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如院士逝世,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
多位著名科学家和院士接连去世的新闻,让很多人都感觉到非常的忧伤,但是大家还没从忧伤之中解脱出来,就又传来了一个消息,陈清如院士逝世。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有很多人都感觉到非常的悲痛,不过也有很多人对于这位院士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想要知道她的研究方向到底是什么。
这一位院士是来自于中国矿业大学,他的一生都在研究煤炭,在很多人看来,可能觉得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于煤炭的使用已经在不断的降低,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煤炭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陈清如院士带领了自己的团队,不断研究才让中国的煤炭事业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
随后随着这一位院士的不断研究,在1994年的时候,干法选煤试验成功,这在世界范围之内的煤炭领域都引起了非常的轰动,更是给很多缺水的地方选择煤炭提供了非常不错的高效方式,也正因如此,所以才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陈清如院士曾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即便是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工作,并且也是非常的刻苦,也正因如此,所以有很多人对于这一位院士的去世都感觉到非常的悲伤,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改变这一位院士已经去世的事实。
老一辈的科学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行为告诉了大家在工作之中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够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轻松,虽然现在有很多的科学家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精神却会一直流传下去,而这一些精神也将会鼓舞着大家,让大家能够奋力前行。
每一位院士离去都是巨大损失。 陈清如院士出生浙江杭州,陈清如是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矿物加工学科奠基者,长期致力于选矿理论与技术研究。陈清如院士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52年,在矿业学院选矿教研室工作;1960年,派往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进修。
1964年,担任矿业学院煤综合利用系副主任;1966年,担任矿业学院矿山机械系副主任;1972年,在矿业学院矿山机械系工作;1980年,担任四川矿业学院矿山机械系副系主任;1983年,担任中国矿业学院煤综合利用系系主任;1986年,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综合利用系系主任;1987年,担任中国矿业大学选矿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陈清如主持建立了我国重介质旋流器末煤选煤厂;指导研究设计了我国筛下空气室跳汰机;研制出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创建了“空气重介质稳定流态化”的选矿理论和技术,并建立了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为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的科研、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国际选煤大会首次设立的“终身成就奖”。
2021年5月26日15时33分,西南交通大学校友陈清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陈清如院士为实现煤炭高效洁净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
陈清如院士逝世,这位院士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陈清如院士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煤矿利用率。我国的煤矿从90年代开始,变得发展停滞不前,原来我们国家的煤炭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又比较恶劣,几乎所有的中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都非常紧张。
所以选煤就出现了问题,用来选煤用的方法是湿法选煤,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这样的选煤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更是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从此陈清如就想要探究一种不同的远煤方式。
从1984年开始,陈清如院士就在不断的研究探索,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在陈清如院士的努力下,她找到了不同的选煤方式,也是这样的方式彻底解决了中西部严重缺水的问题,也因此提高了煤矿的产量和利用率。
陈清如院士一生都在“灰头土脸”中度过。陈清如院士的从业60年里,他几十年如一日,一心都放在研究煤炭的高效利用上,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在灰头土脸中度过,陈清如院士毕生的愿望,就是能够找到选煤的最佳方式,能够清洁利用煤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祖国一片碧水蓝天。
可以说,陈清如院士这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了人民而活着,他埋在研究中,几十年如一日,甚至在自己生病还没有恢复好的时候,就着急着出院,心心念念的就是自己的研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研究煤炭的道路,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陈清如院士,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陈清如院士坚强的意志,让他坚持献身于自己的研究。陈清如院士把这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了煤炭的研究上,即便他曾经患癌,身体动过重大的手术,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煤炭的研究,甚至因为陈清如院士的坚持,为我们国家找到了更好的选煤方式,干法选煤,这是煤炭产业的重大一项技术上的变革,是陈清如院士,找到了这种方法,并将他引入煤炭产业中,他希望能够通过改变选煤的方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让煤炭产业变得更清洁、更高效。
结语感谢陈清如院士这一生的贡献,让我们这个世界的空气变得更好,同时我们也为陈清如院士坚强的意志和敬业的精神感到佩服,致敬陈清如院士,缅怀他所做出的贡献。
陈清如院士的工作日记曝光,日记中都记录了他这些年工作的,陈清如院士为煤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重介质选煤厂,为煤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陈清如院士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必将传承下去。
一、陈清如院士的工作日记曝光,日记中都记录了他这些年工作的陈清如院士的工作日记曝光,日记中都记录了他这些年工作的,上面写到,这十年,每年的节假日和星期天差不多没有休息时间,我是在工作中求乐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在我和同志们的努力下,我们越干越有信心。
二、陈清如院士为煤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重介质选煤厂,为煤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清如院士为煤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重介质选煤厂,为煤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指导研究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创建了空气重介稳定流态化的选矿理论和技术,并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空气重介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为我国矿物质领域的科研,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等等数不清的奖项,陈清如院士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要站在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立地就要结合行业和产业需求,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
三、虽然陈清如院士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必将传承下去虽然陈清如院士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精神必将传承下去,陈清如对工作的态度和事业上取得成果,这一代的年轻人必将得到传承,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
