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该如何应对“双碳”?
碳中和政策将推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低碳生产,其中煤化工有望加速发展。
一方面,燃烧一吨煤炭(标准煤)可产生约2.77吨碳排放,根据我国煤炭消费量28.04亿吨标准煤测算,对应碳排放量为77.7亿吨,意味着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燃煤。若要实现碳中和,必须要降低煤炭消费的碳排放。
但另一方面,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其仍将在我国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短期内需求大幅下滑的概率较低。
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碳中和预计从三方面对煤炭行业造成影响:
第一,煤炭利用效率提升有望节约煤炭用量。我国煤炭(约52%)主要用于发电,但目前国内煤电平均利用效率仅为35%。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我国56%的煤电量仍来自效率较低的亚临界电厂,而效率较高的超临界(效率38%)和超超临界(效率45%)电厂的煤电量占比较低,分别为25%、19%。通过提高电厂煤炭利用效率,可减少煤炭用量,直接实现碳减排。若按照2030年煤炭50%的平均利用效率测算,可实现节约标准煤8亿吨(占目前用量约29%),减少碳排放约22.2亿吨。
第二,低碳生产压力促使行业产能趋稳。煤炭开采中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开采设备的直接排放以及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排放。煤炭企业实现减排需通过降低高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发展减碳技术等措施。因此碳中和将为煤炭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或导致新建产能放缓,未来煤炭行业产能有望保持平稳。
第三,煤化工有望加速发展。煤化工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化学产品的生产方式,我国约7%煤炭用于煤化工。由于煤制化学品路线导致部分碳元素进入产品,所以天然具备减少碳排放的能力。所以建立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煤化工产业有望持续提升煤炭消费中煤化工的占比,驱动煤炭行业低碳发展。
碳中和政策将推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低碳生产,其中煤化工有望加速发展。
一方面,燃烧一吨煤炭(标准煤)可产生约2.77吨碳排放,根据我国煤炭消费量28.04亿吨标准煤测算,对应碳排放量为77.7亿吨,意味着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燃煤。若要实现碳中和,必须要降低煤炭消费的碳排放。
但另一方面,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其仍将在我国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短期内需求大幅下滑的概率较低。
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碳中和预计从三方面对煤炭行业造成影响:
第一,煤炭利用效率提升有望节约煤炭用量。我国煤炭(约52%)主要用于发电,但目前国内煤电平均利用效率仅为35%。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我国56%的煤电量仍来自效率较低的亚临界电厂,而效率较高的超临界(效率38%)和超超临界(效率45%)电厂的煤电量占比较低,分别为25%、19%。通过提高电厂煤炭利用效率,可减少煤炭用量,直接实现碳减排。若按照2030年煤炭50%的平均利用效率测算,可实现节约标准煤8亿吨(占目前用量约29%),减少碳排放约22.2亿吨。
第二,低碳生产压力促使行业产能趋稳。煤炭开采中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开采设备的直接排放以及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排放。煤炭企业实现减排需通过降低高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发展减碳技术等措施。因此碳中和将为煤炭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或导致新建产能放缓,未来煤炭行业产能有望保持平稳。
第三,煤化工有望加速发展。煤化工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化学产品的生产方式,我国约7%煤炭用于煤化工。由于煤制化学品路线导致部分碳元素进入产品,所以天然具备减少碳排放的能力。所以建立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煤化工产业有望持续提升煤炭消费中煤化工的占比,驱动煤炭行业低碳发展。
可以看到,煤炭消耗一半以上是动力煤,且主要集中火力发电行业,新能源的主要替代方向就是火力发电。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都是对火电的替代。由于光伏和风力发电的不稳定性,火电从稳定电网的角度还是会保留一定的比例,因此动力煤的需求不会完全消失,但是需求会大幅降低,其未来前景堪忧。
钢铁作为基本的大宗金属需求,其需求肯定是只增不减。作为炼钢原料的焦炭,是通过焦煤加工而成。因此焦煤的需求未来会稳定增长。2019年,全球炼焦煤产量10.07亿吨,从国别产量来看,中国炼焦煤产量占比56%,澳大利亚占比16%。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炼焦煤的储量仅占煤炭储量的19%。全球炼焦煤供给相对集中,澳大利亚是炼焦煤出口第一大国,占全球炼焦煤贸易量(2.9亿吨)的半壁江山(53%)。中国是最大的焦煤进口国,2019年,中国炼焦煤进口7466万吨,占焦煤需求量的11%。目前由于中澳关系紧张,焦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从短期和长期看焦煤都是相当有前景。
通过梳理公开信息,上市企业中,红阳能源、盘江股份生产焦煤。
化工用煤主要是无烟煤,煤化工的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且碳排放不多,因此煤化工用煤的需求也较稳定且有一定发展前景。
通过梳理公开信息,兰花科创和阳泉煤业主产无烟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