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按要求选出需要的煤
常用的选煤方法很多,按分选过程所利用的介质状态不同可分为湿法选煤和干法选煤两类。
湿法选煤是以水、重悬浮液或其他液态流体作为分选介质的一类选煤方法,该法已广为应用,但逐步形成水量大,产品需要脱水(或脱介)、干燥以及需对煤泥水和尾煤(洗矸)处理等多项作业,工艺流程较复杂,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较高。
干法选煤是以空气作为分选介质进行的选煤方法。该法要求原煤外在水分低、入料粒度分级窄。分选效果不及湿法好,但在严重缺水地区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煤方法。近年来开发的空气流化床重介质选煤方法的理论分选效果接近湿法选煤,但在实际生产中尚待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根据煤与矿物分离的原理来分,选煤方法还可进一步分为重力选、重介质选、浮选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殊选煤方法。
重力选煤是在重力场中根据煤与矿物间密度的差异来进行分选。目前最常用的有跳汰选煤与重介质选煤。前者是在脉动水流中使筛板上的颗粒按密度大小分离,其设备的生产能力大,工艺较简单,可处理不脱泥的原煤,有效分选粒度通常为100~0.5mm,适合于分选易选和中等可选煤。
重介质选煤通常用磁铁矿粉与水配成一定密度的重悬浮液作为分选介质,其分选粒度上限可达400mm,能有效地分选难选和极难选煤。
浮游选煤是根据煤与矿物质表面润湿性产差异,借助气泡和浮选药剂的作用实行分选,适于处理<0.5mm的细煤泥。
1、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就是有证标准物质(CRM)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有证标准物质(certifiedreferencematerial)”的含义。有证标准物贡是指“附有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提供使用有效程序获得的具有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一个或多个特性值的标准物质”因此,有证书的标准物质不一定就是有证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l) 溯源性和不确定度声明;
(2) 标准物质的制备、定值及认定符合由ISO指南34和指南35给出的有效程序,我国已将上述指南等效转化为JJFl342《标准物质研制(生产)机构通用要求》和JJFl343《标准物质定值的通用原则及统计学原理》,成为国家标准物质的评审、发布的技术依据。
2、选择、购买和验收标准物质时应考虑哪些要素?
用户在选择、购买标准物质时,应考虑以下要素:
(l) 特性量的种类及定值方法:某些标准物质可能只适用某一特定方法或专属领域的应用,某些标准物质的值有特殊规定,如含结晶水的值,应对证书中该类说明加以注意,防止误选误用。
(2) 特性量水平:标准物质的特性量水平应与日常测量样品的水平匹配。
(3) 可接受的不确定度水平:标准物质特性量的相关不确定度水平应与日常测量中的精密度正确变限度要求匹配。
(4) 基体及可能的干扰:标准物质用于开展方法确认、质量控制以及一些基体效应较为严重的测量方法的校准时,基体应与日常测量样品基体尽可能接近。
(5) 形式:标准物质可制备成不同的形式,如冻干与冰冻样品,制备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相同特性在标准物质与真实样品中的行为差异,从而产生互换性问题,选购前应充分调研。
(6) 最小取样量:只要标准物质证书中规定了最小取样量,用于测量的取样量应不小于该最小取样量,因此选购时应考虑最小取样量是否能满足测量方法要求。
(7) 用量:标准物质的购买用量应足以满足整个实验计划中的应用,包括根据需要考虑的备样。
(8) 稳定性:选购前应确认所购买批次标准物质的有效期限,避免使用时发生过期的情况对于购买到的标准物质,在收到后应首先对照证书确认标准物质的运输条件符合要求,然后核对品种、数量等是否与购买要求一致;包装、外观是否正常,标识是否清晰、完整;有无证书:是否在证书声明的有效期内等,核对完毕后,立即按照证书中规定的保存条件进行保存如有问题。应及时与研制或发售单位联系。
3、有证标准物质和其它标准物质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首先应明确,只有有证标准物质提供的认定值或标准值才能够用于校准、为其他物质赋值以及测量正确度确认,并通过其使用来声明测量结果的计量学溯源性。
在我们的日常测量中,还会使用其它类型的标准物质,它们主要用于开展测量质量控制、测量精密度确认等。有时,在缺少有证标准物质的情况,也不得不使用这些标准物质来开展校准等活动,但是应进一步评估这些标准物质是否符合有证标准物质的特征,或溯源性和量值不确定度水平能够充分满足测量结果溯源性和准确度要求。
4、有证标准物质的参考值或信息值怎么用?
