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公司怎么样
新能源行业前景可期,我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具备全球竞争力,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汽车均为中国制造2025核心产业,国家对此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经过多年支持和发展,国内已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先的龙头公司,如今我国光伏产业链在全球已具有绝对优势,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的占比也非常高,行业加速替代的趋势已经形成
作者:龚进辉
新能源 汽车 行业形势一片大好,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似乎与北汽蓝谷无关,因为它的日子并不好过。
前不久,北汽蓝谷发布2021年半年报。财报显示,其营收为24.37亿元,同比减少21.69%,净亏损为18.1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缩窄2.6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为20.9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扩大5.43%。更为扎心的是,北汽蓝谷扣非净利已连续8年负值。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今年上半年,车企普遍从疫情影响中复苏,实现财务业绩的显著回升,而北汽蓝谷依然处于低谷状态,未能止跌回稳。当然,产销量未达预期,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北汽蓝谷的尴尬处境。
今年7月,北汽蓝谷仅生产 汽车 350辆,同比下滑68.77%,销售 汽车 3491辆,同比增长73.77%;其中,被寄予厚望的ARCFOX极狐在7月交付525辆,环比上升90%。今年1-7月,北汽蓝谷累计生产 汽车 2507辆,同比减少73.81%,累计销售 汽车 10450辆,同比减少37.46%。
而据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纯电动乘用车产销分别为95.8万辆和94.1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7倍和1.6倍。整个行业稳中向好,北汽蓝谷却交出如此差的成绩,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同时,北汽蓝谷产销严重失衡,代表其在今年销售的大部分车辆是清理此前的库存,并暴露出产能明显过剩的弊端。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产能利用率仅为5.35%,不敌2020年的9.96%。
明眼人都看得出,今年前7个月,北汽蓝谷产销大幅下滑,是营收和扣非利润衰减的一大直接原因,背后是其正在进行一场无比艰难的转型。今年2月,北汽蓝谷董事长刘宇透露,改革是北汽蓝谷的重点,“2020年对于北汽新能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年,但目前公司正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无论是转型还是改革,经历阵痛在所难免。入市较早、加上有政策扶持,北汽蓝谷连续7年成为国内纯电动 汽车 市场的销量冠军,2019年销量突破15万辆,但短短1年便跌入谷底,2020年销量暴跌至2.59万辆,根本原因在于销售结构的调整并非易事。
北汽蓝谷的销量构成大部分由B端市场消化,长期依赖于租车市场、网约车公司、公务车等B端用户,而C端消费者购买的比例并不高。以2019年15万辆的年销量为例,约70%是对公业务,剩下30%是私人车主,总销量中占比最高的车型是EU5,年销量达9万多辆,其中有7万多辆是对公销售。
事实上,北汽蓝谷过度依赖B端市场存在不小的隐患,弊端显而易见。一旦政策或行业出现变动,其自身发展就会受限。2020年,占比较高的对公销量受疫情影响严重,加上政府补贴大幅退坡、新能源 汽车 销售从公共用车转向私人用车,北汽蓝谷未能抓住行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机遇,提高产品力和品牌力,导致迅速走向衰落,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直到今年上半年仍未见好转。
当然,自2020年以来,北汽蓝谷销量一蹶不振,并不代表其并未推动转型,充其量只能说转型不顺,短期内很难见效,急是急不来的。目前,北汽蓝谷旗下有ARCFOX极狐和BEIJING两个品牌。其中,前者为高端品牌,已上市阿尔法T、阿尔法S两款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后者为经济型品牌,主要产品有EU、EX、EC系列,涵盖A级到A00级全系列车型。
其中,ARCFOX极狐是北汽蓝谷抢夺C端消费者的一张王牌,各种优质资源向其倾斜。一大实锤便是,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仍保持高额亏损,一个原因便是推进ARCFOX极狐品牌提升和渠道建设,向特斯拉、蔚来学习,与过去切割,全力 探索 直营模式。
刘宇给ARCFOX极狐定下的目标是今年销量达到1.2万辆,接近去年销量的一半,野心勃勃可见一斑。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数据显示,今年1-7月,阿尔法T累计批发销量是1191辆,阿尔法S累计批发销售604辆,加起来仅有1800辆,即便下半年是 汽车 销售旺季,ARCFOX极狐也难以完成既定目标,毕竟差距实在太大。
话说,ARCFOX极狐无法达标,强敌环伺之下艰难突围,北汽蓝谷用3年重回第一阵营这个目标更加难以实现,刘宇立下的Flag可能被残酷现实打脸。要知道,论年销量的话,北汽蓝谷连在造车新势力中都排不上名号,更别提与上汽、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巨头相比,重回第一阵营难度极高。
而随着百度、小米、滴滴、创维等玩家的争相入局,使新能源 汽车 市场竞争加剧,北汽蓝谷更加难以突围,未来前景存在较大变数。对此,其制定的竞争策略是,短期内不再追求规模领先,但在技术、产品、用户运营等核心能力上对标领先。恕我直言,别的不说,论技术的话,北汽蓝谷达到行业领先太难了,原因有二:
一是研发投入远低于同行。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5.94%至4.08亿元,而同期蔚来、小鹏研发费用分别为15.7亿元、13.98亿元,是北汽蓝谷的3.84倍、3.43倍。试问,北汽蓝谷研发投入与同行不在一个量级,凭什么保证技术的领先性?
