也都不差。
甚至一些新势力在自动驾驶、车载智能网联体验上,比BYD更优!
就连比亚迪最引以为傲的铁电池、刀片电池等技术,慢慢被大家迎头赶上,大家都很好了。
产品方面,这方面无疑是比亚迪的一大短板,近几年才有了一些好的变化,但依旧是短板。
什么意思呢?
过去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产品,在三电技术方面的确很超前很NB,但造型设计太山寨太low,外在颜值完全跟不上内在实力。
第一代的秦,唐,哪怕是后面的第一代宋,产品“卖相”真的叫人提不起兴致。
只是那个时候国内新能源车市还不够繁荣,同价位消费者可选的品牌的车型,着实太少。考虑到技术的可靠性啥的,能就将就讲究一下了,因为没有太多更好的选择。
现在呢,虽说自打2017年挖来了前奥迪设计总监艾格,从全新一代唐开始比亚迪的产品设计和卖相,终于有了质的飞跃。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龙脸家族化造型日渐有些审美疲劳,加之其它自主及合资厂商在设计上,也都普遍有了很大的进化,比亚迪的产品卖相只能算是主流水平。
尤其内饰设计及色泽搭配上,比亚迪的产品给人的直观印象,还是“挺土“。
包括最新的王朝旗舰——汉,外观还行,坐到车内你会感叹,简直不像是这个时代应有的高端智能电动车的样子!太传统,太矫揉造作,挺老气。
事实上,笔者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之前买车还咨询过我,看了特斯拉Model 3以及燃油车宝马X3,问我有没有别的可推荐,我说可以再看看比亚迪汉、小鹏P7。
小鹏P7还好,比亚迪汉人家直接回了一句,“这内饰跟特斯拉Model 3一比,完全没有想要买的欲望好吧!”
营销方面,和产品造型设计类似,营销同样是比亚迪一直以来的一大短板,而且是超级短板。
王传福毕竟搞技术出身,过去比亚迪很不屑于搞营销,觉得“技术为王”,以为老资苦研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所以即便是2010年股神巴菲特、盖茨、芒格等大神,一起造访了比亚迪并给比亚迪的电动车站台,比亚迪依旧没有去制造出个铺天盖地刷屏的“大新闻”。
甚至据说当年比亚迪方面,还有意拒绝媒体前往报道。
这些年比亚迪在营销方面有了一些转变,在CCTV、 汽车 之家等头部平台,各种大手笔的砸钱投广告不老少。
不过比亚迪的营销公关口线,长期由王传福的贴身跟班李云飞把持,营销领域缺乏创新,投入不菲效果一般。
一句话,无论是在人才、技术、产品,还是营销等方面,同许多同行尤其新势力相比,比亚迪过去的既有优势在加速丧失,而既有劣势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未来的市场竞争力,恐将只会越来越弱。
从2008年到2021年,13年,100万辆。虽说跨度有些长,但成绩依旧可喜。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比亚迪过去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发展、并成为国内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引领者,更多的是因为其赌对了新能源的趋势,占有绝对的先发优势。
尤其在咱们中国这样一个,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可以非常之大的国家,比亚迪那些年的巨大成功,某种意义上是站对了边、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
比亚迪堪称前些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补贴,以及一揽子配套利好政策的最大获利者。
但当新能源 汽车 的补贴褪去,特斯拉国产不断提速,以及蔚来、小鹏、理想、智己、岚图等等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新实力加入战局,比亚迪一枝独秀的局面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譬如,与比亚迪同一年造车的特斯拉去年便已经实现了100万辆整车的下线,如今已经超过150万辆,而且全球市场的势头还更猛(中国市场近期以来由于受到维权及“正直”等方面的原因,面临较大一轮危机)。
再比如,无论是特斯拉的100万辆、150万辆,还是蔚来的的10万辆、小鹏的4万辆等,含金量也比BYD高太多。
比亚迪搞了那么多年,乘用车、商用车、叉车、各种工程用车一大堆,车型产品更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同时还发力BC两端市场,平均车型售价也相对偏低!
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多维度来分析判断,比亚迪今后在新能源车市的龙头地位将受到巨大挑战,前景难言乐观。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辛辛苦苦培育市场十多年,到头来给同行做了嫁衣,也是大概率事件。
说到底,王传福很有情怀,但不懂爱,更不懂今天的消费者。
试问,当下及未来,当你在选择新能源电动车的时候,同等价位可选的品牌和车型不再单调,而是日益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你还会选择BYD吗?!
这对王传福和比亚迪,无疑是个灵魂拷问。
比亚迪,BYD,总归还是土和low了一些,没有逼格和面子 。
至于新高端品牌,何时发布,新车型如何与比亚迪做好区分,还是个谜。
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60后的王传福,相较于70后、80后的李斌李想们,显然是十足的前浪;
27岁的比亚迪,相较于不过6、7岁的理想蔚来们,同样堪称前浪的前浪。
在新一轮的智能电动车大潮中,王传福和比亚迪会被后浪们反超、甚至拍打在沙滩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