有证标准物质的证书中,有时会提供一些额外的参考值或信息值,这些值通常缺少明确的计量学溯源性,缺少不确定度信息或不确定度评估不全面,因此它们的主要用途是帮助用户了解标准物质基体组成,判断标准物质的适用性,或视可靠程度用于开展测量质量控制。
5、标准物质一定要在有效期内使用吗?
标准物质的有效期是研制单位根据稳定性研究数据,为了确保标准物质量值及不确定度的可靠性而确定的,因此,务必在有效期内使用一到期后未使用的标准物质也许仍旧稳定,对于一些批量较大、稳定性周期较长(如五年)的标准物质,研制单位有时会提供延长有效期的服务,但是在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无法得到研制单位保证盼隋况下,用户如果继续使用该标准物质,需自行承担责任。
6、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有什么意义?
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是在均匀性研究中规定的。使用标准物质时的实际取样量应不低于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当小于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使用时,证书中声明的标准物质特性量值和不确定度等参数可能会由于标准物质的不均匀性而不再有效。
7、标准物质的测量值一定要在不确定度之内吗?
如果实验室对标准物质的测量值超出了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的不确定度范围,是不能直接得出测量结果存在偏差的结论的。原因是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U标准物质仅包括了与标准物质定值、均匀性、稳定性有关的不确定度,没有涉及用户在实验室里对标准物质进行测量有关的随机不确定度U测。因此,应采取以下通用公式判断标准物质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存在显著偏差。
简化公式:
s代表标准偏差,n代表重复次数,t值可根据n和置信概率水平查表得到。此外,要注意在测量条件达到稳定后使用标准物质,否则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8、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证书中规定的条件陵用和保存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汪书中规定的使用和保存条件是确保的必要条件。标准物质的保存条件是在稳定性研究中确定的’而标准物质的使用条件,如温度、配制方法、干燥方法、水分校正方法、混匀方法等,则是标准物质定值过程严格确定和遵守的,不按照规定使用和保存会导致标准物质的量值不再有效,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较出现偏差。
9、校准用标准物质的稀释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用户购买到的校准片标准物质常常浓度较高,不能直接使用,应做好这些过程的质量控制,标准物质稀释配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容器与稀释剂需要引起注意。有些物质用玻璃瓶存储时,容易受降解或溶出影响,这时就要使用其它材料的瓶子,如K、Na等元素溶液标准物质,需采用塑料瓶保存;有些物质用塑料瓶存储则会发生吸附或溶出,如汞,在塑料瓶中可能会产生吸附现象,凶此选择玻璃瓶较为可靠昕采用的稀释剂除了应对空白进行必要的控制外,不同的稀释剂其稳定效果也不同,原则上应按照检测标准方法。p规定的稀释剂品种及浓度进行配制。标准物质称量、稀释过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如天平、移液器、容量瓶等。应经适当的校准或检定确认符合精度和准确度要求,特别是有机分析中使用的微量注射器和移液枪的误差较大,应注重进行日常校准。
10、称量标准物质时如何进行浮力校正?
在一些需要准确称量标准物质的场合,如证书中特别声明了需采用浮力校正公式来计算样品的员量,可采用下式:
m = w + 0.0012 × ( w - w )
d1 d
m — 样品在真空中的质量,g;
0.0012 — 浮力修正系数;
W — 称量质量,g;
d1 — 样品密度;
d — 砝玛密度,不锈钢砝码密度可按7.85g/cm3计算。
以水溶液标准物质为例,浮力校正的影响约为千分之一,因此,是否校正取决于对测量准确度的要求。
11、打开后的标准物质如何保存和开展量值核验?
