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弗伦斯堡大学怎么样?
建校于1886年,官方公立大学,大学生人数约3850,外国学士人数约900人。弗伦斯堡大学的前身就是一个师范学院,后来逐步发展为以教育和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两个很有名的专业分别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和"sesam"(它是"持久性能源系统和管理"专业的字母简称),是德国唯一的将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政策方面的专业。"船人"指的是专科学院里学习"船舶管理技术"专业的学生。每个"船人"在开始学习前都必须先跟随商船队出海。因此这些人的特点是性格开朗和乐于助人,而这正是技术和经济专科学院的一贯风格。http://mepzx.com/zd/lx
认真学就不难,大一主要是基础课程,不设计专业方面的东西;例如高数,大学英语,思修等等·
大二逐步接触到一些基础的专业课,不多,就几门;
大三的时候,主要就是专业课了,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后面学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大四的课程相对少很多,要考研、或者准备就业
下面是该专业的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
1. 电机工程
德国最好的理工大学亚琛工大有一门杀手课,就是电机,当年据说是75%的人不可能获得通过。然后你还有一次机会,不然只能退学。电机这门课最诡异的地方就在于,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从事的领域几乎和它都没有关系,但它就是那么倔强的挡在那里,所以可见电力系统毕业的人都有颗坚强的心。
2. 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
电力系统里面有几个概念是我跟媒体和金融业的也说过的是只要吃这碗饭最好都知道的: 无功功率,潮流计算,短路电流和一次调频。但是现在看下来大部分即使是专业出身的人也没有搞清楚,那么再扩展下去的n-1计算到底是个什么流程?为什么直流断路器麻烦多多?配电网接了新能源到底是电压上升还是下降?这些问题就更难回答。但是稳态和暂态分析真的是对这个行业的人的性格有巨大影响,尤其是暂态分析,当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一个教授的一个经典问题:和断路器相关的有哪些电压?就足以撂倒一群博士。经过这两门课折磨的人基本上10年之内都可有小成。
3. 电力电子和半导体
我毕业的卡尔斯鲁厄大学有德国最早的可再生能源专业方向,当年的规定是只要是电气工程方向的,必须学通信/电力/自动控制/高频/电机/半导体/材料/信号处理/测量技术这9门核心课程,这个设置非常的好,如果平安通过之后进入专业方向唯一的拦路虎就是电力电子。。应该说12年前我对电力电子也有所轻视,但是随着新能源器件的不断增多,电网的电力电子元件越来越多,这门课日益显示重要地位,而后面的风能,光伏,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等专业课的难度远不能和电力电子相比。
格勒诺布尔大学企业管理学院IAE(Institut d'Administration des Entreprises,University of Grenoble)与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巴西等大部分国家建立了长期的的合作关系,早在1996年中法双方政府就签订了科技教育合作协议,并于1998年4月20日上海大学与法国四校在上海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上海大学时任常务副校长方明伦教授和罗纳-阿尔卑斯大区(Rhone-Alps)代表-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校长法郎斯瓦-波第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层次高级管理学科研究生(MBA)协议,成立上海大学中法项目。中法工商管理教育项目系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认定的工商管理海外公立大学硕士授予学位点,提供法国正规公立大学的学位和中国国内教学的学习证明书,2004年起,格勒诺布尔大学(University of Grenoble)开始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批在职欧洲工商管理学博士生(DBA)教学
2.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开设专业了能源经济、政策与环境硕士Economics and Policy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MSc、能源与环境材料硕士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MSc。
3.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开设了可持续能源发展硕士MSc in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s。
4.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开设了能源与环境硕士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5.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开设了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硕士 Renewable Energy and Architecture (Nottingham/Ningbo) Masters (MSc)。
6.伦敦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London开设了能源环境技术与经济硕士MSc Energy,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管理硕士MSc Renewable Energy and Power Systems Management。
7.杜伦大学 Durham University开设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硕士MSc in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能源与社会学硕士MSc in Energy and Society。
8.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开设了可持续能源系统硕士MSc in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9.南安普顿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开设了能源与可持续性硕士(方向能源资源与气候变化)MSc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Energy re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能源与可持续性硕士(方向能源,环境与建造)MSc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Energy,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s);可持续能源技术硕士MSc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10.拉夫堡大学 Loughborough University开设了可再生能源管理 Master in Renewable Energy。
The REaCT course will provide you with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ir exploitation.
It provides the foundation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solar, wind and marin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lso the knowledg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efficient distribution of renewablestheir integration into usage into zero carbon built infrastructure and to determine the economic and climate issues affecting the choice of renewable.
