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目前煤炭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激昂的钢笔
美好的钢笔
2023-01-31 06:22:44

目前煤炭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最佳答案
迷路的身影
幸福的老师
2025-08-18 15:39:21

二十一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实现经济翻两番。在确保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中,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煤炭资源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煤炭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在未来得到不断提高。\x0d\x0a\x0d\x0a从2007年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这14年也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预计未来14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7.5%,到2020年GDP总量将由2005年的18万亿元增加到54万亿元,按现行市场汇率计算,折合6.7万亿美元;人均GDP将由2005年的1700美元提高到4800美元。改革开放以来27年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平均为0.54,今后15年按0.5计算,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按3.75%计算,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大约将达到38亿吨标准煤。\x0d\x0a\x0d\x0a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需求增长明显加快,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煤炭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其发展具有诸多有利因素: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煤炭行业在能源供应中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巩固了其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地位;国家积极的产业政策保障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等。\x0d\x0a\x0d\x0a(1)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x0d\x0a\x0d\x0a我国煤炭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增长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我国煤炭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经济增长强劲,一些工业如钢铁、电力、化工、汽车以及交通运输、建筑和居民生活等用煤相对较大,引发了煤炭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且煤炭需求旺盛的势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x0d\x0a\x0d\x0a国际国内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国家能源消耗的多少,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以发电、钢铁、建材、房地产、家用电器迅速发展为代表的重工业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速,为煤炭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据统计,我国1985-2005年煤炭消费量对国民经济的平均弹性系数为0.53。“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约为7.5-8.5%,年均煤炭消费增长量约为4-4.5%。\x0d\x0a\x0d\x0a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动电力、钢铁工业用煤继续快速增长,建材工业用煤基本维持不变,煤化工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些相关下游行业的发展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x0d\x0a\x0d\x0a(2)能源基础地位不可动摇\x0d\x0a\x0d\x0a《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能源发展格局是“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将煤炭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重要位置。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x0d\x0a\x0d\x0a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它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到60%以上。我国电力燃料的76%、钢铁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来至于煤炭。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x0d\x0a\x0d\x0a(3)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x0d\x0a\x0d\x0a近年来,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抑制不合理能源需求的同时,坚决关闭非法和不具有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清理在建项目,控制超能力生产,较好地抑制了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量的过快增长。《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x0d\x0a\x0d\x0a《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x0d\x0a\x0d\x0a国家不仅确定了煤炭在我国基础能源的战略地位,而且指明了煤炭工业发展方向,这将有利于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x0d\x0a\x0d\x0a(4)技术创新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动力\x0d\x0a\x0d\x0a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煤炭行业带来了无限生机,随着煤炭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化矿井先后建成投产,大大提升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水平,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成为煤炭开采主流。目前,我国煤炭气化技术已比较成熟;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外已经商业化,美国已完成第二代直接液化技术,我国目前也正在进行液化煤的性能和工艺条件试验以及商业化可行性研究;水浆煤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为煤炭成为洁净能源创造了条件,煤炭清洁开采技术和洗选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煤质,减少了污染,为煤炭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x0d\x0a\x0d\x0a另外,目前全球面临能源短缺、资源类产品日益紧缺等问题,因此,未来煤炭在人类社会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其价值也会得到人类的重新认识。

最新回答
迷路的咖啡豆
无情的缘分
2025-08-18 15:39:21

——以下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2018年,我国煤炭产量和净进口量较维持小幅增长,有效供给保障增强。根据中煤协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原煤产量36.80亿吨,同比增长4.5%。从逐月产量来看,除了7月煤炭产量低于2.90亿吨,其余月份产量均维持在2.90亿吨以上。

2018年全国煤炭进口2.81亿吨,同比增长3.9%;出口493.4万吨,同比下降39%;净进口2.76亿吨,同比增长5.2%,为近四年来最高水平。分月度来看,2018年7月煤炭进口量增长最为显著,同比增速高达49.1%。

需求方面,2018年煤炭消费同样保持小幅增长,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1%。从主要耗煤行业看,据测算,电力行业全年耗煤21亿吨左右,钢铁行业耗煤6.2亿吨,建材行业耗煤5亿吨,化工行业耗煤2.8亿吨,其他行业耗煤减少约6000万吨。

总体而言,我国煤炭行业市场供需实现基本平衡,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但行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得以彻底解决。例如,全国总体煤炭产能相对过剩的态势没有改变,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还比较脆弱,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生产力水平有待提升,去产能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难、人才流失与采掘一线招工接替等问题仍然突出,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对此,要继续坚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依法依规组织生产,坚决做到不违法违规建设生产,不超能力生产、不安全不生产、不生产销售劣质煤、不搞无序竞争;要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在当前的形势下要下决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退出不达标的产能,坚决退出安全风险高产能,加快退出资源枯竭、生产成本高、煤质差、开采难度大、扭亏无望的落后产能。

