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达36.89亿吨,我国石油工业的前景如何?
个人认为未来石油行业应该处于下坡阶段,BP石油公司的展望报告显示,石油需求的峰值已经出现,即便是疫情结束全球原油需求很难回到2019年的水平,2019年全球原油日需求为1亿桶。
石油行业的复苏我想应该取决于全球对原油需求的程度,石油市场在经历了第一波的疫情之后,目前全球石油日需求下降8百万桶,2020年3月底高盛曾预计当时需求下降约3千万桶,而秋冬季节又以来临,欧、美洲再现扩大迹象,西班牙首都已经全面封锁,在疫苗未曾上市之前需求很难出现明显回升,权威人士也已表示,疫苗的完全普及需要1至2年的时间。
与其同时,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已经在出售石油资产,并且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美孚埃克森在2020年5至6月份,先后出售了其在阿塞拜疆和英国北海的石油能源资产,北海的油气田数量达到40座,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出售超过250亿美元的石油能源资产。
而英国BP公司也在降低其对石油的兴趣,英国石油公司正在考虑出售一些阿曼的股份,它在Khazzan第61区拥有60%的所有权,BP将Khazzan的所有权卖给了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阿曼能源部长表示,我们很高兴我们放弃了石油,我们在能源方面面临挑战,能源可以是多元化的,我们一直依靠天然气能源,更清洁的和可再生的能源是才是未来。
在美孚埃克森和BP出售石油资产的同时,已经开始部署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就连全球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也表示,将在新能源行业投资300至500亿美元,英国也将传统能源汽车的禁售时间提前至2030年,海南省将在2030年禁止传统能源汽车上路,新能源的发展已经加快了速度。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排名前十的石油公司如下:
1.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简称沙特阿美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沙特王国的达兰,是沙特境内唯一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业务的公司。目前,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和世界第六大石油炼制商,业务遍及沙特王国和全世界。它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炼制、运输和销售等业务,拥有世界最大的陆上油田和海上油田。不论从收益、人力,还是从资产看,该公司都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石油公司。
2. 伊朗国家石油公司(Ministry of petroleum of Iran) :成立于1951年,总部设在德黑兰,代表伊朗政府主管石油工业各方面的业务活动。公司下设6家子公司,分别为伊朗国家海洋石油公司、伊朗国家钻井公司、伊朗国家油轮公司、伊朗国家石油产品公司、卡拉有限公司和国家石油工程与开发公司。另外还有一家附属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Naftiran国际贸易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石油勘探、开发与生产、石油炼制。
3. 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公司前身分别为埃克森和美孚,于1999年11月30日合并重组。该公司也是埃克森、美孚及埃索全球分公司的母公司。此外,埃克森美孚与壳牌、BP及Total同为全球四大原油公司。Exxon公司建于1882年,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7大石油公司之一。Mobil公司成立于1882年,是一家集勘探开发、炼油和石油化工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国公司。
4.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PETROLEO DE VENEZUELA S.A.简称:PDVSA):成立于1975年8月30日,是委内瑞拉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是整个拉丁美洲最大的企业。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是一家跨国能源公司,在国内外从事作业和商业经营,其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炼制、运输和配送,以及奥里乳化油、化工、石化和煤炭业。
5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CNPC,简称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2005年中国石油收购了母公司的海外油气资产后,油气储产量明显提高,以及国内天然气产量提高,导致排位上升,本次排名较上年又前进2名。
6. 英国石油公司(BP):1909年,由威廉·诺克斯·达西创立,最初的名字为Anglo Persian石油公司,1954年改称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1998年与阿莫科(Amoco)合并,2000年收购阿科(Arco),总部设在英国伦敦。英国石油公司是目前世界第四大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及开采、炼油和营销、石油化学品三个主要领域,还涉及金融、太阳能等其它方面。
