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拟投建青海新能源产业基地
欣旺达6月12日晚间公告,6月12日,公司与青海省投资促进局签订投资协议,在青海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根据协议,欣旺达在青海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主要项目包括: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电动自行车及动力锂电池项目;家用和通讯储能产品;地面光伏电站储能产品项目。青海省投资促进局将协调青海省西宁市各园区管委会,为新旺达新能源产业基地提供项目车间,并保障相关设施;并协调国土部门落实配套项目资源;协助公司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协助公司生产的家用、通讯储能系统、光伏电站储能系统纳入青海省上下游对接产品目录。欣旺达表示,上述投资可以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促进公司整体布局战略的实现,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也完善了公司的产业链。
2030年。
目前,天合光能正在积极推进零碳新能源基地和零碳产业园的一体化建设,预计在2030年完成可达到零碳体系,天合光能愿做一个开拓者,做一个实践者。
2020年10月20日上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与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青海国投”)联合开发的青海省海南州13地块100兆瓦光伏竞价发电项目顺利开工。项目位于海南州共和县光伏园区,占地2663亩,总装机容量100兆瓦,选用天合光能PERC单晶高效组件、组串式逆变器、固定可调节支架。项目建成后,将对海南州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1.8亿度,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33万吨。海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州能源局局长张振飞,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系统集成总经理杜东亚,青海绿色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淑强等人出席开工仪式。
“山,是这里的山最雄伟。水,是这里的水最清澈。青海的山哟青海的水,山水相连高原江山多壮美……”一首《我们青海》唱出了青海山水的壮美瑰丽。那么,你真的知道青海在哪里吗?
三江源滋润中国,惠及着世界
说起青海,最有名的标签就是“三江之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这三条河可谓是大名鼎鼎,更在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江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其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87公里;而其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及山东省9个省(自治区),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总面积约为79.5万平方公里。
澜沧江流经西藏自治区、云南两省区,出我国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干流全长约4880公里。
作为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关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不曾停下脚步。
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规划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项措施,旨在全面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
2006年起,青海省取消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将生态保护和建设纳入考核内容。
2013年,三江源地区共增加降水42.91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西湖的水体容量。
2014年初,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9年6月,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具有开先河意义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如今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千湖美景”再度归来,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等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增长。
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指出:“青海的源头活水,成就了青海,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我们将带着‘三江之源’的名片走向世界。”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令世界瞩目
青海省不仅仅只有三江源,其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南部有三江源,北部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东北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西边横亘“万山之祖”昆仑山、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及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青海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青海还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青海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更被视为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有数据显示,青海的生态资源总价值18.39万亿元,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7300亿元。
2018年7月,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因地制宜提出了“一优两高”。从那一刻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成为了指导青海发展的蓝图和底气。王建军强调,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青海的具体实践,寄托着全省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就要领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法,用好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方法论,把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大逻辑,不断拓展“两山”理论在青海的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为推动发展转型,青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绿色发展: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业权全部注销,青海湖鸟岛沙岛、年保玉则等景区接连叫停 旅游 经营活动,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禁止非法穿越”,三江源1.1万户牧民为生态离开故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已成为青海干部群众的共识。
如今的青海,蓝天在增多,河湖在变清,绿色在拓展,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对此,王建军说:“重要的生态区位,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丰富的生态资产,巨大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价值,让世界注目青海。生态美好,是最大的美好;生态安全,是最大的安全。筑牢生态屏障,保卫生态安全,为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护航,是青海义不容辞的责任,青海也邀请世界与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呵护美丽的地球家园。”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是资源王国、能源富集地,该省盐湖资源得天独厚,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105万亿元。青海省海西州有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察尔汗盐湖,资源储量达600亿吨以上。青海探明的锂资源储量1724万吨,占中国锂资源储量的83%、全球锂资源储量的60%以上,是世界新能源发展重要接续地。