同时,坚持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逐步建立煤炭上下游产业链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保障煤电、煤钢企业长期稳定供应、稳定价格、稳定运行,要构建煤炭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发展。

煤炭消费难以大幅增长

从供给端来看,当前煤炭产能仍然较大,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总体产能相对过剩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随着煤炭新增产能的不断释放,煤炭产量将进一步增加,2019年企业排产新增煤炭产量1亿吨左右。

从需求端来看,全国煤炭消费难以大幅增长,极有可能与2018年持平,,甚至可能呈现略有下降态势。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因素不支持煤炭消费快速增长,尽管判断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仍是好的,但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当前反全球化的外部环境趋势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球竞争代价提升,经济增长很难超过前些年发展水平,难以支撑煤炭消费快速反弹。

另一方面,主要耗煤行业的煤炭消费难于乐观。近几年我国电力供大于求态势未变,随着国家稳步发展清洁能源,大力促进清洁电力消纳,风电、核电等清洁电力消费增速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将会大于全社会电力消费增速,全国煤电消费量很有可能持平或减少,将带动电力行业耗煤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十三五”后期钢铁行业和建材行业发展峰值期到来,这两个行业的煤炭消费增长有限;随着煤炭价格在相对高位稳定运行,现代煤化工发展的经济性不强,化工行业煤炭消费增长也不容乐观。

糊涂的黑夜
健康的小猫咪
2025-08-18 15:39:21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较大,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出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负增长的情况,即“二五”(1958~1962年)时期和“九五”(1996~2000年)时期,分别为-5.640和-0.016。前者是由于经济发生负增长(-2.02%)而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11.39%;后者是由于能源消费负增长(-0.13%)而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27%。

1979~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90,但不同时期波动较大,1981~1985年为0.461,1986~1990年为0.658,1991~1995年为0.488,1996~2000年为-0.016,2001~2004年为1.23。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是靠增加能源消耗取得的,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费量急剧增加。

从能源资源和生产供应情况看,中国能源消费增长不可能超前和同步于经济增长。在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中,中国能源领域再次面临“以能源翻一番确保经济产值翻两番”的严峻任务,即2001~20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维持在0.5左右,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及节能工作的大力开展,预计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十五”期间为0.45,2010~2020年为0.4。

“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达到9.5%,这个速度高出“十五”计划确定的7%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计划保持7.5%左右的增长速度。

依据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进行计算,中国“十一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将维持在3.375%的水平;如果设定2010~2020年的中国GDP平均增长速度在7%左右,则计算得出的2010~2020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为2.8%。

推测可知,2010年中国能源需求将达到25.47亿吨标准煤,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将达到33.57亿吨标准煤,结合中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趋势及国际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2010、2020年各种类型能源的需求量。

2003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7.6%,石油占22.7%,天然气占2.7%,一次电力占7.0%。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7.7%,石油占22.7%,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总计所占比重上升到9.6%,其中天然气占2.6%,水电、核电占接近7.0%左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目前仅占很小的比例。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则比较均衡,石油基本上是各国的主要能源,但其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般在30%~40%左右,比例高一些的国家在50%左右,低一些的国家在20%左右;煤炭在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消费总量中仅占到10%或20%左右,仅有产煤大国——澳大利亚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3.4%;相比中国天然气消费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7%而言,其他国家的这一比例要高出很多,俄罗斯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54.4%,相对较少的韩国也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1.4%,可见中国的天然气开发利用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次电力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法国为44%,加拿大为29.3%,其他国家一般在10%左右,相对较少的有澳大利亚占3.2%、意大利占5.5%,中国应该也属于比例较小的国家之一。

未来20年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要保证能源需求,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优化战略为: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化的局面,使优质能源的比例明显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能源需求总量影响很大。有研究表明,中国天然气的平均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1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2000万吨标准煤。

预计到201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61.2%,石油占25.2%,天然气占5.3%,一次电力占8.3%。预计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5.47亿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消费量分别为15.59亿吨标准煤、6.42亿吨标准煤、1.35亿吨标准煤、2.11亿吨标准煤。

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54%,石油占27%,天然气占9.8%,一次电力占9.2%。预计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3.57亿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消费量分别为18.13亿吨标准煤、9.06亿吨标准煤、3.29亿吨标准煤、3.09亿吨标准煤。

