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煤炭大块照片怎么拍

单薄的硬币
曾经的酒窝
2023-01-31 09:01:45

老人砸煤,在一大块煤里发现一块圆的像镜子一样的东西,挺亮,能照人,边上镶着宝石,是什么呢?

最佳答案
秀丽的老师
大方的溪流
2025-08-10 20:56:20

如果真是从原煤中发现的此物,那就是价值连城有科研价值的古物。

但细看照片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现代的工艺品,就是个现代工艺做的工艺摆件。

至于如何出现在煤块中,这才是个谜,也非常佩服现代人造假的手段。

最新回答
追寻的日记本
沉静的冰淇淋
2025-08-10 20:56:20

一般按照煤块的物理形状(有片状和块状),大体概念是是煤块直径,2-4cm2-5cm 一般叫做小块, 3-8cm 一般统称为中块, 9cm以上统称为大块。具体规格还要分为加工方式,水洗 风选 手选等等

贤惠的鸡翅
炙热的枕头
2025-08-10 20:56:20
黄铁矿

金色的金属光泽~

而且在阳光下有像油花一样蓝绿色的晕彩

基本上最大的成分就是那个了~

别的东西都比较少~

矿物自然形成的~其实其它煤里也有~就是颗粒比较小~没有引起注意而已~

悲凉的大门
高挑的音响
2025-08-10 20:56:20
看照片造型有点像煤琥珀,但这么大块这么大量又让我有点怀疑。

煤琥珀的颗粒普遍较小,基本是在1~30克左右,30克以上的煤琥珀原石基本就被称作大料,至于超过50克左右的琥珀原料就是比较稀有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体积越大煤琥珀原石价格也就越贵!

其实煤琥珀也曾发现500克以上的大块原料,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如今很难出现这样的大料子了,因为煤琥珀早在几年前就基本已经开采完了,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煤琥珀都是以前的存货。

所以,对于大块的煤琥珀原料,需要重点检测,慎重交易,千万不要因为煤琥珀原石价格便宜而大肆购买,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损失!

柔弱的衬衫
自由的煎饼
2025-08-10 20:56:20

人们对煤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对寻找煤也有个历史过程。我国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国家。据历史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现和使用煤炭。秦汉时期,进一步把煤炭用以炼铁。在河南南阳等地仍可见到西汉时期的炼铁遗址。唐、宋、明时,煤炭开采已具相当规模,至今山东淄博和太行山一带还保留有唐、宋的开采遗迹。古代劳动人民不但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加深了对煤的认识。古人称煤为石涅、石墨、石炭。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烬,亦谓之石炭”,直至明朝则称为“煤”。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把煤分为三种:明煤、碎煤、末煤,指出“明煤产北、碎煤产南”,并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找煤、采煤的实际经验。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对煤的药用价值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古人还有以煤咏诗的。宋高宗时的太学生朱弁在山西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煤诗:“西山石为薪,黝黑惊射目。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飞飞涌玄云,焰之吐红玉。稍稀雷池出,又似风薄竹。”把煤在燃烧过程中的情景描述的惟妙惟肖。

煤在新疆的发现和使用也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在民丰地区已开采煤用于炼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00 ~ 589 年),晋释道安在《西域记》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说距今 1400 ~1800 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在库车北山二百里处(今库拜煤田),有人取煤冶铁,但见夜晚火光如白昼,浓烟滚滚,铸铁的铁器供西域三十六国用。在库车、拜城北部山区,发现有唐代(公元 618 ~ 917 年)用煤炼铁的作坊遗址。元朝时期,新疆冶铁遗址明显增多,分布地区更加广泛,到清朝时开采的煤矿已具规模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新疆的矿业开发,抽调了大批勘探队伍到新疆进行各种矿产资源包括煤的勘查,1956 年组建了新疆第一支专业煤田地质勘查队伍,成立了乌鲁木齐矿务局等煤矿企业,从此新疆的煤田地质勘查和煤矿开发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早期人们对煤的认识及发现使用比较浅显,主要从地表出露的煤使用开始,沿着煤层向地下开采,开采的方法也很简陋。随着找煤经验的不断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找煤的方法不断丰富,手段不断创新,找煤的准确性随之提高。