7. 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Shell):成立于1907年,为了与当时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国的标准石油竞争,1907年荷兰皇家石油与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合并,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占60%股份,壳牌运输和贸易公司占40%的股份。壳牌是所谓的七姊妹(Seven Sisters)之一,至今依然是石油、能源、化工和太阳能领域的重要竞争者。壳牌拥有五大核心业务,包括勘探和生产、天然气及电力、煤气化、化工和可再生能源。壳牌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公司或业务。
8. 美国 康菲 公司 (ConocoPhillips):康菲公司是由美国康纳和石油公司(Conoco)和菲利普斯石油公司(Phillips)于2002年8月30日合并而成立,总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市。合并后的新公司承袭了原来两家公司在能源行业共200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在石油领域的优越技术,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杰出公司之一。康菲石油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加工和营销,以及化工和塑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9. 美国雪佛龙公司(chevron):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 2001年10月,雪佛龙以390亿美元兼并了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德士古(Texaco),并以雪佛龙-德士古作为公司的名称,总部设在美国。2005年5月9日雪佛龙德士古宣布,更名为“雪佛龙公司”。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是当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全球能源公司之一,涉足于油气产业的每一个领域,其中包括勘探开采、炼油、销售和运输、化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发电。
10. 道达尔石油公司(Total): 成立于1924年, 1998年11月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与比利时菲纳石油公司(FINA)合并,2000年3月道达尔菲纳石油公司对法国埃尔夫公司(ELF)购并,总部设在法国巴黎,2003年5月7日全球统一命名为道达尔(TOTAL)。旗下由道达尔(TOTAL)、菲纳(FINA)、埃尔夫(ELF)三个品牌组成。公司主要从事油气的勘探、生产、炼油以及成品油、颜料和特殊化学产品的销售、贸易、原油及其衍生物的船运及天然气的运输和销售。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编者按:挪威政府近期资助了一项研究,尝试将油藏建模技术引入医学领域,以改善医生对核磁共振成像结果的理解最初为开展油气勘探而开发的无缆地震仪现已成为地震学家的新工具国际海洋工程公司是油气行业潜水作业的先驱,35年来一直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载人航天计划提供专利技术2013年,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利用冲击钻井技术在火星上钻了第一口井,带来一个重大发现,即火星上的地化条件曾经能维持生命……油气行业的技术输出所做的贡献令人叹为观止。
说起吸收借鉴行业外的技术,油气行业从上游到下游,“拿来主义”实践数不胜数。如物探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钻井液利用纳米技术、三次采油利用聚合物技术等。然而,伴随着石油行业对“舶来技术”的逐步深入研究及应用,这些技术进一步“反哺”其他行业的潜力也逐步体现,实现技术引入和技术输出同步发展。
当然,这种技术输出不局限于“舶来技术”,也包括石油行业的“原生技术”。
石油行业与医学
油藏建模技术在现代油气行业已成功应用了30多年,理所当然被认为是油气行业特有的一项技术。挪威政府近期资助了一项研究,尝试将该技术引入医学领域,以改善医生对核磁共振成像结果的理解,从而挽救生命。
研究专家认为,油藏建模技术可以增强我们对核磁共振成像结果的认识。这个想法是基于人类大脑和油藏之间的相似性,因为两者都是双重孔隙介质,研究人员认为,石油行业的油藏建模技术可能为医学界带来突破。该项目耗资110万美元,由斯塔万格国际研究所牵头,其在油藏建模方面有20多年的经验。这种油气行业和医学的跨界应用源于“Pumps and Pipes”组织,这是一个成立于美国休斯敦的国际技术专家组织,宗旨是 探索 油气行业和医疗行业之间的协同增效模式。
光纤技术也已存在数十年,并被认为是世界通信网络的核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油气行业使用光纤技术监测油井生产动态,如压力变化等。
总部设在加拿大魁北克的Opsens公司是最早进行光纤技术研究的公司之一,最近其改进了光纤传感器,可运用于人体内部。目前医用版的光纤技术已被批准在影响心脏功能的动脉内进行血压测量,可帮助医生快速评估血管堵塞的严重程度,从而判断是否需要血管成型术或小型的侵入性治疗。
石油行业与地球科学
20世纪70年代,随着数字有线遥测地震仪的发展,无缆地震仪应运而生,大致分为自主式节点地震仪和无线地震仪两类。而最初为开展油气勘探而开发的无缆地震仪现已成为地震学家的新工具。其“无缆”特点简化了地震监测的后勤保障(不需要运输或埋设电缆),并且可以对大片地震活跃区域一次性开展数周的监测。