负责的世界
拉长的鸵鸟
2025-08-18 15:39:21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这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煤炭。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要把储量变成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临"三大不足"的压力:一是煤炭精查储量不足。据测算,2010年前拟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缺精查储量500多亿吨,2011?2020年缺1200多亿吨。二是生产能力不足。根据全国目前煤炭的生产能力,考虑部分矿井衰老报废等因素,2020年前还需要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亿吨,接近美国目前的产煤总量,这意味着我国还要新建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1000个左右。三是运输能力不足。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这种资源禀赋与需求地理分布的失衡,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按照10亿吨新增煤炭的70%需要外运测算,2020年前需要再建7条亿吨级铁路线以及相应的港口。这些实现起来难度都是很大的。

石油。据最新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平均探明率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目前,我国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新增储量质量变差,经过努力做到稳产、小幅增长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比如,我国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持续了27年,从2002年起产量开始递减,平均每年减少150万吨。从分布情况来看,东部主要含油盆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待发现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松辽、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和渤海海域。西部主要含油盆地和我国海域资源丰富,且探明程度低,处于勘探开发早期。据测算,即使考虑大力节能降耗、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可替代品等因素,2020年石油缺口仍将达2.5亿吨。

天然气。从整体上看,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储量产量将快速增长。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古生界,四川盆地川东、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柴达木盆地涩北和台南地区,东海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等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但是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预计到2020年需要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4万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需要再翻一番。

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较多。比如,水电剩余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受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影响,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核电由于投资密集、建设周期长,新的核电能力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

与资源约束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十五"期间平均为1.05,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装备、煤炭液化技术核心装备需要引进,瓦斯抽取和利用技术落后,矿井生产系统装备水平低。重大石油开采加工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先进的核电装备还不能自主设计制造。氢能及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技术研究开发不够,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技术的落后,制约了效率的提高。从总的能源效率看,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尤其是这几年,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我国的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9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4%,为此消费煤炭20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35%;消费原油3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8%。以上比较,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主要用能行业和耗能设备看,水泥综合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从能源开发过程看,资源浪费惊人。比如煤矿的综合回采率,国际上一般为45%?60%,我国平均只有30%,小煤矿有的仅为10%?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煤矿产量由1978年的9500多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5亿吨,在此期间,累计生产煤炭120亿吨左右,消耗资源储量约800亿吨。按照正规开采方法计算,800亿吨资源储量可产出煤炭400亿吨左右,这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量,少产了近300亿吨的煤炭,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的总产量。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也只有40%,全国累计堆放的煤矸石总量约38亿吨,占地约11万亩,而且每年仍以约2亿吨的速度增加。每年还产生近亿吨的粉煤灰,历年积存量已有30多亿吨,目前的综合利用仅限于生产水泥、墙体材料或者铺路、建坝等,大量物质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较,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构特点:煤炭消费比重基本上与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相当,占60%?70%;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与世界煤炭消费比重持平,只占20%?30%。尽管我国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煤炭比重会有所下降,但煤炭的主导地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仍可能超过55%。

相比油气,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大。煤矿地表沉陷、煤田自燃火灾、矸石山自燃等所引发的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原煤洗选率仅30%左右,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低60个百分点,带来的污染更为严重。在全国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中,由煤炭燃烧产生的分别占70%和90%。目前我国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导致区域性的环境酸化,酸雨区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此外,煤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还会加重温室效应。

第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利用境外油气资源难度加大。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国内生产能力增长有限,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但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剩余可开采的煤炭储量为9845亿吨,石油1427亿吨,天然气156万亿立方米。即使维持现有消费水平不变,化石能源总储量也只能维持人类消费100年左右。在全球能源产量中,国际贸易量不到50%。目前开发环境和条件好的油气资源大部分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并控制,国际自由贸易量的比例更低,我国能源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制地得到满足。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大多是远距离、大运量,每年进口的石油约80%经过马六甲海峡,现有远洋船队超大型油轮严重不足,约95%的进口石油依靠海外公司运输。同时,能源资源是战略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问题,还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处理不好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会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

第五,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存在隐患。石油储备在能源供应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要求包括西方七国在内的成员国,必须承担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义务。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承担石油储备义务。这些国家已经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而且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石油储备刚刚起步,目前项目建设进展较为顺利,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石油储备要达到储备目标还需若干年,形成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还任重道远。

能源特别是煤炭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近年,市场需求旺盛,拉动煤炭产量快速增加,但有近1/3的产量缺乏安全保障条件,煤矿瓦斯爆炸等重特大事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去年全国发生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1起,今年的煤炭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油气生产和管网仍存在潜在的事故风险。近年来,电力建设高速发展,在设备制造安装、工程建设等方面潜存诸多隐患,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问题。美、加和莫斯科大停电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电力建设和安全运行的警钟。

第六,能源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煤炭企业机制转换滞后,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跨区经营的体制环境没有完全形成,煤炭流通体制尚不完善,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煤炭交易市场建设等配套改革滞后。建设适应WTO要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市场体系,以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等方面还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各项改革措施也有待进一步落实。