(一)煤的勘探方法

煤的勘探方法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它本身的一些特点。主要方法有遥感、地质填图、槽探、钻探、物探、化探、硐探、化验与测试以及相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遥感找煤:是利用卫星和飞机等航空器拍摄的地球表面照片,通过分析研究圈定有利成煤地段的一种找矿方法。

地质填图:利用地形图或卫星照片、航空照片,采用测量仪器定位,把地层、构造和煤层露头等各种地质内容填绘到地形图上,这种图件称为地形地质图。然后进行成煤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这是找煤的一种方法。

槽探:是在地质找矿勘探中用于揭露近地表煤层的一种常用手段。它是在地表松散覆盖层挖出一道深度不超过 3 米左右的沟槽,用于揭露并了解煤层、地层与构造的情况。

浅井:是从地表向下挖掘的浅型垂直坑道,目的是了解近地表附近的煤层情况。浅井的断面形状有圆形、方形与长方形等形态,深度在 5 ~ 20 米之间,一般不超过 30 米。

钻探:是地质勘探工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是应用钻机与钻探工具,借助于电动机或内燃机的带动,向地下钻进不同的钻孔,并将钻孔中的岩芯或煤芯取出,依此分析研究地下地层、构造、煤质等情况。目前煤田勘探常用的是回旋钻进、绳索取芯或提升钻具取芯,钻孔深度一般在 1000 米左右(图 5-2-1)。

硐探:是采用掘进巷道的方法进行探矿,一般采用平巷的方法,有时也采用上山下山斜巷进行。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为物探,是用物理学方法和原理来研究地质构造情况和解决找矿问题的方法。是依据地下的各种岩石或矿体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测出岩石和矿体物理性质差异的数据并加以分析,以此来推断出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情况,达到找矿的目的。物探有多种方法,用于煤田勘探的主要有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放射性勘探等。物探可以在地面进行,也可以在钻孔中和井下巷道中进行。

磁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体具有不同的磁性并产生大小不同的磁场作为勘探的基础,通过对分布在地表的异常的研究,间接地得到地质构造和矿体的资料。煤田勘探中常用磁法探测煤层火烧区和烧变岩的范围及深度。

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岩石和矿体存在着电学性质的差别,利用天然的和人工建立的直流或交流电磁场并获得岩石和矿体的电性差异,间接地了解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问题。煤田勘探中常用的有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和大地电磁场法等。在地面常用的有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钻孔中常用的有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侧向电流法等。

地震勘探法是利用人工放炮或震源车制造的地震弹性波在地壳内的传播速度,研究不同的岩石和矿体地震反射波的传播速度,从而获得反射波的时间剖面,间接地探测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地震勘探是目前在煤田勘探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二维地震方法常用于较大范围的煤田勘探,可探测落差较大的断层和煤层起伏情况。三维地震常用于探测小范围的煤矿采区地质构造。三维地震能探测到落差大于 5 米的断层和落差大于 3 米的断点,同时可探明厚煤层的层数以及煤层产状和埋深。

放射性勘探是依据岩石中的伽马射线强度进行探矿,自然伽马和人工伽马是目前煤田勘探中地球物理测井的主要方法。

上述各种物理探矿方法用在地下探矿工程如钻井及巷道中,称作地球物理测井。相应有电测井、放射性测井、磁测井、声波测井、热测井等。

电测井主要用的是视电阻率法和自然电场法。视电阻率法的原理是根据钻孔所穿过的岩层具有不同电阻率,测出岩层视电阻率变化大小的曲线,将不同的岩层区分开来,达到区分不同岩层和矿体的目的。如含油岩层电阻率比较高,在曲线上出现高峰;煤层电阻率低,在曲线上反映为低峰。导电良好的金属硫化物矿体在曲线上也显得低一些。自然电场法是根据钻孔剖面中各种岩石电化学活动性能所造成不同性质的自然电场,可将沿钻孔剖面的各层岩石划分开来。渗透率差异较大的岩层很容易通过自然电场法划分出来。