探煤取得重大突破。根据煤层地球物理特点,集成地震、磁法和钻探技术优势,建立了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勘查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将煤炭地质勘查引领到了高效高精度勘查新阶段。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创新。揭示了煤炭开采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的损害机理,发现了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水位的依存关系,提出了以生态水位保护为核心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为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王继仁:1956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评价中心主任;2009年及2011年,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辽宁省攀登学者,入选2013年度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
王继仁教授是我国煤矿防灭火知名专家,一直从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炭自燃火灾和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率领团队长期工作在实验室、奔波于现场,重点研究煤矿自燃火灾预防理论与技术。根据煤氧化自燃形成的特点,率先应用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理论对煤自燃的发生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基于量子化学的煤自燃理论,建立了煤自燃难易的判定、自燃火灾预测预报、煤阻化改性、采空区隔氧惰化等一整套防灭火技术体系,主要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国务院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两次承担了全国45个高瓦斯矿区会诊工作,5次参加了国家组织的重特大事故调查工作。
20余年来,在以煤矿自燃火灾预防为主的研究方向上,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炭自燃机理及预防技术基础”及面上项目2项,“七五”以来的国家科技攻关(支撑)专题“煤自燃危险性测试与评价分析技术”等14项,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2项,“大同矿区复杂开采条件煤炭自燃火灾防治关键技术”等矿井防灭火工程项目42项,遍及大同、神东、平庄等20多个矿区。主持完成的“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大同矿区复杂开采条件煤炭火灾防治关键技术”成果分别获得2008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出版了《煤自燃量子化学理论》、《预防煤炭自燃阻化机理》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现代化煤矿生产技术》等著作7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8篇,EI、ISTP检索47篇。矿业工程学科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作为学科带头人,王继仁教授长期工作在本学科教学科研第一线,主持制定了采矿、安全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计划,讲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十余门,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矿业工程辽宁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博士、硕士生113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煤炭行业的科技骨干和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我国煤炭科技进步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王继仁教授曾任煤炭工业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日本九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家现代采矿与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灭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确定为辽宁省首批十大科技领军人才,2011年确定为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人才、辽宁省攀登学者。2006年荣获国家安监总局全国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会诊工作突出贡献奖,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82年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00年5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矿井瓦斯灾害治理与利用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指导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30余名。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巷道积聚瓦斯安全排放控制技术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交叉钻孔扩孔预抽煤层瓦斯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等40余项,获奖7项,对全国6个矿区的30多对矿井进行了安全评价。其中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高沼气特厚煤层分层同采无煤柱开采,87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低浓度(采空区)瓦斯抽放技术的研究和钻孔采中抽放邻近层瓦斯,分别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岩体应力状态研究与矿井动力现象区域预测和矿井通风安全与自然发火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两项课题均获国家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教学项目矿井通风实验坑道系统的建设开发与利用,1997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矿井通风仿真系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2002年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等奖。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矿物加工专家陈清如逝世,接连不断传来国家痛失院士的消息,难掩心中的悲痛。
陈清如院士致力于选矿理论和技术研究,他创造了很多个第一,研发出“干法选煤”技术,为世界煤炭高效洁净利用,以及在矿物加工领域的研究教育做出了极大贡献,并获得“终身成就奖”。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奉献出自己的一生,才有了我们今天如此强大的国家,感谢他们!
矿物加工专家陈清如
陈清如是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矿物加工专家,他出生在浙江省的杭州市,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矿业学院选矿教研室工作,随后辗转在不同的岗位,但都没有离开他热爱的煤矿业,1995年当选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教授也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栋梁之材,他一共培养了15名硕士,20名博士以及3名博士后。
矿物加工专家陈清如逝世
又一位巨星陨落,国家又痛失一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陈清如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6日15时33分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好清洁煤的工作,不再受煤炭的污染,把蓝天还给人们。他曾经说:我做的科研都已国家利益为第一位。他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他生前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陈清如教授一直致力于煤炭的研究。当年陈清如教授被医院诊断为肾癌,切除了左肾二十多天就乘火车去黑龙江的煤厂,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他的“干法选煤”,用空气流体代替了水,为世界煤炭高效洁净利用作出了贡献。老一辈科学家呕心沥血换来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衷心地感谢他们,祝陈清如教授一路走好!