同时,我国能源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能源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体现我国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衔接能源政策的基本法律尚不完备;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等方面至今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电力法》、《煤炭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有待进一步协调、修改或废止。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尚有较大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源可利用程度加深,以及非常规能源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增强,我们有能力、有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支撑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保障程度不高;近期供求矛盾已经很大,未来资源瓶颈更为突出;千方百计缓解能源瓶颈约束,事关全局,刻不容缓。我们要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保障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子孙福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我国能源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单身的书包
缥缈的柜子
2025-08-18 15:39:21
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表1所示,中国实际GDP(以1990年人民币不变价格计算)由1953年的1 613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6 580亿元,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迅猛,2005年实际GDP达到74 510亿元。1953~1978年和1979~2005年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实际GDP的增长率分别为5.78%、9.47%。中国能源消费量从1953年的5 41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978年的57144万吨标准煤,再增长到2005年的2220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9%、5.26%()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1953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0.09t标准煤,1978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0.59t标准煤,到2005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7t标准煤。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除了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外,重点发展了高能源消耗的重工业。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1.7—3.6高位区间。1958—196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主要是经济“大跃进”发展战略使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3年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分别为82%、36%和26%,而经济增长速度却分别21.3%、8.8%和-0.3%。1961—1963年中国经济出现负增长,能源消费量的下降幅度也比较大。1997~1999年中国经济在增长15.5%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却下降了5.6%,国内主要认为是市场需求疲软,能源产品的需求减少;一批污染大、高能耗的企业相继被关闭;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99年之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也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5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2—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9%、15.3%、15.2%和12.7%,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8.3%、9.5%和9.5%,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又表现出以高能耗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不良态势。

从1954~1978年的25个年份的能源弹性系数来看,有16个年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最大值为4.1,说明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的能耗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197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开始下降到1以下,一直保持到2001年。2002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的状况出现逆转,到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2、1.6、1.6和1.3。可以看出,无论从能源消费弹性还是能耗强度方面均明显表现出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迹象,经济增长过程中重工业发展特征相当明显。以能耗强度衡量,1981—2003年中国的能耗强度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5倍和13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甚至低于印度,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从行业上看,中国电力、钢铁、石化、轻丁、纺织、化工、有色金属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P2上,比日本高20%。这些指标反映了目前中国能源使用浪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事实。与2004年相比,2005年中国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4.0亿吨,增长20.1%;氧化铝1 561万吨,增长21.7%;水泥10.5亿吨,增长9.0%。万元GDP能耗2.98t标准煤比上年增加3%。

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如表2所示。建国初期,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与2004年相比,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比上年增长9.5%;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增长10.6%;原油3.0亿吨,增长2.1%;天然气500亿立方米,增长20.6%;水电4 010亿千瓦小时,增长13.4%;核电523亿千瓦小时,增长3.7%。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53—2005年,中国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8.3%,1979~2005年,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2.4%。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不断上升,但其所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2005年煤炭消费占比为66.4%。

石油消费比重总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趋势,1953—1978年期间石油消费的平均占比为11.4%。1980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所占比重平均为19.6%,2000年最高达到24.6%。1957年、197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分别为0.1%和3.2%,此后的年份其比重一直保持在2%~3%之间。核电消费从无到有,目前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中国对地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消

费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微乎其微。从世界能源结构来看,经历了3次石油危机之后,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变化。石油消费比重从80年代初的46%减少到80年代末期的39%。

之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天然气消费比重呈稳步上升势头,从80年代初的19%上升到目前的23%。煤炭消费比重先升后降,从80年代初期的25%升到80年代末的27%,随后降低到目前24%的水平。据推测,到202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将增加到28.7%,比重变化不大。水电消费比重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为6—7%,核电增长速度最快,由80年代初的不足3%上升到目前的6.5%o,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它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总能源消费中不足1%。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将使能源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中国继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资源,将会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转而更多地消费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若单纯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弥补国内消费缺口,将会使中国能源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

三、中国能源需求远景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一度实行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能源发展战略。基于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勘探、开采等技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而言具有较大优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的少数国家之一,远远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的主流。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也在逐步优化,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有所增加。1954~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95%,1957~197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4%。1978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77%、4.6%。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受本国石油生产能力的制约,2003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达到48.6%①,因此,石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能源问题的核心。