放射性测井是在钻孔中利用岩层自然放射性、伽马射线与物质以及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一系列效应,研究岩层性质和检查井内技术情况的一整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自然伽马、人工伽马、中子测井、能谱测井、同位素测井等。煤田勘探主要用的是自然伽马、人工伽马和中子测井。放射性测井的优点在于工作时不受温度、压力、化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并可在有金属套管的钻孔内进行工作。

磁测井是通过在钻孔中测定具有不同磁性的岩体和矿体的磁化率或它们所产生的磁场,并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地质角度作出解释,以达到探矿的目的。磁测井对磁性矿体反映效果较好,常用于寻找铁矿盲矿体和划分铁矿品位。由于煤层不是磁性矿体,因此磁测井在煤田勘探中较少运用。

热测井是根据钻孔内温度随深度变化的特点,利用特定仪器在井内测定通过各种地质体时温度变化规律,从而研究地热梯度、地质构造、岩层特征等,达到找矿的目的。

综合勘探:是指对勘探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勘查对象的综合评价。地质勘查保障体系是实现高产高效矿井的基础,能有效地查明高产高效井的必备的资源(数量与质量)基础,开采技术条件。要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必须进行综合勘探,选择合理的勘探类型,选择合理的勘探手段和方法。因为每一种勘探手段和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只有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勘探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勘探效果。比如钻探配合测井是最精确、最可行的勘探手段,但只能控制点上的情况。钻孔太少,钻孔之间控制程度不够,影响对钻孔之间地质情况的判断。只有通过多个点的控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地质工程师经过分析才能建立地质模型。但钻孔施工的过多,成本就会增加,又在经济上不合算。二维地震和三维地震在点上的控制精度远不如钻孔和测井,但其控制点密度可以很大,在面上和线上有较好的连续性,是单一钻探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地震虽然有较好的连续性,但需要钻探资料进行标定。因此,只有把钻探和地震勘探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煤层浅部有火烧区,则结合磁法勘探效果较好。如果地层倾角很陡,那么地震勘探就不适用了,那就要选择其他勘探手段加以配合。通常在地质勘查中,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勘探阶段的不同可选择地质填图、槽探、电法、二维地震或三维地震、钻探、地球物理测井、抽水试验以及采样化验等方法。

由于成煤环境多种多样,成煤后受到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因素千差万别,找煤的难度各不相同,所使用的找煤方法也相应不同,有的要用的多一些,有的要用的少一些。又加之地质工作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研究程度由浅到深的过程,不同的勘查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勘探程度不一样,所使用的找煤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地质情况复杂、勘探程度高时,所使用的找煤方法就多一些;而地质情况较简单,勘探程度低,所使用的找煤方法就少一些。

(二)煤的勘探阶段

煤田勘探是一个以煤为勘查对象的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工程控制由稀到密,对全部地质体循序渐进的研究勘探过程。煤田的勘探过程准确地说,不只是找煤的问题,实际上是从找煤到评价的全部过程。既为了找到煤,又要评价煤的数量、煤的质量、煤的开采技术条件、煤的开采经济意义。煤田勘探过程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先从面上研究有利的成煤盆地预测选区开始,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选区的逐渐优选,逐步展开各种勘查活动。在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通常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

煤田预查——预查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层,并初步查明煤层层数、厚度、埋深和分布范围。要找到煤层,首先要找到含煤地层,分析研究区域成煤规律,调查了解什么地方可能有含煤地层的赋存,然后再实际调查含煤地层的特征、时代以及含煤区域的分布范围和边界,估算预测的煤炭资源量。预查阶段是其他勘查阶段工作的基础。