二、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六十年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十一大学院,59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00行列;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入选者6人,国家“”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6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特聘教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中科院*”入选者7人,3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现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4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与合作伙伴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开展了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商务部、科技部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同德国黑森州--中国合作促进中心共同建立了中欧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同蒙古科技大学建立了中国—蒙古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积极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各项工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在美国建立的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是北美最大的孔子学院;举办多种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国外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2+2”联合培养等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2017年1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奋斗目标: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明确了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根本”,紧扣“两大任务”,抓住“三个导向”、突出“四个重点”,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抓住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三个关键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重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学校将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双一流”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书写华电人的“奋进之笔”,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东北电力大学的院校代码是10188。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东北电力大学(Northeast-Electric-Power-University),简称东电(NEEPU),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2016年加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同年发起加入“中国智能量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截至2019年7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9年7月,学校共有14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2个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060;9个“十三五”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6个“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8个“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截至2019年12月,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
科研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截至2016年1月,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23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4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1个。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主持国家863项目、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9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0项,同比“十一五”增长196.3%,其中一等奖5项;SCI/SSCI收录学术论文176篇,同比“十一五”增长266.7%,EI/CSSCI收录学术论文1318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57部;授权发明专利115件。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交流
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十二五”期间,学校与8个国家和地区的2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承办了“第二届信息安全与智能控制”、“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技术”等国际会议。
学校荣誉
截至2020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
学术资源
东北电力大学图书馆藏书以专业用书为主,非专业用书为辅,主要收藏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应用化学工程、管理、艺术等学科方面的文献,逐步形成了具有该校专业特色的藏书体系。截止到2012年底,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为140万册,收藏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
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主要包括11个数据库,即: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读秀知识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中华数字书苑、Science-Direct数据库、IEL数据库、外文百链云图书馆。
优势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等。
“十三五”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9个):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智能制造工程。
“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6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8个):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应用化学。
扩展资料
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奖学金”确定的17所高校为:
东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该国的可再生能源提上一个新台阶,这次归功于风能和太阳能基础设施的扩张,在这个加速发展的时代以后人们就不会在面临资源短缺问题了。对此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1.太阳能: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辐射的光通过太阳能电池转换成电力,也可以利用太阳的即热气来把水加热就是我们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是由风的力量转动扇叶来带动发电机发电,扇叶越长风速越快就能截取越多的风能。
3.海洋能:海洋覆盖地表三分之二以上并隐藏着丰富的海洋能源,其中包含了波浪能、温差能、潮汐能、潮流能等。
4.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深处的能量和机油钻井取得地底热水等。
二、可再生能源有什么作用?可用到哪些地方?
相对比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污染空气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清洁绿色低碳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再生能源就发生在我们日常身边,现在很多农村家庭依然保持着太阳能热水器,还有很多将废弃物进一步炼化转换成能量等。
三、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能源的危害有哪些?
就像是石油煤炭就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长期大量使用肯定会对我国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这些生活废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都可能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德国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专业化、技术型道路,牢牢守住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树立“德国制造”这块象征优质、高效和创新的金字招牌,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德制造业门类齐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和电子电气是德传统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也是德国的优势产业。
1 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
德国是世界上汽车制造强国,奔驰、宝马老少咸知,大众、奥迪、保时捷有口皆碑。德国高档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说起德国汽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美观、耐用。早在2013年德国汽车制造业销售额就达到3617亿欧元,其中国外销售额2346亿欧元轿车产量1408万辆,商用车27万辆。
德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以较多的优势领先于其他产业,长期保持德国第一产业地位,展现超群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发展特点值得关注。首先,德国汽车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研发,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德国汽车工业平均每天就有十项专利产生,每年获得的专利3650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所有这些都确保了德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的技术领先优势,凸现了德国汽车工业在德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德国主要汽车制造商有大众汽车、戴姆勒、宝马、奥迪、保时捷、欧宝和曼(商用车)等整车企业和博世、大陆、采埃孚(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等汽配企业。
中国已成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和销售市场。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大众公司最大汽车销售市场。
2 机械设备制造
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德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该行业以中型企业为主,87%的企业员工人数不足250人。德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是世界第一大机械设备出口国,75%的机械设备产品销往国外。在机械设备业32个产品领域中,德国产品在16个领域为世界出口第一,包括驱动技术机械、材料处理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压缩气压及真空技术机械、精密仪器、加工机械、液压泵、液压设备、塑料及橡胶机械、印刷机械及造纸技术设备、纺织机械、测量机械、工业炉和冶金设备、木材加工机械、建筑机械及清洁机械设备。另外在民用航空技术设备、阀门及管件、机床、电力消防器材和设备等5个领域据世界出口第二。
德国知名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有蒂森克虏伯、西马克、海德堡印刷、海瑞克、福伊特、普茨迈斯特、通快等。
3 化工制药业
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是欧洲首选的化工投资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研究机构和高素质劳动力。全行业从业人员43.7万人,受高等教育程度很高。58所大学的化工系、24所大学的应用科学系及68所非大学化工研究机构提供化学研究,使德国化工制药业多年来保持研发优势。据德联邦统计局数字,2013年德化工医药产品出口1054.7亿欧元,增长0.8%。
4 电子电气工业
德国拥有世界技术领先的电子电气工业。德国电子电气工业每年技术革新支出150亿欧元,占该行业营业额的10%,其中研发投入120亿欧元,约占德国工业总研发投入的五分之一。德国制造的电子元件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出口的80%以上进入欧盟国家。
德国电子元件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高保真分立元件)、电阻器、电容器、缩合器、感应器、无源及混合微电路、电子机械元件(连接器、开关)和印刷/混合电路板等。
德国电子元件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汽车业的发展。汽车电子行业是德国电子元件的最大消费者,通信领域、电子数据处理和工业电子也是其主要用户,分别占20%左右的销售份额。未来德国电子元件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汽车业的发展及工业电子领域的发展。知名的德国电子电气行业龙头企业有西门子、英飞凌、博世、捷德(Giesecke &Devrient)、库卡(KUKA)等。
5 可再生能源产业
德国不仅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确保能源安全、能源多元化供应和替代能源的重要战略选择,而且也视之为减少碳排放和节约化石类燃料引起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德国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力发电等开发利用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德国可再生能源协会认为,到202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保证全国约一半的电力需求。德国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17座核电站,进而大幅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保持和拓展该领域的强势地位,德国政府花费巨额用于支持技术革新,其中大部分资金用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再生原材料生产和能效提高方面。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替换、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