此外,青海是中国的清洁能源示范省,太阳能资源超过10亿千瓦,风能总储量超过4亿千瓦,水能资源总蕴藏量2400万千瓦,水光互补发电项目全球最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青海没有海,却有集中成片的“蓝色光伏海洋”。距离青海湖南岸不到70公里的塔拉滩,昔日是荒凉单调的戈壁滩,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生机盎然的能源城。目前,青海省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居全国第一,已成为世界上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的地区。
丰富的能源资源,让青海持续刷新“绿色发电”的世界纪录。同时,青海省正在加快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世界首个新能源远距离输送大通道——青海-河南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启动送电,截至2021年4月20日,已累计向华中地区输送“绿电”100亿千瓦时。这条“绿电”外送大动脉的建成投运,为青海新能源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有力支撑了青海高质量发展。2021年2月和3月,青海省新能源发电量连续两个月超过水电,3月日均发电量首次超过1亿千瓦时,成为青海省内的主力发电电源。展望未来,青海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30年,太阳能、风能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的宏伟目标。青海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高地,绿色发展已经使青海人民大踏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资源能源是青海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王建军表示,峰高极天、大江初流,地域辽阔、山川秀丽,江河蜿蜒、湖泊密布,资源富集、天作地成,备受眷顾的大美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立足这些自然优势,青海不仅靠着“天时”“地利”,还靠着“人和”,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青海发电主要是靠风力以及太阳能发电,同时也有水力发电。
据介绍,今年2月,青海省内总发电量65.54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23.12亿千瓦时,占比达35.27%,新能源发电量26.27亿千瓦时,占比达40.09%,同比增长43.99%, 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青海省内第一大发电电源。
截至2020年底,青海清洁能源装机总规模3638万千瓦,青海海南、海西地区清洁能源装机分别达到1841万千瓦和1043万千瓦,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建成,青海正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是国企
众所周知,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资源,有些资源被称之为“不可再生资源”,毕竟地球虽然比较宽广,但资源是有限的,可见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了。每当一个国家发现大批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其他国家都会投来艳羡的目光。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发展呈现肉眼可见的速度前进,但能源问题对于我国来说,还是较为严峻的,毕竟中国人口数量较多,所需要的能源相对也比较庞大。但青海又出什么大事?发现大量新能源,更有美国人直言:怎么又是中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来,这次在青海所发现的新能源,名叫“干热岩”。干热岩是一种新型的能源,埋藏在几千米的地底下,若是没有强悍的勘探技术,想要发现干热岩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想要提取干热岩也并不容易,需要过硬的技术才能够提取成功。
而我国这次在青岛所发现的干热岩,温度居然高达236度,比起上一次发现的干热岩153度,足足高出了83度,可见这次钻获的干热岩体有多么珍贵了。许多国家都对中国的这次发现,感到羡慕不已,毕竟如此珍稀的资源,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现的。
要知道干热岩的总储能,相当于全球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储能的30倍,足以证明这次发现新能源的强悍。干热岩的发现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不会排出一些有害的气体,对于环境保护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得不说,世界之大还真是无奇不有,万万没想到在青海,居然能够发现如此珍稀的干热岩,着实让人大开眼界了。
法定代表人:陈陆健
成立时间:2000-12-04
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3000010001518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22号
青海风、光、水能资源禀赋丰富,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站大规模并网最集中的地区。截至4月底,青海新能源发电量实现同比增加17.36%,全省新能源日最大发电量达到9670万千瓦时,再创 历史 新高。
据介绍,下半年,青海新能源的发展还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相关单位已着手从控制新能源装机投产规模及时序,确保省内网架及青豫直流按期建成投运,开拓省内外消纳市场等方面展开积极应对,切实服务支撑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
(李江宁 杨宝珠)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打开电器,电能大多来自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而非传统的火电走出家门, 马路上再难见到石化汽油车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新能源 、清洁燃料 汽车 等……
自从2020年中国“双碳”目标后,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 财经 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等均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 社会 热议的话题。
为实现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各地陆续推出详细的进程规划,而像石化、煤炭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将面临新的能源结构调整压力。近期,全国17省市(自治区)已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均涉及新能源利好消息。规划文件均在绿色低碳发展、清洁能源转型方面进行了着重强调,其中,广东、江苏、河北等部分省市出台的文件中制定的目标水平整体较高。
河北省:
建设张家口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以及构建综合能源体系,加快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
上海市: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优先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培育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增长点,延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在公共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 汽车 ,加快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绿色交通体系。
贵州省:
2021年,贵州省将抓好四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利用现有水电站送出通道,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氢能等非化石能源,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新增600万千瓦。
西藏:
十四五期间,西藏将加快推进“光伏+储能”研究和试点,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电气化走在全国前列。到2025年底,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水电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
甘肃省:
甘肃酒泉将加快建设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源网氢储为一体的绿色能源体系,主攻千万千瓦级风电、光伏光热、电网升级、调峰电源、储能装置等八类工程,致力于建成千亿级规模的清洁能源产业链。
陕西省:
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有序开发建设水电和生物质能,扩大地热能综合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占比。
山西省:
全力培育生物基新材料、光伏、智能网联新能源 汽车 等潜力型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制造基地。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促进可再生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青海省: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建立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系统,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促进更多实现就地就近消纳转化。发展储能产业,贯通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打造海南、海西清洁能源基地,推进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保护性开发,开展水风光储等多能互补示范。
江苏省:
江苏将继续发展光伏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和“光伏+”产业。到2025年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26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2GW、14GW,江苏省在“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光伏装机9.16GW。
浙江省: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非水可再生能源。实施“风光倍增工程”,到2025年为止,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800万千瓦和630万千瓦的目标,新增光伏发电1300万千瓦,积极发展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
四川省:
四川的“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即甘孜、阿坝、凉山州及攀枝花市,在“十四五”期间的总装机容量预计达到2000万千瓦。
基于在资源和政策方面的优势,成都将氢能产业的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为了完善氢能产业的基础设施,成都将在2022年之前建设加氢站15座以上1条氢能源新型轨道1个氢燃料发动机研究中心等。
山东省:
在“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发电1300万千瓦,2021年山东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409万千瓦以上。积极发展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系统,高质量推广生态友好型“光伏+农渔业”开发模式。近日,山东利津县刁口乡4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并网。项目采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提升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云南省:
“十四五”期间,云南将优先布局绿色能源开发,以绿色电源建设为重点,加快金沙江、澜沧江等国家水电基地建设。统筹协调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以金沙江下游、澜沧江中下游大型水电站基地以及送出线路为依托,建设“风光水储一体化”国家示范基地。
广东省:
十四五期间,要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
江西省:
积极有序推进新能源发展,到2025年力争装机达到1900万千瓦以上,其中风电、光伏、生物质装机分别达到700、1100、100万千瓦以上。
内蒙古:
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壮大绿色经济,推进大规模储能示范应用。“十四五”期间,新能源项目新增并网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到“十四五”末,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超过1亿千瓦。
辽宁省:
培育壮大氢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建议”指出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洁净能源等产业部署一批创新链。
公司长期致力于青海省新能源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截止2005年底争取到国家“送电到乡”工程项目资金3.7亿元,科技部重点攻关等科研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外国政府对华援助科技合作项目资金1.5亿元。
同德国、日本、美国、芬兰、荷兰、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开展项目合作,重点合作项目有:中德合作GTZ项目、全球环境基金卫生VIII项目、中德财政合作KFW项目、UNDP/GEF“测风系统”项目、日本NEDO援助中日合作项目、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REDP项目。
公司经过20多年的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科研及推广应用,尤其是近几年国际间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光伏技术的科研实力和推广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内光伏产业领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业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已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综合实力最强的龙头企业之一。
公司所属控股及参股公司:青海省太阳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光明工程有限公司、青海尚德尼玛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江苏华日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
2006年6月29日青海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单晶硅生产项目,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开工建设。该项目是青海省2006年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3亿元,预计2007年8月投产,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16亿元。“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也于2007年3月开工建设,被列入青海省2007年重点项目,计划2008年10月投产。
作为全省最早从事新能源研究的专业机构,公司的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一五”期间,我公司将致力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大型风电场”、“大型荒漠电站”及“送电到村”等项目的建设,大规模推广应用光电和风电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我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法定代表人:陈陆健
成立日期:2000-12-04
注册资本:100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青海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30000440002800R
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所属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英文名:Qinghai New Energy (Group) Co., Ltd.
人员规模:100-500人
企业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22号
经营范围: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实验、推广应用、咨询、服务、转让、培训可再生能源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管理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销售房屋租赁经营国家禁止和指定公司经营以外的进出口商品。(以上经营范围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