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3年之前的石油消费基本上能够自给,因此世界3次石油危机均未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大的冲击。从199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进口持续大于出口,大量新增的能源需求不得不通过进口来满足,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上的重要买家。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1992年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4%,2003年上升到7.6%。2004年末中国已探明石?由储量为23亿吨,占全球探明储量的1.4%,同年中国消费的石油已经占到全球石油消费的8.3%,中国的石油进口占全球石油进口的7.1%o。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200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3%e。由于中国石油储量有限,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消费量连年增加。2002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量迅速增加。此后,石油进口依存度迅速上升,到2003年达到48.6%。据商务部统计,2002~2004年中国累积进口了36 971万吨原油和成品油,2003年和2004年的增速分别高达33%和34.6%,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50%。

中国的能源供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到2003年,中国化石能源探明可采储量约1 216.4亿吨标准煤,仅占世界的8.36%。中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可采储量只有1 145亿吨,储采比非常低;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1%;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2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因此,中国能源资源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份额不高。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计划到2020年经济规模比2000年翻两番,意味着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要超过7.2%。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未来能源需求必将不断增加。对此,不同的国际机构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长做了预测(如表3所示)。

由于中国石油储量的不足限制了国内能源生产,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带来的大量新增能源需求将不得不通过进口途径得以满足。然而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价格如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会继续存在,而且能源价格的波动会不断增加。粗略估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美元/桶,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我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而进口达1.5亿吨(1EA预测中国2015年的进口量)时,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目前中国GDP的0.6‰、1.1‰)。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将会使高收入国家的GDP下降近0.3个百分点,低收入石油进口国的GDP下降近0.8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特别是弥补石油消费缺口将会面临较 大的价格风险,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在石油进口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影响,应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补充国内供给不足。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并尽可能做到进口来源、方式的多元化,以利于分散风险。二是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四、结论

1953—1978年和1979~2005年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78%、9.47%,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9%、5.26%。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2005年相当于1953年的19倍。但是中国的能源消费从整体上讲还属于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能源消费强度很高,与现代集约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能源消费结构上讲,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以煤炭为基础的国家,煤炭消费的平均比重在70%以上,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减少煤炭的消费比重,不断增加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提高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使用比例,保持能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2003年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0%,石油资源已经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在国内石油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国际石油市场跌宕起伏的情况下,要逐步改变单一的石油进口策略,鼓励中国石油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是改变我国石油资源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

受伤的小海豚
拉长的哑铃
2025-08-18 15:39:21

受经济快速发展影响,我国主要矿产人均矿耗逐年提高。人均矿耗是反映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指标。统计显示,受建筑、汽车、电力等行业快速增长和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变化等影响,铁、铝、铜、铅锌的人均矿耗增速显著。2013年与2005年相比,铁、铝、铜、铅锌和磷矿的人均矿耗增幅均超过100%;其中原铝增速最大,累计增幅为190%,年均增幅为14%(图1-7,图1-8,图1-10)。作为农业消费大户的磷人均耗增长数值变化较大,2013年与2005年相比,磷矿人均矿耗从38.25千克/人增加到77.76千克/人(图1-9)。

图1-7 我国重要能源矿产和铁精矿人均矿耗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图1-8 我国重要有色金属原材料人均矿耗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图1-9 我国磷矿和钾盐人均矿耗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图1-10 2013年与2005年我国主要矿产人均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单位GDP矿耗逐年下降,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单位GDP矿耗反映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表现经济结构和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2005—2013年间,国内主要矿种单位GDP矿耗逐年下降,表明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趋好(图1-11~图1-13)。统计显示,原油和钾盐的单位GDP矿耗下降速度最快。2013年与2005年相比,原油和钾盐单位GDP矿耗累计降幅51.19%和50.00%,年均下降分别为9.05%和9.30%,说明这两种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趋好(图1-14)。而作为建筑行业和汽车行业消费大户铝的单位GDP矿耗降幅为0%(图1-12);说明铝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粗放。

图1-11 2005—2013年我国能源和铁精矿单位GDP矿耗情况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图1-12 2005—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单位GDP矿耗情况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图1-13 2005—2013年我国磷矿和钾盐单位GDP矿耗情况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图1-14 2013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主要矿产单位GDP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消费弹性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资源利用效率趋好。消费弹性系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矿产资源消耗速度的关系,预测今后矿产资源消耗与经济的增长速度。矿产资源消耗弹性系数的变化与经济结构、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管理水平乃至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中高耗能和资源型产业(如重工业)比重过大,技术水平低的情况下,矿产资源消耗增速总是比GDP的增长速度快,即消耗弹性系数﹥1。随着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资源消耗弹性系数会普遍下降。

原油和煤炭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原料,其消费弹性系数在1附近波动,变化不大。而铁精矿消费弹性系数波动较大,且多年大于1,说明增速超过GDP增长水平。2009年铁精矿的消费弹性系数超过3,为近年最高值,主要是因为当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影响了资源利用的效率。2010年后,铁精矿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回落,在1附近波动(图1-15)。