二是核心技术依赖外部合作而非自研。鉴于行业竞争加剧,北汽蓝谷开始转变思路,更聚焦于市场销售端和产品开发端,并联合华为、百度等合作伙伴提升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比如,阿尔法S华为HI版车型搭载华为高阶自动驾驶ADS系统,它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 汽车 。
同时,ARCFOX极狐与百度联合推进Robotaxi项目,完成Apollo自动驾驶系统在极狐 汽车 上的系统搭载、产品验证、系统集成联合测试,按计划实现产品交付。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 汽车 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车企通常选择投入重金和人力自研,像北汽蓝谷这样假手于人、仰仗合作伙伴的玩家少之又少。核心技术不自主拥有,北汽蓝谷很容易在发展中受制于人。
从现实层面来看,尽管阿尔法S与华为合作占据先发优势,但不会持续太久。今年4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透露,华为未来将与车企合作陆续推出3个 汽车 子品牌。这意味着,阿尔法S并非华为唯一的合作车型,届时其独特价值将不可避免被稀释。而ARCFOX极狐与百度无人车的合作,短期内又无法给公司经营带来实质性效果。
由B端转向C端受阻、技术难以领先,当下北汽蓝谷处境十分艰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其仍免不了过苦日子,销量、营收、利润等关键经营指标的改善注定任重道远,3年可能不够。鉴于此,北汽蓝谷应该保持战略定力,做时间的朋友,坚定推动改革,才能真正享受到新能源 汽车 蓬勃发展的红利,而不是沦为违背大势的局外人。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1、大力建设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
基础充电设施可以满足区域内纯电动汽车运行需要,以此实现一定范围内运营,国家发改委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每2000辆电动汽车应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
2、以纯电动汽车为最终发展目标
纯电动汽车在节能环保和维护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在新能源形式上可以实现彻底革新,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3、汽车制造产业实现节能技术的升级
近期国家工信部颁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及《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落地将会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可以鼓励汽车制造产业实现节能技术的升级,有效降低传统燃油车的能量损耗,也有助于完善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配套系统产业链。
4、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1150万辆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为324万辆,随着全球各国政策驱动、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形势,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会达到1150万辆。
近几年来,随着主流车企大众、宝马、特斯拉等陆续开始在电动化方向进行战略布局,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也将会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稳步前进。
新能源发展趋势:
1、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已进入不可逆的快车道
全球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新能源化,或者说是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和企业的共识。过去,很多国家对这点存在争议和摇摆,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在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能源化这个不可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2、中国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领跑地位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500万辆;2025年将达到至少700万辆,乐观估计为900万~1000万辆。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也就几年时间,这个发展速度创造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之最。新能源汽车当前的保有量、增速以及所带动的产业规模,在过去难以想象。以动力电池为例,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池装机量将达到600GWh。
3、中小城市与农村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过去,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的第一辆车往往选择燃油车。进入电动化高速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第一辆车很有可能是新能源车。因此,未来3~5年,继大型城市之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点,并成为市场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减排、改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机动化出行发挥巨大作用。
4、中国电动汽车真正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
2021年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分水岭。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22年财政补贴将全部退出,所有车企将处于同一政策起跑线,竞争会更加激烈。补贴退出后,新上市的车型也会扎堆出现,特别是外资品牌车型。2022~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新车型、新品牌扎堆涌现的阶段。
5、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正式合二为一
过去10年,汽车产业变革的主题是电动化。下一阶段,变革的主题将是基于电动化的智能化。电动化的普及要靠智能化来拉动,单纯的电动汽车不会成为市场卖点,只有更加智能的汽车才是竞争焦点。反过来看,只有电动汽车才能更完整地嵌入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佳载体是电动化平台。因此,在电动化基础上会加速智能化,“两化”在汽车上将正式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