煤田普查——在预查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个含煤区域或煤矿区进行概略的了解,初步查明普查区的含煤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和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估计煤层的工业价值和确定对其进行勘探的必要性,估算煤层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预测的资源量,为编制煤炭工业远景规划提供依据。普查的范围可以是一个煤田,也可以是一个矿区或一个特定的勘查范围。

矿区详查——详查是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矿区一般是指在煤炭工业建设上构成独立体系的范围,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含煤构造单元,也可以是一个含煤构造单元的一部分。详查阶段要基本查明含煤地层时代、煤系厚度、含煤层数、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及其变化;基本查明矿区的构造形态和影响井田划分的断裂构造;基本查明煤的质量和煤的种类,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估算煤层资源量,对煤矿开发的经济意义进行预可行性研究。详查的结果要能提出可供进行矿区开发总体设计的地质资料,以便初步确定矿区的开发规模、井田划分、开发方式、开发强度、接替关系及地面工业布置等。

井田勘探——也称为井田精查,是在矿区详查基础上划分的井田范围内进行勘查,对煤层厚度及其质量的变化,产状的变动、构造切割、煤层形态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精确的控制。要查明含煤地层时代、煤系地层厚度、含煤层数、煤层厚度、煤层的结构及其变化;查明矿区的构造形态和落差大于 30 米的断裂构造;查明煤的质量和煤的种类;详细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估算煤层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断的经济资源量,并且先期开采地段探明的、控制的资源量要达到一定比例;对煤矿开发的经济意义进行可行性评价。井田勘探的结果要能提出可供进行煤矿开采设计的地质资料。

上述煤田勘查阶段的划分是根据对煤田勘查过程的总体概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煤田的实际情况合理掌握勘查阶段,有的勘查阶段可以从简或者省略。如在已知的煤系分布区,可以不进行预查,直接进行普查;在一个独立的、不能构成矿区的零星小块煤田,也不必再将矿区详查列为一个独立的工作阶段等。各个勘查阶段,一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工作步骤。工作开始之前要先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制定勘查方案,即编制勘查设计。勘查设计经论证批准后,组织野外施工,取得各项原始地质资料。将获得的地质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然后编写地质报告。

(三)煤资源储量类别

要评价煤的数量,就要运用上述各种勘探手段和方法,将找到的煤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要将勘查区内煤有多少数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煤的资源储量估算出来,而且还要划分出储量的类别。

依据煤田、矿区、井田勘查所求得的资源量的多少,可以将煤田、矿区类型分大、中、小等类型。

对于煤田:

大型——资源储量大于 50 亿吨

中型——资源储量 10 亿~ 50 亿吨

小型——资源储量小于 10 亿吨

对于矿区:

大型——资源储量大于 5 亿吨

中型——资源储量 2 亿~ 5 亿吨

小型——资源储量小于 2 亿吨

对于井田:

大型——资源储量大于 1 亿吨

中型——资源储量 1 亿~ 0.5 亿吨

小型——资源储量小于 0.5 亿吨

依据探求的资源量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工程控制程度将估算的资源储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用表 5-2-1 综合表示:

表 5-2-1 煤矿产资源 / 储量分类表

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一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 经济的,2M= 边际经济的,2S= 次边际经济的,3= 内蕴经济的,? = 经济意义未定的;第 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 可行性研究,2= 预可行性研究,3= 概略研究;第 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 探明的,2= 控制的,3= 推断的,4= 预测的。b= 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表中主要指标的含义是:

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变成经济的。

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成经济的。

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无法确定其经济意义。

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的。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进行这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 / 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实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各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所采用的成本数据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矿化)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低。

