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会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g20杭州峰会都取得以下10大重大成果:
1、通过主场外交,中国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领导人与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频频会面,除了就世界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中美、中俄、中欧等领导人还围绕当今世界重大问题深入磋商。
从中美领导人夜游西湖,到公布35项主要共识和成果清单就能看出,中国在这次主场外交中收获不少。
除了这些彰显国际地位和领导力的“成果清单”,中国还在峰会期间与各个国家就区域合作、重大问题提出倡议和举措。它们不但体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
2、为世界经济开药方,增强中国话语权。
峰会刚开幕,中央总书记开门见山,就世界经济发展提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等建议。对这些药方,不少国家给予积极评价,还特别表示要“同中方继续保持密切交往”。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先后推出“一带一路”等重要发展倡议,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股权、人民币加入SDR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在国际规则方面的话语权正不断提升。
3、回击“中国经济崩溃论”等错误论调,给世界吃下定心丸。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提出“三问”: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能否把改革开放推进下去?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人自问自答,给出“中国经济崩溃论”的结论。
对此,中央总书记在峰会期间斩钉截铁地回应,“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他更指出,“行胜于言。中国用实际行动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这一权威表态,不仅将让不少人吃下定心丸,更能把信心传递出去,鼓励更多国家“勇做世界经济弄潮儿”,让那些整天试图泼中国冷水的人自讨没趣。
4、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展现中国义利观。
这次杭州峰会,中国邀请了埃及、塞内加尔、乍得、老挝、泰国等嘉宾国领导人与会。这些国家虽然文化政治因素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发展中国家。
安排这么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交流对话,还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中国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抓住杭州G20契机,让发展中国家集体发声,争取更大权益。
尽管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但中国从未接受西方一些人忽悠的“发达国家”身份,不仅致力于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还不断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同他们站在一起争取权益。中国一直在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努力减少全球发展的不平等、不平衡现象。这份真诚和实干,已经在杭州峰会上得到体现。
5、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G20峰会关注世界经济,关注创新增长、经济治理、国际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推进产能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联通的力度等举措,正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世界经济的生动实践。
此次峰会,不少参会国家都是“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在双边交谈中对“一带一路”都极为热心。
通过G20峰会这个大舞台,中方倡导的“一带一路”不仅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还将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其中,为中国及沿线国家带来众多“”。
6、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增强中国金融治理能力。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人记忆犹新。
本次峰会达成共识,要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强化全球金融安全网,提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和韧性。决心加强落实各项金融改革举措,密切监测和应对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和脆弱性,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气候资金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对中国而言,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亚投行、金砖银行蓬勃发展,这些话现在绝不是空口说说。杭州峰会发出的声音,显示着中国对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热心与信心。推动这项改革,就是为了通过金融稳定,将“金融风暴”那样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中,这对中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家都是有益的。
7、重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国家想通过短期的贸易保护主义缓解压力,反而引发人们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担心。为缓解这种忧虑,G20杭州峰会再次重申:反对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种重申,不是清谈。
G20杭州峰会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这两个文件的核心,就是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
在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不少国家的企业已深受其害,世界经济也因此蒙上黯淡前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不仅让世界经济重新焕发活力,所有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也将从中受益。
8、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反腐是一项世界性工作,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此前,中国的海外追逃工作,得到了不少国家的配合和支持,成效显著。不少“红通”人员被引渡回国,或者迫于压力回国自首。
更好的消息是,G20杭州峰会就继续深化反腐败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决心让腐败分子在二十国乃至全球更大范围无处藏身、无所遁形。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中国倡导建立反腐共识,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反腐败、追逃追赃的坚定决心。而反腐大网进一步遍及全球,更是让很多中国老百姓高兴和提气。
9、推进全球气候治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G20杭州峰会上,各成员同意在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美国两个最大经济体同时批准和接受《巴黎协定》,中美这一举动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示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这件事同样跟中国老百姓息息相关。更多的蓝天,更清新的空气,将出现在更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10、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
西湖美景、杭州美食,经典的越剧唱段、漂亮的中国服饰,随处可见的中国特色和杭州元素展现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让参加G20杭州峰会的各国政要、企业家和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G20杭州峰会取得了如下成绩(成就):
1、积极推动《巴黎协定》尽快生效
《巴黎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以大幅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此前,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国家批准了《协定》。
在G20峰会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各自批准了《巴黎协定》,并在杭州向联合国交存了中国和美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这被誉为G20杭州峰会的第一场胜利,将极大推动该协定于2016年内生效。
2、制定《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
G20杭州峰会第一次就落实议程制定了《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其中包含了一些高级别原则。例如,重申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普遍、变革、不可分割、融合的特性,以及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个人享有尊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此框架中,G20承诺将加强可持续发展政策协调,重申将根据各自国情并充分发挥G20比较优势,将自身合作与全球落实议程等结合起来,同时承认联合国在全球落实和审议上述议程方面的领导作用。
3、确定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在结构性改革中的优先位置
在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背景下,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和潜在产出的关键。简言之,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促进经济要素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要素处于恰当的比例关系当中,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G20提出的增强环境可持续性的指导原则是:
①推广市场机制以减少污染并提高资源效率。
②促进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的发展。
③推动与环境有关的创新的开发及运用。
④提高能源效率。
G20杭州峰会简介:G20杭州峰会是指2016年9月4日-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的G20峰会。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
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7月29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导、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协鑫集团)主办的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协鑫氢能战略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表示,能源行业排放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能源。能源低碳发展有两大路径:化石能源低碳利用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当前,G20集团中已经有9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还有7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前期研究。氢能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科技 进步日新月异、应用场景层出不穷,未来氢能将在钢铁、能源、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20%。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表示,通过新能源与氢能的耦合,可助力高比例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解决长时间清洁能源处理和负荷需求的平衡问题,帮助难以减排领域深度脱碳。在他看来,“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碳达峰“窗口期”、氢能产业发展的发力期,也是氢能市场的培育期和氢能技术的追赶期。
随着减碳行动的开展和各项政策的加持,氢能发展势不可挡。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河南、山西、湖北、安徽等超过30个省市对氢能产业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有的还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可再生能源制氢、燃料电池 汽车 示范城市群、加氢站建设等项目成行业投资热点。
氢从何处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回答好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的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氢能被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2020年我国氢气来源中,62%为煤制氢,19%天然气制氢,仅有1%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来源亟待“绿化”。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强调,氢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准则是从源头做到可持续,将波动性、间歇性的风能、太阳能转换为氢能,有利于储能和传输,具有零排放、零污染和可持续优势。
高成本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难题。“降低氢能使用成本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思明看来,我国氢能产业急需模式创新,依托海外优质天然气资源,转化为氢气具有成本竞争力,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氢能产业率先发展,用氢也应避免长距离陆运。他认为,未来国内氢能市场将以“工业副产氢+短距离运输”模式为主,海外将以“优质资源转化蓝氢+长距离化学品载体运输”模式为主。
会议现场,协鑫集团旗下协鑫新能源正式对外发布公司氢能战略。根据规划,协鑫新能源氢能战略由蓝氢和绿氢两部分构成。具体而言,蓝氢目标――首期建成年产230万吨合成氨,逐步扩能至每年400万吨生产规模,可供应国内70万吨蓝氢;绿氢目标――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座综合能源站,达到40万吨年产能。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从空间结构上讲,在东部、南部等负荷中心发展蓝氢,在中西部地区等新能源大基地发展绿氢,一蓝一绿,协同发展。“协鑫新能源将打造不依赖补贴,完全市场化的零碳 科技 先锋企业,做全球综合实力领先的绿氢与蓝氢综合运营服务商。”
峰会达成的5项共识
第一,我们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和协调,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运用好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向国际社会传递二十国集团成员共促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
第二,我们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我们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我们决定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为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全面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第三,我们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我们同意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加强落实各项金融改革举措,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我们就能源可及性、可再生能源、能效共同制定了行动计划,就继续深化反腐败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第四,我们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我们共同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重申反对保护主义承诺。期待在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下,世界经济将重新焕发活力。
第五,我们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
我们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同意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将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自古流传着十二生肖的美丽传说。如今雄鸡报晓迎春来,我们正式踏入丁酉年。岁首回望,玉羊远去,神猴辞岁。在过去的2年中,我们在环保建设方面初见成果;新的一年,我们愿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以水手的姿态砥砺前行、争渡彼岸。
这是一场全世界共同参与的竞赛。在全球众多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奋起迎接挑战,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等国家的领导力至关重要。
中国的重要作用在国际舞台日益彰显。中国积极签署并批准了诸多重要环境协定,为他国作出了表率。《巴黎协定》无疑是其中最知名的,但也有一些没那么有名,却同样重要的协定。例如,中国签署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旨在预防有害工业汞污染物引起的新生儿生理缺陷与疾病。中国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发挥了建设性引领作用,推动全球通过了关于削减氢氟碳化物的修正案。此外,中国还批准了《名古屋议定书》,助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与此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还承诺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并力促绿色金融纳入二十国集团(G20)的优先领域,而联合国环境署在上述工作中给予了中国坚定的支持。
短短2年间,中国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定力,这些行动本身就对全球环境治理起到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在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同时,中国针对国内的环境形势,做的更多。多年来,中国很多城乡都遭受着空气污染,中国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巨大努力,包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新增3600亿美元(约合2.5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终止了新增燃煤电厂的规划;建立环境污染企业“黑名单”,对违法企业进行严惩。环境法庭加强审理环境案件,为清洁的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国正在全国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与电动汽车项目。在北京、上海,针对电子废弃物与电池的循环利用体系正在迅速形成。在深圳,政府部门积极推动电动出租车换代,努力借此让市民呼吸更清新的空气。
中国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福祉放在了其施政最优先的位置。与此同时,中国还成为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先锋。中国宣布将在2017年年底前禁止一切象牙交易。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宣布终止对鲨鱼鱼翅的运输,期待有更多同行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公益行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主办了“为生命呐喊”图片展,环境署全球亲善大使李冰冰召集诸多公众人物一起呼吁,贡献自己的力量。首都机场愿意投入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展位与电子屏幕资源进行濒危物种的宣传,这一举动也印证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决心。
然而,环境治理的这场竞赛远未结束,我们仍在横跨河流,并可能已涉入最危险河段。我们尚没有作好充足的准备,切不可过早放松警惕。在羊年与猴年的基础上,鸡年会是助力我们脱险的历史契机。破浪乘风洵壮哉! 愿我们成功越过危险河段,不断向终点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