2014年的一项地震研究使用了900多个无缆地震节点,监测美国华盛顿的圣海伦斯火山的地震情况。研究人员表示,节点阵列将地震监测效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二战期间,美国发明了航磁测量来搜索潜艇。事实上,科学家在二战结束前就已意识到其地球物理价值。1946年 ,航磁测量首次应用于油气行业,用来评估阿拉斯加北坡的石油地质储量。随后,作为前沿的勘探工具,油气公司将这项技术进行升级,并由此取得一些重大发现,其中包括一次对古生物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发现。1978年,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在近海开展航磁测量时首次发现了著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直径达93英里,是由直径50英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形成的。基于这次发现,古生物学家首次提出655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正是由于这次撞击造成的。
遥控潜水器(ROV)的早期研究工作也是由富有想象力的军事学家提出的,但真正达到作业级的遥控潜水器还应归功于石油行业。20世纪70年代,石油行业推动遥控潜水器真正实现作业应用,为其配备了机械臂,也被称为操纵器。与以往的遥控潜水器相比,除了简单的观察海底环境,还可以开展很多工作,如水下打捞、水下施工等。
科研人员随后看到工作级遥控潜水器的潜力,多年来他们一直将其用于搜索沉船和发现新海洋物种。SERPENT项目就是该技术转移的最好例子。SERPENT是海洋学家与包括BP、壳牌、雪佛龙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在内的能源公司的一个合作项目。利用油气公司提供的遥控潜水器,科学家能对深海进行更细致的探测。2002年以来,SERPENT项目已开展了100多项深海海洋生物研究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在钻井船或海洋石油生产设施上进行的。
石油行业与航空航天
鉴于潜入深海和太空 探索 都面临高压等相似的环境因素,石油行业的深海技术也被应用于航空航天 探索 。
在遥控潜水器出现前,油气行业只能通过人工深潜海底的方式来安装或修理水下设备,所以油气行业在人工深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国际海洋工程公司是油气行业潜水作业的先驱,35年来一直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载人航天计划提供专利技术。
两者之间的合作始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借鉴国际海洋工程公司的高压潜水服原理,为载人航天计划制作航天服,而该公司最主要的贡献是为航天服开发了一套泄漏检测系统。另外,该公司还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位于休斯敦的中性浮力实验室提供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这个实验室是用于模拟太空失重环境下的水下训练设施,宇航员可以在那里模拟太空舱外活动,其目前是包括国际空间站舱段组装、太空行走等在内的所有美国现代太空任务的基石。
远在3400万英里之外的火星也有油气行业技术应用于太空 探索 的成功案例。2013年,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利用冲击钻井技术在这颗红色行星上钻了第一口井,虽然总深度仅2.5英寸,但这次钻探行动带来一个重大发现,即火星上的地化条件曾经能维持生命。
为了更深入了解火星上是否真有生命存在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能需要在后续的载人任务中钻更深的井,而这就需要更强大的钻井系统,将油气行业现有的商业技术进行改进或小型化,可能用到的技术还包括高压井下流体取样、井孔成像、现场流体分析、连续油管和防喷器等。
石油行业与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
长期以来,地热资源的开发过程和油田的勘探开发生产过程是类似的,从最初的勘探、钻井、完井,一直到最终的生产。一般来说,目的层的水源或岩石的温度越高,地热井的热能也就越高,涉及一些高温地热项目的开发利用时,普通的钻完井体系难以达到施工要求,需要借助油气行业先进的高温高压钻完井工艺和技术体系。
以地热王国冰岛的一个地热项目为例,由于目的层温度太高,传统穿透及泥浆体系经受不住高温而导致作业失败。2017年,项目组利用油服公司贝克休斯专门设计的钻头和泥浆体系成功钻探第二口井,这种新的钻完井体系极限工作温度高达299摄氏度,这是普通井下设备额定值的两倍。项目组计划今年钻第三口井,这次钻井将测试随钻测量设备的适用性,如果成功可将现有地热井的能效提高5~10倍。
油气行业跨界融合的还有二氧化碳捕集和应用领域。二氧化碳的捕集有利于减少全球碳排放量,但如何处置二氧化碳是个大问题。石油人的做法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几千米的地下驱油来提高采收率。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在该领域持续投资,从注入系统到建模软件,工程师研发出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存储所需的许多技术越来越成熟。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曾开创过一个丰沛而廉价的能源时代,但伴随着老油田的逐渐枯竭,地下储层的空间可被重新利用来存储二氧化碳,又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目前,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相关的技术输出已涵盖地球与生命科学、太空 探索 和可再生能源等,或许未来大量石油公司、油服公司、油田装备制造企业依托过去积累的 科技 成果会实现华丽转身,进入惠及民生的各个领域。