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高。

傻傻的美女
暴躁的煎蛋
2025-08-10 20:56:20
1. 尽量使用三脚架

很多情况下,照片图像模糊、不清晰的原因,是拍摄者在按动快门时产生“手振”或数码相机反光板抬升产生“机振”所造成的。如果使用了三脚架,无论快门速度设定到如何的“慢”,甚至长时间的曝光,即可防止图像由于“抖动”而产生的图像模糊。但要注意,使用三脚架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快门线,忽视这一点,仍有可能在手指接触快门时产生的震动而影响清晰度。

2. 尽可能地使用高速快门

在手持照数码照相机拍照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高速快门来拍摄。没有经验的拍摄者,快门速度设定在1/30s以下时,照片拍虚的概率较大。即使专业摄影工作者,也不能保证在低速快门拍摄时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提高快门速度,会相应提高照片清晰度的概率。当然,在手持照相机提高快门速度的情况下,势必开大光圈,因而会失去“大景深”,但为保证照片的清晰度,放弃景深是不得已的办法。

3. 尽可能使用“最佳光圈”

任何镜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像误差,这些成像误差将使镜头的成像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镜头球面的曲率不同,光线经过透镜中心和边缘时因折射率不同而不能聚焦于同一焦点,从而导致清晰度下降。如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拍摄,将导致该镜头像差缺陷的最大暴露,导致图像清晰度下降,而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拍摄,会产生光的衍射,也会导致图像清晰度下降。为改善像差而引起的清晰度下降问题,通常采用缩小光圈的办法来提高成像的质量。一般来说镜头的最佳光圈为该镜头最大光圈缩小2~3档左右,拍摄者可对某个镜头的最佳光圈进行比较。

4. 尽可能采用手动对焦

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然而,在景深特别小的情况下,自动对焦往往会聚焦不准确,特别是在向主体近距离对焦,使用长焦距镜头,采用大光圈拍摄人像特写的情况下,要特别小心。如果此时采用自动对焦,“靶子”非要对在人物的眼睛上,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宁可放弃自动对焦,而采用手动对焦。人们不希望照片上人物的耳朵或鼻子是清晰的,而传神的眼睛是模糊的。

5. 尽量使用遮光罩

遮光罩的使用,很多人并不在意。在用正面光、前侧光或侧光时,遮光罩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时,必须使用遮光罩,有时即便使用了遮光罩,阳光仍会直射到镜头上,造成画面“冲光”,产生雾翳,影响被摄体的色彩饱和度和清晰度。这时,应调整镜头角度,避开直射到镜头上的光线。此外,遮光罩还有助于防止镜头镜面损伤,同时避免手指接触到镜面。

6. 合理利用景深

景深的大小是根据拍摄者拍摄的目的来决定。如果是拍摄风光摄影,景深就要求大,目的是为让照片上景物的清晰范围从近至远都表现得很清楚。如果是拍摄特写,景深就要求小,目的是让照片上主体的背景(也可能是前景)虚化(模糊),突出被摄主体。用小景深来表现风光题材,或用大景深去表现被摄体特写,从摄影表现手法上来说适得其反。如何合理运用景深呢?请记住:采用小光圈、短焦距镜头、远距离对焦拍摄三种方法,景深就大。采用大光圈、长焦距镜头、近距离对焦拍摄三种方法,景深就小。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拍摄方法也行,但效果没有三种方法合起来使用作用更明显。

7. 尽可能选用低值感光度

要获得影像的高清晰度,让照片看起来具有丰富的质感,除选择使用高像素的数码照相机和大画幅的传统相机外,还有个简便的办法,即选择低感光度拍摄。

传统感光材料和数码影像电子传感元件有个特性:即ISO感光度设定得越低,胶片的颗粒度就越细(数码图像表现为噪点较少),照片的清晰度就相对高。ISO感光度设定得越高,胶片的颗粒度就越大(数码图像表现为噪点较大),照片清晰度就相对较低。目前,胶片的感光度在ISO25~1600范围可供选择;数码相机的ISO感光度,根椐厂家对低端、中端、高端相机的不同要求,设计在ISO50~3200不同的范围。了解了传统感光材料和数码影像传感元件的这一特性,在拍照的时候,将ISO感光度设定为低值,照片的清晰度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8. 把握正确曝光(测光)的方式