标准物质证书中有时会规定“一次性使用”,这些标准物质一般不稳定或具有较高的量值准确度,如安瓿瓶分装的国家一级溶液标准物质,在打开包装后量值易发生超出不确定度范围的变化,应按照要求尽快移取,不能留存后反复使用,可一次性制备成标准储备溶液保存、使用。
对于可多次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确保标准物质包装单元开封后的恰当保存和包装、证书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某些情况下,有必要根据证书要求,对剩余的物质进行重新密封包装。取样时应采取防止沾污的措施。
如何做好标准物质使用环节中的维护常常是用户困惑的问题。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VIM)中规定:测量标准的维护是为使测量标准的计量特性能保持在规定极限内所必需的一组操作。通常包括对预先规定的计量特性的周期验证或校准,在合适条件下的储存以及精心维护和使用。标准物质作为一种测量标准,也应进行定期的维护、核查,以确保其量值的可靠性。
一般来讲,可分以下情况制定具体措施:
(1)对于有证标准物质,只要按照标准物质证书上所规定的条件和方法保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量值是有保障的,这类标准物质的维护应简化为检查包装、标签及证书的完好性、有效期、保存条件等;如果是开封后可多次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除上述检查外,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文件规范其后续使用和管理,定期核查其使用情况,必要时与另一未开封单元或批次的标准物质通过比对进行量值核验;
(2)对于内部标准物质或实验室由有证标准物质制备的校准溶液等,由于没有充分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数据,严格的量值核查是非常必要的,可采取的方式视实验室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灵活掌握,如利用质量控制图进行趋势检查、通过上下批标准物质量值比对或实验室间比对验证量值的准确性等。
此外核查的频次要根据标准物质的特点制定,稳定性预期良好的标准物质可相对放宽核查的时间间隔。
附录:
化学分析实验室标准物质的使用和管理
1、标准物质的种类
1.1、标准物质的分级
化学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标准物质一般有基准物质,一级和二级基准物质等。基准物质是可以通过基准装置,基本方法直接将量值溯源至国家基准的一类化学纯物质,用于化学成分量值的溯源与复现。一级标准物质(GBW)准确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为二级标准物质定值,是量值传递的依据。二级标准物质GBW(E)用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或一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方法定值,可作为工作标准直接使用。已批准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有1093种(其中含基准物质108种),二级标准物质1122种,它们包括纯物质,固体,气体和水溶液的标准物质。
1.2、标准物质的用途
1.2.1、校准仪器:常用的光谱,色谱等仪器在使用前需要使用标准物质对仪器进行检定,检查仪器的各项指标,如灵敏度,分辨率,稳定性等是否达到要求。在使用时用标准物质绘制标准曲线校准仪器,测试过程中修正分析结果。
1.2.2、评价方法:用标准物质考察一些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1.2.3、质量控制:分析过程中同时分析控制样品,通过控制样品的分析结果考察操作过程的正确性。
2、标准物质的使用
标准样品的使用应以保证测量的可靠性为原则,在使用时应当考虑标准物质的供应量,相关费用,可获得性及相关测量技术。在化学分析中不正确的使用标准物质,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1、有效期一般说来有效期是标准物质的研制者将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经稳定性试验证明特性值稳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标准物质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只能说明已经试验的这段时间是稳定的,超过有效期的稳定情况不能确定。资料显示有些标样的稳定性远远超过标称的有效期,如冶金标样中一些金属元素的稳定性长达20年之久,而有些非金属元素如硫等元素随时间的推移,受保管储存条件的影响,其特性量值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有些标准物质极易变化。