来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被新的一期The Economist的社论的标题吸引,遂翻了这篇文章,谨供参考,欢迎交流观点,同时指正不足之处。
ALMOST 150 years after photovoltaic cells and wind turbines were invented, they still generate only 7% of the world’s electricity.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涡轮发电技术问世将近150年后,它们依然只产生全球7%的电力。
Yet something remarkable is happening. From being peripheral to the energy system just over a decade ago, they are now growing faster than any other energy source and their falling costs are making them competitive with fossil fuels.
可有些令人瞩目的事情却在发生。十年前还是能源系统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现在它们比其他任何能源都发展的要快,不停降低的成本使得它们能够同化石燃料旗鼓相当。
BP, an oil firm, expects renewables to account for half of the growth in global energy supply over the next 20 years. It is no longer far-fetched to think that the world is entering an era of clean, unlimited and cheap power. About time, too.
BP,一家石油公司,作出预期认为可再生能源将在接下来的20年内占到全球供能数量增长的一半。认为世界即将进入一个干净,无限且廉价能源的时代不再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同时,也该是时候了。
There is a $20trn hitch, though. To get from here to there requires huge amounts of investment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to replace old smog-belching power plants and to upgrade the pylons and wires that bring electricity to consumers.
然而,这还存在着一道200亿美刀的鸿沟。从现在的境地到理想的状态需要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投入巨额的资金,来取代那些喷云吐雾的发电厂,同时将给消费者输送电力的电缆塔和电线进行更新换代。
Normally investors like putting their money into electricity because it offers reliable returns. Yet green energy has a dirty secret. The more it is deployed, the more it lowers the price of power from any source.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喜欢将他们的资金投入到电力产业中因为这会提供可靠的收益。 然而,绿色能源却有一个肮脏的秘密——它投入使用的越广泛,来自其他资源产生的能源的价格就将降得越低。
That makes it hard to manage the transition to a carbon-free future, during which many generating technologies, clean and dirty, need to remain profitable if the lights are to stay on. Unless the market is fixed, subsidies to the industry will only grow.
这使得向没有碳排放的未来的转型变得困难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供能的厂家,无论清洁与否,都需要保持盈利,如果灯还需要亮着的话。除非市场的问题解决了,给能源产业的补贴将只会继续增长。
Policymakers are already seeing this inconvenient truth as a reason to put the brakes on renewable energy. In parts of Europe and China, investment in renewables is slowing as subsidies are cut back. However, the solution is not less wind and solar. It is to rethink how the world prices clean energy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it.
政策的制定者已经看到了这个尴尬的事实,同样也将其作为缘由放缓了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投放。在欧洲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正在放缓,而这正是因为补贴被降低了。然而,解决方法不是减少风或者太阳能,还是去重新思考世界应当如何去给清洁能源定价,进而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At its heart, the problem is that government-supported renewable energy has been imposed on a market designed in a different era.