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都会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和影像色彩偏移。要准确曝光,必须掌握正确测光的方式。

采用反射式平均测光时,有时,按测光数据将导致曝光不准确。举个例子:你想表现冬季的白雪(白雪在画面中占多数),如用反射式测光,拍摄结果,白雪却不是原本的白色,而是呈现为浅灰的色调,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测光提供的“准确”数据上再增加一些曝光,以便使雪呈现“正确”的白色。相反,你想表现黑色的煤炭(煤炭在画面中占多数),结果,煤炭呈中灰色,这时,就要在测光的基础上再减少一些曝光量,以便使煤炭看上去更接近本色。

另外,在逆光拍摄人像(背景较亮)时,采用反射式平均测光,人物的面部往往曝光不足。当然,用具有“点测光”功能的相机或者用“点测光”功能的测光表去测被摄体的反射光(测人物脸部),曝光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采用入射式测光的原理是测光表直接测量被摄体上的光线照度。因此,无论被摄体是灰色、黑色或白色的物体,入射式测光所得到的结果,都能正确体现被摄体原有的影调和色彩(这比反射式平均测光有利)。但在入射式测光时要注意,测光表必须挪到被摄体的位置测光,同时,测光表上的乳白罩中心须对向摄影镜头。

9. 合理设置白平衡

照片偏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色温偏差所致。呈“白色”的光线的色温度为5500K。色温度低于这个值,光线呈红色,越低,越红;反之,色温度越高,光线越蓝。在使用传统相机时,对色温的控制,是选择“日光型”胶片或“灯光型”胶片或使用各种色温滤色镜的办法来解决。

数码相机可直接在菜单上控制色温的白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偏色光的“补光”去“中和”色光,达到白光的目的。相机的白平衡功能一般有三种:①预设的白平衡(Preset);② 自动白平衡(Auto);③手动白平衡(Manual)。

如果光源色温变化不大,又较明确,如阳光、阴天、白炽灯、荧光灯(分日光灯、暖色荧光灯、冷色荧光灯)等,那么,只要在“预设的白平衡”中去“对号入座”就行了。 如果光源色温变化很快,如忽晴忽暗的天气,变化较快的舞台灯光,使拍摄者无法适从,此时应运用“自动白平衡”。

如果光源为混合光或色温值很高或很低,用“自动白平衡”也不能解决,此时,最佳的办法就是采用“手动白平衡”。方法是将—张无光的白纸放在拍摄对象的现场光线下,将镜头对准白纸,撑满画面,按相机菜单中“手动白平衡”的说明操作,设定完成后即可拍摄。这个手动的白平衡,只有在此一种光源下有效,换了其他光源,需要按照上述方法重新设定白平衡。

有意思的是,利用白平衡的“补色”原理,可达到某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比如,在阳光下拍摄,要想偏蓝,可用设置白平衡的“白炽灯”模式,要想偏红,可用设置白平衡的“阴天”模式。如果要达到更多的色彩,可采用“手动白平衡”来自己设定,如用蓝色的纸预设,画面效果呈现黄色;如用青色的纸预设,画面效果呈现红色;等等,还有可以打开Photoshop制图软件,选择或配制需要的“补色”(成千上万种颜色),储存于“手动白平衡”备用,有兴趣者可一试。

10. 尽可能选用RAW图像存储格式

RAW是一种无损压缩的文件存储格式,它能在拍摄的一瞬间将各种有关参数,包括相机、镜头、焦距、曝光组合等最原始的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