如八氯二苯醚标准溶液的色谱图在三个月内就有明显的变化。大部分化学分析用标样是需要配置后使用的,即便是严格按说明书配置和使用,制备过程,使用的介质(溶剂)的种类和浓度对标准工作液的稳定性都是有影响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监测标准物质的变化情况,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积累经验。
2、劣质煤的具体表现 煤炭使用单位最担心的就是买到劣质煤,目前市场上最普遍的参加现象就是在煤炭中参上煤矸石、煤皮土等,这些掺假物与煤炭一样都是黑色的,通常情况下是很难用肉眼辨别;或者在优质煤里掺杂劣质煤,以次充好。
3、劣质煤一般都烧不着或者不旺,存在热量低、点火难、易熄火等缺陷;而且还存在异味,臭味大,价格便宜,在选购煤炭时一定不要贪图价格上的小便宜,选择正规厂家购买。
(1)候选物的基体应和使用的要求(既被测量样品的基体)相一致或尽可能接近,这样可以消除方法基体效应引入的系统误差。对痕量与超痕量分析测量来说,基体效应往往是主要的系统误差来源之一。
(2)候选物的均匀性、稳定性以及特性量的待定量值范围应适合该有证标准物质的用途。只有物质是均匀的,才能保证在不同空间测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只有物质是稳定的,才能保证在不同时间测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系列化有证标准物质候选物特性量的待定量值分布梯度应能满足使用要求,以较少品种覆盖预期的量值范围。例如,钢铁产品种类很多,不可能按钢种的数目来研制相应的标准物质,要精心设计、选择候选物的特性量值及分布,使其最大可能地满足分析测量的需求。
(4)选择候选物来源常常取决于所需的最终有证标准物质的数量。候选物来源应有足够的数量,以满足在有效期间使用及多次复制的需要。不能选择来源不明及数量不足的候选物作为认定对象,否则将会给标准物质的后期应用造成很大的麻烦和浪费。
通常,(100~200)千克的预制样品可以加工出(1000~5000)个单元的成品(对基体标准物质而言,每个单元约(25~200)克,当然这要取决于最小取样量及应用、贮存条件等因素)。取得和处理如此大量的物质要求专门的设备和专业知识,这常常超出一般化学分析实验室的工作能力范围。因此,有证标准物质候选物通常是从其他生产者(例如钢铁、铝合金或其他化学工业企业)那里获得。如果有证标准物质研制者本身就是这些候选物材料的生产者,那么就不会存在生产制备能力的问题了。
大多数候选物都要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用来制备有证标准物质。加工过程可包括干燥、挤压、粉碎、研磨、筛分、混合、搅拌等。加工后的候选物应当已经达到充分彻底的混合程度,可以分装为独立的包装单元。有证标准物质所用的包装容器的类型也要经过认真慎重的选择,这样才能保持有证标准物质及其认定(标准)值的长期稳定。
Method foreValuating the washability of coa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417—1996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06-14批准;1997-02-0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可选性等级的命名和划分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大于0.5mm粒级的煤炭。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87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GB 7186—87 选煤名词术语
MT 320—93 煤心煤样可选性试验方法
3 评定方法
3.1 煤炭可选性评定采用“分选密度±0.1含量法”(简称“δ±0.1含量法”,下同)。
3.2 所用浮沉试验资料应符合GB 478—87或MT 320—93的规定。
3.3 δ±0.1含量的计算:
a)δ±0.1含量按理论分选密度计算;
b)理论分选密度在可选性曲线上按指定精煤灰分确定(准确到小数点后2位);
c)理论分选密度小于1.70 g/cm3时,以扣除沉矸(+2.00 g/cm3)为100%计算δ±0.1含量;理论分选密度等于或大于1.70 g/cm3时,以扣除低密度物(-1.50 g/cm3)为100%计算δ±0.1含量;
d)δ±0.1含量以百分数表示,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一位。
4等级命名和划分
按照分选的难易程度,把煤炭可选性划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的名称及δ±0.1含量指标见表1。