图1-15 2005—2013年我国重要能源矿产和铁精矿消费弹性系数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注:消费弹性系数=消费增长/GDP增长,下同。

有色金属的消费弹性系数变动与铁精矿相似,2010年后有所回落,至1附近波动(图1-16),说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其资源利用效率也逐渐趋好。

图1-16 2005—2013年我国重要有色金属消费弹性系数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钾盐的消费弹性系数波动幅度较大,表现为大起大落。2010年最高达到4.76,资源利用效率明显粗放,但近两年呈回落态势,降至合理水平。磷矿的消费弹性系数表现较好(图1-17)。

图1-17 2006—2013年我国重要非金属消费弹性系数

资料来源:据《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玩命的大碗
清爽的可乐
2025-08-18 15:39:2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GDP从2000年到202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7.18%,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我国加速实现工业化时期,也是工业化的高峰时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居高不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资源供需形势将更为严峻。

2.4.1 石油可采储量增长乏力,保障程度逐年下降;2020年生产能力基本维持现状,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

根据我国石油资源总量和剩余未探明的资源条件分析,结合50年来探明储量增长和开发消耗的规律,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产量稳定在1.90亿~2.00亿吨。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3.88亿吨,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5.00亿吨,国内石油供应能力的保证程度2010年和2020年分别在49%和40%左右。

世界石油资源总体上比较丰富,但对我国的可供性相对较差。原因在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激烈,跨国石油公司掌握了大多数优质资源,我国开发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在全球石油勘查开发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近6亿吨,形成海外份额石油年产量1999万吨,已占我国当年进口量的20%强。如我国能够继续扩大在非洲、拉美、中亚、中东等区域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规模,同时加强与俄罗斯的政治对话,将大大提高我国海外份额石油产量。

2.4.2 天然气资源潜力较大,可采储量和可供能力增长迅速,基本保障需求,但受下游管输和储运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

据对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珠江口、东海、松辽、渤海湾等10个大型盆地最新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量57万亿立方米。据评价分析,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为36984.39亿~37624.39亿立方米和48024.39亿~50824.39亿立方米,可供能力分别为1304亿~1394亿立方米和1548亿~1752亿立方米。

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仅占2.9%,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提高到5.3%和8.7%。预测2010年和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1500亿立方米和18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能够形成的产能接近需求,可满足国内需求。但天然气管输和储运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着天然气工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201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仅920亿立方米,因此,届时,我国天然气产量仍难以满足需求。

世界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方国家对天然气资源的争夺尚未像石油那样达到如火如茶的程度,这给我国开发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利用澳大利亚、俄罗斯、中亚等国天然气资源的力度。在液化气方面,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作为重要供应来源;在管线气方面,一是把利用俄罗斯的天然气放在优先地位;二是将开发利用中亚天然气资源作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组成部分统筹考虑。

2.4.3 煤炭资源储量巨大,但需加强规划,做好总量控制

全国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11804亿吨,基础储量仅为3261亿吨,储量为1768亿吨,煤炭资源储量巨大。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预测2010年我国煤炭需求量为25亿吨,实际需求可能为27亿~28亿吨。根据煤炭资源状况和目前生产实践情况分析,2010年的产能和产量能够保证需求,只是需要加强煤炭基地规划和全国产能总量控制。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仍需要加快开发利用国外煤炭资源的步伐。周边和近邻是重点:一是澳大利亚和越南,我国南方可以利用澳大利亚和越南的煤炭资源,以缓解北煤南运的压力;二是蒙古,中蒙边境地区优质焦煤储量达50亿吨的塔温陶勒盖煤矿,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煤矿,对我国较有战略价值。

2.4.4 铁矿可供储量和可供能力增长十分有限,难以保障需求,且保障程度逐年下降

我国铁矿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高,铁矿资源情况基本清楚,今后难以找到大型富铁矿床,现有资源储量基本上可以作为2020年以前生产和建设规划的依据。2006年我国铁矿石生产能力为6亿吨,根据目前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分析,2010年生产能力有可能达到9亿吨,此后10年将基本平稳保持在9亿吨/年的水平。预计2010年我国钢产量将达到5.5亿吨,此后仍将缓慢上升,2020年我国钢产量可能接近6亿吨。目前我国铁钢比为0.95,日本为0.73,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铁钢比分别下降到0.88和0.73,届时需要生铁分别为4.84亿吨和4.38亿吨,折国内品质铁矿石(品位35%)分别为13.83亿吨和12.51亿吨,2010年和2020年国内铁矿石的保证程度分别仅为66%和72%。

世界铁矿石资源丰富,国内供应不足部分可以从国外解决。澳大利亚和巴西、南非等可成为我国资源战略合作伙伴。在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方面,应重视与日本这个国际铁矿石市场大买主的合作,以稳定世界铁矿石市场。另外,应特别重视废钢的二次回收利用,努力降低钢铁生产中铁钢比。