RAW格式与TIFF格式相比,RAW格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储存空间要比TIFF格式小。尽管TIFF格式是一种无损压缩文件格式,且不必转换文件格式便可直接打印照片,但TIFF格式占用的储存空间较大。拍摄同样质量的照片,采用RAW格式比TIFF格式要多拍2~3倍的数量甚至更多。因此,目前有的生产商在相机上已不采用TIFF格式,看来是有道理的。

RAW格式与JPEG格式相比,RAW格式的图像质量显然要比JPEG格式好(照片放得越大越明显)。由于JPEG格式是一种有损压缩文件格式,而且压缩后是无法恢复的。如果JPEG格式文件每改动一次,仍用JPEG格式储存,又有损压缩一次,导致图像再次受损,因此,一个JPEG文件应在完成所有编辑后一次性保存。放较大尺寸的照片,最好不要采用JPEG格式拍摄。但JPEG格式仍有优点,文件小速度就快、张数多、兼容性强,可以通过网络传输。

11. 用好闪光灯

①尽量使用反射闪光法 反射式闪光就是把闪光灯朝天花板和墙壁或反光板等反射闪光。反射式闪光好处是,光线均匀、自然、阴影柔和。但采用时要注意:1. 在用手动闪光方式时,要注意“闪光灯指数摄距=光圈系数”公式中的“摄距”是指:闪光灯至反射物的距离加上反射物至被摄体距离之和。2. 应注意按照“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的光学常识,掌握好闪光灯射向反光物的角度。3. 如房间太小,避免向天花板反射,不然会产生眼窝阴影和鼻影,可以射向墙壁或反光板。4. 反射物必须是白色的,不然会改变闪光灯的色温,使被摄体偏色。

②用漫射闪光法 就是直接在闪光灯上加乳白色柔光片和蒙上白色的手帕或纱布等,向被摄体闪光。这种闪光能产生柔和的光线效果。使用慢射闪光法,由于在闪光灯上蒙了织物,光线有所减弱,因此,需加大光圈系数或减小摄距的办法来弥补闪光的损失。

③用闪光灯拍摄带有夜景人物拍摄,必须使用三脚架 夜景拍摄靠闪光灯是不可能解决背景亮度的,如果加大闪光强度,人物的面部曝光就会过度,背景仍漆黑一片。使用三脚架的秘诀是在快门速度上,一般根据背景的亮度来决定,由于夜景的光线一般较暗,曝光“倒易律”失效,此刻快门时间设定在1s或者2s,感光密度相差不太大。在决定背景的曝光速度后,就可以让人物站到指定位置拍摄,光圈系数可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如:闪光灯指数为32,人物摄离拍摄距离为4m,经计算,光圈系数为F8,经这样的曝光组合,人物亮度合适,背景亮度也得到了表现。

④在室外逆光下拍摄人像用闪光灯手动补光时,要根据拍摄距离来决定光圈值(或根据光圈系数来决定拍摄距离),光圈系数过大或过小(摄距或远或近),都会影响人像的正确曝光。

⑤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时要注意外接式闪光灯的涵盖力问题。闪光灯的型号颇多,但都指定了各型号闪光灯使用的焦距范围。比如一只标明24~105mm镜头焦距范围内使用的闪光灯,在使用24mm镜头时,表明闪光涵盖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使用更广角的镜头,这只闪光灯会出现涵盖力不够的问题,表现为,照片的中心部位感光正常,周边或四角却发黑,照片边缘与中心感光不均。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用闪光灯自带的广角扩射片(有的闪光灯自带);二是使用反射闪光法,可以较好地解决闪光灯对广角镜头涵盖力不够的问题。

12. 充分利用电脑修饰照片缺陷

拍摄中—旦出现失误,可利用电脑进行后期修补。在数码扫描仪未出现前,照片的修饰和“改头换面”都是在暗房中完成的,难度高、成功率低。在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简单易行。当今,无论是负片或反转片还是数码影像文件,都可以输入电脑,通过图片编辑软件进行修饰或创意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