表1 煤炭可选性等级的划分指标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煤炭可选性评定示例
A.1 浮沉试验资料
某原煤50~0.5mm粒级(综合级)浮沉试验资料如表A1所示。该资料符合GB 478—87的规定。
A.2 确定精煤灰分
用δ±0.1含量法评定原煤可选性,是指在某一精煤灰分时的可选性。精煤灰分由用户提出或根据有关资料假定一个或几个精煤灰分值。本例中假定精煤灰分为10.0%和13.0%,评定这两种条件下的煤炭可选性。
A.3 绘制可选性曲线
按照GB 478—87附录A的规定,依据表A.1绘制5条可选性曲线(H—R曲线)如图A1。可选性曲线绘制在200mm×200mm的坐标纸上。
图A.1 可选性曲线
A.4 计算δ±0.1含量
A.4.1 确定理论分选密度
在灰分坐标上分别标出灰分为10.0%和13.0%的两点(a和b)从a和b点向上引垂线分别交β曲线于1和2点。由1和2点引水平线分别交δ曲线于1′和2′两点。再由1′和2′两点向上引垂线分别交密度坐标于a′和b′两点,交ε曲线于c和d两点。a′和b′两点代表的密度值即为精煤灰分分别为10.0%和13.0%时的理论分选密度,即1.53 g/cm3和2.01 g/cm3。
A.4.2 计算δ±0.1含量
A.4.2.1 确定δ±0.1含量(初始值)
图A.1ε曲线上c和d两点左侧纵坐标的产率值18.3%和1.7%即为所求的δ±0.1含量(未扣除沉矸)。
A.4.2.2 计算δ±0.1含量(最终值)
将上边求得的δ±0.1含量按照(3.3c)条的规定扣除沉矸或者低密度物。
当精煤灰分为10.0%时,理论分选密度为1.53 g/cm3,小于1.70 g/cm3。所以此时所求得的δ±0.1含量(18.3%)应当扣除沉矸。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从表A.1可知,沉矸数值为11.6%,故δ±0.1含量为:
当精煤灰分为13.0%时理论分选密度为2.01 g/cm3,大于1.70 g/cm3。所以此时所求得的δ±0.1含量(1.7%)应当扣除低密度物。从表A.1可知,低密度物为77.0%,故δ±0.1含量为: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文件及规范解读
A.5 确定可选性等级
A.5.1 当精煤灰分为10.0时,扣除沉矸后的δ±0.1含量为20.7%,根据表1可选性等级为“较难选”。
A.5.2 当精煤灰分为13.0%时,扣除低密度后的δ±0.1含量为7.4%,根据表1可选性等级为“易选”。
表A.1 50~0.5mm粒级(综合级)原煤浮沉试验资料
劣质煤的具体表现:目前市场上最普遍的掺假现象就是在煤炭中掺上煤矸石、煤皮土等,这些掺假物与煤炭一样都是黑色的,通常情况下是很难用肉眼辨别;或者在优质煤里掺杂劣质煤,以次充好。劣质煤一般都烧不着或者不旺,存在热量低、点火难、易熄火等缺陷;而且还存在异味,臭味大,价格便宜,在选购煤炭时一定不要贪图价格上的小便宜,要选择正规销售点购买。
检验煤炭质量好坏的最佳办法就是将煤炭取样送到有资质的质检单位去检验,使用量热仪等煤炭化验设备,检验煤炭的各项工艺性质,以精确的实验数据结果,从而判断煤炭的质量,就是所谓的煤炭质量检测。煤炭在开采或者销售时,很难辨别煤炭的质量。因此在销售煤炭时,一般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设备检验煤炭的质量,但检测费用昂贵,一般最快需要7个工作日才能拿到结果,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
②灰分。灰分含量会使火焰传播速度下降,着火时间推迟,燃烧不稳定,炉温下降。
③水分。水分是燃烧过程中的有害物质之一,它在燃烧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对燃烧的影响比灰分大得多。
④发热量。为的发热量是锅炉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电厂煤粉对煤种适应性较强,因此只要煤的发热量与锅炉设计要求大体相符即可。
⑤灰熔点。由于煤粉炉炉膛火焰中心温度多在1500℃以上,在这样高温下,煤灰大多呈软化或流体状态。
⑥煤的硫分。硫是煤中有害杂质,虽对燃烧本身没有影响,但它的含量太高,对设备的腐蚀和环境的污染都相当严重。因此,电厂燃用煤的硫分不能太高,一般要求最高不能超过2.5%。
煤炭化验采制化流程:
1、 采样:
在被采样四周取有代表性的八个点,共采3~5千克 .采样深度为0.4米,煤堆表面的煤不宜采取。因为堆表面的煤在空气中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氧化后,性质也逐渐变化。取样铲的使用角度与煤堆表面呈垂直状,遇到矸石、大块、黄铁矿时不可以随意舍弃。
采样后如不及时化验,试样应密封。
2、破碎:
将试样粒度破碎至<13mm或<6mm水分小的可一次性破碎到6mm
3、缩分 :
堆锥四分法(二分器法取一边的一份,全部通过二分器,再进行缩分至需要重量) 方法:将破碎过的试样摊成圆锥状,十安交叉分成四份,取对角两份,另两份舍去,然后,再混合摊成圆锥状,进行缩分,直至最后缩分至所需重量既可(约100g)