陈俊武院士刚刚度过自己80岁的寿诞,作为晚辈,首先当然是祝他健康长寿,但更该将他作为整个石化行业及我们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的财富和学习的榜样,学习他如何做人、为人和做学问。
做人方面,就是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的生命是一种偶然,而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却是每个人类成员的责任。生在哪个国家不容选择,而热爱我们的祖国,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美德。”
为人方面,我看到的是一个处处平等待人、诚恳待人,淡泊名利、不图回报,处处替别人考虑,从不以院士自居的长辈和学者。我问过他为什么要办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并让人感动。他说,设计院和研究院的专家和人才多,用不着他去讲课;但企业的技术骨干成天在装置上转,他们最了解装置的技术状况和数据。领导视察和设计研究院的人去现场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人注意提高和培训这些骨干,因此提高他们就相当于提高了催化裂化水平。可见,他把为企业技术骨干办研修班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陈俊武院士在做学问方面给我的体会是比较深刻的,那就是开拓创新、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坚持对国家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一致性。
陈俊武院士早已是国内外石油和石油化工领域知名的专家,是催化裂化领域的技术权威之一,是公认的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在思考具体技术问题和考虑技术进步的发展战略时,就像下棋一样,走一步看三步。
我参加了几次陈俊武院士当评审组组长的煤化工项目评审会,他在煤化工方面的专业水平和判断力不仅使我惊讶,也使许多煤化工行业的专家敬佩。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对自己有着几十年刻苦钻研、知识积淀的炼油领域的相关技术显然是十分娴熟的,但对没有长时间专门从事的煤化工领域,陈俊武院士同样说得那么清楚,就不免让人赞叹。以至于国内好几个专业煤化工工程公司做的设计项目都来请他审查,而他认真审查后,均能提出关键的修改意见,指出错误所在。其实,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是陈俊武院士晚年仍不断学习和积累的结果,是他早在十几年前就关注煤化工项目并刻苦钻研的结果。
进入耄耋之年,陈俊武院士仍然关注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高瞻远瞩地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开展能源替代课题研究的建议,并受命与十几位中科院院士、近10名大学教授一起编写我国2020年~2050年中远期能源替代规划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他为完成这项任务可以说到了忘寝废食的地步。在他的电脑文件夹中,收集了大量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能源替代方面的技术资料,简直就是一个能源替代的资料库,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范围之广,令人赞叹。
陈俊武院士在做学问上的认真态度是有目共睹的。举一小例: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的学生很多已经升任领导岗位,但他对他们的学业要求一点也不降低,他们的作业他亲自修改,结业论文达不到标准决不“放行”。这方面的例子,我亲眼见过两次。对于这些从天南海北来的学生,他从不招待,也不通知公司接待,即使其中一些人已经是企业领导。
协助陈俊武院士工作是让人既高兴又“紧张”的。高兴的是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不少知识,“紧张”的是凡他布置的事,他绝对已三思过,想要对付很难。据我观察,陈俊武院士布置的工作,如果最后要提交数据,最后结果一定会落在他预先考虑的(90±5)%的范围内,说明他对技术工作的严谨。他多次对我们讲,技术人员就是要用数据说话,开审查会时,要讲你的方案是用什么原理、怎么算出来的,不能说“可能”、“估计”之类的话。
这些年,在陈俊武院士指导下,我所在的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一直在做甲醇制低碳烯烃的技术开发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也可看出他是如何做学问的。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早在1997年就主动与我们联系合作进行MTO工艺的工程技术开发,其主要原因是MTO专用催化剂反应时间短,需要像FCC工艺一样,用流化床反应工程技术,可以说,他们是冲着陈俊武院士慕名而来的。
从石脑油短缺将制约管式裂解炉制烯烃发展的角度考虑,陈俊武院士前瞻性地认为,这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不管当时能否工业化应用,他一直指导我们进行工程技术开发,认真考虑MTO工艺与FCC工艺在工程技术上的差异。随着原油价位的升高,MTO技术在我国显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使为我们超越其他工程公司较好地掌握了这项核心技术。通过这个项目,使我们对陈俊武院士如何做学问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这就是:
一是要有前瞻性。在华县试验装置还没有建设前,他就认真组织我们分析大连化物所MTO工艺与催化剂的特点,布置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专利和资料,提出了MTO工艺工业化试验要过升温、循环、催化剂损耗和工艺优化等几关,创造性地提出用空白剂开工。事实表明,陕西DMTO工业化试验就是按他设计的“关口”走过来的。
陈俊武院士在能源替代、DMTO工程技术开发方面前瞻性的战略思路是我们公司技术开发工作的宝贵财富。我的体会是,工程公司决不能等工程设计项目来了才被动地考虑开发问题,那样很难得到前瞻性的新技术开发项目,也适应不了技术开发进程的要求,重大的前瞻性课题和技术一定要抽调人力超前部署。
二是要有科学性。DMTO试验期间,陈俊武院士不顾近80岁高龄,5次亲临陕西华县试验现场,1次亲临大连化物所实验室现场,与三方一起分析、讨论和解决试验过程出现的技术问题,请大连的同志来洛阳讨论就更是不计其数。我们现场试验人员身在现场,几乎每天用电话向陈俊武院士汇报工况和数据,他则像在现场一样加以分析和指导。去年6月21日试验结束前,陈俊武院士不顾瓢泼大雨,在停工前赶到现场,用精心准备的数据和技术思路与三方深入讨论工程参数和催化剂方面待改进的问题,使三方明确了各自的工作方向,为工艺包的编制和试验结束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要有严肃性。“由天然气或煤经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及技术经济”课题是由陈俊武院士总负责,我们公司与石科院、上海石化研究院三方负责的中国石化科技委的软课题。经过2005年11月和2006年4月在上海、洛阳召开的两次协调会后,软课题初稿基本完成。我认为差不多可以交差了,但陈俊武院士对技术经济部分不满意,要求对上海石化研究院和我们公司负责编写的国内外煤制合成气、天然气制合成气、合成气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的生产成本作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要求用能耗平衡的方法计算各个生产装置的燃料动力成本,还要考虑煤炭价格上涨对设备制造成本和相关投资的影响,对比相同烯烃销售价格时煤、天然气、石脑油的原料价格……
所有这些,可以说对于一个前期软课题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深度要求。我认为软课题没有必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曾经向陈俊武院士提出可否不做这么深。他说,目前国内煤化工过热,甚至有人认为煤炭价格600~700元/吨时上MTO项目都有效益,我们的软课题有“研究”两字,不应是简单的文献调查,强调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出的数据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他要求我们承担的软课题要成为中国石化软课题的样板,软课题的数据不误导行业、不误导领导决策。