问题的中心在于政府所支持的可再生能源,被投放在了一个与之时代上不相同步的市场里。
For much of the 20th century, electricity was made and moved by vertically integrated, state-controlled monopolies.
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电力产业都被垂直一体化的国有垄断企业所生产,运输。
From the 1980s onwards, many of these were broken up, privatised and liberalised, so that market forces could determine where best to invest.
从1980s开始,许多这些垄断企业都被分解,私有化或解体了,进而市场力量可以决定哪儿是最好的投资方向。
Today only about 6% of electricity users get their power from monopolies. Yet everywhere the pressure to decarbonise power supply has brought the state creeping back into markets.
今天只有6%的用户从垄断企业获取电力,然而无处不在的对无碳排放能源的需求使得国家不得不走回原先市场化的道路。
**This is disruptive for three reasons. **
而这件事情将是极具破坏性的,有三个原因。
The first is the subsidy system itself. The other two are inherent to the nature of wind and solar: their intermittency and their very low running costs.
首先是补贴体系自身,另外二者则关于风力和太阳能的本质:它们的间歇性以及极低的运作成本。
All three help explain why power prices are low and public subsidies are addictive.
如上三点解释了为什么能源价格非常低然而公众补贴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First, the splurge of public subsidy, of about $800bn since 2008, has distorted the market. It came about for noble reasons—to counter climate change and prime the pump for new, costly technologies, including wind turbines and solar panels.
第一,公众补贴的随意挥霍,自08年起的约8亿美刀,已经扰乱了市场。它投放时打着高尚的旗号——为了抵制气候变化并且要采取措施促使新兴且昂贵的科技,包括风力涡轮和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
But subsidies hit just as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the rich world was stagnating because of grow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result was a glut of power-generating capacity that has slashed the revenues utilities earn from wholesale power markets and hence deterred investment.
但是补贴入市的时机恰好是发达世界中电力消费因逐渐提高的能源效率以及经济危机而遭遇滞涨的时刻。
Second, green power is intermittent. The vagaries of wind and sun—especially in countries without favourable weather—mean that turbines and solar panels generate electricity only part of the time. To keep power flowing, the system relies on conventional power plants, such as coal, gas or nuclear, to kick in when renewables falter. But because they are idle for long periods, they find it harder to attract private investors. So, to keep the lights on, they require public funds.
第二,绿色能源是间歇性的。风和太阳的不可预测性——尤其是在没有有力天气情况的国家——意味着涡轮和光伏电板仅仅只能部分时间产生电力。为了保证能源的供应,这个系统还需要依赖传统的发电方式,比如煤,天然气或者是核能,在可再生能源无法工作的时候接手。但是正因为可再生能源的长期搁置,它们很难能够吸引到私人投资者。所以,为了能够持续供电,它们需要公共的资金支持。
Everyone is affected by a third factor: renewable energy has negligible or zero marginal running costs—because the wind and the sun are free. In a market that prefers energy produced at the lowest short-term cost, wind and solar take business from providers that are more expensive to run, such as coal plants, depressing power prices, and hence revenues for all.
每个人都被第三个因素所影响:可再生能源有着微乎其微甚至可以不计的边际运作成本——因为风能和太阳能是免费的。在一个倾向于短期能源生产成本最低的市场中,风能和太阳能从供应商手中接手过来运营成本更高的供电方式比如火力发电厂,进而压低供能价格,造福整个市场。
注释:我个人对该段的理解是,从短期上来说,新能源收益是非常低的,进而没有投资者愿意投资建厂来提供新能源,这是供不足;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有对绿色清洁能源的需求,导致需求大,供需之间有缺口,政府却通过给传统能源提供补助的方式来促使人们使用传统能源而非清洁能源,进而有了“清洁能源从供应商手中接过运营成本更高。。。进而造福整个市场”(因为它间接性的拉低了其他能源的供应价格)
The higher the penetration of renewables, the worse these problems get—especially in saturated markets. In Europe, which was first to feel the effects, utilities have suffered a “lost decade” of falling returns, stranded assets and corporate disruption.