2.4.5 铜矿可供储量和矿产铜可供能力有增加潜力,但由于需求旺盛,铜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虽然我国铜矿资源潜力较大,但找矿难度也大,预计到2020年铜矿可供储量将从目前的1485万吨增加到2785万吨。通过加大铜矿的开发强度,我国铜的供应能力会有所提高。预计,2010年前国内新开发矿山有新疆阿舍勒(2万吨/年)、西藏玉龙(3万吨/年)、青海德尔尼(2万吨/年)、黑龙江多宝山(4万吨/年)、江西德兴富家坞(2万吨/年),共可增加生产能力13万吨/年。另外,不排除福建紫金山和云南羊拉进入开发阶段。扣除老矿山下降的生产能力,国内矿山供应能力最大为80万吨,加上国内废铜产量70万吨/年(生产加工过程可回收30万吨/年,社会废旧物质回收40万吨/年),2010年前的国内铜供应能力约为150万吨/年。预计“十一五”期间,GDP平均增速10%,国内精炼铜消费弹性系数为0.7~0.8,2010年国内精炼铜消费量为520万~540万吨,国内供应能力仅能满足消费的25%~30%。展望2020年,预计我国精炼铜的需求量将增加到730万~760万吨,国内铜资源形势更为严峻。

近期国际铜市场需求量的增量,绝大部分来自我国。但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经常处于被动。应采取强势政策,积极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扩大在非洲的铜资源基地。注重开发利用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的铜资源,重点关注蒙古奥乌陶勒盖铜矿床(储量1470万吨)和俄罗斯乌多坎铜矿床(储量1600万吨),如能拿到这两个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铜资源紧张的局面。

2.4.6 铝土矿可供储量增长不足,氧化铝产能增加有限,自给率下降,缺口加大

由于我国铝土矿石质量差,铝土矿石和氧化铝生产能力大幅增长的生产成本过高,只有在产品价格保持在相对较高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预计,2010年前中国铝的需求量会以7%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继续发展下去,2010年达到1100万吨,2020年达到1430万吨。据统计,目前国内铝的蓄积量累计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2006年国内废杂铝产铝93万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165万吨;2020年将达到470万吨。因此,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对矿山铝的需求将分别为935万吨和960万吨,即与2010年相比,由于废杂铝的利用水平提高,2020年我国矿山铝的需求基本相当。按此,矿山铝需求推算,则2010年和2020年分别需铝土矿3740万吨和3840万吨。2005年我国铝土矿查明资源储量26.58亿吨,其中储量5.55亿吨,从量上完全可以保障2010年和2020年形成3800万吨左右的产能,维持今后20多年的需求没有问题。但我国绝大部分铝土矿冶炼难度大,限制了产能的扩大,因此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我国铝土矿还是难以保证国内对铝的需求。

世界铝土矿资源丰富,国内供应不足部分大多可以从国外获得供应。越南多乐省多农铝土矿矿床,储量几乎相当于我国铝土矿总储量,对我国极有战略价值。在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方面,也可以与澳大利亚建立较为可靠的资源战略合作关系。此外,开发利用非洲几内亚铝土矿资源的可行性也较大。2.4.7 铅锌查明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但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潜力较大,加强找矿勘查工作可提高保证程度

铅锌矿为我国大宗优势金属矿产,多年来资源保障比较理想。“十五”期间我国铅锌的消费弹性系数分别高达2.56和2.18,预计“十一五”期间铅锌消费弹性系数为0.80,则到2010年我国铅锌需求量分别达到250万吨左右和450万吨左右。假设2010~202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8%左右,铅锌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40左右,则2020年铅锌的需求量分别为300万吨和550万吨。预计我国再生铅和再生锌的产量2010年分别为100万吨与22万吨,2020年分别为150万吨和60万吨。那么,2010年我国需矿产铅锌分别为150万吨和420万吨,2020年分别为150万吨和490万吨。但我国铅锌资源条件较好,找矿潜力较大,加大勘查力度将会增加新的资源储量,同时加快资源量向储量的转化力度,以提高保证程度。

另外,世界铅锌资源丰富,西方国家普遍不再重视铅锌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全球铅锌资源满足我国需求。

2.4.8 传统优势金属矿产(钨、锡、钼、锑、稀土),除稀土外,优势正逐步丧失

我国传统优势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在世界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产能无序扩张,资源浪费严重,导致资源优势逐步丧失,同时优势矿产数量扩张型对外出口,未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据论证,目前钨、锡、钼、锑的可供储量只能满足当前产能生产10年以下,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压缩产能,则难以维持其产业的长期发展。