为此,我们又深入进行了近半年的工作,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工程经济专业文彬同志反复计算和修改,到2006年11月底作出了一个经陈俊武院士点头通过的技术经济分析。这个分析可以说是目前在MTO工艺方面最为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数据发布后得到各方面领导和专家的认同。
陈俊武院士对技术精益求精,80高龄还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态度,深刻地教育了我们。
在阿里阿姨年5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陈清如院士因病去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陈清如院士享年95岁。
陈清如院士1926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学习,就读于唐山交通大学(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在1952年陈清如院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毕业之后,陈清如教授继续进行教究工作。在1952年到1958年期间,陈清如院士在首都矿业学院选矿教研室工作。在1958年国家派陈清如院士前往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进行进修,陈庆橹院士在莫斯科进修两年之后,又在1960年回国担任首都矿业学院煤综合利用系副主任。陈清如院士在1964年担任首都矿业学院矿山机械系副主任。1975年陈清如院士在四川矿业学院担任矿山机械系副主任。1980年陈清如院士在中国矿业学院煤综合利用系担任系主任。1987年,陈清如院士担任中国矿业大学选矿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在1995年,陈庆橹院士用自己的实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清如院士可谓是一生都在矿物加工专业上学习研究和教导开拓,是我国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是我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陈清如院士曾经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重介质旋流器末煤选煤厂,指导研究了我国第一台塞下空气室跳汰机,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创建了“空气重介质稳定流态化的选矿”理论与技术,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陈清如院士一生都为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的科研与教育事业忙碌着。陈清如院士教导的优秀学生不计其数,陈清如院士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站在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立地就是要结合行业和产业的需求,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陈清如院士是一个真正把学问和知识落在实处的学者,也是我国矿物加工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教导出了许多矿物加工领域的人才。
陈清如院士一生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是我国的国之重器,为我国的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永远缅怀陈清如院士。
王森浩: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采矿工程专业1952级)
韩英: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全国政协委员(采矿工程专业1958级)
于洪恩:中共中央委员、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采矿工程专业1958级)
汪啸风:中共中央委员、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机械工程专业1964级)
柴松岳: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经委副主任、浙江省省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5级)
陈郁: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长
省部级干部
吴子牧:北京市委常委、大学工作部部长
张仲鲁:全国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
钟子云: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中顾委委员
张宝明: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全国政协常委(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6级)
范维唐: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采矿工程专业进修)
姜增伟: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
寿嘉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企业管理专业硕1987级)
付建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采矿工程专业硕1982级)
赵铁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管理工程专业硕1993级)
彭建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副局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4级)
孙升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地质工程专业1978级)
候慎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2级)
周敬东: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机械工程专业1962级)
张洽: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采矿工程专业1953级)
陶铠:光明日报社社长、副总编辑(电气工程专业1959级)
校友公园
李润五:北京市副市长、市委委员(机械工程专业1960级)
金生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电气工程专业1965级)
李国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工业设计专业1964级)
尚勇:江西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1982级)
毛志君:海南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采矿工程专业1954级)
郭开朗:湖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管理工程专业硕1994级)
谢广祥:安徽省副省长、致公党中央常委(采矿工程专业博2001级)
陈雪枫:河南省副省长(采矿工程专业1978级)
张国荣: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5级)
张汉英: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地质工程专业1957级)