4、烘干:
将缩分过的试样平摊于不锈钢盘中,厚度不大于粒度的1.5倍,待干燥箱温度升至145度时,将试样放入,鼓风条件下(提前3分钟鼓风),干燥30~40分 注: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
5、全水分(外水) :
a、用预先干燥并称量过的称量瓶(75乘35),迅速称取粒度小于6mm的煤样10~12g,平摊在称量瓶中
b、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鼓风并已加热到145度的干燥箱中,鼓风条件下,干燥30~40分(国标法:105~110度,鼓风情况下,烟煤1小时,无烟煤1.5小时)
c、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既盖上盖,在空气中冷却约5分,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分)称量
d、进行栓查性干燥,每次30分,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1g或质量有所增加为止。在后一种情况下,应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作为计算依据。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扩展资料:
化验测量对象:
一、水分(M )
煤的水分分为两种,一是内在水分(Minh ) ,是由植物变成煤时所含的水分;二是外水(Mf ) ,是在开采、运输等过程中附在煤表面和裂隙中的水分。全水分是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总和。一般来讲,煤的变质程度越大,内在水分越低。褐煤、长焰煤内在水分普通较高,贫煤、无烟煤内在水分较低 。
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水分每增加2 % ,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大卡/千克);冶炼精煤中水分每增加1 % ,结焦时间延长5 一10min .
二、灰分(A ):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外在灰分是来自顶板和夹研中的岩石碎块,它与采煤方法的合理与否有很大关系。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
灰是有害物质。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一般灰分每增加2% 发热量降低10okcal / kg 左右。冶炼精煤中灰分增加,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炭强度下降,石灰石用量增加;灰分每增加1 % ,焦炭强度下降2 % ,高炉生产能力下降3 % ,石灰石用量增加4 % 。
三、挥发分(V ):
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四、固定碳含量(FC ):
固定碳含量是指除去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残留物,它是确定煤炭用途的重要指标。从100减去煤的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后的差值即煤的固定碳含量。根据使用的计算挥发分的基准,可以计算出干基、干燥无灰基等不同基准的固定碳含量。
五、发热量(Q ):
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的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主要分为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煤的高位发热量减去水的汽化热即是低位发热量。发热量国际单位为百万焦耳/千克(MJ/kg ) 。为便于比较,我们在衡量煤炭时消耗时,要把实际使用的不同发热量的煤炭换算成标准煤。
国内贸易常用发热量标准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Qnet,ar) ,它反映煤炭的应用效果,但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如水分等,因此Qnet,ar 不能反映煤的真实品质。国际贸易通用发热量标准为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 Qnet,ar) ,它能较为准确的反映煤的真实品质,不受水分等外界因素影响。
参考资料:煤炭化验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