可再生能源渗透的越深,这些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尤其是在饱和的市场中。欧洲已经首先感受到了这些影响,公用事业已经遭受了一个“失落的十年”——收益下降,资产滞胀以及企业破产。
Last year, Germany’s two biggest electricity providers, E.ON and RWE, both split in two. In renewable-rich parts of America power providers struggle to find investors for new plants. Places with an abundance of wind, such as China, are curtailing wind farms to keep coal plants in business.
去年,德国两家最大的电力公司,E.ON和RWE,都分裂成了两家。在可再生能源盛行的地区,美国的能源供应商努力寻找投资商开设新的电厂。有充足风力的地区,比如中国,都已经雪藏了风力发电厂,以保持火力发电厂的运营。
The corollary is that the electricity system is being re-regulated as investment goes chiefly to areas that benefit from public support.
必然的结果就是电力系统正在被重新设立规则,伴随着投资大部分流向能够从公共补贴中收益的区域。
Paradoxically, that means the more states support renewables, the more they pay for conventional power plants, too, using “capacity payments” to alleviate intermittency. In effect, politicians rather than markets are once again deciding how to avoid blackouts.
矛盾的是,这也意味着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越多,他们支付给传统发电厂的也越多,因为他们用“支付能力”来缓解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实际上,是政客而非市场在又一次在选择如何规避停电的发生。
They often make mistakes: Germany’s support for cheap, dirty lignite caused emissions to rise, notwithstanding huge subsidies for renewables.
他们却又总是犯错误:德国支持廉价的能源,引擎点火导致的污染排放却增加了,尽管为可再生能源发放了巨额的补贴。
Without a new approach the renewables revolution will stall.
The good news is that new technology can help fix the problem.
没有新办法的话,可再生能源的改革将要停滞了。而好消息是新的科技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Digitalisation, smart meters and batteries are enabling companies and households to smooth out their demand—by doing some energy-intensive work at night, for example.
数字化,智能电表以及电池都在帮助企业和家庭缓和他们的需求——通过例如将能源密集型的工作放在夜晚。
This helps to cope with intermittent supply. Small, modular power plants, which are easy to flex up or down, are becoming more popular, as are high-voltage grids that can move excess power around the network more efficiently.
这有效解决了间歇性供应的问题。同时易于上下弯曲的小型模块化发电厂正在变得十分流行,能够使得更多额外能源更有效的在电路网络中运行的高压系统网络亦然。
The bigger task is to redesign power markets to reflect the new need for flexible supply and demand. They should adjust prices more frequently, to reflect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weather.
更大的任务是重新设计能源供给市场,以反应对灵活的供需关系的需要。他们应当更为频繁的调整价格,以反应天气的变化。
At times of extreme scarcity, a high fixed price could kick in to prevent blackouts. Markets should reward those willing to use less electricity to balance the grid, just as they reward those who generate more of it.
在极度稀缺的年代,一个高昂的固定价格能够很好的起到防止市场崩溃的作用。市场应当奖励那些愿意用更少的电的人,来调控市场,正如它们奖励那些生产的更多的人。
Bills could be structured to be higher or lower depending how strongly a customer wanted guaranteed power all the time—a bit like an insurance policy. In short, policymakers should be clear they have a problem and that the cause is not renewable energy, but the out-of-date system of electricity pricing. Then they should fix it.
账单价格的高低可以根据客户有多想要无时无刻供应的稳定的能源来制定,有一点像保险的售卖政策。总而言之,政策的制定者应当明确他们目前面临着一个问题并且这问题的原因不是可再生能源,而是早已过时的电力价格机制。他们应该修复这问题。
写在文末的一些感想:这篇文章提出的一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比如中国将风力发电弃之不用,目的是为了火力发电厂的持续运作。这的确是我们国家,甚至是全球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转型期间,原有的能源结构如何平稳的过渡,how to get to there from here,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同时,又要如何控制住当下的成本,维持经济发展,的确是很棘手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违背客观规律,那么可能正如文中所提出的,要么从价格机制上予以调控,要么,就寄希望于科技,改变我们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