武三松: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6级)
靳承序:山西省政协副主席(采矿工程专业1956级)
王信: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电力传动及自动化专业博1994级)
路耀华:国务院派驻国家电网公司监事会主席(采矿工程专业硕1989级)
王金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董事长(工程硕士班1993级)
刘彩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机电专业1969届)
张仕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采矿工程专业1979级)
解宏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980级)
王虹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2级)
田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企业管理专业博2004届)
梁铁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研究生部控制工程专业硕1993级)
刘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校区博2004级)
张文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校区工程力学专业2008届)两院院士
张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会长
范维唐: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傅恒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著名材料及冶金专家
高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主席团委员及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清华大学校长
宋振骐: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
汤德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山机电工程专家
鲜学福: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
张沛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学家
李恒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与金属物理学家
陈秉聪: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
刘广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顾问
何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和1989年分别获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9] ,201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60]
王华明,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大钊,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1]
康红普,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2011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62] ,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
金智新,现任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常委、总经理,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
凌文,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61]
孟建民,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2015年当选中国工工程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
张文奇:著名金属腐蚀防护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沈季良:著名矿井建设专家、中国煤炭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李栖凤:著名矿井建设专家
柴化周:著名矿井建设专家
杨力生:著名通风安全专家
张守范:著名矿物学专家
谷铁耕:著名采矿专家
张仰均:著名选矿专家
席聚奎:著名热处理专家
吴京:著名煤矿基本建设及采煤机械化专家
许道生:著名冶金学家
袁慧灼:著名冶金学家
陈泽浦:著名稀土金属学家
靳锡庚:著名石油勘探专家
袁耀庭: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赵国堂:著名铁道工程专家,铁道部副总工程师
谭国富:著名经济学家(数学专业1978级)
屈金星:著名文化策划人、诗人[63]
薛刚:著名策划人、辞赋作家
高校领导
张仲鲁:河南大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总务长
高景德: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委员、技术科学部常委及副主任(西北工学院1941级)
傅恒志:西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焦作工学院1946级)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1984级)
刘炯天: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工程专业硕1986级,北京研究生部矿物加工专业博1995级)
柯文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力学师资班1978级)
李进尧:北京人文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采矿工程专业1954级 )
谭书敏: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采矿工程专业1978级)
邹友峰:河南理工大学校长(工程测量专业1990级)
焦留成: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电力电子专业博1998级)
徐建培: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地质工程专业1978级)
刘全顺:山东工商学院院长(北京校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2006届)
卢寿慈:武汉钢铁学院院长(矿山机电专业1951级)
孟祥才:徐州医学院党委书记(矿山机电专业1961级)
韩宝平: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地质工程专业博1994级)
杨庚宇:华北科技学院院长(工程力学专业博1994级)
朱士中: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工程力学专业1980级)
刘文锴:河南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研究生部工程测量专业硕1986级)
刘大锰: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北京研究生部地质工程专业博1991级)
朱川曲: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工程力学专业博2004级)
李宗柯: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郭福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