我国优势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较好,加大找矿勘查力度还能查明新的资源储量。据评价,到2020年我国钨、锡、钼和锑的可供储量将分别由目前的52万吨、111万吨、147万吨和42万吨增加到68万吨、126万吨、222万吨和53万吨,而预测的可供储量累计需求为55万吨、228万吨、142万吨和85万吨,因此,钨和钼可供储量可以保证需求,锡和锑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基数较大,完全可以保证需求,关键是如何更好发挥资源和经济效益。

2.4.9 金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可供储量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我国金矿资源相对丰富,但剩余可供储量不足。2007年,我国查明金矿资源储量5541吨,若按2007年矿产金产量270吨算,保证年限约20年。资源接替问题相当严峻。我国金矿资源潜力较大,加强找矿勘查工作,还有可以增加资源储量。据论证,从目前到2020年我国金矿累计可供储量为4120吨,但需求旺盛,到2020年累计可供储量需求量将达到6877吨,可供储量的保证程度仅为60%。

世界金矿资源丰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在30年以上。由于黄金的战略地位逐步下降,各国对金矿的资源争夺尽管还比较激烈,但更多地体现在商业层次上。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相关企业利用国外金矿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2.4.10 硫铁矿可供储量增长缓慢,可供能力有所攀升,资源储量基本保障需求,但生产能力保障仍然不足

我国硫铁矿资源尚有一定潜力,但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缓慢。评价分析我国目前硫标矿可供储量54083万吨,基本能保证到2020年的需求。预测2010年我国硫酸硫标矿累计需求量为56015.64万吨,基本保证需求。2020年前由于需求强劲,硫铁矿的生产能力将有所攀升,由目前的1200万吨增加到2120万吨。但预计需求量将达到3050万吨,缺口近1000万吨,保障程度仅为70%。

目前国际硫市场上,弗拉施硫所占比重日益缩小,而综合回收硫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如能在开发利用国外石油资源时与开发利用国外硫资源一体化,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硫资源紧张的局面。

2.4.11 磷矿资源丰富,储量和生产能力都将有所增长,均能保障需求

我国磷矿资源潜力较大,加强勘查评价将使资源储量有所增加。预测今后10年内,每年可新探明磷矿资源储量2500万~3000万吨。但我国磷矿贫矿多,富矿少,新探明资源储量中只有小部分可转化为直接利用的可供储量。经评价分析我国磷矿可供储量为25.18亿吨。预计到2020年对磷矿石的累计需求量为14.61亿吨,可供储量能够保证需求。另据有关规划,到2020年时磷矿的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3050万吨增加到4580万吨,与需求量持平,也可保障需求。

世界磷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摩洛哥、美国、俄罗斯等国。虽然我国直接开发利用国外磷资源存在一定困难,但国际市场的供应却比较充分,采取间接方式可使我国磷资源的国外可供性达到较高水平。

2.4.12 钾盐可供储量难以大幅增长,但可供能力会逐步增加,供需形势依旧严峻

我国钾盐资源潜力有限,可供储量难以增长,经评价分析目前钾盐可供储量为14716万吨,预计到2020年可供储量会增加到23000万吨。到2020年钾肥累计需求量为23620万吨,累计需求钾盐可供储量77498.62万吨,可供储量对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小于30%。加大现有资源储量的开发力度,钾盐的生产能力会逐步提高。预测2020年我国钾盐的生产能力有可能突破200万吨,达到210万吨,而需求为1717万吨,仅能保障12%。

世界钾盐资源丰富,平均保障年限数百年。我国已实质性介入老挝的钾盐资源开发,需要进一步重视开发利用泰国钾盐资源,重视与加拿大合作。

美丽的水壶
暴躁的口红
2025-08-18 15:39:21
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指某种商品的供需量对其他相关替代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供需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交叉弹性系数可以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它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分别呈替代、不相关或互补关系。可替代程度愈高,交叉价格弹性愈大。根据定义,交叉价格弹性可分为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和供给交叉价格弹性。

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 商品A的需求变化百分比和商品B的价格变化百分比之比.

相关财货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若a财货价格上涨 造成b财货需求下降--->交叉弹性为负--->互为互补品

若a财货价格上涨 造成b财货需求上升--->交叉弹性为正--->互为替代品

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交叉弹性系数可以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它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分别呈替代、不相关或互补关系。

需求交叉弹性是需求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的简称,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若以X、Y代表两种商品,Exy表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Py表示Y商品的价格,ΔPy表示Y商品价格的变动量,Qx表示X商品原来的需求量,ΔQx表示因Y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X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需求交叉弹性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取决于商品间关系的性质,即两种商品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具有互补关系的商品称之为互补品,具有替代关系的商品称之为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